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论文

2024-04-22

魔笛论文(通用12篇)

篇1:魔笛论文

歌剧《魔笛》赏析

魔笛 Magic Flute

德文原名 Die Zauberflöte

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莫扎特 1756-1791)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摘要:简单介绍了《魔笛》的写作背景,歌剧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魔笛》中大量的伦理性象征,对莫扎特的歌剧风格来说是全新的。三个肃穆的和弦开始序曲的缓慢引子,在歌剧中作为萨拉斯特罗的智慧之庙中祭典的一个部分重复出现。“三”这个数字是共济会的理想主义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莫扎特是共济会会员。萨拉斯特罗和祭司们的教义同共济会的人道主义原则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点,《魔笛》的剧情放在令人联想起古埃及的背景上展开,共济会据说就是源于古埃及的。

接在这些肃穆和弦后面的安祥的小节和变换的和声,象是在养精蓄锐,到序曲的快板部分中,迸发成一股晶莹欢跃的对位洪流。这里的对位也有寓意--令人想起全剧中唯一的一个对位场景,塔米诺和帕米娜在获准参加圣餐礼前愿接受赴汤蹈火考验的那一场戏剧性高潮。序曲中这一段优美的对位织体主要由下面的主题编织而成:

1=E 3/2 1111112171 55555565#45 33442255

这个主题在第二小提琴上开始,然后以赋格方式从一组弦乐器转到另一组,最后,颇像“朱庇特交响曲”末乐章中著名的那段,放弃了赋格而走古典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路子。莫扎特仿佛为了强调象征的寓意,在序曲中途的关键时刻重复那三个肃穆的和弦--这一次完全按照共济会欢迎新成员时用的节奏。

伟大的研究莫扎特的学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写过:莫扎特把全人类的斗争和胜利都压缩在这首序曲中了。这首序曲虽具有惊人的象征意义和崇高的精神内涵,却始终保持娴雅的童话气氛。显示出渊博学问的对位手法变幻不已,全曲洋溢着莫扎特的迷人的魅力,秀外而慧中。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契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

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197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后,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且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固这部歌剧以童话的形式加以掩盖,象征性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该歌剧影射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定会胜利。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女王(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和“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他把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

这是一片童话的天空,荡漾着空灵的感动,魔笛吹响时,空中会飞舞着灵异的鸟;这是一片神秘的天空,涤荡着人性的反复无常,爱恨交织间,心中会飘扬起动听的歌。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它是莫扎特歌剧艺术的集大成之作。《魔笛》使用了歌剧的所有要素,并在表现上取得统一、无法分类的多样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古典戏剧。《魔笛》使用德语演唱并具有德奥民间歌唱剧风格。莫扎特在《魔笛》中运用的音乐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他把18世纪德、奥、意、法、捷等国世代所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音乐、戏剧表现手段融会贯通地调和并运用。其中,既有意大利声乐的丰硕成果,又有德奥歌唱剧的民间幽默和民俗特征;既有内涵深广、结构严谨的独唱咏叹调,又有富于新意的诙谐重唱;既有同德奥等国民间音调相联系的民谣风唱段,又有众赞歌式内涵深刻的庄严合唱„„莫扎特行云流水般地将各种音乐及戏剧手段加以整合,使其童话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是一片音乐的汪洋,他的才华恣意畅游;这是一片艺术的深湖,他的深度是永远的谜。自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威登剧院成功首演后,数百年来,《魔笛》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断上演,成为莫扎特19部歌剧中评价最高、上演最多的作品之一。

面对着这片聆听的海洋,无数优秀的歌剧演唱家为之倾倒,甚至付出一生的青春来达到艺术的巅峰也无悔,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莫扎特永恒的记忆。

篇2:魔笛论文

从前,在一个荒岛上,住着一个航海家,他有一个儿子叫艾利尔.

有一天,父子俩在海滩上玩耍着.突然,一阵巨浪把父亲卷走了.艾利尔知道父亲不会回来了,就流着泪回去了.

