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2024-04-10

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通用10篇)

篇1: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习将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

二、实习的组织实施

按实习内容,即植物群落调查、鼠类和鸟类调查、土壤调查以及土壤动物群落调查,分别由四位老师负责,将学生分为四组,轮流进行四项内容的实习。白天进行采样、观察,晚上进行标本的分离、鉴定和相关知识的讲解、学习和讨论。实习结束时即提交实习报告。

三、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由教师在现场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要求清晰、明了;实习过程中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疑问;实习结束认真批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并进行实习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四、实习内容

1、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重点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术语,有关工具书及检索表的使用。

2、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主要了解地形、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与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关系。

3、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掌握植物群落野外调查的主要方法:样地记录法、每木调查法、点四分法、相邻格子法等,并进行一定数量的样地调查。

4、野外动物种群调查方法:重点掌握鼠类、鸟类种群的野外调查方法,包括种群密度、生态习性等。

5、野外土壤调查方法:重点掌握土壤剖面、常规土壤理化指标的速测方法等,以及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6、野外土壤动物群落调查方法:掌握土壤动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包括采样及分离方法,学习分析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多样性,了解土壤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研究论文实验、调查: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对已有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总结,并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确定研究论文的选题,进行试验设计,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实验。

8、实习完成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及研究论文。

五、实习方式和时间安排

实习采取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中间阶段(五一前后),10天左右。

六、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和方法分为三部分:

1.动植物识别:现场采集标本,个人识别,评分;

2.实习报告:重点考核学生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提交报告

评分;

3.小论文:重点考核三个方面:论文设计、初步结果交流、论文写作规范等。

七、实习注意事项及其他

首先要保证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

篇2: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习则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态学》课程通常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之一[2],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3]。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既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野外调查、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条件[5]。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相对落后,野外实习教学条件不足,尤其是缺乏良好的实习基地建设,使得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不理想[4、6],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野外调查研究能力的作用。本文根据我们近几年的一些教改的经验,从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改革尝试和加强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3个方面,探讨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

一、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不够重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被认为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在一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往往只设置《生态学》理论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附带野外实习教学,没有设置独立(有学分)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课程[6]。部分老师对生态学野外实习认识不足,一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缺乏野外教学实习经验;而一些野外实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投入到生态学野外教学实践[1、6]。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1、4],影响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2.缺乏探索性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过多强调对实习地的生物种类的认识[6],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仅处于“认知”层次[4],实习的内容单调、肤浅,没有结合专业知识综合考虑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听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对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的植被及其生态环境条件了解不够,难以提出较为综合、具有探索性的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难得到锻炼。3.缺乏良好的野外实习基地由于对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不受重视,没有认真进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建设[6],缺乏相对固定的、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展野外实习教学的良好基地。造成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单调、肤浅,不利于学生对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也影响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改革尝试

1.重视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课程,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生态学野外实习既是生态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学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6-8],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通过野外实习教学对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具有1个学分(通常为一周的实习时间)。为了完成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任务,我们组织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实习教师队伍,以中年教师为骨干,充分利用老教师的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尽快成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目前已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2.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相关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9]。针对“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听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等问题,我们在《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中摒弃了“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的传统模式,探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的野外实习模式,综合开展探索性的野外实习教学。首先,在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植被、土壤、地貌及其他生态环境条件基础上,我们将实习分为群落生态(典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生命表编制)、生物多样性(常见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编目编制)、土壤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差异性特征调查)、溪流水质(溪流断面的水质调查和分析)4个研究方向,每方向15人左右,分2个小组,每组7-8人,每组设小组长2人;其次,在教师指导下,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实习教学方式。在实习开始前,学生根据选题每人至少阅读文献10-20篇,然后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经反复修改,确定调查研究方案;实习出发前,学生自行准备野外工作的仪器和药品,了解仪器的操作;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调查研究;在实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查报告(论文),并对报告进行展示、答辩。参与野外实习教学指导的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及相关的PPT展示和答辩,给每个实习小组评分。通过这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探索性野外实习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主动性。3.开展各种层次的野外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态学认知水平除了《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进展,通常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开展与理论教学对应的野外实习教学,作为生态学理论教学的补充。例如,在讲授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调查,见识一下现实中植物群落特征,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更好地领会课堂的教学内容[3]。此外,鼓励一些希望深入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学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基础上,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在我们生态学教学团队教师的积极鼓励下,近几年有20多个生态学研究小组,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成功申请了校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其中有6项国家级和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这些研究性学习的野外调查工作也是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参加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学生分别到各个实习基地开展野外调查研究,从而对生态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校园(或校园附近)和研究性学习等不同层次的野外实习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生态学认知水平。

