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2-06-25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泰安旅游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五”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全市有2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

12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8项火炬计划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开发贷款项目,额度16300万元;

我市再次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贡献奖;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民营3家);

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80个;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新泰、肥城)达到5.3平方公里,进区企业315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6%以上。“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泰山博士后科研基地”、“大学科技园”、“发明家创业园”、“山东泰山复合材料工业园”、“浪潮工业园”、“泰山高科技园”等区中园也已见雏形。农业开发区、种子技术市场、民营科技园等示范区(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推动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1、电子信息领域。主要以软件产品、城市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了软件系统和专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泰安同力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和鲁科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被信息产业部首批认定为“双软”企业(全国63家),4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双软”企业,全市从事于软件开发的企业近20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开发的《房地产估价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文档一体化系统》、《公安被服装具系统》、《矿井通风CAD》、《输配电CAD》、《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在省内外企业得到大力推广,软件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理疗仪、计算机网络安全、微机“五防”闭锁系统等电子产品已小有规模。数控剪板机、数控锻压设备、电子控制喷射系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2、新材料领域。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无碱玻璃纤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泰安市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其中16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有6项产品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8项产品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泰安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拥有无碱玻璃纤维生产线四条,总生产能力5.8万吨,是我国玻璃纤维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企业,共开发出四大类174个不同规格的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并大量出口美国、西欧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圆,实现利税3170万元,其中利润135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0%、160%、100%、43%、90%。碳纤维项目已取得中试成功,开发出轻质高效防弹板、医用X台板等后续产品。其中,聚丙烯腈ST12K碳纤维产品和轻质高效防弹板已通过专家鉴定,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山东天泰新材料有限公司400吨碳纤维项目列入国家2001年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国家补助经费800万元。近期将投入产业化生产。纳米材料已用于纺织和建筑涂料,研制开发的纳米丝光大衣呢填补国内空白,已形成一定规模。戊唑醇、四氯联苯胺、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纤维素、对羟基邓盐等精细化工新材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土工膜、土工格栅、热可贴土工膜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一。

3、生物技术领域。研制生产的加酶益生素、速抗速益、渔歌等产品远销全国。利用泰山赤灵芝开发生产的灵芝宝尔、灵芝饮料等产品,颇受用户欢迎。多酶绿色安全生物饲料的研制成功、营养型微生态菌株的选育成功、抗病毒、还原型速效生物肽的研制成功均填补国内空白,市场竞争力显著。全市已形成5000吨纤维素酶生产规模,广泛应用于饲料、纺织、医药、酿造等行业。

4、环保与节能领域。全市环保企业生产主要产品20多种,包括空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环保锅炉、污水净化产品和设备,具有一定优势。省十大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惠普矸石电力有限公司对发电后的灰渣进行综合利用,年消化灰渣40万吨,年创利润230万元,年节约土地60亩,使煤矸石发电真正形成综合利用、吃矸渣净的完整节能体系,成为全国煤区矸石综合利用的示范样板。研制生产的高效净水剂和絮凝剂等以污治污产品,广泛应用于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污水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成绩显著。通过大力推广、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成果,培植提升优势骨干产品,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在造纸、酿造、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重点应用推广CIMS单元技术、锅炉分层给煤技术、冷凝水回收技术、机械加工行业套材下料等高新技术,80%的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极大地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特别是CIMS单元的应用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企业产品的设计速度和设计质量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应用了CAD技术,实现了设计现代化,部分企业开始CAD深化应用,有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CAPP、PDM、ERP等技术。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改善了重点行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档次,发展壮大了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建立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实施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战略,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先后开发出100多个品种。其中高级兔绒女士呢、珍珠帕克呢、纳米丝光大衣呢等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公司一跃成为全国粗纺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康平纳成为知名品牌。鲁能泰山开关集团广泛采用CAD、CAM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等的自动化,开发生产出6个电压等级、80多个品质、1000余种规格的高压开关和成套设备。山东泰和集团不断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改造,使配套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使得泰和产品综合成本在国内同行业中最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山东厚丰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一直坚持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技术,带动传统产品优化升级的战略,开发出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62,完成产品出口381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86%.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建设步伐加快。为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在加强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泰山复合材料工业”、“浪潮科技园”、“巨菱工业园”、“泰和工业园”等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对专业园区,进行专门规划、重点扶持,形成大的产业链;

