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足迹

2024-05-17

英雄的足迹(共14篇)

篇1:英雄的足迹

寻找英雄的足迹

—— 六年级班队活动方案设计

惠安八二三实验小学 黄锡聪 陈东方

活动目的:重走八二三之路,重温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八二三内涵,进而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努力学习。

活动时间:每年十月十三日建队节,为期一天

活动地点:厦门同安英雄三岛(大嶝战地观光园)、同安影视城 活动安排:上午考察大嶝战地观光园,中午共进午餐,下午1:30前往同安影视城。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教师:打报告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校方联系车辆。

学生:在前一天交代准备日用品,并带好记录本、笔,佩带好红领巾、小记者证。

二、活动经过:

1、一路歌声,一路欢笑,孩子们发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精神,向厦门同安英雄三岛进发。

2、到了大嶝战地观光园,全体队员在导游的带领下,先是参观 地下坑道,聆听导游小姐讲述当时大嶝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支前的感人事迹,眼观手摸着陈列在柜子里的枪炮,感慨万千。

继而随导游进入黑墟墟的战地坑道,再次感受英雄们在恶劣的条件下英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3、沿着游览路线,参观世界最大的军用喇叭,再次感受当年对台广播的浩大声势。

4、全体队员又参观了海漂馆、战地武器装备(已成摆设),并一起在写着“823”字样的战机前集体留影。

5、自由活动:

学生可以在浮桥上感受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也可以骑马、射箭、打炮,师生同乐。

6、午间休息

7、赴同安影视城参观,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三、成果展示:

1、学生根据自己或多或少的感受,写成文章,体裁不限。

2、教师参与交流展示。师生作品在学校显眼位置与全校师生分享,再次宏扬八二三精神。

四、活动总结:

在这次走出校门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放飞了心灵,明白了同 胞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清醒地认识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岸早日团圆的重要意义。

附:

遥望金门 ——大嶝战地观光有感 惠安八二三实小 陈东方

八二三

曾在海峡上空,演绎

血与火的故事,书写

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历史!多少个我曾站在

绿树成荫的滩岸上

看一种企盼澎湃激荡,听一声呼唤踏浪而来!

英雄已矣,眼前搁置的坦克

班驳的炮筒

铁链紧锁的战鹰

早已成了记忆的摆设。

可冰冷的尘封外壳呀,依然释放

等待的炽热……

长满红锈的飞弹上,挣扎着呼之欲出的吉庆和安宁!

黝黑得让人窒息的坑道里,回放着渴望和平的轰鸣与祈祷!

望金楼呀,望金楼,你到底见证过

多少次望眼欲穿? 盛满泪水的海呀,你怎能承载

两岸父老

半个世纪的浓浓情意?

我是那块缄默的礁石,在最初的守望中

铭刻多少个

潮起潮落

日月轮回!

路旁的花儿无主地开了。

水的寂寞中,谁来替我珍藏

一生的思念?

虚无的空飘

怎能降落一声声问候;

茫茫的海漂

如何送去一个个祝福。

我的梦中,两个本是同一版块的乐土

不再分离!

篇2:英雄的足迹

许志伟同学走了,带着全国人民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他的壮举和生前学习的各个感人故事,充分体现了他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危急时刻舍身救人的崇高精神;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我们为志伟同学的青春短暂而痛惜不已,我们为志伟同学的才华横溢却像一颗流星一样划空而过而嗟叹不已,我们为志伟同学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赞叹不已,但这一切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是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这可以从许志伟的日记和笔记中看出,这些话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落叶舞秋风”,“生命轻如鸿毛,信仰一诺千金”,我坚信,中国黄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所领导的事业一定会成功的。

不错,在生前许志伟所做的事都是很细小,很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伟大的成就,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件件小事,处处折射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例如,在他村子中,下雨时他会第一个跑出来,帮助邻居收黄豆,稻谷和衣服。每年寒暑假回来,他总抽空为村里的小孩义务补习功课,考研期间,他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花大量时间查资料,做小结,然后把精华整理收集到一块,主动提供给大家查阅和学习,为其他考研的同学节省了时间,提供了方便。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才会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入党誓词。他不愧为当代大学生的楷模,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树木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英雄去了,难道就不应该有再来的时候吗?许志伟作为一个英雄已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燃烧出了憾人心魄的光和热,划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足迹,作为许志伟同学的校友和师弟,作为许志伟伟大精神的传承者,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和义务,踏着英雄的足迹,去激发出自己的青春之光吗?

我们现在也许很平凡,也许永远也不会遇到需要自己放弃生命去展现自己人生极臻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默默的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不须干某事时轰轰烈烈,让人们都知晓,只要认为自己干的事对得起天地良心就足够了。“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他把握生命去追求梦想,真诚地投入生活,就会成为英雄。

让我们高喊”向志伟同志学习"的口号,把对英雄的缅怀之情化为大的精神动力,投身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来纪念英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篇3:英雄的足迹

夕阳已经渐渐沉向地平线, 在戈壁滩上洒下一片灿烂的金黄, 令人焦躁不安的干冷的风从远处吹过来, 扑在已经徒步走了一整天的戴贵的脸上。他的脸色因为极度疲惫而略显苍白, 嘴唇已经干裂, 最要命的是他的一根脚趾在鞋里剧烈地疼痛着, 那疼痛像是从遥远的地底下猛地窜起来, 一直射向他的心脏与大脑, 然后蔓延至身体的每一寸神经末梢。

早上还不觉费劲的行囊此刻像一块巨石压下来, 他紧紧地撰着拳头, 一步一步沉沉地往前走着。终于他忍不住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伴随着剧烈的喘息, 大颗的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滚落, 砸在干草丛的石缝里。脱下鞋才发现那根脚趾的指甲盖已经被掀了起来, 轻轻一扯便脱落下去, 露出鲜红的肉和不断冒出的血, 伤口在一次次结痂又一次次被磨破后已经惨不忍睹。

这是一次在甘肃敦煌戈壁滩四天三夜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 由华夏商学院组织, 与戴贵一起参加这次徒步活动的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领导人。他们分成八支队伍, 四天总共要徒步140公里, 希望借此体验当初玄奘西天取经时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一天, 戴贵勉强撑了过去。第二天傍晚的时候, 体力的巨大消耗加上身体的伤痛使得他终于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还要继续下去吗?他真的想放弃了, 真的走不动了!

