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

2024-05-07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共6篇)

篇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

1.文明骑车、文明驾车、文明停车、文明乘车。

2.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3.树立良好形象,展现时代风采。

4.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建设温馨美好家园。

5.文明从脚下起步,创建自你我做起。

6.人人动手参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学生。

7.文明从脚下起步,创建从你我做起。

8.手牵手共建和谐,心连心同讲文明。

9.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市,彰显文明新风。

10.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

11.文明是学校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12.遵守学生文明守则,完善学校管理秩序。

13.践行“八荣八耻”,争做文明学生。

14.营造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

15.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篇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

2.明礼诚信传美德,团结友善促和谐。

3.沐浴文明新风,共享文明成果。

4.家校共谱文明曲,师生同唱礼仪歌。

5.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6.教学与科研并重,建设与管理共举。

7.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8.弘扬文明礼仪风范,倡导良好行为习惯。

9.文明的校园,温馨的家园。

10.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11.讲文明,树新风;践文明,显素养。

12.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13.文明礼貌,秩序井然。

14.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和谐社会。

篇3: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中国古代和近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演变历程与启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同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

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新材料为载体,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近年来多次出现将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等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考查的试题。

复习建议:

1.可以分阶段掌握春秋战国、秦汉、宋元、明清诸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状况和典型成就,归纳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基本特点。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从思想家、主张、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归纳各历史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提炼其特点,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其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2.对于近代中国不同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史实需要加强记忆,对于其中的规律性认识需要重点把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直至被彻底动摇。在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比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西方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发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引领中国走向革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 思想理论 成果。要充分认识和理解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领悟先进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征。

3.要掌握古代中国的科技、汉字、书画、文学、戏剧,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以时间为线索,从生产力、社会主要特征、文化成就、文明交流等角度归纳各历史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状况,提炼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一定时期的历史条件分析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4.准确概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特征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社会环境对科技文化的不同影响。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海南历史卷第1题)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的大致意思是: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 这属于法 家思想,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这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遵循“礼制”,即周礼,A为正确答 案。题干中的 “维系传统 封建秩序”不是维护封建社会制度,此处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示例2(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26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变式练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 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天下为主”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君子之为学……以救世也”,这说明材料观点主张为实际服务,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示例3(2014年重庆文综卷第1题)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答案:D

解析:《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与题干中“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和《庄子》与题干中“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不符,故B、C两项错误。《离骚》属于楚辞,是屈原的作品,创作手法属于浪漫主义。它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 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 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1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2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3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4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1234 B.123

C.134 D.23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一代之文学”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消亡,1错误;“稍卑”说明2正确;“均不著于录”说明3正确;“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明文学是时代的重要代表符号,4正确,选D。

示例4(2014年安徽文综卷第14题)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1显示了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 学课程比 重体现了 “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答案:C

解析: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故A项错误;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故B项错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重视科学教育,故C项正确;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轻视人文教育,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人们的探索从器物逐渐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先后兴起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故选C。

示例5(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29题)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 人主张三 权 (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地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从各地军阀标榜的主义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军阀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是

1都反对专制2都倡导主权在民3都强调直接民权4都强调权力制衡

A.123B.234

C.124D.1234

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材料中“成为民国之主人翁”可以判断12正确;由“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可以判断4正确;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民主是间接的民主,不是直接的,故排除含3的选项,选C。

【重点突破】

1.古代儒家思想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 想;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后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构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学就是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于西方。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 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 农学、天文历 法及医学 等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 因:1政治前提。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根本保障。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的进步;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等。3促进因素。各 民族间的 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如《齐民要术》就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贡献,反映了民族大 融合;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国都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发展。4教育因素。教育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5主观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 西方的原因:1政治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转为闭关锁国,这就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经济上,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 力。3文化上,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此时的西方开始领先,得益于如下三个方面:1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2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3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近代前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思想的异同。

同: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异:1宣传方式。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因循守旧思想,用生物进化论批判封建旧制度;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途径手段。维新思想不主张用暴力革命方式来改变现实,主张通过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封建 统治。3目标。维新思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为立宪政体,但未触及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革命思想照搬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要求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

(2)三股进步潮流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奠定了基 础。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维新思想未能把对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虽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找到革命的真正道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1)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3)在新世纪,基于国际、国内大局,我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理 论指导下,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4)中共七大和十五大分别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发展奏响了号角、确立了纲领、提出了要求、树立了目标、提供了动力。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教育与文艺的发展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做到古为今用。儒家思想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宋、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人们 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的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事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这反映出传统文化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2)对待世界上的其他文化,首先要有 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象征 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虽然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1以德治民,反对苛政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有教无类4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123B.234

