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看图列算式

2024-04-24

大班看图列算式(精选13篇)

篇1:大班看图列算式

大班看图列算式教案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大班看图列算式教案,请参考.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

目标:

1、学习看图描述情节、数量关系及得数,初步掌握应用题的句式结构并会编题。

2、理解加法交换律与加减的互逆关系。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备:ppt课件情景图若干

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兔宝宝们早上好!今天天气真好呀。。。

-------(电话铃响)喂…你好!

呀!真是个好消息哇,谢谢你,再见!

-------兔宝宝们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喜羊羊想邀请我们去羊村做客!可是…慢羊羊村长说要通过它的考试,聪明的兔宝宝才能去羊村和小羊一起做游戏,今天要看看兔宝宝们谁会看图列算式?

二、根据图意看图列算式。

--------村长要出题了,看看谁先能通过考试进入羊村!

--------(出示课件)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幼儿讲述)

--------原来池塘里有几只青蛙?又跳走了几只青蛙?现在池塘里有几只青蛙?这幅图的问题可以用加法算呢,还是用减法算?怎么列算式题请你用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来!

照样子举出一道减法算式题,幼儿操作。

-----出示课件6道题,幼儿讲述并操作列算式。

-------(出示村长图片)“兔宝宝真聪明,欢迎小兔子们进入羊村做客!”

三、竞赛

-------今天我们去羊村做客,给它们带些礼物吧。可爱的兔宝宝们现在分成三队,每队4位小朋友,每队都有一个篮子,我们来比比看那一队采的蘑菇最多兔宝宝们背好你们的篮子,我们出发喽!。

-------欢迎大家来到快乐数学大本营,请大家喊出我们的口号(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首先请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三个方队,请各队想想你们自己的口号。(每个方队喊出自己的口号)

① 师:第一关必答题。

(必答题要求每个方队都回答一道题,答对摘到一个蘑菇,答错没有蘑菇.)

② 师:第二关抢答题。

(抢答题要求每个方队听到老师说完开始方可使用抢答器进行抢答,根据蘑菇后面的算式题,编一道相对

应的应用。.)

③ 师::第三关慧眼大智慧。

(出示课件,仔细看一看图画都上有什么?怎样列算式?每列出一道算式题,能摘到一个蘑菇。)

公布冠亚季军,颁发金、银、铜牌。

四、结束活动

-------今天兔宝宝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小礼物去羊村吧!

篇2:大班看图列算式

活动目标:学习看图列加法算式,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Flash课件,熊二动物卡片及相关题卡。

活动过程:

律动:《我还有一点小糊涂》

T:小朋友我们刚刚做的律动,谁知道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

S:《熊出没》。

T:《熊出没》动画片中都有谁呢?

S:幼儿自行回答。

T:这部动画片中你最喜欢谁呢?

S:幼儿自行回答。

T:今天老师把动画片中的人物也请来了,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谁啊?

S:想。

T:小朋友们请闭好眼睛,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了?

S:熊二。

T:熊二看到小朋友们非常高兴,他想请小朋友去丛林参加翠花的生日宴会,但是,他有一些问题想考考小朋友,谁答得好,就带谁去?

S:幼儿开火车读题卡。

课件展示,数的组成练习题。

T:小朋友回答的太棒了,让我们和熊二一起出发去丛林吧。

例题一:3+8=11

我们路过了蹦蹦家,我们听听热情的蹦蹦对我们说什么了?

蹦蹦:小朋友们见到你们很高兴。我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是我最爱吃的,请小朋友猜猜是什么?

S:松果。

T:是吗?看看小朋友说得对不对,我们一同去蹦蹦的家中看看吧!

小朋友们答对了,真的是松果,你们太棒了,鼓励自己一下。

蹦蹦的家中有几个松果?

S:3个松果?

T:3个松果用数字几来表示?

S:3个松果用数字3来表示。

T:蹦蹦又运回了一部分松果,这部分松果有几个呢?

S:8个松果

T:8个松果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S:8个松果用数字8来表示。

T:小朋友请看,两部分松果合在一起有多少个?

我们用点数的方法一起数一下吧。

一共有11个松果。

如果用列算式的方法,把两部分松果和在一起,应该用什么法做?

S:加法

T: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呢?

S:3+8=11(若干幼儿)

T:谁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呢?

S:8+3=11(若干幼儿)

T:小朋友们回答的非常好,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们我们同熊二一起继续向丛林出发。

例二5+7=12

我们路过了池塘,小朋友们认真观察池塘中有什么?

S:青蛙(林蛙)

T:林蛙也是青蛙的一种。

池塘中有几只林蛙?

S:5只林蛙

T:5只林蛙用数字几来表示?

S:5只林蛙用数字5来表示。

T:小朋友看大屏幕有什么变化?

S:又出现了7只林蛙。

T:7只林蛙用数字几来表示?