三、加强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1.针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各种不同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良好的野外实习基地是保障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5]。根据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与湖南南岳树木园合作,建立了针对《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湖南衡山野外实习基地,并获得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级项目的资助。此外,还建立了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广东韶关大宝山有色金属矿区等野外实习基地;以及针对《生态学》课程的广州白云山、华南植物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和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等野外实习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具有滨海湿地、丘陵、山地等各种地形地貌;包含了红树林、常绿阔叶林、灌草丛等自然植被和马尾松林、柳杉林、果园、农田、城市绿地等人工植被。既有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如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湖南南岳衡山风景区),还有人为扰动或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如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这些针对各种不同野外实践教学需求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生态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2.充分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促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环境科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学科,涉及水、土、气、生态各个方面。早期的野外实习教学,通常将地质地貌、水环境与生态、土壤分开,没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各种环境条件,综合地开展野外生态实习教学。针对这个问题,在开展《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时候,我们充分利用环境科学的人才优势,组织生态、土壤、地质地貌、水环境的老师共同指导这门实习教学课程,编写了《衡山土壤、生态及地质实习指导书》与《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衡山典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生命表编制、衡山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及植被制图、衡山土壤垂直地带差异性特征调查、衡山景区溪流断面的水质监测和分析)等实习材料,将湖南南岳衡山建设成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综合实习基地。除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建设《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教学基地之外,我们还利用科研的优势,开展多种不同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近几年,我们生态和水土学科获得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的支持。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在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深入开展生态学野外教学的实习基地建设,为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野外实习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四、结语

针对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层次的野外实习教学和加强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希望通过这些改革尝试和初步的经验探索,为推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杜照奎,王江.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1.

[2]刘波,盛明,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0):76-78.

[3]管东生,汤叶涛,彭逸生.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5(10):28-31.

[4]秦钟,章家恩,叶延琼.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16-17217.

[5]洪伟,吴承祯,刘金福,等.《森林生态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73-76.

[6]张忠华,胡刚.高校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4(291):59-60.

[7]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8]赵连泽,蔡元峰.野外实习与学生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2):140-141.

篇3:遥感课程野外实习设计

关键词:遥感课程,野外实习,Landsat-5 TM,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RS) 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大面积同步、实时观测的优势, 可用于航海、农业、气象、资源、环境等各领域[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遥感已成为一门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促进了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很多国家已重视培养遥感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我国, 从上世纪末开始在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设置遥感课程, 目前已经成为地理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2]。

遥感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要掌握遥感课程的内容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实习是遥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应用能力的主要渠道, 因此实习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显得特别重要。野外实习对于学生认识和熟悉自然地物、判读和解译遥感影像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都很重要。因此野外实习是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

本文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教学, 基于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周边地区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遥感课程野外实习设计, 主要包括数据准备与处理、样本采集与解译标志建立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内容。

一、实习内容设计

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内容的实际教学安排, 设计了遥感野外实习的大体流程, 见图1。野外实习主要包括遥感数据的准备与处理、路线样本设计与解译标志建立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若干环节。通过设计本流程, 学生主要复习与巩固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原则、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影像初步判读和路线与样点设计

利用ENVI 4.8软件处理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周边地区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 并运用Arc GIS 9.3软件进行矢量层和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掌握基于ENVI软件的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方法, 如波段合成、真假彩色合成和图像增强等;通过在Arc GIS软件中建立样点和验证点 (点) 、路线 (线) 和调查区 (面) 的矢量层, 巩固地理信息系统点、线、面的空间关系方面的内容, 掌握Arc GIS软件矢量数据处理等方法。在Arc GIS中叠加显示4, 3, 2波段合成的TM图像 (标准假彩色合成) 和矢量层, 掌握空间叠加方面的知识。图2为以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为底的野外实习验证区、路线和样点 (和验证点) 的空间分布图。学生基于TM假彩色合成图像和地物的识别特征分析等遥感基础理论知识, 可以进行初步的影像判读。

