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2024-04-25

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共9篇)

篇1: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摘要: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属性的重要方面,教育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问题和观念系统。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保障机制,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教育活动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倡导贴近生活的教育与回到人的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共同走过了曲折沧桑的艰难历程。其间,教育从依附状态走向了独立状态,其形象日渐丰富,社会地位日趋凸显,功能日臻完善,然而,当我们对教育领域里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反思之后,不禁要问:教育果真彻底摆脱依附状态了吗?换句话说,教育的相对性如何在现代社会里得到真实体现的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一方面,由于对教育功能的新发现使得人们对教育寄予厚望,但教育自身并未实现其“合法”地位,以致实践中教育不能发挥人们想象的巨大作用,于是对教育由失望转而怀疑,由怀疑转而贬损。另一方面,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几乎迷失了自我,它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往往不能由自己作出决定,于是教育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这一现象提示人们:必须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内涵加以廓清,认真思考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教育的应为与难为。否则,在遇到现实问题时,老打教育的板子,似乎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笔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教育,取其狭义概念,即专指学校教育。

一、教育“异化”现象的透视

由于传统的一元文化背景和非此即彼的直线式思维的影响,我们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往往把焦点集中在教育内部,而很少考虑到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诸如我们为教育活动的真实运行做了点什么,我们在分析教育“异化”现象时,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许会证明这一结论应该是合理的。

1.对教育的恶性追捧导致受教育者素质残缺不全

教育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各项素质应当是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各有侧重,任何一种素质的过分张扬均有损于主体的全面发展。我们曾经是一个重视教化的国度,两千年多的封建教育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仍然承袭了这一传统,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作为个体社会化训练的重要内容。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德育渐渐失却了以往的光芒,德育内容苍白无力,德育方式枯燥单一,德育效果每况愈下,而在这同时,由于学历主义的盛行,智育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尽管此种智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知识的灌输与复现,但却在一所又一所学校波及开来,以致于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则成了考试能力的演练场。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曾经走过一条从追求升学率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发展道路,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条标准,并无过错,但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则是我们某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学评估上的一种误导。由此造成了愈演愈烈的“片追”现象,它的危害一是改变了现代教育的初衷,导致了实际教学中的英才教育;二是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学生往往变成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的记忆型人才;三是造成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由于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失去童趣,形成人格依附和心理脆弱的特点。

冷静地考察这一现象,恐怕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一是学历成为择才的唯一标准,高学历意味着获取通向社会上层的通行证,而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含德育等多种素质)却降到了次要的程度。二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一现象折射到学校德育中来,使得德育中的某些内容,总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而作为德育衡定的、又与学生为人处世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如客观公正、尊重公众利益、以诚待人、平等竞争、团结协作等等。这些本应是代表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倾向的内容,却被大大地忽视了。一些人在谈到此类问题时,总是把罪责加到教育部门身上,归罪于校长与教师,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教育活动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遭到的冲击往往是巨大的,要想独善其身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教育社会功能的彰显与个人发展功能的萎缩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战赂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教育理论界对教育功能的研究也风起云涌,除了政治、经济、文化这几种主要的功能以外,“教育的科技、人口、生态、消费、享用、法制等功能、价值不断地提出来,8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功能、价值的项目数明显地呈现出‘一到多’、‘由多到万’的趋势”,教育似乎成了医治社会疾病的灵丹妙药,变得无所不能了,但人们不知可曾想到,教育这种仅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活动,能不能担当如此重任?我们把希望一古脑儿地寄托到教育身上,可曾想过教育本身也需要摆脱制度的约束和观念的羁绊,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呢?

从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的确,教育是按照人们的预先设想去行动了,它就曾经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学校成了阶级斗争的前沿阵地,可结果却被告之这是荒唐的年代人们所作的荒唐的事情之一。而现在,不少人又希望教育能带领我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教育成了极其功利的短期的“经济”行为,在这种教育的社会功能繁花似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它的本体功能的迷失,即人的`发展功能的萎缩。“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习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原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但愿我们的教育不会制造现代意义上的中庸与愚昧。

3、教育价值理性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膨胀

据说,当年基督向人们传谕上帝的声音而遭致拒绝,人们发难于他,你能让遍地的石头变成面包吗?他说不能,人不单靠面包活着。人们又问,如果你是神的儿子,能否从悬崖上跳下来不死?他说不能,我不能考验上帝。人们又问,你能拿起武器,赶走罗马人的入侵吗?他说不能,自由不是靠剑换来的。他没有给人们以任何的许诺、任何的正面诱惑,人们骂他是骗子和懦夫,最后他被钉在十字架上。

在一个喧嚣的、浮燥的社会,人们几乎要这样去访问教育,你能让我身居高位吗?你能让我变成富翁吗?或许它比基督的命运稍好一点的是,人们并没有宣判它的死亡,而是对其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肢解,舍弃了它的价值理性,而工具理性却被无限地放大了。这是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背离,应该说,19世纪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把教育的理性精神发展到了极至,大学曾是世界青年心中圣洁的天堂。德国大学的科学创造与文化熏陶曾使世界各地的大学竞相效仿,大学教育几乎成了身份的象征,学生们在此脱胎换骨,沐浴着科学、自由和民主的精神。19世纪的大学精神饱含着人性的力量和理性的光辉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得教育成为“社会文化的守护神,是感受时代脉动的先知,更是文明的创造者,她的良窳,真正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机”。但随后而来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乐观,科技革命席卷世界,使得教育不得不与实利化结缘,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几乎成了‘文化白痴’。1959年,剑桥大学的斯诺第一次宣布文化已被割裂成两个对立的局部,这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产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教育变成国家发展的驱动器和追赶先行者的工具,极端的实利化使其变得庸俗化了,形形色色的培训班、速成班,各式各样只会发毕业证书的机构都冠之以教育的名义。学生看重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不需经过怎么努力,只需熬年头就能到手的那张文凭,凭借它可以在学历社会里谋取个人想得到的一切。

