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2024-05-03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通用8篇)

篇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陇南电大08秋教育管理本科屈东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过程诸问题中的核心。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其行为模式。因此,要想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健康发展,必须充分保障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关心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应忽视奋斗在幼教工作第一线上的幼儿教师,因为她们才是幼儿教育事业的最大功臣。本研究通过对安化镇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抛砖引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抽样调查了安化镇的三所幼儿园一线任教的幼儿教师,共发出调查问卷49份,实际收回43份,回收率87.8%。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91.2%。

2、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其中问卷调查部分,以自行编制的专门针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问卷调查为补充,为的是既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又保证能够针对幼儿教师职业。访谈采取每个幼儿园随机抽取1~2名幼儿教师单独谈话的形式进行,主要目的除了应证问卷上反映的结果外,还对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在总样本49人中,有轻度症状反应(因子均分大于等于2)的为29人,占样本总量的59.18%,此检出率远远高于全国常模20%。参照相关标准,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有可能有中等以上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来看,在49样本中,有10人存在中等以上心理健康问题,比例达20.41%,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2、自编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见表一):

一、自编问卷数据统计表

表一所反映的是自编问卷中显示出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显得比较突出的项目。由此不难看出:

(1)在第1项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上,有65.69%的人认为意义重大,与此同时,第二项幼儿教师自身感受到的尊重的调查则显示有72.55%的幼儿教师认为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两项对比,所占比例都是如此之高,足以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落差有多大。一方面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意义有很高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社会足够的积极评价,这种矛盾冲突从总体上左右着幼儿教师的内心,造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自卑感倾向严重。

(2)对比第11、12项,希望或迫切希望得到进修提高机会的幼儿教师比例高达98.04%,而同比表示进修机会很少或者总是轮不到自己的比例亦高达90.24%。这“两高”的同时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幼儿教师都认识到职后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职后教育,然而事实上提供给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机会却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幼儿教师的需求。而在第7项,50%的幼儿教师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让人应接不暇,这一点除了有幼儿园在对用于指导本园的幼儿教育理念的选择上变化过快,盲目追求“新理念”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3)第9、10项则表明超过一半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低,而对比第8项,77.45%的幼儿教师工作的最大愿望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这又表明,在职业理想方面,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动机相当高。高的职业成就动机与低的职业成就感并存,这又构成一对矛盾,进一步增加了幼儿教师心理天平上负面一端的砝码,使得幼儿教师心理失衡更趋严重。相信这也是造成表一所反应的幼儿教师抑郁因子呈阳性的检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4)在第6项,赞同“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观点的仅占总人数的6.86%,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幼儿教师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观的“市场经济化”比较普遍;同比第1项,认为幼儿教师的社会意义重大的人占总数的65.69%,这表明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有多大社会价值就应该有多大个人价值的观点又深深影响着幼儿教师群体,以至于造成第9项56.86%的幼儿教师认为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思考与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而对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进行的分析也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国幼儿教师群体中并没有特殊性。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造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全国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不容乐观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也就是全国幼儿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缩影。因此,以下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的对策建议,主要是针对我国幼儿教师职业特点提出的。

1、营造“幼儿园文化”任何一个单位,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须营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犹如社会上近几年所提出的“企业文化”一样,幼儿园也同样需要自己的文化。文化的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调查显示:在对工作的最大愿望方面,选择“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的占67.86%,可见尊重人、重视人,营造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应当营造自己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要高举“人本”大旗,管理者和领导机构在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幼儿教师的各种需求并认真对待。对于那些合情合理的近期能够给予满足的需求,一定要设法满足;而对于那些合情合理但是幼儿园近期无法予以满足的需求,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需求,则需要进行说服慰藉,让教师相信对于合理的需求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幼儿园一定会给

予满足,同时可以考虑用其他可以实现的方式进行“替代满足”以示补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并不在于为教师补偿多少实质上的利益,而是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幼儿园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感觉到幼儿园对他们的尊重。这是早就被著名的“霍桑效应”所验证了的,也是马斯洛所提出的第三、四级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效果将会是惊人的。

