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知止范文

2024-04-19

弘一大师知止范文(精选10篇)

篇1:弘一大师知止范文

1.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3.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4.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5.知足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6.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7.谦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8.心术,以光明笃实为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9.修已,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10.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1.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应为良师益友。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篇2:弘一大师知止范文

2、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别录》

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4、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弘一大师

6、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弘一大师

7、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无愧父母,无愧兄妹,无愧夫妻,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弘一大师说佛

8、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弘一大师

9、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10、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11、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弘一大师

12、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别录》

13、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弘一大师

14、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极之事愈宜缓。——弘一大师

15、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弘一大师

16、最后,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是《世说新语》里王孝伯跟他弟举的最佳古诗;我则想起杜甫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和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弘一大师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到中年,沉吟至此,便只能叹一句李煜的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了。

17、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弘一大师

18、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弘一大师

19、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20、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21、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弘一大师

22、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弘一大师

23、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弘一大师

24、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弘一大师

25、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弘一大师

26、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弘一大师

27、何以止怨?曰不争。弘一大师

28、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弘一大师

29、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弘一大师

30、自尊与自高不同自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弘一大师

31、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弘一大师

32、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弘一大师

33、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弘一大师

34、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弘一大师

35、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弘一大师

36、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37、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38、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39、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40、如果你想被别人爱,你首先必须使自己值得爱,不是一天,一个星期,而是永远。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41、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弘一大师

42、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43、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弘一大师

4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弘一大师

篇3:朱光潜与弘一大师

关于两人见面的具体情况,现有记载语焉不详,我们只能通过相关资料予以完善。就两人见面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而言,光潜先生仅记载为1923年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但究竟是几月没有提及,只是说“弘一大师曾游到白马湖访问在春晖中学里的一些他的好友,如经子渊、夏丏尊和丰子恺”[1]。而在《弘一大师年谱》中,却对这一时间记载得较为清晰“:是年(1923)春,师自温州至白马湖。”[2]126可见,两人见面的时间当是在本年春天,见面后两人没有任何交谈。原因之一可能是年龄的差距,当时光潜先生仅27岁,而弘一大师44岁;二是光潜先生系大师高徒丰子恺先生的好友,从这一角度来说,光潜先生为学生辈分,当只是聆听的角色;三是大师的气度和影响使年轻人不敢轻易开口,用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他的清风亮节使我一见倾心,但不敢向他说一句话。”这种“不敢”更多地当是包含着“景仰”。

光潜先生虽然没与大师进行过交流,但因为大师亲友的关系,他对大师的了解并不缺乏。首先,丰子恺先生是光潜先生的好友,而丰子恺先生又是大师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关于大师从事教育及出家后的一些情况,光潜先生当由此得知最多。其次,李麟玉先生是光潜先生曾任教学校的校长,而李麟玉先生系大师亲侄,两人幼年一起长大,大师出家后,与家人联系最密切的就是麟玉先生,所以说光潜先生从麟玉先生那里也当获取了大师家世的部分信息,就此光潜先生记载说“:我在北平大学任教时,校长是李麟玉,常有往来,我才知道弘一法师在家时名叫李叔同,就是李校长的叔父。李氏本是河北望族,祖辈曾在清朝做过大官。从此我才知道弘一法师原是名门子弟。”第三,认识大师后,光潜先生也从相关资料上了解了大师的一些情况,如大师在日本留学时出演的化装剧以及歌曲录音,就是从当时报刊上获知的。

仅仅是“一面之缘”和通过他人的了解,大师和光潜先生之间只可能算为一般朋友,但其对大师却景仰有加,称之为“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不但多有文字通过描述朋友来赞誉大师,如在《缅怀丰子恺老友》一文中,分析丰子恺先生的人品和教养时,重点提出因为其是“弘一法师的徒弟,在人品和画品两方面都受到弘一的熏陶”[1],在《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中又提出“: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很多地方,子恺得益于这位老师的都很大。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1]而且将丰子恺转赠的大师书写的条幅挂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其中有一幅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段偈文,后来我任教北京大学时,萧斋斗室里悬挂的就是法师书写的这段偈文,一方面表示我对法师的景仰,同时也作为我的座右铭。”

