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2024-05-15

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精选13篇)

篇1: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题一: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 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试题二: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篇2: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6分)

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3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3分)

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

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

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

篇3: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 名字叫宋玉, 他是屈原的学生, 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 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 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 (xuè) 寥 (寥, 旷荡空虚的样子) 兮, 天高而气清;寂寥兮, 收潦 (雨水止住) 而水清。”此赋一出, 后之文人受其影响, 写到秋天, 大多染上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样的诗在唐诗中俯拾即是:

“青枫落叶正堪悲, 黄菊残花欲待谁。”

——张渭《辰阳即事》

“寒塘映衰草, 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 顾景咏悲翁 (即思悲翁, 古乐府曲名) 。”

——王维《奉寄韦太守陟》

“霜景催危叶, 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 零落旅人同。”

——司空曙《题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凡此种种。诗人往往以秋天萧瑟之景, 或抒家国之恨, 或发身世之感, 或叹别离之苦, 或写无端的闲愁。在思想意蕴上虽有高低之分, 但悲秋的情调是相同的。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可能作于被贬谪巴蜀时期。它在古往今来众多的咏秋之作中独树一帜。诗人一洗前人悲秋的滥调, 而赋予秋天一种明朗向上的格调。面对凄冷的秋天, 诗人豪气纵横, 逸兴遄飞 (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 。可以说这两首诗是催人奋进的乐章, 是志士励志的高歌。千年之后的今天, 依然感染并激励着我们。

第一首写秋气, 即秋之神韵风骨。首句用宋玉《九辨》句意。寂寥, 寂静虚空。一悲字点明古人对秋天的总体感受。二句将前人的悲秋之情一笔抹倒, 写出诗人对秋天的独到看法。朝, 天, 日。如今朝、明朝之朝即此意。春朝, 春天。三、四两句是名句, 是两首诗的精华所在。排, 推开。碧霄, 蓝天。面对着清冷的秋天, 作者没有写“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也没有写“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晴空上的一只凌云飞起的鹤, 借鹤比拟象征, 托物言志。“一”字写其孤独, 象征诗人处境的孤立无援;而“排云上”突出诗人永不低头、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只卓尔不群展翅凌云的鹤, 不仅把诗人的视线引向蔚蓝的天空, 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诗情, 大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和气概。

第二首诗借写秋色进一步突出秋的风骨。首二句写秋色之美:山明水净, 白露为霜。许多树的叶子深红浅黄错杂, 五彩斑斓。后两句由秋色引出秋气之清。嗾, s Gu, 教唆, 指使。谓予不信, 请君试上高楼体会一下, 这种清凉之气会沁人心脾, 直入骨髓, 让人头脑清醒, 心绪平和。而不像万物萌生百花盛开蜂喧蝶闹的繁盛春日让人想入非非, 轻浮张狂, 忘乎所以。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为什么能独树一帜, 很值得我们深思。南宋大诗人陆游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过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他说:“饱以五车读, 劳以万里行。艰险外备尝, 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 杂错而交并。邦家志忠孝, 人鬼参幽冥。感慨发奇节, 涵养出正声。” (《剑南诗稿》卷十八《感兴》) 又说:“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 而气者我之所自养。有才矣, 气不足以御之, 淫于富贵, 移于贫贱, 得不偿失, 荣不盖愧, 诗由此出, 而欲追古人之逸驾, 讵可得哉?” (《渭南文集》卷十四《方德亨诗集序》) 。综观陆游这些话, 他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出好诗, 仅靠才能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要有一定的涵养。不仅要刻苦地向书本学习, 还要在实践中磨砺, 观察自然山川, 了解风土人情, 体验并参透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 经受各种各样的艰险磨难, 而且更要有一种“气”来驾驭, 亦即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政治理想的指导, 否则, 要想赶上古人是不可能的。

刘禹锡生活的年代正值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而日趋衰败之时,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统治集团中的各种矛盾都在激化, 民生凋敝, 社会动乱。刘禹锡有着朴素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和进步的政治理想,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 他被贬到巴山蜀水僻远荒蛮之地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艰难困厄中, 由于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乐观的个人品格的支撑, 他没有自甘沉沦, 而以暂时蒙尘的宝剑以自况, 在人生的“砥石”上时时磨砺自己的志节, 写下了许多富有战斗精神的诗文来。这从他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再游玄都观》等诸作中都可以看出。可以说《秋词》二首与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诗言志”, 诗人正是通过这两首小诗, 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昂扬的斗志和高尚的节操。

《秋词》二首是以议论为主的小诗。议论有感而发, 有的放矢, 并与写景紧密结合。议论是诗的贯穿线, 是写景的纲;而写景又是议论的张本。没有写景, 议论难免流于空泛, 缺少动人的艺术力量;没有议论, 写景则会变得没有思想, 苍白无力。我们不妨把《全唐诗》中所选的另外一首同题之作拿来比较一下, 便会看出其中的端倪来。这首《秋词》是南唐集贤殿学士徐锴所作。其诗云:

井梧纷堕砌, 寒雁远横空。

雨久梅苔紫, 霜浓薜荔红。

篇4:拓展阅读:秋词(刘禹锡)

注释:

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本指春天的早上,这里泛指春天。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⑤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而诗人在《秋词》中却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

/ 2

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篇5:秋词阅读答案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篇6: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被贬到湖南长德,待了十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法扶成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就戏看花诸君子()。

这意思是说:如今满朝新贵,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爬上来的呢。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__今天广东北部州和四川奉节,贬来贬去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老先生不怕惹祸,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篇7:刘禹锡《秋词》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附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篇8: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1

秋词 刘禹锡

【原文】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自古逢秋悲寂寥:暗指宋玉的悲秋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liáo),寂寞空虚。这句话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荒凉寂寞。

春朝(zhāo):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冲击。排云上,即直冲云霄。

碧霄:青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那凌空高飞的白鹤,把我的诗情带上了靑天。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郎州时写的,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依旧傲然向前,不愿消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品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就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情情结——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不可改变的思路模一式。

“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接表明我对秋日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直接抒发感受,热情赞美秋天。其实原也如此,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空气清爽、艳陽高照的季节,人们悲秋本也就带有个人脆弱、颓废的不健康的思想因素。春天固然好,秋天未必就一定要触发人心中的悲凉,诗人在这里就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一个有力的挑战。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它写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诗人选择这一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这一壮美的场景画面,应该是有他的特别用意的。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是由上句引发而来的,是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在字里行间作者那不甘消沉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反历来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刘禹锡《秋词》赏析2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2分);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2分)。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2分);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月练习二: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A)

15.(3分)(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刘禹锡《秋词》赏析3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附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篇9:刘禹锡《秋词》读后感

[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为文人悲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宋玉,该人既是古代有名的帅哥,又是著名的辞赋家,古有“……才比宋玉”之说,是文人中的翘楚。

其所着《楚辞?九辨》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衰。……”的感慨,可以说是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后文人悲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但是,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的文人悲秋、叹秋观,勇于挑战历史上的文化遗风,以颂秋、赞秋赋予秋天的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达了“诗豪”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深受后人的敬佩!

时值三秋,东北已冰雪盖地,中原也玉露成霜。然而在我们南方炎夏暑气才刚刚消散,清秋的脚步在风雨中踯躅蹁跹,一场秋雨一阵凉,清凉的晚风吹袭着恬淡的心田,让人在寒凉中增添几分惬意……时序渐至,一叶知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夫期盼的正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秋色,为文人铺笺泼墨,诗情画意盎然而生提供了难得的素材;秋韵,三杯香茗,一曲清歌,让世俗繁华抛于脑后。

君不见北京的香山公园,四川九寨沟风景区,都是在深秋时节,以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色,呈现一幅山林画卷,给人美轮美奂的炫美视觉享受,吸引游客流连忘返。故金秋给人以安静之美。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时,这飘零的落叶终将入泥护花,书写着永恒的生命,正如人类的`繁衍生息,瓜瓞绵绵。

伫立庭前,遥望天际,北雁南飞,天高气爽,飞禽心无旁骛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放心觅食去。看天边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这无垢的清秋,让我心中多一份落寞。叹人生之秋,不也是在悲凉处落幕?大自然的规律虽无法违逆,但景由心造,愿自心发,诗人刘禹锡在屡屡遭贬后仍以“秋日胜春朝”的人生观坦然面世,以文自适,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安享清福。

篇10: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青海省西宁第五中学语文组 杨伟平

唐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虽距我们很远,但唐诗和刘禹锡却离我们很近。翻开典籍,我们会感到那唐代的佳音越过荒凉的原野、狭长的山谷疾驰而至,文化敲击我们的声音恍然启悟着人生的真谛:文化是一种千年不绝的交响。而品读刘禹锡《秋词》更会给学生带去内在的精神愉悦和理性精神层面的提升。

刘禹锡《秋词》共两首,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膜拜,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他的《秋词》。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像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自然,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为了驱除“悲秋”心理,诗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间有所轩轾,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里人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那漫山红黄相间的枫叶是对第一首绘就的秋景图的巧妙点缀和生动的补充。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 ”的情怀。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偏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首诗 《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迁,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风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如果你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郁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刘禹锡的这两首诗给与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这里有必要简单总结一下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和主要贡献,主要有三方面:〔1〕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2〕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3〕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贬,刺现时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较前人几时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事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寓言式的新形式更使其诗歌底蕴深厚。