S:7只林蛙用数字7来表示。

T:把两部分林蛙合在一起一共有几只林蛙?用列算式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法做?

S:加法。

T:谁能列出一道加发算式?

S:5+7=12(若干幼儿)

T:谁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S:7+5=12(若干幼儿)

T:小朋友们真棒!鼓励自己一下。

我们继续向丛林出发吧。

例三7+8=15

我们遇到了萝卜头,看看他要和我们说什么?

萝卜头:我的萝卜丰收了,请大二班的.小朋友尝一尝吧。

T: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要把两部分萝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个,用列算式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S:7+8=15(若干幼儿)

T:谁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S:8+7=15(若干幼儿)

T:小朋友们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

小结:

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算式

3+8=11 8+3=11

5+7=12 7+5=12

7+8=15 8+7=15

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都是看图列出的加法算式。

T: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看图列加法算式。

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用前面的部分加上后面的部分,也可以用后面的部分加上前面的部分,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学的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

让我们同熊二一起继续向丛林出发。

终于到达了,翠花的生日宴会。

翠花:救命啊!救命啊!小朋友们快来救救我吧!

T:怎么了?

小朋友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S:翠花被光头强抓走了。

T:可恶的光头强,我们要怎么办呢?

S:救回翠花。

T:小朋友有没有信心救回翠花呢?

让我们为自己加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口号)

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闯关救翠花

第一关:熊大送给翠花好吃的蛋糕,问熊大一共送给翠花多少块蛋糕?(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4+7=11 7+4=11

闯关成功,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谁有信心闯过第二关?(找幼儿闯关)

第二关:熊二送给翠花他最爱吃的蜂蜜,问熊二一共送给翠花多少罐蜂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6+8=14 8+6=14

XXX成功闯过第二关,他太棒了,小朋友鼓励鼓励他

谁有信心闯过第三关?(找幼儿闯关)

第三关:猴王吉吉送给翠花好吃的苹果。问:猴王吉吉一共送给翠花多少个苹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1+14=35 14+21=35

XXX闯关成功,他太聪明了 ,掌声送给他。

T:小朋友们,动物们都送翠花生日礼物了,你们想不想送她礼物啊?

S:想。

T: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但是都是半成品,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完成礼物的制作,这样才能救回翠花。

每个小朋友的小凳下都有一份礼物,小朋友用笔完成礼物的制作。老师也要找两位表现好的小朋友到黑板前完成礼物的制作,看图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礼物完成的小朋友,举起你的礼物给你的家长看看。

小朋友们太棒了,礼物制作的非常好。我们成功的救回了翠花。

小朋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图列加法算式,知道了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先用前面的部分加上后面的部分,也可以先用后面的部分加上前面的部分,总数不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好朋友翠花和我们说了什么?

篇3:大班看图讲述活动:大树和男孩

我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梁洁纹。从踏入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天起, 我就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所深深吸引, 直至今天, 这一切都没有改变, 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也常常被我所吸引。我想, 就是这种相互吸引力让我在幼教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日本作家松居直曾提出“图画和幼儿的心声相应, 具有和幼儿对话的力量”, 图画对孩子来说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 在看图讲述活动和阅读活动中, 通过对图画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产生情感交流、探究问题、游戏愉悦等种种不同的体验。因此, 关注画面细节、充分挖掘图画丰富的内涵, 有利于孩子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从教20年来, 伴随着我成长的不仅有孩子, 还有《早期教育》杂志, 是《早期教育》给予了许多许多在幼教领域默默耕耘的老师们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感谢“特级教师工作室”栏目给予我和更多同行交流的机会, 期待着通过这个平台能结识更多的同道中人。

本期关键词:画面细节情感互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 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 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 体会相处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 (逐幅图片观察) 。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

——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 (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 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 (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 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 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 (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 (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 (请幼儿完整讲述, 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 幼儿讲不下去时, 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 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 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 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 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 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 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 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 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 小男孩子累了, 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 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 (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 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 (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 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 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 (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 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 (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 (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 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 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图片节选自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作品《爱心树》。看似简单的线描画面, 虽然没有孩子喜爱的色彩, 但却蕴含着许多秘密, 能激发起孩子反复观察与积极讨论、讲述的欲望, 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过程中的投入。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与孩子共享活动的愉悦。

第一, 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中, 我们发现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 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 忽视细节部分, 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 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 甚至可以说, 如果对其缺少关注, 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因此, 在本次的活动中, 我们可以看到, 画面中树枝的变化绘画得生动、拟人化, 我不断引导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变化重点进行观察、展开想象, 使孩子在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第二, 教师语言的引导与层层追问。活动中我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观察画面, 连贯讲述, 对于孩子的回答, 能注意及时捕捉, 层层追问, 并注重帮助孩子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如当观察讲述“男孩向大树跑来, 大树弯下腰伸出手臂欢迎他的到来”这一画面时, 我用语言进行提示:“男孩子来到大树下, 他会干什么呢?”当出现下一幅画面“大树和男孩玩‘捉迷藏’游戏”后, 我又提示:“玩累了, 会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幼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日常游戏中的感受带到讲述中, 形成新的体验, 并积极展开想象, 进入下一画面的观察和讲述中。当孩子带着切身体验重回画面进行讲述时, 他们中的多数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更富有创意。