第二天,艾利尔又来到沙滩上玩耍.忽然,他挖到了什么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原来是一支笛子.于是他就吹了起来,突然,一个小矮人出现在艾利尔的`面前.开始他吓了一跳,后来他就慢慢平静下来了.小矮人问:“小主人,有什么吩咐?”艾利尔想:既然他叫我主人,我就吩咐他吧.

艾利尔说:“我要岛变大,,一座城堡,十个仆人,他们合起来什么都可以做到.”一眨眼的功夫,全都办到了.

于是,他找回了父亲,跟世上最美丽的公主结了婚,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魔笛呢?寻找自己新的主人了.

魔笛作文250字

篇3:魔笛

The Magic Flute is an opera by Mozart.The work is in the form of a Singspiel,a popular form including both singing and spoken dialogue.The work debuted on 30September 1791 at Schikaneder’s theatre in Vienna,just two months before Mozart’s death.

In the opera,the Queen of the Night asks Prince Tamino to save her daughter Pamina,who has been taken away by Sarastro.However,Tamino finds out that Sarastro represents wisdom and light.Tamino sees through the plot of the Queen.He and Pamina go through difficulties and are happily together in the end.

【词汇箱】

【读懂了吗】

1.If you were in 1791,where could you see The Magic Flute?

A.Australia.B.Austria.C.France.D.Germany.

2.Which’s correct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e Magic Flute?

A.The Queen represents wisdom and light.

B.Tamino finally defeats Sarastro and saves Pamina.

C.Pamina would like to stay with her mom.

D.Tamino and Pamina become a couple in the end.

篇4:高手用“魔笛”

浪漫主义的春天

是告别那些“捆绑”住狗狗的牵引绳,来点浪漫的玩意儿的时候了。今年春天,“犬笛训练课堂”正悄然升温,受到家长们的热烈追捧。和传统的手势、命令说再见,以超声波训犬笛亲密互动,根据你的需要调整声音,使得爱犬可以根据笛音读懂主人的意思。

犬笛训练大讲堂

松开声波调节螺丝,从进气口把气吹入,同时旋转调节杆,调到最佳音高。调节杆旋好后,记住要将声波调节螺丝拧紧。每次都用同样的吹笛方法来规定命令,防止狗狗混淆。具体指令如下:

“别动”——两声短音

“坐下”——一长一短

“过来”——两声长音

坚持不懈地教导狗狗,考验你这位家长耐心的时候到啦!保证狗狗得到可靠的回忆,想让它听你的就会变得易如反掌。

爱的奖励不可少:搭配上狗狗爱吃的鸡肉条、羊肉条等奖励零食,效果一定更“赞”哟!

基本数据控

犬笛材质:高档ABS树脂、钢、尼龙

即使采用树脂和钢这类耐热、不易变形、较高抗冲击韧性的材质,也不能保证它会逃脱狗狗的魔掌。在非训练时刻,要把犬笛放置于不容易被狗狗发现的“私密”地带。

笛长:8cm

笛子的长度决定了吹气口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受潮后要及时用干布擦干,不能用沸水消毒。

篇5:如果我是魔笛手作文

如果我是魔笛手,我要把所有的穷人变成富人,让他们不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发愁,让那些辍学的孩子们从返校园;所有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都在我的魔笛挥动的一瞬间康复。

如果我是魔笛手,我要把所有警察都换成和普通人长的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警察。这种‘警察’很聪明,要是哪个坏蛋吧被他们抓住了,那可就倒八辈子霉了。机器人警察先要搜身,对这些不法分子不能手软。把搜到的财物归还给失主,再问她到底干了多少坏事,问三遍都不回答就该‘体罚’了。所谓的‘体罚’就是把坏蛋吊起来,挠他的痒痒。虽然这办法挺可笑的,但是应为机器人警察的目的是让坏人早日醒悟,所以这样一来,经历过这种‘体罚’的坏蛋都改邪归正了,再也不干坏事了。

如果我是魔笛手,我要把全世界的中小城市和小山村都变成经济发达的大都市。

如果我是魔笛手,我要把灭绝的稀世动物复活吧,让我们都后代也能看见你们;兵马俑变成真人吧,给我讲讲两千年的秦朝大事;麦哲伦复活吧,领略麦哲伦海峡的风景。

如果我是魔笛手,我要在平地建起高楼大厦,让没有房子的人住上新房,建造出一个新地球,让人们在两个地球中走动。

篇6:我好想成为魔笛手六年级作文

我好想成为“魔笛手”

