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名句

2024-04-09

刘禹锡的名句(精选14篇)

篇1:刘禹锡的名句

关于刘禹锡的名句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酬乐天咏志见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篇2:刘禹锡的名句

刘禹锡资料: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篇3: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气出来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 官至太子宾客, 加检校礼部尚书, 因他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 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 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 和州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 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 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辨。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 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 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 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 自是别有一番风趣, 刘禹锡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 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 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 刘禹锡连搬三次家, 住房一次比一次小, 便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了, 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并请人刻于石头上, 立在门前。人间沧桑, 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一抔, 而刘禹锡的《陋室铭》, 却是光照历史, 留传千古。

篇4:刘禹锡的“天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是匈奴族后裔。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19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793)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参与了王叔文的改革运动,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刘禹锡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之为“诗豪”。

但凡真正的诗人、作家、艺术家,都有几分不谙世事不通世俗的“天真”。这种“天真”,一方面使他们能比一般人更敏锐地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创作出纯朴率性、近乎天籁的完美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这种“天真”,又使得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遭遇世俗的排斥和打击,甚至被某些俗人所嫉恨和算计,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变得曲折而多舛。刘禹锡就是这样的典型。

刘禹锡在当时的文坛,绝对是重量级人物。他的《陋室铭》、《乌衣巷》都是流芳百世的名作。但刘禹锡也是一个相当“天真”的人,做人颇不圆通。刘禹锡的“天真”,在他的《陋室铭》里有明显的表现。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可是,他的“天真”给他惹了不少的麻烦。这一点,从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所作。刘禹锡被贬至和州任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的级别可以在衙门里住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而且嫉贤妒能。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落井下石,对他“关照”有加。加之刘禹锡为人“天真”,不肯也不愿与势利小人套近乎,在策知县这里,自然得不到丁点好处,反遭多方刁难。策知县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江边一套三间的房子里。三间三厦的屋子缩水为三间,搁在别人身上肯定郁闷,可“天真”的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郁闷,反而很高兴,特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屋门两侧,联曰:“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刘禹锡此举可把策知县气得够呛,本想整你,你却在这里“观白帆”,还想着要与朝廷“争辩”。好嘛,再给你紧紧。于是,策知县又下令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房子也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白帆是观不着了,可房子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这在“天真”乐观的刘禹锡眼里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随遇而安,得了这一间半房子,也没有计较,悠然自得地住下,而且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门上:“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再次给刘禹锡调房。这次,他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了城中,而且只给了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落蜗居。就这样,半年时间里,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得斗室。“天真”的刘禹锡根本不计较住房待遇方面的落差,更不会向势利小人屈膝。他依然自得其樂地读书作文,并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还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豁达的“天真”

刘禹锡的“天真”可以说是透入骨髓的,这种“天真”使他不管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能乐观豁达、不屈不挠。而他的乐观豁达,又往往让他备受打击。刘禹锡参与的王叔文的改革在保守派的百般阻挠之下失败了,支持王叔文改革的8个官员,都被当做是王叔文的同党而遭到打击。皇帝下诏,把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等8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其中,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做司马。朗州离长安很远,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要是换了一些想不开的人,心情是够难受的。“天真”的刘禹锡相信自己的作为是正直的,真理在自己这一边,遭贬了也不那么懊丧。到了朗州,除了办公以外,他常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在诗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的疾苦。这一去就是10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调回长安,准备让他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看到长安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不舒坦就不舒坦,放在心里就是,可刘禹锡“天真”啊,“天真”的人藏不住事。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观里种了一些桃树,春天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回来以后他就写了《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朝廷的权贵们那儿,他们从诗里读出了刘禹锡的“不服气”,也读出了他对朝廷后来提拔的权贵的嘲讽。这一下子自然就惹出了麻烦,他又被贬往连州(今广东连县)做刺史。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14年,裴度当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换个有城府的人,仕途如此坎坷,经过百般磨难好不容易回到了京城,该夹着尾巴做人了吧。可刘禹锡却旧地重游,又去玄都观里看桃花。这次,种桃的道士不在了,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却顽强地坚持着。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再游玄都观》,抒发他心里的感慨: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一传开自然又被认为是牢骚之作,3年后,皇帝又把他贬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唐朝有种社会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襄阳有个名叫牛僧孺的读书人,这年到京城赴试。这个牛僧孺,可算作刘禹锡的“粉丝”,一到京城,他就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刘禹锡,请他赐教斧正。刘禹锡“天真”大发,他没去想人家请他赐教斧正也许只是客套,竟然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起牛僧孺的文章来。当然,刘禹锡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坛前辈、文学大家,能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他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可是,这个牛僧孺并不是个真心向学的人,而且又非常自负,此番老刘只挑刺不夸奖,让他大失所望,也很“受伤”,他从此对刘禹锡记恨在心。后来牛僧孺官运亨通,最后当上了当朝宰相。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个人便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这时,“天真”的刘禹锡才知道自己当年当面改牛僧孺的大作有多么的欠考虑。后来,刘禹锡还跟他的弟子提到这件事,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持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