二、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体现

为什么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里会产生畸变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失去了其生命特性??相对独立性,这是理性的教育活动植根于社会土壤的首要条件,它象征着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所谓的相对指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的条件而变化,独立性用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意思是具有自己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及其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无论其怎样发展,总也割舍不了它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它的运行规律必然受制于社会发展规律。所以,它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相对独立性不等于没有独立性,任何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在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既与以往的各个时代的教育有很大的继承关系,又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加以体现,这不仅是一个深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1.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据与合法性

在?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中,政治是具有强制力的,其权力凌驾于一切社会生活之上,它的运行方式是“命令??服从”。而经济决定人类历史活动,马克思认为它是人类进化的唯一因素,在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再来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文明的同义语,因此,它是无孔不入的,渗透在一切社会现象与活动之中,它的生命力是旺盛而持久的。与这三者相比较,教育显得脆弱单薄,它最早是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之中,先天就具有依附性。成为一种独立形态以后,又曾受宗教奴役,与政治联姻,与文化嫁接,可以说,教育一直在为争取独立的发展空间而努力,而在以往的某些岁月中,它一直像贵族富人身边的宠物一样,只供统治阶级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结束了教育专制时代,对教育来说,这意味着一种解放,当人们逐浙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时,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历史地看,在教育衍化的过程中,曾经形成了自我延续的系统,在社会发展相对迟缓的历史阶段甚至在当今一些较为封闭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系统更多地表现出自我繁殖与封闭的特征,这使得教育制度往往成为顽固不化的政治制度的代名词,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明证,因而一些人对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而周期长、收效慢的特征又使一些热衷于制造各种“奇迹”的人对它失去了耐心。其实,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教育性质的这种两面性使得其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最易受到冲击,如我国“文革”期间,教育与政治完全等同,学校形同虚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全面“受灾”,教育的合法地位受到威协。现任政府吸取了这一惨痛的教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主张,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性地位,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教育的发展,可谓是对教育相对独立性最好的诠释。

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

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戕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即将过去的这个百年当中,最值得反思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度,本来重视教育与保护知识分于是应有之义,但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中衰,知识分子也受到各种无情打击,尤其是‘反右’与‘文革’更是对文化教育及知识分子进行大规模的清洗,本来就不够健全的教育体制,经受了所谓教育革命的摧残,层层淤积的弊端堆积到如今,已造成教育严重萎缩这一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就在于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干涉太多,肆意破坏育人环境,违反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教育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相对独立的系统,主要含自然规律(如学生生理发展等)和自身规律(教育主体自我选择自主创造等构成的运动规律)。认识和驾驭这两方面的规律,使教育活动合规律运行,是保证教育活动相对独立性的重要方面。必须指出的是,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立等这些反映教育规律的重大问题,既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大体相符,又要反映教育对象的需要,这一点足以说明教育规律也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为教育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作为社会前进动力的教育,其合目的合规律的运行是最大程度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我们需要教育,我们需要摆脱依附状态的有着自己话语系统的教育,这或许是教育的最高理想。随着人们对教育相对独立性认识程度的深入,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教育力图摆脱传统的、守旧的社会限制因素对其的束缚;另一方面,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对当下的、具体的现实需要的超出,即超越的特征。而这一超越价值的实现,当然也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历史环境,我们在追问“教育能为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是否该加上一句“我们也为教育做点什么”?

二战以后,各国相继进行了以教育民主化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因为法西斯的暴行使人们反思,通过教育形成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持理解和宽容态度,是获取社会凝聚力、和平共处以及通过协商而非诉诸武力解决争端并最终实现世界和平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许多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民主化理解为“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如“教育民主化指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的实质是指国家必须从政治上或法律上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地位、种族、性别都有机会有受限制地受到教育”。应当承认,这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更强调政治民主是如何在教育领域里扩展与延伸的。例如,从教育管理机制上来看,需要有越来越多的管理权限的下放;从运行机制上看,教育应坚守自己的阵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运作;从目标系统上看,倡导贴近生活的教育与回到人的教育。故而教育的民主化应当是保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最有效的保障,也是其核心内容,80年代以来,这种意识已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接纳,形成共识。许多国家也把教育决策和政策的民主化列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这说明,民主化的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倾向。

1.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

在任何社会里,教育的领导权属于政治上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决策,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去决定教育中的事情。

2.教育要固守自己的阵地,不再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

“我们常有意无意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解为直接参与社会目标的完成。把所要达到的结果当作教育的直接的具体行为,甚至用社会的具体目标完全取代教育自身的目标”。我们很少给教育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发展环境,教育像“消防队员”一样,四处出击,似乎处处都用得上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往往把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进行简单联系,前几年商潮兴起时,学校

