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概念总结

2024-05-08

体育理论概念总结(共6篇)

篇1:体育理论概念总结

1.体育概念和本质的理解

广义体育的定义: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义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政治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狭义的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体育的本质主要是增强体质。“本质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因此可以把体育的本质概括为:体育是人们有意识地用自身的身体运动,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另外从人的历史发展、及人对体育的需求角度来谈体育的本质。由于运动的水平和运用情况不同,决定了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正是由于运动的社会功用,才形成了体育事业。因此,运动是体育的内核,是体育的本质特征。2.体育的主客体关系

价值主体是对体育产生需要、并且与体育发生价值关系的人,是在体育的价值活动中主动地作用于对象的人,例如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主要有训练主体、竞技主体、欣赏主体和管理主体;而影响竞技体育的价值产生的主体因素主要有主体的需要与利益、主体的生理素质、主体的心理素质和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竞技体育的价值客体由物质客体层面、人自身的活动客体层面组成;竞技体育的价值主体和竞技体育的价值客体分别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主客体之间表现出特有的主客体一致性、主客体对应性等关系性特征。

主客体一致性是竞技体育主体活动的特征,即在竞技体育主体的身体活动过程中,主客体是统一的。对某一主体来说,进行竞技体育活动的客体对象是自己的身体,就是作为主体自身的身体在运动,或者说主体将活动的对象指向自己的身体,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客体,这就是主客体一致性。

主客体对应性关系在竞技体育的主客体价值关系中,还有主客体对应性关系。在运动训练系统中,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为参加运动训练过程的两个主要的活动者,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3.体育现象

体育现象是体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是由某些相互联系的要素(条件)构成的,以社会行为为表现形式,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规则规范进行与他人有相互作用的活动。

特点:集团性,即体育活动一般以集团形式开展,而集团的制度、角色分工、人际关系等对其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客观性,即体育活动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材料。

制约性,即体育活动过程的规则、规范、用具、环境等对参加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体育社会现象是众多社会现象中的一种,是发生于人类社会的体育实践领域的、有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随着体育普及化程度的深入、国际化速度的加快、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体育社会现象开始为世界各国关注。

性质

(1)体育社会现象虽然是伴随人的运动、身体联系、肢体活动产生的,但它是人社会属性的产物,不同于作用于人体的生物现象和个体的心理现象,如人体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就不是体育社会现象。

(2)体育社会现象独立于个人存在,是一种集体的、普遍的现象;(3)体育社会现象具有影响力和强制性。发展趋势:专门化

体育运动脱离对其他社会活动的依存、附属关系,逐步形成独立体系的过程中,体育社会现象也被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出现了一些体育社会现象专门的构成要素,如专门的体育机构、人员、场所、法律道德、理论学科与价值观念等。

扩大化

随着体育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现象的数量迅速积累,占有更多的社会社会时间和空间,发出更多的社会信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加速了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来;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体育管理社团化,使体育生活化的观念确立起来;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造就了大量欣赏者和爱好者;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体育的国际化发展;大批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体育竞技运动。

复杂化

体育社会现象出现多元化、多样性,利益关系影响因素增多。复杂化始于体育运动的社会政治化,经济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大众传媒的结合加速了复杂化的过程。体育社会问题频发是体育社会现象复杂化的重要表现。复杂化也是众多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发动体育体制改革的动因。4.体育价值探索 体育价值,存在于体育自身的本质规定之中,并通过构成体育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然而,体育能否以自己的有用性(或以什么样的有用性)来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这不仅取决于体育自身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主体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认识体育的价值,必须从根本上搞清楚体育的本质。

体育价值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时间链条上的变动性;2)空间结构上的整体性。从历时性上看,体育是时代的产物,体育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倾向。因此,体育自19世纪末由西方引进中国起,就先后经历了:强国强种,带有“军事”色彩(1894一1949年。其中,在20年代前后曾出现过,全而引进实用主义为基础的球类、田径和游戏性活动及价值观,以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体育在培养全而发展的人方而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为国争光,体育为政治服务(1949一1976年。虽然,1949一1965年被认为是恢复与创建时期,1966一1976是停滞与封闭阶段,但体育为政治服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改革时期,总体说来,在80年代以前,国家是把竞技体育放在优先地位考虑的;但在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又调整了体育发展的战略,制定了“全民健身训一划”和“奥运争光训一划”,并重新肯定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改变了过去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偏向),以及21世纪实现向个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归,休闲体育、终身体育逐渐成为主流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时间顺序上呈现出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中国体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共时性上看,体育的价值是多元化的。不仅表现为要为政治服务,还要为大众服务;不仅要强调健身,还要强调娱乐与健康;不仅要强调经济价值,还要强调精神价值,等等。体育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而而,人对体育、社会对体育的不同需要,使体育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价值体系。