C.134D.1234

2.《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3.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1孔子提出“仁”的思想2荀子主张礼法并施3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12 B.23

C.24 D.34

4.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三种观念的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6.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下列发明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领先世界的是

1完全具备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值制功能的算筹记数法2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与今天世界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3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的发明

A.234 B.134

C.124 D.123

7.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 自序》开篇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对各代文学的标志性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B.汉乐府、唐舞蹈、宋杂剧、明音乐

C.汉赋、唐词、宋诗、元曲

D.汉楚辞、唐传奇、宋散曲、清小说

8.“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9.下列四种绘画形式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1234 B.4123

C.3142 D.2341

10.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图3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由复杂到简单

B.由抽象到具体

C.由不规则到规则、稳定

D.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11.有记载说,“向之所以鄙为夷务而谓之曰形下者,今变言曰:西人尚知本春秋大义以立公法。朝野交哄,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的鄙视

B.兴办洋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C.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师夷长技”开始从观念走向实践

1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观点吻合的是

A.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开辟强国御侮之路

C.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13.英雄人物的活动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四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与另外三人属于不同类别的是

14.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就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主张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

A.提倡解放人性

B.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C.注重社会民主

D.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15.1917年,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1919年12月,《新青年》发表《新青年宣言》,指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对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背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2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3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力克服经济危机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A.24 B.12

C.13 D.14

16.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这反映出

1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2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3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4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需要相结合

A.12 B.13

C.24 D.14

17.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 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毛泽东所强调的新三民主义

A.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

B.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C.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D.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18.毛泽东在七 大预备会 议的报告 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此外,他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如果同志们要把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代表,我可以接受。”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9.社会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张。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毛泽东提出的处理矛盾之策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B.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 义的积极性

C.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使其在当时能 够始终如一地贯彻

D.这一理论值得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借鉴

20.图5反映的历史事件否定的错误思想观点是

A.“两个凡是”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21.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 论宣传带 有浓厚的 “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 世界上第 三个发射 卫星的国家

22.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23.下列电影是195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集中表彰的优秀影片的一部分。这些电影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动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2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不同点有

1争论的内容2代表的阶级属性3依赖的经济基础4所起的主要历史影响

A.123 B.234

C.1234 D.134

25.“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C.这段材料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方针指导下制定的法律文件

D.这段材料是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进行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 尚和消费 观念。……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这250年间,铺张浪费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如此,近代早期的奢侈享乐之风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为什么会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4分)这一消费观念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欧洲“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 原因。(4分)后来这股 “奢侈享乐 之风”又为什 么会“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选。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三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

材料四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 的价值取 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1)读图7、图8和图9,概括原始社会绘画的特点和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4分)

(2)读图10,说出其作者,并谈谈魏晋时期绘画的特点和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5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促进了哪一剧种的形成?(1分)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戏曲的主 要社会功 能。(2分)

(4)结合材料四,请以绘画和文学为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并分析呈现这一趋势的原因。(6分)

28.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 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 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 一、材料二,指出黄宗 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D4.B5.A6.B7.A8.A9.B10.B11.D12.A13.C14.A15.C16.D17.B18.C19.C20.A21.D22.A23.C24.C25.A

二、非选择题

26.(1)原因: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或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或政府倡导节俭)。(4分)

变化:由崇尚节俭到追求奢侈,鼓励消费。(2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壮大;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4分,写出两点即可)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活动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现世的物质享受。(4分,写出两点即可)

原因: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文艺复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2分,写出两点即可)

27.(1)特点:生活气息浓郁,带有神秘叙事色彩。(2分)原因: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下。(2分)(2)作者:顾恺之。(1分)

特点:创作主题为人物肖像画,彰显人物个性。(2分)

原因:社会动荡、三教并立、文化多元、士人群体出现等。(2分)

(3)京剧。(1分)

主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2分)

(4)绘画: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文学:词的出现,小说的繁荣。(2分)

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等。(4分)

28.(1)实质: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地位:是先秦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2分)

(2)来源: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天下人共同制定),反对法自君出。(2分)

目的: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2分)

意义: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篇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

2008年,在九台市委及文明办的领导下,农发行将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一、 基础工作方面