其实,刘禹锡改牛僧孺的文章,既是“天真”率性之为,也反映了他为人真诚的品格。也正是这种“天真”和率性,造就了一个才华俊逸、风格脱俗的大诗人。倘若刘禹锡只是个凡事打哈哈、说好话的人,我们今天又怎能读到他的那些俊秀隽永的诗文。刘禹锡的“天真”并没有错,错的是病态的世道,容不下这种“天真”,容不下这份来自人性深处的美好。

刘禹锡屡遭贬谪,白居易很为他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54岁的刘禹锡从和州刺史任上返回都城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可以说是“天真”的刘禹锡大半生的总结。■

篇5:刘禹锡名言名句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16、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17、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18、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19、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怕端普唇怼

20、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21、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22、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23、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24、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26、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2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28、雷雨江山起卧龙。

29、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30、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3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33、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34、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35、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3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7、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9、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40、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3、嘈然H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44、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45、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8、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0、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51、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5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4、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55、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56、花红昌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7、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58、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59、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60、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61、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62、空气恶浊的酒馆是罪恶的渊薮,能把贤人变成笨蛋!

63、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64、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65、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66、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6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8、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6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70、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情猜。

71、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72、烟开鳌背千寻碧,日落鲸波万顷金。

73、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74、绿玉觜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75、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76、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7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9、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8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1、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82、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83、人诚务胜乎天。

84、求硕画于庶位,虑遗材于放臣。

8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8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88、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8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90、说之,推诚人自服。

91、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92、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93、俟自直之箭,则百代无一矢;俟自圆之木,则千岁无一轮。

篇6:刘禹锡的名句

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初经咸谷眠山驿,

渐入梁园问水程。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O生。

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

州城全是故吴宫,香径难寻古藓中。云水计程千里远,

轩车送别九衢空。鹤声高下听无尽,潮色朝昏望不同。

篇7:刘禹锡的诗词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篇8:论刘禹锡乐府诗的成就

首先是刘禹锡着意于尚俗求新, 转向民俗题材, 为乐府诗开辟了新境。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指出, 中唐诗人“一变盛唐诗歌那种风骨远韵、那种多层意境、那种理想化的倾向, 而转向尚实、尚俗、务尽”。 (2)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 失败后被贬荆楚巴蜀等地20余年, 足迹遍及贬所的山川原野, 使他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生活, 感受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并在创作时, 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 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借事言志, 表达久藏的心声。诗以言志, 歌以咏言, 这是诗人作诗的用意, 刘禹锡也不例外。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认识层面, 就不能发现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诗中借以言志的民风习俗才是诗歌的核心价值, 它体现了乐府诗题材的新变, 开创了新的境界。如其《采菱行》:

白马湖平秋日光, 紫菱如锦彩鸳翔。荡舟游女满中央, 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 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 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 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 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 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 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 长安北望三千里。

《采菱曲》、《采莲曲》六朝已有, 但内容多为艳情, 表面咏采莲, 实则咏采莲美女。所以, 多以浓墨重彩描绘采莲女的艳丽和荡漾情思。如鲍照《采菱曲七首》中的二首:“睽阔逢暄新, 凄怨值妍华。秋心殊不那, 春思乱如麻。” (3) 诗中突出表现了对佳人的相思情怀, 采莲劳动反而成了衬托的背景。刘禹锡突破古意, 从正面来描写采菱女的纯朴本色和整个采菱场面。如对采菱女描写:“笑语哇咬顾晚晖, 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 野蔓系船萍满衣。”表现了她们的活泼、质朴和勤劳。同时也写了采菱劳动的紧张:“争多逐胜纷相向, 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 钗影钏文浮荡漾。”这与前述乐府诗中的写法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是乐府创作中的可贵突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诗人把武陵民居的特色和地方风俗与风情都摄入了诗中:“家家竹楼临广陌”, “携觞荐芰夜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武陵竹楼, 是武陵最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采菱时节, 这里商贾云集, 酒家里食客通宵欢饮, 踏歌相应, 真实地反映了沅湘一带的生活风情。在诗的最后四句, 诗人虽然流露出客寓他乡的伤楚, 表明了用心之所在, 但诗的深层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

民俗风情是最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诗歌创作素材, 刘禹锡的乐府诗之所以能超越前人, 就是能善于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 并将民俗世象作为诗歌意象进行创作。如《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 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 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 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 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 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曲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东注。

