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2024-04-27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精选12篇)

篇1: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好书——《学与教的心理探秘》,作者:徐卓娅,本书由三个篇章组成,‘空间de奥秘’、‘千姿百态de音乐’、‘娓娓道来体态语’等;这本书是在美国受到rosalie a.haritun 编写的《课堂音乐教师的救命稻草》一书的启示,编写的一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集体音乐舞蹈教学的“救命稻草”,成为一本既符合学与教的心理规律,避免师幼在集体音乐舞蹈学习情境中的不必要冲突,又能提升师幼共同享受音乐舞蹈学习快乐水平的教学指南。另外,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没有过多的大道理,而是运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案例以对比处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个案例看起来都是那么地似曾相识,阅读过后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当我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是怎么解决的?书中解决的办法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以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下面我就谈谈对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案例吧!

在空间拥挤的情况下,没有经验的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首先告诉他们:挤有挤的乐趣!然后在引导他们去发现,挤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办法做相互不干扰的动作,这就把拥挤空间中共同游戏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传递给了孩子们;书中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二、三,木头人》,教师发出指令“跑吧,要停了。”停,都别动,很好!”另外一个则是“一、二、三、跑!停,你别动,你们别动,我生气了,都上位!”同样是一样的活动,教师的提醒在前,让幼儿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收到的效果就会不同。

在舞蹈活动中,如果发生个别调皮的孩子“捣乱”怎么办?一位老师拉着这位小朋友的手说“我们一起跳吧!”而另一位老师则是大声训斥“谁让你们打架的?大家的不是好孩子!”,在上例中,教师适时地自然插入,让两个孩子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因而没有造成情绪的对立,活动得以继续开展。

另外,在娓娓道来体态语中,还提到了有关教师手指、眼神的正确运用,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的小细节,在这些小细节中,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很受用。书中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课堂上,一个小男孩想去摸摸前面一个小女孩的发夹是软的还是硬的,一个教师是用静悄悄的身体接触和柔和、坚定的目光,对他进行提醒,另一个教师则大声的呵斥“你怎么又乱摸别人?”同样遇到了这种情况,前一个教师的行为既保护了个别幼儿的自尊心,又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如何更巧妙地采用空间接近、身体接触和表情、目光等体态语言和孩子们进行自然有效的沟通。

在集体舞组织的过程中,保持集体舞的整齐统一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然而,如何才能保证“整齐统一”呢?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组织《顽皮的小绅士》这一集体舞蹈中,教师为了帮助幼儿区分左右手,采用“标记“的方法,在幼儿的一只手戴上白手套,肢体一侧贴上标记的方法,在组织的过程中,这样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区分左右手这一难点,使活动更顺利地开展了下去。

在这本书最后的附录中,提到了四个论题:“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学探秘”“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探秘”“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学探秘”“幼儿园音乐舞蹈欣赏活动教学探秘”,这四个论题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每一篇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让人读了以后有种想上去试试的感觉。

读了一本好的书,除了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亲自实践,将书本中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读书的意义就在此。

篇2: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篇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关键词】《学与教的心理学》 课程改革 实施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43-02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面向师范生的公共必须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心理教育观,同时提高未来教师的心理素质[1]。在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实践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如今高校《学与教的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手段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2]。传统的课堂讲授仍然在实际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调查采访,学生对于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上教师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部分高校尝试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电化教学和试验教学,但是有时候师生并不适应这种教学手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造成了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这就需要教育者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改进。《学与教的心理学》这一门学科本身所占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联合起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积极性。

(二)考核方式单一,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考核方式单一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虽然目前通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是平时成绩都是以作业的方式来进行的,作业形式通常比较单一。面对考试学生往往学会了投机取巧,特别是一些学生的知识并不扎实,主要对理论进行背诵,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掌握,这也是一大消极现象。面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需要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教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这一门课程上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从而对学生起到间接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新入职的教师自身比较年轻,虽然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际情况却并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了解新一代的青少年学生,然后将最新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改革中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公共课的心理学并不是普通心理学,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心理学学科,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教师,帮助未来的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结构体系,根据实际的需要,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应该着重关注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未来教师的情感与人格方面的完善,促进未来教师能够掌握基础理论并积极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除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利用情景分析、小组讨论、点拨研讨等方法。此外应该积极探索慕课的教学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部分翻转。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慕课还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尽管如此,慕课的改革实践已经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团队建设

《学与教的心理学》应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全面且精细,不能是单纯的一种理论性的作业[3],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从根本上诊断并反馈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平时要严格把关作业成绩,对于操作的过程以及任务完成的各项标准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团队建设不仅弥补了教师个人素质的不足,而且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學与教的心理学》重点突出“学与教”,同时兼容和整合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自身独特的体系框架[1]。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掌握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4],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高效且丰富多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授课技巧;教学单位要加强团队建设,从而为课程改革提供充分的人员和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明月.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57-158.

