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管理大师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20位管理大师范文

《20世纪世界艺术大师作品欣赏》

课程结业论文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1106840619

班级:网工一班

姓名:董坤

第二篇:20世纪中国为什么没有思想大师?

来源:作者惠赠 作者:严春友 发布时间:2004-06-0

3所谓“思想大师”,是指那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体系的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本国的文化,而且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的人物(本文所说思想大师,不包括那些以思想为“副业”的文学家、实业家和政治家,仅指专业的学者)。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考察一下这一百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那么结果可能是很令人遗憾的:虽然名人很多,但却没有一部名著,没有一部能够与我们祖先的伟大著作相媲美的作品,没有一个能够立足于世界思想之林的思想大师!甚至连独领一代风骚的大学者都很少见。

是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恐怕不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那样灿烂的文化,这是个曾经出现了那么多伟大思想家的国度,怎么会突然就失去创造力了呢?我认为,这与我们学术界的指导思想和风气有关。在这一个世纪中,我们的学者主要着眼于介绍——重点是介绍西方的学术,一少部分人介绍古代的学术,这种介绍大多还都是“批判”——而不是创造。不重视创造,当然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成就。这一个世纪中,我们学术的主流是在抄袭人家的思想,是这种抄袭的风气阻碍了中国学术的创造性发展。

思想抄袭抄不出大师

近年来,学术界的风气更是呈江河日下之势,浮躁之风日盛。近读杨玉圣先生所著《学术批评丛稿》及他编的《书的学术批评》(均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书中论述的种种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的现象,真是触目惊心。其中所涉及的抄袭现象尤多,更令人瞠目。对于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杨先生和其他学者已经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多谈了。我准备要谈一谈另一种形式的抄袭——思想抄袭,这种抄袭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所谓“思想抄袭”,是指一个文本中没有自己的任何独创性思想,而只是叙述了他人的思想,满篇都是

×ד说”,就是没有自己“说”。这样的文本虽然没有文字上的抄袭,但从本质上说却是一种抄袭行为。它所抄袭的不是文字,因为它在文字上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工作,避免了文字抄袭的嫌疑,但却抄袭了别人的思想。他人的思想不是不可以涉及,问题是如何涉及,考察他人思想的目的是要推陈出新,而不是为了考察而考察。有的著作,如果去掉引用的他人思想和变相抄袭的他人思想,就几乎剩不下什么东西了。

我认为,思想抄袭是一种更为危险的抄袭。因为,文字抄袭是易于发现的,而思想抄袭却比较隐蔽;其次,文字抄袭所危害的是原作者的利益和学风,而思想抄袭所危害的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骨髓”,在一种文化体系中若是形成了思想抄袭的风气,那么对于这种文化来说是致命的,它将失去创造力,因为它所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思想的奴隶。

这种思想抄袭,主要有两种,一是抄袭西方的思想,二是抄袭古人的思想。而这两者中,更以前者为甚。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西方思想的最大消费国,每年出版的贩卖西方思想的著作汗牛充栋暂且不说,就是那些非介绍西方思想的著作中也充斥着西方的种种思想。我不是说其他国家的文化不能学习和介绍,问题是怎样学习。如果说这种学习是以一种跪着的奴才的态度来学习,我看不学也罢,因为这种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阉割了本民族思想的创造力。

在我们的学术界差不多形成了言必称西方的风气,评判学术价值的标准惟西方的马头是瞻。一些学者们紧紧盯着西方学术界的动向,一有点什么新的玩意出场,他们就蜂涌而上,力争成为最早的介绍者,从而成为研究这个人或领域的权威和专家。其实,这些新玩意在西方根本没有多少人理睬,但一到了中国,它就成了最新的“科学”,

人们争相应用于各个学科,甚至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些到过西方的人回来以后不仅是言必称西方,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或者说不愿?)说了,在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出国”见闻的时候时不时地冒出几句“优越的语言”——英语来,让听的人大倒胃口;更有甚者,言语之中的那种自豪感——我出过国,我有几个洋人朋友,我会讲几句外语,我了解西方的学术动态——溢满眉宇之间,所以他有资格傲视自己的土包子同胞,侃侃而谈。不知怎的,这总给人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不仅在他们的著作、论文中充斥着西方的术语,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满嘴的西方概念,大概做梦用的也是西方话语吧。

这种学者,我称之为“鹦鹉学者”,因为他们只会对西方的学术鹦鹉学舌;因为他们只是学了西方的一些术语,而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西方学术精神。从另一个角度上,我把他们称之为思想上的假洋鬼子,因为他们骨子里恨自己没有生在洋人的国度,恨不能脱掉这身黄皮,想做鬼子而不得。他们以研究和掌握了西方的一些术语而自豪,他们把西方的这些术语作为标准,来对自己的传统和一些新的观点大打出手,凡是不符合西方某种学术标准的,就被认为“不科学”,就必须予以否定,以此来表明他们的深刻,他们的有思想。因此,如果说哪一个领域中洋奴思想最为严重、假洋鬼子最多的话,那么不是经济等其他领域,而是思想界。

还有一类人,虽然他研究的不是“西学”,而是“国学”,但其实质却是“西学”,国学不过是个幌子。因为,连这一类人也以西方的话语为标准,来剪裁中国传统思想。比如研究中国哲学要用什么“主体”、“客体”、“实体”、“存在”之类,仿佛一加上这些词汇就深刻了许多似的。有时候为了争论一个哲学家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而打数年的笔仗,可实际上这个哲学家既非唯物,亦非唯心,例如庄子就是如此。这些概念根本就不适合于中国哲学,因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是不可通约的。还有中医也是如此,由于中医的概念体系与西医截然不同,便被认为“不科学”,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要用西医那一套来解释中医、代替中医。在我看来,中医的价值正在于它与西医的不同,而一旦把它现代化了,也就是说用西医那一套来代替了中医的传统概念和方法,那么中医也就消亡了,因为“中医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西医化。相应地,理论界有人提出所谓的“哲学现代化”的说法,也很令人生疑:哲学不是机器,如何现代化?再说,哲学问题是万古常青的,如果把它们“现代化”了,岂不是就没有哲学了吗?“哲学现代化”的实质不过是用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哲学而已。有的人还常常把非常简单的道理或问题,用极其生僻的西方话语或生造的词汇表述出来,以表明自己的有学问,但却让人莫名其妙。