对大师的宗教精神,光潜先生也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如有人认为大师是因为悲观厌世才出家的,所谓“感人世之无常,尘缘纷扰,心灵空虚,难以慰藉。幸慧根深厚,佛种缘熟,乃决心披缁禅修真乘,以求大觉”[3]103。也有人认为是为了麻醉神经,如柳亚子先生诗中即言“:重话樽前李息霜(即李叔同),风流文采亦何常。精修苦行吾不取,麻醉神经事可伤。”[3]104但光潜先生却通过大师圆寂前书写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认为这是红尘中人看破红尘而达到功德圆满之意,“是弘一法师生平的三部曲,我也因此看到弘一法师虽是看破红尘,却绝对不是悲观厌世。”这一点与丰子恺先生的认识颇为相同。丰子恺曾言“,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须的事。”[3]40

正是由于这种认知,光潜先生才得出大师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判断,而这也正和光潜先生的人生理想相吻合,其人生理想的形成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弘一法师替我写的《华严经》偈对我也是一种启发”。应该说正是由于光潜先生和大师的这种缘分,也进一步促使其美学体系中佛学思想的融合,所以有专家就曾指出“:我们追踪朱光潜美学中这种受佛教影响的思想轨迹大致有若干不同时期: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时期;留学欧洲时期;抗战时期。”[4]2可见,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与大师的相识以及与大师众多朋友及弟子的共事当是其心中种下佛学思想种子的发端,光潜先生自己也承认“,在(春晖中学)短短几个月之中,我结识了后来对我影响颇深的匡互生、朱自清和丰子恺几位好友”。

春晖中学校长经子渊、教员夏丏尊和丰子恺,不是大师的密友就是大师的学生,且这些人对佛教思想都很有见地,尤其是丰子恺先生随大师信持佛法,而其又是光潜先生的密友,这就使光潜先生无形中受到丰子恺先生脱俗的气度影响,光潜先生自然能够把“脱俗”与佛学思想联系起来,以至确立了自己的“超脱的”人生观。尤其是看到丰子恺先生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和蔼可亲,而且用情真挚,所以评价说“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而也正是受这种影响,光潜先生对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行为很是赞赏,如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经常有赞颂佛祖的文字“,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释迦,他未尝无人世空虚之感,但不因此打消救济人类世界的热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何等的悲悯。”[1]“释迦牟尼当太子时,乘车出游,看到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恍然解悟人生虚幻,把慈父娇妻爱子和王位一齐抛开,深夜遁入深山,静坐菩提树下,冥心默想解脱人类罪苦的方法,这是古今第一个知道摆脱的人。”[1]

至于对大师持律的行为,光潜先生则是以哲学家的锐利目光道出了自己的见解。“入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严顽立懦,为民族精神文化树立了丰碑。”与大师仅一面之缘,却评价如此之高,只能说大师的风采及行为见地对光潜先生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而大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也当是这种人格魅力所在。光潜先生评价大师虽然出家,但做的却是未出家的事业,做的是对文化的弘扬和对思想的传承。可以说,光潜先生的阐释给了我们从另一角度来重新解读大师出家行为的启示。

不难看出,光潜先生也是把对弘一大师赞扬的话作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即对现实的认识不能一味逃避,应具有“绝我而不绝世”的认知,这一点可以说与大师的思想也极为接近,如1937年5月,厦门召开第一届运动会,大师听说后,自告奋勇撰写了会歌,歌词充满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所谓“健儿身手,各显其长,大家图自强……到那时,饮黄龙,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5]129。这种精神与光潜先生的“绝我而不绝世”认知显然是相通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两人的一面之缘可谓促成了彼此精神生活的吸收和传承,尤其对光潜先生此后思想的发展当是产生了重要作用。