篇4:看图列式教学之浅见

[关键词]图示化语言 算术思想 数量关系 结构模型 看图列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14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6~47页,出现了解决问题看图列式的内容。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这一内容的出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范畴从关注“数”转移到关注“信息和问题的对应解答”上。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的符号,即大括号和“?”号。所以,这一课的教学任务艰巨,学生面临的新知识点多,既要看懂图意,又要学会叙述信息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掌握如何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型。

课堂教学中,在列式解决的这个重要环节,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比较顺利,可一旦出现求部分数用减法解决的题目时,学生就会出现顽固的错例——用加法来列式,即把未知数作为参与计算的量进行列式。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都会苦恼抱怨,有的索性规定学生“问号在下用加法,问号在上用减法”。那么,怎样解决看图列式教学的苦恼和困惑呢?

二、成因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分析

该阶段的学生入学一个多月,学习能力弱,接触的数学知识非常有限,局限于用自然数表示几个物体的数量,并初步认识减号、加号、等于号和加法算式、减法算式,理解“减少”可用减法来算,“增加”可用加法来算。同时,这也说明学生对数学问题没有任何概念,有的只是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的积累。而看图列式是一种图示化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来说学习障碍有哪些呢?我分析后得出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障碍:(1)不认识大括号和“?”这两个符号。(2)不明白大括号和“?”这两个符号的作用。数学符号的形成本身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使学生对其实现准确的理解并达到概括化的程度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正视和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理解并掌握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3)数学问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算式)来表达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这是该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可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

2.从教材的编排情况分析

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安排来看,教学此课前学生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简单的加减法的认识以及6、7的认识,而且在5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一图两式的看图列式,学习6、7的认识时拓展到一图四式。由于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完整呈现了数学信息和对应的问题,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解决问题内容的雏形。因此,学生学习有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从本课内容来看,教材要求学生按科学系统的要求学习这部分内容,如“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教材中的这三句话清楚地囊括了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列式解决、验证解答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也说明了教材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纵观小学六年的教材,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至三年级以算术方法解决问题为主;四年级开始学习方程法解决问题;第三学段起解决问题基本以方程法为主。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是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起始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及算术方法的基本模型。因此,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基础便是不带问号的看图列式及相应的生活经验。

3.从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分析

从算术思想和方程思想两者的关系看,两者有着相同的本质,即数量关系,无论用哪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以正确把握数量关系为前提,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未知数的处理。算术方法将未知数作为运算结果出现在等号之后,方程法是将未知数假设成已知量参与等量关系进行列式。在列式计算中,学生喜欢列加法算式,就连“已知总数求部分数”的题目也列成加法求解,这是因为学生习惯于用“部分数相加等于总数”这个数量关系来表达。这应该是正确把握数量关系的一个等量关系式,此时学生未被强化算术思想,因此出现错误是他们思维的真实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四年级初步接触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总摆脱不了算术方法的禁锢。因此,从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看,在学生初次列出等量关系式时,教师不应该简单的予以否定,而是应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适时引导,为渗透方程思想埋下伏笔,有利于后续教学中算术法和方程法的顺利过渡、迁移。

三、策略思考

1.科学引导,顺学而教

看图列式的教学看似简单,但学生的错误率却相当高。为使教学尽快达到效果,让学生掌握看图列式的技能,教师往往会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一开始便规定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说图意,记“合起来用加法,去掉减少用减法”的规则。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背景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在结果呈现之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情,再辅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同样的图,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便会发现多样化的想法。如图1:①有6条鱼,拿出了2条,列式为6-2=4;②由于6可以分成2和4,所以用6-2=4;③因为4+2=6,所以6-2=4;④因为4+2=6,所以用加法解题。学生的反馈有符合教学意图的答案,如①②③,也有不符教学意图的答案,如④。同样符合题意的列式却有多种理由和想法,通过交流、辨析、比较等活动,学生达成认知的统一。

对于不合题意的加法算式,其实也正确反应了图中总量和部分量的数量关系,只是未按教材现阶段的算术方法的要求将未知数作为运算的结果出现。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将未知数作为运算的结果放在等号后,这是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接着根据要求引导学生将已知数圈出,按“先已知再未知(问题)”的顺序叙述图意,然后说明总数去掉部分数用减法来表示,最后说明要求的问题需作为运算的结果出现在等号后面。这样教学,不仅给了学生空间展示真实的思维,使学生逐步掌握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多样练习,形成模式