领导重视。2008年以来,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都要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工作。党支部分工一名支部委员、副行长主抓这项工作,日常工作由支行办公室负责。

在日常工作中,支行党支部在研究年度、季度工作时,都要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行内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有方案,有记载。支行各项制度健全,职工人手一册,制定了优质文明服务标准,各项业务工作都有操作流程。每年至少征求一次行内外群众及企业单位意见,召开一次义务监督员会议,每半年发放一次征求群众意见表。

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今年开展了学习党章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反对腐败行为活动,在学习园地出了墙报,还开展了宣传农发行企业核心理念、对外宣传用语活动。及时向上级行反映业务工作的先进作法。

二、 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支行有理论学习制度,年度有学习规划,人人有笔记。党支部成员每季度召开一次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都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按时上党课、召开党员大会,请党校教师上党课,支部成员每年做一次述职述廉报告;积极开展创建四好班子活动,支行班子市行行长会上受到了表彰,每半年召开一次职工思想行为分析会,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开展了廉洁办贷十不准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职工行为规范教育。今年,农发行总行出台了信贷管理、财务会计、安全保卫、人事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暂行办法。支行组织了专题学习,职工全面掌握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央倡导的时代精神及《九台市市民守则》,有体现行业特点的职工守则、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案。

三、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支行有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室,开展了春节联欢、旅游活动,组织职工到兄弟行参观学习,参加了市行举办的羽毛球、篮球比赛,组织员工参加了信贷、会计业务上岗考试,每个职工都取得了一个专业以上的上岗资格证书。支行业务部室每月至少集体学习一次业务技术知识,半年举行一次考核、考试。

积极参加市里举行的各项活动。元宵节灯展我行荣获二等奖。积极参加市里号召的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及两日捐活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体职工积极向灾区捐款,党员交纳了特殊党费,团员缴纳了特殊团费,工会会员也捐了专项捐款。

四、 法律纪律建设方面

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普法教育,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每季至少集体学习一次法律法规。职工中没有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没有违法犯罪的,没有练习法轮功的。支行安全保卫、安全生产工作,有布置、有检查。行长和主管行长每月检查一次。支行无刑事案件及责任事故。职工中无超生,婚丧事无大操大办的。

五、 环境建设方面

支行制定了健全的卫生制度,始终坚持。区域有责任人,门前有三包,重新绿化了草坪,支行环境达到了绿化、美化。使职工有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

六、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2007年以来,我行紧紧围绕“坚持好字优先、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推进业务大行向经营强行转变”的总体思路,着力向业务经营要效益、向组织低成本资金要效益、向不良资产清收要效益、向中间业务要效益、向强化内部管理要效益。通过调整贷款结构、存款结构、客户结构,优化了发展环境,向经营强行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27.9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累计发放贷款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66亿元;各项存款日均余额2.63亿元,比上年增加1.13万元,增幅达75%;实现账面利润5323万元,同比增加4597万元,翻了三番;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为3633万元和1.3%,分别比年初下降3.22亿元和11.1个百分点。

(二)积极参与和推进“粮食企业改制”,做好依法核呆工作。积极协调政府、税务局、粮食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审计局和土地局等部门,积极宣传农发行信贷政策和呆账核销有关规定,得到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督促市政府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还积极协调企业破产委托管理人加班加点,推进核呆工作。对内,认真做好呆账核销申报工作。在核销呆账的过程中,注重法规学习、统一思想、及早谋划、制定方案和分解任务,明确主管行长负责抓好内部资料收集、整理、核对等工作,信贷部门主管、信贷员负责包户企业,加班加点整理复核复印借款合同和借据等材料,确保准确无误,提高了呆账核销申报材料的整理效率。2008年全省共有85户企业进行了破产清算,共核销呆账70500万元,其中,我行有23户,共核销呆账31237万元,分别占破产企业总数和核销呆账金额的27%和44.3%。这样,经连续三年核呆工作,目前我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由2006年初的48505万元下降到2008年末的3633万元,下降了92.5%。不良贷款占比由2006年初的18%下降到2008年末的1.3%,大大减轻了经营负担,优化了贷款结构。