摘要:朱光潜先生与弘一大师,一位是美学大师,一位是有道高僧,两人的一面之缘却使前者对后者每每提及,所以探索其中两人的精神之交,对明晰光潜先生美学观中的佛教思想影响有一定的价值。

篇4:弘一大师说“好”

有一次,他坐船到宁波,本来要去七塔寺挂单,谁知云水堂客铺已满,弘一大师只好入住了一家肮脏的小客栈。小客栈条件很差,房间潮湿,仅有一张床,半张小破桌,霉味冲鼻不说,半夜里成群的蚊子还飞来飞去。别的客人大声抱怨着赶蚊子,整夜都睡不着。而弘一大师只用手轻轻扇扇,就平静入睡。第二天,伙计问他睡的是否安好,他说,很好。

后来,弘一大师和旧时好友夏丏尊一起到白马湖去。夏丏尊替弘一大师提行李,褥子,又薄又旧。被子,千补百衲。包行李的东西,是一张破旧的蒲草席,除了两本佛书,就一无所有了。想起弘一大师出家前所过的富足生活,夏丏尊忍不住落泪。弘一大师在湖边洗脸,用的是一条灰黑而破旧的手巾。洗脸的同时,他还赞美这水真美。夏丏尊忍不住埋怨他:“这手巾太破了,都不成型了,我替你换一条如何?”弘一大师拒绝了:“用不着,毛巾很好。”

晚上,夏丏尊给弘一大师送饭,是一盆米饭和两个素菜。弘一大师埋怨说:“菜太多了,说了只要一样,你偏要弄两个菜。”吃饭时,弘一大师非常欣喜,一叶菜,一粒米,都欣赏地吃着,好像是仙界琼浆。夏丏尊问弘一大师饭菜滋味如何,弘一大师说:“很好。”看弘一大师吃得很香,夏丏尊忍不住也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菜,刚吃一口,他就直咂舌。原来,这菜燒得太咸了,咸得让人麻到舌根。弘一大师说:“咸是咸了点,不过咸也有咸的味道。”他欢欢喜喜地把菜吃完,看得好友目瞪口呆。

(编辑/杨逸)

篇5:弘一大师语录

2、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弘一大师

3、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4、自尊与自高不同自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弘一大师

5、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弘一大师

6、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持久。——弘一大师

7、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无愧父母,无愧兄妹,无愧夫妻,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弘一大师说佛

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弘一大师

9、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弘一大师

10、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别录》

11、顽铁不炼不成钢,美玉不治不精莹。弘一大师《寒笳集》

12、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弘一大师

13、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弘一大师

14、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15、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弘一大师

16、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7、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弘一大师

18、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19、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弘一大师

20、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弘一大师

21、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2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弘一大师

2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别录》

24、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25、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26、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弘一大师

27、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弘一大师

28、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29、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弘一大师

30、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3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弘一大师

32、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弘一大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33、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弘一大师

34、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3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弘一大师

36、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弘一大师

37、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38、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持久。弘一大师

39、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弘一大师

40、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41、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弘一大师

42、何以止怨?曰不争。弘一大师

43、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弘一大师

44、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弘一大师

45、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俞吾金《思考与超越》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弘一大师

46、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弘一大师

47、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弘一大师

48、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弘一大师

49、如果你想被别人爱,你首先必须使自己值得爱,不是一天,一个星期,而是永远。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篇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篇7:弘一大师知止范文

