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2024-04-21

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通用8篇)

篇1: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近年来,宽甸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党校、农经局、科技局、移民局、职业教育中心配合,依托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县农广校、职教中心、农机校、农业信息中心的作用,合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以及与相关院校联合办学等形式,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民培训,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三年来,全县累计培训农民6.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技术员5300名,农村党员640名,对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1万人,劳务收入达到5.3亿元,促进了全县特色农业及劳务输出等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农业产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2元,比上年增长18%。

一、在培训理念上求“新”

树立“六大培训新理念”,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1)树立党建优先的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党的建设这杆旗,要始终让农民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党的思想、党的政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以“人人有技能,家家都致富”为目标,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把农民培育成经济能人,把经济能人培育成村官;(3)树立贴近农民的理念。把培训与县情、乡情、村情和农民的个人素质状况结合起来,与农民的需求所要结合起来,做好调查研究,使 教育最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农民能得到实惠;(4)树立应用实效的理念。把农民培训与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农时季节结合起来,要把培训内容尽可能安排为使农民学有所用、用有所得;(5)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针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相对较多的实际,把培训目标放在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发挥劳动力作用上,对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实行岗前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转移;(6)树立创业培训的理念。对农村青壮年农民要教育其树立艰苦创业的决心,以在外创业的先进成功典型为榜样,教育广大农村青年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要有苦尽甘来的思想。

二、在培训内容上求“全”

在培训内容上我们力求做到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1)把十七大精神、党的有关理论、先进典型模范事迹作为第一培训内容,使广大农民生活不能忘本,懂得美好的生活来自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祖国、热爱党。(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围绕现有产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蔬菜、山野菜、中药材、林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使用保养维修等农业科技实用知识。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现代设施农业、工业化管理经营农业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3)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富余的现状进行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了电脑、电工、焊工、钳工、电子装配、旅游服务、饭店服务、缝纫、家电维修、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4)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主要培训市场营销知识、民法、劳动法、经济合同法、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5)对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适应 2 现代生活。(6)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三、培训方式上求“活”

为确保培训效果,不走过场,我们在培训方式上力求灵活,在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1)菜单式培训。对那些长期忙于农活,很少有时间走出去的农民,通过建立专家库,方便农民根据需要以点菜单的方式选择专家,将省市委党校、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省、市、县专家、高级农艺师等约30名知名专家统一进行入库,根据需要进行点聘进行授课,每月累计讲课都在10小时以上,培训农民1000人次。(2)载体式培训。以县委党校、县农广校、职业教育中心、农机学校、农业信息中心、乡镇农民夜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为阵地,利用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阳光工程、一村一品培训工程、普惠制培训工程、移民培训工程等为载体,年培训农民25000人次。(3)巡回式培训。针对一些乡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建立了省市、县、乡三级专家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培训,每年春、冬季县上都要组织果树专家巡回乡村讲课,指导果树生产。(4)娱乐式培训。主要是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因地制宜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5)保姆式培训。针对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较慢的情况,在培训的基础上配送技术方案、生产规划、市场信息等系统的资讯服务,一包到底,确保受训农民学得实,用得准。(6)带动式培训。对那些有思想、没胆量,想干事业的人,通过龙头企业、支部+协会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3 和示范。(7)会诊式培训。对关键性的瓶颈问题组织各方专家联合咨询,同献良策。(8)网络式培训。即利用县乡农业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党员电化教育、农业信息服务等网络阵地,开办各种专题技术讲座。

四、在培训效果上求“实”

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好环境。为了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把技术培训与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训作为带动群众科技致富的主要手段,把事关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优势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作为培训的重点,把解决广大农民党员和群众的关注热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解决实际问题,使大多数农民掌握1-2门实用新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提高了整体素质。为了使培训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农民想什么、急什么、缺什么,想知道什么东西,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农民培训,怎样才容易听懂,根据调查结果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方式。2009年,全县累计举办各类涉农培训班56次,累计受训农民12500人次,有163名获得了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等技术职称,有600多人取得了电工、钳工、车工、驾驶等资格证书,6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全县发展10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改善明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篇2: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2005年,根据我乡大量劳务输出和失地农民需要就业的实际,我乡确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农民得实惠为出发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素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为目标,把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作为我乡党委和政府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来抓。

