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运作模式下老年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养老地产的发展受到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理性运作模式下老年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性运作模式下老年教育论文 篇1:

阵痛与蜕变

【摘要】随着国内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大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基层电大,正处于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办学规模严重萎缩、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境地。基于此,从温州地区的市、县级电大的招生现状入手,探讨在开放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招生的“阵痛”中实现“蜕变”,借鉴温州城市大学创建的实践经验,以期探索一条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招生;基层电大;转型发展

电大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里,办学性质从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媒介从广播、电视转变为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电大本着“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的“四个面向”的办学方针,为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然而随着国内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内外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大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电大的办学网络被离心化,电大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电大办学系统内的基层电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生源数量急速下降,招生规模严重萎缩。以温州电大系统为例,开放教育招生规模自2012年和2013年的高峰期直线下滑至2015年的低谷。系统内的每一所学校都在经历着学校发展史上的“阵痛”,如何在“阵痛”中“蜕变”将是我们电大人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历年招生规模现状分析

温州电大系统现有市级电大1所,下辖9所县(市、区)电大分校(学院),各学校之间形成了较好的招生沟通交流网络体系,具备取得一线招生数据和对数据做进一步分析的条件。

(一)温州电大系统历年各类学历教育及开放教育招生规模

温州电大系统各类学历教育2011年至2015年的招生人数趋势见图1。2012年、2013年各类学历教育年均招生近10 000人,是温州电大系统各类学历教育招生的顶峰期。2014年开始呈下滑趋势,2015年继续大幅下滑,其中开放教育招生的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并且趋势还在延续。2015年春季招生2 345人,比去年同季递减31.73%。其中开放教育比2014年同季递减44.85%。

2011年至2015年每年开放教育招生人数如图2。开放教育招生人数从2011年至2013年逐年递增,2013年是全市开放教育招生的高峰期,全年招生6 113人。从2014年开始招生人数连续下降,每年环比下降幅度高达30%以上。从招生学历层次上来看,2013年至2015年开放本科的下降幅度分别是31%和48%,相比开放专科和“一村一”专科的下降幅度都要大。

(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波动的原因

2012年、2013年温州地区各电大都取得了政府的支持,由教育部门联合发文对幼儿园教师就读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给予经费奖励,其中苍南电大在政策的支持下开放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空前,这两年该专业招生人数占所有专业招生人数的58%以上。温州市电大和其他县级电大(如永嘉电大、瑞安电大)的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也增加明显,占比都较大。永嘉电大利用县政府对永嘉农民大学生独有的财政资金补助和灵活的招生机制,在“一村一名大学生”专科招生数量上出现井喷,该类型的学生招生人数占比达到全部招生人数的53%以上。除此之外,部分电大也都能有其他的优惠政策支持招生,再加上这几年招生机制比较灵活,全校上下的招生积极性较高,因此出现了电大办学规模的顶峰期。

2014年开始开放教育招生人数下降的原因:一是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网院迅速发展,将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招生人数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开放教育所占比例由接近70%下降到52%。二是绩效工资的影响及缺少灵活的招生机制。2013年开始各级电大逐步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原来用于奖励招生的经费难以保证,且各地各校在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尚未出台有效的其他招生机制来促进招生,给招生工作带来消极影响。三是电大固有的教学模式影响。电大多层级管理,长链条运作,缺乏灵活性;多行政手段管理,服务意识欠缺;开放教育是电大各类学历教育的主体,但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学习平台、资源建设以及导学服务等方面急需改进和提高;电大专业开设分散,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等等,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开放教育招生的吸引力。四是当地经济现状对招生的影响。2015年随着温州实体经济下滑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温州地区的企业消极气氛进一步扩大。如2015年温州市春季人才交流会上来温务工人员明显减少,这种情形间接地影响到了电大的招生,即使有市政府办公室出台的《新居民学历提升工程的通知》规定新居民学历提升财政补助3 000元这样的优惠政策,也无法有效地促进招生数量的提升,使招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可见,开放教育招生规模的缩减,既有社会客观的原因也学校主观的原因,招生数量的下降并不单纯是招生工作上的问题。因此,应从另一层面分析电大发展的困境,特别是基层电大发展的困境。

二、从招生现状看基层电大的困境

(一)政策环境因素下的身份困境

长期以来,中央电大作为开放远程教育的总校,一直没有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再加上国家也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相应的立法,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电大都难以在继续教育领域获得明确定位。电大成立初期,地方上的普通高校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电大就充当着普通高校“配角”的角色,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的“名份”而存在着,临时性地承担起了地方人才的培养任务,开始步入全面发展阶段。但随着地方普通高校的逐步建成,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充裕,高校生源扩招时,电大头上的“学历补偿教育”光环渐渐褪去,其不明确的身份定位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当地方高校进一步规范壮大时,电大的身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地。地方教育资源整合时首先是整合电大,致使电大处于身份不明确的尴尬困境。

