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的奇迹

2024-05-03

创造生命的奇迹(精选10篇)

篇1:创造生命的奇迹

今天,北京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来到我校表演。一大早,我们就搬着椅子来到了大操场上等待观看演出。操场前面铺着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原来这就是他们的舞台呀!

表演开始了,瞧,她们婀娜多姿的舞步,高超惊人的演技,让我们赞叹不已,掌声不断。

最令我惊叹的节目要数一位双臂残疾的叔叔表演的写书法了。他有一双手,却失去了功能,所以只能用嘴写字,当他用嘴咬着毛笔写出腾飞两个字时,我们都惊呆了,因为他用嘴写的字竟然那么漂亮,那么有劲。

最令我感动的节目就是一位阿姨演唱的荷塘月色了。这是一首我最喜欢的歌曲,但今天演唱这首歌的阿姨却患有先天性软骨营养障碍的疾病,她用自己的坚强战胜了一直跟她作对的命运,演唱的就和电视里的漂亮演员一样动听、甜美。

最令我难忘的节目就是许多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了。演员们都是聋哑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百花仙子。

这次演出,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看到了生命顽强的一面。看完演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暗暗地想:既然残疾人都这么努力,那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奇迹。

篇2:创造生命的奇迹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崔芳囡指导:李利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0-2-26,那是一个让我记忆忧新的日子。因为,在肿瘤科,很少有这么年轻的病人光顾,因此他一进门,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光是我。

他蜷卧在病床上,我只能看到他失去血色的脸庞,显得极其苍白。就在进入病房的那一瞬间,他睁开了原本闭着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当他看到我的时候,他的嘴皮轻轻的动了动,我听见他好像在说:“医生,救救我”。

他叫孙鹏志,22岁,还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可是他得了睾丸癌,更可怕的是癌细胞已经侵犯了身体的很多地方,肺、十二指肠、腹腔,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我看到每位医生脸上都写满了无以名状的表情,我猜想每位都不医生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会发生在如此年轻的生命身上,毕竟,他只有22岁!

希望——能够挽救他如此年轻的生命!主管医生连夜查阅了睾丸癌的最新治疗进展,贾主任组织科室专家研究最佳治疗方案,当最后决定用化疗结合中药调养的方式进行治疗时,男孩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对照顾他的医生说:“医生,我有希望了!”

他是家中的独子,也是他父母毕生的希望。他的父亲,是当地乡镇医院的医生,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给他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很多的债。儿子的病让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他父亲说:“为了孩子,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

求医的生活很艰苦,每天晚上父亲只能花5元钱租一张行军床,睡在病房的过道上,每天早上,当大家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起床了,蹑脚蹑手地走到儿子床前,听着儿子均匀的呼吸声,用手轻轻地摸一下儿子的额头。父亲的饭菜也很简单,几乎没有肉。尽管生活很艰难,父、母亲都没有放弃救治他的希望。

化疗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时时刻刻考验着他的身体和意志,看到他那痛苦的表情,我真的不知道能在为他做些什么,除了跟他聊聊天,开开玩笑,我只能默默地为他祈祷。小鹏志很坚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他希望他能恢复健康,回到他喜爱的课堂。所以尽管在病床上,他还是每天都坚持自学,他希望他能够和他的同学们一起走进考场。卧床生病的时间痛苦而漫长,他用电影来排解卧床生病的孤独与忧伤,《美丽心灵》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他希望他能够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那样恢复健康。小鹏志坚信,在医生精心的治疗和他积极配合下,他一定有战胜病魔的希望!

经过谨慎的摸索与实践,小鹏志的病情终于有了转机,半个月后,小鹏志能够坐起来了,再以后,他可以在父母的搀扶下慢慢地行走了。当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肿瘤对化疗敏感,他们的儿子很有痊愈的希望时,他们都抑制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

两个疗程后,消化道出血止住了,肺内的肿瘤已经消失了,腹腔的肿物缩小了;四个疗程后,腹腔内还剩一个小的肿物。下一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手术?继续化疗?还是放疗?主管医生恳请外科、放疗科的多位主任医师会诊,最终得出结论——放疗。一天一天地,小鹏志的病好了起来,放疗25次后,腹腔的肿物明显缩小,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为了巩固治疗防止复发,主管医生

又制定了第5、6周期的化疗方案。可是小鹏志坚持回校参加期末考试,这让医生略略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延迟的治疗是否会对他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焦急的等待着他的归来。等他回来后经过全面细致的复查,医生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放下,肿瘤没有进展!全部治疗结束了,再次复查小鹏志的一切指标都正常。8月12日小鹏志终于迎来了自己痊愈出院的日子。他终于可以回到他心爱的学校,见到久违的同学。他出院了,真的很替他高兴,我心里默默的为他祝福,希望他以后健康平安!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

在他出院的那天早晨,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打开时,一封信从里面滑落,这封信是写给我们大家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是病人孙鹏志的妈妈,我的儿子在这周就能出院了。在您们医院就诊的这半年里,我非常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对我儿子全心全意的治疗和照顾,我深深的感受到中日医院“病人至上”的服务准则,你们优质的服务让我有种温暖的感觉,让我有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首先感谢的是贾主任和李主任,„„,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您们的救命恩情。

接下来是李主任和几位学生,„„

最后感谢的就是以陆护士长为首的全体护士,„„

中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不愧于美丽的天使的光荣称号。您的医德、医术和那颗最珍贵的仁爱之心让我真的很感动,很佩服。我庆幸自己选对了医院。”

篇3:山西夫妇创造脑瘫弃婴生命奇迹

21年前当安跃荣、郭孟亲夫妇把一个冻得嘴唇发紫的弃婴抱回家时,就发现她是个病孩子。从此,他们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也拖跨了曾经殷实的家,积蓄没了、土地没了、房子没了……姣姣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为了她将来的生活有人照顾,在姣姣3岁那年,夫妇俩为她收养了一个妹妹。