[1][2]下一页

破墙开店,教师下海成风等等,都构成了对教育正常秩序的破坏,教训十分深刻。科学地理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教育优势辐射教育影响,这是现代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教育与社会适应,并不是要求把学生原原本本地送到社会上去直接参与社会生活。教育应以其独特的功能把社会的要求折射到学校教育中来。

3.“人的教育”的回归

教育本身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几年,教育理论界贴近生活世界的教育与回到人的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教育理论基石的哲学在20世纪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学术取向,无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这对于我们丰富和加深关于人类社会结构、人类文明的演进的内涵及内在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价值。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他的《完人教育论》中呼吁:“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曾被称之为“目中无人”的教育,因为我们过多地强调社会化,而忽视了只有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才能塑造出多样化的人格特征。我们更倾向于用统一模式、统一规格去影响学生,这种教育产品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回到“人的教育”促进每一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最大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集中地体现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即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完美结合。

上一页[1][2]

篇2: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摘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属性的重要方面,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问题和观念系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民主化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相对独立性的保障机制,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权限的下放;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倡导贴近生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回到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共同走过了曲折沧桑的艰难历程。其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依附状态走向了独立状态,其形象日渐丰富,社会地位日趋凸显,功能日臻完善,然而,当我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里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反思之后,不禁要问: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果真彻底摆脱依附状态了吗?换句话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相对性如何在现代社会里得到真实体现的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一方面,由于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的新发现使得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寄予厚望,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自身并未实现其“合法”地位,以致实践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能发挥人们想象的巨大作用,于是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由失望转而怀疑,由怀疑转而贬损。另一方面,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现代社会中几乎迷失了自我,它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往往不能由自己作出决定,于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这一现象提示人们:必须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内涵加以廓清,认真思考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应为与难为。否则,在遇到现实问题时,老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板子,似乎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笔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取其狭义概念,即专指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异化”现象的透视

由于传统的一元文化背景和非此即彼的直线式思维的影响,我们在讨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时,往往把焦点集中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部,而很少考虑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外部环境,诸如我们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的真实运行做了点什么,我们在分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

篇3: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一、“相当独立, 亦或相对独立”概况

西方学者Eijffinger (1997) 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包括中央银行首脑任命、货币政策独立执行等诸方面,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 人事的相当独立, 亦或相对独立

相当独立性中央银行的各项工作只对国会负责, 在其人事安排上政府不能干涉, 较典型的为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而在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模式下, 央行的人事安排, 尤其是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 往往受制于中央政府, 较典型的为中国人民银行。

2. 组织结构的相当独立, 亦或相对独立

首先, 从央行的隶属关系上分析, 相当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直属于国会, 各项工作只对国会负责。而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虽然一般情况下与财政部为平行关系, 但两者均属于中央政府。

其次, 从央行与财政部的关系上来分析, 相当独立性中央银行同财政部相互独立, 原因在于中央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特殊功能。而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模式下的国家的政策都希望中央银行能帮财政部融资, 以弥补政府的开支。

再者, 从央行分支机构的设立上分析, 相当独立性中央银行多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行, 避免行政区划的干预, 美国就将全国分成12个储备区来进行, 德国亦如此。而在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模式下, 央行的分支机构多按行政区域划分, 受地方政府制约。

3. 货币政策制定的相当独立, 亦或相对独立

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 相当独立性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期有自主决策作用的机构, 其成员多为长期从事银行工作的官员, 还有货币理论专家与有关学者, 可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及其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而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的最终决定权往往在中央政府的手中。

二、“相当独立, 亦或相对独立”影响

相当独立性中央银行受政府制约较少, 政策制定较独立;而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受政府制约较多, 其政策往往掺杂着政治利益。基于此,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模式对一国的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以下我们从三方面分析其影响:

1. 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大则通货膨胀率越低, 独立性越小则通货膨胀率越高。因此, 为稳定物价, 央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2. 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这一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高额财政赤字主要是因为他们都依靠中央银行为财政融资, 最终给通货膨胀增加了新压力。所以, 减少财政对中央银行的依赖成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手段。

3. 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旦宏观经济未达到既定目标, 央行总是无一例外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这时它的独立性如果过小则会影响货币政策执行, 大大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我国中央银行相当独立, 亦或相对独立?

现阶段我国的中央银行基本上采取的是相对独立性的模式。纵观银行发展新趋向, 中国人民银行从“相对独立”走向“相当独立”也是大势所趋。

具体来说, 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直接对全国人大负责, 中央政府对其拥有质询权

虽然有学者反对这种建议, 认为这样会使中央银行处于“无控制状态”。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和没有必要的, 中央银行对全国人大负责, 尽管某些人大代表并不懂经济, 但中央政府可以对其行使质询权, 并提交全国人大决议。

2. 提高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性, 把货币政策委员会建成实质性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 而不仅仅是咨询议事机构

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 由国务院规定, 其独立性和职能的履行受到国务院的制约。在实践中,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构成为清一色的政府官员, 要想改变这种弊病, 我们必须在相关法律中对其职责、组成和表决程序等方面做以明确规定, 借以排除政府干预, 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稳健和权威, 确保货币币值的稳定。

3. 中央银行行长由国家主席提名若干候选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决定。

人事上的独立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央行行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职权的行使, 使其在“潜规则”下不得不受制于政府首脑。

此外, 还要赋予中央银行经济上的独立性, 使其不受政府财政制约;立法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政府机构的关系;加强我国相关银行法的建设, 完善法律体制, 将中央银行的行为纳入法制化。

参考文献

[1]陈洋林, 王涛,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比较与借鉴[J].北方经济, 2007, (13) .陈洋林, 王涛.