关键词:弘一大师,书法艺术,禅意境界

禅学在中国宗教史上开出智慧的般若花, 禅宗带动了中国文艺创作, 不论文学诗歌、美学﹑书画、建筑、雕塑﹑工艺, 乃至茶艺等等, 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独具风格。在中国书画界, 书画家将常将禅意纳入书画中, 表现出书法艺术至美至善的禅意境界。禅宗美学不仅影响了传统书画技巧及创作思为, 也开拓高远淡泊、以意境取胜的风格。禅宗之智慧思源贯注于艺术思想之中, 使艺术感人而充满灵机化境, 此与孔子依仁游艺之境界是很接近的。弘一大师姓李, 学名文涛, 字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 1918年春, 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 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终年63岁。弘一大师的书法, 妙湛庄严, 精深博大, 一直为世人敬重与喜爱。大师书法前期作品 (出家前) 追求峻厚劲拔的气势, 用笔和结字都显露着北碑雄浑峻美的风神, 中期作品 (出家至五十岁) 由潜心研习晋唐楷法而使书风明显变化, 讲究法度韵致的“佛体”书法逐渐成熟。晚期作品 (五十岁以后) 更趋平淡恬静, 刊落锋颖, 进入弃俗离熟、圆深神化的境域。本文从弘一法师书法艺术的禅意境界的表现方面试着探析其书法的精神内涵。

一、弘一大师深信书法是净化心灵最好的实践方式

诸艺俱疏, 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割舍, 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 初学篆书, 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 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 后入楷、行、草诸体, 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 认真临写, 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 体势较矮, 肉较多;后肉渐减, 气渐收, 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 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 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 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 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 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 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 遁入空门做了和尚, 书风突变, 弃之峥嵘圭角, 行之以藏锋稚拙, 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 枯寂孤清。这种巨变, 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 亦即是人的变化, 在俗是李叔同, 离俗则是弘一法师, 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 不再自视为艺术家, 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 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 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 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 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 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 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 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观弘一遗墨, 清静似水, 恬淡自如, 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 一味恬静”, 清逸的线条表现出脱俗的书品, 是禅心的迹化, 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 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沈尹默先生曾说:“书法一向被中外人士所公认, 是一种最善于微妙地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发越精神的高级艺术。”犹如弘一大师的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 是修心的结果, 是大师心灵境界受到“禅学”启迪的升华。其最后遗作“悲欣交集”, 可说是体会出“禅”中真如心的精神, 此作可说是继王羲之《兰亭集叙》、颜鲁公《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寒食帖》之后, 抒情书法之又一高峰, “真性情”表现至高之“逸品”, 表现出禅学与书法艺术激荡之结晶。

二、弘一大师书法风格追求平淡恬静, 质朴离俗的禅意境界

大师在临古法书序中云:“夫耽乐书术, 增长放逸, 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 能尽其美, 以是书写佛典, 流传于世, 令诸众生, 欢喜受持, 自利利他, 同趣佛道, 非无益矣。”这些意思在谈写字的方法。赵朴初说:“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侩, 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接引资粮, 成熟有情, 严净佛土, 功钜利溥, 泽润无疆, 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

古人品评书作, 十分注意神理, “得形似者有尽, 而领神味者无穷”、“神为上”等说法就是证明。然而“神”之体现须依形体、功力与创作中性灵的流露发挥去品味和评说, 大师书法亦然。学界泰斗马一浮为《华严集联三百》题跋有云, 大师“晚岁离尘, 刊落锋颖, 乃一味恬静, 在书家当为逸品”, “今观大师书, 精严净妙, 乃似宣律师文字, 盖大师深究律学, 子南山、灵芝撰述, 皆有阐明。内薰之力, 自然流露, 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大师自谓:“朽人之字所示者, 平谈、恬静、冲逸之致也。”整体而言, 大师书作都给人以平淡恬静、质朴离俗的感受。如1931年, 大师52岁所书《大品智论十喻赞》与《道学四箴》、1932年, 大师53岁所书《阿弥陀经》、1936年, 大师57岁所书《金刚经》与《药师经》、1938年, 大师59岁所书《印光撰观音宝相精印流通序》等重要作品给人的那种感受更为强烈。这些不同年代的书作, 结体、用笔特点虽不尽相同, 但却都具有结体工整端庄、运笔舒缓从容、点画锋藏神敛、正文与行间夹注、正文与标题署款等全面调和之功, 且全然没有甜熟媚俗之态和矫揉造作之笔。其中“十喻”、“四箴”, 字行间布白疏朗, 甚得古人“字里金生, 行间玉润”之妙;《金刚经》、《药师经》及“宝相流通序”, 结体修长疏朗, 运笔瘦劲丰筋, 字字戛戛独立而气贯神连, 一派大度温文的长者风范。展示敬观这些书作, 或如面临碧潭秋水, 平淡恬静、安洋冲和的气息沁入心底, 胸次间烦恼渐涤殆尽:或如聆听这位由儒入佛的高僧从容不迫的谆谆开示, 温婉恳切, 质朴离俗, 如春雨润物, 不知不觉地入其境界。