之所以说这类学者也是崇洋一族,还因为他们与前面所说的“鹦鹉学者”一样,以得到西方人的夸奖为得意、为自豪。他们虽然也推崇国学,但推崇国学的原因是由于西方掀起了“国学热”(是否真有此事,尚且存疑),或者是由于国学得到了西方某个学者的赏识,所以他才认为国学是有价值的。

这两类人都是属于崇洋一派。他们以得到洋人的赏识和施舍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一旦自己的研究得到西方某位学者的肯定,就喜形于色,还在媒体上予以报道,被认为是十分光彩的事情。这总令我想起一副奴才相:主人给奴才一点点施舍或是表彰,奴才就会欣喜若狂。

另一种就是对古人思想的抄袭。这种所谓的“研究”实质上只是抄袭了古人的思想。他们把古代著作中的思想肢解为许多块,加上一些现代的术语,然后复述出来。整部著作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自己仅有的一些话就是对古人的赞叹。有一些极端的人还对西方的学术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学术甚至科学都起源于中国,甚至认为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已经包含着西方的现代科学,只是中国人不屑于弄这些奇技淫巧罢了。有的人还说在《易经》里已经包含着相对论和制造原子弹的秘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易经》中就一定还包含着更多的西方尚未发明的东西,比如说能够从事宙际飞行的飞碟,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把它们挖掘出来呢?不用多了,有了飞碟这一项,就足可以“大振我国威”了。可是,他们竟然对此不屑一顾。这很有些匪夷所思,也可能是在他们看来太过于简单了吧。这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由于西方至今尚未发明出飞碟来,如果发明出来了,他们就会从《易经》或什么古书中找到制造飞碟的证据和方法了。总之,西方一旦发现了什么新玩意,都是“我国”古籍中“古已有之”的。

这一派中有人主张,只有中国传统的思想才能够救中国。他们重新抬出孔孟老庄,翻出新儒学、新道家,论证

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越,考证出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之前的数千年就有了人文主义思想;另有人还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可能会挽救整个人类。一副复古的形象跃然而出,只差还没有穿长袍马褂了。

我认为,无论是对西方的学术还是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如果只是顶礼膜拜,振振有辞地复述人家的思想,论证它们的正确和优越,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最高成果也只不过是落得个“理解得很正确”的美名。但无论理解得多么正确,都不过是一种重复,重复不可能是创造,因为这种重复永远不可能超过被重复的那个人的思想。所以,这样的“研究”注定不会产生文化上的大师。

传统的价值

自“五·四”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否定传统的潮流,而且这种潮流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归罪于传统,似乎一旦否定了传统,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中国就会进步起来。可事实又如何呢?我们离西方的进步仍然很远。我们提倡了近一百年的民主与科学,但很难说我们有几个人真地懂得了民主与科学,即便是学术界,有几个人真正具备了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呢?依我看,那些喊着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最响的人,大多是些伪民主者、伪自由者,他一旦有了权力,会比别人更贪婪,更独断。

在否定传统的思潮中,人们常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认为传统妨碍了现代化,似乎抛弃了传统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了。这是对传统的一种误读。首先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把中国的落后和没有实现现代化归罪于传统,就等于归罪于我们的祖先,因为传统来自于祖先。这就好比是一个人把自己的贫穷归罪于他的父辈一样荒唐,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会嘲笑他的。但我们把落后的罪过归于古人的时候却不仅没有觉得可笑,而且还理直气壮,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每一代人的生活都由自己去创造,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古人没有义务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落后负责,你们这个时代落后,是由你们自己造成的,自己时代落后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与古人何干?更有甚者,有的人还把中国的落后和保守的原因一直追到中国古代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的时代。“北京猿人”总算幸免,还没有人追到他们那里去,拿他们问罪。其实,从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传统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例如韩国、日本,还有中国的台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统保存得相当多,尤其是在韩国,孔孟之道保存得比较完整,传统的伦理观念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等级观念依然存在。但这传统观念并没有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造成不利影响,实际上还有积极的影响。

如果看一看其他一些国家对待传统的态度,那么可以发现,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憎恨自己的传统了,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其他国家大都竭力保存和维护自己的传统,以自己的传统为光荣,更没有哪个国家仇视自己的传统。近一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基本上是历史虚无主义占统治地位,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否定,另一方面就是认为历史总是后来比先前进步,持一种历史进步主义,以为自己比古人进步,动不动就嘲笑古人的历史“局限性”,可是,实际上这些嘲笑古人的人有时比古人的历史局限性还要大得多。即使我们今天的一流学者,有几个能够和老庄孔孟相比呢?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心灵的境界,有几个能够比得上这些古人呢?这一百年来,我们的学者所写的著作,有几本能够与诸子百家的著作相比?如果说有的话,勉强地说,也只有鲁迅一人。我们当然有许多“著名学者”、“著名专家”,但却没有一个思想家。可见,否定了传统,也没有换来思想的发展;可见,否定传统与思想的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事实上正相反,由于否定了传统,单纯地跟着西方的思想走,反而丧失了中国思维的本来特点,这很有点邯郸学步的味道。

如果完全否定了我们的传统,那么我们的学术将无立身之地,因为,这就意味着用一种外族的思维来代替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但是,用外族的思维方式来思维,我们是注定不会超过用这个思维方式思维的那个民族的,因为我们天生就不擅长于这种思维,而且我们的文字也可能不适合于这种思维。多年来,我们学术界一直强调主体性,但恰恰是在对待西方学术的态度上,我们的学者还没有达到主体性意识,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自为的学术主体。

但是,不能把肯定传统理解为复古,理解为只是重复和肢解古人的思想,只在古人的伟大思想面前赞叹,如果是这样,其结果与否定传统并无不同。因为,无论是在西方人面前赞叹还是在中国古人面前赞叹,都不可能赞叹出学术名著来,文化上的大师不是靠肢解、注释他人的思想肢解出来的,不是抄袭人家的思想抄袭出来的,而是批判、