戴贵说, 当时他想到了自己对公司员工的许诺, 想到了与儿子的约定, 想到了自己对家族的责任, 当然他想的最多的是他心目中永远的英雄——他的大哥戴俊。

2015年9月底, 西安的天气秋意渐浓, 郊区的石榴园里已是硕果累累, 古老的明城墙上依然游人如织, 钟鼓楼于古城中央静静矗立。在位于未央路旁的西安宝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宝马装饰”) 办公楼内, 担任总经理一职的戴贵为本刊记者讲述了他的大哥——英雄戴俊的动人故事。

戴氏家族的顶梁柱

1988年春节前后的一天, 正在江苏盐城农村老家理发店里工作的戴俊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是他的堂弟戴成从陕西韩城打来的。堂弟告诉戴俊, 韩城正在进行旧城改造, 需要大量的铝合金门窗安装队伍, 堂弟有很好的铝合金门窗安装手艺, 为了能凑钱加入这一波旧城改造大工程, 他希望戴俊能带一笔启动资金去到韩城和他一起做起来。

戴家一共兄弟四个, 戴俊排行老大, 戴贵是老四。他们的老家地处苏北, 贫穷和饥饿是四兄弟儿时最深刻的记忆。茅草盖就的房屋, 一连几天顿顿只能喝稀粥……这些画面戴贵至今记忆犹新。

弟兄中大哥戴俊最擅长与人打交道, 头脑也最灵活, 高考时因一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家乡有一句谚语叫“饿不死手艺人”, 为了能够尽快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他去理发店学起了理发手艺。当堂弟的电话从遥远的北国传来的时候, 他立刻找同学借了两千块钱, 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上之路。

在韩城, 他们最初的业务包括铝合金门窗、百货公司柜台以及银行的玻璃隔屏安装, 随着在客户中信誉的不断积累, 他们的生意很快就做大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陕西人依然比较保守, 对南方人都有戒备心理, 后来我们就向他们承诺先干活再收钱, 活干得不好就不收钱。靠着这样的办法, 我们一点点积累了在这座城市的信誉, 市场也慢慢做大了。”戴贵说。

生意做大以后, 戴俊相继把其他兄弟三个, 以及三叔和四叔召集到了韩城, 戴家男人在韩城的集结也昭示着戴氏企业雏形的诞生。为了把生意做大, 戴俊将陕西省划分成几个区域, 并要求每个兄弟负责一个区域,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个区域跑业务。戴贵当时负责的是铜川、延安和榆林三个地方, 他告诉记者, 大哥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生意做到韩城以外。

从1988年到2000年, 戴氏兄弟在韩城整整做了12个年头, 无论是资金还是人脉, 都得到了丰富的积累。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

1999年12月31, 新年前夕, 在西安西五路的光华宾馆里, 戴氏兄弟和所有家属们都聚在了一起, 一个关于企业未来走向的家庭会议正在进行中。

面对着兄弟和亲人, 戴俊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韩城毕竟只是陕西省的一个县级市, 市场辐射面相对有限, 特别是面对省会西安的一些大项目招标时, 背靠韩城的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要将戴氏的生意辐射到全省, 甚至走出陕西省, 则必须要将公司迁往西安, 立足西安为大本营向外扩展。这是机遇也是风险, 有可能在失败的同时还会使前12年的积累化为乌有。所以他希望全家人共同表决, 一起决定是否要到西安发展。

“由于童年的时候确实太贫穷了, 所以我们都很珍惜当时积累的财富, 但是大哥在兄弟几个中声望最高, 大家都很信服他, 因此其中两个兄弟举手表示赞同, 另个两个虽然没有赞同但也不反对, 这样我们就决定将公司搬到西安。现在看起来大哥当时的眼界比我们看得更远更宽, 能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 这一步走得是非常正确的, 也为后来宝马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戴贵向记者回忆道。

2000年7月31日, 宝马装饰在西安市注册成立, 并于当年获得了装饰乙级资质。两年后, 又分别获得了施工一级和设计乙级资质。

公司搬迁到西安后, 戴俊没有给所有兄弟先购买一套住房, 而是把钱用来为公司购买了一层写字楼。这件事再次展现出了他超于常人的智慧, 他向兄弟们解释道, 客户和我们谈业务不是去家里, 而是要到公司去的, 如果要给客户留下好印象, 就一定要有体面的办公环境。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 兄弟几个都是租房子住在西安市。

在西安是一次全新的发展, 面对的也是全新的客户。好在宝马装饰在韩城时积累了非常好的信誉和口碑, 通过“客户介绍客户”的方式, 逐渐地在西安打开了市场。2000年时宝马装饰的年产值仅有500万左右, 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迅速增长到了4000万元, 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谈到宝马装饰能在西安市场这么顺利的原因, 戴贵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宝马装饰的信誉好, 客户声口相传, 为宝马装饰在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其次宝马装饰的施工工艺好, 他们所使用的工人90%都是从江苏过来的, 江苏手艺人干活精细全国有名;第三是宝马装饰几个兄弟的人品好, 与所有合作的客户都相处得很融洽, 也使得他们这几个“外地人”能很快在西安站稳脚跟。

作为一家人的顶梁柱, 意气风发的戴俊为宝马装饰做了非常长远的规划, 他与他的兄弟他的亲密战友是那样地满怀信心, 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与希望, 直到一个夜晚彻底改变了宝马装饰的命运。

永不消逝的英雄魂

回忆起那个夜晚, 戴贵将头深深地埋进了双手中。

那一幕是他心里永远的痛。马路边白色的一次性被单下, 大哥的脚还在外面伸着, 旁边是那个键盘上的字都已经被磨得看不清楚了的老式飞利浦手机, 到处都是血……

2007年夏的一天晚上, 西安的小吃街火热朝天, 护城河畔的柳树在晚风中摇弋生姿。刚从浙江考察回来的戴俊沿着环城西路向一家照相馆慢慢走着, 很多天前照好的相片一直没时间取回来。旁边环城公园里树木茂盛, 路灯的灯光穿过树丛照下来, 显得忽明忽暗。