而今,他们一家4口住在15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内,靠维修机电艰难度日,希望用爱再次创造生命奇迹。

记者来到安跃荣、郭孟亲夫妇的家。一间临街的店铺内零乱不堪,地上随处堆放着电机、电缆线及各种维修工具等。一门之隔是他们的卧室,在这间几乎家徒四壁的屋子里看到:木床上躺着一个两眼歪斜、表情丰富的女孩,看到有人进来她挥舞着双手,嘴在不停地呢喃着,并试图着翻身爬起来——她就是安姣姣,安跃荣见状笑道:“姣姣很开心,是在向客人问好。”

安顿好姣姣后,安跃荣夫妇道出了心里话:“我们从来不后悔,抱回孩子当天我们就觉得有问题,娃有病就要治,她是个生命,有权活着。穷不怕,怕得就是没有信心。”

厄运逼人

20世纪80年代初,家住山西夏县埝掌镇埝掌村的高中生安跃荣,只身来到离家50公里外的庙前镇开了个机电修理门市部,专修水泵、发动机等,开业后生意很是红火,很快他就成为小镇上的“名人”。1985年,他如愿与青梅竹马的爱人郭孟亲结婚,小日子过得甚是让人羡慕。他们做梦都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198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这是个他们永远难忘的日子。凌晨6时许,还在睡梦中的安跃荣夫妇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热心的邻居说马路边有个哇哇啼哭的小孩,离他家的店铺不到50米。赶到那儿时,安跃荣吓了一跳,躺在襁褓中的孩子闭着眼睛,呼吸微弱,嘴唇发紫,他不由分说抱起孩子就往家跑。

回到家, 当妻子郭孟亲打开包裹孩子的褥子时发现是个女婴, 旁边有一张写着婴儿出生时辰的纸条。村民们闻迅而来, 大伙都说孩子有3个多月了, 在给女婴穿衣服时有人发现不对劲, 女婴的脚伸不直, 而且向外翻, 蹬腿无力, 有人说这孩子有“疝气病”, 有人说怕是脑子有毛病, 扔回去算了。安跃荣夫妇默不做声。

第二天,他们抱着女婴去了运城医院,给孩子做了疝气手术,主治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看着妻子泪流满面、踉踉跄跄地瘫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安跃荣安慰道:“没事的,医学这么发达,咱们不信治不好这种病。”

他们将女婴收为女儿,并取名姣姣,但接踵而来的事远比姣姣患病更让安跃荣夫妇感到痛心。由于体质弱,遇到阴天下雨姣姣就感冒发烧并感染了肺炎,而且一岁多的孩子不会翻身,无法坐立,不会说话,甚至对周围的反应也不敏感。

生活的弦绷得紧紧的,每年到了9月份安跃荣就抱着女儿出远门去看病了,刚强的郭孟亲一个人支撑起家里的一切。好心的村民及亲戚们不止一次劝他们面对现实放弃治疗,可他们说:“咱不作孽,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看好女儿的病。”

这件事在不足两万人口的庙前镇传开了, 有的人说安跃荣脑子有毛病, 甚至当面说他们是傻冒。特别是埝掌村人对此大惑不解, 看到安跃荣夫妇领着姣姣回家更是觉得意外, 为了不让年幼的姣姣有心理负担, 他们只得选择不回埝掌村。

特殊的家庭更需要希望。姣姣每次发病都出现肌肉痉挛且大汗淋漓, 这给厚道的安跃荣夫妇带来沉重的打击, 郭孟亲拉着丈夫的手号啕大哭说:“咱俩死了后, 姣儿可咋活呀?”为此, 他们为姣姣收养了一个妹妹, 这以后, 家里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夫妇二人抱着小的喂大的, 有时一顿饭要吃两三个小时。姣姣每天大小便都要被抱来抱去, 晋南的冬天异常寒冷, 郭孟亲说不清有多少次抱着姣姣摔倒在去厕所的路上。

漫漫求医路

残酷的现实还是在姣姣身上出现了,两三岁时仍不会走路,甚至连东西也拿不起来。为了给孩子买营养品,靠修理费用已很难维持家庭,安跃荣的服务又多加了几条,其中一条就是上门服务,风里来雨里去随叫随到。为了尽快攒够看病的钱,平时不多干活的郭孟亲也开始学习电机修理。这样即便丈夫出门了,家里的生意也耽误不了。

虽然有主治医生明确表示:从医学的角度讲, 这种病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患儿将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且对家庭、本人都是沉重负担。但他们夫妻俩仍抱有一丝希望。

1990年,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此时的姣姣已3岁多了,301医院病房中的姣姣仍不会坐立,不会说话,但在这里安跃荣看到许多像姣姣一样的患儿,依靠长期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他按医生的指导,每天给孩子做简单的训练。但身上携带的2.5万元很快就花光了。带着沮丧和失望,安跃荣抱着姣姣又回来了。此时,他终于明白,光靠苦心不行,孩子的病需要钱,此时正是农忙时节,也是挣钱的大好时机,安跃荣开始没日没夜地修理电机。到了9月底,安跃荣挣了1.8万元,又抱着孩子踏上了求医路。

几年中他们从北京301医院、儿童医院,辗转到上海、西安、太原、郑州等各地医院,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脑瘫的医院他就抱着孩子去。许多专家都记住了这个抱着孩子、背着大包的执著山西人。

1997年夏,安跃荣听说石家庄有个脑瘫康复医院,他立即抱起孩子赶到石家庄。一个疗程的治疗,花去了一万多元,竟让姣姣坐起来了,还能拿起筷子,能叫清爸爸妈妈了,这给了夫妻俩莫大的欣慰和希望。此后的3年中,安跃荣每年秋天都揣上钱,抱着姣姣去石家庄看病。为了支付姣姣的医疗费用,安跃荣把在老家夏县埝掌镇的房子都卖了。