创造出来的。研究古人和外国的思想并无不可,但问题是怎样去研究,或者说问题是我们研究的态度和目的,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复述,然后加上一点点无关紧要的评论。真正的研究,其目的是要超越被研究者,否则就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大思想家,他们成功的根本精神,我看就这么几条:怀疑、批判、创造,尤其是西方思想家更是如此。我以为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可是,我们只学到了西方学者的具体结论和说法,而忘记了西方学术的根本精神。

也不能把肯定传统作民族主义的理解。民族主义是狭隘的,在狭隘的民族意识支配下不可能产生具有伟大胸怀的思想家,只有具有了世界主义甚至宇宙主义1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思想家。同样也不能把世界主义理解为西方主义,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主义实际上不过是西方主义的代名词,因为在这种世界主义中所贯穿的完全是西方的那一套,是以西方为标准的。真正的世界主义,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是从所有民族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的,世界主义是以尊重一切民族为前提的。但仅有世界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世界主义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必须考虑到其他生物的权利和利益;人类也不能仅仅从地球的角度考虑问题,还必须从宇宙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否则人类就没有出路。因此,想用民族主义来振兴一个国家不仅是不合潮流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

传统是一笔无穷而无价的财富。常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此言的确道出了一个真理。民族的东西就蕴藏于传统之中,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这种为他人所不具有的东西才为他人所关注,才对他人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只是重复别人所创造、所具有的东西,那么人家对此早已熟知,我们的鹦鹉学舌对他人是不会有用的。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恐怕难以造就伟大的思想家。世界上有一些学者之所以对中国人寄予了厚望,看中的就是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例如日本一位学者说:“日本现在所走的基本上是美国文明的道路。但是,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类唯一的文明道路。人类可能还有另外的文明道路,这条路应该既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不使人的感情生活环境‘非人化’。如果真有这样一条道路的话,日本是没有力量成为开拓者的,因为日本国家小,文化传统不深,‘底气’不足。在当今世界上,惟有中国有可能开拓出这条新文明的道路来。”2美国一位作家说:“多年来对东方的研究令我深信:中央王国——中国,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不光存在于日本而且存在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那种超卓的职业伦理和精湛技艺将使世界的领导中心由西方东移„„下一个世纪仍将是亚洲的世纪。而那将是这样一个世纪:人类和各个国家将终于学会接受彼此的歧异,生活于持久而公正的和平之中。如若不是那样,我怀疑是否还会有二十二世纪。”3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不少。国人听到这些赞扬的话常沾沾自喜,殊不知还轮不到我们自豪,因为人家是冲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说的,而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创造了什么样的智慧,值得人家崇敬呢?我们连古人的智慧尚未达到,还是快收起我们的笑容吧。中国古人的智慧并不能直接在今天产生人们所预期的效果,因为那些智慧毕竟已经过去了数千年,时过境迁,现成地拿来,是难以奏效的。要产生人们所预期的效果,还必须经过现代人的重新创造,必须重新造就我们时代的老子、孔子,才有可能。

自信与创造

我们时代的学者应当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这种创造的方向,我认为应该是以本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这是我们的“根”、“本”,同时吸收其他一切民族的文化成果,以个人的个性为出发点;这种创造性的思想,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它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也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为创造者来说,它只属于他自己,是最具个性化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只有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只有他才有。所以,它既不是重复古人,也不是重复西方,重复得再好,也不归我们所有。只有创造出这样独特的思想,我们才能够与西方对话。如果把对话理解为只是去了解西方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因为只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才存在着真正的对话,否则就是自言自语,我们用西方的话语与西方对话,那么实质上还是它自己与自己对话。而且,我们作为一个思想的“奴才”与其主人对话,也是不可能的,主人与奴才之间是谈不上对话的。

要在学术上进行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就需要消除许多误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消除中国学者的自卑心理。自从近代开国以来,中国学者为西方的先进所震惊,进而认为西方的文化比我们的文化优越,在其内心深处其实有一种深

深的自卑。这种自卑正是妨碍创造性思维的根源。自卑导致了不自信,一个不自信的民族或个人,怎么能够有所创造呢?

这种自卑还生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太落后,难以创造出新的思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学者对自己不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而寻找的一个借口。经济发达与思想创造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在思想上不见得就一定有创造;同样,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国家也不见得在思想创造上也一定落后。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可资证明。如日本可谓发达矣,但日本并没有产生出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新加坡、韩国等较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但美国却很少有本地产的一流思想家;中东一些产油的国家可以说富得流油,但它们却没有能够用这些油水造出一个思想家来。另一方面,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在欧洲并不算先进,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连国家的统一都没有完成,但这个时期却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可见,经济与文化的创造,并无直接关系。一个落后的民族,在精神上完全可以是很先进而富有的。如果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思想的发展则并不需要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因为思想是自由的,可以不受物质条件的约束。实际上,那些大思想家们在财富上大多并不富有。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形成一种自由创造的氛围,一种信心,学者的意识中首先必须有这样一种自觉的追求;否则,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创造性的意识,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有创造。

人们还有一种误解,这就是反对建立体系。这大概是由于黑格尔在构造体系时出了许多笑话的缘故,现代西方的思想家们大都反对建立体系;于是我们中国的学者照着葫芦画个瓢,也反对建立体系。可是,他们没有看到,西方那些反对建立体系的人也在建立体系,只是其所建立的体系不同于黑格尔罢了。凡是能够被称之为“思想家”的,没有一个是没有体系的,只是体系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现代西方的思想家虽然没有建立黑格尔那样的面面俱到的严密体系,但却有着系统的思想,他们用这些思想来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从而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一个没有体系的思想家是不可想象的,若是没有体系,那么他就没有系统的观点,今天这样说,明天又那样说,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称之为思想家呢?中国的鹦鹉学者们反对建立体系,不过是为自己的无能和懒惰开脱罢了。

