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

2022-10-09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 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管理者如能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

1 对几个心理效应的解读

1.1 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 每只蚂蚁都依赖集体生存, 蚂蚁内部分工明确, 每个个体都在为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有的负责寻觅食物, 有的专门负责运输, 有的专门负责照看幼虫, 有的负责抵御外敌, 甚至还有一些专门在蚁群中穿梭……但令人惊奇的是, 蚂蚁一旦形成组织, 随着成员的增加, 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随着个体越来越多的加入, 似乎到了某种临界值或法定数时, 思维便开始了。这样的蚂蚁组织可以瞬间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啃成一堆白骨, 也可以横扫整片森林或一幢幢高楼, 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蚂蚁效应”对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是:管理者不但要培养全体成员认同的组织文化, 还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 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工明确, 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 皮格马列翁效应

皮格马列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 相传他是赛浦路斯国王, 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 期望与少女生活在一起, 由于他的真诚渴求, 竟使这个少女的塑像变成了活人, 期望得以实现。这一效应的理论假设是:管理者把自己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 并且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和指导, 而由于这种不同的期望和对待, 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作出反应, 这就加强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 从而导致了更多的期望行为, 因而教师的成长就朝着管理者期望的方向提高。

1.3 霍桑效应

20世纪20年代, 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名为霍桑的工厂, 当时, 这个工厂设备先进, 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和福利制度, 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 生产效率长期低下, 达不到期望的状态。从1927年到1932年, 有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 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称之为霍桑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 最重视的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需满足的要求中, 金钱是一个因素, 更多的是感情、安全、归属感等。领导者要善于倾听下级的意见, 使群体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

1.4 社会促进、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 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对个体来说, 感受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或被人评价的焦虑, 而表现出对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 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小的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群体活动责任意识下降, 评价的焦虑被减弱。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分配任务时应定岗定员, 抓岗位责任制, 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 杜绝责任不清、意识淡薄等问题。

2 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 与广大女性一样, 同时承受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就工作性质来说, 她们和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差异, 除了教育还承担很大部分的保育工作。就教育对象来说, 面对的是2~6岁的孩子。而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敏感时期, 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深刻性。幼儿的年龄特征, 使得幼儿教师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今天, 人们对其劳动给予更大的尊重, 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从管理现状分析:重刚性管理轻柔性管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管理者过分强化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忽略教师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会使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 相互猜忌。二是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导形象, 利用领导者的权力对教师实施影响, 而忽略了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三是管理者忽视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以上问题和矛盾在幼儿园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 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情感发展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在当今, 尽管人人都在强调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 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离。

3 心理效应在队伍管理中的运用

鉴于以上结果, 我们认为, 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中, 学校领导应围绕“以人为本”“从心开始”的管理原则, 借鉴心理效应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 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培育组织精神, 引领队伍

组织精神是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积淀、提炼出来的体现组织意志、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成果。它是组织的精神支柱, 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关注态度和价值取向, 渗透到组织成员心灵中, 附着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 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 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 发现并捕捉其中所蕴涵的组织精神的胚芽, 并对其加以培育和提炼, 以形成全园教师所认同的精神目标。然后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这个目标贯彻于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 使精神目标从口头上、纸面上转变为全园成员的一言一行, 成为弥漫在整个幼儿园的组织氛围, 进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园风。

3.2 创设和谐环境, 凝聚队伍

教师队伍是一个文化群体, 其素质的培养和发挥往往受环境氛围的制约。因而, 在园内, 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勤奋努力, 更需要一个宽松、民主、风正、人和的工作环境。作为园领导, 要善于把全体教师吸引在自己的周围, 通过计划、组织、协调、评估等工作, 使实现办园目标的工作过程成为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 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尊重、协作、互助的关系, 造就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的人际氛围。

日常生活中, 管理者应力求营造“爱”的氛围, 既是领导者, 又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对待教师以诚换心, 用真诚的感情去关心她们, 尽可能满足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需要, 通过“和风细雨式”的交谈、节日慰问、生日点歌、婚礼祝福等途径与广大教师建立情感联系, 对她们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婚姻恋爱给予关心和帮助, 使教师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 人格上的尊重。以这种情感纽带促使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

3.3 确立期望目标, 协调队伍

当教师接受一项任务后, 便千方百计想知道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期望程度, 尤其是领导的看法, 以便能更好地控制、支配、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依据教师的所长、所短, 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确定对教师的期望目标。而对教师的期望必须是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 管理者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3.4 慎重分配任务, 调控队伍

当一个教师接受一项既艰巨而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任务时, 他就会由被信任而产生一种荣誉感, 进而激发起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圆满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这里, 任务的分配十分重要, 它是衡量领导是否知人善任的重要标志。为此, 园领导在用人时要做到识才、爱才、用才。每分配一项工作, 首先考虑的是:某人能干什么?而非某人能否和我合得来, 不以个人的好恶划分亲疏。

其次, 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性格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 如有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有的专业水平高;有的家园沟通细致, 家长信任度高;有的课堂调控能力特别好等等, 所以, 幼儿园管理者要做有心人, 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 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避免教师职业角色混乱,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再则, 人员的组合, 注意合力效应, 力戒“内耗”现象。如班级教师的配备, 可采用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 由教师选择愿意配班的候选人, 而后, 领导根据各部门人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和教师的年龄结构, 优化人员的配备。或“老带少, 少促老”, 老教师在低段任教, 年轻教师在高段任教等方法, 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 力求1+1>2, 避免1+1=0。

3.5 提供展示机会, 锻炼队伍

在教师群体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拥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特长, 因此, 管理者应当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承认和接纳个别差异,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 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 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如针对老教师对学科缺乏探求感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调控能力等, 开展“扶老助弱”系列活动。对老教师进行本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材教法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请他们当师傅, 对青年一代进行“传、帮、带”;通过老教师上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激发老教师再学习的动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 上示范课、上精典课, 引领青年教师科研兴教;破除论资排辈、伯乐相马的传统选拔方式, 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当中, 实施发现、培养、创造、使用“名师”工程。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给青年教师压担子, 承担指导老教师业务培训的任务, 帮助老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对有些业务能力强, 但怕吃苦、对幼儿缺乏耐心的教师采用“逼、拉、拽、推”等措施, 让他们身上蕴含的潜能发挥出来, 让“快马”一领风骚, 使“弱马”迎头赶上。

将心理效应运用到管理层面, 归纳起来两句话:管理者用“心”去管理;教师用“心”去体会。当“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一种自然时, 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成为可能。

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蚂蚁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霍桑效应等都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并通过培育组织精神, 创设和谐环境, 确立梯级目标, 慎重分配任务, 提供展示机会等, 引领、凝聚、调控、提升幼儿教师队伍。

关键词:心理效应,学校管理,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丁夕友.幼儿园园长手册[M].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

[2] 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3] 学前教育 (幼教版) .2009, 2.

[4] 林崇德.人际关系心理学林崇德[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浅谈水利工程技术施工及管理下一篇: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