就在这时, 戴俊忽然看到前面有三名年轻男子正在抢劫一个小姑娘, 无论那三个人怎么扯打, 小姑娘都死死抱着自己的包包不肯放手。秉性正直的戴俊立刻大吼了一声:“你们干什么!”然后就冲上去拉其中的一个罪犯。令他没有意料到的是, 这名罪犯在慌乱间拔出了一把钢刀, 一下就捅入了戴俊脾脏的位置, 鲜血喷涌而出。据当时的目击者称, 不到五分钟的时间, 戴俊的血就流干了。等120到达事发现场时, 戴俊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

这个戴家的梁柱子带着他的梦想、他的希望, 以及他美好的品行一起走了, 在满天的繁星下, 在西安醉人的晚风里。

晚上十点左右, 刚从地下停车场出来的戴贵接到了戴俊助理的电话, 助理告诉他董事长出事了, 让他立刻到派出所去一趟, 同时还叮嘱他不要太着急。

戴贵觉得很奇怪, 大哥一向不赌钱不吃酒, 为什么会被弄到派出所去呢?尤其是助理最后叮嘱他不要着急, 更使他有了不详的预感。他又匆匆走回停车场, 开着车直奔派出所而去。行至环城西路的时候发现道路已经被堵死, 好多人在马路边围着。来不及给车熄火, 戴贵立刻下车跑过去查看, 一眼就认出了白色被单下露出的大哥的鞋……

戴贵告诉记者, 大哥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过了年迈的双亲, 所有人都依靠他信赖他。如果说父母的生老病死对儿女是一种痛苦, 大哥的离去于戴家而言就是天塌了下来。

“好像一下子没有了希望。”戴贵说。

大哥的生活很简朴, 一款老式的飞利浦手机用了好多年, 键盘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 戴贵说了好多次要给他买一个新的, 但大哥都不让。事发当天, 大哥才终于向戴贵说:“你还是给我去买一个新手机吧, 这个手机的按键不能用了。”然而, 戴贵没能来得及把新手机给大哥。

根据警方的调查, 三名罪犯均是16至18岁的年轻人, 由于没钱去网吧玩游戏, 所以产生了实施抢劫的想法。被抢的女孩名叫孙蓉, 是一名17岁的打工妹, 事发当晚她的包里装着一张老板临时放在她那儿的银行卡, 因此在危险之中依然死死抱着不肯松手。警方很快就抓获了三名罪犯, 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第二天《华商报》整版报道了这起事件, 陕西省公安网则转发了该条新闻。江苏省公安厅厅长在公安网上看到这则新闻后, 将其汇报给了时任江苏省省长梁保华,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此也作了重要批示:“戴俊见义勇为, 光荣献身的事迹可敬可叹, 其精神应大力弘扬!”并安排阜宁县政法委书记赴西安进行协调善后。

在《人民日报》、《华商报》、《西安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竞相报道之后, 该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 中央电视台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多个栏目先后五次报道了戴俊的英雄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戴俊“革命烈士”称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追授戴俊“西安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戴俊的葬礼上, 被救女孩孙蓉含泪讲到:“戴叔叔是个英雄, 也是我的恩人。戴叔叔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珍惜生活。戴叔叔请放心, 我一定会想着您, 记着您!是您教会了我怎样去做人, 如何去做事。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会尽自己的努力, 像戴叔叔一样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做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人, 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 用我的一生来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戴俊被安葬在了江苏省阜宁县烈士陵园中, 他的墓碑上写着:壮举美德, 永记不忘;英雄安息, 浩气长存。

宝马装饰的新希望

戴俊去世后, 大家推荐戴贵掌舵宝马装饰。

戴贵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 思想最新, 同时为人做事非常持重, 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戴贵告诉记者, 接管宝马装饰领导人的职位, 于他而言意味着三重责任。

“第一是对家族的责任, 他们推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最强, 而是因为他们想给我压力, 让我化压力为动力, 把企业做得更好;第二是对员工的责任, 很多员工都是创业时就跟着我们, 如果我不把企业经营好, 就对不起这些员工的信任;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 大哥出事以后, 很多媒体对宝马装饰做了大量报道, 但我们自己清楚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把宝马装饰做强做大, 也是对社会的交代。”戴贵说道。

大哥生前一直致力于打造学习型企业, 同时他本人也十分勤奋好学, 曾于2001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 他经常晚饭后将白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几个兄弟听, 同时还会向他们提问, 以此督促大家努力学习, 做知识型的企业领导。

然而彼时的戴贵感受不到知识的必要, 一切都有大哥在前面领头, 自己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但现在当他自己要管理公司的时候, 才发现了知识的迫切。2008年, 经一位朋友介绍, 戴贵进入了华夏商学院学习企业管理。第一次听课他就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以往的诸多困惑慢慢有了解答。

思则悟, 悟则行, 行必高远。通过在华夏商学院的学习, 戴贵认识到要带领企业长远发展, 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于是他又将公司的三位高管和一位财务送到西北大学参加EMBA课程的学习, 同时又安排三十多位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参加相关培训课程, 宝马装饰近年花在企业领导和员工学习培训方面的费用高达一百多万。

商学院的学习给予戴贵的是更为清晰的思维和更为开阔的眼界。突破以往包工头形式的管理方式, 戴贵选择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来管理宝马装饰。

首先, 他为公司制定了系统且全面的管理制度, 戴贵对该制度的要求是既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又要符合行业发展形势, 同时还要符合宝马装饰的发展要求。

其次, 他为宝马装饰做了准确的定位。在戴贵看来, 装饰行业的使命是“用智慧为人类创造美居环境”, 而宝马装饰的使命就是“用德行为客户提供上佳服务”。

最后, 他又为公司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长期目标是要使企业发展成为一家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的企业, 最终实现上市。短期目标则是要打造“陕西省装修行业第一品牌”。

在宝马装饰的核心理念中有六个字:德为先, 勤为本。“人必须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企业最需要德才兼备的人, 但‘德’必须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勤’, 勤思考、勤跑腿、勤动手、勤动脑, 这些都是勤。所以‘德为先, 勤为本’这六个字代表了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戴贵说。