三、实地调查与解译标志的建立

根据设计的野外实习调查区、路线和样点图, 进行野外逐点调查。在每个考察点处, 首先识别影像和实际对应的地物类型, 分别采集调查地物样方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照片资料, 然后记录GPS测量的经纬度以及高程信息, 并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表中认真填写地物以及周围的景观特征, 描述地物在遥感影像中的表现特征 (调查表即为解译标志集) 。室内遥感图像解译时, 将地面调查表格转换成电子版文档, 见表格1。野外调查方法和过程简单, 但意义很大。通过实地调查, 学生能够学会植被取样和覆盖度估算方法、解译标志建立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熟悉各种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

四、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

首先以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为底图, 根据考察点遥感解译地面调查表, 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调查区的土地利用各要素的信息提取工作。然后将土地利用各要素矢量层导入已建立好的空间数据, 进行空间拓扑检查 (主要为无缝隙、无叠加检查) 。最后制作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 见图3。验证是信息提取工作的必要环节。根据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图, 进行验证点 (图1) 的实地调查工作, 检验遥感解译结果与实际地物的一致性和匹配程度, 如若有误, 在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中进行修改。学生通过信息提取与验证工作, 熟练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掌握空间拓扑检查过程, 学会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检验方法。

五、结语

遥感课程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其中遥感野外实习是重要内容。针对该情况设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遥感野外实习。包括数据准备与处理、样本采集与解译标志建立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内容。遥感野外实习有助于学生巩固遥感课程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梅安新, 彭望录, 秦其明, 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关键词】生态学 课堂教学 野外实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4-01

生态学是基于生育与环境所开展研究的科学,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生态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研究方向,并具备坚实的实验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为促进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力度探讨生态学课堂与野外实习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生态学课堂教学方法

生态学课堂是一个多元化且非线性发展的特殊系统,各项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应当规范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方案,以促进生态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1.1合理选用课程教材

在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大纲加以深入分析,选用先进的生态学教材,将生态学基本特点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生态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以及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深化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的总体效率。

1.2运用经典案例开展生态学课堂教学

在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学实际应用情况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合理运用,提高生态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学相关知识,促进生态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3合理设计生态学论题

在生态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学论题的设置,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学课堂学习中,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点的印象并准确把握知识点。

1.4及时进行课后总结

为深化学生对生态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应当在生态学课堂教学后及时进行总结,对生态学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内容和独到见解进行提炼,并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指导改进,以促进生态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2.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和训练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并进行有效考核,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野外观测、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态学知识能够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促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2.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项目的执行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行得通。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较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代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属于张扬自己的一代,个性强、独断专行、不易接纳别人意见、建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向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懂得交流与沟通,并且在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锻炼过程中,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团结、协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研究任务。

2.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人在社会中的自我的外在表现,就是人格特征,是个人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参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保障学生在社会中得以安身立命。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更应当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宽容,学会真诚和信任,在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鞭策自己,超越自己。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选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并完善学生的人格,坚定目标和信念,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知识能理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为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选取合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争取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推进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实训大纲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

英文名称:pharmaceutical botan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独立开课

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通过讲授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植物分类以及植物生态和植物地理等知识,使学生具有药用植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及其它专业课打下基础。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为药用植物学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学主要以野外采集、分类鉴定和生态观察为主,兼顾植物标本的制作,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技能,是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的延续和深入。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要求108+8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54学时,野外实习88学时。

考核方式:植物新种采集(20%)、植物标本鉴定(20%)、植物标本制作(20%)、植物标本识别(20%)、植物种拉丁名(20%)(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者全优免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付沛云主编,《东北植物检索表》,科学出版社,第二版,1995

张亚芝主编,《药用植物学实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3 姚振生主编,《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二版,200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59~1992

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实训

一、类别:

野外实习实训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代表植物;

2、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重点认识各大植物类群中常见的重要科、属的特征及其经济价值。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好基础;

