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分子

2024-04-08

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共6篇)

篇1:中国科学院高分子

中国高分子材料的产业现状

高分子材料具有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特点。使用量大市值全世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产量体积已经超过了钢铁材料的产量。应用面广是指应用范围广阔。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其中,在先进高分子材料中,《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及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

特种橡胶是指具有耐高温、耐油、耐臭氧、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特点的橡胶,常用的有硅橡胶、各种氟橡胶、聚硫橡胶、氯醇橡胶、丁腈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和丁基橡胶等,主要用于要求某种特性的特殊场合。

特种橡胶以其独特性能,在国防和汽车等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特种合成橡胶的基本现状是具有国外所有的品种,且大都是自行开发的,但大多数品种 在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牌号与性能上与国外品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能力和产量较低,有的品种目前甚至已经停产了.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性 能要求越来越高,特种橡胶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为特种橡胶制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1.丙烯酸酯橡胶

丙烯酸酯橡胶(ACM)以其优异的耐高温,耐油,耐候,耐臭氧,抗紫外线等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温,耐油环境中,成为“价格、性能”最适宜的高温耐油特种橡胶。特别适用于制造汽车曲轴前后油封,变速箱油封,气门杆油封,阀杆油封,汽缸垫及液压输油管等耐油制品,被称为“汽车胶”。丙烯酸酯橡胶根据其主要单体的不同可分为丙烯酸酯系(ACM)和乙烯---丙烯酸酯系(AEM)两大类,中国主要生产ACM系列。中国生产ACM主要以乳聚法为主,且主要是活性氯型ACM,主要产品有AR,BJ,JF,BA等系列。2.氯磺化聚乙烯橡胶

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是聚乙烯经氯化和氯磺化处理后制成的一种特种橡胶。其氯含量一般为23%-47%,硫含量为1%-2%。CSM以耐臭氧性优越,日光下色泽稳定性好而著称,具有良好的着色性,耐油,耐热,抗氧化性,耐候性,耐腐蚀性,阻燃性,耐磨性和热性,在电线电缆,防水卷材,汽车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CSM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溶液法和固相法两种,其中比较成熟和常用的工艺路线是溶液法。中国基本采用以四氯化碳为溶剂的传统溶液法。

此外,中国还有氯醇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特种橡胶制造工艺。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电性能、耐热性、耐磨性、耐化学性和尺寸稳定性等。工程塑料比金属材料轻,易成型加工,成型能耗少,可以代替某些金属做结构材料使用。近年来工程塑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建筑、办公设备等行业,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

目前,世界主要工程塑料生产商有拜尔公司、巴斯夫公司、杜邦公司、GE塑料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东丽公司、旭化成公司、帝斯曼公司和泰科纳(T i c o n a)公司等。工程塑料产业格局为行业巨头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中国工程塑料工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一些种类尤其是中高档产品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要进口原料,且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不足,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改性工程塑料。1.聚酰胺(PA)

聚酰胺俗称尼龙,PA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性、阻燃性和自润滑性,容易加工、摩擦系数低,特别适宜于玻璃纤维和其他材料填充增强改性等。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世界各国,PA的生产能力与产量都占工程塑料的第一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包装、机械、日用消费品等众多领域。我国生产的聚酰胺中,PA6约占60%,PA66约占40%。中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生产商除了朗盛、巴斯夫、帝斯曼等外资在华企业外,还有中平能化集团,其产能为12.5万t/a,位居亚洲前列。目前,国内尼龙树脂整体聚合能力为140万t/a,但真正用于工程塑料的专用尼龙树脂每年不超过15万t,缺口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自给量率能够提高到70%。2.聚碳酸酯(PC)

聚碳酸酯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好,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航空航天、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材、医疗保健等领域。

2012年我国聚碳酸酯消费量在120万t左右,年均消费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几年消费增长会在15%左右。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中国聚碳酸酯生产发展缓慢,2005-2012年净进口量占需求的比例在75%以上,而且国内生产商也主要是外资在华企业,其中日本帝人和德国拜耳2家企业的总产能占比达到95%。我国PC最大消费用户是电子电气工业,如电器仪表屏、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的配件等。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聚碳酸酯中空阳光板、隔音屏障、天棚的需求迅速增长。此外,光盘已成为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年均增长率超过40%。

材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材料需求量大。随着石油,钢铁,陶瓷等传统材料渐渐地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新型的材料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参考文献