因此,要创造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放弃那种拾人牙慧般的研究;就应当形成一种创造的气氛和习惯,学者们应当自觉地树立这样的目标:标新立异,言人所未言,大张旗鼓地(而不是羞羞答答地)建立自己的体系。还应当像赵汀阳所说的,要放弃一切观点(他的原话是主张建立一种无立场的伦理学或无立场的哲学),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放弃一切先入之见,放弃成见,即放弃用某种“学说”或“理论”来研究问题的习惯,回到终极的、无立场的地方,也就是要回到我自己的立场的地方,在无立场的地方,我自己的立场就出现了。如果我们只是现成地去运用某种别人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那么无论你运用得多么娴熟,也无论你运用的是多么先进的理论,仍然只是一种运用而已,算不上是你的创造,你顶多算是个三流的学者。

我们还应当注意,不能把现代化理解为西方化。在现代化的名义之下,掩盖着的常常是西方化。那些要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要与西方接轨,学术界也有这种提法。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种现代化的结果就是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据报道,全世界的六千多种语言大部分将在下个世纪消失。语言是文化和传统的载体,一旦语言消亡,相应的文化将不复存在。现在,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共识,从而建立了许多保护性的组织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保护活动,许多国家还制定了保护物种的法律;但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的意义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而事实上,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与物种的多样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那样保护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这一重要任务首先就落在了学者们的头上。我们努力创造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化和话语,就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文化的多样性消失,只剩下一种西方文化或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那么就如同将来地球其他物种全部灭绝而只有人类一样,同样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这样一种单一的文化将会由于“近亲繁殖”而失去活力,人们的精神生活将会变得单调乏味。因此,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必须注意和重视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一切都要求见成效,要有经济效益,要“立竿见影”。但是,思想不同于经济,

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思想的作用往往要几百年才能够见成效。所以,思想的创造不为人们所重视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一个不重视思想创造的民族是一个近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远大前途的民族。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固然很快,但物质财富的作用消失也快。我们古代的祖先所创造的种种物质财富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古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现在却还在继续享用;以前的那些富翁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即便偶尔留下名字也没有什么地位,但思想家们的名字却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所以,物质财富当然要追求,但从文化的角度说,一个只有物质财富的民族,仍然是一个贫穷的民族。

不能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这对它是一种无理的要求,按照这种要求所撰写出来的文本,是注定不会有价值的,因为这种文本只为一时一事而作,时过境迁之后,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能够有什么经济效益呢?一点都没有,甚至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它们对社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但是它们对德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们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可以设想,假如没有康德、歌德和黑格尔,很难说会有马克思,也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两百年来的大哲学家几乎都出现在德国。还不仅仅是哲学,其实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德国的文化,使德国文化进入了一个爆发性发展的时代,艺术和科学界出现了无数的巨星。一个民族就是应该有几本一般人看不懂的书,这些书看不出有什么经济价值,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却有无穷的精神价值,可以推动一个民族精神的发展,从而使这个民族文明起来;这些书不能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但却标志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资本。有的国家很富,但却没有什么可谈的;有的国家比较穷,却常常是人们谈论的对象,因为它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是贫穷的,因为它只有钱;后者倒是很富有的,因为它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从前一种国家里你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它不会把财富送给你;但从后一种国家里你可以得到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人不是丧失了创造的能力,而是丧失了创造的勇气;中国学者所缺少的,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精神,只要我们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崭新形态的文化,造就文化上的大师;只要我们树立起信心,勇于创造,自觉追求,就一定能够重新振兴中国的文化,就一定能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长出参天的思想之树,中国文化的复兴就不只是一种妄想。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科学新闻》2002年第10期摘要刊登。)

第三篇:z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2)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2011) 一等奖 美术课教案

《人民艺术家一齐白石》教学设计 王京燕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 授课年级:五年级

教材:人美版《美术》第十册第一课 教师教龄:13年,职称:小教一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欣赏和评述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齐白石的人生经历、绘画题材、表现方法、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认识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人格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二)理论依据

1、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创作完成后,不能把读者(观众)的艺术接受过程看成是消极受教过程,让艺术的接受者都只能等待着艺术家的摆布。因此,不该过份地强调审美接受中的思想灌输功能,应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情感大胆表达自己对齐白石及他作品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2、美国艺术评论家沃尔夫曾说过:“鼓励他们获得批评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用最明白无误的语言把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写出来”,因此,本课我让学生以谈感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齐白石的认识、作品的理解等。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以齐白石最受人称道的绘画题材——_花、鸟、虫、鱼;最令人折服的艺术修养一诗、书、画、印;最使人着迷的气韵品格——画简意深、笔墨率真为切入点,展现了齐白石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单就中国画一项而言,齐白石山水、人物、花鸟,样样精通,兼工带写,无所不能。但是,我认为齐白石所涉及到的艺术类别中,面目最多、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花鸟画。所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我把重点放在了对他花

鸟画的欣赏,其他也有涉猎,如蜻蜓点水。

从这套教材中涉及到的美术欣赏·评述课来看,大约能分为这么三类:一类为以画家为主专题欣赏;一类为主题性欣赏,如建筑欣赏、自然景观欣赏、雕塑欣赏、肖像艺术欣赏等;第三类为每课的随堂欣赏。就《人民艺术家一齐白石》这一课,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它在这套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一)从以一名画家为专题的欣赏来看。第二学段的《画家凡高》,第三学段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都是以一名画家为主的专题欣赏。从第二学段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到第三学段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欣赏·评述的阶段目标由易到难。

通过学习《画家凡高》,学生已经初次对一位画家,进行了专题欣赏,了解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对画家齐白石的专题欣赏,引导学生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从齐白石作品在不同学段的随堂欣赏来看。齐白石的作品《百世多吉》、《和平鸽》、《荔枝蜜蜂》、《柳桥独步》分别在第

一、

二、三学段中的“造型·表现”领域中出现,通过随堂欣赏,让学生逐步感受中国画的形与色,齐白石作品的笔墨情趣,为五年级“欣赏·评述”课《人民艺术家—_齐白石》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但他们对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在课上随堂欣赏过齐白石的作品,但对他的认识很粗浅,大部分学生只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他们在领悟、理解、文化艺术积累上,还不足以对齐白石这位艺术大师进行全面的解读。