在戴贵的带领下, 宝马装饰先后完成了华年酒店、西安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市北院门159号院等一大批室内外装饰装修精品工程。其中陕西省人民医院项目在开工前就确定了按照鲁班奖要求进行工艺调整, 并在全过程中始终把节能环保与绿色施工放在首要位置, 在满足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现场硬化, 防止二次垃圾的产生, 为广大医护患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大哥活着的时候就热衷公益事业, 他尤其关心家乡的教育, 多次为家乡的学校进行捐款。戴贵也继承了大哥的这一传统, 在做大企业的同时, 不忘回馈社会。2010年8月, 宝马装饰向西安市莲湖区慈善协会捐款100万元, 用于资助一百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戴贵说, 他只是在完成大哥的心愿。

管理这么大的一家企业, 往往是千头万绪, 对管理者的毅力和体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 戴贵报名参加了华夏商学院组织的一次赴敦煌戈壁滩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四天时间里, 戴贵将和同伴们一起徒步140公里的戈壁滩, 在困难和绝境中寻找来自内心的力量。

行走至第二天傍晚, 疲惫不堪的戴贵终于瘫坐在了地上。

还要继续下去吗?他真的想放弃了, 真的走不动了!

夕阳的余晖里, 戈壁滩上闪着动人的金色光芒, 那光芒里像是有人在对他微笑。

挺过去!挺过去就是胜利!

在接受了随行医护人员简单的包扎后, 戴贵顺利完成了四天三夜的戈壁徒步旅程。

篇4:重踏英雄的足迹

早上,我和爸爸、妈妈特意买了一束鲜花带在身边,我还穿上了洁白的衬衫,带上了红领巾。来到烈士陵园,在青松翠柏之间,爸爸妈妈和我向塔山阻击战的烈士纪念碑献花,我还庄严地行了一个队礼。

一九四八年解放军为阻击国民党援军,在塔山布下了长达八千米的防线,和敌人较量了六天六夜,终于取得了胜利,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阻挡了他们的前进,但同时也给解放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我站在塔山脚下,遥望当年的战场,仿佛闻到了空气中的硝烟味,听到了“轰隆隆”的炮声和战士们的咆哮声,看到了掠过头顶的轰炸机和染满鲜血的大地……

如今,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正忙着收割,开心幸福的笑着,快乐的生活,这让我觉得这些牺牲的解放军一定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还想到了被飞来的铁块击中后仍然坚持把车停稳的司机叔叔,他们都是为了别人奉献自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对于我们少年来说,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成为英雄,我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做个正派的人,为这个社会做很大的贡献!

(指导教师:王梅)

篇5:英雄的足迹

永远的丰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长达二万五千里,排除了万难,成为了我们伟大历史的红色记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无不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说起长征,人们不由得都会想起这首歌《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犹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华人民的心中,英雄们的足迹也永远的印在了历史的心中。

革命先烈们用生命穿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那就让我们也发扬出长征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光辉的足迹。

教师评语:

篇6: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师生们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迹,让师生们从点滴小事学习英雄们自强不息,公正无私,勇于拼搏,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逐步形成勇敢、自信,不怕困难、勇于承认错误等品质,全校形成学英雄、比英雄、积极上进、友好互助的风气。

二、活动对象:全体少先队干部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师生了解英雄事迹,铭记民族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并把学习英雄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2、通过活动让师生学习伟人,逐步形成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等品质。

3、通过活动让师生们从点滴小事学习英雄,全校形成文明规范、积极上进、友好互助的风气。

四、活动安排:

一、综合活动:“踏着英雄的足迹”

1、《我心中的英雄》主题队会。

事先让每位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搜集、挑选、研究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自己所崇拜的英雄或偶像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4月5日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班队会,每班挑选一名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故事比赛;班队会上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制定本月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所需搜集的资料。

2、办一期主题为《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手抄报(4月14日前送交教导处)中高年级的班主任组织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英雄或偶像的事迹、照片和我的学习目标及体会等汇编办一期手抄报.要求:

1、每位少先队干都要参与。利用周三班队会全班展示后。再选40份优秀作品装饰后写上本月主题装订后交教导处。

2、主题明确、内容紧扣标题、图文并茂、书写要工整、版面设计合理有创意、色彩协调。

3、用8开的版纸。(教师可规定具体大小,四周留的花边)

篇7:循着英雄们的足迹

护漕港中学初二(1)班王浩

这些天,读了《中国人要知道的中国事儿·英雄卷》一书,收获颇丰,感触良深。自建国以来,已有六十余年。现在国泰民安,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许多人自然也就松懈了下来。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再一次被警醒了,我看到了过去的艰辛,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责任,开始意识到我肩负着的伟大使命。

我用双手将这本书捧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遨游;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门,走进去,同各位英雄们促膝长谈;我仿佛来到了千军万马的战场,看岳飞抗金护国,仿佛来到了楚国朝堂,听晏子舌战群臣,又仿佛来到了山野隆中,目睹了一代名相——诸葛亮的风采„„他们有的足智多谋,有的骁勇善战,有的文武双全,有的大义凛然„„让我不禁敬佩不已。

翻开这本书,也让我大开眼界。商鞅变法、投笔从戎、火烧赤壁、黄袍加身„„一个又一个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这些故事或是感人肺腑,或是惊心动魄,或是催人泪下„„令我感动、欣喜、伤感、惋惜„„还有感叹。

感叹之余,又有了许多感悟。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用双手捧着这本书,只感到无比的沉重。我又一次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之重,作为炎黄子孙,我也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女娲造人,秦始皇一统天下,接着经过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的不懈奋斗,才有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才创造出了这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不仅如此,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时刻都要居安思危,依然要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逝去的英雄们。

每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都应该崛起,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崛起;“中国人要知道的中国事儿”,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

篇8:成长的足迹

一、快搭架子, 快唱戏

因为在高三开学前重新分了班级, 所以我在开学伊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细致接班, 快速布局。因为高三时间紧, 所以班主任工作一定要快, 讲求效益。又因为班主任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所以接班工作一定要细, 以便正式进入高三学习后能更好地做好每位学生的心理、学习等的指导工作。所以我在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 要求他们每人首先用书面形式写一份个人简介, 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和个性表达。一般信息包括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及工作单位、家庭地址及联系电话。个性表达包括来自的班级, 自己的个性、特长、考试成绩, 原担任的职务, 在新班想担任的职务, 觉得原班主任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与家长的关系如何, 对新班集体、新班主任有什么希望或建议, 等等。写这份个性简介是希望能第一时间真实地了解学生个性和学生对新班集体的要求, 并且从简介里还可以看出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在了解学生的同时, 我也向学生介绍了自己的个性、对高考的看法、处理班务的原则、对新集体的期望, 让学生也能很快地了解班主任, 为新班搭好一个处事的框架和共同奋斗的目标, 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强行入轨, 树立规范