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体育的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特征,它是由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经整合,逐级递增而形成的。5.体育的异化和变迁

在竞技体育强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竞争、商业操纵、政治追求的膨胀,最终形成了一种足以扭曲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

造成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竞争后的利益重新分配,决定了竞技体育必然具备功利性质。竞技体育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知名度)往往是高额的,利益分配的过程(运动竞赛)是迅捷的,分配的差距十分明显,但又是合法公平的,这就使一部分参与者和幕后者(他们也是利益分配的实际受惠者)不惜铤而走险,采取种种恶劣的手段,造成竞技体育的异化。

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 主要是指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三个方面:

(1)竞技体育的技战术、组织管理和行为方式不断被客体化,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强制力,进而反过来支配人;

(2)竞技体育的参加者丧失自主意志和兴趣爱好,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是在高额悬赏的诱惑下,在求职、改变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各种社会目的的驱使下进行的,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

(3)竞技体育不能直接与参与者的终身幸福相关联,往往造成他们的精神上、躯体上、社会性上的不幸。

竞技体育过程的异化

主要是指在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过程中,一些非理性、非科学、非人性、甚至非法手段的采用,导致竞技体育过程的变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运动训练的野蛮化。在运动训练中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即不尊重运动员的人格,采取侮辱、打骂、威胁、惩罚手段。轻视运动员必要的文化教育。不顾忌运动员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盲目加大运动负荷。更有甚者,在训练中使用违禁药物与方法,等于拿运动员做活体药物实验。

(2)运动竞赛的局外操纵。出于商业利润的目的、体育赌博的目的和其他政治目的,用暗示、“君子协定”、“假球”、“黑哨”、“场外交易”、运动员资格作弊,甚至黑社会介入以致伤致残致死运动员、裁判员等威胁手段操纵比赛结果。

(3)竞技体育中失范现象日趋严重,如球迷骚乱、球场暴力、体育暴行频繁,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运动成绩充斥谎言,运动成绩的真实性遭到普遍的怀疑,最终导致竞技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到支持的程度急剧下降。

竞技体育结果的异化

竞技体育主要成果——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体育基本丧失了文化教育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竞技体育结果的异化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1)运动员成王败寇,不成功者成为社会弃儿,成功者被捧为社会贵族。

(2)商业成为竞技体育的主宰,竞技体育的资源跟着购买者的货币选票走,最终流向那些出价最高的人,而不一定是最需要的人。

(3)竞技体育附着了更多的政治符号,为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提供了机会,成为政治狂热的发泄地。

篇2:体育理论概念总结

“后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后殖民批评”表现为对其的批判。“后殖民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化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和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

操持后殖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裔三氏: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芭芭。以他们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是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有学者把他们三人戏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篇3:概念整合理论探究

1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发展

概念整合理论的介绍、研究与应用, 在我国只有近几年的短暂历史, 可在西方国家, 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隶属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所谓“整合”即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对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中的“分析”理念的一种反思, 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科学研究理念革命的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产物。它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 (1997) 以及同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以及心智背后的复杂性》两部专著中。这两部专著较为系统地提出并详尽的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呢, 其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实时 (on-line) 建构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即“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实时建构模型。该理论在发展了Lakoff的语言体验哲学观的同时, 还从人类心智体验上体现了人类人之概念生成的机制。