《2015-2020年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竞争格局研究报告》 《中国特种橡胶现状及其需求预测》 关颖 李贺

篇2:中国科学院高分子

声学所声学智能制导实验室主要先进事迹

从事水声学、信息与信号处理研究已有40余年。实验室自2000年开始承担了国家某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该项目是中科院近年来第一个担负总技术责任单位的国家重点国防工程项目。经过10年努力,2010年6月项目圆满完成了考核验收试验。更为可贵的是,在仅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了10余次出海试验,创造了行业内考核项目最复杂、考核时间最短、试验零安全事故、产品准备零责任事故、所有技术指标满足或超过研制要求的成绩。项目组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突破了30余项全新技术,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大幅提升了我国相关水下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引领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后续直接产值将超过60亿元。

物理所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研究与应用团队主要先进事迹

多年来,该团队在SiC、GaAs、GaN等晶体和外延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系统开展了SiC晶体生长设备、晶体生长和加工技术研究,成功生长出2~4英寸高质量晶体,在国内率先实现SiC晶体的产业化,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采用湿法腐蚀和宽窄阱耦合技术生长出低位错密度外延材料,部分消除极化效应,大幅提升LED内量子效率。

先后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和02专项等项目数十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0余项);将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团队主要先进事迹

该团队在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的10多年中,全体人员勇于创新、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全面优质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了目前国际上光谱获取率最高、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得到了国际天文界的高度评价,使我国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的观测设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使我国望远镜研制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6月LAMOST项目圆满地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

LAMOST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获200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实验室主要先进事迹

在有机及高分子光物理与光化学、光功能材料与光电化学、光催化及环境光化学和生物光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近5年承担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1项、课题3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8项、重大国际合作2项;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项、中科院“百人计划”3项。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3项。近5年发表论文403篇,其中在JACS, Angew.Chem.Int.Ed.等最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38篇;授权专利26项。

心理所青海玉树地震科技救灾心理援助工作队主要先进事迹

履行创新为民的使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成立了震后心理援助玉树和西宁工作站,为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深入灾区,积极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开展20余场团体培训,培植本土心理援助力量5200余人次;为215户受灾群众和112户伤残人员提供面对面心理辅导,重点救助住院伤病员700余名和异地复学儿童500余名,极大缓解了震后创伤及异地复学不适的心理问题;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心理援助三年规划,为持续规范开展援助奠定基础。发挥科学思想库作用,向党和国家上报6份灾后心理援助和社会稳定有关的政策建议,2份被中办采用。发挥了心理学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受到青海省政府和社会的好评和高度认可。

电子所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主要先进事迹

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任务,在我国航天星载微波遥感对地观测载荷研制领域确立了主导和引领地位,切实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成功研制出我国多型首套航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装备,在汶川抗震救灾飞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被授予“创新为民、科技救灾”光荣称号。

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院(部)级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数百篇。

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先进事迹

完成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工业性试验并通过鉴定。实现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DMTO)工业装置开车成功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完成“渣油制烯烃催化剂研制”、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油田气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完成“催化组合化学”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和“天然气制烯烃”国家“973”计划基础研究课题。目前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市级奖励2项。经过鉴定的科技成果4项,发表科技论文192篇,申请国内专利159件,已获授权77件;PCT申请24件,申请国外专利57件,其中已获授权7件。为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我国煤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硅酸盐所钠硫电池研究团队主要先进事迹

近年来钠硫电池研究团队研制成功从核心材料、单体电池到电池模块和储能系统以及核心装备的钠硫储能电池的成套技术。研制成功大容量单体电池,建成2兆瓦单体电池的中试线,实现了电池的小批量制备。100千瓦/800千瓦时储能系统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实现并网运行并对外展示,现已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项目取得核心专利20余项。承担了科技部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中科院方向性项目以及上海电力公司的多个项目。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研制成功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钠硫电池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掌握钠硫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

武汉植物园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心主要先进事迹

该中心遵循Resources-Research-Resolution的“3R”模式,开展果树、药用、能源、微藻、草坪、观赏、水生等特色资源植物种质评价、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取得了具有特色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为国家生物产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美国NSF-Gates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与“863”项目等40余项。在Mol Biol Evol和Plant Physiol等著名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取得1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多项院教学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5亿元。