(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鼓励,并传授给学生如何全面地认识一位画家及他的艺术作品,有目的的进行欣赏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美术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及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三、参考资料:

1、《齐白石一从木匠到巨匠》屡立新著—一北京出版社

2、《大画家齐白石》余耀康著—一上海辞书出版社

3、《齐白石虾蟹》《齐白石草虫》《齐白石山水人物》等系列画册——湖南美术出版社

4、《怎样上好欣赏·评述课》刘世彬蔡琳华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音像资料:

百家讲坛《水墨齐白石》系列讲座——主讲 屡立新 《中国绘画欣赏——齐白石》讲座——主讲 杨琪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了解齐白石的生平,知道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型的艺术家。能够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以问题、对话、小组探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欣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齐白石老人热爱生活、大自然,一生勤奋,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作品“兼工带写’’的表现方法和“似与不似的艺术特色。

5、教学难点: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对齐白石作品及个人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喜蛛图》

1、王老师今天要给你们猜个谜语: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

2、出示齐白石作品《喜蛛图》放大稿,并和原稿进行对比。 你们知道它是谁画的吗?

3、板书课题:(齐白石) 【设计意图】通过大小对比,以齐白石作品在今天的艺术价值为导入,让学生发出由衷赞赏。同时,也对齐白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观看录像——品人生

1、那么,关于齐白石,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踊跃的说出自己对齐白石的了解,并提出了很多问题。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板书。

①人生经历②绘画题材③表现方法④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潜移匕中学会有目的的去欣赏。

3、播放齐白石“人生经历”录像

问:齐白石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短片,对齐白石的人生经历进行总结: ①木匠生涯②拜学诗画③五出五归④衰年变法⑤艺术巨匠

【设计意图】学生一边直观的了解齐白石的人生经历,一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齐白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三、初步感受——题材广

课件:齐白石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 问:齐白石一生都画过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齐白石的作品,了解他山水、花鸟、人物样样精通,绘画题材非常广泛。

四、自主探究—花鸟册

1、课件:播放齐白石作品①《梅花蝴蝶》②《兰草蚱蜢》③《枫叶螳螂》

2、欣赏《齐白石》画册 小组讨论:

①昆虫和植物的画法有什么不同?

②这两种不同的画法融合在一起,使画面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小结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花鸟画,引导俐门运用美术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齐白石作品“兼工带写”的表现方法,解决本课重点

3、课件:《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

齐白石为什么给这套画册起名为“可惜无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可惜无声一一花鸟工虫册》,让学生感受齐白石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作品清新、质朴的美。

五、对比分析——虾一绝

1、课件:《群虾图》

设问:谁能谈一谈你对这幅画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齐白石画的虾和生活中的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似的地方?

2、出示齐白石的画理名言,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对比分析齐白石的《群虾图》,体会齐白石笔下的虾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正像他所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形神兼备,理解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3、课件:齐白石画虾录像 l 看了齐白石画虾,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呀?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齐白石画虾,让学生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

六、听音构思——意蕴深

1、课件:蛙叫和水流的声音。

学生先听音构思“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再欣赏齐白石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听音作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体会用绘画表现声音的难度之大·再欣赏齐白石的经典之作,把大师的作品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更加深刻的体会大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中国画的深远意境。

七、有感而发——谈感受

请同学们,把你对齐白石的认识、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或是对齐白石某一幅作品的感受,用美术的语言,或自己的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谈感受的形式,锻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欣赏评述的能力。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八、诗书画印——中国风

1、课件播放:齐白石故居视频

齐白石不但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国画大师,他也是一位诗人,书法家和篆刻家??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中了解齐白石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大师,体会笔下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并始终固守着中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人民艺术家一齐白石》教学设计-小学42等内容。

第四篇:20位名人事迹

1、魏源 (1794~1857) 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史学家。原名远 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受 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聘请编成《皇朝经世文编》。他与林 则徐、龚自珍、黄爵滋等一起议论时政,主张严禁鸦片,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中, 亲自参加浙东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战役。战役失败,发愤 著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圣武记》,用清朝武功 激励人们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同年编成 《海国图 志》50卷,主要介绍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道光二十四 年中进士,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在高 邮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后因延误驿 报,被革职。晚年皈依佛教,殁于杭州。主要著作还有 《古微堂集》、《元史新编》、《书古微》等。

魏源具有民本思想,重视下层群众,认为皇帝是首 脑,宰相是股肱,诤君是喉舌,而民众是鼻息,人不呼吸 便要死亡,君主不了解下情便无法治理国家。他认为只 有允许瞽吏、百工、庶人进言,君主才能集思广益,众 贤才能聚于本朝。针对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大臣安于晏 乐,明哲保身,养痈致患,官吏不问民瘼,只知层层盘 剥,中饱私囊的现实,他要求改不拘成法,革弊政,“治不 必同,期于利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他的反 侵略立场十分坚定,提出许多抵御外国侵略的建议,主 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仿制西方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机器等。他看到了民众的力量,热情 赞扬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2、谭嗣同 (1865~1898) 中国近代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的政治家。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湖南浏 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年攻读今文经学,崇尚王夫之、 龚自珍、 魏源等的为人和思想。中日甲午战争(1894~ 1895)后,他愤于中国的积弱不振,“翻然改图”,放弃 科举仕途,向西方寻求救国的方策。1895年,他在家乡 组织算学社,决心维新救国。1897年著成《仁学》,并 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办时务学堂。1898年创办南学会和 《湘报》,大力传播变法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时,他被 荐任四品军机章京,积极参与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被 捕入狱,1898年 9月28日英勇就义,成为戊戌六君子之 一。主要著作有《治言》、《仁学》、《短书》,被收 进《谭嗣同全集》。