我好想成为“魔笛手”。我要吹出复活曲——让恐龙朋友们、中华鲟、娃娃鱼,来到我们的家园来目睹一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让秦朝的兵马俑来讲述秦始皇是怎样统一了六国;让李白说说他为何能酒口做诗;让哥伦布来领着我们去看他发现的新大陆。

我好想成为“魔笛手”。我要吹出生命曲——让世界上的所有沙漠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眨眼之间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让干旱地区下上一天的雨,让干渴之人有水喝,地里的庄稼全都笑眯眯的喝着水,解除自己的干渴。让干涸的小溪,突然冒出一股清泉。

我好想成为“魔笛手”。我要吹出和平曲——让正在发生战争的国家,马上命令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给敌方一个面带微笑的拥抱;让正在偷别人东西的小偷,忽然良心发现不再偷东西,并且向警方自首,把东西还给失主。

我好想成为“魔笛手”。我要吹出学习曲——让不爱学习的.人爱上学习,爱学习的人更加的认真,让不好好学习的人,脑子里忽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让他知道学习并不是给老师或父母学的,而是给自己学的,从此认真学习。

我好想成为“魔笛手”。我要吹出想象曲——让哪些极度缺陷想象的人听完这曲子或听见这曲子,自己的想象立刻丰富起来,不在抱怨这世界有多么的不公平。

篇7:浅析莫扎特歌剧代表作《魔笛》

任何优秀的歌剧都是民族的和时代的,莫扎特用尽短暂的一生为当时乃至当今世界音乐留下了最宝贵的歌剧作品, 他的歌剧作品全部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形式。莫扎特将后期的音乐创作转向歌剧,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时代和民族的精神,他对平民的思想与情感在歌剧中进行了深动的刻画与描述。在歌剧创作上他继承了意大利歌剧风格并且创造性地创作和发展了德文歌剧,《魔笛》是第一部用德语创作的德国民族歌剧。

二、《魔笛》的声乐演唱美学赏析

(一)经典唱段片段之一。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 是一首广为人知华丽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歌词大意是:象征邪恶力量的夜后让善良的女儿用匕首杀死萨拉斯特,该唱段带有十足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始的抒情逐步过度到花腔唱段,旋律模进的变化; 这段曲子开始后很快达到高潮,十足的力量感和音乐上强弱对比,音高从F大调主题的小字一组a起音,在演唱至四小节后进入炫技的高音区,而后连上行旋律连续地使用与跳进形成高亢的情感基调,至始至终都强调着“复仇”的核心思想内容。经过充分的情节发展随后乐曲进入新的高潮,涌现出华丽的花腔乐句,伴随着同音的重复和分解音型在高音区反复使用,充分展现出了花腔女高音宽广的音域以及金属般穿透力的非凡音色。

在复调和曲式变化运用方面上,第二段利用乐曲和声功能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强烈的音乐对比。其中乐队的节奏型和伴奏织体也产生了明显变化,使得和声能形成对比其功能可以完美地烘托出整个乐曲的激烈气氛。夜后作为歌剧中的主要角色人物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层次,由善到恶的发展,莫扎特以最华丽的歌唱乐段来表现她的内心本质,她粗暴的心情和具有讽刺意味的色彩,在跨度很大的音域上,以快速的炫技唱法,混合了交响乐的重复音,实现了乐和声的完美统一,充分展现了他声乐作品上创作才华。 这部歌剧中最华丽的咏叹调唱段夜后的咏叹调《仇恨的火焰》受到当时声乐发展的影响,突出声音上的炫技演唱技巧。

(二)经典唱段之二。歌剧中的最出彩的重唱部分: 侍女的三重唱,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的二重唱《papa pa}}。象征黑暗力量的大蛇追赶着王子,王子倒下,善良的三个侍女出现,用正义杀死大蛇,而后都争着要照顾王子,三人的相互争执演化成一曲精典的三重唱。《papa pa》是一首欢快而富有热情的三重唱,在音乐上开始就运用连续跳音使剧中气氛活跃,声画和谐使人无限联想。