成都山地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要先进事迹

5年来先后承担了西部重要干线的道路泥石流减灾项目50余项,保护干线公路铁路15条,保障了山区干线公路的安全和畅通。高效完成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项目“西气东输”选线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获好评。在汶川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先后有200余人次赴灾区,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提供专家咨询和编写减灾技术资料。2008年和2010年,美国Science杂志对实验室科技工作给予5次专访和专题报道。

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减灾效益超过40亿元。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咨询报告9份,其中5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批示。

西安光机所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与表征研究室主要先进事迹

研究室成立于2007年10月,自主研发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在热管理、无铟化技术、低smile技术、光谱控制和功率扩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2008年实现了高占空比(8%)下百千瓦准连续超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系统;2009年制备两款世界首创的新器件及产品;2010年研制成功500瓦双量子阱大功率器件。发表论文10多篇,申请各项专利37项,其中授权11项,2项PCT专利。2009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前,该实验室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该基地为平台建成5条生产线,实现产值逾4000万元,催生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得到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物理所ECR离子源室主要先进事迹

从1991年开始,自主研制成功多台不同频率,不同结构的ECR离子源,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目前国际领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具有原创结构的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SECRAL,产生了高电荷态离子束流强度的许多世界纪录,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高电荷态ECR离子源之一;研制成功国际上磁场最高、性能最好的全永磁高电荷态ECR离子源LAPECR2。

曾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际离子源领域最高奖项“明亮奖”等多种奖励;自2005年以来,该室发表SCI/EI论文33篇。各类ECR离子源的成功研制和投入运行,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及各类综合平台的束流强度和整体性能大幅提高,为我国开展核物理和原子物理等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条件。

新疆生地所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工程研究团队主要先进事迹

为了防治塔里木沙漠公路的风沙危害,该团队在茫茫沙漠中20余年如一日,用他们的知识和汗水谱写他们的沙漠人生。先后承担了国家“973”攻关、自治区攻关等重要科研项目,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建成了一条436公里的绿色走廊,不仅为塔里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新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绿色走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被评为2008国家十大环境友好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其研究成果已经在新疆、非洲及中亚得到推广应用。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主要先进事迹

该中心是科学出版社的核心出版单位,在科研成果归纳整理、传播转移、交流转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心出版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当代杰出青年科学文库》、《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丛书》、《中国植物志》等大批代表中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精品力作,获得中国图书政府奖2种,国家图书奖6种,中国图书奖一等奖7种,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30多种,国家自然科学奖8种,国家科技进步奖6种,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7种。

中心年出版图书品种近700多种,产值近1.2亿元。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类图书均居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位,是专著、基础理论、基本资料出版的第一品牌。

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办公自动化事业部主要先进事迹

该团队早在1977年就开始大型会议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该会议选举系统已成为党中央和全国人大指定的为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提供服务的设备之一。

30多年来,该团队已先后为党和国家从十二大至十七大,六届至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协等历次重大会议提供选举服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肯定和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2007年10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专门打电话给中办领导,表示对会议选举工作十分满意,并说:“没想到电子选举系统这么快,这么准确,这么先进,请向工作人员表示祝贺!”

篇3:中国科学院高分子

他, 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塑料厂,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 撰写了我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四川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徐僖。

徐僖, 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全国人大代表, 原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特邀顾问专家。

国土沦丧多磨难, 海外学成当即归

徐僖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四。父亲学徒出身, 靠勤劳起家。母亲心地善良。徐僖继承了父亲奋发倔强的个性, 自幼勤奋好学, 成绩优异, 又继承了母亲善良的美德,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1933年徐僖离家到上海, 寄居姐姐家。姐夫张祖培曾是“五·卅”惨案时期圣约翰大学反帝斗争的一位学生领袖, 满怀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 给予他很大的影响。1937年徐僖初中毕业后从上海回到南京, 就读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7年12月, 日寇侵占南京前3天, 徐父关了家里的照相馆, 带着全家十余口人加入到逃难大军, 徐僖来到四川后, 就读于内迁到四川万县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后来从幸存者口中得知, 南京沦陷后, 徐僖的外公、外婆以及很多亲戚, 全部被日寇杀害。国仇家恨, 让徐僖立下坚定志向, 一定要学好本领, 建设国家, 使中国富强, 不再受列强欺侮。1938年夏考入重庆南开中学, 1940年夏毕业, 继而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竺可桢校长要求学生以“求是”为校训, 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不忘追求真理。徐僖深受感动, 决定和同学们用便宜的松香提炼柴油, 让不开张的电影院焕发生机, 全校的墨水、肥皂、鞋油、雪花膏也来自徐僖的土作坊。不久, 母亲和大哥病逝, 他将两个侄子带到小作坊一起劳作, 叔侄三人常常要瞒住同学师长去城里吃“两头望”, 也就是剩饭剩菜以果腹度日。