班风不正, 学风难振。要抓好学习, 首先要抓好纪律, 高三更是如此。新班级建立的第一个月定为“习惯养成月”或“良好开端月”, 在这个月里, 从每天的早自习到校时间到下课后的习惯, 从自习纪律到跑操的要求等都予以规范。事实证明, 这个月效果显著,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字当头, 软硬并施对班级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的强行入轨。有效地遏制了歪风邪气的滋生。消除了邪风, 学风就出来了。所以我们班在年前除了在前两个月的磨合期外, 后面的三个月都拿到了文明班集体。

三、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整肃班风, 浓厚学风外, 还充分利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 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左右墙壁上张贴了一些世界著名大学的大门图案及一些名校的介绍, 在黑板左上角每天都让学生自己写一句有意义的话以激励全班。黑板报上张贴了27张奖状, 15张给考得好的, 12张给进步快的, 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严酷性、将来就业的压力等方面引导学生, 令其产生时间紧迫感以全面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学习欲望。

四、平稳心态, 张弛有度

高三的紧张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的心情会因对前途的未确定而在不知不觉中起伏、敏感、善变。要平稳学生的心态, 首先老师, 尤其是班主任要先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当学生犯错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耐心地与学生交谈, 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切勿粗暴的处理, 以免酿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班主任应该细心观察,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预防在前, 疏导工作在后。

五、要充分做好学生和任课老师的桥梁纽带作用

高考是各个学科的协同作战。面对高三, 单凭班主任单打独斗是打不赢这场硬仗的。高三的班主任应该联络好各科任老师、学生干部、学习尖子、普通学生、家长以及借其他班主任的智慧和力量, 将之化为动力, 推动整个班集体前进。首先要搭好师生间的沟通桥梁。学习有困难, 偏科的学生最需要老师提点, 但又最怕老师找上门, 更不愿意主动找老师交流。对这类学生, 班主任既可以从自己教的科目入手帮助他们, 也可以请该学生学得相对比较好或比较有信心突破的科目的科任老师重点帮扶。这样, 学生对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 交流起来就比较自然。其次要构建各任课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 平衡好各科之间的学习。班主任不但要抓紧自己教的科目的学习, 也要平衡好选自己与其他科目之间的学习。各科之间不能抢时间, 出现矛盾, 那样会让学生笑话。必要时班主任任教的科目要作一定让步, 为其他科目做一个榜样。

篇9:追寻英雄小八路的足迹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假日小队一行5人来到了厦门何厝小学“英雄小八路纪念馆”,采访了当年的小八路之一:何佳汝奶奶。

没想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英雄奶奶竟是这样的和蔼可亲,我们先前的紧张感一下子消失了。我们把何奶奶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问起了当年的情况。孙晓晨抢先走到何奶奶面前,拉起何奶奶的手,问:“奶奶,当年乡亲们都在转移,你们是怎样留下来当小八路的呢?”何奶奶笑着说:“1958年8月22日晚上,我们正在看电影,突然广播响了起来,通知附近五个村的全体乡亲转移到后方去。我和其他12个同学有的爬到树上,有的躲到桌子底下,家长找不到我们,迫不得已先转移了。我们就这样成功地留了下来。”我们惊奇地问道:“炸弹一个劲地往下掉,难道你们不怕死吗?”听到这里,何奶奶的表情凝重起来:“因为当时我们都有坚定的信念,要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说这番话时,何奶奶脸上写满了坚毅。

沿着何奶奶的思绪,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景象:在纷飞的炮火中,有一群英雄少年给解放军叔叔送水、洗衣、擦炮弹、挖战壕,甚至穿梭在炮火中,手拉着手用身体连接阵地与指挥部的电话线……他们的英雄之举,被解放军誉为“小八路,志气高,巩固海防逞英豪”。

在和平时期,英雄小八路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何奶奶在教育战线上奉献了三十多个春秋。前几年,她光荣退休了,但她闲不住,自愿承担起了“英雄小八路”纪念馆的管理、解说工作。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人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美好的生活。

篇10: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行作文900字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一块巨石,激起我们心灵深处浪花层层。每当讲起雷锋,那一幕幕大公无私的感人事迹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生活中有很多的活雷锋我们兴安小学的王慧霞校长更是完善人格净化灵魂的楷模。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以小记者身份采访了她,刚进校长办公室,就有一股淡淡的药香传来,仔细一闻,这是草药的味道,“校长您好,我是六年级二班的学生,我能采访您几个问题吗?”我礼貌的开了头,打断校长正在办公的思路。“好啊,我很乐意接受你的采访。”校长一脸慈祥的笑容,和蔼可亲的回答道。”“听老师们说,您曾经获得过五一劳动劳模对吗?并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的贫困生是吗?“是啊,不值一提,我相信那奖金给贫困生的用处会比在我这的用处多。”校长边说边端起面前那杯散发着浓浓草药味的杯子喝了口,我蓦得记起校长是患癌症的人啊,忍不住的问道:“校长,您能对我说说您病重那几日吗?”“那几日是我管理学校最难的几日了,一手打着针,一手发着短信。打电话就怕学校里的领导担心我这病。没几天这不就出院了。”校长再谈这事时,脸上依旧是和蔼的微笑,没有一点的悲伤。”我又忍不住的问道:“那您为什么不把奖金留下来买点营养品呢?”毕竟,五千元的奖金对一位身患癌症的患者是一笔不可多得的钱啊。”“刚刚我也回答过了,贫困学生更需要这钱,我喝点中药就行了。”“谢谢校长,我的`采访完毕。”我再也忍不住了,跑出校长室哭了起来,心中百感交集。校长,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座右铭“虽然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她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我们青少年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希望工程第一个捐款人,是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周桐;烈火中唤醒15条生命的初二女生夏娟。我班的马阳同学在“学雷锋月”捡到了一个有银行卡,身份证的钱包,他在第一时间交给了学校的少先队;在一帮一结对子中,辛梦瑶同学主动帮主学习困难的张萍同学……大家用真情挚爱,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歌;这些助人为乐的人不正像雷锋叔叔那样“傻”的可爱吗?我们正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篇11:英雄的足迹