4、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和掌握植物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

5、掌握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6、识别早春植物和药用野外植物;

7、掌握植物拉丁学名、药材学名。

三、实验内容(主要实验环节):

1、熟悉药用植物野外生长环境,实地考察;

2、识别早春植物和野外药用植物的特征及相关科、属特征和药用价值;

3、采集野外药用植物和植物新种;

4、植物标本的鉴定;

5、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6、植物拉丁学名和药材学名确定。

四、学时:

1、早春植物野外实习:8学时

篇6: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二、实习地点:x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实习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xxx地区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作用。通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调查的能力,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能力。

实习出行路线:南宁(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经府城、雷江二级公路)——xxx旅游区大门区——xxx旅游区。

四、实习地概况

4.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及历史沿革

广西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中部偏南的南宁市武鸣、上林、马山和宾阳四县交界处。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武鸣县两江镇汉安村那江屯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108°24′,北纬23°24′~23°30′。保护区呈西北至东南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21km,东西宽19km,一般海拔1200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m,相对海拔1563m,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山峰。保护区总面积16994hm2,林地权属全部为国有。

1965年7月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xxx林场,归属自治区林业厅管辖,委托南宁地区林业局代管。

1975年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林场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xxx林场改建为自然保护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xxx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属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不变。

XX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年8月隶属南宁市林业局主管。保护区人员编制218人。

4.2、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区类型

以北回归线上保存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特色,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频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自然保护、科研教学、宣传教育为主要管理任务,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和森林生态旅游。所辖部分区域是广西大学的实习科研基地,为此我们得以在此实习参观。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着多样性山地混合森林和珍贵稀有生物物种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地带性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态系统平衡观测实验室。是广西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科研、教学、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保护的对象有(1)保护北回归线上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xxx生境多样性,植物群落也多样性。共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多个植被类型。并且保存着近6000公顷的原生植被,以桫椤、黑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在xxx形成了较大面积的优势群落。(2)保护区域内丰富的物种资源及其基因。(3)保护桂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4.2.1、重要保护价值

xxx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或生物地理上具有突击的代表性,森林植被保存之好,植被类型如此之多,实在罕见。其多样性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在国际国内是较为少有的。xxx保护区是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中国40处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基地。

xxx目前已知有植物209科764属2069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94种。xxx的动植物物种占广西已知种数的比例都在30%以上,形成了小面积高密度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是广西不同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动物区系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质。是林学专业学习和实习的基地。

4.3、保护区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对xxx的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1986、XX年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1999年被自治区环保局、林业局、海洋局、地矿局授予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同年,xxx保护区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接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XX年得到“香港吴氏野生动物保护”的资助以及纳入了世界银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项目;同时,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开发利用xxx的旅游资源,建设环xxx旅游圈,形成“北有桂林,南有南宁”的旅游战略决策;同年,xxx保护区由副处级事业单位提升到正处级事业单位。

五、实习情况

2.1、100m2 记名样方调查

在离xxx大门入口2公里处,做一个100平方米的森林记名样方调查,在不同海拔高度处,观察记录各海拔出的植物种类。

该样方乔木层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灌木层以桃金娘、岗松为主。有很强的热带植物指示性。还有木姜子、漆树、鸭脚木等混杂在群落中,草本层以铁芒箕最多棕叶芦次之。总体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该记名森林样方可以命名为马尾松-桃金娘-铁芒箕群落。

2.2线路踏查

在590米的鱼跃龙门处主要植物有八角(人工林)、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野牡丹、山茶等。草本有许多蕨类植物。土壤为赤红壤。

在海拔900米的飞翔伞基地我们看到更多的山茶科的植物,马尾松相对减少。苔藓类增多。但依然有较明显的优势群落结构。土壤为红壤。

上升到1100米左右的橄榄大峡谷,山茶科及槭树等阔叶树非常多。有深山含笑、半疯荷、山虎楠、毛桂、粗皮桦、罗孚栲等。优势种不明显。土壤为山地黄壤。

在1200米左右的神奇之旅植被更加的多样化,有大头茶、甜椎、小叶罗汉松、船柄茶、银荷木、长叶木姜、基脉楠、吊丝红、羊角杜鹃、五裂槭、毛杨桐、蛇葡萄等等优势种极不明显。土壤为山地黄壤。

