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刺绣工艺研究

2022-09-10

一、满族服饰刺绣的发展历程

满族刺绣传统由来已久,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居住在大兴安岭以东桓山区乌桓族的刺绣,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五代初, 契丹族发展纺织, 服装面料的种类增多;辽代女真建立金国刺绣技术得以发展, 刺绣成为普通先民们服饰中必不可少的装饰, 并且刺绣题材得以丰富, 宫廷和民间的刺绣纹样和面料有所区分。

《金史·舆服志》记载女真族服饰形制为“妇人服襜裙, 多以黑紫, 上编绣金枝花, 周身六襞积。”即女子喜欢穿绣金枝花的黑紫色六裥襜裙, 这些图案多以平金绣为主, 是满族贵族刺绣的一大特色。

清代是满族刺绣发展的顶峰时期, 刺绣成了满族女子的必修课。宫廷服装多用刺绣来装饰, 民间百姓也由穿皮衣转而以布衣为主。男子外出打猎, 女子在家刺绣。姑娘刺绣手艺的好坏, 也成了婆家评判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二、满族刺绣面料的选择

(一) 宫廷刺绣面料的选择

满族宫廷刺绣面料主要有纱、素缎、素绸、暗花缎、暗花绫等。因缎子具有穿着健康舒适, 手感柔软滑顺, 色彩鲜亮;网格纱弹性强、持久耐用等特点, 成为满族贵族常用的刺绣材料。满族宫廷刺绣面料的色彩多为正色, 如红、黄、青等。刺绣时将不同颜色的缎料互相串换, 使绣出来的枕顶、荷包等工艺品底色各种各样, 丰富美观。久而久之, 这种面料的拼接成为满族刺绣工艺的一大特色。

(二) 民间刺绣面料的选择

相对于宫廷刺绣面料而言, 满族民间刺绣面料则较为朴实, 主要以棉布、麻织物为主。北方土壤肥沃, 适合种植棉花, 满族先民们多将收获的棉花纺织成布, 或用来做被褥、服饰的填充物。北方还盛产麻, 麻纤维长且坚韧, 人民将这种茎皮纤维制作成绳索、麻布。棉布轻松保暖, 吸湿性和透气性极好;麻布结实耐用。正因为面料的这一特点, 满族民间刺绣中服装刺绣面料多用棉布, 而日常用品和鞋帽多用麻布制作。

三、满族服饰刺绣工艺

刺绣技法是满族服饰刺绣艺术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技法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刺绣作品的好坏。从辽代到清代随着满族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加上受汉族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使满族刺绣技艺日臻成熟, 刺绣技法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纹样也越来越美观精细。

满族刺绣常用技法主要有直针、平针、套针、纳纱、锁绣、网绣、人字绣、戳纱、穿珠、打子等。这些技法有的是满族独有的刺绣技法, 有的是受汉族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形成的。满族人在刺绣前会将选好的“底样子”用笔或压刀印制到绣料上, 然后按照图案印记进行刺绣[2], 刺绣的技法和配色会因刺绣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因此在满绣中即使“底样子”相同但绣品艺术美感却因刺绣者的审美和刺绣工艺的掌握程度不同而各有千秋。

(一) 直针绣

又称缎针, 它的运针方式是起针、落针都在图案的轮廓边缘, 针脚排列均匀, 线迹平行。用这种针法绣出来的线从不重叠交错, 纹样之间的线条主要靠空出面料或色差来表现, 其操作原理类似现在的挨针技法。特点是整齐、均匀、圆润、平整, 具有规律性美感。一般用来绣花朵、小叶、几何图纹等, 不适用大图案的绣制。

图1为直针绣操作示意图, 针起、针落都在图案的边缘处, 排线紧密、均匀。

图2为满族枕头顶刺绣图案。针法细腻紧密, 排列均匀, 边缘清晰线条明快, 通过更换不同色彩的绣线来区分物体。这种刺绣技法还被运用到对文字的刺绣上。

(二) 平针绣

有的用金、银线代替丝线来刺绣, 故又称平金银绣。即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面上, 再以丝短针扎上, 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 依所绣图案而回旋填满, 有两三排的, 也有多排的 (如图3) 。

可见平金银绣相比普通绣线刺绣, 更具有体积感和重量感, 所绣出的绣品栩栩如生, 雍容华贵, 用平金银绣法所刺绣出的“龙”最能显示皇家贵族那至高无上的尊贵和权力, 因此平金银绣法成为贵族的专利。

(三) 套针绣

又名长短针或错针绣, 是由直针绣法发展而来的技法。主要表现形式为外轮廓针迹齐整, 内圈一长一短相互间隔 (如图4) 。在刺绣时多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绣线来间隔使用, 针法细腻, 色彩韵律感强;也可以用于表现纹样的阴阳浓淡渐变效果。套针始于唐代, 盛行于宋代, 清代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刺绣技法较适宜绣制花瓣或动物图案, 可做镶色、接色、晕色, 使绣品色彩丰富, 层次感强 (如图5) 。

(四) 纳纱绣

纳纱绣, 又名穿纱绣, 是满族的珍贵绣种。这种技法是在纱网上刺绣, 未绣满花线而露出部分纱网的称为活纱, 而绣满花线称为满纱, 如图6为活纱绣腰荷包。这种针法通过在正面和背面构成一致的线迹来表达图案。纳纱的花线要破成多股, 用小绣花针来绣, 十分精细[3]。运针时, 须以经纬线纵横交叉形成的格目作刺绣的基础, 在每一个经纬交叉点上扣绕一针。