对园区内项目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冲破一切制约园区发展的障碍。5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泰山复合材料工业园项目推介会,并邀请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博教授作报告,经过各方充分洽谈、协商,玻璃钢高压管道生产等16个项目最落户复合材料工业园。

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区中园战略,加快“泰山高科技园”、“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泰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民营科技企业园”、和“中国泰山博士后科研基地”区中园建设,开发区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8个高标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区——羊流民营科技工业园,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落户园区,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促进专利技术尽快转化并产业化,在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在高创中心设立了“泰山发明家创业园”,现已进驻4家企业。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首先,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市里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国外留学、进行合作研究。按照“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人才”的原则,在计划安排上对重点培养对象予以倾斜。2000年在继续做好17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又确定2名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带出2000多名技术骨干。其次,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的人才资源。2000年与山东科技大学签定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加强了与驻泰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驻泰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设备优势,广泛与泰安企业进行科技合作。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惜重金、下大本钱引进急需、关键人才。认真贯彻落实《泰安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若干规定》(泰政发[2000]1号),对高科技人才在职称晋升、科技立项、投资办企业、住房、落户、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优惠。聘请中科院陈述澎院士为市政府科技顾问。第四,通过联合攻关、项目引进、产学研等形式,引进人才为我市做贡献,“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今年登山节期间举办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全国50多所大专院校分别介绍了学校科研趋向和成果情况。我市介绍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最终签定合作合同17项。第五,抓好职工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实现经常化、长期化的“再教育”工程,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全市举办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培训班4—5期,参加人员2000余人,利用电子教学每年培训1000多人。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近年来,全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把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逐步从计划经济时的抓单一科研项目为主,转变到抓项目、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上来,不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由自下而上申报改为上下结合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在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方面,由申报单位提报专家改为建立专家库随机选择。在评奖过程中组织纪检组参与,强化了监督措施。在项目立项上重点支持四大高新技术领域 (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与节能) 和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项目。鼓励科研机构改制,并入企业或建立科技型企业,发挥其技术、人才优势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推广山口镇对高新技术项目提前介入的“山口模式”和玻纤公司与南京玻纤院联合建立科技企业的“玻纤模式”,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推行技术和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引导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山东泰山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财政按政策投入科技三费,绝大部分用于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每年从市级财政预算内列支高新技术发展资金、技术进步发展基金等科技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技术创新项目的贷款贴息。为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泰山创业投资公司,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启动资金。企业按政策规定提出高新技术发展基金,专门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及风险投资来我市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全市8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达到2.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于提高。从全市情况看,各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的思想观念不够强,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动性、自觉性、紧迫性还不够高。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主要表现为不懂科技不会想,周期太长不愿想,投资太大不敢想。从企业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好于国有企业,但技术创新能力都需进一步加强。

(二)调控手段不强。今年,市级科技三费达到950万元,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和周边一些兄弟地市相比,我市的科技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投入明显偏低。有的县市区科技三费仍然到不了位。企业还远未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般企业在成本中据实列支的研究开发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的企业还较少。

(三)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低。全市现有的7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足三分之一,有的生产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足60%,入时后将面临较大压力。

(四)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从事高新技术及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不足1/3,且年龄偏大。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在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投融资环境、创新源头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南方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里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引资、引人才、引项目等,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统一领导,按市场经济规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形成发展合力。当前,在提高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迫感的同时,必须彻底转变依靠政府行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旧观念,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认识。认清我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和工作上的差距,破除固守传统产业、农业大市优势的保守观念;

破除面对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而感到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意识。

(二)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

1、加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都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力争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通过超前研究和开发核心技术,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市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或工程中心,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竞争力。2002年力争建成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技术研究中心6个。

2、加快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提高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能力。重点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发明家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建设和发展;

积极探索和建立孵化器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在孵企业的创业指导,推动在孵企业管理创新;

加强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业务素质较高的孵化器管理队伍;

完善孵化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支撑能力。建立健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全市技术创新和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的形成。制定口中介服务体系相关政策,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通过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突出的薄弱环节。鼓励机械、化工、建材、煤炭、纺织等骨干行业及县市区建立行业或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好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服务。