(1)口述题意,完整表达。

这个阶段要训练学生用完整的三句话描述图意的能力,让学生熟悉解决问题的结构。这里,教师需反复强调“先说信息,再提问题”,旨在教给学生一个说的框架,使学生形成两种数量关系,即“部分数加部分数等于总数”“总数减去部分数等于部分数”。

图3和图4中问题的解决分别对应上述两种数量关系,然而图3也有学生将算式列成6-2=4,错因便是受情境干扰,忽略了数学符号表达的意思。图4有的学生列式为3-1=2,其实这样列式也是正确的,表达的是“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只是该阶段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确总量和部分量的数量关系,即列式为4-1=3。若学生能用三句话的模式表达出“比多比少”的题意,当然也应得到肯定。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列式之前,必须引导他们用三句话描述题意和提问,将“图”转化为“文”。通过语言描述可强化信息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求总数应该把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部分数应该将总数减部分数,用减法计算。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并通过板书逐句呈现完整的信息和问题。这样从口头到文字,层层铺垫,丰富了学生对完整的数学问题结构的认识和数量关系结构的建立。

(2)对比辨析,合理引导。

首先,针对学生列式时不清楚未知数要作为运算结果出现在等号后面的情况,可安排相同素材的内容,将三个量分别作为未知数时如何列式的情况进行对比练习。如下题组:

同时,教师要结合算式让学生圈出图中已知哪两个数量,并利用这两个数量列式计算出“?”处的数量,写在等号的后面,强调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模式。

其次,针对学生对大括号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及阅读图示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出现大括号往下括以及竖括的情况,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如下两图:

练习中以基础典型图示为主,适当出现变式图示,强化学生对阅读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对图中符号的正确理解。

(3)解析算式,感悟算理。

一年级的看图列式看似简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正确列出算式就是达到目标,往往会忽视后面一步,即反思算式和感悟算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将会影响后续学习这类知识的思维习惯。此外,从学生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来看,看图列式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形成根据数量关系列式和列式后解释验证的习惯。

总之,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的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教学难点多,学习任务重;看似内容少,实则蕴含重要的教学价值,影响深远;看似内容新,实则教材前面有铺垫,学生生活有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几点,使学生轻松扎实地掌握看图列式的内容,为解决问题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一年级数学看图列算式(5以内)

姓名

1、我会看图填算式。

2、计算

2+3= 3+2= 0+4= 2+1= 1-1=

3+2= 1-1=

3-3= 1+3= 0+5=

3-2= 5+0=

2+1=

4-2= 1+2= 2+3= 2+1= 4-2=

3-2=

2+2= 5+0= 4-3= 0+5=

1+2= 0+4=

4-4=

篇6:大班看图列算式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2双手有()个手指头。① 20 ② 25 ③ 15 2、9的3倍是多少?列式是()3、7个8相加的和是()① 9+3 ② 9×3 ① 15 ② 56 ③ 65

二、列式计算 1、8的8倍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个5相加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加数都是8,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9多8的数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2比29多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决问题。

1、白兔有6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3倍,黑兔有几只?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兵有32张动物邮票,每页放6张,可以放几页,还剩多少张? 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店运进 7 箱粉笔,每箱 8 盒,其中白粉笔 30 盒,其余是彩色粉笔,彩色粉笔有多少盒?_________________

4、冬冬有45元钱,他想买7本书,如果每本书6元钱,他带的钱够吗?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去超市买面包,每个面包3元,妈妈买了5个面包,还剩16元钱,妈妈一共带了多少元钱? 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东家过新年做花灯,小东做了3个花灯,爸爸做的比小东多5个,妈妈做的是小东的4倍,爸爸做了多少个花灯?妈妈做了多少个花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明看故事书,每天看6页,那第六天从第几页看起? 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买来足球有46个,买来的篮球比足球少19个,篮球有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9、妈妈买来3盒彩色笔,每盒有9支,一共有多少支? 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哥哥买了一个书包58元,弟弟买一双球鞋比哥哥的便宜17元,弟弟用了多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朋友做操,每行站8人,4行一共站了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图列算式:















1、乘加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减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2、乘加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减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3、乘加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减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4、乘加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减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5、乘加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大班数学《看图编算式》教学反思

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一致认为孩子掌握的很好了,活动开展起来也很轻松,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在家里灌输的太多了。这也不奇怪,因为一提数学,相信大家脑海里立刻就想到的就是加减法了,所以“热心”的家长很早就在家里给孩子灌输此类知识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问题如下:

1.虽然孩子们都知道“2+2= 4”,但如果你请孩子们看着图来编算式他们哑口无言了。在孩子们的眼中,能很快的说出“2+2”后面的结果就是成功的.表现,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式子,为什么要这样记录他们是很迷茫的;

2.虽然孩子们知道“2+2=4”,但如果我不是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问,而是用分合式子导入时,孩子们也懵了,而在老师的反复提示后,很多孩子们的眼里还是在迷茫着。按道理来说,分合和加减法背后的逻辑知识是一样的,但在孩子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分合知识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把两者完全分开的现象呢?