正如老庄哲学的冥思及禅宗的妙谛微言, 包含著丰富的妙理生机, 形成更高层次的性灵情思。大师的人品、书品在创作之中, 无形赋于有形之笔墨当中。因而大师书法艺术作品表现出形而上意境之提升, 由禅修证悟中表现“书中有禅, 禅中有书”之境界。以禅书法作为创作之主轴, 就属于书家三借——“借形”“借意”“借势”中最难的“借意”。《坛经.付嘱品》云:“我心自有佛, 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 何处求真佛?”又云:“真如自性是真佛,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慧能禅师之“自性”说正是真性情之展现。运用禅宗美学思想结合在书法创作中, 反映生命的载体, 如同《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云:“吐呐英华, 莫非性情。”西汉扬雄更视书法为“心画”, 是书法创作主体精神实在于真性情的呈现。故而大师以禅学‘真如心’之义, 形而上理念之延伸引用, 运用禅宗基本思想---无住、无念、无相在书艺创作, 内容上进行如少字数书法、禅诗书法等;形式上追求“无法为法”表现质朴拙趣之美。禅风强调以“不似之似”传写超脱洒然的“书外之意”, “不似之似”所似的是离一切相的实相, 书外之意的真意是物我两忘之“无相”, 表现自然、脱俗、静寂之特质, 产生更具深刻感人之书法美。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大师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 是修心的结果, 是心灵境界的升华。修身重于修艺, 修艺赖于修身, 弘一大师在其一生中, 将人生、艺术、禅修, 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 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弘一大师书法的意境深受佛理的拂照, 墨气笔力, 朴质洒脱, 飞白顿墨, 灵活不滞。禅家借墨色, 表现静默, 拙朴木纳, 由静默才能接近自然本体。禅者修养身心, 就借用外形来影响内相。禅门只有黑墨一色, 因美色令人多欲, 目必欲极五色之娱, 身心受干, 心神不定, 将是引发祸害之媒介。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禅者用笔写出心中感悟, “一笔不拘”直指“心源”, 用墨表现禅之简单、质朴、清寂, 而衬托点出真如本性。当代书法创作, 若能从禅学中体悟“明心见性”之美, 充分培养对生命之关怀与省悟、观照“自性”“真如心”形而上气质之涵养, 书法创新将有博大精深的活水源头。

参考文献

[1]、论书法与禅的关系曾惠芬《大众文艺 (理论) 》2008年11期

篇8:弘一大师的书法(上)

先秦金文、石鼓、瓦当、泥封、汉魏六朝的竹简、摩崖碑碣,大抵出于无名书家手笔,妙在无态,耐得反复咀嚼。达到这种火候极难。初习书法,虽然无态,是不知求态,仅有稚拙美。久写,渐成美态,大多胎息古人,无自己面目。或圆熟,或婉秀,或洒脱飘逸,或雄强道韧,或熟后回生,或老拙返童趣。常常陶醉自己所长,无限度追求,偏爱成癖,僵在途中,频年踏步难前。或急于成家,生硬化合,冰炭同炉,两败俱伤,或故求异味,内涵不足,脱师过早,无翼高飞,以病态为美,都成不了大器。