4、建立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按照国家、省对科研院所转制的工作要求,鼓励市属科研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产权关系明晰的面向行业、开放式的技术开发基地。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做大做强“两纤”(玻璃纤维、碳纤维)产业为重点,通过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通过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途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把复合材料工业园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以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的“山东纺织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加快“毛纺织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其不断研制开发粗纺毛呢新技术和新产品,膨胀企业规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以此带动全市纺织业的发展。

5、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开发路子。继续贯彻执行泰安市与清华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加大合作力度,继续接收清华大学研究生来泰进行社会实践,建立和优化产学研联合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索在更宽范围内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三)突出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形成

立足于为全市“13511”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158”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我市确定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与节能四大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泰安特色和优势的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实施信息化技术推进计划,继续做好“泰安旅游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项目的有关工作,推进“数字泰安”的建设,着重建设经济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抓好资源信息化的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实现旅游资源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几家软件生产企业,开发与信息网络工程相配套,以教育、管理、娱乐、办公自动化为主的应用软件,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软件产品,以此带动网络技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先进制造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材料领域,继续推进“两纤”的开发,使其做大做强;

推动纳米材料在更广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应用;

进一步搞好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培植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的典型企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推进计划,以生物制药、生物饲料、酶制剂、菌物发酵制品等为重点,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带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环保与节能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计划,大力开发煤矸石利用、灰渣利用、高效节能除尘等技术,研制高效净水剂、除污除垢等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已有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确保落到实处。坚持“开放办、放开办”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支持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为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只要不违背国家法规、政策,要大胆地允许在开发区实验,办成政策特区。尽快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支持发展大学科技园、发明家创业园等的建设。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要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障其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五)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充分我市高等院校多的优势,大力培养普通应用人才,为培养科研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各种政策和方式,聘请、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三是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年轻干部,放在关键岗位,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四是实行市场化选人,面向市内外公开招聘企业经营者,把懂管理、具有先进经营观念和强烈科技意识的人才充实到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去。

(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除按政策规定增加科技三项费用外,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按政策规定提出技术开发资金。制定政策,鼓励市内外风险投资参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鼓励建立包括民营在内的各种形式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工作,争取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中小企业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担保,争取更多的风险投资贷款。扶持和吸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我市发展壮大,为建设经济强市做贡献。

第二篇: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庄镇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意见和建议 新庄镇地处董志塬南部边缘,位于黄土高原苹果最佳生长纬度带和国家苹果生产优势产业带。全镇辖24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8361户、36776人,耕地面积7.23万亩。新庄苹果树栽植起始于1987年,发展于1992年,1998年形成规模,2005—2008年延伸发展形成产业格局。注册了产品商标、成功申报了产品产地绿色认证、实施了省部级绿色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基地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生产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国际化的产业格局,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全镇现有果园面积5.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4%,户均果园6.8亩,人均果园1.54亩,其中挂果园面积3万亩, 2011年果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1.

新庄苹果起步发展二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狠下决心,常抓不懈。特别是近两年,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果产业发展,在扩大种植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质量效益、推广科技兴果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依照“整乡推进”的思路,形成了“三线两点”的结构布局,即青新公路沿线、西南片道路沿线、东片公路沿线,山王、米家沟两个山地果园示范点及塬面东北门高科技示范点,确保苹果“栽得进、保得住、能成园、高收益”。

多年来,新庄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始终把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2007年,依托市、县林业部门和陇东学院农学系专家的技术支撑,论证编制了《新庄镇苹果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511工程”,计划3—5年使新庄镇挂果园面积突破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亿斤、实现产值1亿元。并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组员的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包村、包组、包农户、包地块,抓点示范,典型带动,有力地推动了果产业的持续发展。至2010年,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新庄镇的苹果产业发展虽然具备了光热资源充沛、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的有利条件,但依然面临阻碍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是标准化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果品整体质量不高。新庄苹果虽然已发展多年,积累了一定栽培技术和经验,但大多数果农仍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苹果生产的有关标准和栽培技术不熟悉,特别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率很低,在果园生产管理中没有完全掌握良种壮苗、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平衡施肥、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等改善苹果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造成苹果单产低、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增收;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生产中适地适栽、科学布局、集约经营的原则贯彻不够,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主栽品种比较