如何让孩子能较快的理解算式的含义?

第一步: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法就是遇到“又飞来了”、“又拿来了”、“又跑来了”;减法就是遇到诸如“飞走了”、“拿走了”、“吃掉了”。 让幼儿理解到加法得出的数是变多了,不是变少了;减法则是变少了,不是变多了。最后记住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经常要用到三个字: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用加法(减法)?”

第二步: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往往是跳过了前面两个环节直接到这个环节了,所以孩子们很多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加法和减法背后的数学思维,而现在我们有了前面的铺垫之后,孩子们就能很好的掌握了,随后就可以进行由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直接转换成式题并对式题做出说明的练习。

第三步: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数学的组成列出加减法,用组成知识论证加减法的正确性。在学习中,加减可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群之间的关系(4+1=5为等量关系,5-4=1为逆反关系),培养了幼儿在逆向思维和思维在灵活性。

篇8:一道数学算式引发的思考

在课本里有这样一道题目:从小兔子的家门口走了50米经市中心广场再走90米到达小兔子的学校, 还可从小兔子家门口走60米经某商场再走70米到达学校;请比较哪条路更近?

在做此题时, 我尝试学生先思考交流, 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答案。好几个小组的答案是:60+70=130米, 50+90=140米, 130﹤140, 因此小兔选商场这条路近。但某些学生仅凭观察就找到了答案:50比60少10米, 而90比70多20米, 因此小兔选商场这条路较近。更有一位同学仅用一个式子便说明了:50+70﹤50+90, 因此小兔选商场这条路近。当他说出这个式子时, 我对他的表现赞叹不已, 同学们也对这位学生给予了掌声。这一道习题使他课上回答问题比以前更加积极、活跃, 如此大的改变让我体会颇深。

还有一题“有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10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的速度是95千米每小时, 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85千米每小时,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此题就有多种解法。

分析1:先求两列火车分别行了多少千米, 再求两列火车行驶路程的和, 即得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列火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95×5=475 (千米)

另一列火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85×5=425 (千米)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75+425=900 (千米)

综合算式:95×5+85×5=475+425=900 (千米)

分析2:先求出两列火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再乘以相遇时间, 即得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列火车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95+85=180 (千米)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80×5=900 (千米)

综合算式: (95+85) ×5=180×5=900 (千米)

篇9:一年级看图列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看图列式;教学;有效策略

一、一年级学生没有掌握看图列式的原因

我们很多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看图列式这个内容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该列减法算式,部分学生却列成了加法算式(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列),为什么呢?是学生不理解?还是这个知识难度大?算式的反列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我觉得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1)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理解比较浅显,只对表面事物关注,找不到数量关系。

(2)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不能准确说出图意,也就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了。

(3)图中的文字信息少,学生不能结合生活理解图意。

二、看图列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会说图意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容易被色彩图案所吸引,而忽略了数量,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时一定要时刻提醒并强调有多少个。在学生列式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思考后再说图意。说图意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抓得好抓牢了,看图列式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在说图意时,先让理解的、会说的学生教不理解、不会说的,一带一,一帮一,这样后一种学生就可以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先学会说图意,再达到理解。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孩子把题目意思完整地读三遍,一旦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明了了。我一般是让孩子进行“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如果说个别学生存在说图意的困难,教师可单独一对一提示: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其中我会重点强调“一共”的含义是合起来的意思。原来有几个,拿走几个,还剩几个?

接下来是全班说,要求学生在说的同时要配以动作。比如加法的,统一要要求:左边有几个就举左手,右边有几个就举右手,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就把双手掌合在一起。这动作简单易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更有一个好处,学生在边说边做手势时不至于让手闲着搞小动作或玩东西。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让学生在说图意的同时配以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意,增进理解,这样教学非常有效。

最后是当小老师。一年级小学生的表现欲强,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投其所好”,让一些表现好、说得好的学生上讲台来教大家说,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形成一个竞争机制,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来说的机会,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何乐而不为呢?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假以时日,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说得更好,更有兴趣,列式也不会觉得难了。

实际上,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只要能够把图意正确地说出来,就能列出正确的算式了。