(二)成人教育市场因素下的弱势困境

基层电大在不规范、竞争无序的成人教育市场下处于弱势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成人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2010年7月,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级政府拥有高等专科学校设立的审批权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等。《纲要》的出发点是增加地方举办高等专科教育的活力,促使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但无疑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高校办学的竞争程度,给电大招生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借着政策的“东风”纷纷开办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产品普遍缺乏“异质性”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争场面。二是成人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在成人教育市场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部分成人教育机构迎合大部分人只求学历、不求学习效果的拿文凭心理,利用“低成本、低要求、简过程”等不正当手段抢挖生源,给电大招生带来很大的冲击。三是成人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监管主体。

(三)电大自身因素的职能困境

一是电大系统的办学因素。电大系统办学体系下,中央电大对全国电大系统建设缺乏区域规划和分类指导,且中央电大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地方省市级电大的生存发展又离不开市场经济,两者在办学模式上显得格格不入。省级电大尚不具备的独立法人办学地位也严重影响了基层电大的发展,如全国电大专业开设权限集中在中央电大,地方电大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灵活开设相应专业的权限,不利于基层电大有效发挥优势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基层电大的自身因素。基层电大的办学层次以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部分县级电大甚至连本科学历教育层次都没有开设,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主要是成人学生,并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开展活动,普遍存在学历教育专业无特色、师资无优势、学习和管理平台分散、无法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等办学瓶颈问题。非学历教育严重欠缺在基层电大也是普遍现象,基层电大很少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提升培训等形式主动与企业、行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未建立起真正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的支持服务平台,市民无法有效地从基层电大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

三、温州电大转型发展的实践经验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层电大能否在发展困境中创新管理体制、激活办学机制,在地方发展中扮演好智力支持角色,实现差异竞争特色办学,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其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2012年9月,温州城市大学正式组建成立。温州城市大学是在整合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温州老年大学、温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温州社区大学等办学资源基础上组建的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开放型大学。其主要职责有:一是承担各类成人继续学历教育;二是承担各类非学历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和社工教育等);三是承担全市终身学习网站和公益性老年教育网络课堂的开发、维护和运行;四是承担全市终身教育服务系统的建设指导。学校以“凡是想上大学的都能上”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通过全市四级教育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终身学习成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温州城市大学成立近三年来,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温州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章立制,做实转型基础

近年来,温州城市大学明确了学校的新功能和职责,《温州市一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温州市二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和《温州市示范性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温州城市大学科研业绩考核实施办法》、《温州城市大学关于老年教育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规定》等政策制度相应出台,确立了“三驾马车”(学历教育、社区与老年教育、社会培训)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并对应地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保证“三驾马车”的顺利行驶:学历教育部门负责打造学历教育的超市平台,保证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全日制教育等在内的各类成人继续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教育技术与资源建设中心负责推进信息技术和温州终身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温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创建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学习资源信息库和畅通的管理、服务信息渠道;社区(老年)教育部门负责充分发挥全市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总校职能,从组织架构、系统网络建设、项目开发、课程编写、管理运作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评价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和老年学习苑的建设,并学习借鉴国内外终身教育的理论及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教育理论和案例,为温州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策略指导。通过建章立制和人员配置,使转型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二)健全体系,强化转型辐射

温州城市大学作为全市终身教育的总校,终身教育网络体系构建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温州城市大学承担着推进全市终身教育的艰巨任务,特成立温州城市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由温州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市人力社保局为副主任单位,市编办、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财政局等9个市直单位和11 个县(市、区) 政府以及温州城市大学等为成员单位,通过建立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二是金字塔型的办学网络。温州城市大学架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终身教育服务网络,市级设城市大学总校,县(市、区)设社区学院,中心镇(街道)设教学中心,社区(企业)设教学点。各县(市、区)通过参照温州城市大学的组建做法,对各县(市、区)电大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统一挂城市大学分院牌子,逐步健全完善了温州城市大学四级办学网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的温州城市大学分院有永嘉学院、瑞安学院、泰顺学院、平阳学院、洞头学院等五所县级分院;已建成的社区教育机构559个,其中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11所、社区学校126所、社区分校421所。截至2014年年底,市县级社区学院覆盖率达100%,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社区分校覆盖率达53.4%,其中覆盖率达50%以上的县有8个。三是规范集约的创评体制。在金字塔型的终身学习网络构建中,全市城乡社区教育机构不断普及,以创建评估为导向,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形成了规范集约的创评体制。先后出台的《温州市示范性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温州市一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和《温州市二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等创评标准为全面推进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社区办学点的“六有”(有领导机构、有固定场地、有师资力量、有经费来源、有管理规章、有活动开展)建设项目提供了保障。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创建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7所市示范社区学校、44所市一级社区学校(分校)、110所市二级社区学校(分校)。