病床上的姣姣,每次扎针、按摩从来都不哭,脸上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护士们都很喜欢这个爱笑爱说的特殊病人,当得知姣姣的身世后更是为之感动。住院期间,安跃荣多了个心眼,留心护士的康复锻炼、按摩手法及诀窍。临走时护士们给父女二人买了车票,含泪把他们送走。这一次安跃荣是带着微笑回家的,他兴奋地告诉妻子遇见贵人了,姣姣有救了,说完后夫妻俩相拥而泣。

在康复训练的日子里,安跃荣夫妇为姣姣订做了一个铁围栏,以便最大限度恢复姣姣的肢体功能。脑瘫患儿的最佳治疗期就是幼儿期,而他们那时却走了很多弯路。

安跃荣告诉记者,最让人寒心的是一些只认钱不讲良心的黑医院,打出广告“专家坐诊,让脑瘫患儿彻底康复”,其实啥也治不了。

去年春天在当地一家脑瘫医院,安跃荣挂了号,那位自称院长的人在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后,开出一疗程4000元的药。他问院长所述脑瘫具体属哪种病情?如何得病的?对方回答不出,却说:“这种病就是慢性病,你说咋得的?”安跃荣在等候的人群中领了个脑瘫患儿,并牵着患儿的手走了两步后,断言母亲怀这个娃时煤气中毒,孩子属典型脑瘫,年轻的妈妈听后当场就落泪了,说自己怀孕12周时确实煤气中毒过,还在医院抢救了三四天。凭经验他又指着一个患儿说:“这个患儿是出生时严重黄疸留下的脑瘫后遗症,最好治疗了。”他告诫前来医治的家属药别买了,这里不行,说完扭头就走了。

刚走到医院门口,就追出好几个患儿家属,他们围着安跃荣问个不停,安跃荣告诉他们:目前没有真正有效的生脑药、特效药,只有按摩、针灸、理疗和锻练相结合的辅助治疗才真正有效。话音未落,只听“扑通”一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婆当街跪在安跃荣面前求他救救可怜的孙子。随后,他细心地教患儿家属如何按摩、如何运动,还留下联系方式。“都是可怜人,花冤枉钱不说耽误娃儿病情是大啊。”他太理解他们了。“如果没有那些黑心医院,如果趁早找到针对性的康复方法,姣姣的病情肯定比现在好多了。”安跃荣说道。

教会女儿笑着生活

安跃荣夫妇从来都没有隐瞒姣姣的身世,让孩子勇敢地面对一切,懂得在苦难面前,只有微笑才能减轻痛苦。

生活的空间拥挤而狭小,为了让姣姣享受到阳光,每天锻练结束后,姣姣都会靠在铁围栏中,看着为她忙碌的爸妈,有时也会心疼地说:“你们别忙了,歇会吧!”外出锻练难免会引来异样的目光,姣姣第一次坐在铁围栏中的一瞬,有好奇的小孩指指点点,尽管有妈妈的保护,姣姣还是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妈妈说:“咱得的是病,有啥见不得人的,谁不得病呀!别理他们,爸妈永远和你在一起,一定要抬起头,笑着生活,懂吗?”姣姣擦了擦眼泪说:“妈——不哭,姣也不——哭。”

为了让姣姣和妹妹养成学习的习惯和坚强的性格,夫妇俩给她们买了好多书,一有空就给她们讲童话故事、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还教孩子们唱歌。为了增强姣姣的记忆,让她在看完电视后口述所看节目的主要内容。言传身教下,姣姣渐渐学会了坚强,而且笑得阳光灿烂。

篇4:用生命创造的奇迹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他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文章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多处运用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来对柳树的特征进行描写,让这一株柳树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末更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相抗争。

课文开头,作者就以简洁明快的笔调描写了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在第二小节又紧接着写到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样出人意料的鲜明对比,不仅能给读者带来疑问,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更能直抒胸臆地表达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的情感,可谓匠心独运。

那又为什么会“望而生畏”?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会有相同的疑问。作者在第四小节中的一句话直接点明了原因——“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此时的作者正身处青海高原,高原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怎样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不难从文中浓墨重彩的描写中看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这样的场景给人带来的感受,最后只能如作者所述的那样“悲壮和苍凉”。

用这样奇特的场景衬托柳树,可谓是对这株神奇柳树最好的铺垫。这棵神奇的柳树“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平原上的柳树的嫩绿、草绿、鲜绿……心中更增添了对这株柳树深切的探究之情。它的“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更令人联想到以“柔”著称的平原上的柳树,两者的对比何其鲜明。而且“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让人不得不叹服于它的高大与粗壮,也更能让人感受到“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一情景所带来的生命的震撼!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但是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样的精神也只能用“顽强”一词来概括。

是呀!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无依无靠,可怜无助,一阵狂风吹过来,把它吹歪了,但它又以自己的顽强精神重新站立起来;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它又奇迹般活了过来。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忍不拔和永不放弃。

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是因为它的坚持不懈,它的顽强精神;是因为它面对这么多的挫折,毫不放弃;是因为它有了经受困难的经历,让它绿得饱经风霜,让它的枝干粗壮而坚硬;是因为它的这种坚持,锻铸了它的独特精神。

面对这样一株奇伟的柳树,作者想到了在自己家乡,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的“灞河垂柳”,这样的柳树虽极具诗意,但是却缺少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那种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激情与勇气。

文章最后以议论结尾,不仅仅在写柳,同时也是在写人,并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可能不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不懈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脑瓜转一转

1. 将《青海高原一株柳》改为《柳》或《青海高原柳》好不好?为什么?