1944年, 徐僖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获工学学士学位, 同时考取本校研究生, 在染料专家侯毓汾的指导下研究五棓子染料。1944年12月, 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 学校被迫停课, 徐僖随侯毓汾到内迁四川永川县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化学基础课程助教。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战争期间, 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 阅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 使他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 徐僖回到上海。1947年初, 已断断续续30年的“庚子赔款”资助的留学, 给他带来良机。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 他参加考试并提交了以五棓子制塑料的论文, 一举考中, 于1947年9月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 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 他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 通过1, 2, 3-苯三酚与糠醛的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 出色地取得了硕士学位。徐僖念念不忘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 为了深入生产实际, 掌握有关技术, 丰富实践经验, 回国实现他的愿望, 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到纽约州诺切斯特城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 学习设备和工艺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他与黄子卿、黄涉清等人于1949年5月同乘美国“威尔逊号”轮船回国。途经香港时, 受到刁难和阻挠, 幸得侯德榜和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董事长任鸿隽帮助, 最后舍弃所有行李, 随身只带一小箱笔记资料及一台小打字机飞赴重庆, 投奔父兄。1949年冬重庆解放时, 由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曾向海内外报导了徐僖回国的消息。1949年冬, 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别开蹊径, 成功开发五棓子塑料

世界上传统的塑料制法, 是用煤炭和石油提取物为原料。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 石油缺乏, 石油化工一片空白, 祖国西南工业基础更是十分薄弱, 塑料制品奇缺, 甚至连衣服钮扣和一般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都很难买到。

五棓子是漆树科盐肤木的虫瘿, 是中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 含有的大量五棓子单宁, 加工后用作制取塑料的原料。徐僖希望从利用五棓子这一丰富的土产资源入手, 逐步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1951年春, 他向人民政府积极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 不到一个星期即得到西南财经委员会批准。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 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 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利用国产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 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试验过程充满危险。一次, 他们在进行脱羧反应时, 由于没有掌握好反应速度, 过快冲出的气体使反应釜的铁盖挣脱了卡子的束缚, “嘭”的一声冲上了天, 又“哗”的一声落在重大工学院大楼前的大路上。但危险没有使研究小组停步, 他们最终成功制得五棓子塑料。

1952年初, 中试成功, 徐僖受命主持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 (后更名为重庆合成化工厂) , 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他和干部工人一起劳动, 拉板车、抬机器、安装设备, 无所不干。1953年5月3日, 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徐僖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 在西方敌对势力封锁禁运的时代, 为中华民族争了气。

身残志更坚, 高分子学领域建奇功

1957年以后, 徐僖在政治上多次遭受冲击, 在工作中也遇到重重阻力,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他始终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将全部精力投入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工作。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 他在下放劳动期间, 编著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文化大革命”中, 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饱受折磨, 右眼因此成疾, 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 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1970年, 在他还没有获得重返实验大楼搞科研的权利时, 重庆等地的一些军工单位陆续派人来请他前往协助解决重要技术问题。他十分珍视这些联系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机会, 不辞辛劳, 立即深入工厂、车间、实验室及野外试验现场, 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试制新产品, 搞技术革新。到1976年, 这些单位在徐僖主持或指导下, 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其中“高分子固体润滑剂”和“金属冷挤压工艺的应用”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徐僖还应邀出席了大会。“枪弹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获得1981年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和1983年国家发明奖。1985年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联合授予徐僖“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

这几年间, 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进一步损害了徐僖的健康, 他经常带病工作。1980年5月, 因咯血不止, 住院治疗, 切除了左下肺。2个月后, 他不顾医生劝阻, 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在科学的春天里, 他更加意气风发, 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高分子成型理论、高分子力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在高分子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和性能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 徐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使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 主动为生产建设服务, 开展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以及扎根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1981年, 石油部在他负责的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 徐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国内大部分油田, 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与油田职工合作, 取得了堵水、防垢、降凝、减阻等多项研究成果。1991年, 这个研究室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原石油部) 重奖, 徐僖受聘为该公司“八五”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课题的学术指导人。多年来, 徐僖还先后走访了齐鲁、大庆、燕山、扬子、兰州等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现场和研究院, 与石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相继于1985年和1987年与徐僖签订合同, 分别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站, 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工业。