[2]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比较与借鉴[J].北方经济, 2007, (13) .

[3]文慧.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4]闫素仙.论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5]刘福寿.加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之悖论[J].财经科学, 2004, (6) .

篇4:试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问题及建议

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概述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地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它主要包括:独立地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独立地发行货币;独立地管理金融市场、调控宏观经济。

加强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既是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也是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中央银行既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是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制定者,因此搞好央行的相对独立性至关重要。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职能的完全分离标志着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建立,此后国务院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金融法律,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基石。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了修正案,进一步确定了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经历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使得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

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定时期内应向流通中发行多少货币,实际上由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致使货币发行计划与政府一定时期的经济决策高度重合,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有效控制。

货币发行分散于商业银行,而不是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是谁在中国人民银行一般存款帐户上有存款,谁就可能提取现金,谁就掌握了实际的货币发行权。此外,货币发行还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

另一方面,货币发行也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这可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借款;二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三是财政通过其它方式间接的挤中国人民银行。如用银行贷款发工资、以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以银行贷款上缴税利等等,从而致使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字、企业亏损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货币发行受计委的制约。在我国货币发行计划的编制程序上,先是由计委确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大盘子,然后根据这个大盘子来确定货币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由于其它计划的弹性较小,而货币发行和信贷两个计划的弹性较大,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贷收支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从而影响了货币发行;二是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又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由挤银行,最后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二)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

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此外,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权也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

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经贸部、计委等中央其它部委的制约。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还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三)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方面也不独立

中国人民银行应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有关金融管理情况。所以在很多时期,央行仍需服从国务院的指导,不能完全随经济形势而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三、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地位、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该法第七条又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完全独立性。

(二)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财政,不能成为财政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子的工具。《人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法律尽管确定了中央人民银行在资金上不受财政部的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被操作的情况时常发生。面对这种处境,人民银行不仅必须依法办事,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决杜绝向财政透支和无条件贷款,而且应相应增加有关财政部向人民银行的贷款额度、借款方式、借款期限等相关条款以及违反者的法律责任。中央银行既要与财政部密切合作,又要依法保持资金的独立性。

(三)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计委,防止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防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的地方化,以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中央银行独立性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充分认清开放的形势,紧紧抓住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和透明化几条改革主线,加快相对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步伐,使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现在看尚待加强,但可喜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中央银行本身都在努力地采取措施,不断地增强其独立性,只要假以时日,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定会逐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朱霖君.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J].现代商业,2010,(16).

[2]金建平.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J].当代经济,2010,(8).

篇5:论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与相对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活动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争议数量激增,而且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如果只是依靠法院诉讼来解决这些争端,由于国家司法资源的有限和诉讼程序自身的弱点,不仅无法使日益增加的争议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且也难以适应和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国家法律许可的条件下,人们开始寻找诉讼外的争议解决替代方式,而仲裁以其高效、快捷、保密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并且成为诉讼外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是当事人通过自愿达成协议、约定将争议提交双方共同选定的第三者进行裁决、并自愿执行裁决结果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为了快速、有效地解决他们之间的民事争议往往以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形式选择他们合意适用的法律、解决纠纷的法院及程序,而一旦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达成后就独立于他们之间的基础合同,即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但是仲裁协议也是民法上合意的一种,即仲裁协议本质上仍然是欲纠纷解决的当事人之间的一份合同,该合同是以有效、迅捷地解决民事争议为目的,因而,仲裁协议又具有相对性。以下分别就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与相对性作研讨。

一、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一)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含义

仲裁程序的启动和运行,是以当事人首先达成的承载着当事人仲裁合意(将纠纷提交仲裁解决的一致意思表示)的仲裁协议为基础的,鉴于仲裁协议的重要性,学者们形象地将其称为仲裁的基石。仲裁协议就其存在形式与基础合同的关系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在基础合同之外单独就仲裁合意达成的独立的书面协议:另一种是当事人在基础合同之中订立的表达其仲裁合意的仲裁条款。无论是以一个独立的法律文书形式存在的单独的仲裁协议书,还是以合同文本形式存在于基础合同之中的仲裁条款,都是以解决因基础合同而引发的纠纷为目的,都与基础合同存在着同样的实质性联系一一即针对基础合同的法律关系而起作用,因而也都存在着效力上是从属还是独立于基础合同的问题。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又称为仲裁协议的可分性或自治性,无论该理论的表述方式如何,其基本精神为:仲裁协议虽然是以解决因基础合同产生的纠纷为目的而订立的协议,但该协议一旦成立,就具有独立性,是与基础合同形成了两项分离或者说独立的契约,其有效性不受基础合同效力的影响。即使基础合同无效、被撤销、终止或者解除,仲裁协议作为当事人约定的解决基础合同纠纷的协议,仍然独立存在,并不因基础合同的无效或者失效而当然地无效或者失效。仲裁协议的独立性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独立性。一方面,它因基础合同的订立而订立,并随着基础合同的完全履行而终止:另一方面,一旦成立,它就从效力上独立于基础合同的效力,不仅不因基础合同发生争议或被确定无效而失去效力,反而正因此而得以实施,发挥它作为救济手段的作用。所以,仲裁协议与基础合同的关系并不像传统合同理论中的主从合同关系那样:从合同在效力上是完全依附于主合同,主合同无效或者失效,从合同也当然地无效或者失效:相反,仲裁协议的效力是独立于基础合同的,并不随着基础合同的解除、终止、被撤消或者无效而失效或无效。