下面就我乡一年来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突出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性。

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大力开展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都非常重视,每年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积极争取农林局、科技局、劳保局、培训中心等部门支持,请专家来我乡举办农民素质培训班。为了举办好每次的农民素质培训,我乡都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对培训事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严密的部署,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落实责任,以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组织、领导,为扎实推进我乡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长期性工程,因此我们在培训工作开始前,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强大声势和良好氛围。通过各种会议、广播、标语、板报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培训措施和办法,先后召开相关会议五个、广播10次、张贴标语110条、悬挂横幅50条、刊出专题板报11期;同时还通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了解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就业培训。由于宣传到位,老百姓对于这种“政府出钱,个人受益”的培训方式显示了极大的热情。今年夏天举办的电工培训,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情况下,百姓顶着38度的高温,苦学20来天,却没有一个人缺课。据统计,一年来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知识等培训共5期,期期爆满,受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461人次。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提高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我们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扣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使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能及时参加培训,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在培训内容方面,以紧贴生产实际,突出基本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注重培训效果。在培训方式方面,以集中授课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紧紧围绕“方便、有效”的原则,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便利性,降低农民参训成本。在时间上,从顺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出发,充分利用农闲和夜间时间。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则以乡委党校为集中培训点,并尽可能就近培训对象或送培训下村,服务上门,确保了培训的到课率。由于安排合理,群众参陪积极性高,2005年7月举办的三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班,265名参培人员全部通过考试拿到了专业技能证书。

四、积极筹划,充当红娘,确保农民培训学以致用。

搞好农民技能培训,仅仅是就业工程的开始,要真正实现农民重新就业,还必须做好引导和牵线工作。因此,我们不只是就培训而培训,还积极同各部门、单位联系,当好红娘。8月12日,家政服务培训班结束的当天,参加的学员中,就有12名成绩突出的妇女被温州家政服务公司列入安排就业名单。截止去年底,已有21 名参加家政服务培训的妇女和12名参加电工培训的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享受了农民素质培训的成果。

篇3:农民培训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1 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1 培训基础薄弱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有3258.7万人, 仅5.8%, 小学23665.5万人, 占42.15%, 初中21356.3万人, 占38.04%, 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 (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 , 纯农业为6.23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 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40%, 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0.13%, 而无任何培训的占76.4%。面对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却只有90万,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60%左右, 平均万亩土地约0.8个技术人员。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传统农业, 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 农村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 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2 培训效果不佳

近年来, 农业部等部委先后推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五大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从目前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 这些工程主要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推广。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 通过对一部分县、镇、乡组织培训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 认为培训不具有多大意义以及农务繁重无暇参与培训的人数占到了40%左右。这部分人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 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因为这些原因参与培训的学员, 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 使得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培训内容不足

现有的农民培训, 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 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 并未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 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而这部分群体在农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 中国农村地区差异明显, 农村人口对于培训呈现多样化需求, 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 也包括非农职业技术服务方面如农产品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家政等。但目前培训的情况据调查表明, 有超过80%的农民认为现在的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合适的内容, 超过70%的农民认为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不切合实际。

1.4 培训重点单一

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即在重视实用技术的同时, 也注重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体现农村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学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不大, 和群众生活联系不密切, 习惯于传统模式, 忽视了对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些培训治标不治本, 未能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无疑影响了他们未来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 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无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进而使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

2 提高农民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2.1 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

现在相当地区的农民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规划与安排, 不确定性大, 计划的实施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有针对性, 并应当配备完善的考察机制, 反馈机制。这就需要以一定地区为范围 (可以自然行政划分为单位, 也可以地缘相近、情况相近的村镇相组合) 制定系统的本地农民培训计划。计划应当将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地区应当有5年以上的长期培训计划, 由于地区政策变化、官员调换等因素很容易影响计划的顺利持续开展, 长期计划的制定就需要有极高的质量, 并且有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支持, 不至因为非因计划本身和计划相对实际情况变化而影响计划实施。所以长期计划的制定应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制定, 对地区实际情况展开专业的摸底调查, 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明确长期负责部门, 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作出参考性规定。其中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农民及当地农业经济的实际需要, 分层次分类型的制定。短期计划则需遵循长期计划的指导, 将一定时期的具体培训工作进行安排, 包括内容、时间、方式的具体安排。