篇5:创造生命奇迹的天使作文的祝福

他,躺在温箱里,咿咿呀呀地哭着;头上扎着头皮针,身上贴着电极片,粉嫩的四肢不时地踢腾着;她,站在温箱外,有条不紊地看护着;脸上挂着温柔的笑,手里拿着护理记录本,漂亮的眼睛不停地闪烁着……他饿了,她一手托着头部,一手拿着滴管,细心地喂着,轻轻地抚摸着……他把她当作了母亲,甜甜地笑着。

这是发生在河南某部队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感人的一幕。他是一名患有新生儿窒息症的极低体重早产儿,对他的护理,护士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使他成功地度过了感染、黄疸、喂养等一道道难关,天使创造了生命中又一个奇迹。

生命的驿站里,面对着起点站上幸福的降临,面对着路途中病魔的袭击,面对着终点无奈地离去,白衣天使们时刻都在用真情感化着无助的眼神,用奉献驱逐着灵魂的迷惑,

用热情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时刻都在担负着“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神圣使命,这一切是那幺朴素而又真实,平凡而又伟大。

南丁格尔女士说:“只要我此身存在,我一定为你们的生命而奋斗,并用我的一生实践这一诺言。”是的,在人的一生中,因为有天使存在,我们的健康才得以保障。

一袭飘然白衣,一顶别致燕帽,护士集爱与美于一身。一本健康期刊,一份特殊感情,《家庭护士》是天使的化身。

篇6: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王军霞,跟号称“东方神鹿”的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5000米长跑冠军王军霞同名同姓,我来自河南焦作,2008年5月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演讲稿。首先祝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党员向我党致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981年4月22日,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更为不幸的是,我头上长了一个大疙瘩,它每天不停地生长,医生说会长成皮球一样大,最终压迫到我的脑神经,母亲带着我四处求医问药都无济于事,最终医生宣判我得了不治之症。有一次,母亲带着我去参加老姨的葬礼,无助的她用死者的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哭得比谁都伤心,不仅为逝去的姨娘,还为了即将离开人世的我。从这以后,我头上的疙瘩居然开始慢慢缩小,直至消失,是母亲的执着感天动地,让我创造了生命的第一个奇迹。

1999年我高考落榜,后来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聘到了我的小学母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教育局下发文件,所有非公办教师统一下岗,我含泪离开了可爱的校园。那时经济萧条,工作也不好找,我便赋闲在家。后来跟我现在的老公定了婚。一天,我到河边去散步,不小心一脚踩空,滑到了河里,顺水流了很远,河水淹没了我的头,“嗡嗡”作响,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死亡的恐惧,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老公满含爱恋的笑脸:“我爱你一生一世!”拼命挣扎中我的手抓住了一棵小树,随即站了起来跌跌撞撞回到家中,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演讲稿《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演讲稿》。老公闻讯赶来,急忙把我送到医院,日夜不离陪护我9天,后来我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如今已经9年了,我们可爱的儿子已经8岁了。是老公无限深情的爱,让我创造了生命的第二个奇迹。

就在储英专案报名前半个月,我患了严重的痔疮,排便非常困难,那天早上,我肚子空空的,在洗手间蹲了足足有半个小时,站起来时就感觉到天旋地转的,我推开门就晕倒在地了。当时我们宿舍的人全都跟我上对班,后来慢慢苏醒过来以后,没有一点力气,“来人,救命啊!”“快来人,救命啊!”我喊了两声,没人应我,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慢慢挪到床边,摸到手机,拨通了我的好兄弟李顺强的电话,他和我另外一个好兄弟栗梦杰飞速赶来把我送到了医院。阿强借给我两千块,后来我的好朋友李攀峰又借给我一千块,顺利做了微创手术。术后几天就忍痛开始上班,因为我始终认为工作者是美丽的。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光彩来!是朋友们热心的帮助,让我创造了生命的第三个奇迹。

亲爱的兄弟姐妹,在军训的过程中,你们可知道我在承受着怎样的剧痛,怎样挑战身体的极限啊!我不想让任何人看出我的异样,我不想被老师宣布我退训。因为属于我的机会真的不多了啊!我始终不能忘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人因梦想而伟大!我们的身体里所流淌的绝对不是失败的血液。我们是羊群中的骆驼,鸡群中的仙鹤。我们来到这里,就一定要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平凡到卓越的华丽蜕变!

人在我看来,生与死,不过是一时间的事。中国达人秀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一个人对工作不挑剔的时候,那便是他的才华展现的最为潇洒的时刻!让青春在这里闪光,让日月来为我们作证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篇7:勇气创造了生命奇迹作文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尽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颗松树,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比自己重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石块,顽强的向上生长……

植物是那么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放弃一点儿生存的机会,它们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向上生长。尽管它们生长的并没有多么美丽,但是它们那种勇气和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花的勇气》,小小的花儿都能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更说明“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你可能会问:植物都这样热爱生命,人肯定会更加珍惜生命,总不能人连植物都不如吧?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从网上、报纸上、电视上还是经常会看到有人轻生、自尽的时间。拿不他们连植物动不如,难道他们经受不起风雨的`磨难?难道他们命中注定见不到绚丽的彩虹?答案当然是“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勇气。

篇8:不抛弃不放弃就能创造生命奇迹

空降玉树

4月14日中午12点, 我考完职称回到台里, 领导说:“玉树地震了, 你做好准备去前线。”我迅速上网查看有关震情的初步报道;从台里的通讯科借出海事卫星电话;联系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 询问他们受领任务的情况 (何时出动、从哪起飞) ;预定民航飞往西宁的机票作为备份……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

13时30分, 电台军事中心孙健主任对我和同事陈欣、李寒下达出征命令:国家地震救援队将于15时携带救援重装在南苑机场集结登机, 你们作为第一批特派记者立刻去南苑机场随救援队奔赴玉树。军令如山倒, 我明白这又是一次特殊而艰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肩负军人和记者双重身份, 我感到责任重千钧!