三、《魔笛》的艺术特色

(一)对重唱的发展。莫扎特对歌剧的重唱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他将大量重唱的形式作为音乐戏剧的基本结构,从而以特殊的方式来展开戏剧性的情节,从而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歌剧的喜剧形式发展。莫扎特通过独特音乐创作发展了喜歌剧。当时的意大利的喜歌剧内容形式单一,起初莫扎特只想模仿意大利歌剧的剧情风格和特点。但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喜歌剧方面的特殊才能,增加了作品的题材范围,使喜歌剧主题和形式内容更丰富,最终通过音乐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三)演唱技巧特点。莫扎特对演唱声部的配合上作出了新的理解,他独具风格地用男中音和男低音来担当主角, 而在歌剧演唱中,要求演唱者起音准确,杜绝使用滑音。遵守古典音乐中的流畅、庄严、和明朗的音乐风格,绝对不允许出现夸张的感情运用和力度上对比,完美运用中等音量、 柔和的音色和连贯性的歌唱方式,是莫扎特歌剧演唱中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

《魔笛》是莫扎特后期代表作品,借用神话故事之手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通过这部歌剧莫扎特将德意志民族优秀品格形象深刻地描述出来, 民族精神通过歌剧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剧中的声乐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对比,剧中戏剧性的重唱独具感染力,使歌剧更加时代化且独具一格。通过歌剧《魔笛》,莫扎特将自己的音乐实践和时代民族精神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将自己推向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巅峰。

摘要:作为18世纪最有成就的音乐家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融合意大利歌剧的风格并创作了第一部德文歌剧。本文通过分析歌剧《魔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唱段和重唱唱段来解析莫扎特歌剧的演唱艺术和时代风格,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歌剧《魔笛》的艺术特色。

篇8:吹响“魔笛”要七天

和别人不同,进了大学校园第一个使我着迷的不是电脑,而是竹笛。

喜歡竹笛是因为它有灵性,其调或悲或喜,沉郁的调子催人泣泪,欢快的节奏惹人翩跹,也不知是笛子缠上了我,还是我缠上了它,每每笛音飘来,便不由迷失在这仙乐飘飘的世界里。

小时侯就喜欢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中,那时的我总轻轻的闭了眼,思绪像长了翅膀的鸟,随着那行云流水般的笛音飞到天外去。幼时无知,总也不信如此美妙的声音竟会是从那么不起眼的“竹筒”里发出来的,我幻想着肯定是美丽的仙女施了法术,把天上的仙乐赐给了人间。每每我倔强地跟妈妈辩理时,妈妈只是笑而不语。上了中学就很少有时间享受这道音乐大餐了,记忆也渐渐模糊起来。怎料到了大学,隔壁宿舍的老乡清吹的一曲《雍正王朝》主题曲立刻将我埋在心底多年的那串火花引燃。

在我诚恳的央求下,老乡终于答应收我为他的关门弟子。他帮我挑了支E调的竹笛,教了我基本的指法,抄了几首简单的乐谱,我学笛的日子就正式开始了。天生愚笨的我足足吹了一个礼拜才将笛子吹响,然后就练《两只老虎》《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简单的曲目,熟练后就开始吹一些流行歌曲,虽然我乐感极差,天赋不佳,但凭着我的执着,凭着我的勤奋,笛艺还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还得感谢网络,它是我的第二位老师。我经常泡在“中国古曲网”和“华音网站”中,如饥似渴的汲取着音乐知识,以弥补自己乐理方面的不足。在网上,我领略到了俞逊发、王铁锤、马迪、张维良等笛子大师的风采,还有众多笛友那份对笛子狂热的追求,更使我热血沸腾。

转眼间,与笛做伴已近两年,我几乎每天都要乐此不疲地吹上一个来小时,每每沉浸在笛声当中,所有的压抑、不快便会宣泄得畅快淋漓。不过却委屈了舍友,每当我忘情的与笛共舞时,他们就如末日来临般逃之夭夭了。很感谢舍友们对我的容忍,感谢他们成全了我与笛子的结合。