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行业和客户信贷支持范围及支持程度,加强信贷进入和退出管理,做到了风险关口前移。一是大力开展客户营销工作。在能力可为、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营销新客户、拓展新业务、扩大贷款覆盖领域。重点营销了一批经营业绩好、信誉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农业科技贷款项目企业——长春吉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长春市朱老六食品有限公司等优质客户。二是积极搞好优质客户维护工作。对重点客户进行重点监测,密切关注优质客户特别是大客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根据企业需要合理注入资金。继续加大对吉林天景公司的支持力度,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收购贷款2亿元。同时,在全省率先对该公司发放合同收购贷款5000万元,目前贷款本息已全部收回,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与当地其他银行贷款相比,仅此一项即可为当地农民节约利息支出299万元,带动订单农户1.5万户,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保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广泛赞誉。

篇5: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视角1 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视角2 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视角3 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视角4 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4)国际合作: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

针对训练

1.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1949年4月”“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由此分析可知是解放战争之后,团结各民主党派,准备召开新政协,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恢复民主党派的组织,只是提到要团结民主党派,故A项不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才提出来的,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不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不正确。

2.《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 C

解析 着重理解“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

3.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③

答案 C

解析 “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说明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故①正确;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是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故②错误;个人的回忆录或者个人的口述史,有个人的情感参与其中,主观色彩较强,故③正确;张发奎将军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他的言论对研究国民党抗战具有一定的价值,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诞生于20世纪代的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向前(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听说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办军官学校,就去了广州。有一天,徐向前跑去听孙中山的演说,他回忆道:“记得大意是讲三民主义……孙中山明确表示以俄为师,使我更坚定了报考黄埔军校的决心……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北伐战争时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指挥冲锋,牺牲时年仅28岁。”——据《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

(1921~1949)》

材料二 徐向前、许光达……等百余名黄埔同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延安黄埔同学分会,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八路军参谋长——摘者)和重庆会友陈宏模莅临大会……大会致电校长蒋介石表示要加强黄埔同学团结,促进全国团结抗战。——陈伙成、王建强《中国共产党与黄埔军校》

材料三 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由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在台湾,1991年,邓文仪等在台黄埔同学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发扬黄埔精神……架起了一座海峡两岸及海内外黄埔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王国举《论黄埔精神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和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判断,徐向前报考黄埔军校和组建延安黄埔同学分会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据材料概括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2)据材料三,“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什么能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成立的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答案 (1)背景: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合作抗日。

贡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将领;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精神家园:沟通同学联系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意愿。

因素: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当局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

(3)民主进步;不怕牺牲;团结合作;民族复兴。

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跟踪思考: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道路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均田制

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跟踪思考: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3.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关键提示:

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

五、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

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

(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跟踪思考:“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及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关键提示

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

(3)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跟踪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关键提示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7)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的配套措施。

2.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出现的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是一个长期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中国应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

3.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三农”问题的突出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分配不合理,城市消费群体比重较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思维拓展

拓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

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两者的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如王莽的王田制、隋唐的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虽能暂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

拓展2: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棉纺、丝织、制茶等也得到发展。

拓展3: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2)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

(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拓展4: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及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拓展5:建国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

(1)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入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在当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本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农业和农民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都是很高的。广东卷出了一道材料解析题;年全国文综卷出了一道综合大题,同年广东、河南卷出了一道问答题;,全国卷及江苏、上海卷中共有10余道选择题出自这一内容;高考中,全国卷和上海、江苏、广东等卷中,涉及到“三农”问题的选择题有10余道,非选择题有3道。高考有多题属于农业内容。全国文综卷二从水利的角度出了4道选择题。

农业问题既是一个历史学科内的问题,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热点问题。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附带将我国当代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增加农民的收入、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等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如下视角:

(1)历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对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政策。

(2)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意掌握历代统治阶级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采取的是何种土地政策。可适当联系世界史上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采取的土地政策,加强横向联系和学科内综合。

(3)农民的负担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又一主要内容。要注意纵向把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负担(在古代主要是赋役负担)的情况,以及对农民负担的减轻和调整情况。

(4)重农政策是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重心。要注意理解中国历代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

(5)要注意从中外联系的角度全方位聚焦“三农”问题。年高考就指向苏联的农业政策这一内容。要关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内容。

释疑解惑

1.如何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与技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全部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些条件。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①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②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部门的扩展,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冶铁业、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等。③商业方面:商品种类的增多;集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货币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在归纳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可从上述诸方面去思考。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原因

(1)六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北方大量人口南移。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蛮、俚等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游。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3)五代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人为了躲避战祸,大量南移,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许多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在这种条件下,南方经济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几种赋税制度的比较