把刚刚准备好的分别装着采访机、海事卫星、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的四个背包往身上一绑, 我们登车出发。临行前, 孙健主任来到电台楼下为大家送行, 他只有一句话:“安全第一, 先解决防寒问题, 发稿不苛求, 能发多少算多少。”领导的良苦用心我明白:这次出发匆忙, 大家除了设备之外没有携带御寒衣物、食品和水等必备生活用品, 而玉树震区地处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腹地, 领导深知采访的艰难。

而此时坐在车上的我, 还顾不上担心震区的艰险, 最担心的则是能否顺利登机。碰巧的是, 我们的车子和国家地震救援队的车队在路上会合了, 我们紧紧跟住他们的车队, 径直驶入南苑机场。在机场, 我们遇到了老朋友—北京军区录像室的记者孔小白, 经过他的协调, 我们一行四人最终顺利通过安检并登上了空军伊尔-76运输机。在机舱里, 我们遇到了同事—特报部记者杨超和武警站站长孙崇峰。

巨大的机舱里, 人、货物、重型救援车混装在一起, 就像一个“大闷罐”, 巨大的噪声、污浊的空气、强烈的颠簸使许多人出现了呕吐、头晕等症状。19时55分, 我们降落在玉树巴塘机场。

走出机舱, 我感受到的是恐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我担心我们能否经受得住。首先是寒冷, 从北京出发时穿的是春装, 而这里的温度是零下4度, 六七级的大风寒冷刺骨, 机场周边山上的皑皑白雪在月光下露出狰狞的面目;其次是缺氧, 这里海拔4000多米, 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 走上几步就气喘吁吁。在停机坪上, 我赶快取出海事卫星, 找准方向, 拨打直播间的电话, 待电话接通, 已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到达灾区的消息。

星夜救援

机场距离玉树县城只有26公里路程, 但机场只有一辆大巴待命, 只能让首批运送部分救援队员前往县城。我搭车进入县城时已是午夜时分, 只见县城内的平房几乎全部夷为平地, 部分楼房也已整体坍塌。很多受灾群众在路边点燃篝火, 露宿街头。我直奔国家救援队的施救现场—位于县城中心的民族宾馆。这座五层楼的建筑物已经塌成一堆瓦砾。在我到来之前, 救援队已经救出两名幸存者。我跟着救援队员携带微波、蛇眼生命探测仪爬上废墟寻找生命迹象, 一起朝着瓦砾下面大喊:“有人吗?”“有人就敲一下!”然后, 把耳朵贴在废墟的楼板上, 辨别着下面传来的声音。我们是多么希望废墟下能够传来生命的回声!

令人感动的是, 现场搜救的不只是专业救援队员, 附近寺庙的僧侣和建筑工地的工人也赶来增援。结古寺的僧侣找到救援队员, 要和专业救援队分工合作, 僧侣去寻找废墟下的幸存者, 发现后再请救援队员去营救。在现场和救援队员并肩作战的还有拿着铁锨、锄头的建筑工人, 他们都是彭州籍, 震后从170多公里外的囊谦县赶来的, 他们说:“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是重灾区, 对玉树同胞现在经历的苦难我们感同身受!”

我们的直播坚持到凌晨3点半, 为了赶制早上的报摘, 我们开始在已全城断电的玉树县城寻找电源, 最后在军分区的一处危房里找到了交流电源, 而房间里一片狼藉, 天花板已经脱落, 墙上有很多裂缝。凌晨3点半至6点之间, 发生了三次余震, 房顶嘎巴作响, 我们赶快从房间里跑出来, 待余震停止再返回屋内继续发稿。

生命奇迹

15日一大早, 彻夜未眠的我们继续跟随国家地震救援队搜寻幸存者。7点半, 在行至西北牛宾馆废墟时, 有群众反映半小时前在废墟中曾经听到了微弱的敲击声。救援队员随即用声波生命探测仪展开探测, 然而信号并不明显。由于废墟缝隙狭小, 蛇眼影像探测仪也暂时派不上用场。最后, 还是搜救犬立了功, 两只搜救犬在废墟上表现得非常兴奋, 其中一只还吠叫了几声。犬队队长贾树志告诉我, 这说明里面很可能还有幸存者。

通过询问幸存者了解了房屋结构和被困者的大概位置, 救援队开始了救援。救援队员在青海省军区独立团官兵的配合下一点点地将楼板粉碎搬移……救人不能蛮干, 必须科学施救, 越是靠近被困者, 越是要倍加小心, 按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的话说, “就是要像绣花一样!”

救援进行得异常艰难!这是一座四层的楼房, 中间坍塌, 两边的楼体破损严重, 岌岌可危, 并向中间倾斜, 被困者就埋在中间的坍塌部分。余震是对施救者最大的威胁。队长把队员分成几组, 每组一名骨干带一名新兵, 轮流进入作业面进行挖掘。队长说, 这是为了以防万一, 如果发生不测, 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整个救援过程中, 始终有安全员负责警戒, 一有余震发生, 现场的救援队员和记者必须尽快逃生。

救援中共发生了三次余震, 尤其是最后一次特别严重。11点57分, 接近被困者的通道已被打通, 救援队员刘文超的大半个身子也已经钻了进去, 就在这时, 余震发生了, 两边危楼上的砖头直往下掉, 远处的山体也开始塌方, 腾起大片烟雾, 警戒员大喊一声:“快撤!”现场的记者和救援队员迅速撤离, 而刘文超却留在了洞中, 一动未动。三分钟后, 12点整, 刘文超把第一位被困者拉了出来。5分钟之内, 四位被困者全部获救, 他们的状况都还不错, 尤其是第三位出来时面带微笑, 还不停地朝救援队员挥手。看到此情此景, 在场的队员和记者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他们欢呼鼓掌, 为生命喝彩!