此外计划的顺利长期实施还需要长效监督控制机制, 要定期对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 对工作展开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要客观, 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者机构进行。为参与培训农民制定培训档案, 以作为下一步培训安排的一项参考依据, 并注意进行跟踪随访。

2.2 结合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安排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 加之农村家庭往往人口较多, 家务事繁重, 使得农民对于培训时间与地点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此外, 由于大多数人员基础较差, 难以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对针对农民进行培训安排的过程中, 要注意考察农民的培训要求, 进行科学的安排。通过对部分农民培训基地的调查, 参与培训的主要人群为30-50岁之间的农民, 作为主要劳动力其参与培训倾向于在农闲时节的较短时期内, 一般为期为一周, 能够接受两周以上周期的培训人员不足10%, 所以培训时间长短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以上问题, 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在培训的地点上, 参与培训农民也倾向于将地点安排在距离住所较近的地方, 针对农作物、畜禽种养殖培训, 其倾向于培训教师入村进行培训。因此培训的地点安排要考虑到本地农民的实际要求。

对于培训的内容, 农民也有自己的要求。总体而言, 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主要动机为能够解决自己某方面的实际问题或者满足某方面的实际要求。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81%以上的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 具体而言又分为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在知识技术的具体内容上, 较深、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难以调动起农民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 应当以增加收入为宗旨, 具体项目的开设需具有多样性, 满足不同需求。结合本地区农民的实际情况, 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 (农资) 营销、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社建设、创业等培训。具体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实用、易学的原则, 紧密结合实际, 以实际操作案例为依托, 或者紧密结合本地区相关实际情况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

2.3 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区别对待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参与培训的对象要根据其培训需求、知识层次进行区分。按照农民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门类。依照前文所述, 参与培训学员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 应注重针对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等进行培训, 以提高农业附加值为目的, 并将培训作为推广发展生态农业的窗口。对于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学员, 要做好前期课程宣传与介绍, 使学员在参加实际培训前, 了解相应课程, 明确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确的课程选择, 避免培训课程开始后, 学员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运用的方向, 产生不适合自己之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学员程度进行区分,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不同进度、深度的培训。

2.4 依据实际需求灵活培训方式

农民培训, 对象特殊, 内容特殊, 应当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培训方式要务求实效。首先, 在拟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评价选择。短期培训由于时间有限, 很难让参与培训的学员在知识能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 长期培训对于绝大部分参与培训农民来说又不现实, 因此可以按农民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部分群众性的学员参与短期班。但对于一部分负责人、带头人, 有必要组织长期班, 这部分人也可以通过在县乡政府、村民委员会等中进行挑选的方式, 各部门、村委员会选派的方式参加。其次, 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多方式结合。可以聘请相关专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 进行课堂教学, 或是进行现场展示, 抑或是根据农民提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专场或直接进驻现场教学。还可以通过下乡讲座、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广大难以专门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再次, 集中式培训与咨询相结合。在培训工作中, 我们发现, 随着课程的展开与主讲人的引导, 很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实际问题, 但是碍于有限的课堂及课下时间, 有些问题主讲者无暇解决, 予以回答的部分问题也回答的较为浅显。因此可以在培训的整体时间中安排集中的咨询时间, 放置在集中授课结束之后, 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跟踪反馈。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者的听课积极性, 也能够借助培训的机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 还可以成为培训组织者了解农民目前主要面对实际问题的窗口。