单一,新品种更新换代慢,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贮藏、销售压力加大。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三是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发挥不够。围绕果产业生产性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我们虽然拥有投资上千万的庆新果业公司,但其主营业务以收贮为主,我们的兴庆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真正构建形成产业和服务相辉映的通道,庆林套袋厂、裕阳套袋厂等规模偏小,真正意义上作为一项产业的上、中、下游生产与服务对接、产业效益的提高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发展理念、资金和技术的局限,面临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全新的跨越发展。真正使新庄镇成为名符其实的“陇东苹果第一大镇”,还需要全镇干部群众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场革命,观念的转变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核心示范、行政推动才能使群众经历痛苦的观念更新而改变政府急、群众疲的现状,解决认识问题,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产生龙头企业和领军人物;

2、压缩晚熟品种栽植面积,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品种;

3、强化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强化技术骨干培训和果农培训,充分发挥果树服务队的职能,加大标准

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集中财力在每个乡镇建办一个每亩投资1万元的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激发果农提高栽植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4、充分借鉴其他苹果产区政府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在产品包装、营销渠道建设、新技术推广、园艺机械购臵等方面给予补助的成熟经验,扶持果农以高投入实现高产出。

第三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四篇:石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石材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1.产业总体运营情况

云浮是全国四大石材加工生产基地之一,石材生产能力、年销售量均列全国前列,石材品种95%以上来自国内外各地,全市异型材、工艺品年生产能力达600多万件(套),人造石生产企业有15之多,石材机械生产企业150多家,云浮成了名符其实的“石材王国”。 2004年云浮获得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石材基地中心”称号以及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获得“广东省民族民间(石雕)艺术之乡” 称号。2009年,全市石材工业总产值达近60亿元,预计2010年可达到7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口8万多人。石材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和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

云城区的石材产品正由粗糙型向“新、精、特、光、巧”方向发展转型,现已发展到有红、黄、绿、金、灰、花等13大系列,各种板、柱、球体、圆形、弧形、线形、壁炉、拼花、扶手、灯饰、石雕、盆景、餐桌、茶几及砂岩等23大门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能力为各类板材6000万平方米、异形工艺制品600万套(件)以上,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销两旺,畅销珠江三角洲和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销往国外市场的产品也逐年增加,主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到目前止,云浮已举 办了六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 2.产业分布情况

云浮石材主要集中在云城区的324国道两旁,连续几十公里,被称为百里石材走廊。云浮石材的经营方式基本为前店后厂式,一家一户紧邻的企业,构成了石材商贸一条街,也是石材加工业一条街。企业邻街,便于产品广告展示。前店后厂,顾客选购石材就能眼见为实,利于提高企业诚信度。“店库合一”、“厂仓合一”、加工和商贸一体的形式,可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特别适合个体小本经营。绵延数十公里的街市已成为支撑云浮石材产业的专业集散市场。为产业和城市更好发展,政府引导、扶持建立的专业石材市场——云浮国际石材城(原东骏石材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位于河口街的云浮市石材博览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现正对外招租;安塘、思劳、腰古三个石材(建材)基地正在抓紧开发建设。 3.产业销售情况

云浮石材产品主要市场还是国内销售,目前全区石材板材产量近3000万平方米,几百万件的石材工艺制品,2009年,全市石材工业总产值达近60亿元,预计2010年可达到70亿元;2009年出口石材产品10.44万吨,出口金额5358.20万美元,云浮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销两旺,畅销珠江三角洲和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销往国外市场的产品也逐年增加,主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依托云浮石材集散市场的优势,国内外客商到云浮采购石材产品,用户上门采购成为主要的产品营销方式,以此形成企业各自的 销售网络。另一种方式是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活动,联络起更广泛的客户群。目前在国内主要市场设立专卖店、品牌店的企业不多,进入国内外大型建材超市或市场的经营者也有限。

(二)企业总体经营情况

1.从价格链分上分析,云浮石材专业从事研发的企事业单位并不多。2009年,云浮以发展石材支柱产业为目标,扶持建立了云浮市石材产业产学研联盟和云浮石材研究院,刚刚开始前期工作。目前云浮绝大部分企业是生产、销售复合型企业。