篇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论文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晚年曾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根源。恩格斯说:“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的分工的地方,单独的劳动过程就成为相互独立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当它一旦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出来后,就离开经济基础相对独立起来,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并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恩格斯还从社会意识产生的特点的角度揭示它的相对独立性。人们在创造社会意识时,总要利用先前世代和当代的人们所积累的思想资料,加以改造和发展,而这些思想资料是人脑的产物,它们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手段表达出来并世代相传,经历着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

社会意识产生的这种特点,也使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各种社会意识的形成都有其经济根源,推动人们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的最终动力不在思维本身而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思维过程都要以客观材料为对象,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各种思想资料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成果都要以物质外壳为依托,它们之所以能流传下来,都是由于现实的需要和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篇7: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20

人员类别结构设置

指挥军官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军龄工资、奖励工资、津贴补贴 参谋军官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军龄工资、奖励工资、津贴补贴 科学家技术职称工资、级别工资、军龄工资、奖励工资、津贴补贴 技术专家技术职称工资、级别工资、军龄工资、奖励工资、津贴补贴 士官

技术等级工资、军衔工资、军龄工资、奖励工资、津贴补贴

(四)科学选择参照系搞好工资衔接工作建立相对独立的军人工资待遇体系应按照“五支队伍”设置的军人分类工资结构,在与地方同类相近人员比较后,科学选定参照系。

指挥军官。其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和压

·军人待遇· 30

20

津贴补贴类别具体项目军人职业津贴 军人职业津贴

工作性津贴(岗位津贴、保健津贴、奖励津贴)

岗位津贴包括:航天专业岗位津贴、航空飞行岗位津贴、航空机务岗位津贴、跳伞岗位津贴、海军舰艇岗位津贴、陆军船艇岗位津贴、潜水岗位津贴、战略导弹发射 岗位津贴、战略武器试验岗位津贴、常规武器试验岗位津贴、技侦专业岗位津贴、机要密码专业岗位津贴、核岗位津贴、领导岗位津贴等;保健津贴包括:核保健津贴、火箭推进剂保健津贴、航空机务保健津贴、医疗卫生保健津贴、洞库(坑道)保健津贴、侦测保健津贴等;奖励津贴包括: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津贴、优秀参谋人才津贴等。

生活性补贴(地区补贴、生活补贴)

地区补贴包括:地区生活补贴、高山海岛补贴、艰苦边远地区补贴、驻西藏部 队特殊补贴、驻港、澳补贴、驻国外补贴等;生活补贴包括:伙食补贴、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防暑降温费补贴、取暖费补贴、独生子女奖励补贴、子女教育补贴、夫妻分居补贴等。

任务性津贴

对处突、维稳、军演、维和、国际支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次性补贴。

(五)不断完善年终奖励工资制度

目前,我军实行的奖励工资制度由于标准低、管理不严、平均化严重,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必须建立军人分类绩效评价制度,对军人从工作能力、知识水平、执行任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分类设置绩效工资。建议将目前每年一个月基本工资的固定标准,调整为0个月~5个月基本工资浮动标准,各

级党委组织对本单位各个岗位军人进行综合考评,分设A、B、C、D、E五个等级。按照评价结果分别发放1个月~5个月基本工资,对表现极差的不发放奖励工资,以发挥奖励工资的激励功能。

(六)不断完善军人工资待遇的增长机制目前,军人工资待遇的增长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自然的增长和军人职务、军衔的晋升而实现的增长,另一种是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而对军人工资待遇标准的调整。建议:一是将军人津贴补贴部分采取占基本工资百分比的方式设置增资方式,这样津贴补贴能随第一种情况的增长而主动增加,提高军人工资待遇的整体水平;二是军队可以根据国家统计局于当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下

GDP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标和物价上涨指数等预测数据,按照军人工资待遇实际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确定军人基本工资的增长幅度。

二、配套措施

第一,加快军人工资待遇立法建设。一要搞好顶层设计。建议在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中增加军方在工薪和法律方面的专家数量,以推动立法工作的进程和质量。二要理顺有关军人工资待遇立法的主体。全国人大制定军人工资待遇法,明确军人工资的项目、水平、标准、发放方式、管理权限、增长机制等;中央军委颁布军人工资待遇条例,对军人工资予以规范;四总部制定军人工资待遇管理规定,细化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第二,建立健全军人工资调查制度。一是总部有关部门应加强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财政、税务、银行、物价、计划等部门的联系,加强对地方各类人员工资数据的跟踪搜集,为科学定位军人工资待遇水平奠定基础。二是总部有关部门要定期到部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军队现行工资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收集部队的反馈意见,形成调查报告并上报。