(三)整合资源,提升转型内涵

1组建强大的师资阵容

为满足终身教育多样化需求,温州城市大学多方渠道汇集优秀师资,实施“112汇才工程”、“引入工程”,着力打造由领导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的终身教育顾问、名誉院长、客座教授以及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等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温州终身教育发展的教师团队。实施“岗位践行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2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面授课程、网络课程、电视课程。目前,学校充分发挥师资团队的优质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的面授课程,既有为满足老龄化需求的“十万老人乐学工程”的老年面授课程,又有为适应青少年业余生活的法制教育、文明礼仪、国学、温州文化传承等的特色面授课程,还有为更好地延续、继承温州传统文化,把瓯越文化发扬光大,特与温州广播传媒集团合作开办的“城市大学堂”栏目。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建立的“温州学习网”、“温州老年教育网”等包含了文化素养、道德讲堂、社区生活、休闲娱乐、职业技能、教育辅导等多板块的课程学习资源。同时,各县(市、区)社区充分结合了当地当前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坚持创新模式,主打特色品牌,开展了“一校一品”教育活动,有鹿城社区学院的“精品”——“社区学苑”、瑞安社区学院的“学品”——“新居民学堂”、洞头社区学院的“渔品”——“渔民培训”等。各社区学校以“小”引“大”,“小品牌”做好“大教育”,“小课堂”服务“大社会”,初步形成了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课程体系。

3搭建数字化终身教育平台

学校以“温州学习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市民数字化学习服务工程:一是开通数字化图书馆社会服务温州专版,并建成一批包括瓯剧、鼓词和《学说温州话》等在内的地方特色数字化资源,同时引入50万册电子图书供市民阅览。二是搭建、推广“温州学习网”,以“温州学习网” 为载体,把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使其成为市民在线学习的乐园。并引入50家培训机构、31家远程教育机构、61家社区教育类机构入驻“温州学习网”,全力打造我市远程教育超市。2014年“温州学习网”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流量达到112万人次的流量,访问量长期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学习网站前三名,2013年第三季度曾跃居全国第一名。三是开通老年人网络空中课堂——“温州老年教育网”, 平台学习人次超过11万人次,成为国内最先进的老年网络大学。同时,联合国内最大的学术视频制作公司设计并开发的手机App“温州老年教育网”已正式上线,这是浙江省内首个面向老年人群体的学习类App。

(四)加强科研,创新转型发展

借助终身教育工作推进自身转型发展对电大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以理念研究指导实践工作,提升终身教育推进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证实电大转型发展工作的实效性和阶段性。学校推进转型发展工作以来非常重视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申报了社区教育与温州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被列为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先后承担了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中央电大、浙江电大的重点课题,2015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职成司《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编写,这些课题紧密联系实际,成为推进温州终身教育的理念引领;学校还创办了以追踪终身教育学术理论前沿、及时反映全市终身教育工作动态为主要内容的《温州社区教育》杂志和《温州社区教育》简报;为适应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学校还专门编写了社区老年教育校本教材。同时,学校注重科研团队的打造,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是引进科研人才,充实科研团队;二是加强学术培训,落实科研任务,培养科研人才;三是借助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档次,使学校立项的科研项目级别逐步提高。

四、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学习型社会创建背景下实现基层电大办学功能转型必须要树立全新的开放性办学理念。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基层电大系统不仅仅是从名称上遵从上级电大作简单的更改,更重要的是对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定位,做好自身发展困境中的成功转型。办学理念上要将办学内容和服务对象确定为注重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做全面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注重质量、内涵发展,采取与当地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密切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和承接各级政府全民终身学习全方位服务项目的办学模式。总之,转型发展要立足全民终身学习目标,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夯实办学基础、提升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尊重和办有尊严的教育作为办学方向。

(二)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党的十八大着眼于终身教育发展趋势,在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一是从政策上建立制度保障。基层电大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由各级政府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条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实施细则或意见》,建立和完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工作机制。由教育、财政、发改委、编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各级电大依照《高等教育法》的法律法规,按照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确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二是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行业协作、电大承办、社会力量支持、市民积极参与的终身教育运行机制和监督考评机制,保证终身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成效;三是终身教育经费多方筹措机制。地方财政首先应当对学历教育生均经费、社区教育日常经费等终身教育经费设立标准并纳入财政预算,并积极采取“政府拨款、社会筹资、单位支持、个人承担”的办法,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和多方参与为辅的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经费筹措机制,为全力推进终身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创新办学模式,实行“两翼”办学