在具体的培训手段上, 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 综合使用各种手段。这主要是针对参与脱产集中学习的农民。培训的手段多样化有利于学员对内容的接受消化, 以及学习疲劳感的缓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将实际状况通过照片、视频展现给学员, 增强培训的生动性;主要内容文字与讲解同步, 便于学员记录。并可以通过远程技术, 将其他地区的成果、经验加以展示, 并请当地实际操作者进行介绍讲解。

2.5 针对培训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的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 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入手, 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 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 农民培训教师要理论与实战能力双提高。

涉农问题不仅涉及市场、经济问题还涉及政策制度问题, 培训教师要扎实提高所任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广度, 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时政热点、国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场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下乡实践或岗位实践,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 夯实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 提高教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技巧, 优化课程, 提高培训质量。第四, 建立参与培训教师的工作档案, 包括专业农民培训教师以及参与培训的行业专家、高校教师。建立教学反馈制度, 将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情况备案, 以便对培训教师队伍进行考核筛选。

摘要:发展建设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水平需要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农民培训目前主要存在着培训基础薄弱、效果不佳、内容不全面、侧重点单一等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 本文试从培训计划、安排、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教师素质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培训工作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马超, 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2) .

[2]邵云, 冒美娟.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1) .

[3]张鹏, 郭建鑫.从新型农民的内涵浅谈农民培训的有效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4) .

[4]钱明, 陈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J].农业职业教育, 2007, (5) .

[5]高翠岭, 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6]曾一春.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探讨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J].科普研究, 2006, (4) .

篇4: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篇5: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上半年,我县以新型农民教育工程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实现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为主线,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6月份,全县共举办服装缝纫、数控机床、电焊工、电脑、电子电工等各类技能培训班13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645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其中持农民培训券参加培训人数3200人,培训合格率95%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成

立了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县劳动保障、扶贫、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专设办公室,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小组,并依据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形成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年初,县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扶贫、农业、农工办等部门将培训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相关培训机构,实现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有计划地开展转移培训工作。

2、发展培训载体,夯实基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500万农民大转移”和“百万农民大培训”的目标,大力发展培训载体,建立健全转移培训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已发展到32家,年培训能力达到万人,其中有17家培训机构被认定为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培训机构为龙头,乡镇培训机构为主体,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网络,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合本地特色,创新转移培训模式。积极创造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协作的转移培训新模式,大力推行转移培训、职业介绍和跟踪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新机制,努力打造培训专业、培训学校和外出劳务新品牌。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并将转移培训的重点逐步下移到乡镇、村,培训机构按照“统一执行转移培训政策、统一建立学员管理档案、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考核发证”的要求,在乡镇、村设立培训点,就近就地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既方便了农民,降低农民的培训成本,又扩大了培训生源。

4、强化就业服务,开展培训就业对接。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

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抓好县级人力资源市场规划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利用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镇镇通”工程信息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南北挂钩、对口交流的工作部署,定期举办劳务输出专场招聘活动,为经过转移培训的学员牵线搭桥,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5、加强培训监管,提高转移培训效果。全面推行培训券制度,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实行减免费培训。县劳动保障、扶贫、农业、财政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并建立培训前备案制度、培训中核查制度、培训后验收制度和培训补助申报制度等四项转移培训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行为,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认真做好培训券发放工作,根据不同培训工种,对参

培学员发放不同面额的培训券。补贴标准为一般工种每人200-300元,技术含量高的培训工种每人400-500元。为防止培训券流失,采取到培训班现场发放的办法,确保培训券发放到确实参加培训和最需要补贴的农民手中,并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和未能升学的应属初、高中毕业生优先发放。严格执行省文件规定,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完整的培训券发放、管理、审核和兑现工作程序,确实提高培训券的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1、定点培训机构少。我县农村劳动力有培训愿望的有1万余人,而经认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难以完成培训任务。乡镇无一个定点培训机构,农民无法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2、高技能工种培训费补助标准偏低。贫困农民难以参加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培训。

3、部分农民对参加技术培训积极性不高。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就业准入制度执

行不到位,农民个人存在急于就业取得收入的想法,不愿花过多时间参加培训。

4、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不到位。乡镇劳动保障所为自收自支事业性质,人员工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人员兼职,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劳动保障所没有临街工作场所,和省市创建星级劳动保障所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劳务输出的统计、调研和宣传发动工作缺乏有效载体,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工作的开展。