3、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是诗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早期他在剧院打过杂,当过演员,随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扮演过剧中的配角,后来做了编剧。开始他是与人合作改变旧剧本,不久便开始了独立的艺术创作,最后成为伦敦“寰球剧院”的股东。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去世。莎士比亚死后7年,才由戏剧界的朋友搜集他的遗作,出版了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莎士比亚一生著作丰富,流存至今的共有37部戏剧、2部长篇叙事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还有些杂诗。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分为3个 1 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如《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等。作品处处洋溢着朝气勃勃的乐观情绪,表现出人文主义思想,既使是悲剧也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带有喜剧特征。第二阶段作家开始意识到社会矛盾与尖锐,思想转为沉郁深邃,写下了著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以及一系列大的悲剧,富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三阶段是创作神话剧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充满传奇和极具烂漫色彩的幻想。代表作是《暴风雨》。

4、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于1861年 5月7日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他的祖父德瓦尔 格纳特·泰戈尔是最早去英国访问的印度人之一,曾支 持19世纪初孟加拉启蒙运动者拉姆·莫汉·拉伊通过梵 社进行的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制度、寡妇自焚殉节等社 会改革活动。他的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对吠陀和 奥义书很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有子、女14 人,泰戈尔最幼。他的大哥是诗人,又是介绍西方哲学 的哲学家;他的五哥是音乐家、剧作家;他的姐姐是第 一个用孟加拉语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和他年龄不相上 下的侄辈中也有不少人在孟加拉文学和艺术复兴中作出 了程度不同的贡献。在这个扎根于印度教哲学思想土壤、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富有文学教养的家庭里,泰戈尔度 过了他的童年。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 院,但没有在学校里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科学、历史和 文学的丰富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 自己的努力,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便醉心于诗歌 创作。他的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于1875年 2 月25日在《甘露市场报》发表时,年仅14岁。他的长诗 《野花》、《诗人的故事》和拟中世纪虔诚派颂歌体的 诗集《帕努辛赫诗抄》都是他13至18岁时的作品,虽然 不很成熟,却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歌德,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 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2 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 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 约在二十

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 3 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7、亚历山大,S. Samuel Alexander (1859~1938) 英国哲学家、新实在论者。1859年 1月 6日生于澳 大利亚的悉尼,犹太血统。受教于墨尔本的威斯莱学院, 1877年以公费生资格考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攻读数 学、古典文献和哲学。1882年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的评 议员,后放弃该职去德国弗赖堡从事心理学研究。1893 年应聘为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的哲学教授,直至1924年 退休。1938年9月13日去世。主要著作有:《道德秩序和 进步》(1889)、《洛克》(1908)、《空间、时间和神》 (2卷,1920)、《美和其他价值形式》(1933)等。 亚历山大把抽象的“空间 -时间”看作宇宙的基础 和经验的源泉,并据此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唯心主义的本 体论体系。他认为,空间 -时间是不可分的连续统一体, 是相互关联的纯粹运动的复合体,两者好比肉体与心灵, 时间是空间的心灵,空间是时间的肉体,它们连在一起 才是真正的实在,万物由此而生,新质由此而出现。 亚历山大认为,空间 -时间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 特殊的发展过程,它按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展开,其中 不仅有连续的变化、增加和减少,而且有新质突然或偶 然出现。亚历山大把这个发展过程称为“倏忽的进化”。 在他看来,新质的突现是由于时间的活动,所以时间是 能动的创造性的本原,是实在的本质属性。在时间的每 一阶段上都有一种新的突现的质,而且各种新质互不相 同。实在世界正是由于“倏忽的进化”而形成一个质的 等级体系。

8、阿拉法特Arafat,Yasir(1929~)巴勒斯坦国总统(1989~)。又名阿布·阿马尔。逊尼派穆斯林。l92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48年参加第一次阿以战争。后赴开罗大学工学院留学。l952年当选为埃及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后进埃及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在科威特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军事机构“暴风”部队。1969年2月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1980年当选为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兼“暴风”部队总司令。1989年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为恢复巴勒斯坦的合法民族权利,他领导巴解组织除坚持武装斗争外,还积极开展政治和外交活动。1993年9月,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相互致函,宣布相互承认。双方签署了巴以协议,即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巴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冲突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此,阿拉法特和拉宾同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1996年1月20日,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首次选举中,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9、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5 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10、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型”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1、 哥白尼 (1473-1543年)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创立了日心地动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他系统地批判了地球中心说,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做出了答复。 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12、 拉伯雷(1494年—1553年) 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 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1532年,《巨人传》第一部出版,一年后又出版了第二部,署名 6 是那西埃。书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禁书。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他因此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临终时他笑着说:“拉幕吧,戏做完了。”

13、何塞·马蒂(1853—1895年) 古巴卓越的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思想家。 马蒂在古巴、拉美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拉美现代主义的开路先锋,他的诗篇《伊斯马埃利约》、《纯朴的诗》和《自由的诗》,他的散文《我们的美洲》、《美洲我的母亲》《玻利瓦尔》等在古巴和拉美脍炙人口。

马蒂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是古巴的民族英雄。他从15岁起就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42岁便牺牲在独立战争的战场上,他短暂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争取祖国独立和拉美自由的事业。马蒂的思想写入了古巴共产党党纲和古巴共和国宪法,成为古巴党、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4、成吉思汗 (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性格。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大战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5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罗兰的初期创作活动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 进入20世纪,他连续写下了3部他心目中“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与此同时,他从1904年到1912年,创作了 7 标志着它艺术和思想发展里程碑的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1920年小说《白利与露丝》(法语:Pierre et Luce)。1923年到1933年,他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母与子》

16、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李渊次子,627-649年在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父于太原起兵反隋。626年登位,次年改元贞观。死后庙号太宗。李世民青年时期在晋阳度过,时人称“太原公子”。贞观二十九年春(公元646年),回太原休息数月,亲书御制《晋祠之铭并序》碑,竖置于晋阳西城乾阳门街。晋阳城毁后,迁至晋祠“贞观宝翰亭”。

17、李 白(701-762),我国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曾两次来太原,留下了《太原早秋》、《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诗。《太原早秋》是盛开元二十二年(735年)他与元演同游太原时所作。

18、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十分好动,常常不能静下来。他最喜欢就是坐在木马上摇摇摆摆地晃着,有趣的是,即使现在他已长大成人,有时仍会不由自主地摇着呢!这成了他独特的小动作。