达于雄劲,转为平淡,形愈简而意愈繁,超忧喜,无得失,忘名利,无法而万法生,落笔不设计,无矫饰,真我立于字外,含蓄自然中见性情,是谓无态。篆意、隶味、楷情、草韵、碑的骨骼,帖的肌肤筋脉,诸家的长处吸收脱尽原形,丰富了血液神气,超迈刚柔、张敛、肥瘦,千姿百态的山河,支撑个民族几千年不断更新的人情、品德、书卷等等特征,投影于字的背后。写出天宇间众生皆有而唯独此人表达出来的感受,大我小我十分和谐,互不淹没,即是众美。老子说:“能婴儿乎?”字也样。这不光是临池挥毫可以达到的水准,功夫远在于字外多方面的修养。

弘一法师有这样造诣,写成他那样的字要经大繁华、大悲忧,达于大平静、大欢欣。

欣赏大师书法,要阅历和创造思维,包括辛勤的艺术准备。

法师俗家姓李,名叔同,别号二百以上。

八八零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父亲李筱楼是李鸿章同科进士。人吏部供职数载即回天津经营钱店及慈善事业,在叔同五岁时去世。

叔同幼年即随常云庄先生读书,十二岁始习篆书,三年间摹《宣王猎碣》五百字,复随唐敬严先生学习绘画篆刻,写《张猛龙碑》、《张迁碑》、《张黑女碑》,接着又写《爨宝子碑》及《龙门二十品》,出入变化,寻找自己的个性。在他三十九岁出家的那一年,除去《清颂碑》以外,全部碑帖都赠给了学生们。唐敬严先生的友人中,创办南开大学的严修,以及王守恂、周啸麟,都精于鉴赏,与叔同为忘年交,常常在一起研究书画,使他获益。稍后接受康有为《书镜》中提出的碑学,广搜拓片,眼界大开。刻印“南海康君是吾师”,虽指维新意识,还包含着一些学术思想,为此被当局怀疑为康党,也非偶然。

奉母南迁上海后不久,他进了蔡元培主持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又与高邕之、乌目山僧宗仰、袁希濂等在福州路杨柳楼台故址组织成上海书画公会,每周与文友们在一起读书画挥毫,又出版《李庐印谱》,常常登台客串京戏,同诗妓李苹香、朱慧百唱和,过的是公子哥儿的文人生活。

二十六岁,母亲病故。改名李哀,留学日本,进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又在音乐学校听课,讨了一位日本夫人,

九零七年粉墨登场演出《茶花女》,捐款救济淮河流域受灾同胞,为中国话剧运动的诞生尽到了历史的责任,获得日本观众佳评。

辛亥革命前夕,他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及直隶模范工业学校任教,书对联赠教育家杨白民先生“独念海之大,原随天与行。”“白云停险岗,丹葩曜荫林。”刚健,北碑本色。民国肇造,他又来到了上海,参加了南社,主编《太平洋报》附刊画报,与柳亚子、黄宾虹、陈师曾、苏曼殊友善。报纸停刊,即去杭州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兼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师,从事美育人才的培养,弟子中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等,都是著名艺术教育家。杭州的同事当中,经亨颐、马叙伦、夏丐尊均是学者。经、马二位还是书法名家,与叔同相处,鱼水尽欢。他创办《白阳》杂志,介绍英国文学,西方绘画及音乐,功在启蒙。

九八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一代才人,归于黄卷,潜心研究佛学,弘扬律宗,在闽南、青岛等地讲学,此后的二十四年间除写过《清凉歌曲》及两次应酬性的音乐作品外,艺术活动限于书法。

篇9:弘一大师的书法(下)