基层电大在转型发展中要立足本地区,主动适应社会成员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发挥系统办学优势,进行多形式、多功能、多类别、多层次办学,担负起“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历史使命,强化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大力发展社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实行“两翼”办学模式:一是继续发挥电大开放教育的优势创造条件,力求学历层次结构化、专业门类多样化,积极与其他远程高校合作办学,拓宽成人学历教育渠道、丰富专业门类、增加学习形式,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延伸办学体系,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班直接办到乡镇、企业、行业领域、社区,使办学网络覆盖到基层每个角落;二是大力拓展接“地气”聚“人气”的全民非学历教育,电大转型要体现社会公益性,要向社会公众提供种类多样、服务便捷、形式多元的教育培训作为自身的责任义务,充分满足基本的全民教育需求。农民的农技知识培训需求、残疾人的生存能力培训需求、老年人的闲暇培训需求、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需求、青少年的校外拓展培训需求等非学历教育具体内容的开展就是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和全民非学历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前者是基础、是支撑,后者是延伸、是拓展,两者共同构成转型中的电大参与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创建不可缺少的“两翼”。

(四)加大整合力度,实现终身教育资源共享

要打破教育资源时空界限,加大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推进终身教育全面发展。首先,要加强实体建设。各基层电大必须从实际出发,主动、积极做好办学硬件设施的改善,不仅包括学习场所、校舍建筑、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包括现代信息化学习所需的终端设备及配套,甚至包括城乡全民学习所需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手段和服务工具。其次,要搭建学习平台。转型中的电大要搭建适应本区域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至少应包含二个模块:一是将电大学历教育的“电大在线”等相关学习考核平台进行整合,改造升级,面向学习支持服务将学习平台、考核平台、管理平台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二是搭建数字化“课程超市”,开展开放式课程培训和自我培训,通过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课程的信息含量和质量,让学习者能根据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时间来安排在线学习环境,实现自我课程培训,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要开发特色课程。基层电大无法单纯依靠自有的师资力量推进终身教育,进行转型升级,需要整合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特长的专家、教师、学者、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成员等成立师资人才库,并有效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众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和学习资源,并配备师资深入社区、农村、企业进行授课。最后,要吸引社会力量。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仅依托电大推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办学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基层电大可以以合作共赢、优势互补为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和企业、民间机构合作的方式,多方集聚社会力量,拓展终身教育发展新途径。

(五)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1优化人才队伍

基层电大的转型发展是办学理念的转型,是办学模式的转型,更是“人才”的转型。在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审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破解人才队伍转型的现实难题。为此,在人才队伍中既要培养“通才”又要培养“专才”。所谓“通才”就是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素质和专业学科功底的前提下,既能通过“导学、助学、督学”进行课程高效教学的能力,还要做参与学校管理、招生营销、项目运作、开拓市场的全能手。所谓“专才”就是人才队伍的优化要注重结构的优化,有针对性地对人才队伍分类别进行建设。基层电大的转型离不开这几类专业人员:一是全民终身教育的策划者与管理者;二是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和全民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者、培训者、研究者;三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运用和开发的技术者;四是学习型社会创建和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引领者和志愿者。

2狠抓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基层电大唯有狠抓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此。基层电大转型中的学习者在年龄、职业、知识基础、学习需求、个人喜好等方面千差万别,这无疑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建立强效的质量保障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一要把握好一个前提,教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前提要素。二要做好两项措施,第一项是创建一套涵盖学习全过程的行为规范体系,保证自学、导学、督学、助学等各环节得以有效落实,不走过场,第二项是制订一套健全的评价检测、监督控制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三要优化三个系统,分别是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系统、可靠且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系统,它们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

3提升科研实力

电大转型发展的侧重点在于学习型社会创建和终身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但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科研工作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基层电大科研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很好地承担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基层电大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大胆地探索,及时地总结,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战术性实验:一是探索开放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和全民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和实践模式,争取在面授辅导、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资源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督导、合作办学等方面提炼应用成果;二是进行本地区的全民终身教育事业的策划与推进,支持与保障、评估与监督、激励与表彰等的项目实验,力求在系统结构、制度建设、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特色课程等方面取得实验成果;三是大胆尝试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氛围营造,并在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

【参考文献】

[1]吕志江.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电大系统转型的路径选择[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2]孙龙国.关于电大转型定位的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2012,(6).

[3]蔡廷伟,罗健,仲红俐.推进终身教育: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常州电大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1).

[4]单国庆.开放大学建设中县级电大发展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5]王春仙.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策略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Key words】enrollment; grass root TV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编辑/乔瑞雪)

作者:谷小倩

理性运作模式下老年教育论文 篇2: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养老地产的发展受到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根据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及结合典型案例,并从老龄化社会、老年产业经济、房地业和房地产企业转型角度,分析了养老地产的特性,介绍了国外养老地产的发展经验,阐述了当前亟待发展养老地产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优化规划设计、扩大融资渠道、探索运营方式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地产;人口老龄化;对策

我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地产既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房地产企业当前转型和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市场细分的结果,是房地产业和养老产业整合的产物。养老地产的目标客户是老年人群体,这将必将有别于普通的住宅产品,即符合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能得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1]。养老地产的主要物业形态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发展老年地产可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能够缓解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有效加强老年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房地产企业、保险机构、社会保障力量等相关各方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