2 概念整合的要素

1) 心智空间及概念整合网

空间 (space) 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心理空间, 是指人们在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部分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临时储存于头脑记忆中的“概念包”。“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信息有选择性的提取出来, 再将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系统的认知活动。人类在他们的生存活动中所接触的、接受的客观世界的认知域对我们人类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属性和概念认知范畴的映射 (mapping) 输入, 能够将来自不同心智空间的概念通过跨空间映射对应, 有选择性的再投射到具有动态解释属性的复合空间;任一概念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人类心理空间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分析、整合, 这个加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 同时也揭示了输入信息对人的心理空间存在信息的激活过程。Fauconnier和Turner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空间论, 并指出概念整合就是在这四个心理空间中进行的, 分别是一个类属空间 (Generic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 和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 以及一个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 。Fauconnier&Turner (2002:48) 将这四个空间的关系用图示1加以描述。

这一自然语言意义的实时建构模型以揭示概念整合的认知操作机制过程为目标, 首先是从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 匹配出这两个空间共享的并且通常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更为抽象的思维模式和组织, 然后进行相应的跨空间映射。当两个输入空间产生部分直接的、有选择性的对应映射之后, 就会再次投射到整合空间。

2) 概念整合过程及新创结构

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 整合体现出输入空间部分直接的、有选择性的结构和组织, 然后进行相应的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映射同时具有部分直接与选择的属性, 当输两个输入空间部分地投入到整合空间后通过组合 (composition) 、完善 (completion) 、扩展 (elaboration) 三个彼此相关联的心理空间活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在新创结构中产生完整的意义。这里的组合指的是将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果组合在一起, 产生不是以分别的输入形式存在的新关系;完善是指头脑中的概念和文化背景知识框架的构造结构投射于输入整合, “完善”后有选择的进入新创结构;扩展是指整合中的结构可以通过“连续整合”而被加工扩展, 根据其自身新创逻辑, 连续整合包括整合中的认知行为 (Fauconnier, 1997:150—151) 。

新创结构并不是固定的、显性的结构, 是伴随整合过程相继发生并自动产生的整合过程中的产物。

3 概念整合的层级性

概念整合的层级性包括低层级性整合与高层级性整合。低层级整合是指两个概念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整合;高层级整合是指两个概念在其引申意义 (其中包括转语义和隐喻义) 基础上提取部分语义特征进行整合, 以此类推。图2表示概念整合的层级性:

图2中的Cx和Cy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基本义, Cx1...Cxn表示Cx的引申义, 箭头表示由基本义向非基本义的引申, Cy1...Cyn表示Cy的引申义, 圆圈中的小点表示该义项所拥有的语义特征, 实线表示概念的低层级整合, 虚线表示概念的高层级整合。

4 概念整合的基本模式

由于概念整合是心智运作的结果, 运作路线的复杂性决定了概念整合的形式是多样的, 概念整合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因为概念整合的本质即人的思维方式, 所以概念整合模式可分为糅合型整合、截搭型整合以及非组合性整合。

糅合型整合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整合 (沈家煊, 2006) , 糅合型整合的基础是象似性, 这种象似性将来自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员的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

截搭型也是概念整合常见的模式, 隐喻结构把两个不具象似性而具有相关性的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意义是截搭式的整合。

传统的结构分析认为:形容词是作定语用来修饰名词的, 可以限定名词。如英语中的green trees, red flower, big house等, 并认为这样的搭配组合是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其实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修饰与被修饰这样简单, 如, 表示颜色属性的形容词在表象上似乎是指具体名词的属性, 而其实则不然。实际往往有些形式并不是组合性的, 而是概念整合性的。

5 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

Fauconnier&Turner (1998) 在探索合理的复合空间概念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原则 (optimality priciples) , 分别是:整体优化原则 (integration) 、拓扑结构原则 (topology) 、网络联系原则 (web) 、意义解构原则 (unpacking) 以及充足理由原则 (good reason) 。整体优化原则是指复合空间里必须含有一个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 这一场景是经过整合得到的;拓扑结构原则是指输入空间里的成分与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里的成分能够互相匹配;网络联系原则是指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 并维持适当的网络关系;意义解构原则是指仅从复合空间, 理解者就应该能够对复合空间进行解包处理, 将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共有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进行重构;充足理由原则是指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证实一个成分出现在复合空间里。它必须与其他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连接, 在运行复合空间时要能执行相关功能。

6 结束语

概念整合理论为我们的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和方法。是对以往认知研究的一种拓展和创新, 它极大的启发了我们的思维。根据本文研究发现, 不同的概念类型, 可以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建立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 从而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 为该理论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Wang Bin.Translation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Wang Bin.Blending Networks in Translation (An Introduc tion) [R].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Fo rum.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Forum.北京.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 2005.