2、按企业规模来看,2009年全市石材企业3000家左右,尚没有产值过亿的企业,过千万元产值的企业也为数不多。自去年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成长工程以来,云城区积极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区现有68家企业为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上企业,其他大部分是规模以下企业。

3、从企业性质来看,在3000多家石材企业中,外资(含港澳台)企业仅70多家,国有企业一家也没有,其他绝大部分是内资民营企业。

4、行业内绝大部分石材企业从事天然石材产品的加工、销售,生产人造石的企业约为15家。在产业链的延伸方面,全区现有石材机械企业74家,年产值约2.53亿元。

(三)石材主要产品供求分析 1.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全市现有石材企业3000家左右(其中人造石企业15家),这些企业集中分布在云城区,相对分布在云安县。2009年生产各类板材3193万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其中,人造石137万平方米,完成产值1.88亿元。

2.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石等)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石材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按用途分:建筑和装饰是石材的主要用途,大约占石材需求总量的80 %以上。按原料来源分为国内资源产品和国外资源产品。目前国内消费的进口石材主要是中国短缺的品种,如彩色名优花岗石、浅色系列大理石。主要从土耳其、伊朗、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进口的米黄、白色、灰白等浅色石材。从进口石材总体情况看,进口名优花岗石荒料、浅色大理石荒料、浅色大理石板材3项合计占同年石材总进口量的90%以上,这表明中国石材市场主要需求彩色名优花岗石荒料、浅色高档大理石荒料;对大理石板材则需要质优价廉的产品。国产普通花色花岗岩、石英石等产品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四)石材产业对外贸易情况

1、行业出口情况

2007年出口到塞浦路斯、美国、香港、澳大利亚、黎巴嫩、阿尔及利亚、格鲁吉亚、捷克共和国、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加拿大、韩国、越南、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英国、爱尔兰、荷兰、伊朗、约旦、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加纳、肯尼亚、意大利、葡萄牙、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乌克兰、洪都拉斯、西班牙、柬埔寨、土耳其、尼日利亚、德国、厄瓜多尔、以色列、科威特、哈萨克斯坦、利比亚、南非、希腊、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马尔代夫、秘鲁、澳门、台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比利时、丹麦、安哥拉、卢旺达、俄罗斯、海地68个国家及地区,产量为5.0922万吨,价格为3039.2295万美元; 2008年出口到塞浦路斯、美国、香港、澳大利亚、黎巴嫩、阿尔及利亚、格鲁吉亚、捷克共和国、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加拿大、韩国、越南、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英国、爱尔兰、荷兰、伊朗、约旦、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加纳、肯尼亚、意大利、葡萄牙、乌克兰、西班牙、柬埔寨、土耳其、尼日利亚、德国、厄瓜多尔、以色列、科威特、哈萨克斯坦、利比亚、南非、希腊、哥伦比亚、巴拿马、马尔代夫、澳门、台湾、印度尼西亚、比利时、丹麦、安哥拉、俄罗斯、挪威、拉脱维亚、新西兰、阿塞拜疆、阿根庭、智利、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多米尼加、毛里求斯、法国、阿曼、摩纳哥、巴哈马、缅甸、赤道几内亚73个国家及地区,产量为10.605万吨,价格为6073.4486万美元;

2009年出口到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台湾、黎巴嫩、马来西亚、韩国、土耳其、利比亚、德国、西班牙、挪威、波兰、俄罗斯、美国、塞浦路斯、泰国、比利时、英国、巴西、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联酋、巴基斯坦、也门共和国、荷兰、牙买加、澳大利亚、加纳、意大利、乌克兰、伊朗、以色列、阿尔及利亚、埃及、阿塞拜疆、日本、肯尼亚、墨西哥、阿曼、菲律宾、尼日利亚、缅甸、柬埔寨、约旦、毛里求斯、留尼汪、法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巴拿马、哥伦比亚、乌兹别克斯坦、澳门、南非、瑞典、伊拉克、智利、科威特、刚果、巴哈马、爱尔兰、文莱、丹麦、巴林、安哥拉、阿根廷、扎伊尔74个国家及地区,产量为10.4422万吨,价格为5358.1898万美元。