其间我们还可以看到非常难得一见的灌草带,在南方的土石山中竟然没有乔木先锋树种的演替现象。

六、实习收获与感受

篇7:金松-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银厂沟生态环境评价及修复

本学期第七周星期六,我们环境工程12级的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银厂沟进行生态学野外实习。这是一次实践教学,也是一次难得的增进班级同学感情的出游经历,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得到的不仅是老师沿途的分享教诲,还有难能可贵的情谊。

银厂沟风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彭州市境内西北山区,属v型峡谷,景区面积225 km2,属龙门山脉玉垒山支脉,海拔高程2500 m~3500 m,距成都市约90 km。区内森林茂密,峡谷幽深,溪流清澈,瀑布成群,集高山、峡谷、森林、花卉、云海、瀑布、栈道、寺庙等各类景观于一体,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带和川西新华夏系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经过该区,区内断裂褶皱及次级构造发育,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区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光照较同纬度地区偏少,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为典型的四川亚高山自然山水风貌景区,1989年被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地震前银厂沟高峻的峰峦峭立云天,幽深的峡谷纵横交错。激流奔腾,峭壁如削,以悬桥栈道,峡谷怪石、飞瀑彩虹著称。磅礴的飞瀑龙潭,苍翠的山间植被,清澈的山涧流水,形成了大龙潭、小龙谭、苍峡阁、满天星、幻影瀑布、百丈瀑布等独具特色的蜀水景点。在网上看到各种描写,怀念陨落的人间天堂银厂沟,只能从心里去勾画,去想象那逝去的美好。看到如今的银厂沟,依稀还有曾经的影子。

在别人的分享中看到这张图片,想起我们去的时候,路没这么好,淅沥沥的小雨不是雪,还有同学跑到台阶上去拍照,欢笑可见。

震后,景区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大小龙潭基本被碎石掩埋,此后又有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景区内原有的景观和人工设施被破坏殆尽。由于大面积的山石崩落以及泥石流该出的植被还有水体生态破坏非常严重。主要景观有大龙潭、小龙潭、银苍峡栈道、珠帘瀑布、落虹瀑布、百丈瀑布、长河古栈道等。汶川大地震使些景点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而那些幸存下来的景点,也多因道路完全阻断而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世隔绝。

河水的流量和震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清澈。但是在这次大地震中,巨大的滑坡体将整个山谷掩埋了一大半,河流空间被极大压缩,束成窄窄的峡谷,河水从滑坡带下形成的乱石中淌过。在宽阔的河滩中,不大的水流冷冽湍急,好多同学不得不涉水过河,甚至有人不慎落水,在这里就有了班级同学的互帮互助,共同前进,涌现出一大批暖男,和有的同学落水了,受伤了,依旧坚持向前的坚韧,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的感情不断升温。

在山路上向谷底的河流看去,首先是多处可以见到因为山体崩塌导致的河流变向以及改道,然后是在部分原有河道全部被砾石泥土填埋,在下滑山体上出现新的河道可以看到有较多的漂浮物。而到达目的地后对比网上找到的地震前图片,可以看到原有的百丈瀑布到大小龙潭都为碎石掩埋。原有的水体现在只剩极浅且窄的数条溪涧。在徒步行走的过程有指示牌显示在较深的水体有投放鱼苗。我认为当前修复原有水体有着如下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是南方通常存在岩层内重金属较高这一情况,考虑到此地曾有银矿,岩石内应该会有伴生的重金属富集。地震后,大量的山岩砾石落入水中,被河水析出的重金属可能会对水体中生物造成不良的后果。其次由于大量的石块坠入河中,河底被抬高水层较浅,在降水较少的季节易出现河道变为多个水塘。最后原有的河流底层生物在百丈瀑布以降到大小龙潭基本损失殆尽,在瀑布以下一段可以看到很多小的被泥沙淤塞的水潭。上游的水道极浅,且在水底看不到水生植物只能看到大小不一的石块。