篇9:魔笛论文

关键词:帕米娜,抒情女高音

剧中帕米娜是夜后的女儿, 她纯洁善良, 对爱情忠贞不渝。在误认为爱人塔米诺已经不再爱他, 她感觉爱情已离她远去的时候, 她仍然愿意为爱而死;在母亲夜后残忍地要求她去杀死自己父亲萨拉斯特罗的时候, 她矛盾、绝望, 而仍然憧憬美好的未来。她的单纯与执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女高音的分类及阐述

女声是人声中可达到最高声区的一个声部。随着19世纪歌剧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各个国家对音色类型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细分和名称, 笔者作为学生能力有限, 仅谈一下大体的分类。女高音声部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抒情女高音 (Lyric Soprano) 、戏剧女高音 (Dramatic Soprano) 和花腔女高音 (Coloratura Soprano) 三大类, 不同的音色表现的是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

由于女声的共性, 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在发声规律上还是一致的, 但分别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抒情女高音 (Lyric Soprano) 是歌剧中及舞台上最常见的声部, 以音色优美柔和博得观众的喜爱。抒情女高音较其他两类女高音来说感情最为细腻、丰富, 擅长艺术美感及意境的表达;戏剧女高音 (Dramatic Soprano) 最显著的特点是音量大、声音共鸣居三类女高音之首。常以演唱气势雄伟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和能长时间演唱也是其他女高音所不能代替的;花腔女高音 (Coloratura Soprano) 以其独特的花腔技巧而立足, 她的音量、音响共鸣都不及戏剧女高音那样辉煌, 但她灵活多变的声音, 擅长高难度的弹跳、技巧、速度的演唱又是其它女高音所不及的, 且她的音域比普通女高音还要超出两到五个全音。

二、抒情女高音

抒情女高音 (Lyric Soprano) , 这个声部的音域一般在c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央c) ——c3 (我们常说的High C) 。抒情女高音的声音轻盈、流动, 音色圆润、柔和, 同时要求歌唱演员要有相当强的气息控制能力, 才能完成作品中长线条的乐句又保证声音的连贯性。这里强调柔美的声音线条以及音色的优雅、纯净、饱满和丰富细腻的感情成为一个优秀的抒情女高音所具备的重要因素。抒情女高音演唱的大多是富于抒情性、歌唱性和流畅性的作品。当前国际上知名的优秀抒情女高音有:德国的伊丽莎白·施瓦尔茨科普芙 (Elisabeth Schwarzkopf) 、美国的蕾内·弗雷明 (Renée Fleming) 和罗马尼亚的安洁拉·乔治乌 (Angela Gheorghiu) 等。

三、歌剧《魔笛》中的帕米娜

从歌剧《魔笛》中帕米娜我们可以看出, 她的音色非常轻柔, 气息非常委婉, 并高度保持了声音线条的连贯性, 是典型的抒情女高音。 (见右图)

这段咏叹调旋律有宽广的八度音程的大跳跃, 乐句线条连贯抒情, 感情忧伤而饱满, 充分表现了抒情女高音擅长演唱连贯线条的大线条乐句以及演绎丰富细腻的情感。

四、抒情女高音歌剧角色特点

从歌剧中的人物性格来讲, 抒情女高音一般扮演比较温柔、善良、优雅和感情比较丰富细腻的角色, 是作曲家钟爱的声部类型, 也是最容易讨好观众的声部类型。抒情女高音常扮演气质高雅的宫廷贵族或是美丽善良但却经受各种磨练的女性角色。例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和《哪里去了, 美好的时光》, 伯爵夫人在这两首咏叹调中把抒情女高音的优雅从容的声音、柔和连贯的演唱、真挚感人的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的同时, 也塑造了伯爵夫人华美高雅的宫廷贵族身份。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演唱的《人们叫我咪咪》、《重返寂寞凄凉的故居》, 穆赛塔的咏叹调《漫步街上》等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典的抒情女高音咏叹调。一般作曲家会给这类型的女高音创作一些旋律非常优美动听, 又能折射出演唱者内心真实的情感的咏叹调, 这些优美的咏叹调往往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 会成为我们对某部歌剧最美的回忆。