龙舟竞渡是朗州五月五的重要节俗。关于龙舟竞渡的缘由有多种说法, 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大。如《隋唐嘉话》卷下载:“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 所向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 其乡人乘舟求之, 意急而争前, 后因为戏。”又《乐府诗集》卷九四记:“……《荆楚岁时记》云:‘旧传屈原死于汨罗, 时人伤之, 竞以舟楫拯之, 因以成俗。’《岁华纪丽》云:‘因勾践以成风, 拯屈原而为曲’是也。” (4) 刘禹锡对屈原素怀崇敬之情, 因此特别关注竞渡节日。诗人以竞渡为描写题材, 对节日民俗进行了生动描绘。端午节的沅江两岸, 彩旗招展, 观众如云, 龙舟竞渡是节日的传统活动。竞赛时, 但闻鼓声雷动, 江面上, 各路竞渡彩舟破浪疾进, 奋勇争先, 比赛场面盛大而热烈。“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可见竞渡是一项广受民众喜爱的民俗活动, 场面才会如此欢腾痴狂, 节日的气氛也才如此热烈。诗的最后两句或许蕴涵着诗人身世际遇的深意, 但诗中所写的竞渡民俗风情, 才是最值得肯定的价值。

刘禹锡对湖湘一带的踏歌习俗也作了反映。如其《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又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是巴蜀民间习俗,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边走边唱, 踏地为节。诗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青年男女在月夜之下, 踏歌传情的地方风俗, 为乐府诗注入了民俗风情的新意。

其次是刘禹锡着力于对陌生领域的开掘, 在前人极少涉及的陌生领域, 开辟了表现农业劳动的新路。刘禹锡长期生活于远州贬所, 对现实社会感受最深, 对农村生活也最熟悉。所以, 他所描写的农业劳动也最真实生动, 不仅是乐府诗中所绝无仅有, 甚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也几乎未曾涉及。如其《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 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 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 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 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 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 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 赤鸡鸣且啄。

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 对农民插田劳动很感兴趣, 亲临观察, 心有所感, 而自创新题, 写下了这首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诗歌。在乐府诗中, 像刘禹锡这样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不多, 大多是以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来抒发闲适情调与隐逸意趣。因此, 诗人如此详细地描写农民的田间劳动, 写农家苦中作乐, 边插田边唱俚语小曲, 相互嬉戏调笑, 表现了田家的劳动热情和乐观生活态度。诗歌还写了农田耕作和水稻种植技术, 以及对农田水渠灌溉水平也作了描述。这实在难能可贵。

《畲田行》是刘禹锡对巴蜀山区畲田风俗的形象描写。畲田是一种原始粗放而具神异色彩的耕种习俗, 宋人范成大在《劳畲耕序》中说:“畲田, 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 众木尽蹶, 至当种时, 伺有雨侯, 则前一夕火之, 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 乘热土下种, 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 (5) 刘禹锡在诗中对这种耕种习俗进行了描写:“何处好畲田, 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 上山烧卧木。”巴蜀山区环境恶劣, 百姓生活艰辛, 在贫瘠的山地上耕种, 唯有靠天吃饭。所以, 农民不得不寄望于神灵的保佑, 由此而形成了敬奉神灵的世俗观念。畲田是大事, 事关年成, 自然要祈求于神灵。先是钻龟卜卦, 卜算阴晴, 祈求上天普降甘霖。如卜得雨卦, 就在下雨前砍倒树木荒草, 然后点火焚烧。并以火光逼走老蛟, 以爆竹惊走山鬼。“照潭出老蛟, 爆竹惊山鬼”。最后再“下种暖灰中”, 即在暖灰中掘坑播种, 以使庄稼茁壮生长, 获得好收成。在乐府诗中描写古老的巴蜀畲田风俗, 刘禹锡应该是值得敬重的开拓者。其后在《竹枝词》其九中, 他还写有:“长刀短笠去烧畲伤。”可见刘禹锡对畲田习俗有很深的印象和兴趣。

在巴蜀荆楚的荒僻山区, 交通闭塞,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但各地的风俗却是形形色色, 令人惊奇。刘禹锡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将其入诗, 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内涵, 而且为人们认识少数民族风俗打开了一扇窗户。如其《莫徭歌》, 写莫徭人与中原迥异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莫徭自生长, 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 婚姻爱木客。星居占泉眼, 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 含沙不能射。”莫徭人有独特的市易、婚姻、居住、耕种、夜渡等生活习俗, 令人不得不感慨于民俗的神奇多姿。又如《蛮子歌》, 写蛮族的风俗习性:“蛮语钩輈音, 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 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 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 意行无旧路。”诗中对蛮人的语音、服饰、生活习性和民族祭祀习俗等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把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作为乐府诗的主题, 这是刘禹锡最突出的贡献。