19、牛顿三岁时,已显露出其不平凡之处。当一般的小朋友喜欢跟朋友四处奔跑和嬉戏时,他却宁可独个儿躲在屋子里,拿着锤子和铁钉,叮叮铛铛地打在木板上,制作喜欢的小工艺。

20、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21、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游行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游行路线和时间。为要求政府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

22、惜财之德(李嘉诚)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 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

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8 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 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 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23、史怀哲小故事

史怀哲在小时候就不忍杀生,朋友邀他去钓鱼,他都一再推辞;每天睡前一定要为所有生物祷告后,才能睡去。刚到非洲,他曾看见当地的人用马儿拉木头,觉得非常心痛,也因为非洲的种种,更让他体悟出尊重生命的理念,于是他在非洲时,不仅照顾病人,也收养了两百多只的动物,可见他尊重生命的理念足多么伟大。 有一个傍晚,史怀哲和友人坐在屋前闲谈,友人发现一只大黑蚁爬上史怀哲的衣领,直觉地伸手想把它拍掉。史怀哲挡住他的手,说:„这是“我的”蚂蚁”!‟ 还有一次他倒了一汤匙的果汁在地上,一群小黑蚁马上围过来吸吮。史怀哲开心地说:„看这些小东西真像牛在池里玩水哩!‟

24、爱迪生从小立志

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辱骂为“蠢钝糊涂”的“低能儿”,退学了。他眼泪汪汪地回到家,要妈妈教他读书,并下决心: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爱迪生在家里喜欢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试验,有时免不了要闹点笑话,出点小乱子。父亲就不许他再搞小实验,爱迪生急得直说,说:”我要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爸爸、妈妈听了他的话,感动得只好收回“禁令”。

25、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聂 耳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耳”的繁体字写成“聂耳”) 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27、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9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 忙忙忙

吗v v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他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不是因为相对论这个伟大成就,而是量子理论,因为在他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是一种谬论,而后来事实证明相对论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当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为了补偿,评奖协会就以量子理论的成就颁给了他诺贝尔奖。

第五篇: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

(一)

整整一个世纪就这样飞逝而过,想想在20世纪如此丰富多彩的现代家具设计的舞台上,竟然没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不免伤感了一阵。好在刚刚完成初稿的博士论文《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为自己勉强挣回一点自尊,证明中国的设计文化绝非一无是处。更有许多位设计大师坚定地认为,21世纪的设计舞台上一定会展现中国设计的显著地位。感动之余,又突然茫然起来:中国设计师在下一个世纪凭什么去“展现中国设计的显著地位”呢?我们确实有非常优秀的设计传统,但中国人自己不会"使用"它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也愈来愈全面地了解世界,但设计领域却是在与"世界接轨"的行列最末,实际上至今仍是"概念模糊"。由此深感悉心分析介绍别人的设计发展的必要。

已有的设计历程证明,设计创造的灵感之源有三大类:其一来自历史,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灵感之源,能够善于吸收先人的成果,加以现代的转化,创新出自己时代的作品,这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二是大自然,人们生存环境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尤其是各种材料的运用,包括人类自己创造的各种合成材料,其本身就是设计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三是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而"艺术相通"的观念更是现代设计、现代艺术的一个基本概念。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发展寓不开各大洲的"原始民间艺术品"提供直接的灵感,现代建筑、现代家具的发展更与绘画、雕塑的成就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往往会贡献出各种"新鲜血液"来,在这方面,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是个最鲜明的实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使西方现代家具设计"先富了起来"。但最重要的,还取决于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机制,我认为这是现代中国设计师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上述三种创造灵感之源,实际上都体现在东西方现代家具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从一个设计师的认识角度去观察家具发展中的设计流变,对认识别人、学习别人,从而丰富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后的分析将自然而然地以坐具为主,这种"自然而然"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坐具是除传统日本人以外世界几乎所有民族的最主要的家具,也是曰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器具,所以,芬兰设计大师塔佩瓦拉(Ilmai Tapiovaara)说:“椅子的设计是任何室内设计的开端”。其次,坐具是所有家具中最复杂的一个门类,坐具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各类家具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第三,坐具又是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品种,其本身就可构成一件艺术珍品,几乎所有的设计大师都对椅子设计情有独钟并硕果累累,不仅如此,许多艺术大师也时常以椅子为题展示其多彩的设计才华,达利(Dali)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图1)。

20世纪是人类家具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世纪,它所取得的成就,同其他许多领域一样。超过人类以往全部发展史上的总和。从三年前开始,笔者为了准备博士论文,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欧洲许多重要的图书馆、博物馆查阅有关资料,有幸接触了数以千计的许多种文字印刷的关于家具史的出版物,最后成形的博士论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研究现代家具发展过程的一个侧面。与此同时,作为辅助研究,作者亦从家具设计的角度,写过数篇有关现代家具设计、西方家具史研究、中国家具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其中一篇题为“20世纪家具设计流变”,逐一剖析其设计思想及作品。至于如何选择这些大师,我主要通过笔者这三年多精读过或浏览过的近百种家具设计和家具史著述中,选取出场率最高的那些名字。这样做当然不可能保持全面性,但起码能够代表20世纪家具设计的主流,实际上任何人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介绍某一门类的历史。能够了解“主流”,便可以循此探晓各个“支流”的来龙去脉,从而使设计师和学设计的学生们各取所需。笔者原文较长,限于篇幅,只能再选取“主流”中的“主流”,并进行简明阐述,对于国内有关刊物中已介绍过的几位设计大师,如布劳耶(Breuer)、阿尔托(Aalto)等则拟从略,但中心内容不变,即介绍现代家具设计发展的主流。

1、现代家具设计的开路先锋米切尔·蒂奈特(Michael Thonet,1796-1871年)

