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今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兴起。

第一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摘 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下,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多赢局面,也才能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本文首先说明了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然后分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最后详细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十八大;环境;增长方式

一、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境界,显示出我们党推动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贏得未来而不透支未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舒心舒适的自然环境和发展空间。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经过改革开放逾30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令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的焦点,同时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过度开发带来的资源储备不足,资源价格上涨等现象,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發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多数人还没有享受到工业化的成功,而工业化的代价却已经把人们推向了绝境。

(二)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良好的环境质量、

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在民生话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社会安全、医疗保障等地位相当。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和民生的交汇点,PM2.5被公众广泛关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称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三驾马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指出,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会不断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也才会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固有观念,大力解放思想

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中共长沙市委常委赵文彬指出,不能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必须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谢明干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摒弃“以GDP论英雄”、“有水快流”、“先生产后治理”、“浪费无罪”的传统观念,建立“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依靠创新实现少消耗能量多创造财富”和”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和谐可持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称,生态文明的根本的含义是指我们思想观念上对发展的一种深刻的理解,用生态文明来统领我们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工业化工程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所以说调结构转方式跟生态文明完全是一体化的。吴斌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重视保护环境

要深刻认识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通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李干杰指出,要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不断深化污染减排工作,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四)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碳的排放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结语

综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髙度负责的态度,展现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卢甜甜.“两型”引领打造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堡垒[J].经济研究导刊. 2014(18).

[2]朱坦,王天天,田丽丽.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作用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14(09).

[3]杨雪彩.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生态文明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04).

[4]郭缔.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径[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作者:阿米乃.麦麦提

第二篇:渗透生态文明 创建美丽中国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今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兴起。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育计划。

在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包含了“生态”的理念,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要求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等等。

可见,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已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管是从传统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都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利用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发挥课堂渗透生态文明主渠道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行语文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途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更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从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其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并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如《荷塘月色》《三峡》《与朱元思书》《山中访友》等优秀文学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寄托了人类崇高的生态美学理想,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喂——出来》一文反映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危害及当前世界上放射性物质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放射性物质管理和防治放射性污染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并讲解近年来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知识,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

三、学校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主题教育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学校团队和班级活动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各种生态文明宣传、环境调查或考察、环境知识竞赛、撰写环保小论文等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教育形式,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环保小记者”、“优秀绿色监督员”、“校园绿色之星”等评比活动,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校要努力挖掘和提炼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组织好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动”,倡导社区、家庭、校园节水节能、垃圾分类、循环回收、绿色消费,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生活。着力打造对环境友好、与社区互相开放、师生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和整体观念的生态文明学校。

总之,生态文明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利用学科自身的优势,努力渗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伟人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我认为少年心怀梦想,则国充满希望。

作者:王兴凤

第三篇:“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维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以及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探索出“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视域;农村生态文明;路径

继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

黨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做了一系列部署。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维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一)“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提出的。“‘美丽中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1]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形态,人类文明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其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它和生态文明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维度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数亿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着我国的总体生态水平,更关系着“美丽中国”伟大构想的实现。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多部门和领域的协调推进。

没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农村的良好生态,就没有全国的良好生态,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的实现。特别是目前农村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非常严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尤为迫切。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广大农村面临的环境破坏威胁日趋加剧。水资源匮乏、大气污染、耕地抛荒、土地酸化、土地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危机,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而生态文明意识的缺乏、生态文明观念的淡薄、生态文明认知的不足、生态文明政策的实施不畅,都制约了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制约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畅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高效农业,同时,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但是,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地带,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环境保护资源,而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则近乎空白。全国的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60多万个行政村几乎没有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当前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在迅速增长,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正日益突出。我们看到的是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家禽牲畜死后直接丢进河里或者路边,以前的小桥流水、清水池塘、蓝天白云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气遭到严重污染,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水资源利用状况不理想

我国人均耕地少,现有耕地面积已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尤其是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的保护。到2020年,我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任务非常艰巨,滥用、浪费耕地情况时有发生,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屡禁不止,导致优质耕地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和各种基础性建设都不可避免占用部分耕地,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之源。我国水资源匮乏,而且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均很不理想。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现实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我国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旱灾成为农业自然灾害中的重要灾害。尤其不应该忽视的是,在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长,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三)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破环严重

工业污染造成农村生态的严重破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城市污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农村扩散:破坏性利用耕地建厂;招商引资引来一些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企业;将固体垃圾直接堆放在农村;有毒气体和烟尘飘落到农村,污染空气、土地和水源,破坏农村生态系统,给农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导致“癌症村”的出现和增多。

农业生产自身也造成各类污染,破坏农村生态系统。由于中国地少人多,为了缓解粮食供应的不足,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往往超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过量的农药和化肥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直接破坏了生物物种之间原有的制约平衡关系,导致农业生态系统恶性循环,直接危害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健康幸福。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能源高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生态经济。

(四)缺乏面向农村地区生态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

农村生态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农村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创新体系、服务体系等。为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等提供技术与服务,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完备的科技支撑体系作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中介,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中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农村生态建设中,适宜而完备的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缺失,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农村非常缺乏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合理利用、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利用、污染水源的净化技术等。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缺乏、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薄弱等情况非常普遍。

(五)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数量多,广大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广大农民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缺乏认识。同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传统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小农意识,没有科学的生态观,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滥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引发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周围环境无节制地索取和利用,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危及人类生存。

三、“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合理划定各种农业产业发展的地域空间,合理规划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抓好环保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能源、供水、排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要在全国的乡镇建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系统,使全中国的行政村都有条件治理环境污染。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能源研究和开发。

(二)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加大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尤其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推进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设生态友好型农业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关键举措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要使两者协调发展,就要平衡两者的关系,建设农业生态经济,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基础。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和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将生态概念纳入农村经济增长过程,预防、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态与自然平衡、和谐发展。秉承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把生产出的废物作为新的资源重新投入到生产。要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支撑,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要建立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积极推动农村环保科技创新,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水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教育培训,尽快建立全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农民环境教育培训,重点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等。

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科技支撑体系,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依靠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够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等。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五)重建農民对土地的感情,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人是生态文明之根。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曾经有过田园诗般的生活追求和文化本性。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出现了危机,农民对土地的情感逐渐淡薄,尤其是青年农民宁可土地抛荒也要到城里去打工。要引导、教育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使广大农民知晓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享有的社会权利,真正认识和了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农民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将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消费意识转为自觉行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价值观念。

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崛起,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广大农民更要树立这种意识,重建对土地的情感,用文化提高土地的价值,构建真正的田园诗般的乡村家园。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农民都要认识到“美丽中国”是建立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的,有了健康美丽的乡村,才会有健康、安全的粮食,才会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2):35-40.

[2]王明初.生态文明:新形态、新要求、新机遇[N].海南日报,2007-11-26(12).

[3]杨宏,周雪.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63-64.

责任编辑:孙 静

作者:石晓霞 王同起

上一篇: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论文下一篇:论文初中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