事后, 我问刘文超, 余震发生时, 为什么不先撤出来, 他说:“其实你不知道, 当时我已经抓住第一个被困群众的手了, 抓住他手的那一瞬间, 我就没想再松开, 直到把他带出废墟!”

不言放弃

16日, 是72小时黄金救援期到来前的最后一天,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受灾严重的西杭村、西通村等地展开地毯式拉网搜救。救援队员根据不同地形呈一字阵型排开, 手拿木棒敲击废墟, 然后迅速俯下身子, 把耳朵贴到瓦砾堆上辨听下面的回声, 若没有回声, 就直起身子, 再往前走一步, 继续敲, 继续趴下, 继续听……就这样循环往复, 在重点区域一米一米、一步一步地推进, 寻找生命的迹象。

上午10点半, 救援队到达玉树结古镇集贸市场废墟时, 有一位藏族大姐说废墟下可能有人活着。地震发生时, 这位大姐也被埋在了瓦砾之下, 昨天, 她被救出来时, 还听见楼板下面传出了小女孩微弱的呼叫声:“阿姐, 阿姐。”被困的女孩只有13岁, 也是藏族。

救援队员好不容易打开了层层堆压的楼板, 却发现通往被困者的通道被家具、床垫堵得严严实实。队员一点点地把家具的木板掰碎、取出, 生怕伤着废墟下的女孩。

救援过程中, 许多群众和僧侣也来增援, 救援进度大大增加。但是, 最后一块预制板死死地卡在废墟中, 搬动不得。救援队员叫来起重机, 把预制板向上吊起, 楼板断裂了, 下面露出一个只可供一人爬进的小拱。为了抢时间, 救援队员冒险爬了进去, 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两分钟后, 小女孩被抱了出来, 她先是一笑, 然后就哭了, 因为她看到了一直等候在废墟外面的阿爸。这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54个小时。

生者坚强

地震后的玉树, 满目疮痍, 没有人不相信, 在随便一处废墟里, 都会埋藏着一堆被泪水浸泡过的故事。然而, 在采访中, 经常会有不经意的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一个眼神, 突然让你相信, 玉树总有一些东西是地震埋不掉的。

16日那天, 我跟救援队在扎西大通南路一带搜寻幸存者, 这片平房民居都已经被夷为平地, 活下来的人们在废墟当中翻动瓦砾, 找寻吃食……, 有的村民已经从倒塌的房子下面刨出了炉子, 炉灶上的水壶被烧得咕嘟作响, 但是里面除了水, 却很少有用来煮食的东西。

在靠近街拐角的地方, 我看到了坐在废墟上的一家五口人—爸爸、妈妈、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们面色平静, 身边就是往日的家园。很显然, 和这里的很多人家一样, 他们在地震最初的几天里还没有领到帐篷, 在自家的废墟上已经露宿了两个晚上。那天的风沙特别大, 狂风裹挟着大颗的沙粒打在他们的脸上, 又钻进他们单薄的衣服里。转过街角, 一家人的形象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却在我心里定格—在玉树, 关于“家园”, 关于“守候”, 并没有被地震埋葬。

接下来我要提到的是, 19日, 从玉树回西宁, 在运送伤员的飞机上, 一位藏族父亲的形象—妻子和女儿受了伤, 妻子的伤势还很严重, 他就坐在三个担架中间。这位魁梧的康巴汉子一会儿埋下头伏在女儿的耳边, 问:“疼吗?”一会儿又转过身去, 和医生一起抢救重伤的妻子。看着男人布满血丝的双眼, 我猜, 在地震后的6天5夜里, 他可能都没合眼睡上过一觉。可从他的眼中却读不出丝毫慌乱, 他没有被地震震垮, 因为三个女人需要他!有谁能说, 这个此时已疲惫不堪的男人不是幸福的呢?

就在飞机在西宁降落的那一刻, 我看到一丝笑容在他脸上闪过, 希望在他的心头重又燃起……希望, 是希望!希望这种东西是地震埋不掉的, 在座座废墟之上, 首先生长起来的必是希望!

艰苦生活

由于震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物资补给困难, 加之震后当地商店已经全部关门, 在最初的几天, 我们的生活非常艰苦, 基本温饱无法保障。

第一天晚上, 我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街头通宵直播。在高原患感冒的后果十分严重, 很容易诱发脑水肿、肺水肿, 我加倍剂量服下了在玉树机场买到的感冒药。第二天晚上我们有了自己的帐篷和被子, 第三天晚上我终于拿到了记者站送来的大衣, 夜间在街头直播不再冻得瑟瑟发抖。

饮食方面, 第三天晚上, 我们吃了到灾区后的第一顿饭, 之前只靠干嚼方便面和饼干充饥。第二天, 电台军事中心党总支书记温国华到达灾区后的第一顿饭是凉水泡面。

到灾区后的几天里, 因条件限制, 我们都没有刷牙洗脸洗头, 没有更换过衣服……因为饥饿、寒冷、疲劳和卫生条件差, 我和同事陈欣在第三天凌晨开始腹泻, 但是我们没有卫生纸, 只得捂着肚子在宿营区内到处找纸……

我们出发时没有时间带上防晒霜、太阳镜、遮阳帽等防晒用品, 由于连日在高原户外采访, 我的脸已被紫外线灼伤, 伴有强烈的疼痛和灼烧感。

从玉树回来的当天下午, 听说就在我们离开之后, 玉树变天了, 风雪交加, 冰雹和沙尘暴让这座本已破碎的小城变得更加不堪。哀悼逝者的同时, 我们也更加牵挂那些仍生活在灾区的人们, 他们有衣穿吗?有饭吃吗?他们疲惫受伤的心灵是否得到了抚慰?