2、为每一个幼儿教师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几乎每一个幼儿教师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他们深知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作为一名教师,始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充实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做好一名现代幼儿教师。然而,现实是很多幼儿教师在工作的同时很难有进修提高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基本上断绝了进步提高的希望。其实,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人生最忌讳的不是贫穷,也不是忙碌和劳累,而是看不到发展前途和希望!前面的调查数据也显示,98.24%的幼儿教师希望得到进修提高的机会,然而却有90.20%事实上得不到进修机会,绝大部分教师无法实现自我提高的愿望,长此以往,幼儿教师就会感到没有发展前途,从而丧失信心,造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慢慢滋长,这样既不利于幼儿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为每一个幼儿教师提供专业进修提高的机会,不仅是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效率不高问题的一剂良方。

3、适当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调查数据显示,71.42%的幼儿教师反映工资收入太少,与自己的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其实工作负担重也好,各方面要求苛刻也好,只要能得到足够的报偿,再苦再累,也是乐意的。这些都显示:幼儿教师的需求主要还停留在需要层次体系中最低级的层次。然而对职业理想的调查又显示,67.86%的幼儿教师又有很强的尊重、爱与归属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许多“似本能”的需要,由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只有在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才能过渡到更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心理学最新研究表明,当高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也可能会反过来追求其实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低级需要。这表明 幼儿教师总体上来说,物质需

求已经得到了部分满足,主要还是因为建立在低级需要部分得到满足基础上的高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使得幼儿教师不得已返回来追求较低级的物质需求。根本问题是幼儿教师已经产生的较高级的尊重、爱与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产生高级需求的这一基础并不牢固,因为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不充分,只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

篇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据调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所以无疑对幼儿的发展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因此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引起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方面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呈递减趋势,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呈递增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幼儿教师要正视现实,淡化功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优化性格,乐于合群,珍惜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与各种人和睦相处,建立真正的友谊中得到快乐,获得人生的享受,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当产生不良的情绪后,可以向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教师还应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

总之,目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仅存在于某个幼儿园,而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状况不仅影响

篇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

教师, 自古以来, 都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被认为是道德的楷模行为的典范、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与耐心, 但当前不断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 如给孩子背上刺字, 到浙江温岭的“揪耳朵”为“好玩”, 再到广西撕裂孩子的耳朵等, 却让我们触目惊心。幼儿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们此时多数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因此,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可以说是刻不容缓。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做出研究展望, 希望引起研究者更多的研究。

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 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 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 还能自我实现, 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采用scl-90进行调查。如山西地区研究[1]发现有阳性症状反应 (或称为轻度症状, 即有一项及以上项目≥2分的, 下同) 的比例是24.2%, 有明显症状反应 (或称中度症状, 即有一项及以上项目≥3分的, 下同) 的11.2%;广西地区的[2]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2.17%;山东地区研究[3]发现总分≥160的比例为11.9%;广东地区的[4]发现阳性项目为61.9%, 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4%;四川某地区研究[5]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37.4%;此外陈小异[6]研究35岁以下的青年幼师发现阳性项目比例为47.18%, 有明显心理问题比例8.7%, 比中小学教师比例低;而且民办教师的心理健康严重程度显著低于比公办教师。还有研究[7]表明民办幼儿教师显著低于一般人群;沈阳地区研究[8]发现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占23.6%, 等等。尽管各地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表现明显的是强迫、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性等。横断比较研究[9]发现幼儿教师在scl-90工具上各因子均值有所变化但总体均值呈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 其中尤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的增多最为明显。但也有元分析[10]发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普通人群, 且2006年之后的好于2006年之前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以下两类研究。

第一类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该类研究有使用郭文斌[11]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也有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直接施测的[6,12], 但研究结果一致得出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第二类是幼儿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感研究方面, 宫山的研究[13]发现心理幸福感不是很高。在职业幸福感研究[14]发现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济南历下区[15]和郑州地区[16]幼儿教师主观幸福观处于中等水平。