再次是刘禹锡以欣赏的心态和独特的视角, 描写了巴蜀荆楚的婚恋习俗。刘禹锡笔下的女性, 或朴实善良, 真挚热烈;或大胆率直, 淳朴忠贞;或婉转细腻, 哀怨凄楚。其诗风格轻快清丽, 自然而富有情韵, 一扫六朝浮艳之习, 让人神驰难忘, 留下甜美的遐想。如《踏歌词》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霞映树鹧鸪声。夜下的春江大堤, 月色朦胧, 年轻美丽的少女结伴而行, 不时以动听的情歌和优美的舞姿来展示自己的风采。她们踏地而歌, 以传情思;振袖而舞, 以表爱意。但唱尽新词, 唱到“红霞映树”, 也只唱来阵阵鹧鸪声, 却也没有唱来心目中的情郎。这种独特率真的求爱方式, 展现了荆楚少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爱情的鲜明个性。荆楚少女特别重义多情, 渴望真爱。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情郎, 她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敞开少女的心怀, 在歌中尽诉情思;以女性的轻柔曼舞, 来表达对情郎的向往之情。如:《踏歌词》其三所写:“新词宛转递相传, 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荆楚少女是以歌舞来表达爱意的, 她们追求自由恋爱, 只要彼此情投意合, 心心相印, 就是爱的婚床, 就可相携欢会, 共度良宵。这就是荆楚少女独特的求爱方式。

以歌舞求爱并非荆楚之地所独有, 巴山青年男女也有踏歌传情求爱的习俗。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春风杨柳, 江水碧绿, 歌声悠扬, 在这美丽宜人的景色中, 少女的春心为歌声所摇荡, 她们向往甜美的爱情, 可男子却用情不一, 心思难以捉摸。诗歌以谐音双关语, 形象地表现了怀春少女的微妙心态, 确实是一首清新优美的情诗。然而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表现少女初恋的喜悦, 也不是对情郎感情的疑虑, 而是她们求爱的表达方式, 即传统的踏歌习俗。把别具风韵的巴山婚恋习俗保留了下来。

女性对爱情最执著, 也最容易受到心灵的伤害。当青春消失、容颜不再, 就会被薄情郎冷落或抛弃, 给她们留下永久的伤痛。如《竹枝词二首》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看到满山的山桃红花和奔流不息的蜀江春水, 女子不禁触景伤怀, 愁思萦绕于心。女子的初恋, 犹如奔腾的江水, 一无反顾。而男子却像红花, 红艳一时, 很快就凋谢了, 给女子带来无尽的愁思和忧伤。类似的诗歌还有如“凭寄狂夫书一纸, 家住成都万里桥。” (《竹枝词二首》其四)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浪淘沙九首》之四) “当时初入君怀袖, 岂念寒炉有死灰。” (《秋扇词》) 等。这些乐府诗借景言情, 随物感兴, 反映出女子对爱情的寄望与痴情, 对薄情郎变心负情的幽怨和懊恨。在乐府诗中, 能以如此清新明快的笔调, 表现民间的婚恋风情, 而且道风俗而不俚, 言情爱而不艳, 确实为乐府开辟了一片清新雅致的新天地。正如瞿蜕园先生所说:“尤足见禹锡之留意地方风土, 而能得六朝民谣之真谛, 为唐代诗歌物开一境界。” (6)

摘要:刘禹锡的乐府诗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在乐府诗创作中求新求变, 不断拓展新的题材领域, 使乐府诗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具艺术感染力, 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关键词:刘禹锡,乐府诗,民俗,婚恋,新变

参考文献

[1]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3]郭茂倩:《乐府诗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4][5]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 2003年版。

篇9:刘禹锡的天真

在当时的文坛。刘禹锡绝对是重量级人物。他是唐朝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陋室铭》《鸟衣巷》都是流芳百世的名作。但刘禹锡也是一个相当天真的人,做人颇不圆通。刘禹锡的天真,在他的《陋室铭》里有明显的表现。文章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几多浪漫,几多天真。可是,他的“天真”给他惹了不少麻烦。

唐朝社会有种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寰阳有个名叫牛僧孺的读书人,是刘禹锡的“粉丝”,到京城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刘禹锡,请他斧正。说是斧正,其实他满心想的是能得到刘禹锡的褒扬。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了他,等到打开牛僧孺的大作,刘诗豪的“天真”就暴露无遗了。他没去想人家请他斧正只是客套,竟然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起牛僧孺的文章来。当然。刘禹锡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坛前辈、文学大家,能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他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可是。牛僧孺并不是个真心向文的人,而且又非常自负。此番老刘只挑刺不夸奖,让他大失所望,也很受伤,他从此对刘禹锡记恨在心。

后来,由于刘禹锡积极投身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又加上他一贯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他的仕途一直不很得意。而牛僧孺这小子却官运亨通。最后成了当朝宰相。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个人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这时。天真的刘禹锡才知道自己当年当面改牛僧孺的大作有多么孟浪、多么欠考虑。后来,刘禹锡还跟他的弟子提到这件事,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儿惹來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刘禹锡似乎有所醒悟。