5、经费困难。我县为省级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性补贴难以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配套经费和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影响劳务输出和培训规模的扩大。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自觉参加技能培训,认识到技能培训对提高就业竞争、就业能力,实现长远更大利益作用,提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发展。按照方便农民培训原则,合理增加定点培训机构数量,并督促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培训工种。

3、进一步完善培训券制度。加强与扶贫办、阳光办、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培训券发放、管理、审核与兑付等项工作,提高培训券的使用效益。

4、切实抓好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以镇镇通工程为依托,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管理信息化步伐,年内努力实现乡镇和市县之间网络互通、资源共享。

5、加大政府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安排县级配套培训经费,使培训农民受益,主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6、鼓励发展民办培训机构。督促各类培训机构努力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交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层次,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打造就有特色的劳

篇6: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根据上级团委部署安排,紧密结合全镇实际,给力镇团委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对全镇青年农民培训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青年农民特点

青年农民,一般年龄在18-35周岁,在农村有土地、户口,作为农村中相对文化程度较高、眼界较开阔、观念更新较快、最富活力、最富创造性、最富可塑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积极投身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思想、有观点,已经能够反哺父辈,但这些思想又常常有失偏颇、似是而非,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不满现状敢闯敢干、任劳任怨,但由于缺乏技能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现实中又屡屡碰壁。但无论如何,作为个体,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或已是家中的顶梁柱;作为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和中坚力量,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还是要从农村青年抓起。

二、青年农民培训工作现状

篇7: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1 大庆市和杜蒙自治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资金投入力度大

杜蒙自治县政府非常重视奶业生产, 政府和乳品企业对奶业投入力度大。2013年, 杜蒙自治县政府和乳品企业各投入50万元用于补贴采购1万支性控冻精和6万支美国优质冻精;包括杜蒙自治县在内的大庆地区, 由市里统一免费提供耳标, 为每头建档奶牛补贴建档费用2元。在防疫灭病方面, 杜蒙自治县财政每年都拨付40万元专项经费, 以保证疫苗全部免费供应和疫病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奶牛强制免疫副反应风险金由过去每年10万元调整到50万元, 对强制免疫动物实行全覆盖免疫, 由免疫副反应造成的流产、死亡奶牛, 政府全额赔偿, 保证了免疫密度和质量;每年拨付1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金;防疫员工资在国家、省正常补贴基础上, 每年县财政补贴由人均2 500元调整到4 500元, 防疫员每年的防疫工资补贴一般都保证在5 000元左右。在企业扶持方面, 乳品企业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扶持基地生产, 在杜蒙自治县境内每收购1 t商品奶, 县奶源管理部门提取10元组织费, 做为基地奶源管理经费;奶农每饲喂1 t青贮玉米, 补助奶农50元, 青贮用量由畜牧局调查核实上报;购买饲料每吨补助60元;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鲜奶收购价比散养户鲜奶高0.5~0.6元/kg;每建1个50 m2以上的标准暖舍补贴2 500元。杜蒙自治县计划今年末全县标准化暖舍比例达到60%, 3年内全部完成标准化暖舍改造。

1.2 奶源管理方法新

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 提高奶业市场竞争力, 保证奶业持续、稳定发展, 杜蒙自治县创新奶源管理模式。一是建立了风险基金机制。按每吨商品奶抽取20元 (其中乳品企业7元、奶站3元、奶农10元) , 设立奶业风险基金, 由县奶源管理部门定期从企业划拨、专户管理。有抗生素残留等原因造成企业拒收鲜奶时, 按正常奶价为奶农支付奶资, 所需奶资风险基金承担60%~70%, 责任者承担30%~40%, 不能明确责任者的由奶站负责, 以降低奶农损失。

二是实行了鼓励奶价制度。杜蒙自治县奶价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基础奶价, 常年不动;另一部分是可调奶价, 主要依据饲养成本而定, 如果饲料价格上涨, 奶农饲养成本明显提高, 奶价也相应提高, 以鼓励奶农饲养奶牛。2013年5月份, 该县收购鲜奶企业就因饲养成本提高, 为每千克商品奶提价5分。