篇9:爱创造生命的奇迹

看着曾经美丽、贤惠的妻子忽然间变成了沉睡不醒的植物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丈夫一夜间愁白了头。要知道植物人苏醒一般都是奇迹,可是她能够创造奇迹苏醒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当时他们3个孩子中最大的才10岁,自从出事那一天起,丈夫就开始不离不弃地守护在身边,每天给她喂饭,给她洗脸,给她擦身,给她按摩……

他试图用真情和爱温暖她的心,期待她能有苏醒的那一天,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乐观,尽管他对她照顾细腻,呵护万般,但她一直没有知觉,就那样冷冰冰地躺在病床上,完全是一副活死人模样!

除了工作、照顾孩子之外,所有的时间他都用来陪伴她,甚至一有空闲,他就会坐在她的身边,陪她说话,给她讲述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她听不到,但他对她依然不离不弃!

听说针灸能够促进植物人恢复,他买来了书本和银针,准备给她实施针灸治疗。可是他不是医生,他完全不懂医术,怎么办?

经过再三思索,他决定学习针灸,刚开始按照医生的指导,他只能在自己的身上练习,因为她什么都不懂,基本上就有那么一口气,万一扎坏了怎么办,所以他只有扎自己!

就这样每天在自己身上扎三四十处,有时他把自己的手臂都扎透了,但他依然在想:她人都那个样了,我还可惜我自己干啥呀。终于他学会了针灸,可以给她实施针灸治疗了!

或许针灸治疗真的能够促进植物人恢复,也或者他的爱和祈祷感动了上苍,1979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当时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他像往常一样给她翻身、按摩,然后针灸,正当他给她针灸到合谷穴时,突然她的眼睛眨了眨!

顿时他愣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然后开始大声喊叫,虽然她还是听不见,但他依然大叫:“你醒一醒,你醒一醒……”孩子们听见他的喊叫也都跑了过来,这时奇迹在她身上再次展现,她睁开了眼睛!

他高兴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这一刻是多么珍贵,为了有这么一天,他们全家等了400多个日日夜夜!

可是她的眼睛睁开没有多大会儿,很快便闭上了,这时孩子们开始喊叫:“妈妈,妈妈,你醒一醒,妈妈,妈妈,你别睡了,可怜可怜孩子吧,你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吧,你看看我爸爸,我爸爸一霎时间头发也白了……”

不知是有了意识,还是被这浓浓的爱再次感动,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这时所有的人都看到,她再次睁开了眼睛!就这样睁眼、闭眼,反反复复半年多,她的眼睛才算完全睁开,并且一次比一次睁的时间长!

她苏醒了!在丈夫真情守护和细心照料下,沉睡了14个月的她,终于恢复了过来,并且逐渐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虽然苏醒的徐丽华因为脑部严重受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双手拿不了东西,智商就像一个婴儿,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但丈夫对她的爱依然如从前一般,开始教她说话、走路,并且在他的帮助下,她还学会了练太极……

2005年1月8日,第2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上,徐丽华与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300多名太极高手展开了一场世界级的较量,并且以无比优异的成绩夺得一块金牌、两块银牌!

特殊的经历让徐丽华一夜间成了奇人、神人、名人,不过更让她更加自豪的是,2006年,她被邀请担当第12届都灵冬季奥运会火炬手,这是徐丽华第一次迈出国门,举着有4斤多重的火炬,足足跑了400米!

2008年,徐丽华又击败了3000多名对手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长春站的火炬手,如今70岁多的她,身体健康,每天仿佛都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正和老伴儿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做客《鲁豫有约》,徐丽华不无感慨地说:“我非常感谢老伴,老伴是我的恩人,是老伴给我第二次生命!”

世界上什么最伟大,或许只有爱,原来爱真的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篇10:创造生命的奇迹

——山西省道德模范、潞安集团漳村煤矿好矿嫂陈秋花的感人事迹 40年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她如果选择放弃,或许此后的日子会轻松许多。

40年前,面对瘫痪在床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如果选择放弃,或许早就卸掉了沉重的包袱。

然而,陈秋花选择了坚守,她用自己单薄的双肩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潞安集团漳村煤矿职工家属陈秋花为爱坚守,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演绎了一个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真实爱情故事。

天塌了 压不跨她柔弱的双肩

1974年,陈秋花的丈夫任俊山光荣退伍,来到了潞安矿务局漳村煤矿旧采队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工作后不就他就和同村姑娘陈秋花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年后,随着一声欣喜的啼哭,可爱的儿子呱呱坠地,一家三口沉浸在幸福和喜悦当中。这对于八岁就成为孤儿的任俊山来说才刚刚开始尝到幸福是什么滋味。

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在这个平静和美的小家庭。1976年9月19日上午接近中午时分,任俊山和队友正在井下港道老空进行架木垛支护施工,突然顶板冒落,一块石头从他的后背砸向他的腰部,造成脊椎和神经多处断裂,经医院诊断胸椎以下高位瘫痪、双腿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终身残废!这对于年仅22岁的陈秋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在医院里,陈秋花看着躺在病床上瘫痪昏迷的丈夫,再看看怀里嗷嗷待哺的儿子,她感觉自己的天塌了!