其实,刘禹锡改牛僧孺的文章,既是天真率性之为,也表现了他说真话、为人真诚的品格。也正是这种天真和真诚,造就了一个才华俊选风格脱俗的大诗人刘禹锡。倘若刘禹锡只是个凡事打哈哈说好话的人,我们今天又怎能读到他的那些清秀隽永的诗文?刘禹锡的“天真”并没有错,错的是病态的世道。容不下这种“天真”,容不下这份来自人性深处的美好。

篇10:刘禹锡的诗歌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刘禹锡的古诗代表作品详见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刘禹锡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刘禹锡代表作品精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竹枝》诗二首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浪淘沙》三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

岂有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经典名句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学阮公体三首》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同上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同上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酬乐天咏志见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篇11:刘禹锡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浪淘沙刘禹锡全文

★ 诗豪刘禹锡

★ 刘禹锡作者简介

★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刘禹锡的诗词

★ 刘禹锡陋室铭解析

★ 《陋室铭》刘禹锡赏析

★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

★ 浪淘沙刘禹锡说课稿

★ 刘禹锡的古诗

篇12:刘禹锡的古诗

阿娇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

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

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馀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

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

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入拂埃尘。

酬冯十七舍人宿卫赠别五韵

少年为别日,隋宫杨柳阴。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

使星上三蜀,春雨沾衣襟。王程促速意,夜语殷勤心。

却归天上去,遗我云间音。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篇13:刘禹锡诗文中的哲学思想

一、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

刘禹锡认为:“天形恒圆而色恒青, 周回可以度得, 昼夜可以表候, 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 恒动而不已, 非势之乘乎?”刘禹锡所谓“数”, 是指客观事物恒常的规律性, 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势”指客观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 他以“数”和“势”来解释客观事物的存在变化, “数”与“势”的关系是“数存而势生”, 这加深了对偶然与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的理解。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 是赫赫的大唐帝国江河日下、日渐式微的时代。他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领导的“永贞革新”, 触犯了专权宦官、割据方镇和士族大官僚们的利益, 遭到了他们的合力反对。刘禹锡被一贬再贬, 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的巴山楚水间辗转了22年, 在贬谪的过程中, 他写了很多怀古佳作, 密切联系中唐社会现实, 总结历代兴亡教训, 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讽古喻今, 为唐王朝提供了历史借鉴, 以冀最高统治者革除弊政, 永固江山社稷。

《荆州道怀古》作于805年, “南国山川旧帝畿, 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 麦秀空城泽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 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 咸阳终日苦思归。”首联“南国山川旧帝畿, 宋台梁馆尚依稀”, 粗粗两笔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了。颔联、颈联描述了京畿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萧瑟。诗人面对南国山川, 缅怀历史往事, 惋惜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面对现实斗争, 对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充满悲愤, 对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十分忧虑。

《汉寿城春望》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 “华表半空经霹雳, 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 此地还成要路津。”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 是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的。有兴就有废, 有废就有兴。如诗中所言:一旦东瀛有变, 此地还要成为路津要塞的, 正如沧海桑田, 世事更迭变迁。“永贞革新”失败后, 刘禹锡屡次遭贬, 某些小人在宪宗面前煽风点火, 宪宗追加了一道命令“逢恩不原”, 让他一辈子也很难翻身。诗人深知兴废进退相互转化的道理, 他明白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于是他不消沉, 不悲观, 等待着东瀛有变之时, 以实现其“忧国不谋身”的愿望。

《金陵五题》是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期间作的一组怀古诗, 他以南京五个地名作为诗歌标题写了一组七言绝句, 于咏叹六朝的兴亡中, 流露出对唐王朝日渐式微的感慨。《石头城》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时旧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诗开头极力渲染了故国的荒凉, 而环绕在石头城周遭的群山依然如故, 石头城却空空如也, 除了江潮, 鲜有问津。石头城的荒芜连无情的潮水都觉得索然无味, 只能寂寞而归。今昔之感顿现, 读者的凄凉冷落之情顿生。《乌衣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王、谢两个显赫的大家族居住在乌衣巷的时候, 朱雀桥上车水马龙, 但在五百年后刘禹锡的诗中, 朱雀桥边却野草蓬勃茂盛, 甚至还开出了野花。尽管时光过去了四五百年, 但是自然的规律不变, 燕子到春天依然回来, 依然飞回它原来的故巢, 原来是寄居在王谢的家里, 此时却飞进了乌衣巷的寻常百姓的家。看似描写自然风光, 却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凸显了沧桑之感。

