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2024-04-08

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通用7篇)

篇1: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

1.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篇2: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而青于蓝 (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劝学》读后感

《劝学》这篇文章是荀况最有名的文章。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形象地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学习要坚持这个道理。比如说“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呀,比如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呀,比如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蚯蚓没有很锋利的爪子,没有很强硬的骨头,却能在坚硬的土地里自由地活动,还能吃到泥土,饮到地下的水,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缘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两个有力的大钳子,却只能住在蛇挖的洞里,是因为浮躁不认真的缘故。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说的是一个人叫车胤,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晚上点不起油灯。可他太想读书了,怎么办呢?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他推开窗一看,有很多萤火虫在飞,他灵机一动,找了一个袋子,抓了一把萤火虫进去,用它们微弱的光映着读书。而“映雪”说的是一个叫孙康的人,十分好学,可家里也是很穷没法点灯。他觉得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很可惜。一个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银光闪闪,十分明亮,于是,他取出书来,不顾寒冷地读了起来。

这两个故事都是说的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的故事。我们现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条件有多么好,多么优越呀,可我们却不好好读书,这难道不是在浪费这么好的条件吗?我们现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吗?我们有资格寻找借口不去读书吗?有的人抱怨家长不给买书看,有的人抱怨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看书,找出各种理由去逃避读书。其实这些都是借口。

所以我们要明白:读书,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读书,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找借口,只要认真做了,坚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劝学段落大意: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 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 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 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篇3:氨和铵盐的知识点归纳及思路解析

一、归纳知识点

(一)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1. 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无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易液化可作制冷剂, 常温、常压下, 1体积的水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2. 分子结构

3. 氨的化学性质

(1) 与水的反应

(2) 氨气与酸反应

1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 其现象为有白烟生成, 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 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3) 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

(二) 铵盐及 NH4+的检验

1. 铵盐的化学性质

(2) 与碱反应

2. NH4+的检验

二、巩固练习及解析

例1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 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解析:用N2和H2合成NH3的实验要求太高; 加热NH4HCO3可得NH3、CO2、H2O ( g) , 用P2O5干燥后只能得到CO2气体;加热浓氨水产生的氨气 (含水蒸气) 经碱石灰干燥后可得纯净干燥的氨气;氮化镁与水反应可产生NH3, 但NH3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 答案选 (C) .

例2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 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 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 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 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 该反应是_____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 .

(3) 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装置3应装入_____;若取消3, 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 原因是_____ .

篇4:电路与电流知识点归纳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①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②用电器:工作的设备;③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④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①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③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確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②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②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①电流表;②量程;③读数方法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①串联电路:I=I1+I2;②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第一,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第二,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①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②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③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辅导教师:沈 勇

篇5: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

輮以为轮(róu)虽有(yóu)槁暴(ɡǎo pù)

参(cān)省(xǐnɡ)跂而望(qì)

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

二、文学常识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四、古今异义

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帮凶、走狗。

2、金:古,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黄金。

3、省:古,检查。今,探究并领会

4、以为:古,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认为。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广博精深。

6、用心:古,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7、寄托:古,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五、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六、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七、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固定格式

篇6: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词语解释:P106 注释4、5、9;P107 注释1-6、9、12、13、15

◇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 二至四

◇ 句子翻译:P107 课后练习二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篇7:语文诗歌知识点归纳

语文诗歌知识点

1、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2、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

①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②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动物类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候鸟,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

①将其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②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杜鹃鸟:子规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猿猴:哀伤、凄厉。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4、水月雨类

水:

①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②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雨: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①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②苦雨——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③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5、器物类

船:

①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是最为常见的。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②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语文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

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岑参的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和诗词人生平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语文常考的诗歌表现方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想要学好初中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特别是学习诗歌知识点的时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诗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诗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诗歌知识点

1、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2、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

①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②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动物类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候鸟,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

①将其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②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杜鹃鸟:子规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猿猴:哀伤、凄厉。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4、水月雨类

水:

①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②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雨: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①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②苦雨——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③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5、器物类

船:

①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是最为常见的。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②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语文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

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岑参的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和诗词人生平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语文常考的诗歌表现方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上一篇:classmates是什么意思译下一篇:中国科学院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