王菊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 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 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篇12:党的足迹作文:追踪党的足迹

可是,等到我到了一大会址,又让我再一次吃惊,原来以为一大会址门前也许门可罗雀,想不到,来这儿的人还真多,还得排队呢。

在那十三个党员开会的厅堂,看着模型的十三个党员的风姿,听着解说员的讲解,才知道原址是离开这里一栋房子的地方,现在开会的地方是后来按照原来的样子做出来的。

篇13:成长的足迹

足迹很美,令人向往,它将每一瞬间都珍藏为记忆。

今年8月,我们代表盐城队,承载着很多人的期望来到南京,参加“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

大赛共分三项:微视频、情景剧、知识竞答。就像写作文,“八礼四仪”犹如中心线索,贯穿始终。开赛前,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好像被规定好了:走路时抬头挺胸,说话时轻声细语……表演情景剧,我们融入整个情节;坐、立、行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甚至细小的动作。我们文明有礼,对方以礼相待,这不正是“八礼四仪”营造出的和谐氛围吗?

还记得有一次在宾馆用餐,自助餐馄饨摊前总是排着很多人。一次我和一位扬州的选手排在一前一后,“这是最后一碗。”服务员看着我们两个人说。我和他面面相觑,“给他吧!”很快两人异口同声,小声礼貌地谦让。这样的现象,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大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自身接受的教育却是融入生活的!努力与结果总是成正比的,我们取得的成绩也算喜人。大赛结束后,我们在等电梯时,遇到一个幸福的外国家庭。“哎,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同伴提出倡议,我立马示意他,“Noproblem!”我们迎上前去,“Hello!”“你好!”外国朋友用纯正的中文发音礼貌地回复我们,我们都吃了一惊,后来了解到,他们来到中国将近半年了。临分手前,他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们点头微笑致意。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行为在慢慢变化着……

篇14:一代大师的足迹

一九七九年秋,正值侯宝林先生从事艺术事业五十周年的时候,他离开了舞台。艺术界的同行、各地的相声迷们,乃至国内外学者,无不为之惋惜。信件、电话纷至沓来,希望能继续欣赏他那精湛的表演。是的,以他六十二岁的年纪,他可以表演下去;以他五十年的经验,他自然还能奉献给观众许多欢笑。但是人们不了解,促使他下这个决心的,是盘桓在胸中已经很久了的一个更重大、意义更深远的问题:相声事业以后怎么办?

他认为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是当前相声的致命弱点,是今后发展的巨大障碍。要想让相声一代超过一代地发展,理论的研究是当务之急。他固然可以再表演,这对他来说或许较为轻松。但思虑再三,他最后还是把阵地从舞台转到案头。

他的计划是宏伟的。他要探寻相声的源头,理绎出历代沿革的轨迹,为的是让后人清楚地看到几千年来相声艺术由胚胎而萌芽、由孱弱而茁壮、由鄙俗而高尚的规律,因而能自觉地吸收遗产中的精华,免陷其覆辙。他要清理近代和现代有关相声的社会、历史资料。其中相当多的内容为他所亲闻亲见,再不整理就要失传。他要对相声的构成给予理论的解释:笑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笑中的美学意义是怎样的?相声的语言学依据是什么?……看到外国学者发表了关于相声的学术论文,于是他兴奋:这门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艺术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却首先由别人进行科学的解剖,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为相声献出了毕生精力的艺术家,他焦灼,如肩重负。

可以想见,一个只念过半本《六言杂字》、上过三个月小学贫民班的人,要搞理论研究该多么困难。但是既然他决心驰骋于有更大意义的这一全新领域,那就宁肯抛却谙练精熟得心应手的朴刀,操起生疏沉重的棍棒。

事实证明,他自己决定的这个巨大转折,是对的。他目前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也许再过若干时候才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但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所做出的成绩已颇为可观:他独自或与别人合作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著作,开创对相声、对曲艺进行科学研究的风气,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

《自传》,就是三年来结下的果实之一。

说来凑巧,到这本《自传》初步告成时,侯宝林先生恰好在新、旧社会里各生活了三十二年。这里所截取的,只是前三十二年历史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它还是为我们重现了这位相声大师艺术成长道路中的重要的一段。

任何一门艺术,能够达到它最高境界的人总是极少数。这是因为,艺术家的成长不仅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以及某种艺术本身为他提供必要的环境,同时也要求艺术家自己具备攀上高峰的条件。这种主观上的因素并不单指天赋的歌喉、身材和头脑,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主观的精神:对待人生和艺术的态度、意志力的强弱,等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情况的综合,也就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吧。而侯宝林先生的《自传》就向我们描绘了这两个方面的概况:畸形的社会、非人的生活和强烈的要活下去的愿望、非凡的毅力。

许多老艺人都有着血和泪的生活史,而侯宝林先生所走过的道路可谓格外坎坷。他没有在幼时乞讨的生活中冻饿天折,没有在师父的虐打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自传里写的似乎还太简略。大概是他不愿道师之短吧)自寻短见已属不易;而他竟还能在重重压迫下如大石下的幼苗,曲折地生长,并且逐渐显露出光彩,则更是奇迹了。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在这里颠倒了问题的本与末:并不是谁为了降大任于斯人而去磨砺他,而是人经过艰难困苦的锤炼才能承担重任。侯宝林先生正是由于过惯了艰苦的生活,所以他在艺术上不是去寻找坦途,希图一帆风顺,相反,他却喜爱耕耘荒原,逆风而行。请看他一生中的几次重要的转折吧:进入青年时期,虽然早已学会了唱戏,手里有了饭碗,却又设法去学说相声;四十年代初,正当相声日趋市民化,庸俗低级的趣味充斥舞台的时候,他反对“荤口”,冒着被人讥讽的风险提出相声应该改革;待到唱稳了“大轴儿”(压台节目),社会公认他的柳活儿(以唱为主的段子)独具一格冠艺坛时,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到“说”上,进一步丰富了侯派艺术的特色;及至“功成名就”而又行将年暮时,却又从零做起,开始了理论研究。可以想见,每一次攻占自己陌生的领域,他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但他情愿为此而辛劳。即便挫折、冷言也不能使他灰心,停滞。他几十年来的艺术生涯似乎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自出難题,自找压力,永远进取,走自己的路。