(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比较

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它的征收标准是以人丁为主,征收的赋税是以实物为主。两税法是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虽然也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却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主要按照土地和财产的多少进行征收,且征税时间也固定为两次。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征税标准的不同。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

(2)编户制度和摊丁入亩比较

编户制度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政府把农民编人户籍,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摊丁人亩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府把丁税平均摊人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编户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税收征收的是实物。摊丁入亩实行后,不仅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而且税收也不再征收实物,而是征收银两。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4.封建统治者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出现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和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莽的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制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土地,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篇6: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神文明

王厅长在讲话中,一是客观评价“十一五”农业工作,成效超过预期,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主攻方向;三是扎实做好2011年全省各项农业工作,突出八大重点为现代农业发展开创良好局面。他指出,今年,农业系统要按照“狠抓生产保供给,推进模式促转变,健全体系增后劲,依靠科技提能力,提高效益增收入”的总体要求,宏观上重体制机制,微观上推先进模式,发展上抓园区建设,瞄准增收目标,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推进“七大工程”。具体是:(1)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样板,依托杨凌农业示范园区,集中建设5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5+50”建设目标。(2)深入开展“双创”活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切实推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在1个核心县、100个重点乡、1000个示范村,实

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要切实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和果业提质增效工程。(3)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主要是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央提出三年完成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任务的最后一年);加快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农业部“2011”年所有农业县区全部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建管结合、收费服务、肥气并举、循环发展)。(4)加大“百强社”创建力度,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按照“做大经营规模,做强服务能力、做优产品质量、做好民主管理”的要求,支持百强社优先承担国家涉农项目。(5)抓好“百库”建设,提升果品贮藏能力。(6)推广万头示范村模式,加快畜牧业发展。(7)建好城郊“菜园子”,提高“菜篮子”供给能力。(8)发展休闲观赏农业,加快村民经济发展。

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以“电视电话会”的形式召开,主要精神体现在陆书纪和王市长的讲话中。王市长的讲话,回顾了201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分析了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了2011年工作。他指出:

(一)、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现代特色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思路观念提升农业,抓好市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站所+基地+合作社模式,抓好龙头企业开发创新,重点扶持10户民营企业,创民营品牌,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实现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抓好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0万人次,抓好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南六县每县一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平台、基地、企业、种养大户向合作社的过渡,今年重点完成20个乡镇站、30个示范点、100个示范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市场的全程监控和质量标准认证。

(二)统筹兼顾,建设现代畜牧业基地。

(三)林业。

(四)水利。

(五)扶贫。

(六)多指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粮食、蔬菜、果业、区域特色。农业由市农业局牵头,水产由水务局牵头,畜牧由畜牧局牵头,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人社局牵头,县域工业化由中小企业局牵头,红枣由市林业局牵头。

陆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是:

(1)抓主线,坚持“三化”同步。

(2)抓重点,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基地整体规划“四区一带”发展步伐 “三个结合”;农产品转换能力要做强、做大、做活。

(3)抓核心,促进农民增收。

(4)抓关键,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5)抓根本,全面推进民生建设。

三、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主要精神(3月8日)

(一)2010年工作回顾和“十一五”工作总结。

(二)2011年工作安排:

1、转变方式,突出重点,不断优化结构,提升水平。

2、严格控制资金规模,补贴标准,确保实施重点和补贴对象属实(今年中央安排补贴资金,将超过6亿元,第一批安排我省4.5 亿元,已下达我县100万元)补贴率总体控制在30%,具体销售价格继续由农民与供货商自主商定。

3、强化监督,优质服务,全面提升政策落实水平,(年度工作经费不低于5万元,要求于3月15日开始启动)。

四、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4月7日在定边县召开)主要精神是:

1、准确把握形势,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完成农业生产各项任务。

(1)马铃薯产业:全市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80万亩,在各县建设标准示范田5万亩,其中吴堡0.3 万亩,要求单产1500kg/公斤,具体实施方案在制定中。

(2)玉米产业:建设生产基地170万亩,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实现单产480公斤。吴堡全覆膜双垄沟项目500

亩。

(3)小杂粮产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80万亩,打造豆类、谷子、糜子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吴堡建设一个千亩谷子生产示范样板。

(4)蔬菜产业: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3万亩(日照温室1万亩,塑料大棚2万亩)。

上一篇:2022员工综合评价评语怎么写下一篇:2023年禽流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