篇8: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

创造性作为一项发明创造能够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之一, 在“三性”中使用频率最高, 并且创造性问题在专利复审程序和专利无效程序中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因此, 合理准确地判断一项发明创造是否具备创造性不仅是专利实质审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申请人或代理人在意见陈述过程中最为侧重的地方。

然而, 在实质审查过程中, 我们通常检索到“与要求保护的发明技术领域相同,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效果或者用途最接近和/或公开了发明的技术特征最多的现有技术, 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但事实上, 我们很少关注到区别技术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然而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对选取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影响深远, 甚至会影响该申请的最终走向。那么, 我们应如何考虑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

2 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中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的影响

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是指该技术特征在技术方案中所起的作用不受其它技术特征的直接影响, 可以由该技术特征本身单独确定;或者说该技术特征在技术方案中所要实现的效果与其它技术特征无直接关联, 可以由该技术特征本身单独实现。为了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个概念, 下面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说。

该案例的权利要求1:一种渣浆泵自动增压机械密封件, 包括轴套 (1) 以及置于套设于轴套 (1) 上的法兰 (13) , 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 (1) 上套设有密封组件,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有置于法兰 (13) 一侧并相配合的前静环 (4) 和前动环 (5) , 所述前动环 (5) 的另一侧设置有弹簧座 (16) , 所述弹簧座 (16) 内设置有弹簧 (8) , 所述弹簧 (8) 的两侧设置有推环 (7) , 置于所述弹簧 (8) 另一侧的推环 (7) 的一侧设置有相配合的后动环 (10) 和后静环 (9) , 所述后静环 (9) 的端部通过端盖 (11) 固定。

审查员通过检索, 获得两篇较为相关的现有技术 (参见图1) 。

技术领域:相关文件1和相关文件2均属于泵的密封领域, 与本申请的相同。

技术问题:相关文件1和相关文件2都是为了提高泵轴的密封性能, 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与本申请的相同。 

公开的技术特征:相关文件1基本公开了权利要求1中的密封组件以及连接关系;相关文件2公开的密封组件结构与本申请的稍有差异, 因此导致未公开的特征多于相关文件1, 但该文件公开了泵内设置有副叶轮这一技术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 审查员选择了相关文件1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即对比文件1, 相关文件2为对比文件2。其中, 对比文件1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仅为:后静环 (9) 的端部通过端盖 (11) 固定。然而, 该区别技术特征正好被对比文件2公开, 因此该审查员采用的是对比文件1结合对比文件2评述该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 发出了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

申请人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后, 给予了相应的意见陈述并修改了权利要求, 其中将“副叶轮”加入了权利要求1中, 具体理由如下。

申请人认为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本申请的发明构思与上述对比文件明显不同, 因此, 申请人认为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还应该包括:自动增压;因为该自动增压是由副叶轮与密封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是采用密封件是无法实现该效果的。审查员给出的对比文件1虽然也能实现自动增压, 但其产生的原理与本申请完全不同, 并且既然对比文件1能够实现自动增压, 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没有动机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以得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此外, 为了明晰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并重点体现副叶轮的作用, 将“副叶轮”加入权利要求1中以形成新的权利要求1。

针对申请人的意见答复, 审查员重新审核了两篇对比文件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 并作出了调整, 以对比文件2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再结合对比文件1评述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最终, 该案发出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后, 申请人接受了审查员的审查意见。

综上所述, 对比文件2的发明构思与该案的一致, 均是通过密封组件和副叶轮共同作用来提高泵轴的密封性能, 同时巧妙地让密封件动环和静环不平衡压力达到平衡。虽然, 对比文件2未公开的技术特征较多, 主要为“弹簧、弹簧座、推环” (参见图1) , 并且该区别技术特征并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为该案的密封组件必须由权利要求1中一系列的部件共同构成, 才能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不过, 因为对比文件1已然公开了该密封组件的所有部件以及大部分的连接关系, 并且该密封组件是具有相关独立性的, 因此为了提高泵轴的密封性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将对比文件1中的密封组件应用于对比文件2中, 以得到该案的技术方案, 这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3 审查员通知书撰写及申请人意见答复的建议

3.1 审查员通知书撰写建议

通过上述案例, 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审查效率, 审查员在选取最接近现有技术时应当结合说明书内容充分考虑权利要求书中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理解申请人的发明构思, 在选取最接近现有技术时要合理判断区别技术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 建议审查员在撰写审查意见通知书时, 特别是采用多篇对比文件结合评述权利要求创造性时, 应当考虑区别技术特征是否相对独立, 若区别技术特征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征, 应在谈结合启示时充分考虑与该区别技术特征相关联的特征。即使该特征没有写入权利要求中也应当考虑, 只有当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整体上公开了该区别技术特征及其关联特征, 而且上述特征在现有技术中所解决的技术问题、达到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时, 才能得出该结合启示。

3.2 申请人意见答复建议

如何对审查意见通知书进行有理有据的答复, 避免“误区”, 从而使案件往授权方向走, 是申请人在撰写意见陈述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 建议申请人在撰写意见陈述书时, 当确定审查员对申请文件的理解及对比文件的公开内容存在不足时, 申请人可以对审查员的审查意见进行相应的质疑。然而, 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以权利要求记载的特征限定的, 其是判断依据, 因此, 申请人要想说服审查员由于本申请与对比文件存在工作原理的不同, 而导致对比文件没有结合启示时, 首先应当将能体现该区别的特征撰写在权利要求中, 然后针对审查员的质疑有针对性地答复。