2 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原因研究

从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的研究[17,18]中看,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角色冲突。幼儿教师多为女性, 女性在承担工作角色的同时社会还要求扮演好家庭角色。但毕竟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二者难以兼顾, 时常造成左右为难, 心理负荷加大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2) 经济收入低, 工作任务重。幼儿教师工资低但工作时间却很长, 经常在家还要做幼儿园的工作。找不到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还会引发家庭矛盾、角色冲突等。 (3) 社会地位低、关系复杂。幼儿教师尤其小班教师似乎是保姆一职且个人发展前途有限, 因此个人价值得不到认可和发展。而且现在孩子多娇惯但家长对教师期望较高, 幼儿教师得“管”但“管”的度及如何“管”很是复杂, 因此师生相处很有压力。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整体的一个困惑。 (4) 社会支持。收入低工作时间长, 顾不了家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较低。这会给他们的自我概念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5) 个性特点。一般而言, 个体的A型人格 (急性子) 、内向、消极的应对方式及外控型等特点更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3 应对策略的研究

该方面研究多是理论性的经验式分析。总结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1) 增加必要的社会支持, 改善社会环境。如社会的尊重 (尊师重教) 、家长的认可、增大社会扶持力度提高待遇等; (2) 幼儿园改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 从其他方面增加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或自我成就感。评价体系不够人本化, 不能得到尊重与体谅等, 也会造成自我价值感降低, 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 加强自我调适。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某些客观因素 (如“保姆”似的角色、现在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等) 是很难改变的, 因此懂得一些自我调适的策略对于降低职业因素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帮助。

4 不足与展望

2004年[19]已总结出的问题到目前仍处在解决当中:

(1) 研究方法简单, 测量工具单一; (2) 缺乏各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探讨; (3) 取样范围小, 缺乏跨地区比较研究; (4) 部分研究结论不统一; (5) 干预性策略多是宏观性调整策略, 缺乏心理干预策略等。

今后应当:

(1) 丰富研究方法。纵横向研究设计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 (2) 对各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以便为制定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提供指导; (3) 进行纵向研究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 (4) 扩大研究视角, 加强心理干预性方法研究。

摘要: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当前不断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警示社会应该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总结近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并做出展望, 希望能促进对这一群体的研究。

篇4: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方面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呈递减趋势,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呈递增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幼儿教师要正视现实,淡化功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优化性格,乐于合群,珍惜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与各种人和睦相处,建立真正的友谊中得到快乐,获得人生的享受,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当产生不良的情绪后,可以向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教师还应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

篇5: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改进对策

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改进对策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又如何呢?本人通过对城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更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山区教师心理素质、积极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一、现状山区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整个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山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市偏远贫困山区的660多名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较低,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调查发现,山区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和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知识了解甚少,调查中有70%的教师未经过系统正规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学习,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更不知道相关的理论与技能。有13.8%的教师居然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陌生......(本文共计2页)[

篇6: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在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越来越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师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让人心痛,令人深思。做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小学教育管理者,我们要在抓学校教育教学,抓教师师德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的教师职业倦怠,经常出现违反师德的现象

一、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其中,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比城区教师严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严重,男教师比女教师严重。尽管各地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但均已说明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喜怒无常。所以,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二、我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能摧毁人的整个免疫功能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目前,我们的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激烈竞争,连续的人学高峰导致的班级人数增加,教师严重缺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许多教师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考题……旧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二)经济收入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人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人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人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教师个人原因。

学校教师自尊好强,工作中宁可身体受累,不愿脸上抹黑。做什么事都想要个好。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在工作中出现了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少有成就感;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觉得难以适应;教师付出与收获之间不均衡;总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工作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工作头绪太多;教育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常有否定自己过去的痛苦感;身体不适,难以适应紧张而快节奏的工作……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个人的性格也影响其人际关系紧张。比如,有些教师比较自私,从来不顾及别人;某些教师看事物只看表面,产生误解;某些教师讲话不注意场合、分寸,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某些教师孤芳自赏,看不惯周围的人和事;有些教师遇事斤斤计较,不能宽以待人;某些教师老是得理不饶人……教师个性特点无形中影响了自己与同事、家长、学生的沟通交往,造成人际敏感等心理上的问题,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

篇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

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

4李宝峰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

篇8: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 幼儿健康的心理与幼儿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目前的幼儿教师以女性居多, 她们同时扮演着母亲、妻子、女儿和幼儿园教师等各种社会角色, 不仅承担着非常复杂而繁重的家庭职责, 而且还承担着夯实儿童发展所需基础的重要职责, 所有这些都要求她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更需要她们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加之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 使得幼儿园教师较其他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当前,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但是, 研究呈现出“两极少, 中间多”的特点, 焦点是中小学教师, 而对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却关注甚少。事实上, 幼儿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 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其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因为幼儿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萌芽阶段, 幼儿的心理发展很不成熟, 自我辨别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 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本研究的目的, 在于了解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