2.重理解

在教学一年级看图列式这个教学内容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列加法算式的,全体学生都掌握了,但是列减法算式的时候,部分学生总是出错,其实这部分学生都知道正确的得数是几,就是要把减法算式列成加法算式!我觉得原因肯定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图意。怎么办呢?我把这部分学生集中到一起,请他们说说图意,结果是都不能正确地说出图意,看来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原来有10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3个!”回答得特别快。我表扬他们:“老师刚才说的就是图意呀,你们真棒!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谁还记得老师刚刚是怎样问你们的?”有一个胆子大点的学生就把我说的图意说了一遍,虽然说得不是很好,但大意是说出来了,还是对的。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学生又把图意说了一遍,其他的几个学生也重复了一遍我的话,即图意。我又接着问他们:“原来有10苹果,还剩6个,吃了几个?”学生略一思索,答道:“4个!”我把图意叙述出来了,学生就会做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然后我让学生看着试卷那道题目,让他们把图意再说说。针对这部分学生,我每天花十分钟的时间出两道题目给他们练习。进行巩固,效果很不错。实践证明,一年级看图列式,重在理解,学生理解了题意,自然就会列出正确的算式了。当然,我还鼓励学生把图意也写出来呢。

另外,我还采用了“两自两评”的教学方式,即自讲→自练→生评→师评的形式。这种方式把“想”的过程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3.多练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当我们教师在教学完看图列式这个知识点后,并不意味着这个知识点的终结,如果就此打住,不及时巩固、不多练习的话,学生肯定会掌握得不够牢固的。所以,强化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先进行每天必做的强化练习,题量要少,两道即可,这样练习了两周;接着改为隔天做两道了,这样再强化练习一个月。经过巩固练习后,看图列式这个知识点,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达到了98%。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强化练习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一些变式题的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美国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根本要素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建立合理和本质的联系。”组织合理的有层次推进的“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新知识是如何从原有知识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地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对于一年级看图列式,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了题意、正确地表述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2]《学科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2011

篇10:看图列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情境图,理解图意,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2、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3、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图画意思,并根据图画列出数学算式。课前准备:练习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看图列式。

二、复习

(一)在括号里面填数 +()= 13()+ 5 = 12 7 +()=14()+ 9 = 16 16()=9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及各部分的名称。

(一)看图写出加法算式 出示

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各部分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小结:求总数,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二)看图写出减法算式 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各部分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知道总数,让我们求一部分的,就用减法来表示。

(三)大括号问题

观察刚才做过的题目中的大括号,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边的合起来,求总数,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总数告诉我们,求的是一部分,就用减法来计算。归纳为:大括号和数字用减法,大括号和问号用加法。

(四)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后讲解,汇报答案。

篇11:一年级看图列式

一、写一写

()个十和()个一。()个十和()个一。()个十和()个一。

二、看图列式。

三、连一连。

四、想一想,画一画,在正确的答案下打对号。

五、用20元买这两样玩具够吗?

六、你能按顺序填一填吗?

七、水果超市。

从小到大排一排:

从大到小排一排:

八、面包专柜。(连一连)

九、这是谁吃的果冻?(连一连)

十、填空。1、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2个十是(),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和8个()合起来是18,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

4、个位上是1,十位上也是1,这个数是()。5、17是()位数,十位上是(),个位上是()。

十一、从8、10、18、2中选出三个数写四个算式。

()()()=()()()()=(()()()=()()()()=(十二、应用题。

1、校园里杨树和柳树共有16棵,杨树有6棵,柳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杨树和柳树共有16棵,柳树有10棵,杨树有多少棵?

3、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黑兔有5只,白兔有多少只?

篇12:一年级下册看图列式计算题

2、小强家有35个

3、马场上有46匹马,灯笼,已做好30个,还要做多少个?

苹果,吃了7个,还有多少个?

跑了9匹,现在马场上有多少匹?

4、商店有55把

扇子,卖出去5把,现在有多少把?

5、学校要箱?

6、小白兔有31棵白菜,吃了7棵,还有几棵?

把82箱文具送给山区小学,已送去50箱,还要送几

7、汽车总站有13辆(1)和,30辆

8辆

一共有多少辆?

(2)

少多少辆?

8、草地上有16匹

(1)

(2)

9、花园里有27只

(1)

共有多少只?,50只

,5只

少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只?,20只

,30只

。(2)比

篇13:大班看图列算式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同学段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都谈到学生在看图列式方面的困难。“看图列式”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抱怨教学这一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连平常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也在这些题中“翻了船”。面对这个不寻常的现象,我不禁陷入思考。

二、读懂学生:困难因何而来?

为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我收集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出现的错题,并对做错的学生一一进行询问。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做错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困难1:不懂图意

学生列式:5-3=2。

由于低年级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常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所以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再加以整理排列次序后才能解答。然而,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和问题,所以他们观察画面时会出现对图意错误解读的现象。

困难2:不认识字

学生列式:6-3=3。

图文结合是“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不识字,当他们初步学习数学知识时,语文教学还只是拼音教学,不用对字、词、句进行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前没有积累一定的识字量,那么这些题目读都读不懂,又谈何解题呢?