蒂奈物是奥地利人,生于莱茵河畔的Boppard城,并于1819年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家具作坊。1836年蒂奈特以层压板的新工艺获得专利,而后于1856年他又获得工业化生产弯曲木家具的专利,此前在1851年英国伦敦博览会上,他展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并获一项铜奖。蒂奈特家具的最大特点是物美价廉,适合大批量生产。即使进入20世纪,其质量仍获得许多现代设计师的认同,勒·柯布西耶早年为自己的建筑室内所选择的家具中,即以蒂奈特椅为主。蒂奈特椅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是便于运输,它们虽非折叠式设计,但各构件间易于拆装,从而使运输空间达到极小。蒂奈特椅至今仍在生产中,包括数种变体形式,它是20世纪最为成功的椅子之一。除了英国的温莎椅和中国的明式椅,很难有其他的椅子能超过蒂奈特椅的生产年限。然而,对蒂奈特椅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内含的现代设计因素(图

2、3)。

图2 蒂奈特1859年设计的NO.14弯曲木椅

图3 蒂奈特1859年设计的NO.14扶手椅

2、现代设计的先驱人物

第一批设计大师的产生年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多年,而此前,尤其是世纪之交的10年间,已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建筑师以各自不同的手法设计出功能主义意识极强的家具作品,其中有几位大师后期的家具作品已堪称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如美国的赖特(Wright)、芬兰的老沙里宁(Saarinen)和苏格兰的麦金托什(Mackintosh)。许多人的设计作品至今仍在适量的生产中。这批先驱人物从理论上讲属于不同的风格流派,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摒弃传统中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真实,以功能为出发点,并全力提供设计创新。

2.1 英国的开拓者

英国人最早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家具设计,这是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①首先在地理上,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来的现实使英国数世纪以后受欧洲以及法国、意大利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家具设计上繁琐的装饰传统影响较少;②而更重要的宏观文化上,英国几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列强的首领,在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交流中,或文或武,都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家具设计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因中国坐具由实际需要而产生、发展、定型,其间功能性是根本因素;③英国是第一个发生现代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家具设计不能不受影响;④同时英国也是一个最早的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的国家,自18世纪中叶就不断产生能够左右时尚的家具设计师,其设计风格又往往更功能化,如齐本德尔(Cfoppendle,生于1718年),其家具设计图册中的三种流行风格:中国风格、法国风格和奇特风格,对当时及后世都影响极大。

爱德华·哥德温(Edwardilliam Godwin,1833-1886)是英国最早的简洁风格设计家具的建筑师。哥德温生于布里斯特,并于1854年建立起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以建筑设计为主要职业,1862年的国际工业与艺术博览会使他的兴趣更多转向室内、家具设计,此后他与许多设计公司合作,其室内及家具设计兼及公共建筑及私宅,如1884年他为著名文学家维尔德(Oscar Wilde)完成了伦敦寓所的室内装修。哥德温的家具设计有时受历史风格影响,如在古埃及家具基础上进行简化。但对其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东方设计思想,即中国和曰本的设计手法,这使哥德温创造出一批形式高雅、造型简洁、有明确现代意味的家具设计(图4)。

图4 哥德温(Godwin)

1878年设计的椅子和1883年设计的椅子

查尔斯·沃塞(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1857-l941)生于约克郡,从很年轻时就受到几位当时著名的建筑师的专业训练,直至1882年他建立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自1888年起,在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下,他开始设计家具、纺织品、墙纸及金属制品,同时也成为当时英国居住建筑复兴中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同麦金托什(Mackintosh)一样,沃塞也非常强调建筑、室内及家具的一体化设计。在家具设计中,他的充满整体感,简约克制的手法,并不失传统的特点,成为英国后期工艺美术运动中的主要旗手。他的椅子设计尤其著名,其背板上挖空的"心"形图像,不寻常的比例关系及空间感,使这些椅子不仅个性突出,而且有一种惊人的视觉冲击,使人们明显感到轻松而合理(图

5、6)。

图5 沃塞(Voysey)1902年设计的扶手椅

图6 沃塞(Voysey)1897年设计的扶手椅

然而,世纪之交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影响最大的建筑师当数格拉斯哥学派的核心人物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这位罕见的全才人物在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尤其在建筑与家具设计方面,他与美国的赖特非常相似地分别领导着欧洲及美国当时的最新设计潮流。麦金托什生于格拉斯哥,其主要设计作品也在这个城市。麦金托什读书时学业非常优异,并在几位著名建筑师事务所中受到专业训练。 1890年他赢得汤姆森旅行奖学金,从而有充裕的机会去意大利、法国及比利时旅行,回来后即与妻子等四人合作成立了著名的"四人"设计事务所。1897年他赢得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新校舍的建筑设计竞赛,并随后使这座建筑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室内及家具设计同样精彩。此后在家乡的许多年是他事业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16年移居伦敦。

在家具设计中,麦金托什创造了一种非常有个性,同时充满象征意味的简洁优雅的形式语言,这种创造,源自他对英国本地传统、中国家具传统及日本设计影响的天才般的结合,这尤其体现在他的大量的椅子设计中。其家具设计中惊人的现代感能与强烈的文化传统巧妙结合,并创造出与其设计的建筑、室内在设计上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设计中对规整的几何形体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对曰本装饰艺术及建筑形式的兴趣,在他几乎所有室内设计中,椅子和其他家具同时也是界定和划分空间的实体,许多椅子的高靠背实际上起着室内屏风的作用(图

7、8)。

图7 麦金托什(Mackintosh)1903年设计的扶手椅

麦金托什的大部分家具都是为他所设计的室内空间专门创作的,因为当时的家具市场根本找不到合适于其建筑室内的家具,但其中许多件作品已作为经典之作成为后世的艺术点缀,至今仍在以一定数量进行生产。

皮埃尔·保兰(PierrePaulin 1927)在法国Ecole Camondo学院学习石雕和陶艺专业,这为他未来家具设计的雕塑形态风格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1945年他开始为欧洲著名的托耐特(Thonet)家具公司设计家具,4年后他又为荷兰的Artifot家具公司设计家具,这家公司生产了保兰设计的大部分家具作品,其中包括了他的第一张塑料椅(the 157 chair)。

在1958年至1959年期间,保兰先后在荷兰、德国、日本和美国工作,全球性的旅行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保兰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视野和前瞻性的前卫设计师。

上一篇:三打白骨精范文下一篇:课外交成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