2、行业进口情况

2007年进口来源地:希腊、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葡萄牙、意大利、埃及、菲律宾、西班牙、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挪威、美国、突尼斯、澳大利亚、以色列、黎巴嫩、越南、法国、芬兰、南非、墨西哥24个国家及地区,产量为25.4589万吨,价格为4038.0933万美元;

2008年进口来源地: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越南、台湾、纳米比亚、南非、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芬兰、挪威、巴西、埃及、秘鲁、挪威、美国、突尼斯、爱尔兰、加拿大26个国家及地区,产量为57.1521万吨,价格为9760.2281万美元;

2009年进口来源地: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黎巴嫩、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台湾、埃及、纳米比亚、南非、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芬兰、挪威、巴西、秘鲁、阿曼、格鲁吉亚、美国25个国家及地区,产量为43.8937万吨,价格为6996.6288万美元。

3、利用外资情况

近三年,石材行业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攀升。2007年为933.4万美元,2008年为1100.52万美元,2009年为1335.8万美元。

(五)2007-2009年我区石材企业规模和从业人员情况

2007年全区共有石材企业1804家,其中,外资企业39家,集体企业5家,私营企业99家,其他内资企业10家,个体户1651家。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4家,500万元以下企业1800家。2007年石材行业年未从业人员27000多人。

2008年全区共有石材企业2117家,其中,外资企业60家,集体企业5家,私营企业125家,其他内资企业11家,个体户1916家。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500万元以下企业2112家。2008年石材行业年未从业人员32000多人。

2009年全区共有石材企业3173家,其中,外资企业70家,集体企业5家,私营企业182家,其他内资企业15家,个体户2901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500万元以下企业3162家。2009年石材行业年未从业人员近50000人。 关于近三年石材从业人员情况详见下表:

(六)石材产业的科技水平

1、2007-2009年石材产业的科技水平情况 2007年,我区高新科技企业1家,民营科技企业9家,石材企业的研发费用870万元,石材企业的研发机构0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个,石材企业申请专利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书0件,石材企业授权专利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件。

2008年,我区高新科技企业1家,民营科技企业9家,石材企业的研发费用1252万元,石材企业的研发机构1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个,石材企业申请专利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书1件,石材企业授权专利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0件。

2009年,我区高新科技企业1家,民营科技企业9家,石材企业的研发费用1345万元,石材企业的研发机构1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个,石材企业申请专利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书1件,石材企业授权专利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件。

2、研发情况

2007-2009年我区获得省财政支持技术改造项目共8个,项目总投资8946万元,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共482万元。8个技术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9212万元,新增税金1813万元,新增利润1966万元,新增创汇622万元,解决就业近508人。以上资金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分别按时划拨到项目用款单位,无截留、挪用等情况。

2007-2009年我区石材企业(包括石材机械企业)获得省科技项目立项6项,其中火炬计划1项,工业攻关1项,省部产学研4项,建立了广东省人造石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了“云浮石材研究院”,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9家,获批省部科技特派员企业8家,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专利8项,授权专利5项。这些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了企业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优势,引导各种资金向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了石材企业竞争力;建立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帮助。

(七)服务支撑体系情况

1、中介服务机构情况

为加强中介服务、协调机构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近几年,云浮以发展石材支柱产业为目标,优化发展石材工业的思路,为企业搭建好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狠抓软硬环境建设,1998年3月成立云浮市云城区石材机械商会;2003年1月,成立了广东省专业镇河口生产力促进中心,创建了河口数码石材创新中心;2006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云浮市石材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云浮市石材机械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把河口石材专业镇建设成为一个民营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民营经济的聚集和创新中心,为河口镇培育和引进更多的民营企业,从而促进全镇以石材生产为主业的龙头产业发展;使得云浮石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云浮政府在引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建立了“广东省石材产品质量检验站”、“ 石材市场交易网()、中国石材第一网()”等公益服务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协会的生存,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这个中心,不断探索,努力建立一个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从直接的技术、信息和知识服务,延伸到商务、人才、金融、法律、税务和政务等等,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综合服务,推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发展。