困难3:不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列式:7-4=3。

如上图的图意是“树上有7个石榴,被人摘了3个,还剩几个”,而学生却列式为7-4=3。这种错误在学生中最常见,我想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一图四式”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减去部分数,而“问题解决”中的减法问题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图画与算式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图中要求的得数,学生在看图时就已经在心中计算出来了,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没有哪个数是不知道的,难怪分不清哪个是减数。

三、思考对策:破解困难的良方

1.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

低年级的“问题解决”一般以情境图的形式,通过图中人物的情境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把图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全部找出来,最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清晰,观察的要求要指向性明确,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有价值的信息上去。如果图片上同时出现文字的条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以文字条件中的数字为准,而不是简单地在图中数一数。

2.指导学生学会读题,读懂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首先,读题要有一个基本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绝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看图列式、师生问答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来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如上述的石榴图,教师可让学生学说:一共有7个石榴,被人摘走了3个,树上还剩几个呢?这样就把图转化成文的描述,使学生对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感受到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其次,读题要会读关键字。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教师要让学生划一划、圈一圈并读一读,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帮助学生对比梳理,明确问题

在低年级“问题解决”的教材中,情境图常用大括号和问号的形式来表示所要求的问题。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同一情境的四幅图,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让学生关注问号所在的位置并对比分析,理解题意。如下图。

第一层次:比较图1和图2,区分加减法的含义。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图1用加法,图2用减法?”这样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题意:图1的问号写在大括号的下面,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图2的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总数,问号写在上面,求剩余数用减法计算。

第二层次:比较图2和图3,帮助学生弄清减数。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这样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萝卜的总数不变,图2是求盘子里还剩下几个萝卜,即从总数里去掉拿走的4个萝卜;而图3是求小白兔吃了几个萝卜,应从总数中去掉盘子里剩下的3个萝卜。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两幅图的不同含义,明白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列式,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层次:借助图4和前三幅图,沟通“一图四式”和“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为了避免“一图四式”带来的负迁移影响,教师先出示图4让学生列出四道算式,再问学生:“都是萝卜的图,为什么图4可以列出4道算式,而前面的几幅图只能列出一道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移动问号的位置,让学生明白对于没有问题指向的图可以列出4道算式,但是如果图中出现了问号,那么就应该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明确要求的是什么,再列出正确的算式。

4.指导学生反思检查,养成习惯

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结果的合理性思考和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反思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养成自我检验的意识。如上述的石榴图,在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明明求树上有几个石榴,怎么算出来只有3个呢?”经过反思,学生就会意识到树上石榴的个数是要求的问题,应该要减去摘走的石榴个数,才等于树上的石榴个数。

以上几点,只是我粗略归纳了低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低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学会看图、学会读题,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责编杜华)

endprint

一、缘起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同学段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都谈到学生在看图列式方面的困难。“看图列式”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抱怨教学这一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连平常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也在这些题中“翻了船”。面对这个不寻常的现象,我不禁陷入思考。

二、读懂学生:困难因何而来?

为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我收集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出现的错题,并对做错的学生一一进行询问。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做错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困难1:不懂图意

学生列式:5-3=2。

由于低年级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常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所以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再加以整理排列次序后才能解答。然而,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和问题,所以他们观察画面时会出现对图意错误解读的现象。

困难2:不认识字

学生列式:6-3=3。

图文结合是“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不识字,当他们初步学习数学知识时,语文教学还只是拼音教学,不用对字、词、句进行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前没有积累一定的识字量,那么这些题目读都读不懂,又谈何解题呢?

困难3:不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列式:7-4=3。

如上图的图意是“树上有7个石榴,被人摘了3个,还剩几个”,而学生却列式为7-4=3。这种错误在学生中最常见,我想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一图四式”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减去部分数,而“问题解决”中的减法问题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图画与算式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图中要求的得数,学生在看图时就已经在心中计算出来了,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没有哪个数是不知道的,难怪分不清哪个是减数。

三、思考对策:破解困难的良方

1.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

低年级的“问题解决”一般以情境图的形式,通过图中人物的情境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把图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全部找出来,最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清晰,观察的要求要指向性明确,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有价值的信息上去。如果图片上同时出现文字的条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以文字条件中的数字为准,而不是简单地在图中数一数。

2.指导学生学会读题,读懂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首先,读题要有一个基本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绝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看图列式、师生问答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来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如上述的石榴图,教师可让学生学说:一共有7个石榴,被人摘走了3个,树上还剩几个呢?这样就把图转化成文的描述,使学生对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感受到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其次,读题要会读关键字。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教师要让学生划一划、圈一圈并读一读,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帮助学生对比梳理,明确问题

在低年级“问题解决”的教材中,情境图常用大括号和问号的形式来表示所要求的问题。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同一情境的四幅图,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让学生关注问号所在的位置并对比分析,理解题意。如下图。

第一层次:比较图1和图2,区分加减法的含义。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图1用加法,图2用减法?”这样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题意:图1的问号写在大括号的下面,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图2的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总数,问号写在上面,求剩余数用减法计算。