[3]耿莉莉.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中的隐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4]何斌, 莫国辉, 赖洁, 张爱玲.2000—2009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研究的综述—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刊载的核心期刊论文为视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5]胡爱华.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4.

[6]李闲东.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湖南民歌歌词隐喻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2.

[7]练敏.用概念整合理论探析隐喻的在线处理机制—以《老友记》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11.

[8]束定芳, 王文斌, 毛智慧.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9]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4:体育理论概念总结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拟上课;说课;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41-02

模拟上课与说课之间的区别何在?从准备到过程把握,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在模拟上课或说课活动中,会出现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模拟上课与说课的技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一、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关联点

模拟上课与说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前者是在没有学生的前提下,模仿真实课堂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其核心既没有学生,又是在上课。而说课,却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如何教、为什么那么教等内容。其核心是“说”。

同一内容的课用不同方式表达,例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即使模拟上课和说课在形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假如采取模拟上课和说课两种方式呈现的话,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是完全一致的,不是说采取模拟上课的方式教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是这样的目标和重难点,采取说课的方式又是那样的目标和重难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呈现,同一内容的课其目标和重难点是不改变的,假如出现了不同,不是模拟上课的设计出了问题,就是说课设计不够准确。

就不同内容的课而言,模拟上课和说课没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或许有人就会认为二者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联。其实不然,二者的关联点在于目的相同。即都是用于体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是模拟上课更倾向于课堂教学能力,说课则倾向于课前设计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明确了这些,教师准备参与这些活动,就会更加突出重点,把握其关键,不会再混淆概念。

二、模拟上课与说课的考核点

无论是模拟上课还是说课,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既然是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的点何在。模拟上课和说课尽管有其关联性,但本质上的不同十分明显。总体而言,模拟上课是要考察模拟水平,说课是要考察设计和说的能力。具体而言,要考察的是二者的流程与内容呈现。模拟上课究竟上的是哪些内容,即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详、哪些环节需要略;说课的时候哪些内容需要详说,哪些内容需要略说,甚至哪些可以不说,都需要十分明确。

首先,模拟上课,一般情况下以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为多见,明确了模拟范围,就更加清晰了模拟上课的流程和内容,即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环节是核心,或许其间会有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讨论等,但是,那些都是因课的需要而设的,并非所有的课都需要后面这几个环节。该详的是讲解、示范,该略的是学生练习,点到为止,而不是用常规课堂教学的练习时间呈现模拟上课的练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也是如此,根据事先设计的指导方式,课堂上有所呈现即可,而不是一直在滔滔不绝地指导。另外,从前后衔接上,假如是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环节的模拟,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可以省去,只是在主教材教学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简单的小结。

其次,说课,一般都是说全课,即一节完整的课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那样设计,以及如何上。在说的流程上,很多组织者都是让一线教师完整表达教学设计文本,如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到目标设置、重难点确定,再到教学流程、场地器材布置、密度负荷预计、安全防范、课的特色、效果评价等。除此之外,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的意图,将如何上这节课等需要有一个清晰表达,这样的话,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都会十分明确。

三、成功模拟与说课的关键点

要成功进行模拟上课与说课,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进一步把握。就模拟上课而言,要想获得模拟的成功,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新设计。假如模拟上课的教学手段、方法等,与大家熟悉的常态课的设计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即没有任何新意,模拟上课会缺乏亮点,不会引起观摩者或评委特别的关注。其二,心中有生。模拟上课要想获得成功,心中要有学生,即在模拟的时候,要考虑到面前站的是学生,是面对学生在讲解、做示范和指导练习,而不是面对评委们上课。这样的话,模拟的效果会显得更加真实。其三,语速正常。模拟上课的语速要与常态课语速保持一致,无论是喊口令,还是组织学生练习,不能因没有学生实际参与学习就不知不觉中加快语速。其四,详略得当。模拟上课尽管在语速上希望保持与常态课相同,但由于模拟上课的时间有限,即便是要模拟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学环节,对这部分的时间也与常态课有明显压缩要求,因此,有些部分就需要正常呈现,有些部分就需要简化。总之,模拟上课要尽可能模仿得真实,在模拟内容的取舍上要有所侧重。