1.3 生产管理水平高

在奶牛生产管理上, 大庆市建立了奶牛档案专业网站, 统一设计了奶牛建档专用软件。由村级配种员负责信息采集和更新, 通过掌上电脑 (PDA) 照相、存储信息, 上传到系统中。档案内容包括奶牛三代以上的血统、繁殖信息、生产性能统计等。县 (区) 、乡 (镇) 负责奶牛档案系统管理, 基本实现了奶业信息网络化动态管理。通过这套系统, 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奶牛繁育改良、生产性能和群体变化等奶业生产信息, 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4 技术支撑能力强

多年来, 杜蒙自治县始终不断加强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奶业的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是村级技术人员责任明确。杜蒙自治县突出了村级技术人员在防疫灭病、产地检疫、奶牛建档方面的作用。根据地理位置、畜禽养殖数量, 全县分设42个防疫责任区, 一般2~3个行政村为一个责任区, 每个责任区所有受聘动物防疫员组成一个联防队, 负责本责任区的动物免疫、疫病普查、疫病监测、疫情报告、产地检疫等工作。明确责任人、明确责任区、明确奖惩, 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

二是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强。从2003年开始, 杜蒙自治县每年都从农牧院校选择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畜牧队伍中。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对硕士研究生一次性付给安家费5万元;分配到乡镇的毕业生, 户口落到城镇, 并落实级别, 鼓励大学生到县城或乡镇工作。目前, 该县每个乡镇都有1~2名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县畜牧局硕士研究生达8人, 县疾控中心化验室配有专职化验员3人 (包括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毕业的硕士1人、本科生2人) 。在村级技术队伍建设上, 从2008年开始, 对村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通过考试, 淘汰了一批业务水平低、能力差的从业人员, 全县村动物防疫员由300人核定为现在的145人。

三是技术服务项目功能齐全。杜蒙自治县在化验项目上, 配齐了各种仪器设备, 全面开展了免疫抗体监测等工作, 为科学防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动物产地检疫上, 杜蒙自治县从2007年就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保证了本地区的动物卫生及产品安全。在DHI检测上方面, 大庆市2007年10月份建立了奶牛生产性能检测中心, 对全市规模养殖场的奶牛全面开展了生产性能测定, 据此指导奶农科学生产。

2 推进富裕县奶牛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 在拿出1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质冻精补贴的基础上, 安排增加防疫经费、奶牛建档等费用。

2.2 设立奶业风险基金

参照杜蒙自治县模式, 由奶源管理部门协调乳品企业, 奶农、奶站共同出资, 建立奶业风险基金, 用于弥补因抗生素残留等原因使企业拒收鲜奶造成的奶农损失, 调动广大奶农养牛积极性。

2.3 合理确定稳定鲜奶价格

参照杜蒙自治县的奶价定价原则, 将富裕县奶价分为基础奶价和可变价格, 可变价格由县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定期开展饲养成本调研核定, 在此基础上确定富裕县鲜奶价格, 并保证鲜奶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同时, 要积极引导奶农转变饲养方式, 积极发展规模养殖, 组建奶牛合作社, 协调企业实行优质优价。

2.4 建立科学的奶业生产管理系统

需进一步完善富裕县奶牛生产档案管理系统, 在系统支持上, 本着整合信息化资源、节约建设成本的原则, 借助县政府信息网站, 搭建奶牛生产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在设计内容上, 可以参照大庆市奶牛档案管理系统, 开发、完善富裕县自己的奶牛电子档案射频系统, 设置奶牛系谱档案、防疫档案、生产性能档案和统计报表系统4个板块;在建档方法上, 以村配种员、防疫员为基础, 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 确定村屯奶牛档案信息采集人员, 负责基础信息采集和上传;在建档手段上, 档案信息采集人员统一配备掌上电脑, 奶牛全部采用电子芯片标识, 通过注射器植入奶牛皮下, 芯片内写入奶牛基本信息, 包括归属地、畜主姓名、生产性能、系谱、防疫等相关内容;在建档费用上, 建档初期, 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向奶农收取建档成本费;后续管理上, 对由于牛只变更 (包括新生、购入、淘汰、死亡注销等) 引起的费用, 通过提高配种收费标准 (注明包括配种费、奶牛建档费) 解决;在工作推进上, 坚持先提档升级型、再扩群增效型、后挖潜提速型和集中转移型, 先规模养殖场 (小区) 、再规模养殖场户、后散户的办法陆续进行。