(五) 锁绣

锁绣, 俗称辫子绣, 多用于绣制动、植物的某个局部。因其针法是以环圈纹为单元结构, 再进行锁套连接构成的锁链形绣纹, 其形像链条又像辫子, 故而得名。刺绣时第一针从纹样的根端处起针, 落针于起针近旁, 落针时绣线不拉紧兜成一个圈, 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 两针之间距离等于线圈长度的一半, 这样能将第一个圈拉紧。

在满绣中, 用锁绣做大面积的刺绣难度较大, 但绣品线条感、立体感较强, 而且比较结实耐用。因此常将锁绣用于围嘴、枕头顶等服饰的绣制, 虽只是简单的勾勒了外形, 却也别具风采。

(六) 网绣

网绣, 又称格锦, 是用针线的横、直、斜三种不同方向的线条搭成三角形、菱形、六角形等连续几何形格, 然后用相扣的方法, 在几何格中组成各种花纹。操作方法为先打好骨骼成小方格, 组织好线条, 再打斜线, 仍为边起边落, 与直线成一定角度, 然后在格内加绣短直线。单位的纹样均匀而对称, 呈现出网状的效果。网绣变化灵活, 图案清晰秀丽, 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 网格的大小形状也可以根据绣品的内容而变化。

(七) 人字绣

用人字绣表现出来的物体, 在外形上有点像鱼的骨头。具体操作是先绣一根长长的粗线条, 类似鱼骨头的主骨部分, 再在主骨两边均匀平行的绣制出散开状的次骨, 是直绣的变化针法, 非常适合绣制自然中的叶子、芦苇等物。人字绣表现出来的针法呈人字分布。此外, 人字绣如果排列密集还特别适合绣制大叶子。

(八) 打子绣

打子绣, 也叫打子, 打疙瘩, 即在绣地上绕一圈, 再于圈心处落针, 也可绕针两三圈, 于原起针处旁边落针, 形成环形疙瘩。此针法多用于绣制动物的眼睛、植物的花蕊和小果子等点状的图案, 立体感较强, 和绣品中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九) 铺绒绣

即将绒布剪成所需的图形, 然后铺在绣面上, 再用丝线加以绣制固定。绒布铺得越多, 作品越厚, 体积感越强。

(十) 穿珠绣

即将现成的珠制品用丝线穿连刺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满族刺绣中比较特别的表现技法, 主要通过珠子来表现物体, 而串连珠子的丝线却被珠子遮掩住, 不在外表显露出来。这种刺绣方式会使绣品尤为精美, 颇具艺术感和立体感, 经常出现在荷包、帽子和龙袍的绣制中。

(十一) 堆绫绣

即将绣料剪成不同图案堆积成具有一定立体感的形状, 然后用绣线绣制而成。

(十二) 戳纱绣

戳纱绣, 也叫纳锦。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平针刺绣, 绣线需平行于经线或纬线, 线迹的长短有串二、串三等变化。戳纱绣是一种传统刺绣工艺, 盛行于清嘉庆年间。戳纱在纱网眼间可做长短不同的扣绕纹, 因受纱地组织的限制, 花形一般呈上下左右对称。由于戳纱绣与面料的经纬编织结构极为吻合, 绣品与织锦相仿, “纳锦”之名盖源于此。戳纱绣色调明确、饱满, 富有装饰性。不仅图案美丽, 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可作丰富的变化, 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这种刺绣技法在辽宁满族地区多应用在枕头顶的刺绣上, 形成独特的刺绣风格。

四、结语

满族服饰刺绣技法多样, 各有千秋, 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 使满族刺绣具有色彩纯朴、做工粗犷、构图奇特、纹样概括简练等特点。每种技法都各有优缺点, 有的结实耐用, 却缺少色彩的变化美;有的色彩丰富, 却不适用绣制大面积的图案;有的富有立体感, 却需多种面料结合使用;有的图案精美, 却多呈方正状态, 无曲线的柔美。然而满族人民却通过她们的聪明才智将这些技法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形成满族富有特色的服饰刺技法。

摘要:满族人善于刺绣, 且刺绣品种繁多, 刺绣工艺精湛, 刺绣技法多种多样。满绣既是古代丝织工艺的衍生技术, 又是专门用以丝织面料纹饰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满族刺绣工艺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满族刺绣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结出满族刺绣技法的特征, 为中国刺绣和服装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满族,刺绣,工艺

参考文献

[1] 张成义, 周松林, 刘昌盛.满族刺绣纹样起源考证与研究[J].美术, 2010 (08) :110-111.

[2] 郭淑云.萨满教表意符号形态研究[J].研究艺术, 2004 (3) :58.

[3] 马振庆, 王瑞华.遗存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克东满族刺绣[J].艺术理论, 2008 (09) :72-7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满族刺绣工艺研究】相关文章:

刺绣艺术研究论文04-16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04-16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11-15

刺绣艺术论文04-13

刺绣艺术04-23

刺绣艺术论文提纲11-15

刺绣员工个人总结05-01

苗族传统刺绣艺术05-03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05-09

田岛刺绣软件范文06-01

上一篇: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护理下一篇: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火成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