后期诸作,略有变形,不事修饰,不求意趣,质朴沉缓,镇定从容,尤其是单幅书法,更有无为无不为的老庄风味。无论他的佛学成就多高,在骨子里他永远是中国人。要摆脱烦恼,恰好说明忧患的强大,要超脱,恰好证明人情味的顽强。避下雨最好的地方是躺在塘里。写佛学著作、创作书法都是用寂寞战胜寂寞的持续努力。

在他四十七岁所写的《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心如秋水澄潭,中正肃穆,风采拙朴,冷却的深悲,率真简易,淡而腴,松而不散,老而弥秀,轻而不浮,逸而不枯,圆转处不求势,横竖止笔处不见力点,静得振作,了无倦容。笔画间的离合、伸屈、浓淡、徐疾、畅涩、向背、虚实、俯仰、开阖、干湿,纯任自然,笔笔被人格光芒点化。熔铸众体百家,皆似皆不似,另具多种美感,非一般鉴赏家可以发现和接受的。

他为质平先生写的大件,真书隶写,正书篆写,自六朝的叟离子上溯钟繇,出入《张猛龙》、《张黑女》、《天发神谶》,达于《石鼓文》,融汇贯通,肌肤丰润,以古人为镜,见自己性情。

在大量的书信中,偶然也谈到过书法,早岁说过:“七分章法,三分书法。”后来又有此变动:“十四五时常学篆书,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弱冠以后兹事遂废。今老矣,随意信手挥写,不复有相可得,宁复计其工拙耶?”又谓:“朽人于写字时,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则可矣。”

篇10:《弘一大师妙迹集》漫言

弘一(1880—1942年),原籍浙江平湖,祖辈移居天津。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候,字息霜,别号漱筒;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睛老人。身出天津官宦巨贾之门,其父李筱楼为同治乙丑科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从商,经营得度富甲一方。弘一大师集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篆刻、文学造诣于一身,他在中国最早提倡话剧,最早传播西方音乐,最早研究油画、广告画、木刻,最早介绍西方艺术发展史,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终桃李成蹊,先后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文化名士。他三十九岁剃发为僧后精研律学弘扬佛法,历僧腊二十四载;在深入研修潜心戒律中,著书说法身亲躬行,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被佛门弟子尊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从翩翩公子演变到一代大德,可谓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完成了从绚丽至极复归平淡天真的人生轨迹;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音乐、美术,书法、篆刻、教育、哲学等领域均有创造性建树。

出于对弘一大师个人修为及艺术造诣的拜敬,所以在我以往的鉴定生涯中,对大师的艺术创作关注研究甚多。数十载烟云,俱是过眼;大师真迹确是不多,倒是像朱砂罗汉像之类笑话时见,唯有一物常浮脑海,今特撰本文与诸公共飨。

《弘一大师妙迹集》(海上名家高式熊先生题签),计画有“风、雨、雪、漏、清、晴、晨、生”墨竹八帧;高30.5厘米、宽18.3厘米,为清中晚期厚金叶笺;每页署识盖章不题本款;红木夹版盛装一册。

纵览大师艺术里程,可知其绘画创作主要集中在其出家之前,嗣后书法唯多(甚至有说仅存书法);由于保管、战乱、年岁等诸因,现已大都散佚。但从存世并确真的《自画像》《水彩》《裸女》《素描头像》等墨作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书法作品中,还是可以确证大师艺术创作的轨迹所在。素描画,洒脱简练且生动清灵;油画,色彩鲜明且造型准确;书法,自篆次隶再楷然行后草,早期雄健凝重,中岁圆润含蓄,晚年冲逸淡远;署款盖章,注重尺度且经营位置。

极目大师笔墨韵致,通观该册墨情笔趣,婆娑竹影纵览无余。从俯仰开阖到离合伸曲,从浓淡清远到回背虚实,从徐疾畅涩到干湿枯趣,从写实生动到笔随意至;形简意胜摇曳多姿,超迈张敛千姿百态,深具中国绘画神髓,兼得西画透视技法。竹随主题,或风、或雨、或雪、或漏、或清、或晴、或晨、或生,如秋水碧潭中正静穆,拙朴风劲飘而不浮,松而不散逸而不枯,老而弥秀圆转自若;大师笔致意趣力现,笔墨造化非凡了得,诚可谓舍大师神笔谁敢置喙!