2、2007-2009年石展会情况

2007年第四届石展会,我区组织了以生产加工石材及石材机 械为主的企业63家,落实标准展位86个,特装展位21个,签约项目14宗,合同投资总额5.9亿元,比上届增长85%;签订贸易合同100宗,合同贸易总额13.2亿元,比上届增长80%。

2008年第五届石展会,我区组织了以生产加工石材及石材机械为主的企业83家,落实标准展位85个,特装展位27个,签约项目24宗,合同投资总额9.03亿元,比上届增长51.85%;签订贸易合同89宗,合同贸易总额21.28亿元,比上届增长61.5%。

2009年第六届石展会,我区组织了以生产加工石材及石材机械为主的企业91家,落实标准展位104个,特装展位18个,签约项目24宗,合同投资总额9.57亿元,比上届增长6%;签订贸易合同102宗, 金额21.77亿元,比上届增长2.3%。

第五篇: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林业体制的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各级部门都把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工作,才能切实增加林场职工的收入,从而提高职工的人均生活水平,下面就我局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说明:

一、 森林资源现状。

延寿县林业用地面积142477.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1403.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71.2%,宜林地面积11.6公顷,公益林面积97824.8公顷,商品林面积23534.6公顷,林木总蓄积822921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6%。

二、 加强领导、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

在年初的林业工作上,针对我局各林场的专业合作社。各林场相继成立了12个合作社,即将成立的有6个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形式上多以林下养殖、种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合作社,规模上看,规模大小不一。目前,较为成型的有桃山林场的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吸纳股金170万元,培育各种绿化苗木138万株,占地面积1360亩;再有是胜利林场成立的金成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初,新改建猪舍,总投资700万元,预计年出栏生猪两千至参千余头,年纯利润40万元。另外,其它林场的合作社规模虽小,但现在都以相继成立,总的势头是好的,只有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形式才能使各林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三、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林场职工增收。

延寿县鼎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功入驻延寿工业园区,项目占地27560平方米,计划投资1.18亿元,现以投资1.16亿元,今年林业局已经同鼎鑫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沙棘种植合同,其中五七林场今年已栽植沙棘6千余亩,由于苗木缺乏原因,全局还有3万余亩待明春栽植,全局预计栽植面积4万亩,通过沙棘栽植这项工程而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收入,同时,也使林地得到恢复,增加了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双效共赢。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给林场职工提供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在我县安山乡个体民营企业张培远地产果的示范引领下,各林场职工意识得到提高转变,相继由种植农作物向栽植培育经济林方向转变,如五七林场现有进入产果期大榛子面积近百亩(87亩),种苗繁育苗圃地28亩,计划发展扩大平欧耐寒大榛子种植面积400亩,其它林场经济林栽植也有不同规模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林场在典型示范户的引领下职工创建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高,各林场都在积极为职工创建合作社提供创造条件,不远将来,林业会呈现一个多彩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团体,会给职工带来可观的收益。

四、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技术的了解,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和申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了解,故难以得到政策扶持,难以加快产业发展。

2、缺乏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打造品牌的发展思想和认识,又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故难以将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产业大户。

3、缺乏资金,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是影响林场及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提因素,资金的缺乏使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心存顾虑,尽而瞻前顾后,不敢大胆去做。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区交通不便也不同程度影响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五、 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延寿县发展林业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比较明显,全县蕴涵着巨大的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为挖掘潜力,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2、进一步强化林场职工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林的意识,真正确立,“以林兴场、以林富民”的发展战略。

3、大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解决促进林产业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4、抓住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使林产业的发展融入到省、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导向上来,争取更多的林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投入扶持。

5、调整产业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和优势,力创名、特、优、新品牌,提升林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6、高度重视科技兴林,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基础上。创办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如:基地+职工+农民+院校…等)

总之,延寿县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相对比较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大型林下经济合作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拓宽林下产业,结合林区实际情况,自主创新,自谋发展,逐步发展一批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职工意愿,发展有收入的林菜、林禽、林果、林菌等模式的林下产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职工致富增收,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产业兴林、产业兴场、产业富民”;尽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迎接林业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延寿县林业局

2017年6月20日

上一篇:茶艺培训教学计划下一篇:创业领军人才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