五、抒情女高音与轻型抒情女高音

轻型抒情女高音, 也被称为小号抒情女高音或喜剧女高音。轻型抒情女高音在声音型号上略小于抒情女高音, 所以在音量和音色上会略显单薄, 但她声音的轻巧、灵活、明亮却是其他类型的女高音所无法替代的。

轻型抒情女高音大多扮演聪明机灵、活泼可爱的少女角色。她们总能用那富有动感、轻巧灵活的独特音乐吸引观众。而抒情女高音经常担任优雅高贵的贵妇角色。但在莫扎特《魔笛》歌剧中帕米娜这个少女角色交给抒情女高音来演唱, 则是考虑到帕米娜的人物性格的原因。

篇10:咕吧的魔笛

这个怪物什么都大:大眼睛、大牙齿、大嘴巴、大鼻子,最特别的是,头上有一对弯弯、尖尖的大角。他还有一支魔笛。

咕吧在山上找個地方盖了一间茅草屋,住了下来,也不闹事。萝卜村还是和原来一样平静。

有一天,咕吧到萝卜村去,看到大家都唉声叹气的。

村长告诉咕吧:“我们村里遭虫灾了,到处都是虫,庄稼都快被吃光了……”

咕吧说:“那就赶快叫青蛙来吃虫子呀。”

“叫青蛙来?怎么叫?你能帮我们吗?”村长说。

“这个……这个……我……”咕吧迟疑起来。

村长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是不肯帮我们这个忙啊?你想眼看着我们的庄稼被虫子都吃光?”

“不是,我……我只有叫蛤蟆来的本事,再说……”咕吧还是支支吾吾的。

“只要能把虫子吃掉,管它是什么呢。快,把蛤蟆叫来吧!”

“可是,可是……”咕吧好像还是不愿意。

村长有点火了:“如果你还不帮忙,那也太不够意思了!”

“那好吧……”咕吧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支亮闪闪的银笛,这就是咕吧的那支魔笛。

咕吧吹起了魔笛。

过了一会儿,只见无数只蛤蟆出现了,有的跳,有的爬,黑压压的一大片,它们围着咕吧。

咕吧走到哪里,蛤蟆就跟到哪里。

咕吧一边吹着魔笛,一边在遭了虫灾的庄稼地里走。蛤蟆们不停地吃着虫子,它们经过的地方,虫子很快就被吃光了。

一块地里的虫子吃光了,咕吧就吹着魔笛换一块地。就这样,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萝卜村里所有庄稼地里的虫子都被吃光了。

全萝卜村的村民们欢呼着。

村长高兴地对咕吧说:“你有魔笛,这事儿多么简单啊!”

咕吧傻乎乎地笑笑,说:“我要回去了。”

咕吧往他山上的破草屋走去。他在前面走,后面跟着黑压压的一大片蛤蟆。

这以后的好多天,咕吧没有再到萝卜村来过。村长想:“也不知他怎么样,我得去看看他。”

村长走进咕吧的家,就吓了一跳,只见破草屋里到处都是蛤蟆,连床上、桌子上、锅子里,全爬满了蛤蟆。咕吧抱着头,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

村长问:“咕吧,你抱着头干什么?”

咕吧说:“我害怕蛤蟆啊。它们碰我一下,我就很难受……”

村长又问:“蛤蟆为什么不走啊?”

“是这样的,”咕吧说,“吹魔笛召唤来蛤蟆的话,这些蛤蟆就会一直跟着我,一直要到一个月之后才会离开呢……在这个时间里,我还得负责它们吃的……”

这时候,咕吧从床上爬起来,整一整衣服,对村长说:“我得走了,我得吹着魔笛,带它们去找虫子吃了。”

说完,咕吧摸出他的魔笛,一边吹,一边往门外走去。

看着咕吧吹着魔笛走远了,村长心里想:“咕吧为了帮助我们,他自己可吃了不少的苦啊……”