对此,我以为首先要稳固河道两边的山体,保持河道两侧水土,适宜在两侧荒地种植初级草本小灌木等水土保持较好的先锋植物,砍伐掉一些根基不牢的树木,在较为严重的裸露石壁上人工安装铁网还有护坡。防止在降雨较多的时间段落石再次堵塞河道。其次需要人工将部分河道内的堆积物清除,防止出现旱季河道化为一个个积水潭的现象。再有在河道或河道两侧应该种植类似芦苇菖蒲这样的植物,吸收重金属并分解掉水中生物死亡代谢产生的氮磷等。之后水生生物投放最好在河底生态修复后再进行。建议人工投放水草和某些藻类以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繁殖率。

“5.12”地震改变了一切,虽重要景点大龙潭、小龙潭已不复存在,但沟内其他地方却形成了非常多的地质奇观:山体、溪流、断壁残垣。在银厂沟深处,可以大龙潭为中心,建立地震遗迹公园,具有科学教学意义和警示作用。可以利用银厂沟高山峡谷地貌,恢复其体闲避暑度假、高山森林观光的功能。可以考虑建立植被的垂直谱变化,即从山麓的阔叶林→山腰的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纯针叶林。这种不同植被景观可造就出不同的观赏对象,丰富了人们观赏资源。银厂沟景区的恢复重建必须经过全面的科学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以保证旅游景区健康发展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彭州林业局提出了银厂沟山地林区灾后重建的方案,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地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林地可及和林木受损严重。林地土壤损坏较轻且容易造林的浅丘区地块进行人工植苗或人工点撒播。对于林地不可及且人工造林困难、次生灾害严重景区的部分地带,则将采取封山育林。如地震给银厂沟生态景区带来的山体塌方、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损毁,则采取封山育林。有研究认为该区不应当重建和开发旅游建设,应当以植被的自然演替为主,恢复生态环境。

最后是本次野外实习的感想和一些收获,这次短短一天的实践教学,让大家收获颇多,老师一路上的分享,见花解花,遇树讲树,在解决同学提出问题之余还聊着曾经在此的见闻,让我觉得知识渊博是一方面,行万里路的见识也非常重要。沿途的风景美如画,如仙境般令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美好的风景令人陶醉,路上的行人也让人温暖,渡河时相互搀扶,翻越艰难险阻,相互拉扯,一幕幕都让人在寒风中添得一丝温暖。还有的同学受伤后的坚持,令人心酸,又不由得欣赏钦佩,感染着我。在河滩大石间穿过,感叹风景壮丽的同时,又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与强大和人类力量的薄弱,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那样的渺小,再好的建筑,再美的景观,在地震泥石流面前,依然如此的不堪一击,夷为废墟一片。

参考文献:

[1]神奇清凉的世界一彭州市银厂沟风景旅游区[J].农村经济.1995.(9):29—30.[2]李伟.银厂沟金沙河水环境质量评价[J].四川环境。2003。22(3):66一68.

篇8: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 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在本科生培养中, 都十分重视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工作, 以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创新意识。长江师范学院升本建院以来, 植物学课程组将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来建设, 凸显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文探讨了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诸多问题, 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考核等。

1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 全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 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高等植物达6000余种, 为培养生物学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研究条件。长江师范学院充分利用重庆市丰富的植物资源, 凝练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木山省 (市) 级自然保护区3个主要的实习基地, 校园及学校附近的涪陵江东磨盘沟桫椤自然保护区、涪陵森林公园、乌江森林公园等作为短期见习基地。课程组一直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开展了实习基地植被类型、植物区系、珍稀濒危植物群落生态学等课题研究, 发表研究论文近二十篇, 编写了实习基地植物名录、常见植物分科检索表, 设计专题研究题目, 收集实习基地的植物标本等。建立起了成熟的野外实习教学基地, 完全能够满足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 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

2 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设计与构想

2.1 教学目标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 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巩固和丰富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 加深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科学思想,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2 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1) 野外观察:了解实习地点的自然地理概况、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识别主要的植物种类, 了解其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等。 (2) 野外采集: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3) 野外记录:学习野外记录的基本方法, 主要记录植物的产地、环境、性状等。 (4) 植物标本的压制和制作:学习植物标本的整理、压制、制作方法。 (5) 专题研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小专题研究, 撰写专题研究论文。 (6) 实习总结:包括实习期间每天对实习内容的分析、小结, 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全面野外实习工作总结。