《金陵怀古》作于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 返回洛阳的途中。“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金陵, “中阜龙盘, 石头虎踞”, 上有“王气”, 下靠大江, 是六朝形胜之地。然而, 天险、“王气”没有挽救任何一个王朝的命运, 六朝还是相继灭亡。他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 亡国之音尚在耳畔, 历史教训不可遗忘, 不可重蹈六朝的覆辙。

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 以一个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的视角, 将现实的感受与历史的沉思结合起来, 以历史题材反映现实内容, 寓深刻的哲理于咏诗怀古之中。

二、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刘禹锡在《问大钧赋》中说:“以不息为体, 以日新为道”, “物壮则老, 乃唯其常;否终则倾, 亦不可长。”他认为, 说运动不息, 变化不已, 新陈代谢, 这是事物的常态。诗人以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客观事物时, 注意到矛盾对立及其转化广泛存在, 表达了积极向上、奋发不已的精神。他以阴阳、祸福、治乱、否泰、通塞、利钝等矛盾对立的概念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对立、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 皆有深分, 因成是诗以寄》作于公元831年, 三年内, 白居易的三位好友微之、敦诗、晦叔离世, 给白居易很大的打击, 白居易写了《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 岿然自伤, 因成二绝》寄给刘禹锡, 刘禹锡一为悼念亡友, 二为宽慰乐天, 便写了这首七律。“吟君叹逝双绝句, 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 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 闻琴泪尽欲如何!”诗人摆脱伤怀的情绪, 对生与死作了冷静的分析, 他认为生与死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茂盛的树林, 新叶年年催换着旧叶;奔腾的流水, 前波时时让位给后波。有生必然有死, 刘禹锡以自然界的这种生生不息、新陈迭代的蓬勃景象为比喻, 说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劝慰白居易, 嗟老悼亡是古已有之, 古今相同, 但为悲悼死者而极度悲伤, 不论是对死者还是对生者, 都是毫无裨益的。诗人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不同于一般悼亡诗流露的感伤情绪, 表现出一种奋发向前的精神。

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 刘禹锡乐观豁达地看待衰老。诗中写道“经事还谙事, 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 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晚年同患足疾和眼疾, 同病相怜。但两人对待“老冉冉其将至”的态度却不同。白居易对待衰老、死亡时常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则表现出对老之将至、新陈迭代的乐观豁达的情绪。他认为老年人见多识广, 经验丰富, 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如观看江河般清晰;仔细想来, 老了也是一件让人庆幸的事情, 克服了怕老的思想便会无牵无挂。即使是日在桑榆的傍晚, 晚霞也可以照得彤红满天。“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二句历来为人传诵。

刘禹锡以唯物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从不利因素中看到积极的方面。他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 不因一事一物的得失而愤懑, 比如“人生不失意, 焉能暴己知”, “不应感哀节, 安能激壮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以这样高昂的志向和乐观的精神激励后来人。

三、无神论思想

刘禹锡继承了先秦时期老子、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 写了著名的《天论》, 给“天”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说, “天, 有形之大者也;人, 动物之尤者也。”他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 和唯心论者、有神论者展开了斗争。刘禹锡在《天论》上篇指出:“人能胜乎天者, 法也。”他在《天论》下篇写道, 尧、舜根据人道办事, 不谈天命, 记载尧、舜的书, 开头就说考查历史, 不说考查天命;幽、厉全凭上帝作招牌, 不敢谈人事, 讽刺周幽王、周厉王的诗篇, 开头就讲上天, 不讲人事。……尧舜时代是盛世的象征, 对那时的老百姓难以用神鬼来欺骗;商代的风俗已经败坏, 统治者只能用天命来驱使百姓。刘禹锡根据以上的史实得出结论:上天是不能干预人事的, 天命论的产生和流行主要归因于社会政治原因, 乱世昏君宣扬天命论是为了欺骗和奴役老百姓。

刘禹锡的寓言诗《有獭吟》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诗中讲了獭和鹗的故事, 獭祭鱼祈求得到上天保佑反而被渔翁击毙, 和鱼一起变成渔翁的佳肴;黄金鹗捕鱼而食, 谁也奈何它不得, 鱼既填充了它的饥腹, 还养育了它的后代。诗人感叹“何地无江湖, 何水无鲔鲟?天意不宰割, 菲祭徒虔虔”。诗人塑造的獭和鹗的形象, 是截然相反、互相对立的两种形象, 代表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思想。诗人认为“天底下哪里没有江湖, 江湖中哪能没有游鱼?天根本不能主宰世界, 恭敬地祭祀徒劳无益”。“有獭吟”以艺术手法体现了《天论》阐发的哲理, 在獭和鹗的不同遭遇的对比中, 得出了“天意不宰割, 菲祭徒虔虔”的结论, 对唯心主义者、有神论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批判。

