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桃花饰梦为题的作文

2024-04-11

以桃花饰梦为题的作文(精选4篇)

篇1:以桃花饰梦为题的作文

以桃花饰梦为题的作文

梦的季节,斓依芳菲,芳菲处,鲜妍明媚的桃花,点缀着梦的诗意,释散着恋春的热情。

信步徜徉于校园天一湖畔,清风拂面,撩人情思,阳光闪烁,湖面波光点点。满怀春天诗梦的希冀,带着捕捉美好意境的心情,沿着铺满雨花石的小路,继续往里探寻,涉猎中一片粉黛妆成的`桃花林便映入眼帘。

淡雅清香沁人心脾,桃花朵朵迷乱人眼,春雾缭绕中,园中粉黛极尽芳菲;暗香浮动下,春天气息随香蔓延。园边的几棵垂柳也肆意地蓄发着嫩芽,仿佛对桃花仙子垂涎已久,迫不及待的要伸长臂弯,揽伊人入怀,诉一世痴情。

置身其中,任凭桃花浸染着我的思绪,本想在大自然的怡人气息里,在桃花散发的幽幽馨香中,寻一处心灵的宁静,可偶尔的几个情侣拍照,偏偏使我多了“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的无奈,还有那“遥问归期君不知”的苍凉。

轻吟一首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深深为那份遗憾之情惋惜唏嘘。为什么当初崔护遇到心仪佳人,却不懂得去把握可能会属于自己的爱情,此去经年,岁月安恬,却站在桃花林中,只影空怀远,问伊人香魂何处?难道爱情有了残缺才为美吗?于是,开始在脑海深处勾勒当日才子佳人邂逅的画面,把自己的梦融入其中。梦中桃花林深处,诗人轻拈桃花一枝,赠与佳人,佳人嫣然一笑,道一声谢公子,轻轻接过桃花,顾盼神飞,欲语还休,脸上泛起的红晕像朵朵桃花盛开的如诗如醉。

“桃花开得好美啊”,思绪被游人的议论带回。

微风中,花香愈浓,不知道桃花是不是被我的惆怅感染,默默地为我嗔起丝丝花愁。更不知道是否能在桃花竭尽芳菲,化作春泥之前等待君归。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桃花诉我心。

篇2:以桃花饰梦为题的作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语音刚毕,耳畔传来哥哥的嬉笑声。我不满于哥哥肤浅的文学素养,蹙眉扭头,脑海里却出现了那个“装饰了我的梦”的面孔。

入秋的天气,潮湿的令人心烦。我低声抱怨着,摘下了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妈妈寄了包裹在小区的传达室,走进传达室,没有看见张大叔,只有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个男生在低头认真地写着什么,手指细细摩挲着什么。

我在门口伫立良久,但他仍专注于他的事,似乎并未察觉到我的存在。闷人的天气导致我的心情极度糟糕,口气很不好地问道:“张大叔呢?”

男生抬起头,眼睛很大,瞳仁清澈如水,但似乎,少了些什么。他微笑着说:“我爸有事出去了,有什么事吗?”他笑起来真好看。可,他刚刚说张大叔是他爸爸!我不禁诧异,从未听过张大叔有个儿子呀。

张大叔对我很好,因此我为自己的口气向他道歉后,便坐下来和他攀谈。

从他口中,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美丽的瞳孔中少的是什么,是那一抹神采!

他低头写的是他所摩挲到的字体,他看不到!天呐!上天怎么会这么残忍,给了他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眸,却什么也不让他看到!但是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

他说他的梦想就是挣到钱让张叔叔过上幸福的日子,他说他现在就已经很幸福,虽然看不到,但是他有个爱他的爸爸,在学校里很努力地学习,老师同学们都很帮助他,成绩也不错。

他对生活抱有太多的希望,他用心去感受世界,他用努力去回报每一个爱他的人。如果这些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我定会觉得矫情且无感,但他,有的只是让我钦佩!

拿了包裹离开后,心情却不再糟糕了,尽管天气还是一样的灰蒙蒙。他微笑地与我交谈时的场景,他的面孔,都深深地存在了我的.脑海里,他的认真坚持,他对生活的向往,他的努力付出都“装饰了我的梦”,装饰了我空虚的思想。