4 结论

综上所述, 审查员在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 不应该机械地按照审查指南中的规定作为标准来选取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而应当考虑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 以期达到与申请人快速、有效地沟通的目的。只有在充分考虑了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后, 由此选取的最接近现有技术才更为合理, 撰写的审查意见才更具说服力, 申请人也更容易接受。

而申请人在答复创造性审查意见通知书时, 意见陈述书应该以本申请与对比文件的区别为基础, 抓住重点区别, 依据说明书的记载, 合理论述和分析本申请的区别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应该做到有理、有据、有针对性的答复审查意见, 必要时要对申请文件进行相应修改, 以推动案件朝有利于申请人的方向发展。

摘要:在发明专利审查中, 创造性是发明授予专利权的重要评判标准, 也是最容易在审查员和申请人之间产生分歧的地方。本文针对具体案例论述了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对创造性评述的影响, 并针对区别技术特征的相对独立性问题,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改进审查员的通知书撰写及申请人的意见陈述的表达方式, 以期提高审查员和申请人之间的沟通效率, 规范审查意见, 加快审查进程。

关键词:创造性,区别技术特征,相对独立性,现有技术,意见答复

参考文献

篇9:浅谈舞台美术的“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舞台美术;戏剧艺术;相对独立性;造型导演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3.011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布景、灯光、化装、服装、道具及效果等。其综合设计称为舞台美术设计,简称舞美设计。

舞台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和艺术环节,都是从属于舞台艺术,并与戏剧的其他艺术因素(编、导、演、音等)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包括舞台美术在内,戏剧的各个组成部分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认识舞台美术这种“双重性”,对于维护戏剧艺术的正常功能,具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1 “从属性”与“相对独立性”的关系

“从属性”与“相对独立性”是摆在舞台美术这座“天秤”两侧的“法码”,应保持平衡;不然,舞台美术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將得不到正常的体现。“从属性”是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相对独立性”是舞台美术的艺术个性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客观表现。作为一种有生命、有个性的艺术因素,都有顽强表现自己的本能。因此,“从属性”与“相对独立性”之间存在相互约束的作用。如果对舞台美术只片面强调“从属性”而阉割其“相对独立性”,那么,舞台美术只能是戏剧的附庸;然而,舞台美术的“相对独立性”如果失去“从属性”的约束,将使美术这一艺术因素游离于戏剧之外,从而造成对戏剧艺术整体的破坏。

从我国目前大多数剧团舞台美术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舞台美术的艺术功能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有的舞美设计往往只起一种剧本的“图解员”、导演的“采购员”、演员的“服务员”作用,甚至也有只当“搬运工”的现象(照搬别人的设计及布景的装卸工)。要改变这种局面,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起决定作用。舞台美术的“相对独立性”正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要繁荣舞台美术创作,先不谈物质条件,只力求 “相对独立性”的正常体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某些舞美设计中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何况,有的剧团领导的认识和态度也挫伤过他们的专业荣誉感,如把犯了错误的人放在舞美队里“劳改”,把改行而又并不能胜任舞美工作的人员塞入舞美队以滥竽充数,等等。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又从何谈起?舞台美术创作的繁荣又如何保证呢?

因此,笔者认为,舞台美术的“相对独立性”,是繁荣舞台美术创作的基础,是正确处理其与戏剧艺术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

2 舞美设计与导演的关系

舞台美术“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与在戏剧创作“大家庭”中建立一种符合综合性艺术规律的正常合作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尤为密切的是舞美设计与导演的合作关系。

2.1 导演和舞美设计的共同创作

在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创作过程中,谁来把各个综合部门的创作意志统一起来,以完成一部戏演出的总体构思呢?这种综合、统一的职能是由导演来完成的。这是戏剧艺术创作上的一种分工,戏剧艺术整体中各个综合艺术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只有艺术功能的不同,而没有权力大小的区别,对艺术创作问题的决定,彼此都不能诉诸行政命令。这是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特点所决定的,也正是戏剧创作中的一条基本的艺术规律。

所以,舞台美术的艺术真实,只能是在导演和舞美设计通过对剧本的共同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景形式进行选择、提炼和表演艺术结合,共同创作出剧中的环境气氛以表现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结果,当然这种表现不限于某一具体景物的真实程度。对“导演中心”论提出异议,丝毫不意味着对导演艺术地位和作用的贬低,只是要正确区别“导演”和“导演中心”,强调舞台美术“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如果说,舞台美术创作部门因为自身的不学无术,对剧本的解释,以及一系列舞台体现方案拿不出自己的见解,那么,与导演的艺术合作便成空谈,舞台美术的“相对独立性”便无从谈起。