在《阳山庙观赛神》一诗中, 刘禹锡真实记录了楚地风土人情, 表明了他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立场。“荆巫脉脉传神语, 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 几人连蹋竹歌还。”题目中的“观”字, 表明诗人是这场赛神的旁观者;荆巫装神弄鬼, 满嘴神语, 胡话连篇, 丑态百出, “荆巫脉脉传神语”将降神事鬼的女巫忸怩跳跶、卖弄风情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巫觋的大不敬, 就是对神祇的大不敬;诗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通过对唯心主义宗教活动的冷眼旁观和轻慢蔑视表现出来。

无怪乎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对刘禹锡作这样的评价:“梦得!梦得!文之神妙, 莫先于诗。……真谓神妙矣。”这与刘禹锡诗中蕴含的丰富的唯物主义哲理和流露出的豁达乐观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唐]刘禹锡著.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11, 第一版.

[2]高志忠编著.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1, 第一版.

篇14:交友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交友影响创作思想的形成

刘禹锡自叙:“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止,必操觚从之。”(《刘氏集略说》)他自幼勤奋学习,喜欢与擅长诗词的文人在一起,都认为他可教。一旦发现大人的的行踪,必拿着写字板尾随在后,随时准备请教。安史之乱期间。大批文士迁居江南,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刘禹锡有机会向更多文人学习。其中,诗僧皎然和灵澈就既是刘禹锡的老师,也是他创作的引路人,而刘禹锡常与他们一起吟咏。我们不妨把刘禹锡与他们的关系称为亦师亦友。

皎然字清昼,人称昼公,诗名很大。灵澈接受过皎然的指点,创作风格与皎然相近。权德舆称他是皎然的入室者,说他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刘禹锡说,灵澈“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刘禹锡对这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与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刘禹锡当时年纪虽然很小,但诗已写得不错,得到了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学着圯上老人赞扬张良的口吻说“孺子可教”。

皎然在《诗式》中强调诗歌的创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复”,是对前人的继承;“变”是变革创新。又说“复变二门,复忌太过,……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亦何咎哉?”显然,皎然更重视变革。这对刘禹锡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代书诗一百音韵寄微之》中写道:“兴掩寻安道,词胜命仲宣。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阵篇。”对诗歌创新大加赞赏。他的《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中,“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更明见其传承关系。

刘禹锡的创作思想主要源于皎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他人对他的影响。如施士丐讲《毛诗》,一反汉代经生家的拘泥古训,完全凭自己的理解而缘词生训、自由发挥,刘禹锡对此印象很深。再如杜佑之《通典》,其宏旨在于“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而刘禹锡也有机会时常向杜佑请教,并且自称“未尝信宿而不侍坐”(《上杜司徒书》)。正是这种新的学风、文风,使得刘禹锡在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革新思想。以《天论》三篇为例,它秉承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这一命题,倡导“人能胜乎天者法也”,并作出了“生乎治者人明道”的结论。可见,刘禹锡尚“治”,并为达到“治”而力主革新。当然,这一革新思想还散见于刘禹锡所作的表状奏启、书信等文章中,如《献权舍人书目》《华伦论》等文皆是针对中唐的社会现实而指陈时弊、力主革新的。

二、交友带来了丰富的创作成果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在中唐独树一帜。白居易评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明代瞿佑《归田诗话》也赞曰:“英迈之气,老而不衰。”

刘禹锡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比兴体制的讽喻诗,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反映时世和个人际遇的感遇诗,模仿和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另外,还有大量的应酬唱和诗。在此,选择其唱和诗与新乐府诗作简要分析。

对于刘禹锡的应酬唱和诗,时人认为其“显示作者纯熟的文字技巧,而思想价值较逊色”。诚然,其唱和诗的思想性与他那些讽喻时弊、反映现实的新乐府之作比起来要逊色,但也有例外,择其要者言之,有的赋诗言志,如“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有的叙写情谊,如“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客酒后狂”,“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有的劝勉朋友,如“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劝谏白居易不要热衷于黄老之术,唯有通过保养才能延年益寿。“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随高步绕池塘”。

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等掀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一新乐府运动对刘禹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刘禹锡与元稹、自居易的交友来看,三人之间很早就开始了唱和。同时,刘禹锡自己也一向认为诗友间的相互切磋是极为自然、极为重要的事,这一思想认识在太和三年所作《乐天洛下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一诗中得以明确体现:“松间风未起,万叶不自吟。池上月未来,清辉同夕阳。宫徵不独运,埙篪自相寻……”因而,元和时期,在刘禹锡与元稹、白居易之间频繁的唱和切磋之下,元、白功利主义诗歌理论势必对刘禹锡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新乐府诗),如《泰娘歌并引》《插田歌并引》等。前者表现了对泰娘高超技艺的赞颂以及对其飘零身世的同情,后者则赞美了农民插田的辛勤劳动并讽刺了计吏的庸俗钻营。而这些与元、白新乐府运动的主张是一致的。