[2]石岩,姜俊红.高师公共心理学课教学改革构想与实施[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6:72-76.

[3]栗波.关于心理学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13:218.

篇4: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二)沛县湖西中学

陈西

(主编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精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章节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第一节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分类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第三节

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呈现技术及其评价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

二、概念和规则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人际关系与思维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一节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五步课堂教学结构

1、组织上课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这一模型只反映了陈属性知识教与学的规律,没有反映知识向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规律。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因此有严重的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一)新的教学模型“六步三阶段教学”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引起学生的反映提供与纠正(5、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6、提供技能应用的场景,促进迁移(6、提供技能应用的情景促进迁移。)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

新旧教学模型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教师的行为,后者着眼于师生双向活动教为学服务,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第二,前者没有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后者则反映了这种思想。第三,尽管新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但它不能解释学生道德品质的学与教。所以这里谈论的教学只是中小学各学科知识、技能或策略的教学,未涉及情感领域的教学。

(二)据学习结果划分课的类型 根据广义知识分类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3、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4、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三)根据学习阶段划分课型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为主要目标的课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篇5: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我认为《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体非常有实战指导意义的书籍,它完全打破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所沿袭的体系,能告诉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好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单项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的一般规律。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获得教学专长时,也关注到了教师的职业感受和体验,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有句话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文化水平高的人,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智慧也高于一般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社会的栋梁,如钱学森,屠呦呦等,他们的能量与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一个感受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观点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若有学识的人,道德品质不好,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美国高级智囊人物中就有一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华人败类:余茂春,因为他熟悉我国的情况,又有很高的学识,才智超群但却品质恶劣,当上了蓬佩奥与特朗普的智囊人物,帮助他们制定了不少打击我国的各种重要决策,因此,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必须是立德树人。

篇6:学与教的读书心得.

教学理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学习理论则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了解心理学相关流派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学与教的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简要概括一下这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通观心理学的三大理论可以说行为主义中的“刺激——反应说”是我最为熟悉也是最早接触到的理论。我记得进入幼儿园接触到的第一件教具就是铃铛。老师通过手摇铃铛来提醒我们赶紧安静下来,上课时间到了。从铃铛到铃声,不同的刺激方式所得到的反应始终是相同的。现在,在了解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发现由于当时我们都是极不情愿的做出安静下来的反应,因此这种观点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作用并不明显。认知主义的顿悟说是我感受最深的理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都碰到过许多这类事例。比如在做数学的证明题时,面对题目给出的一幅组合图形,看着那些已知条件,要建立起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脑子总免不了要经历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过程。相似的,在学车的过程中我对顿悟说又有了一次切身的体会。在练习移库倒库时找到参照物,并用它去对准标杆对于成功入库是至关重要的。我在刚开始练的时候车身总会擦到标杆,抑或是方向盘打得太早,导致汽车进不了库。现在想来,是没有领悟到参照物与标杆之间的关系所致。书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最有助于实现长时记忆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我们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是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用已有知识去内化新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对于我记忆新信息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类在一定时间内记忆的组块数量是有限的,同时要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要记忆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的起讫时间。我知道七年战争是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而美国独立战争则始于1775年,因此我很容

易就可以将七年战争发生的年限定于18世纪中期,这样再记具体的时间就相当容易了。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它过于强调外界对人/物的作用,而看淡了人自身已有的经验和作用。如果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那只狗的鼻子失灵或是那只狗讨厌肉的香味,那么它在你多次的刺激下还会流唾液吗?如果这只猫不好动,那么它会不小心碰到门闩吗?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积极主动去争取,去尝试,那么,他根本就学不到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些反应其实都是建立在人/物已有的经验水平,性格特征之上的。而对于强化和程序教学我是赞同的,但在现今社会,程序教学是不大可能会实现的,它只存在于美好的未来,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

认知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行为主义的不足,它不仅重视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而且看到了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它认为学习是顿悟,我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的顿悟,其实学习就像修佛,你看的多了,读的多了,这些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你的大脑中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你自己的一种观点,最后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而布鲁纳的“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我是极为赞同的,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就相当于再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构造图,就像一幢房子,外壳已建好,接下来便是往里面装东西了,至于东西放哪里,放多放少便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从表面上看,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但细细一看,其实不然。建构与认知其实是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认知某一知识的过程中,便也是对某一知识的建构,就像搭脚手架,我们在看一根竹子的长短粗细时,就想好了是该将它们放在基座竖起来还是横着放。建构主义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种单纯的理论并不能全面地去诠释它,而在教与学过程中,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这些理论,而且,在教学技术实践中往往是理论间的相互交杂,取长补短的。

10.1.150.16

篇7:学与教的心理学

20090102405509级汉文1班彭南岚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心理学有哪些新的印象,得到什么启发?