篇11:魔笛论文

《魔笛》作为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写就的歌剧作品,深度应用了音乐素材完成了对于人物形象以及审美特征的衔接与转化,从序曲到终章都以不同的生命内涵完成对于性格的刻画,保证了人物以及故事之中的冲突性能够被其结构形式以及音乐体裁突出出来。

总体来说,在《魔笛》这部艺术作品之中,西方歌剧艺术的基本审美特性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被深度地诠释出来, 其丰满的艺术效果保证了剧情能够与音乐设定进行结合,人物的情感以及性格冲突能够在深度的艺术内容中被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对《魔笛》的人物角色以及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歌剧艺术的内涵。

二、西方歌剧中的审美特征

西方歌剧艺术的人物角色以及情节艺术的设定都需要符合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审美特征,无论是强烈的音乐情绪还是特殊的演唱技巧,都需要以角色为中心,以审美特征为基本设定,保证其演唱的旋律以及线条都能够与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契合。本文从《魔笛》这一西方经典歌剧入手, 从其不同的创作背景、题材风格以及故事内容简要分析歌剧审美中所具有的戏剧美、形象美以及情感美,深入探究其不同的审美特点对于不同的歌剧角色来说所具有的艺术性。

(一)戏剧美。在西方歌剧艺术中,所谓的戏剧美,就是指在表演者情感以及心理发生巨大变动的过程中对于其行为引起的戏剧性变化,意志力从内心展现出来而对于外界产生的影响表现了戏剧性的重要特点。在《魔笛》中,戏剧美展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第二幕中帕米娜以抒情性的咏叹调来诠释故事剧情,在音乐曲调的配合之下,无论是无奈而又伤心的感情还是纯真而又执着的自我情感都被进一步释放出来,歌剧以戏剧性的艺术冲突来完成对于人物的塑造,而最后戏剧性的悬念设置更为这部作品之后的冲突性发展埋下了伏笔。从整体上来说,这样的戏剧美主要展现在人物塑造的情感冲突之上,戏剧的悬念设置更加能够增加歌剧艺术的神秘感与艺术感,帮助观赏者深度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基本特性,从角色艺术的角度展现基本的歌剧艺术审美。

从戏剧美的角度来说,歌剧艺术中所具有的冲突性和叙事性也能够表现西方歌剧艺术对于审美的需求,无论是在情节铺垫还是在冲突设置的过程中,戏剧美都能够保证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丰满,根据歌剧内容的主要线索来激化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品格,以此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转折性。

(二)形象美。从人物角色设定的角度来看,形象美更加能够符合西方歌剧艺术中对于角色特点的设定要求,保证了能够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设定标准来完成具体的人物特点转化,以此来保证角色具有更加生动的特点。在歌剧《魔笛》之中,其个人角色的形象美主要是以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音乐形象能够以深度的概括性来展现角色的个人情感及其内心思想,保证欣赏者在了解歌剧独特风格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心中深度刻画出其基本的人物性格以及丰满的艺术形象,保证形象美这一艺术审美特点被全面性地展现出来。

在《魔笛》中,形象美被演唱者不同的声音特点完美地诠释出来,以萨拉斯特罗为例,其所拥有的男低音,将《魔笛》 中太阳之神的角色进一步地展现出来,其宽广浑厚的声线塑造了光明、正义的艺术形象,保证了人物角色在艺术演唱的过程中与基本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衔接与转化,而歌词对于角色形象的设定能够将艺术角色与歌词特点完成基本的统一, 角色的基本定位就这样在音乐形象性中体现出来。

(三)情感性。对于歌剧来说,音乐以及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直接决定了歌剧艺术中的不同情感,能够作为歌剧的基本标志之一对于歌剧作品进行一定的分类。所以,情感性在歌剧艺术中的展现主要从音乐中人物形象设定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题材、种类以及格调设定完成对于情感内容的表达。