第二层次:比较图2和图3,帮助学生弄清减数。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这样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萝卜的总数不变,图2是求盘子里还剩下几个萝卜,即从总数里去掉拿走的4个萝卜;而图3是求小白兔吃了几个萝卜,应从总数中去掉盘子里剩下的3个萝卜。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两幅图的不同含义,明白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列式,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层次:借助图4和前三幅图,沟通“一图四式”和“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为了避免“一图四式”带来的负迁移影响,教师先出示图4让学生列出四道算式,再问学生:“都是萝卜的图,为什么图4可以列出4道算式,而前面的几幅图只能列出一道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移动问号的位置,让学生明白对于没有问题指向的图可以列出4道算式,但是如果图中出现了问号,那么就应该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明确要求的是什么,再列出正确的算式。

4.指导学生反思检查,养成习惯

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结果的合理性思考和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反思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养成自我检验的意识。如上述的石榴图,在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明明求树上有几个石榴,怎么算出来只有3个呢?”经过反思,学生就会意识到树上石榴的个数是要求的问题,应该要减去摘走的石榴个数,才等于树上的石榴个数。

以上几点,只是我粗略归纳了低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低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学会看图、学会读题,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责编杜华)

endprint

一、缘起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同学段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都谈到学生在看图列式方面的困难。“看图列式”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抱怨教学这一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连平常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也在这些题中“翻了船”。面对这个不寻常的现象,我不禁陷入思考。

二、读懂学生:困难因何而来?

为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我收集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出现的错题,并对做错的学生一一进行询问。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做错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困难1:不懂图意

学生列式:5-3=2。

由于低年级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常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所以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再加以整理排列次序后才能解答。然而,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和问题,所以他们观察画面时会出现对图意错误解读的现象。

困难2:不认识字

学生列式:6-3=3。

图文结合是“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不识字,当他们初步学习数学知识时,语文教学还只是拼音教学,不用对字、词、句进行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前没有积累一定的识字量,那么这些题目读都读不懂,又谈何解题呢?

困难3:不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列式:7-4=3。

如上图的图意是“树上有7个石榴,被人摘了3个,还剩几个”,而学生却列式为7-4=3。这种错误在学生中最常见,我想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一图四式”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减去部分数,而“问题解决”中的减法问题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图画与算式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图中要求的得数,学生在看图时就已经在心中计算出来了,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没有哪个数是不知道的,难怪分不清哪个是减数。

三、思考对策:破解困难的良方

1.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

低年级的“问题解决”一般以情境图的形式,通过图中人物的情境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把图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全部找出来,最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清晰,观察的要求要指向性明确,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有价值的信息上去。如果图片上同时出现文字的条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以文字条件中的数字为准,而不是简单地在图中数一数。

2.指导学生学会读题,读懂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首先,读题要有一个基本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绝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看图列式、师生问答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来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如上述的石榴图,教师可让学生学说:一共有7个石榴,被人摘走了3个,树上还剩几个呢?这样就把图转化成文的描述,使学生对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感受到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其次,读题要会读关键字。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教师要让学生划一划、圈一圈并读一读,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帮助学生对比梳理,明确问题

在低年级“问题解决”的教材中,情境图常用大括号和问号的形式来表示所要求的问题。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同一情境的四幅图,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让学生关注问号所在的位置并对比分析,理解题意。如下图。

第一层次:比较图1和图2,区分加减法的含义。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图1用加法,图2用减法?”这样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题意:图1的问号写在大括号的下面,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图2的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总数,问号写在上面,求剩余数用减法计算。

第二层次:比较图2和图3,帮助学生弄清减数。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这样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萝卜的总数不变,图2是求盘子里还剩下几个萝卜,即从总数里去掉拿走的4个萝卜;而图3是求小白兔吃了几个萝卜,应从总数中去掉盘子里剩下的3个萝卜。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两幅图的不同含义,明白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列式,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层次:借助图4和前三幅图,沟通“一图四式”和“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为了避免“一图四式”带来的负迁移影响,教师先出示图4让学生列出四道算式,再问学生:“都是萝卜的图,为什么图4可以列出4道算式,而前面的几幅图只能列出一道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移动问号的位置,让学生明白对于没有问题指向的图可以列出4道算式,但是如果图中出现了问号,那么就应该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明确要求的是什么,再列出正确的算式。

4.指导学生反思检查,养成习惯

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结果的合理性思考和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反思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养成自我检验的意识。如上述的石榴图,在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明明求树上有几个石榴,怎么算出来只有3个呢?”经过反思,学生就会意识到树上石榴的个数是要求的问题,应该要减去摘走的石榴个数,才等于树上的石榴个数。

以上几点,只是我粗略归纳了低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低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学会看图、学会读题,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责编杜华)

上一篇:听知识产权报告后的体会下一篇:快题设计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