2.2 作为“造型导演”的舞美设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美术设计师是戏剧中的造型导演”。他充分认识到舞台美术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戏剧创作中,导演的主要作用是在对戏剧动作造型(表演)的组织工作上,而戏剧外部造型( 布景、灯光、服装、道具、效果等)的组织工作主要由舞美设计者承担。因此,戏剧艺术创作的全部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导演”工作:“动作导演”和“造型导演”。在很少的情况下,导演能合二而一、一手包办,绝大多数情况是分别由导演和舞美设计各抓一头。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对戏剧外部造型所提供的条件看,“造型导演”的实质意义和客观存在是毋庸置疑了。但是,对“造型导演”这一客观要求,舞美设计是愉快胜任,抑或无能为力?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正是舞台美术“相对独立性”是否得到体现。所谓“相对独立性”的全部内容就是舞台美术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它绝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舞台美术各种艺术元素的实际功能的总和。这种舞美艺术功能的总和,就是舞美本身的专业修养的实际表现。在舞台美术工作中,大家也都体会到“相对独立性”的发挥,主要着眼点应该是艺术功能——创作构思水平,而不仅仅满足于大量技术性甚至是事务性工作上。对此,我们都清醒地注意到,大多数演出团体,特别是戏曲剧团的舞美设计,常常是被技术性工作淹没了艺术构思,往往因为疲于应付紧张的演出工作,对提高艺术创作质量问题无暇顾及;也有的是因为缺乏学习、切磋提高的条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此年复一年,长此以往,舞美设计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激情减退了。这对于舞台美术工作者来说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对整个戏剧艺术事业来说更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nlc202309081245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舞台美术的深入融合,戏剧(特别是戏曲)艺术舞台美术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舞美设计舞台美术这个“造型导演”已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重视舞台美术“相对独立性”的发挥,已成为繁荣舞台美术创作,发展戏剧(特别是戏曲)艺术事业的重要课题。

3 重新认识“习惯概念”

为了能充分发挥舞台美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某些直接影响甚至束缚舞台美术创作的“习惯概念”,似有重新认识、认真研究的必要。

3.1 “服从导演意图”是偏见

比如,舞美设计要“服从导演意图”的提法中,这个“服从”,在事实上往往已经被理解为舞美设计对导演个人意图的服从,以为舞美设计只能“唯导演之命是从”。这样的“服从”,实际上把舞美设计推到了一个消极被动的地位,是对舞台美术“相对独立性”的否定,即片面强调舞台美术的“从属性”,无视其“相对独立性”的结果。可以肯定,舞美设计与导演之间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如果说有“服从”的话,那就是彼此都得服从一个经过相互磋商而共同制定的“演出方案”,它包括导演的意图,同时也包括舞美设计及其他艺术创作部门的意图。把一个集中了创作集体意志所制定的“演出方案”只看成是导演个人的意思,这是缺少正常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3一种偏见。

3.2 单一化的“真实”

再如,对舞台美术创作常常提出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舞台上的形象都以生活原形去比较其“真实”的程度,把舞台美术的创作目的看成是对生活的复制。这种“真实”的概念统治了戏剧舞台三十年,把舞台美术创作的路子局限在写实风格,几乎排除了写实以外的非写实风格,尤其在“样板戏”鼓噪之时,把舞台美术拖进了“写实”的死胡同。作为舞台美术创作者,绝不能被这一习惯了的“生活真实”的概念所束缚,不能被这种“真实”一叶以障目。过去我们陷入了单一化的泥潭,再不摆脱这个习惯概念的羁绊,冲破这种“习惯势力”的障碍,舞台美术的多样化是无希望的。舞台美术本身如果甘于这种单一化,实质上是对“相对独立性”的自我否定。

3.3 “内容决定形式”不准确

还有一种习惯概念,那就是“内容决定形式”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用“决定”来概括,这对专门探索演出样式与形式美的科学——舞台美术来说,实践证明是不准确的。“内容决定形式”是把内容作为第一性,形式作为第二性,形式只是内容的派生物。这种先有内容后有形式的“二元论”与造型艺术中的形象构成规律是不相符的,因为客观事物的美首先依賴于形式而存在,通过形式才可能把美的内容向观众传达,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而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它们是二位一体,是“一元论”。而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容是相对不变,形式却是绝对可变的。造型艺术美的价值在于形式,有了形式和形式美才可能为人们所感受和判断,因此,舞台美术样式的创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内容,也就存在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如果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逻辑进行舞台美术创作,必然导致形式图解内容,从而把形式的探索引入概念化、单一化、公式化的小圈子里去,这已被三十年来的实践所证明。舞台美术对演出样式及戏剧外部造型的形式美的探索,是从内容出发而又反作用于内容;同时,也可以从形式出发去选择和组织内容,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中形象构成规律的具体方法。因而,内容与形式之间似不能简单地使用“决定”的概念,起码对造型艺术来说上述说法不够准确。

4 结语

舞台美术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是开拓舞台美术创作的广阔疆土,是促使舞台美术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任何形式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没有生命。诚然,学习和继承中外的艺术方法是创新的基础,笔者反对所谓坚持传统、排斥一切外来形式的学习和借鉴的固步自封的态度。但学习和借鉴应该是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别人好的东西经过我们的理解、消化,融入我们的作品中才可以称之为借鉴,而那种东拼西凑的、形式脱离内容的、浅薄平庸的所谓创新往往比守旧更糟。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总之,舞台美术的创作尽管从属于戏剧演出的整体,但也可以在处理好与戏剧其他因素关系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独立性”,突破旧有认识,找到与剧本风格和特点相适应的舞台美术形式,最终体现出舞台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

(编辑 张冠华)

上一篇:门店收货验收管理制度下一篇:消息二则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