答: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现代生活与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学习心理学不仅有助于个人调节不良情绪,同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工作,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认为心理学只是一门单纯的课程,与外界生活挂钩不大,但通过对心理学的初步学习之后,我了解到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人的心理,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所经历的感情生活不同,因此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有许多分支,各种心理学所覆盖的范围不同,我们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同时也存在如何在我们的工作中运用心理学,作为一名师范生,以后的工作肯定会运用到心理学,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在学生的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些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和把握,同时学习好心理学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完善自己,定位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正确的作出决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所得到的启发是,要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心理学是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要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有效果,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心理学。在工作中,注意心理学的应用,对于平时生活中的困难及调节个人的心理健康,情绪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的注意周边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因素,这些也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变化。

2.结合实际,论述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因为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学生,然而,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存在特殊性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与人交流,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时该职业的本身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时间去解释每一位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所提出来的不同的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与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从而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他所负担的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事,也是在净化每一位学生的幼小心灵,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升华,当然也助于师范生本身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好的让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融进学生的中间,达到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和学生做朋友,做到真正的所谓的良师益友。其次,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这门职业的特点,让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形成一套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的同时,增加实践的能力,做到学与用的充分结合。再者,学习心理学可以使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中使教育发挥最大的功效,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除了对教育事业抱有满腔的热情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因材施教,充分的了解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了解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请你谈谈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篇8: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放弃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和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有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立于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篇9:《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1、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篇10: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李忠栋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值得细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为我们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打好基础。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觉得对我们非常适用。它主要讲的是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尤其讲到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这对于我们刚加入教师这个行列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证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质。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讲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特征:机敏,热心,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愉快乐观,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刚为人师的人来说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刚一开始就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强叛逆心理强的孩子,有很多情况确实都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好的指导。对于同一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要想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故。要关心学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 时老师一句很简单的体贴问候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心里感到真的温暖,你关心他,他自然就会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是我教学的第一年,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英语基础很差,所以对这一科也没什么兴趣。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闻问题,成绩也一点一点在提高。后来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发现她是这么说的。我挺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有一次我的笔掉在地上老师给我拾起来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心。爱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我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跟学校的一些专家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还是在课后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点我觉得说的跟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像。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特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多情况下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完成它,去不会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正计划。这就是我们与专家教师间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尽量缩小我们新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这本书又向我们讲了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教师要有爱有爱学生的心,但如何把学生教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在新的时期,面对一些思维非常灵活的新时期的学生,我们必须要探究新的 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篇11:《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应素珍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篇12: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本书的理解

摘要:

这本书主要是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为基本线索,集中阐明了学习与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学与教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一、不同年龄的心理及采取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发展中的差异的心理学规则。不同阶段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且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来做出老师应有的反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设计与其对应的教学策划。学前儿童:幼儿园及学前期儿童面临着自主性与内疚感危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索和尝试的机会,以发展其自主的人格;对学龄初期儿童,则应鼓励其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校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小学生: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帮助下确立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要给学生显示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机会,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

中学生: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

差很远。例如,话剧文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诗、文言文却很难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喜欢自己发现问题,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适合这些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喜欢老师告诉自己方法,以便按部就班的执行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二、学习的本质

其次,作为教师,要明白你要让学生学的是什么,也就是要了解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把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后,能对相同类型的内容知道怎么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作用,即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最后,还要明白影响课堂活动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课堂管理。

这学期我被分到芗城中学去见习两周,他们有分好班和差班,在见习期间,我看到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老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通过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和黄老师在课上的分析,我明白了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产生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取决于学生对以往学习成败的体验。一般来说,以往的成功学习会使学产生愉快的体验,激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可以说一次成功的学习比十次规劝或教导有力得多。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

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激发的外部条件,包括学习任务的价值;学习任务的特征;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任务的纬度;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结果的评价;其中无评语的等级效果最差,给以顺应性评语(即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的评语)效果最好;奖励与惩罚;课堂的目标结构。

其中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能够使学生喜欢上你和你上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我们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可以参考以下这几点:

第一,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第二,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第三,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非常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赛龙舟团队合作互动游戏方案下一篇:关于2014年夏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