2.3 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不同的教学内容, 课程组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采集标本为辅的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在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包括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还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络平台, 以网站为载体, 灵活而开放地呈现多媒体和数据库,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信息资源、多种学习途径, 有利于教师的调控和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 教学过程设计

野外实习教学过程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至关重要, 不少院校对它进行了各种探索。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 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定期与不定期、分阶段”的实习模式。定期是指按教学计划在主要的实习基地实习一周;不定期则是根据物侯期利用周末、节假日适时地在短期见习基地实习几次, 每次一天。分阶段实习是将实习分为实习前期、实习期和实习后期, 实习前期包括几次短期见习,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方法、工具书的使用, 认识地区常见的一些植物种类, 查阅文献资源, 分组设计实习期间的小专题, 为实习期作为准备;实习期主要向学生讲解实习地的自然概况、植被类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种类、资源植物、种群和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要求学生做好记录、采集标本, 同时, 收集课题相关信息, 实习期的最后2~3天留着学生采集压制标本、开展专题研究和实习考试;实习后期包括实习回校的标本制作、撰写实习报告和小论文、实习成果展等。这种实习方式不仅改革了传统的实习方法, 而且开展了课题型、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 将课题型、研究型实习与野外实习知识技能的综合了解与掌握相结合,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1,2]。

2.5 课程考核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我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实践态度、专业实践报告、实践操作技能、专题研究论文。专业实践态度成绩 (20%) 的依据为学生参与野外教学活动的意识, 包括遵守纪律、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团结协作等情况, 由野外实习指导小组教师和各小组组长评分取平均值。专业实践报告成绩 (20%) 的依据为学生实习结束后完成的总结报告质量, 由至少两位指导小组教师评分取平均值。实践操作技能成绩 (40%) 主要考核学生鉴定、识别植物的能力, 采集、压制标本的能力, 采取面试的方式, 由野外实习指导小组教师评分取平均值。专题研究论文成绩 (20%) 的依据是3~5人一组开展的专题研究及撰写的论文质量, 由至少两位指导小组教师评分取平均值。该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多样, 涉及的知识面广, 既考核了学生对植物学一些重要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又考核了学生野外工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考核了学生全面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和专题论文的能力等, 避免了学生片面追求好成绩或完成一份漂亮的实习报告为目的的实习倾向。

3 结语

将植物学野外实习设置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 突出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其指导思想完全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 是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野外实习能力, 关键在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方法与内容的改革[1]。因此, 只要我们狠抓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不断完善野外实习教学活动, 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一定能够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蘅, 叶辉, 马绍宾, 等.建设区域特色明显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云南大学生物学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7 (12) :http://www.edu.cn/jxyj_6169/20071219/t20071219_271766.shtml.

篇9:黄喉拟水龟野外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为野外常规的水泥池,单池面积100米2,池深100厘米,水深70厘米,池墙顶部设防逃檐,池边设鲜活饵料台、人工配合膨化饲料网栏、草栏、晒背台、进水管和排水口等养殖设施(具体见图1)。水源水质符合国家养殖用水标准的要求。

二、龟种放养

1. 清塘消毒

放养前把池塘内与养殖无关的一切杂物彻底清理掉,然后用碘制剂按产品说明要求进行消毒;消毒1天后布置好养殖设施,并注水到标准水位,移栽水草后就可放养龟种。

2. 龟种放养

龟种规格最好在200~300克/只之间,放养密度为6只/米2,龟种放养前用1%食盐溶液消毒5分钟。放养时把龟种放到鲜活饵料台上,任其自行爬入水中,放养后立即用新鲜的淡水小鱼进行诱食。

三、养殖管理

1. 饵料投喂

饵料最好采用人工配合膨化饲料和鲜活淡水小鱼,一般上午投喂膨化饲料,下午投喂鲜活淡水小鱼。若是冷冻的鱼一定要彻底化冰后再投喂,投喂前最好用1%食盐溶液消毒。人工配合膨化饲料要求投喂在网栏里,鲜活淡水小鱼投喂在饵料台上,不要投入水中。投喂量开始为龟体重的3%,形成吃食习惯后可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前餐吃食情况灵活增减。每天投喂2次,早上7时、下午5时各1次,一般要求投喂后1小时把剩余的饵料捞出。