一、国内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

养老地产是一项房地产开发与各项特色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房企的开发建设经验缺乏,开发理念、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尚不确定,消费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习惯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消费观念仍有待转变,真实的消费需求有多少还不可准确测算。我国1999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养老地产的政策和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比如,民政部“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政府养老行政行为将出现重大转型,将由政府开始承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全国已新建了1 000多家养老院和其他养老机构,使10多万五保户老人进入养老机构收到养老护理等。但是截至目前关于养老地产的政策仍然停留在研究、探索阶段,对拿地、融资、运营等各个环节仍然没有可供具体操作的政策指导。

养老地产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但近年来被各路资本迅速炒热。在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和房地产业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地产商、投资商、保险机构等不断推出养老地产项目,对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后期运营、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于养老地产整合资源多,产业链长,投资回报期长,都是以单个养老地产项目在建设运营,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和路径,但是这种边干边探索的方式是值得鼓励的。

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北京著名的小汤山温泉疗养区,总占地面积近42公顷,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容积率0.5,社区内建有2万平方米如意形的人工湖,绿化率高达50%。功能定位上,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三大功能于一身,为老年人制定了全程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产品形态上,为了实现全程化养老的目标,同时考虑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健康状况建有多种型式的住宅及相关医疗、购物等商业建筑来满足养老的需要,其中配套设施包括太阳城医院、购物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阳光水世界和物业管理中心等。养老方式上,有居家式、租住式、安养式、度假式四种,其中居家式是购买了住所的产权,社区为老人提供医疗、购物、送餐、家政等上门服务的养老模式;租住式养老是指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即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模式;安养式养老是指将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生活护理与心理关怀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针对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度假式养老是指到世界各地的旅游度假胜地,以度假养生为主要目的新型养老模式。该项目地产产品多样化,租售并举,将老年人群体进行了层次划分,同时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人性化、亲情化,符合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但是无论购房还是承租其价格依然高昂,给一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造成了障碍,有效需求减少。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是集提供高端地产产品和养老服务为一体的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老年居住区,是我国养老地产先行先试的典型实例。

二、发展养老地产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养老地产的客观条件

21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型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老龄人口为1.59亿。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约占总人口的26.53%[3]。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居所大多年久失修,周边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较差。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多高收入老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已有的养老产品不能满足他们独立生活的需求,他们期待着有更高端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也有能力支付相应的费用[4]。住房不仅是居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需求,也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养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养老地产就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好的生活状态,重视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和人性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认为养儿可以防老,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老年人满足了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出现了一些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新观念。虽然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贯彻实施,出现更多的4:2:1型家庭结构,甚至由于老人和子女没有生活在同一城市而出现很多空巢老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和发展的压力使得子女对养老无暇顾及,而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日益增强;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现在社会上的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5]。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养老模式的趋势改变注定对养老地产的巨大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二)推动老年产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国外老年产业发展较为成熟,被视为朝阳产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外老年产业大体可划分为五大类:一是老年人用品领域;二是老年护理和生活服务领域;三是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领域;四是老年金融、保险领域;五是老年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可见养老地产是老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老年居住环境的改善,市场上没有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地产产品,老年人的养老就要大打折扣。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老年保障事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消费市场。我国2005年老年市场需求为6 000亿元,2010年达到1万亿元,2020年达到2万亿元,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500亿元,市场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调[3]。当前我国的福利模式正处于福利型向产业型过渡的阶段中,2010年我国仅离退休人员可用于购置住宅的资金总额突破8 000亿元,2020年将会达到2.8万亿元,2030年会突破7.3万亿元[6]。城市中的老年人经济状况已普遍提高,购买力大大增强,需求日益旺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地产势必会推动整个动老年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老年地产与房地产业创新

市场细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住宅市场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严厉调控,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我国房价经历了连续几年的连续暴涨之后,中央采取限购、限贷等措施,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有效抑制,成交量大量萎缩,相关领导不断表态要坚定不移的延续调控政策和巩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成果,房地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大的调整,毫无疑问房地产企业在传统住宅地产市场上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传统的房地产大概还有15—20年的时间可以开发,这个阶段买房的主力是70后和80后,当90后成长起来时,他们双方父母家里都有房子,他们并不需要买房,需求量也就减少了很多。而那时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养老地产或许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房地产行业的主力板块[7]。在这种背景下,开发新的竞争业态,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房地产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养老地产等细分市场所展现出的市场潜力已经获得各大房企的青睐,万科已把发展“健康养老地产”写入2009年度报告里。而在此之前,万科研究健康养老地产物业已有3—5年的时间。2010年,万科就宣布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养老地产项目,采用租、售并举两种养老地产模式,为万科养老地产领域铺路。万科养老地产宣布首先试点的是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年轻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料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需求量很大。