2.5 推进奶牛防检疫工作

应进一步推进奶牛防检疫工作。一是精减从业人员。通过执业兽医和家畜繁殖工培训考试, 去劣留优, 合理配置村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原则职业兽医兼防疫员和产地检疫员, 家畜繁殖工负责奶牛基础档案信息采集。二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借鉴杜蒙自治县的经验, 根据村屯地理位置、村屯间距离、畜禽养殖数量, 合理划分防检疫责任区, 实行分区负责的联防机制。三是保证收入相对稳定。增加防疫员工资补贴标准, 产地检疫收费乡财政按比例返还, 靠稳定收入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提高免疫密度。通过对不按规定免疫奶牛不允许进站榨乳、加大强制免疫副反应基金投入实现免疫全覆盖、将奶牛免疫和产地检验纳入村规民约中, 使群众互相监督, 落实强制免疫综合措施, 保证免疫密度和产地检疫有效开展。

2.6 加快奶站规范化建设步伐

利用奶站设备政府补贴政策, 加快规范化奶站建设速度。利用2~3年时间, 将原有奶站全部更新为计量瓶奶站, 奶站要达到配备发电机、化验室、监控器, 建立健全科学的消毒制度、留奶样制度、台账制度。奶站监控系统要实现与乳品企业和奶源管理部门联网。县内鲜奶运输车应及时办理生鲜乳准运证, 督促企业为运奶车安装GPS卫星定位设备, 以便随时监控鲜奶运输车运行路线, 防止鲜奶外流。

2.7 加强畜牧技术队伍建设、更新仪器设备

篇8: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民培训工作经验汇报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充分认识加强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各级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江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决定着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近几年来,XX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理论武装工作的各项制度,把做好理论武装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第一位的需要,把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干部培训工作的领导。首先,以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为核心,以办班培训、理论测试、撰写理论文章、读书笔记、辅导报告、集中学习等为主要形式,健全完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善各项制度,强化督导落实,全区形成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其次,以“学理论,强素质,促发展”为主题,精心组织实施干部强素质活动。98年在全区大力实施了“五四三”强素质计划,99年精心组织开展了“九九学习年”活动、实施了“绿卡”工程。2000年进一步深化学习年活动,全区机关干部人人建立了读书笔记,各部门单位普遍建起了学习园地,副科级以上干部年内人均撰写体会文章4篇以上,机关干部人均撰写读书笔记2万字以上。再次,切实强化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实行了区委常委督查制度、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各个层次的理论学习,努力营造“全党抓理论,全区学理论”的浓厚氛围,采取集中、分散、讨论、辅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

二、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精选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加强理论学习,首要的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经济、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各方面知识,特别应注意学习当今世界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拓宽视野,丰富头脑,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贴近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教育培训,是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为此,XX区在每次大型教育培训活动之前,都专门组织召开干部座谈会,或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具体了解当前干部到底在想什么,最需要知道或了解什么,希望搞哪些内容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认真分析,最后确定每次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去年,XX区针对“法轮功”问题,结合全区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侧重加强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重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各级干部的头脑,不至于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到目前为止,全区没有一名干部修炼或参与“法轮功”。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针对全区广大干部的知识结构,在全区科级干部轮训、新提拔干部培训等各类干部培训班上,把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世界贸易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作为培训的的重要内容,受到培训的干部都普遍认为这些培训内容非常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感到受益匪浅。