篇5:大学体育理论总结

感觉很荣幸的是在2014年我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奋斗。参加基于DPSIR框架的南京青奥会对江苏青少年影响等两个项目结题,参与《构建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性发展的共赢体系研究》《大型体育赛审计研究》项目的申请。任何伟大的研究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必定能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在课题工作中我认为:

一、把握脉搏,选准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进行教育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问题即课题。因此,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课题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是否适合自身的客观条件、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还要考虑是否有价值有创新。因此我们应选择直接性的、探索性的或反思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我园的两个课题《回归幼儿世界:地方文化主题游戏活动开发的研究》和《幼儿珍爱生命启蒙教育和幼儿园保教安全管理的研究》就是针对幼儿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

二、大胆实践、开拓创新。

教育科研不只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跑马”的过程,而是让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教育行为得以滋养、成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一是要有新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经营结构、政策机制、发展规模等方面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不能“守着饭碗等饭吃”。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消极等待思想,改变“不给政策就办不成事”的模糊认识,调整思维模式,转变行为方式,以“有为才能有位”的观念为自己注入新的动力,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努力去开创事业,以“主人翁”姿态做事业的推动者。二是要有新理念。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并贯穿到工作始终,以拓普效益最大化原则为指引,以需求为中心。三是要有新目标。目标是科研的灵魂,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最好是结合一个教育行为、一组教育活动、一类教育措施逐步产生新思考,形成一篇篇有创意的札记、案例,这样教育科研就落在实处了。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就具有扎实的根基了。

三、观点新颖,具有价值。教研的结果,最终都将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报告。要在众多的论文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新颖的观点,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或随意修改结果、数据。那么,如何使自己的研究新颖呢?首先,说别人所未说。科研结束后,结果需要公布,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要吸取。那些别人已经说过或者众所周知的内容,尽管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也应该少说或不说,避免给别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其次,认真处理并充分利用相关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你辛苦实践所得来的,是充分证明你的论点(或结果)必不可少的证据。最后,观点(或结果)要有利用价值。利用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决策和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主题活动的选择、幼儿园地方文化游戏的渗透等。二是能给基层工作者提供参考。你的实践结果应该具有推广价值,或观点有说服力,或可供人借鉴,使别人少走或免走弯路。

四、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良好的业务能力是完成实践、避免失误的重要前提。一个业务能力差的人,连课都上不好,还谈什么教改、教研?同样,渊博的专业知识,既是顺利完成实践的保障,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所以,网名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遇到问题时多向老教师、老同事或者其他人虚心求教,运用别人的经验,充实自己的知识,及时修正失误。在明显感到力量不足时,要及时与别人合作,通过同事、同行、同学间的密切配合来完成选定的课题。

总之,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注重积累,积极进行研究,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让我们亲身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在此我对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领导、老师致谢!在这段科研实践期间,我觉得自己真的学到了很多。在此之前,我们都是学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缺乏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对于一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也不是很了解,在大脑里也许就只是仅限于代码的编辑。而且对文献的检索、查询也不知道不知道从何下手,以前查询资料只会通过网络,现在了解到书籍的借阅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个学期的科研实践的学习,让自己真正的了解到开发项目的具体流程,而且明白开发一个项目,需求分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项目的好坏、成功与否和项目的需求分析有没弄清楚、搞明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你没有把需求分析做好,你的这个项目一定不会是个成功的作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在项目开发之前,先不要急着写代码。你应该先把项目的需求弄懂、弄好来是重要的,弄好需求之后再慢慢来写代码。要不然纵使你代码写的再怎么好也是枉然的。而且科研实践一般讲究的是自己动手能力,所以怎样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是很重要的,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不能过分的依赖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研实践真正的意义和内在本质。科研实践也提高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因为大部分的时间安排都得靠自己,老师并不会每天去约束你,只是定时的给我们任务,所以怎样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汪中求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像我们讲述了细节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注重细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及小溪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千古明训,然而我们是否在自己的身边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以前我以为我对细节决定成败有很深的了解,我认为注重细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发现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是错的,因为细节就是一切。