因该册墨珍无有类比,为存世孤品,故鉴者只能从大师独有的笔韵中去参悟,同时也参阅了大量关于大师的存世资料。据大师所著《画语录》中部分,可证视听,现摘录如下:“图画者,为物至简单,为状至明确。举人世至复杂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览得之。挽近以还,若书籍,若报章,若讲义,非不佐以图画,匡文字语言之不逮。效力所及,盖有如此”; “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锐敏之观察,确实之智识,强健之记忆,著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又若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通精气,手挥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参:李叔同《图画修得法》)

鉴考证知,弘一大师书风前后不一,字体特点应从早年偏扁到中年偏方再至晚年偏长。约在1930年初,其个性书风得以确立,字形由偏方至偏长,线条纯厚劲健;此后逐步演变至更为狭长,线条亦由纯厚丰满至质朴简练,落笔不作设计,真我自然含蓄无态;字间空白大有增多,章法亦趋疏朗,从奇崛至平淡乃至从外放成内敛。该册主题款识字体偏方,笔力聚于毫端,清净怡淡超凡脱俗,韵致清远了无烟火,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是德行精修后的才性笔致,展现了大彻大悟后的顺和心静。诚如所述,并对照大师其他同时期代表作,该册主题款识字体与大师中年行笔结构特点完全一致,成鉴考有力佐证之一。

全册幅幅具印,计盖三章,分别是“佛印”小章一(0.7×0.5厘米)、“佛印”大章一(1.4×3.8厘米)、“弘一”章一(1.2×1.9厘米)。除“佛印”小章不见经传,其余二章与《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弘一》(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所载完全相同,又印色纯正且位置合理,鉴为真印无疑,此成又一鉴考佐证。

全册所用清代叶厚金笺,包浆自如,且字、画、印与笺体结合自如,无后仿之疑,当成另一有力佐证。

主题款识“风、雨、雪、灀、清、晴、晨、生”,深蕴无上禅理,不论以“晨灀晴雪,雨生清风”,或是“晨灀生风,清雨晴雪”,或是“风雨灀雪,清生晨晴”,还是“晨灀清风,雨生晴雪”等等排列,均可圆融无碍,华严境界若现;互生互缘又互转互联,相映成趣且相得益彰,非常人所能企及。

整册意境,物我一体万法归心,艺术境界与佛法教义相随相通,充满人生哲理,给世人带来无限般若真泓。弘一大师的艺术气质与心境端现墨迹之中,宛若清风拂面,清凉萧散。这对于当今喧嚣浮躁的红尘,是一种恬静淡逸的洗礼。

“悲欣交集”四字是大师预知其行将圆寂前留给世人的最后遗珍,此际窗外万籁俱寂,而我却神游沉思其中良久良久,似觉大师正告我:“吾在悲悯一切,欣皈三宝方脱净铅华,得证非悲非欣即悲即欣,了悟不生不死何生何死的奥义。”我慨悟:这是大师的墨珍缘起,正引领着我走进大师的心灵深处,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于我而言,莫不是另一种的“悲欣交集”。耳畔再次传来那清空隽美的歌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大师《送别》名曲,其间禅风绵密,曲调悠扬扣我心扉,早已在我心中构筑成了别样的天问风情:这是律己净行道业弥坚的大师又要跣足缁衣云海天国?还是我在感悟“悲欣交集”后,为了重逢而与大师的再次相别?!仿佛那远去的,只是渐近渐远的背影,而留下的,却是拈花一笑的深意——“世事本无常,今宵别梦寒”!

今夜,梦影依稀,再感真常;今夜,天心月圆,无上清凉!

上一篇:西区建设和交通局副局长 徐泽建 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嘉庚精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