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

1953年春, 徐僖接受高教部下达的任务, 负责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组织师资队伍的同时, 亲自拟订教学大纲, 编写教材, 筹集仪器设备。这年夏季, 即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徐僖率先主讲了主修课程“高分子化学原理”。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又举办高分子材料进修班, 同原苏联塑料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等人合作培养了来自兄弟高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十人, 推动了中国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学科的发展。

1959年, 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撰写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该书成为当时国内各校高分子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 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结束了该专业全部采用国外书籍, 没有中文书可阅读的局面。1964年, 他创办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 他被评为中国首批博士导师。1987年, 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重点学科点。1989年经批准在该重点实验室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徐僖为研究生开设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表征”, “高分子化学流变学”等课程。他创新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注意观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积极创新。他随时用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就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他拟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大多数是当代高分子材料学科中的热点, 完成的论文一般都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 刊登在国内外有关学科的重要期刊上。

徐僖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要求极其严格。他对学生的作业逐字逐句审阅, 对实验数据仔细查核。他常用自己的老师、高分子科学家王葆仁的话教导学生:“要做学问, 先要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要饮水思源, 实事求是, 绝对不能弄虚做假。他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他说:“生为中国人, 永远不能背离祖国, 要为她工作, 使她早日富强起来。”他胸怀宽阔, 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传授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见解, 不知疲倦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选择课题、争取项目、解决难点, 引导他们占领学术制高点。

徐僖在指导研究生

身教重于言教,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通过将近50年的辛勤耕耘, 徐僖主持的学科点累计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7000余名, 可谓桃李满天下。为表彰徐僖的突出贡献, 1989年, 国家教委授予他“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奖”。中国化学会授予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

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学术交流

文化大革命”后, 徐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担任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和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这两卷已相继于1987年和1989年出版。他还主译出版了《聚合物降解过程化学》和《聚合物加工流变学》。1988年他受聘担任美国Hanser出版社《国际聚合物丛书》顾问编委。1984年和1985年, 他受石油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委托, 先后创办了《油田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两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杂志, 且担任主编。

为活跃学术交流, 徐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在国内参加有关学术会议, 到有关单位讲学外, 还常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及瑞典、荷兰、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 还邀请许多国外同行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会议。他每年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来华讲学。通过互访和学术交流, 他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院、多伦多大学、拉瓦尔大学、美国罗威尔大学、美国杜邦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生, 进行科研合作, 交流科技信息。据不完全统计, 1982年至1992年间, 徐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发表论文40余篇, 9次担任这些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和会议组织委员。

1991年10月, 徐僖受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委托, 在上海举办了亚澳地区国际聚合物加工学术会议, 并担任大会主席。亚澳地区及北美、欧洲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160多位中国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充分发挥了在国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淡泊名利, 正直无私

徐僖院士的简朴是出了名的。大约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 一个老式办公桌上一个有着长长裂口的玻板——据说这个裂口还是老先生自己用胶布粘上的, 玻板上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旧订书机、涂改液、钢尺子和一个放大镜;一套已经有些塌陷的老式沙发;一面墙摆放着里面装满了书的书柜, 地上还摆放着不少书籍。那些书柜都是25年前徐僖让人用包装仪器的箱子改装成的, 后来搬办公室也一直不愿意换, 坚决不准给他配老板桌。环顾办公室, 唯一的家电就是一台已经旧的微波炉了。