这次的科研实践也让我知道了项目的开发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精诚合作。或许在此之前,很少有过跟同学一起合伙完成一个什么项目。通过这学期的科研实践,让我明白了软件项目的开发是团队之间精诚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过程。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要合理分配任务,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什么问题相互探讨,共同攻克难关。总之,科研实践让我认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我觉得这样的机会确实很有用,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最后我认为好的成功离不开三点: 一:带着理想努力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未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人本平凡,因为有了理想而变得不平凡。2013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怀着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理想与愿望愿望踏上考研的旅程,从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更高的学府,提升自己。家人的反对,亲人的不理解并没有让这个坚强的姑娘放弃自己心中的考研梦。经过一年艰苦的努力奋斗,2014年,我终于满怀喜悦和希望进入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大学。我深知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遇和挑战,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学好专业的理论知识,规划好这三年的深造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只因她坚信“只要你不抛弃理想,理想也不会抛弃你”。

很荣幸在研一的时间内学习了中党与高党的课程知识,可能是耳濡目染了父亲对党的执著追求的原因,是我从小就树立了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志向,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大学开始一来,我时刻的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深知,共产党员只有精通自身的业务,才能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此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经常作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成绩不断上升,获得老师们的好评。在政治上,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活动。通过学习,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与此同时,能多向周围的同志学习,从他们身上找差距,找自身的不足,不断端正入党动机,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身为一名党员我必须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二:勤奋中向理想前进

中国矿大有美丽的校园,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沉淀,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良好的学风,中国矿业大学为莘莘学子们打造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一百年来,中国矿大薪火相传,历经沧桑而又矢志不渝。在这里,走出二十多位两院院士,二十多位共和国的部长和省长,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型煤碳企业领军人才......但这些都已成为历史,这个坚强的姑娘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也深知自己在这所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里其实并不算什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个坚强的姑娘第一次倔强了,“今日我以矿大为荣,明日矿大以我为荣。”她坚信这一代勤劳勇敢的矿大人不会辱没了“中国矿大”这几个字。书山有路勤做径,笨鸟先飞时未迟。

刚到矿大的那几个月我几乎都是从图书馆度过的,我的舍友也每天陪同,每次六点半准时醒,抱着一堆学习资料出去,晚上宿舍不关门不回来,每次回来不是背着理论就是抱着书看,每次我进来的时候都好像这里不是大学而是高中一般。” “没办法,大学的时候养成习惯了,现在改不了了。”我在大学时连续两年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连续三学年学习成绩都在前列,而我们宿舍在大学里学的比现在还要刻苦。

我喜欢在书海里遨游的感觉。在历史的长河中开阔眼界,充实自己。累了眺望一下矿大美丽的风光,深呼吸一下便沉浸在了百年历史文化中。在那几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升华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着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在对自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不断的反思与考量,总结出了适用于自身专业的模块学习法和立体框架学习法。扎实的学习功底与刻苦勤奋的学习方式,使我获得了不同寻常的经历与成就,虽然中间有苦有辣,但她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与坚持。

宝剑锋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段时间在矿大的学习,短短一年时间参与《“一带一路”背景下徐州汉代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复兴》课题项目 三:理想向着绽放而行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来自山东普通家庭的姑娘,这个刚到矿大两年的姑娘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我们的理想之路走得并不平坦。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天才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但我们觉得没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何谈那“百分之一”的天才。古语曰:“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红梅傲雪中”。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勤奋刻苦的学习中的我逐渐觉得不能一味只知道学习,应该要去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多彩发展,合理安排。在学姐的建议下学会了把握时间的宽度,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体育,学术类活动,并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中国高校“校长杯”网球比赛裁判的资格。同时她也参与了《构建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性发展的共赢体系研究》,《基于DPSIR框架的南京青奥会对江苏青少年》《大型体育赛审计研究》等课题项目的讨论与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总结篇

篇6:党的创新理论概念

悦“读”原著。书卷有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关于阅读“原著”之魅力,一位哲学家曾有经典论述:“如果你真正喜欢哲学,你应该从原著圣殿里面去找大师本人。”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其精髓都集中而准确地凝结在原著之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是把握其理论精髓,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的创新与升华。因此,理论学习中泛泛浏览、随便翻翻不行,只求字面理解、一知半解也不行,必须逐字逐句抠,逐行逐段悟,原原本本学。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志不愿翻阅看似枯燥乏味的原著文献;有的同志沉于各种提炼概括,不愿深读原著,总想吃“现成饭”;有的同志总想走捷径,只求快速掌握应付考试,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习不扎实、不刻苦,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这样是不可能做到学深悟透的。反之,只有精度深读细读,才能准确地把握好精神实质和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入心入脑,改造思想。