旧社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布下了无数的陷阱,每迈错一步都有可能造成千古恨。他曾无限感慨地说过:“我们年轻时候见到的坏事那就多了!随时随地可以学坏。——旁边还有人撺掇你往坏里走哪!”譬如说,学戏时或刚刚离开师父那一阵,如果没有股子硬劲忍受住鞭打和饥饿,只要稍稍有点自暴自弃,就可能成为“趴排子货”——走上乞讨的路。住在天桥小店的时候,只要“我不干坑人的买卖”的信念有点动摇,也就会从此跟着江湖术士去坑蒙拐骗偷。生活稍稍有了保证之后,在那吸毒、宿娼极为普遍的污浊气氛中,偶一不能自持就可以毁掉一切。让他闯过这一道道诱惑、堕落的关口的是什么呢?只是朴素而又严肃的人生哲学:凭本事吃饭,要过人的生活。

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总是和他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态度是一致的。困厄可以使人消沉颓堕,也可以催人清醒、振作、勤奋。侯宝林先生即属于后者。

就说勤奋吧。从十二岁学徒起,直到三十二岁解放,他总共只休息过五天。二十个寒来暑往,不要说刮风下雨,就是年根儿底下他也得去赶场:戏曲界都“封箱”了,说相声的没这个规矩,正是挣饭吃的机会。频繁的实践对他来说反而成了好事:促使他不断地琢磨:怎样使段子常演常新?怎样让观众百听不厌?于是艺术提高了,突破了;同时也养成了他闲不住的习惯,直到现在这习惯还保持着,天天伏案,时时思索,从来无所谓节假日。

不知疲倦地工作还让他学会了怎样广收博取。他兼采众家之长,不分流派,不管是前辈、同辈还是晚辈,他认为人人都有长处,只要被他发现,就结合自己的条件加以吸收。平时他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注意观察——相声艺术本来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而且凡与表演艺术有关的理论、资料,也无不涉猎。从阿里斯多芬到莫里哀,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京戏、话剧的表现手法,从心理学、语言学到绘画、书法,他都潜心钻研。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使他具有对艺术的高度敏感。许多在别人看来与相声毫无关涉的事物,他却能从中得到启发。有一个例子是很有意思的。从前和尚在放焰口时开头有这么几句唱词:

苦海滔滔叶子昭,

迷人不省半分毫。

世人不把弥陀念,

枉在人间走一遭。

后来改为:

八月中秋雁南飞,

一声吼叫一声悲。

大雁都有归来日,

死去亡魂永不回。

侯宝林先生发现,后一种词的“效果”要比前一种强烈得多。而和尚们为了增强这一“效果”,还要在“亡魂”处拖腔,“永不回”三字稍稍上挑,于是死者的家属亲友往往在这时齐声号啕。他说,和尚是“制造”哭的,我是“制造”笑的,可是道理差不多:要收到强烈的效果,就要通俗明白,善于运用唱腔语调的变化创造构成效果的条件。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还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他的表演有这样一个特点:轻松从容,如聊家常,似乎并没有什么脚本,每个声调、每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极为准确,恰到好处;只要他一张口,观众就有一种信任感:这段儿他准能说好,准逗乐儿。这不是每个相声演员都能达到的境界。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对每个相声段子精雕细刻的结果。这里可以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在《夜行记》里,演到“我”撞到汽车上那一段,故事中共有四个人物:“我”、警察、刚才被撞进药铺里去的老头和汽车司机。一个人表演,却要让观众感觉到四个人的存在,还要突出“我”的神态、性格。为这不足一分钟的表演,他却反复推敲了几天。演到“我”说“怎么解决,我自个儿修理不就完了”这一句时,若在别的演员也许一带而过,而他却一弯腰,脸仰看警察,观众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我”在这一刹那间的心理活动:刚才胡搅蛮缠,现在被识破了,警察让不让我走?而他弯腰、伸臂的动作则让人感到:“我”是抓住底梁扶起自行车的,而绝不是车的别的什么部位。台词里并没有具体交待车哪儿坏了和坏的程度,但这样扶的则必定是坏车无疑。在他的表演中,这种出神入化、物(人物)我(演员自身)不分的例子几乎俯拾即是,而每一处,经得起回味的艺术闪光则都是呕心沥血的结果。

他曾对自己的学生多次说过:我每次演出,总象第一次上台一样。这或许是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现在转为案头工作了,他是这个领域里的带头人(若用他的话来说则是一名新兵),因此也就愈发兢兢业业,不肯苟且。在研究工作中,他对每件史实、每一例证都要寻根究底查证核实。如相声界从前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近代相声的创始人是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侯宝林先生最初在文章中就是这样写的。但他不久就产生了怀疑,因为相声的节目这样丰富、流派如此众多、表演技巧这样高超,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一百二十多年)里形成。据说朱绍文演技非凡,如果在他之前相声尚未成形,或他毫无师承,怎么可能在一门艺术的创始时期就达到这样的高度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六十年代起他就注意搜集旧闻。初有所获,还不敢轻下结论。近年来继续留意文献,深入分析,前后历时近二十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把相声艺术形式的形成年代往前推了一大步。

侯宝林先生对相声艺术的贡献主要有两点:先是把从未登上大雅之堂的相声推进了艺术的宫殿,使它能为雅俗所共赏;现在又在努力使相声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或者说要让它闯进学术的领域。后一个过程虽说刚刚开始,但理想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

这两个巨大的贡献也恰好反映着他对待人生、对待艺术的态度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恰好标志着他的思想的阶段性。

天桥学艺的时候自不必说,他是被饥饿逼进艺术领域的;及至辗转于北京街头、一下关东,也还是为了肚子而学,而演;一九四三年,他发愿要使相声打进艺术领域也只是基于对相声艺术的认识而产生的个人抱负,而在当时,这种抱负只能以“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形式出现,无法扭转相声界的“乾坤”。解放了,艺人们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他改革相声的更大动力,也为他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标准。十年动乱及其种种恶果,使他同一切正直、善良的人们一样,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而忧虑、焦急。前、后半生经历的对比使他深知社会主义制度的宝贵,也加重了他的责任感。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向理论研究进军的。他如今以花甲之年钻书本、写文章,多方求教,孜孜不倦,已不同于往昔的拚命赶场;研究工作中的务求其是也不可混淆于当年的字斟句酌。振兴民族的艺术事业是他勤奋、博取、一丝不苟的力量源泉。