他为人正直, 崇奉清廉, 痛恨以权谋私。他发表文章的稿费, 一般都全数交给合作者。有些不便推掉的稿费和评审费, 他全部存在所在的工作单位。徐僖也是上海交大聘任的教授, 但他自受聘起就没有领取过一分钱的工资——按规定他是可以领取不菲的薪酬的, 而且连上海交大按规定分配给他的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一套住房也退还给了学校。虽然他兼职非常多, 但他从来不领取兼职薪酬, 实在推不掉的也交到单位, 利用这笔“存款”设立了“攀登奖 (助) 学金”, 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们。1991年夏, 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水灾, 他立即捐助1万元, 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尽管已经90多岁了, 徐僖一直坚持着每天上午到办公室工作, 中午休息一下后, 如果精力尚可, 就又坚持工作。在同事们的眼中, “工作就是他最大的爱好”。平时, 他即使生病也不愿意去医院, 因为他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工作的习惯, 总愿意处于工作状态。据介绍, 春节前徐僖都每天到办公室工作, 直到2013年2月8日除夕前一天才“放假”。春节期间徐僖也还在处理工作信件。春节后, 徐僖15日和16日都准备去办公室上班, 但因故没有去成, 没想到竟成了永远的遗憾。徐僖去世后, 川大曾打算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但徐僖的儿女们表示, 遵从父亲遗愿, 丧事从简。

篇4:中国抗战与中国知识分子

他们的选择,是抗战

在这股浩浩荡荡的洪流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是最醒目、最重要的社会集群。他们有悠久的爱国传统和爱国思想,文天祥、史可法、岳飞是他们自小就学习、就崇拜与效法的人物,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直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和行为准则。当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他们最早指出了日本的侵华阴谋和巨大危险性,最早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呼喊,以热烈的爱国激情,呼吁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捐弃前嫌,扫除私利,团结起来,真诚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敌。他们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能承担民族自卫战争的各种任务。

他们有的投笔从戎,脱下长袍、西服或学生装,奔向大后方,奔向延安,参加抗日军队,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研制武器,发展军工;或做翻译,联系各反法西斯国家,策反日军官兵,搜集情报与技术;或担任医护,救助伤病员;或直接走上战场,与敌人血战。

他们有的坚持在敌后沦陷区,拒绝日伪当局的威逼利诱,宁可饿死,不就伪职,不向敌人低头。他们向民众宣传民族大义,宣传中国的历史,痛斥汉奸理论,成为沦陷区民众的贤哲;他们千方百计支持抗日的地下工作,有的本身就是地下抗日的战士。

他们有的远赴海外,或在上海、天津的英法租界里,办报纸,办学校,搞募捐,搜集情报,宣传抗日救亡,支持抗日政府,痛斥汉奸卖国求荣的败类,甚至组织抗日锄奸团,惩处敌伪汉奸,为国出力。

方式不同,皆为抗战

九一八事变,日本霸占中国东北三省广大地区后,东北地区的广大知识分子不愿做亡国奴,走进白山黑水,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本侵略者;还有许多知识分子离别家乡,到关内流浪,鼓动抗日救亡热潮。1933年10月10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开幕。东北的青年学生组织了一支运动队,代表东北沦陷区人民参加。他们在致大会全体选手的公开信中写道:“诸位同志,我们是代表东北同胞而来赴全运会的选手,我们不敢猜想诸位朋友对我们作何样的感想,但我们自己实在是痛苦到万分,因为国辱民奴,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天天在东北过着牛马不如生活……我们冒着好多困难来了,眼前这江南风景,益发触动了我们家亡国破的悲哀。男儿有泪不轻弹,皆因未到伤心处。我们这次来参加比赛,不如说是来报告东北的惨状……我们绝大信心便是中国不亡,东北不亡,我们今日要宣誓:共同奋斗,去夺取我们最大锦标——光复东北。”全场观众边听边流泪。在这届全国运动会上,代表东北三省失地的运动员刘长春创造了最优异的成绩。

在北平,著名学者、诗人陈三立,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他愤怒难平,梦中高呼“杀日本人!”1933年,他见到其多年老友郑孝胥投靠日本,当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乃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其《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日伪当局欲招他出山任伪职,派人登门对他游说,老人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绝食殉国,终年85岁。其子、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在家守孝49天后,毅然带全家离开日军铁蹄下的北平,冒着战火南下,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战火向东南地区蔓延。紧邻上海的苏州,有两位爱国的老知识分子,一位是70岁的张一麟,一位是58岁的李根源,他们一方面在苏州组织“抗日治安会”,将大宗募集来的棉衣、食物、药物输送到上海,支援前线浴血抗战的将士;另一方面,为发动老年人也像青壮年那样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乃与各界爱国人士协商,决定筹建一支以老年爱国者为成员的抗日“老子军”,满60岁以上者为合格,55岁至59岁者为预备军,50岁至54岁为续备军。规定“老子军”主要担任如下职务:燃点雷管之发动机关、与敌人拼命而不得生还者;破坏敌人之重工业、军械,须与之俱毙而不得生还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决死者;抗议本国后方军人之欺压民众者(以军令所未许可为限);制裁土豪劣绅汉奸之鱼肉平民者等。后事虽未成,但在当时传颂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日的信心。