保利地产在2008年就涉及养老地产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已完成养老地产模式开发研究,形成对养老地产的设计标准。2012年2月24日,保利地产举行品牌发布会公布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未来十年保利将在北京大幅提升商业地产比重,在养老地产等新地产业态形式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保利已针对养老地产业务调整了公司架构,成立了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据悉在去年保利地产的养老地产项目在上海、长沙两地开始试点。在全国有名的大型开发商中,不仅万科、保利已开始养老地产项目的实施,华润置业、首创等业已开始关注养老地产领域。

养老地产兼具公共福利和房地产商品两种属性。在公共福利属性方面,养老地产涉及到社保、保险等公共事业,普通商品房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居住价值要求,兼顾投资需求,公共福利更多的是考虑对老年人生活、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殊照顾。养老地产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老年人主体,针对老年人生活、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满足医疗、休闲、餐饮和居住等多种需求。

在商品属性方面,首先养老地产的开发过程复杂性强,在普通商品房一般开发过程要求之外,还包括医疗、娱乐、餐饮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属于商业地产业态,从本质上说养老地产是住宅和商业地产的有机融合,产业链拉长,资金需要量大大增加,而且资金回笼相对较慢,开发风险更大;其次,运营和管理方面要求高,由于养老地产兼具住宅和商业地产的特性,横跨三个产业,需要整合医疗、餐饮、休闲等多个行业资源,这给养老地产后期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最后在创造利润方面,以往绝大部分的利润来自物业的租售上,物业服务仅占很小的比例,而对养老地产来说必须紧密结合养老产业的特征,深入研究其运行规律和特殊要求所在,分析养老地产的价值链,将利润重心向物业服务转移。

三、发展养老地产的国际经验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准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下降,而人口出生率却不生反降,人口老龄化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左右不断进入老年型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在养老地产方面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老年住房体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熟理念和经验做法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四、促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在我国养老地产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根据养老地产所特有的特点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产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习惯,借鉴国外养老地产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养老产业走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完备的政策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决定了政府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建设部曾在1999年出台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同时提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9073”养老格局,但是仍处于规划、探索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养老地产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建立养老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养老地产的土地供给、建筑设计、融资、税收、合作基金和服务行业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为规范和指导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二)优化规划设计是养老地产的必要条件

优化规划设计既能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性化关怀,也是养老地产后期运营成功的关键。首先在规划方面,不仅要规划好老年人的居住的住宅,还要保证住宅与医疗保健机构、文化教育机构、家政服务机构在数量和功能上的相互匹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养老功能的满足程度和后期运营管理的难易程度。其次,在老年住宅的室内设计上,我国地区差异大,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需要对室内进行差别化设计。通常要充分考虑安全性、舒适性和老年人的特殊性,如在国外,专家认为理想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协助,而不应该一切包办,否则反而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速老化进程。

(三)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不断受到宏观政策的调控,其对资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且养老地产的产业链长,整合的资源多,需要的资金量巨大,传统的依靠银行借款方式可能不能满足对资金的需要,亦可能累积风险,增加风险隐患。2012年2月28日国务院会议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行金融改革方案,允许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将民间资本正式纳入正规金融体系。这为吸纳海外基金、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养老地产对资金的需要提供了可能。

(四)积极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

传统的住宅经营模式是销售和出租,并以销售为主,这种模式资金回笼快,周转速度快,可以实现滚动开发,而养老地产的利润重心从销售转为对物业的长期持有经营,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而在开发过程中面对现金流压力。因此,售出加持有的模式,即养老地产的部分产权出售给消费者,再收取服务费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相对理想的运营模式。但销售与持有的比例以及对持有的部分如何管理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而采取不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雪辉.关注时下养老地产[J].科技智囊,2010(8):29.

[2] 王波.居家养老:模式创新方能深化发展——以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10,(l):38.

[3] 阎永胜.中日老龄产业问题比较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5):115.

[4] 徐云.养老地产:房地产市场新领域[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12):18.

[5] 陈宝存.养老地产产业关键在于持有经营[N].经济参考报,2010—11—11(002).

[6] 魏松.养老地产会是下一个房地产经济增长点[J].社会观察,2011(4):72.

[7] 李雪韵.浅议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房地,2010(11):28.

作者:罗福周 韩言虎

理性运作模式下老年教育论文 篇3:

公共图书馆与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老齡群体

摘 要:文章阐述了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分析了开展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主体介入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合理性、优势及策略。

1 背景

在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驱动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快速融合,使人们进入一种媒介泛化的生存状态。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即按摩》一书中指出:“媒介影响的穿透力极强,无所不在,在个人、政治、经济、审美、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我们的一切方面无不被触及、被影响、被改变。媒介即按摩。不了解作为环境的媒介,对任何社会文化变革的了解都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媒介素养成为衡量现代人社会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议题。媒介素养教育对象分为媒介从业人员和非媒介从业人员两类。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针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主要关注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公务员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较少关注老龄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这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及老龄化趋势不相适宜。媒介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老龄群体脱离社会的速度,加剧了他们的失落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因此,开展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为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及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公共图书馆应成为承担这一使命的重要主体。