三、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着眼,狠抓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抓一阵、放一阵,时紧时松,否则就不能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教育培训能不能取得实效,不仅在于广大干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自觉性,授课人员的素质和授课水平也非常关键。为使广大干部坐得下,听得进,学有所获,培训中要严把授课质量关。一是选好授课人员。授课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在授课人的安排上,除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由党校教师讲授以外,其它内容由区级领导讲授为主,同时,还安排了部分工作经验丰富、政绩突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业务部门负责人登台讲课。这样,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全局与局部、上情与下情的统一,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二是实行集体备课和试讲制度。培训计划确定后,区级领导亲自召集有关人员,一起研究确定授课大纲。培训前,授课人员根据授课题目,多方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丰富授课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试讲,区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听课、评课。三是开展培训质量跟踪调查和评估。采取随堂调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员对内容的安排、授课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每期培训班质量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估,并将调查评估情况及时反馈给授课人员,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四是建立学习档案。区委组织部建立了科级干部学习档案,把每次教育培训情况,包括出勤情况、上交论文情况、集体讨论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记入干部的学习档案,作为干部评先树优、提拔重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是按照灵活实用的原则,拓宽培训思路,扩大培训规模

党校是干部培训的主要阵地,利用党校这一阵地进行正规办班培训是干部培训的主要形式,但如果仅仅利用这一形式,很难完成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繁重的干部培训任务。为此,XX区在充分发挥党校这一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树立大培训观念,努力拓展培训路子,不断扩大党员干部的培训规模。一是根据区委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有关部署,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以及区委党校联合开办了“星期日党校”,组织全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学习,每周都邀请市以上党校的教授专家到会授课。各单位纷纷制定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本单位干部进行集中学习,规定每周二、周五的下午,为统一集中学习时间,其余时间搞好自学,全区掀起了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的热潮。二是建立完善跟班培训制度。今年年初,区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安排乡镇干部到上一级对口部门进行跟班锻炼的意见》,各部门单位制定了具体的跟班安排计划,轮流跟班锻炼,一轮一个月。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可以使广大基层干部能够充分了解上级对口部门的办事程序,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掌握工作方法,增强办事能力;同时,这种培训方式,可是节省培训经费,减少正常的业务开支,也解决了业务部门在工作繁忙时人手不够的尴尬景象。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办好各类主题班次。去年4月份和11月份,结合农村两委换届后基层组织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分别举办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全区178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参加了培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2000年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5328人次,其中,科级干部1431人次,一般干部3948人次;全区共举办培训班17期,参加人员达2200余人。同时,选派5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以学习“五当代”知识和“三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科级干部进修班;选派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另外,积极协助市委组织部开展好全市赴国内外高校培训学员的选调工作,我区有3名领导干部被选调参加了培训。

五、运用“三讲”教育成功经验,努力提高干部理论学习质量

近年来,干部理论学习质量不高一直是干部培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坐不下、深不进、用不好的现象在广大干部中普遍存在。“三讲”教育中采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为我们提高理论学习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讲”教育采取的集中辅导、集中自学、集中交流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不但保证了学习时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理论学习质量。XX区借鉴“三讲”教育成功经验,各部门单位首先从“一把手”做起,为其他班子成员作出表率,县级领导班子从常委做起,进一步坚持好中心组学习制度,严肃学习纪律,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广大干部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上下功夫,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理论学习的主题,重点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学以致用。在“三讲”教育中,采取了领导干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读书笔记集中调阅制度和学习体会撰写制度,非常有效。XX区在“三讲”教育后,继续很好地坚持了领导干部读书笔记查阅制度,由学委会负责统一协调调度。同时,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学习档案,详细记录干部理论学习出勤、讨论发言、撰写论文、调研文章以及理论学习考试成绩等有关内容,作为干部考核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联系实际,认真读书,着重解决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三讲”教育的成功经验,广大干部在学习中,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边查、边看、边学,既促进了学习,也促进了工作。以“领导干部如何带队伍”、“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干什么”、“领导干部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等为主题,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共写出体会文章710余篇,并择优向市级以上刊物推荐,发表20余篇。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作文选下一篇:本店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