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中国最早的物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不仅在科学上有许多建树,而且培养了中国几代的物理学家。该系的系主任叶企孙教授,是杨振宁、李政道等一批科学精英人物的老师,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物理学家。在1937年8月北京沦陷后,他不顾危险,组织师生向抗日大后方转移,向中共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输送人才。他的高足、赤胆忠心的爱国志士熊大缜,率领许多同学,来到河北中部的八路军根据地,以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主持制造炸药,制造各种地雷,让八路军和游击队大摆地雷阵。

冒险投奔各抗日根据地的,绝不仅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音乐家冼星海历尽艰难,来到延安,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音乐家贺绿汀,先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后又投奔延安,创作了《游击队歌》。他们创作的抗日歌曲传遍全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称赞这些歌曲的作用抵得上八路军的几个师的战斗力。画家徐悲鸿走遍南洋各地,宣传抗日,他专门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与五百壮士》,有力地鼓舞了全世界的炎黄子孙。

高校内迁,为了民族,为了抗战,继续办学

抗战开始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广大高校师生,为了不做亡国奴,不愿使学校陷敌资敌,毅然离乡背井,投入高校内迁运动。据当时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在其回忆录《西潮》中记载:内迁各高校的许多师生“往往不止穿越一道火线;有者乘黑夜偷渡敌人把守的桥梁或河流,被发现而遭到射击,或被逮捕杀头;有者穿越敌人防线而几天吃不到东西,但阻止不住青年人摆脱敌人、向往学习的心”。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日军炸毁南开校园的第二天,即1937年7月31日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发表气壮山河的讲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本人惟有凭此种精神,绝不稍馁,深信于短期内,不难建立一新的规模”。1937年8月,北大、清华与南开三校的师生先后迁到长沙,于11月1日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未久,战火迫近,三校师生又于1938年初,分两路奔向昆明,其中一路由闻一多、黄子坚、袁复礼、曾昭抡、吴征镒等老教授为骨干,徒步穿越湘西、贵州,翻山越岭,夜宿晓行,走了3500多华里,历时68天,最后到达昆明,于1938年5月4日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nlc202309042136

罗家伦校长是中央大学最后撤离南京的一批人之一。1937年12月初,他最后一次对学校作巡视检查,见全校人员与设备财产都已撤之一空,十分高兴,只有农学院牧场供教学实验用的良种家禽家畜鸡、鸭、猪、犬、牛、羊等,尚留下许多。罗家伦就宣布由牧场职工自行处理,只要不落入日寇手中就行。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农学院牧场的工作人员,以保卫国家的财富,保护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己任,冒着敌人的炮火,爬山涉水,餐风宿露,历经千山万水与千难万险,历时一年,终于在1938年11月到达重庆,回到已经复校一年的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师生闻之欣喜若狂,一齐涌到校门口,夹道欢迎这些历经风霜险难的职工与鸡、鸭、猪、马、牛、羊。中央大学内迁彻底干净,连一鸡一鸭也没留给日寇。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中央大学的“鸡犬不留”。

高校内迁运动不仅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摧毁、被中断、被敌利用,而且保存了高教实力,收聚了师资与各种人才,并不断发展壮大。据1946年国民政府统计资料记载,在八年抗战期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校数、教职员人数、学生数与岁出教育经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院校数1945年比1936年增加33所,上升30.5%;教员数1945年比1936年增加3341人,上升44%;学生数1945年比1936年增加38724人,上升92%。很明显,其中内迁高校的发展与增长占有最主要的成份。