此外,刘禹锡在词的发展史上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二首,“为后来‘倚声填词’家找开了无数法门”。同时,刘禹锡的词作清新而格调自高,兹举一例: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从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一)

词中藻思旖旎,而格调清高。刘禹锡在词作上取得的此等成就,亦是与交友密不可分的。其词的风格特点也是与他词中唱和的白居易的词作极其相似、相互影响。

除去诗词,刘禹锡的散文在中唐也是别具特色的。柳宗元评之曰:“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为配合政治革新而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中唐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它提倡“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并力主创新。由于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共事,常在一起讨论文章、一起进行创作,因而这一运动同样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对韩愈的创作成就和倡导古文运动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孔平仲《珩璜新论》卷四说:“观刘梦得《祭退之文》,有以知退之之文独步一时也。”可见刘禹锡对韩愈的了解及对其古文的激赏。同时,他曾在《祭韩吏部文》中追忆前事说:“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盾,卒不能困。”由此,我们知道,刘、韩之间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柳宗元对刘禹锡创作的影响更大。所谓“二十年来万事同”,足见他与刘禹锡关系之密切。刘禹锡云:“时惟子厚,窜言其问”,亦可知刘、柳之间是勤于切磋的。刘禹锡主张文章“以才丽为主”“似识度为宗”。这与柳宗元主张的“文以明道”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正是与韩愈、柳宗元的相互学习与切磋,刘禹锡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古文。其中,以《天论》三篇为代表。它既是交友的产物(在为文笔法上,相互切磋;在写作缘由上,“余之支河东解人刘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云作《天论》以极其辩云。”),同时又是“主才丽”“宗识度”的典范,是对古文运动在实践上的响应。

除古文外,刘禹锡的骈文也颇有成就。韩、柳不仅是古文大家,同时也是写作骈文的好手。刘禹锡与韩、柳之间切磋交流,势必会影响到刘禹锡的骈文创作。其骈文中的代表作《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该文音调谐美,造句精美,句式多变,对偶精工。可以这样说,这篇八十一字的短文取得的成就在整个骈文史上也是罕见的。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交友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成果,在诗歌、词作、散文等方面成绩斐然。另外,他还写了医学方面的著作《传信方述》二卷,便是在与柳宗元共同研习医药的基础上,在道州刺史薛景晦寄来的《古今集验方》十卷的鼓励下,刘禹锡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编集而成的。其古文《大论》二篇,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也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三、交友促进了创作风格的转变

刘禹锡创作风格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即由前期的激进遒劲转为后期的冷隽闲适。

刘禹锡诗歌分为前后两个发展时期:前期自永贞元年(805)至宝历二年(826),即诗人谪居朗、连、夔、和四州时,后期自宝历二年至会昌二年(842),即诗人晚年居洛阳及三任上州刺史时。以讽刺诗为例,刘禹锡前期的诗作针对性较强,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具有鲜明的爱憎。如《飞鸢操》“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辛辣地讽刺了权贵们的外表威风而内心鄙劣。刘禹锡有诗云“饱霜孤竹卢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正可看作他前期诗作的基本倾向与特征的鲜明概括。而刘禹锡后期的诗作则含蓄而内敛,正如其诗所云“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如《金陵怀古》“《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曲折而含蓄地指出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亡国之君的后尘,其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境遇日安与国势日危是导致刘禹锡创作转向的主客观原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刘禹锡诗风的转变与其交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譬如,裴度曾以联句的方式规劝刘禹锡不要继续热衷仕宦:“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惟喜因我过,须知未贺君。”而白居易则说:“可怜闲气味,唯欠与君同”,希望刘禹锡赶紧解官闲居。再从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来看,他后期的作品已由写民生疾苦转为写贵族的闲情逸趣,由关注社会时弊转向叙写身边琐事。此时刘白唱和已成为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了。另外,刘禹锡在太和七年把他与令狐楚唱和的诗歌编为《彭阳唱和集》,并写了一篇“引”,称令狐楚“贵为元老,以篇咏佐琴壶,取适于闲宴,锵然如朱弦玉磐,故名闻于世间”。可见,刘禹锡后期的交友中,这种意在劝勉的联句和志在闲适的唱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并最终促使他完成了创作风格上的“由精锐转向含蓄”这一重大转变。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交友与创作是紧密相联的。他的交友是创作的前提,也为刘禹锡创作的不断开拓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他的创作则是交友的反映,也给刘禹锡的交友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交友与创作又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我们认为,正是在“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的不懈追求下,在交友与创作的双向促动中,造就了一代“诗豪”;而他交友与创作,也必然会如白居易所云“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哭刘梦得尚书二首》),永远彪炳史册!

上一篇:长久长久过大年作文下一篇: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