在医院里,大夫告诉陈秋花,像他丈夫任俊山这样的病情活不了几年,让他早点做好心理准备。陈秋花看着病床上虚弱的丈夫,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她多么期待奇迹能够发生,哪怕丈夫瘫痪的躯体能恢复一点知觉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希望!他不愿意放弃心爱的丈夫,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庭,她毅然选择了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从丈夫住院开始,他们一家三口在医院里度过了艰难而又漫长的七年时间!多年以后,陈秋花回忆起当初那一幕仍然泣不成声,一个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在泪水和汗水中流逝。

选择了坚守爱情,陈秋花无怨无悔!在医院里,陈秋花抱着孩子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常常是手里还拿着奶瓶,一转身就得马上照顾大小便失禁的丈夫,挖屎倒尿、翻身擦背,就连上厕所、吃饭、洗碗都要一路小跑。偶尔儿子有个头痛脑热、身体不适的,她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往往不是两手屎,就是浑身尿,沉重的负担、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她欲哭无泪!病床上的丈夫,看着她一天天的憔悴下去,昔日娇美的容颜早早的黯淡下来,爬满了皱纹,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他恨自己站不起来,恨自己空有个躯体,不能为妻子分担一点点责任而泪流满面。当她看到丈夫神情恍惚时,总是把苦和累藏埋在心里,面带微笑和丈夫讲些高兴的事,并再三鼓励丈夫说:“只要你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把好的治疗结果带给我,把好心情展示给我,我定会让咱们一家三口这个小家过出个人样来!

再难熬 咬紧牙总能撑过去

妻子深深爱和一天天长大的儿子让任俊山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陈秋花的悉心照料下,任俊山没有像医生所说的那样撑不了几年,逐渐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出院后,陈秋花为了让丈夫和孩子生活上过的好一点,她开始自学裁缝,利用丈夫大小便的空余时间,天天糗在街边露天的一个老裁缝那里,看着人家是如何在一块块布料上比划、裁剪,再经缝纫机踏踏踏的一响,就缝制出一件件令人穿着合身的时尚衣服。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就在家里,用找来的废旧报纸做布料,在上面一遍遍边比划胸脯、腰围、臀部的尺寸比例,那些部位该收、哪些部位该放,有时看到老裁缝忙不过来,她就主动帮她锁锁边打打下手。老裁缝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也有意让她在摊上练练手。她做的第一件衣服是孩子过六一的白衬衫,由于那个时候没有市场,商店里只卖布料不卖衣服。邻居看着她家孩子穿的新衣服,就要求也给她们的孩子做上件,这样一来,陈秋花会做衣服的名声也就在邻居中间传开了,找她做衣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她也就干脆在丈夫的病床边做起了裁缝。慢慢的陈秋花居然成了矿区小有名气的裁缝,每年到了10月份就不敢再接布料,给别人做过年的衣服了,就这还得临时请几个平时相处不错的好姐妹来帮忙。在细心照顾、护理丈夫的同时,她还增加了家庭的额外收入。

儿子14岁那年的暑假,陈秋花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老人们时,年迈的姑姑高兴的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媳妇。这么多年,你不仅把俺瘫痪俊山伺候的那么好,还时常接济我们这些老人们,你看孙子也长成了个大小伙,俊山有你这样的好媳妇家里家外就是个家,这让俺们彻底放心了。亲人们的诤言打开了她十多年的苦辣酸甜,顿时泪流满面!陈秋花含着眼泪说,日子再难我能要咬紧牙关挺过去,孩子和丈夫就是我的希望!

四十载 坚守创造生命奇迹

瘫痪卧床的任俊山,曾经有两次因为并发症高烧病危不退,是陈秋花用一颗永不放弃的心,从死神手里把他拽了回来。

1983年夏天,卧病在床的任俊山突然发起了高烧,体温40度多日不退,矿务局医院早早下了病危通知。她一面比以往更加精心地对护理丈夫,对大小便失禁造成的污秽床单被褥做到勤洗勤换,并采用酒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又一面托亲依友四处寻求中医中药调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西医结合医治下,一个月后任俊山的体温奇迹般的开始回落,并且慢慢恢复到正常。

2004年,任俊山随着年龄的增大,平躺时间过长,身体状况也是越来越差。加之他不能自行排尿,尿液的残留物在膀胱中滞留过久,且存在尿液返流到肾脏,使肾脏功能减弱趋向衰退,并引起高血压等病症,不及时进行膀胱造瘘手术,丈夫又将面对死神的召唤。已经被病魔折腾28年的丈夫任俊山对妻子说:“这么多年我也活够了,你也受够了,不要再给我开刀治疗啦,钱不少花不用说,治好治不好还是两说呢?再者,我也不想临死前在肚上再留个刀口呀!”

面对丈夫的悲观情绪,陈秋花一方面积极和矿上领导商量做手术事宜,一方面还得做丈夫的思想工作。陈秋花执着感动着矿领导也鼓舞着丈夫,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丈夫术后虽然马上减轻了他的部分病痛,但同时也给她日常清理、擦洗身子增添了诸多不便。导尿管道植入体内,很容易形成尿路、管道植入伤口的局部感染,每个月定期还得去医院更换一次导尿管,在护理上少有不慎、就要十天半月住院治疗。她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护理难题,丈夫孩子就是我的一切。

如今,陈秋花在不知不觉中小媳妇熬成婆,已经花甲之年的她每天除了照顾丈夫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起居外,始终坚持早晚推着轮椅帮助丈夫做两次户外活动,使瘫痪卧床37年的一级工残丈夫,身体从来没有发生过褥疮及皮肤损伤等情况,人们只要看到这位生活乐观、年过半百的瘫痪老人,就不禁会啧啧称奇,夸奖家属体贴入微,赞扬家属护理有方。她说:儿子在潞安集团后勤中心上班,媳妇在潞安集团总医院工作,孙子上了小学,我支撑这个家到现在,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自己活的充实。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陈秋花用40年的执着坚守改变着人们的世俗观念。40年的不离不弃;40年的艰辛付出;40年的乐观生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演绎了人间伟大的爱,她的爱,不是轰轰烈烈,动地惊天,而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陈秋花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至诚至爱,什么是大爱无声。她以真诚、爱心、责任支撑着家庭,更温暖着社会„„

上一篇:冬送温暖简讯下一篇:大班教案中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