内迁高校不仅在办学规模与招生数量上有了扩大,而且为适应抗战人才的需要,开办或加办了不少新系科与研究所。如金陵大学增设了电化教育、农业、汽车等系科;朝阳学院增设了司法专修科;中央政校新增了蒙、藏、印等语文专修科;复旦大学增设了职业教育、法律、数理等系科;西南联大增设了师范学院、教育系、哲学心理系、航空工程学系等,到1941年已发展为拥有9个学院、28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的著名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内迁后,增设了师范学院、文科研究所、理科研究所、工科研究所、农科研究所等,从800名学生增加到2500多名学生,增加两倍有余。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后方各高校培养出毕业生累计达776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内迁各高校培养的,不仅为抗战与战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还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942年7月,西南联大理学院毕业90名学生,后来有一半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其中李士谔等1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创下了独一无二的奇迹。内迁高校在抗日战争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得到如此的发展与提高,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项巨大成绩。

坚持在沦陷区的战斗

因各种原因未能内撤、被迫滞留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则始终如一地坚守民族气节。如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王瀣,在日军攻占南京时,以衰病之身,未及撤离,此后数年家境困难,以至不能举炊。但当日伪当局筹办伪中央大学,派人胁迫与以高薪诱惑他去任教授时,老人断然拒绝,说:“余以行将就木之人,可以舍我矣,实不敢见张邦昌、刘豫丧权辱国之举”。1944年8月5日,王瀣终于在贫病中去世,终年74岁。

还有一些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则投入杀敌报国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去。如在沦陷后的天津与北平,有一些大中学生,都是些十六七岁到二十一二岁的热血青年,其中许多人出身豪门,是大官僚、大富商甚至是大汉奸的子女或亲属。虽出身各异,但都有一颗爱国心,在民族危亡之际,违背家族原则,秘密成立“抗日杀奸团”。数年间,成员前后有五六百人,义无反顾地投入短兵相接的城市抗日武装斗争:火烧日军仓库,爆炸日伪公司和电影院,烧毁日军专用的公共汽车,特别是组织实施了多起暗杀大汉奸的行动,成功暗杀了伪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伪华北联合准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程锡庚、伪北平《新民报》编辑主任吴菊痴等,击伤伪天津市教育局局长陶尚铭、伪华北教育总署署长方宗鳌以及汉奸作家周作人等,功勋卓著,名震一时。他们中有的人被日伪抓捕后,在狱中经受了种种酷刑,坚贞不屈,战斗到最后一刻,拒不投降,壮烈牺牲。

无数的抗战往事,都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人,是中华民族中最具有爱国思想与爱国传统的社会群体。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以自己的鲜血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志和牺牲精神。

毋庸讳言,知识分子中也出了如江亢虎、周作人、胡兰成等极少数败类,出卖国格与人格,认贼作父,做了汉奸。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的血风腥雨中,绝大多数人都经受了考验,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战歌。 (责任编辑 刘顺发)

篇5:中国面孔高考高分作文

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的过客,然而天空中划过一颗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间。然而我们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

母亲,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毫无怨言地承担这家庭的重担。每当我遭受到挫折跌倒时,他总会站在我的身后,将我轻轻的扶起,严肃的对我说:"从困难中站起来你才会变得更加强大。她的面孔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母亲的面孔怎么能忘?

“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浇灌让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给与我了知识的力量,老师用蜡炬般的品格丈量了我前方的路,老师的爱是如此的深沉,他们的面孔一张张的镶嵌在我的脑海中,老师的面孔怎能令我忘却?

“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虽然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是我们的友谊却深似大海,欢笑相聚泪水中离别。朋友们总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双手,在我成功的时候送来掌声和鲜花,情到深处,朋友的爱是如此的深沉。他们的面孔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活,朋友的面孔怎么能令我忘却?

有一张面孔,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在大家心里都不会忘记,那就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上千万个华夏子孙的中国,中国的面孔,这是一张国际性的面孔,他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崭新的面孔!它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我怎能忘?

篇6:中国科学院高分子

一、名词解释(20分):

1、Immunity of phage2、PrP SC3、3’-UTR4、VNTR5、Allele6、restriction map7、blue-white screening8、wobble hypothesis9、The stringent factor RelA10、siRNA

二、简答题(30分):

1、如何添加Poly(A),Poly(A)的功能及其应用?

2、DNA指纹分析技术

3、抗生素如何在蛋白质合成的特殊阶段抑制其合成?

4、举例说明限制位点多态性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定律。

三、论述题(50分):

1、绘制λ噬菌体的线状图谱,试陈述溶源状态、裂解状态的形成原因。

2、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所用的方法及原理。

3、何种因素负责T-DNA进入、浸染植物?

4、决定人类血型的分子机制?

上一篇: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下一篇:【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