(一)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以测验法为辅

(二) 调查对象:幼儿园教师

三、分解变量, 建立指标体系

(一)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 且在个体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心理健康标准: (1)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 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 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 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 有自知之明。 (2) 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 有充分的安全感, 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 心理健康的人, 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 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 教师心理健康

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 还应有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的性质。俞国良在《北京大学学报》中撰文认为, 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1) 对教师角色认同, 热爱教育工作, 勤于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 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 具有教育独创性; (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三) 结构指标

主要从幼儿园环境建设、教师“减负”、教师培训与进修、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观念、教师的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 结合问卷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四) 操作指标

问卷从幼儿园心理环境建设、教师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教师“减负”、教师培训进修、教师心理咨询五方面进行调查的。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时间与对象

1. 时间:2009年6月

2. 对象:幼儿园24名教师, 24份问卷全部收回, 有效率为100%

(二) 调查结果

1. 有效被试情况

2. 有效被试对象总体情况:以青年教师为骨干, 学历大部分为大专, 教龄以5~10年的居多

3. 问卷中数值偏高的项目

(三)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微薄的收入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 我国民办幼儿园虽然发展迅猛, 但办园条件和办园质量普遍较差, 其中办园经费不足是普遍的、最大的问题, 而且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导致办园者短视行为严重, 人本观念淡漠, 教师生存状态、幼儿健康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我园教师的月总收入普遍只有800~2000元甚至更低, 达到2000元以上的很少。而微薄的薪酬使教师的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使幼儿教师倍感失落和苦闷, 自卑、逆反、倦怠充斥着她们的职业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第一是生理需要, 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行, 只有先满足人的最底层的需要, 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2. 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对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 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 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 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 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 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 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研究, 为自己的学历提升, 需要参加算机、英语、理论知识等培训, 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去提升学历, “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 恐怕体会尤为深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门、课程摇摆不定等问题, 使得幼儿教师无所适从, 处于迷茫状态。而“班级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 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 凡此种种, 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3. 家长过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 由于孩子年龄小, 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 面对班级幼儿以及幼儿身后的家长, 幼儿教师往往感到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被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 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 开设各类兴趣班, 下班后或周六班、加时班, 使教师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教师从早到晚像抹了油的转盘, 始终处于连轴状态, 日复一日, 这些教师身心疲惫, 并对工作产生厌倦感。

4. 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工作氛围带来的压力

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女性, 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 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 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 就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 而“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 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 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 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 综合各种因素, 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 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 注重引导, 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 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养机会,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 外出参观学习、拓展训练等等。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 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教师意识到, 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 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 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红烛、春蚕的奉献精神固然可贵, 但更应该看到奉献的同时, 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二) 给予机会, 达到自我实现

作为园长、管理者,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把教师看成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树立“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 设法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 获得自信。园长要有博爱精神, 心里装着每位教职工, 与每位教师坦诚相见, 平等对话。面对不同的个体,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多一点引导、鼓励, 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 少一点空洞说教, 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三) 优化组合, 提高工作效益

在一个幼儿园中,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有许多人认为, 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 因为年轻教师, 充满着活力;幼儿亦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其实, 老教师的保教经验, 尤其是对幼儿生活上的细微照顾, 这是年轻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 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 要注意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合理、良性组合, 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 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以有经验的保育员, 这样可以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挖掘最大的能量。

(四)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给教师一份温馨

幼儿园要注重情感管理, 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 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 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团支部、党组织的作用, 组织教师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在每位教师生日时, 送上一份祝福, 帮助解决由生育、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后顾之忧, 使她们安心工作。园长要真诚面对教师, 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让教师敢于说话,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让主人翁精神根植于每位教师的心中。

(五) 更新教师个人观念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正确的工作角色观念, 克服由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合理地调控情感, 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对自我期望过高, 减轻自我压力;学会与人交往,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要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首先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 不仅要依靠教师本身, 还要求全社会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

摘要:近年来,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据调查, 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影响了职业的发展, 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幼儿, 所以无疑对幼儿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引起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积极采取措施, 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因素,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怜爱之心高一作文下一篇:3小学品德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