一提到侯宝林,人们常常想到卓别林。是的,这两个人有许多促使人们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地方。他们不但都是创造欢笑的巨匠,而且一生的经历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幼小贫困,街头习艺,少年登台,勇于革新,勤于探索,对于各自笃好的艺术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卓别林自是卓别林,侯宝林畢竟是侯宝林,两人的区别是很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翻开《卓别林自传》,我们会感到他的生活圈子太窄了,时常与之欢宴聚会的除了明星便是贵族、名士、大亨等等。可能他有时也接触普通老百姓吧,但《自传》中没有什么记载。当他在美国旅行沿途受到群众疯狂般的欢迎时,他尽情享受着自己引起轰动的乐趣,但同时却又“感到愁闷和孤寂,觉得自己和群众分隔开了”。当他衣锦还乡,住在伦敦豪华的饭店时,他只想在应酬上流社会的款待之余独自重游儿时生活的故地,因为伦敦的一切仅仅使他记起过去的生活,并没有喊起他对祖国的爱。对于昔日的生活,他说:“穷苦并没有让我学到任何东西”。

侯宝林先生则不然。六十多年来,即使是成名之后他也始终生活在群众之中。他热情地接待天南海北的来访者,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同行克服艺术、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跑到许多学校、机关去给青年们作报告,为青年人的自学奔走呼吁。他住在有七户人家的大杂院里,恰巧又是在五十年前故居的附近。他自称是这一带的最老的住户,并为此而欣喜,因为这可以让他天天跟各式各样的工人、职员、基层干部见面,时时忆起一幕幕往事。他永远不能忘记曾经于他有“恩”的那些普通人。我们可以在《自传》里读到关于马三姐和晁师傅的故事,这里说两件我亲耳听他叙述的事吧。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到人民剧场去看戏,走在护国寺大街上,忽然,他在路南的一个院门前稍停了一下,缓慢地说:“从前这家舍蝎子油①。我和母亲住在大舅家的时候,我睡的小饭桌紧挨着炉子。有一天大舅很晚才回来,碰翻了炉子上坐着的氽子②,开水全泼在我脚上了,立刻就起了一片水泡。大舅半夜就来敲人家的门。没想到真灵,上了蝎子油就不疼了,后来也没感染,好了。这事我一直记着,后来自己有了条件,也泡点蝎子油,学人家的样儿做好事。”在另外一次闲谈中他说自己年轻时营养那么差,却很少生病。但有一次差点送了命。那是在西单商场唱戏、住在天桥“复康”小店时,有一天发高烧,烧得人事不知,他父亲坐在旁边守着。亏得一位北大医学院的实习生,自己掏钱买了药跑来给他打了一针,他就浑身发热,出汗,做了一场噩梦。“可能是梦境搞的吧,父亲后来告诉我,我当时就在炕上跳,跳,把我按下就又睡。一觉醒来居然退了烧,于是我又爬起来去唱戏。可惜没问人家的姓名,现在这位恩人找不到了,如果还在,也该七十多岁了吧。”

我并不是要给侯宝林先生的《自传》拾遗补阙。我是觉得从这些小事里可以窥见他思想中的某些角落,虽然细微,但也许是透彻地了解他的钥匙。报恩的思想是狭隘的,若不继续升华有时还会产生谬误。但不知恩则更不高明,至于如古人所愤慨的“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则去不忘一饭之恩者益远矣。这种道德观念来于何处?他自己说是从戏词儿和老百姓的谈话里学来的。但这只是获得的渠道,还不是源头。我以为这源头该是我们民族普通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和互助的美德。“祖国”这个概念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具体的。人民、世代相承的优秀传统,是祖国的主体。或许这也就是“牛棚”中的生活反而促使侯宝林先生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一旦迎来又一个春天他就废寝忘餐地工作的思想的原始基础吧。

我拿卓别林来对比,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他那过人的技巧、严肃的工作态度、揭露资本主义和法西斯的胆识将永远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但他毕竟是生长在以金钱为主宰的社会里的艺术家。他从英国跑到美国,境遇变了,但社会制度却没有什么不同。早年挣钱糊口的人生目的随着年龄和财富的增长而发展为以盈利为行动的准则。这与侯宝林先生思想发展的“活命——艺术——人民——民族”的四部曲不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吗?出现这种差异,各人的主观因素是重要的,但迥异的社会制度则提供了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不妨说,是社会主义制度造就了现在的侯宝林。而且,我斗胆地说一句吧,也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侯宝林。

一九八二年元旦,我和侯宝林先生谈到他以后的打算。他意味深长地说:“我说了五十年的相声,但是说句老实话,还没摸着相声的底呢。在舞台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我要到案头上去继续研究。我现在常想:相声艺人里头出了教授,这是整个相声界的光荣。可是不能只有一个教授呀,能不能再出几个?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有人接着搞这一摊?”

这是何等的胸怀和眼光!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的意思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随时涌现新生力量,薪火相传,朝着“底”走去。学也是没有终极的,要了却他把相声以至整个曲艺艺术提高到理论高度的夙愿,只靠他这一辈人是不行的。他是在做铺路的工作,希望在这条路初具规模时,已有浩荡的人群正沿着它行进,一直走下去。

古人说“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长途中步步有歧路口,随时都可以停下来。难得的是朝着险远的目标攀登,永不驻足,永不迷路。我相信,读了侯宝林先生的《自传》的人会赞成我的观点:他正是这样的人。

祝愿侯宝林先生为后来者铺下更长的路,以他的辉煌成绩续完他的《自传》,向人们展示他全部的足迹;从中获得教益的,将不单是演员,也不止是年轻的朋友们,一切严肃地面对人生、具有事业心的人们都会得到重要的启示。

辛酉除夕前一日

(侯宝林著《自传》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①蝎子油:用香油(芝麻油)浸泡活蝎子,民间用以治疗烫伤。

上一篇:骨科讲稿下一篇:生产部年底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