2. 水质管理

养好水草后,水质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水草最好是水浮莲或水花生。但当水体pH值低于7时,要用生石灰按每立方米水体50克的量化水泼洒调节。

3. 巡塘

巡塘是为了充分了解养殖情况,主要观察水质变化、水草变化、设施状况、龟的吃食和活动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如发现池中水草被大量采食,说明饵料中维生素含量不足,这时可添加有多维的软颗粒饵料进行补充;如发现有发病苗头,应有针对性地投喂中草药药饵;如发现设施损坏,应及时维修。此外,还要做好巡塘记录。

四、产量与效益分析

经过几个月的野外养殖,如不发生意外,黄喉拟水龟成活率可达到100%,一般增重80%左右,饵料系数1.8左右(淡水小鱼折合成配合饲料计算)。如按平均放养规格300克/只、放养密度6只/米2计算,亩产量2160千克,其中净增重960千克,按目前的市场售价1000元/千克计,亩效益50万左右。

虽然野外池塘养殖黄喉拟水龟产量高、效益好,但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发展。目前,黄喉拟水龟苗种售价很高、数量较少,特别是作为高档消费品,黄喉拟水龟市场需求不是很大。

篇10: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 时:50 学 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 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 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第一章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时数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合计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与文化 8 4 4 6 6 6 4 2 50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关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动态,随时将《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把正在发展且有价值的《景观生态学》新理论和技术推到学生面前。

2、教学内容应面向大生态,注意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3、增大教学内容中三基的内容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

4、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作学生自学、讨论用。通过参与科研、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概况,熟悉景观生态学个学科地位;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及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解《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时,应由浅入深,并结合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解释。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等级理论、空间种群理论、渗透理论、源-汇系统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4、教学建议:

应由浅入深,图标结合,并用实验例子讲解清楚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1、教学内容:(1)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2)景观粒度与对比度(3)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4)网络

(5)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粒度与对比度,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网络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熟悉景观异质性的特点;了解景观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景观结构和各种单元之间的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各种抽象概念和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教学建议:

(1)注意讲清楚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的含义以及其联系和由网络所联系的景观整体结构。(2)注意由浅入深、结合实例讲清楚各种抽象概念。(3)景观异质性的测度只需从定性上讲清楚就行了。

第四章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1、教学内容:

(1)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媒介物和力

防护林与树篱的生态效应 重力作用

(2)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水流 养分流

(3)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4)流的景观结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熟悉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流的景观结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教学讲解。

第五章 景观变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变化的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 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2)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景观动态与干扰

人类在景观变化中的作用(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熟悉景观变化的稳定性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教学建议: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主要讲清楚景观变化的规律性,而对于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只在定性上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可以不讲。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教学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主要景观分类系统介绍 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研究(2)景观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文化、美学评价

2、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主要景观分类系统;掌握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了解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熟悉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和文化、美学的评价。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4、教学建议:

用实例说明其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

第七章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1)野外调查与观测(2)遥感方法

(3)地理信息系统方法(4)景观尺度分析(5)地统计学方法

(6)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了解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

4、教学建议: 在讲清楚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前提下,对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只作一般介绍,这部分内容可留给生态规划与设计课中。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2)国外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4)农田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特点及其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国外景观生态规划概况和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熟悉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4、教学建议:

以实际案例教学讲解。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应用

1、教学内容:(1)自然保护 景观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设计(2)农区景观生态建设(3)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扩展与景观动态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4)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矿区景观的特点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5)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评估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建议: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最好要有例子说明。

第十章 景观与文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景观的研究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文化景观的空间和非空间性 文化景观的分异与趋同 文化景观的稳定与变化 文化景观的扩展与跃迁

(3)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系统维持 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掌握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熟悉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4、教学建议:

采取自学加讨论的方式。

执 笔 人:黄 继 山 审 核 人:

上一篇:有关成功的名言名句摘抄下一篇:优秀村干部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