2 媒介素养与老龄群体

2.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一个动态且多维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最先提出。随着媒介环境和社会生态的变化,其内涵不断演变。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选择、理解、评估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及用之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2005年,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及再加工的能力。目前,媒介高度融合,呈现出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应用领域广泛、信息内容庞杂、社交属性凸显等特点,媒介素养中技术素养(运用媒介技术的能力)、信息素养(获取、解读、使用信息的素养)、交互素养(利用媒介与周围人、事、物产生交互关系的素养)、安全素养(在使用媒介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判断和处理的素养)的重要性显著增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能够掌握或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媒介情感、态度及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

2.2 开展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

2.2.1 老龄群体适应媒介融合环境面临诸多困难。对于从传统媒体时代“移民”到媒介融合时代的老龄群体来说,其无法很好地适应媒介技术、信息传播机制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传统媒介时代,媒介形式较少,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对受众几乎没有技术要求;有严格的信息传播把关制度,信息的采集、发布由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实施,信息的可信度较高;媒介是信息的传播者,大众是信息的接受者,角色固定,信息传播流向单一,大众使用媒介表达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对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新技术将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媒介信息传播主体多元,既有大众传媒,又有个人自媒体,还有匿名网民,信息内容庞杂,事实陈述、广告推销、谣言混溶共存,信息可信度被稀释;媒介交互性增强,不仅成为表达自我、实现社交、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平台,还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出行、医疗保健、政务咨询、投资理财等生活领域。这些变化给老龄群体带来诸多挑战:一是心理挑战。老龄群体对新媒介的接触与使用,普遍存在抵触心理、畏惧心理、防范心理,学习新媒介的信心不足。二是法律意识挑战。传播权利的平等化赋予了传播主体更多自由,但同时也滋生了造谣、传谣、诈骗等不良现象,对媒介使用者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能力挑战。许多老年人未经过相关学习,面临技术障碍、信息辨别障碍、运用障碍等媒介使用障碍。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老龄群体克服这些障碍,能有效提高他们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能力。

2.2.2 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实现积极老龄化。在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老龄化的政策框架被正式提出。在老龄化应对路径方面,积极老龄化将原先“以需求为基础”导向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导向,认为老年人仍然拥有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权利,大部分老年人仍然是社会与家庭的宝贵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及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较大改善,民众的健康养老也将逐步得到保障。老年人越来越重视知识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权利,尤其是那些经济收入及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从本质上说,媒介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平台,是一个人实现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良师益友,是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工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老龄群体利用媒介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开发老龄群体这一人力资源,有助于将退休老年人转化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力量。此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老龄群体平等共享媒介时代、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成果,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3 公共图书馆开展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合理性及优势

3.1 合理性

3.1.1 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定位。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具有很多交叉点和共同之处,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被学界认为是一种发展趋势。2017年,图书情报学专家吴建中在《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一文中指出,“图书馆要将多元素养教育提上日程”。2017年1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通过微服务账号,号召图书馆积极参与提升媒介素养、反对虚假新闻的活动。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及《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都要求图书馆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相关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应遵守行业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把老龄群体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服务对象,满足他们对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

3.1.2 有利于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空间从传统的物理场馆拓展到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阅读内容从纸质图书报刊拓展到数字资源、多媒体读物、网络媒介信息,阅读介质从印刷物拓展为PC、手机、平板电脑、kindle,以及以电子阅报机、智能听书机为主的依靠互联网、云技术的智能借阅设备、知识服务设备,开展阅读活动从实体场馆拓展到网络媒介平台,包括微信、移动图书馆App平台等。这些变化给老龄群体利用公共图书馆带来了诸多挑战,公共图书馆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他们充分享受图书馆的阅读服务。

3.2 优势

公共图书馆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品牌优势。公共图书馆属于由政府财力支撑的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拥有较强的公信力和良好的服务品牌,社会认可度较高。老龄群体通常不愿意投入资金学习新事物,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服务对于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读者优势。公共图书馆拥有稳定、数量庞大的老年读者群体,尤其是寒冬酷暑季节,很多老年读者把公共图书馆当作取暖纳凉的文化休闲场所,为其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学员基础”。三是环境优势。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学习环境。公共图书馆拥有宽敞明亮、桌椅配置完备的公共学习空间及多媒体设备齐全的电子阅览室,为其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场地保障。此外,公共图书馆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老龄群体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四是资源优势。公共图书馆不仅拥有介绍媒介知识的传统媒介资源及大量的数字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视听资源等,还配置了电脑、阅报机、智能阅读设备等媒介设备,为其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五是人才优势。馆员拥有新闻传媒、信息技术、情报学等学科背景,在媒介利用、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为公共图书馆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师资人才保障。