详“查”资料。理论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拦路虎”,特别是一些专业名词。驱除“拦路虎”的最佳方法就是详细查阅

文史资料。学会查阅资料,就练成了一种大量吸取信息,汲取前人智慧营养的功夫。这种查阅资料、索取信息并进行有效筛选整合的“功力”是理论学习不可或缺的硬功之一。查阅资料的方法途径很多,关键在于灵活综合运用,可以钻到图书馆、购书中心翻阅各种文史“大部头”,也可以进入网络空间,涉猎各种网络资料,亦可以向身边“会说话的资料库”请教,分享知识。但无论是哪种方法或途径,都要注意细心甄别、去伪求真,彻底弄明白党在各个时期创新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深“探”源头。列宁曾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源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生动鲜活、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当今,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就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源泉,就应深入探析这一思想“源头”。诚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著作卷帙浩繁,要求通读马克思主义显然脱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键是要在精选、精读、精通上下功夫,即精选精品、精读经典、精通精髓,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理”观点。每遇党的创新理论提出,中央就会出版相应的观点解读和述评。梳理观点、解读观点、理解观点,是促进理论学习有效“吸收”、深入“消化”的关键环节。梳理观点学,就是要将原著、资料中的重难点、关键点、新观点、新概念、新论断等统统整理区分,形成从原著到观点、从观点到内容、从学习领悟到融入实践、从丰富实践到深化理解原著的“学习循环”,即学习→提炼→理解→消化→指导实践→审视原著的“思想回路”。梳理观点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深化理解。梳理,就是将所思所学所感所悟细致化、条理化。在梳理观点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列出图表、排列细分的方式, 将繁复广博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 分类分项, 使理论的核心内容变得清晰明了,进而,梳理编织好自己的理论知识网络,促进理解记忆、消化吸收。

精“悟”真理。创新理论是灵魂,思想武装是根本。只有不断深化理论武装,精悟其中蕴涵的闪光真理,才能促使自己真正把创新理论作为政治信仰来坚定,作为崇高理想来追求,作为思想武器来掌握。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是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掌握博大精深的创新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加强思考、深入体悟,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毛主席曾深刻阐述科学理论的强大思想威力: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会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诚然,真正掌握其精髓,悟透其真理,把握其实质,领会其要义,唯有通过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学习领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理论“内存”,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明白人”。

多“讲”精髓。在学习中把握精髓,在宣讲中传播精髓。多讲精髓,就是要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理论宣讲氛围里,主动积极体验当“理论专家”,谈体会、说收获、话感受,既能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又能促进分享和广泛传播。当好创新理论的传播者,要坚守一个“信”字。这个“信”字包含了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信仰和不懈追求。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蕴涵的真理精髓,还要学会讲“群众语言”,找准理论与现实的融合点,用“大众话”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化、生动化、实效化,真正把理论讲到点子上,说到听众的心坎上。

常“温”要义。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易感效应”,是说: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这就是“温故知新”的巨大效用。易感效应也告诉我们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温习知识,就更容易觉察更精细、更微小、更深层次的潜藏知识,多次温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量到质的巨大飞跃。温习的方法有很多,写心得、背要点、诵要义都是常见方法。结合创先理论学习的特点规律,在学习巩固理论要义中,可以选择采用读后复述法、反复记忆法、章节连贯法、间隔记忆法、纠错整理法、案例结合法等等。学习之美,美在感悟、美在积累、美在温故知新。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只有日积月累,轮番反复,“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转化升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育理论概念总结】相关文章:

体育理论论文04-08

体育理论试题04-16

体育理论(网球)04-27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05-10

大学体育课程理论06-27

大学体育理论课程06-27

体育舞蹈理论课件07-17

体育理论考试足球04-13

教师招聘体育理论04-17

体育课理论范文05-21

上一篇:春节英语作文高三下一篇:文明办网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