悲秋,是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传统主题。最早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到汉代无名氏《古歌》中的“秋风萧萧愁杀人”,再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做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欧阳修《秋声赋 》中所说的“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特别是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请、肃杀的秋色状景以托怨情,以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南逢开口笑,花须插入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唐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所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等等。这些诗词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托伤时忧国的凄怆痛苦或倾吐落魄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节,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作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陈陈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让我们 今人读后往往为之泣下,觉得他们太感慨、太黯然,太神伤。人生总要经历坎坷,命途本就多舛,何必苦苦伤悲,终穷一生呢?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首一反传统看法,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扫尽了古人悲秋的颓废萧瑟之气的壮美之诗。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时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以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有别。为此毛泽同志以壮阔绚烂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这是封建士大夫无法企及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悲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是,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势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深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维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料的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于思维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见识。它突出的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悲”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诗言志”刘禹锡的诗情及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显然,这也就是《秋词》的主题。一曲昂扬的激励雄心壮志的高歌。志当存高远,壮志在我胸。今天,我们寻觅着,捕捉着刘禹锡等众多的文人志士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不仅洞见一位俯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运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更为他的热情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审美趣向和远大志向所折服。

篇11:阅读长信秋词回答问题附答案

长信秋词五首

王昌龄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诗歌前两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认为诗歌第三句熏笼玉枕无颜色的无颜色有双重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 (1)答案: 首句描写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的景象,次句描写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1分),从而渲染萧瑟冷寂的氛围(1分),烘托女主人公的孤独凄婉。(1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①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熏笼玉枕等用具已经年久陈旧,色彩暗淡。②时间到了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黯然失色。)③不是在写用具本身,而是在写主人公对用具的主观感受,是她黯淡心情的反映。(答对一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诗意:

在一个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珠帘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宫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炉火、灯火微弱。在熏炉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她形孤影单、心境凄清、愁恨难眠,她听到了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漫长而清晰的漏声,激起了她无限的怨愤。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借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的故事而写的。《长信秋词》共五首,这是其中一首。描写一位年轻的宫女在一个不眠秋夜的感受。诗人运用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情观境的手法,将自我的情感投身到景物中去,使物著我色彩,通过宫人在凄凉寂寞深宫中,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失落与无奈,表达出诗人自己的凄清心境。

第一首诗,运用含蓄深婉的笔触,以景托情,写班婕妤失宠后,在凄凉寂寞的长信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全诗前三句描摹了一个梧桐秋叶、珠帘不卷、夜来霜重的萧瑟寂冷的外在氛围,由外而内,暗淡的熏笼,陈旧的玉枕和一个彻夜难眠的孤人,不刻意写悲而悲情自现。

篇12: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1、悲寂寥:悲叹萧条。

2、春朝:春天。

3、排:推开。

4、碧霄:青天。

翻译: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兴到了蓝天上了。

篇13: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

作品简介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作品原文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 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⑸。

试上高楼清入骨⑹, 岂如春色嗾人狂⑺。

词句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⑸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⑹入骨:犹刺骨。

⑺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白话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刘禹锡简介

是汉代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在刘禹锡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江南做官,所以刘禹锡也成长于江南水乡之中,在这段时间刘禹锡刻苦的学习儒家学说,因为天资聪慧,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小有才名。

后来刘禹锡考上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因为家中长辈去世就丁忧回家守丧,后来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升迁到了监察御史,恰好和韩愈、柳宗元在一起为官,三人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刘禹锡积极参与政治,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一起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人物,在改革期间,他们施行了不少有力的政策,但是因为触动了原有阶层的利益,所以改革失败了刘禹锡也被贬外地,从此开始了他不断的流放贬谪生涯。之后的时间里刘禹锡几次被召回京城,但是都没过多久就被贬到地方去,直到23年之后刘禹锡才得以回到洛阳安定下来,晚年的刘禹锡已经看淡了官场上的名利,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和好友的交流吟诗作对上,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禹锡是唐朝年间有名的大文豪,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常年的贬谪刘禹锡心中有着很多的愁苦,再这样悲痛的心理之下,刘禹锡的作品之中有着不少的哀戚之意,但是刘禹锡悲伤之余,从来不曾绝望,始终有着斗争的欲望。

纵观刘禹锡的诗文生涯,他的很多诗文都揭发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讽刺权贵,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层的打压,但是这样的打压并没有让他丧气,反倒是增长了他的文人气质。刘禹锡一生受到过很多的打击,也曾经贫困潦倒过,但是这反倒是养成了刘禹锡乐观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清新,有着不少的哲学色彩,或许这和他哲学上的研究也有着关系。刘禹锡在儒家经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于天人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刘禹锡还用自然研究来辩驳了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空无”才是世界本质的理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着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在唐朝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屡遭贬谪,在地方上为官,到了年老才得以回京安养,但是这样的生涯也锻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文学哲学的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选刘禹锡的诗句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上一篇:样板房新总结下一篇:会计助理主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