4 公共图书馆介入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4.1 激发老龄群体学习媒介知识的热情

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老龄群體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较小,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畏难情绪较重等现象。因此,激发老龄群体的学习热情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注重与民政部门、慈善机构、老龄协会、养老院等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老年志愿者、退休馆员及大众传媒宣传机构的作用,结合老龄群体的生活场景,广泛宣传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他们学习媒介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服务区内老龄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素养水平、学习诉求、学习障碍及影响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文化层次、工作经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有针对性地策划教育方案。公共图书馆应通过海报、标语、宣传视频、新闻报道等方式,展示老龄群体积极向上的形象,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宣传活动,帮助老龄群体树立学习信心。此外,公共图书馆也可实行激励机制,采取赠送小礼品、延长借书期限、减免还书超期处罚等措施,激发老龄群体的学习热情。公共图书馆应定期搜集老龄群体的建议,适时调整资源配置和教育措施,调动老龄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提升公众的综合素养,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国外图书馆设置了“数据馆员”“生态馆员”“商业学科馆员”“健康信息馆员”等岗位。我国公共图书馆可参照这种思路,设置“媒介馆员”开展媒介信息服务和媒介素养教育等工作。

4.2 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体系及设施设备

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媒介资源和设施设备,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这些资源存在分散、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体系,满足老龄群体的学习需求。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设置媒介素养教育专题书架。公共图书馆应整理关于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图书、影像、宣传册等实体文献资源,重点采购稀缺资源,丰富资源种类,分类编制目录,设置媒介素养教育专题书架。二是设置老龄群体媒介信息专架。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老龄群体的实际需求及兴趣爱好,将聚焦政策法规、地方新闻、医疗保健、权益保障、养老护理、安全急救、老年教育、隔代教育等主题的主流报刊汇聚成专架,帮助他们获取权威可信、内容丰富的媒介信息,提升他们对媒介及信息的辨别能力、使用能力。三是拓宽新媒体“老龄专用通道”。公共图书馆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整合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建设老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专题数据库,利用网站、微信、移动端App等平台向他们推送相关信息,为老龄群体获取馆藏资源及新媒体服务提供便利。公共图书馆还应配备老龄群体专用电脑,构建专用网络导航系统,链接与老龄群体紧密相关的政务平台、媒介信息平台,如全国老龄办官网、地方民政局养老服务网站、《老年报》及《健康报》等,发挥信息枢纽功能,提升老龄群体利用新媒介搜索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利用新媒介发表观点、建言献策、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便利。

4.3 组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公共图书馆应围绕媒介道德与法律、媒介技能、媒介信息获取、解读与使用、媒介交互、媒介安全等主题策划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培训班,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说教,注重将教学内容碎片化,降低学习吸收的难度,引导老龄群体掌握相关知识,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公共图书馆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示范讲解法、视听学习法、操作练习法、案例学习法及网络学习法等,提高老龄群体应用新媒介的能力。公共图书馆还应根据不同层次老龄群体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如娱乐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及知识性课程等,保障老龄群体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满足他们系统学习媒介知识、全面提升媒介素养的需求。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组建线上媒介学习群,引导老龄群体掌握利用网络媒介与学伴之间交流互动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媒介交互素养,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除了馆内服务,公共图书馆还可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满足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目前,一些公共图书馆在开展老年文化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了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媒介技能的培训,如电脑培训、智能手机培训等。例如,重庆图书馆组织策划的“常青e路 幸福夕阳”老年数字阅读培训系列活动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活动的可资借鉴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品牌效应强。该活动由重庆图书馆联合38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协同开展,自2018年起每个季度举办一期培训班,形成了规范的运作模式,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二是内容紧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及图书馆业务。该活动不仅讲解了智能手机、智能借阅设备的操作与使用等技术知识,还结合网络信息搜索、新闻订阅、馆藏文献信息检索、数字阅读、网络社交等主题讲解了媒介与信息知识,提高了老龄群体学习媒介知识的兴趣。三是广泛宣传公共文化媒介资源及服务,包括重庆数字图书馆及新媒体平台、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国家数字文化网站、《中国文化报》等媒介平台。重庆图书馆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全面提升了服务区内老龄群体的媒介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交互素养和安全素养。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面向老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顺应媒介泛化和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满足老年读者的实际需求,实现转型发展和价值优化的重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老龄群体需求调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体系及设施设备,尊重老年人的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信息服务和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以理论促进服务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媒介效应一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4.

[2] 蔡骐,黄瑶瑛.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1(8):28-33.

[3] 张玲,秦学智,张潔.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2.

[4] 胡宏伟,李延宇,张楚,等.社会活动参与、健康促进与失能预防:基于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7(4):87-96.

[5] 吴建中.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4-17.

[6] 郑杨,胡东辉.我国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14-17.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20-06-12

作者简介:田贵兴(1989— ),重庆图书馆助理馆员。

作者:田贵兴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法制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