在《魔笛》中,其审美特征的抒情性主要可以通过诗、 曲、声这三种基本的要素展现出来,由演唱者以极度抒情的效果来丰富人物形象,以此来完成对于作品主题和形象特征的诠释。在人物特征以及形象的设定之中,无论是历史背景、 人物地位还是人物关系,都能够在抒情性的情节中被情感细化出来,保证歌唱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相连,以此来完成对于歌剧艺术的二度创作是演唱者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摘要:《魔笛》作为莫扎特歌剧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对于语言的阐述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符合西方歌剧艺术审美特征的需求。本文从西方角色艺术以及审美特征的角度出发,以《魔笛》为例简要分析两者在歌剧之间的衔接与转化,浅谈歌剧艺术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魔笛》,西方歌剧,角色艺术,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徐艺.论莫扎特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以歌剧《魔笛》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篇12:追寻萨顿的魔笛

他就是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他的这番“信念”表达在一九二○年新一卷《爱西斯》(ISIS)的“前言”——“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信念”中。

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立下自己的宏伟志愿,自然有其历史的深意。二十世纪之初,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向世界展示出她那不可抗拒的统治力量,而傲慢的传统知识分子对这一新兴力量似乎无动于衷,不屑一顾。萨顿敏锐地感受到这两种阵营潜在的对立:“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就是两种看法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一方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这些所谓人文学者,另一方是科学家。由于双方的不宽容和科学正在迅猛地发展这一事实,这种分歧只能加深。”这是萨顿在一次题为“科学史和文明史”(一九三○)演讲中流露的担忧,当然,他也为弥合两者的裂缝指出了途径:

在旧人文主义者同科学家之间只有一座桥梁,那就是科学史,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为了前进,为了迎接新时代——一个新人文主义的时代——的曙光,二者同样是我们所需要的。

萨顿对科学史的兴趣萌生于他的学生时代,一九一○年,他就在日记中写道:“几乎可以肯定,我要将我一生大部分献身于‘自然哲学’的研究上。在这个方向上,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而且,从这种观点来看,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活生生的历史、热情洋溢的历史正有待写出。实际上,这种历史不正是关于人类的伟大以及弱点的演化的历史吗?”

萨顿一生工作勤奋,掌握了十四种语言(包括汉语、阿拉伯语),写了十五部专著,三百四十篇论文和札记,编辑了七十九份详尽的科学史重要研究文献目录,其中包含了对将近十万种文献的简要分析。

萨顿的重要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确立了科学史作为学术领域的独立性;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查清了已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并努力调动这些资源为学术的目的服务;努力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正因如此,人们将萨顿称为“科学史之父”,赞誉他“是科学史的献身者”,“是不畏险阻的创业者,是脚踏实地的组织者,是热情洋溢的宣传教育家,是皓首穷经的历史科学家”。

萨顿献身科学史事业是基于他感受到科学史包蕴了巨大的人文关怀,而这一点正是传统的人文学者所无法比拟的。

在萨顿感染下,二十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西方学者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综合性科学史著作,如丹皮尔《科学史》(中译本一九四六年出版,一九七五年重译),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译本一九八五年出版),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译本一九八七年出版)。丹皮尔在其书原序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这正是“萨顿式”科学史观的鲜明标志。

萨顿的科学史观是一个“复合信念集”,而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是他反复强调和终身倡导的“新人文主义”。如果要简短地概括萨顿“新人文主义”的要旨,那就是科学的人文化:“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萨顿科学史观的鲜明主线是他自己概括的“四条指导思想”,即“统一性的思想,科学的人性,东方思想的巨大价值,对宽容和仁爱的极度需要”。他给出了一个“三棱锥塔”的比喻:科学、艺术和宗教如同塔的三边,“盲目迷信的人、渺小的科学家和平庸的艺术家可能觉得它们彼此之间相隔甚远,但对其信仰怀有很深感情的人却会觉得和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科学家离得很近。这个三棱锥的塔象征着统一为顶点的一个新的三位一体”。

二○○六年是萨顿辞世五十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萨顿科学史丛书》,作为对萨顿的纪念,不仅适逢其时,而且更有深意。正如丛书主编之一江晓原教授在“总序”中所说:“在科学史领域,萨顿作为西方科学史‘正统’的精神‘教父’,它是无法被超越的……事实上,任何所谓‘跨越式发展’,都不可能略过该补的课、跳过该经历的阶段而实现。”

上一篇:秤砣工作法心得体会下一篇:感谢您,我的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