篇3:以桃花饰梦为题的作文

《桃花扇》是以明朝末年东林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展示了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孔尚任以历史剧的形式, 总结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揭示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后, 明朝只剩半壁江山, 谁继任南朝皇帝就成为南都各势力的斗争焦点, 这不仅涉及到南明的大统由谁继承, 而且关系到晚明的党争问题。史可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只是寄希望于崇祯尚未驾崩或太子南渡。当马士英提出欲立福王时, 史可法说:“又说圣上确确缢死煤山, 太子奔逃无踪。果若如此, 俺纵不依, 他也竟自举行了。况且昭穆伦次, 立福王亦无大差。” (《阻奸》) 侯方域提出福王的三大罪、五不立, 其中最重要的大罪是:“福邸藩王, 神宗骄子, 母妃郑氏淫邪。当日谋害太子, 欲行自立, 若无调护良臣, 几将神器夺窃。” (《阻奸》) 因此, 不能继承大统。但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把谋害太子、骄奢淫欲, 父死未葬、远避他乡, 离乱之时、纳民妻女的福王推上皇帝的宝座。福王登基后, 马、阮等人并没有辅佐福王励精图治, 收复失土。而是怂恿福王采选歌女, 歌舞升平, 过着声色犬马, 荒淫浮华的生活。马、阮借拥戴之功, 大肆卖官鬻爵, 铲除异己。阮大铖由于曾受到侯方域、吴应箕、杨维斗等人的羞辱, 得势后大肆报复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由于侯方域的特殊身份:“先祖太常, 家父司徒, 久树东林之帜;选诗云间, 征文白下, 新登复社之坛。” (《听稗》) 因此, 在侯方域和李香君婚后不久就开始缉拿侯方域, 侯方域被迫离开新婚不久的爱人, 逃离南京投奔史可法。正如马士英所说:“大丈夫轰轰烈烈, 宁可叩北兵之马, 不可试南贼之刀。” (《拜坛》) 马、阮悍然调动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的部队, 以致江、淮一带兵力空虚, 清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攻占江北大部。而死守扬州的史可法力尽粮绝、外援不至, 扬州失陷, 史可法投身江中, 含恨殉国。成立仅一年的南明王朝就此覆亡。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动机是“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正如《桃花扇小引》所说:“场上歌舞, 局外指点, 知三百年之基业, 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 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的写作手法在我国戏剧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桃花扇》采用的是通过情事来表现国事。自古以来, 借男女爱情演绎历史兴衰的作品很多, 如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 洪昇的《长生殿》。这三部历史剧的都是借帝妃之情抒写一代帝国的兴亡。抒写的大都是爱情的破灭, 男女主人公以生离死别为结局。而《桃花扇》突破以往生离死别或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创作模式, 以大彻大悟的心态坦然面对江流云转的世事。正如《桃花扇》四十出尾评所说:“离合之情, 兴亡之感, 融洽一处, 细细归结, 最散最整, 最幻最实, 最曲迂, 最直截, 此灵山一会, 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以使生、旦同堂拜舞, 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孔尚任不惜改变历史事实的方式打破传统的结局方式, 主要表现了作者面对历史事见, 流露出的一种无奈与悲凉。面对各地的义军和满清势力的步步紧逼。腐朽不堪的朱明王朝覆灭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从情节的发展看, 正是有了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斗争, 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送给李香君妆奁, 遭到李香君拒绝的阮大铖恼羞成怒, 诬陷侯方域, 侯方域与李香君被迫分隔两地, 正是这分隔两地的状态, 才使二人得以见证南明王朝的社会巨变, 二人经历了这种巨变后, 又经道士点拨, 选择了入道和避世。《桃花扇》中的南明社会的各阶层注定要以自我毁灭来顺应历史的潮流。

《桃花扇》全剧共四十出, 可分为四部分, 从第一出《听稗》到十二出《辞院》为第一部分, 不仅叙写了侯李的相识、别离, 还写到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斗争和左良玉要移城就粮, 而专写侯李的只有四出, 仅占三分之一。从十三出《哭主》到二十出《移防》为第二部分, 主要叙写拥立福王登基, 马阮奸臣当权, 忠臣史可法遭到排挤, 四镇将领内讧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有的有侯李参与, 有的压根没有写到侯李。从二十一出《媚座》到二十五出《选优》为第三部分, 主要叙写李香君为守住贞洁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得事迹和南明王朝君王腐败堕落的生活, 从二十六出《赚将》到结尾的《余韵》为第四部分, 主要叙写南明王朝的覆灭和南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最终命运, 侯李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两人而已。虽然《桃花扇》的事件和侯李密切相关, 但他们的情感故事并不能构成《桃花扇》内容的全部。在整部剧作中, 描写侯李感情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 有十三出二人并未出场, 从出场的次数看, 侯方域二十出, 杨龙友十五出, 李香君十四出, 阮大铖十四出, 作为女主人公的李香君的出场次数比杨龙友的还少, 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部情感剧是不妥当的。孔尚任突破了以往的帝妃为悲剧的主人公, 孔尚任则以南明各社会阶层为悲剧命运的承担者,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市井小民, 既有有文弱书生, 还有勾栏艺人。他们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努力与抗争。侯方域为人正直, 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当他初见到阉党魏忠贤的走狗阮大铖对阮大铖大加羞辱;当马士英、阮大铖欲立福王时, 他提出了“三大罪”、“五不立”的反对意见。身为风尘女子的李香君在国难当头之际, 却能做到视钱财如粪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如《却奁》一出, 阉党余孽阮大铖想收买复社中极具影响力的侯方域, 托杨龙友送给李香君一些妆奁。李香君得知真情后, 毅然拔下簪子脱下衣衫, 说道:“脱裙衫, 穷不防;布荆人, 名自香。”还有不顾个人安危, 力尽殉国的史可法, 为挽救国家危亡四处奔波, 具有民族气节不做顺民的民间艺人苏坤生、柳敬亭,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想拯救自己, 拯救南明王朝。但无论他们进行怎样的抗争, 都无逃脱朱明王朝覆灭的厄运。

传统的古典戏剧中基本冲突或是善与恶的冲突, 或是未满足个人的需求而遭受情感上的创伤, 悲剧中的人物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缺少反抗意识。而《桃花扇》中的人物对命运的选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并不服从于某种道德力量和情感意志。传统的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 大都苦尽甘来, 而《桃花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所描绘的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亡国之痛, 而是一种能够直面伤痛, 并在痛苦中努力、挣扎的大苦大悲。由此看出, 《桃花扇》独特的表现手法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很多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讲, 《桃花扇》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尚任著, 唐松波校注:《桃花扇》 (清) 金盾出版社, 2008年。

[2]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3]姜胜利:《清人明史探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篇4:以“难”为题作文分类点评

“难”这个字,读nán的时候,意思往往与“易”相对。做起来费事叫“难”,使人感到困难叫“难”,不容易、不大可能也叫“难”。和“难”相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难处、难度、难题、难点、难免、难为、难保、难怪……

请以“难”(ná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提示语中“做起来费事,使人感到困难,不大可能等”可归结为“不容易”这一内涵。做起来费事,重心在“费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使人感到困难,重心在“困难”,仍然在“不容易”这一层面。

对“难”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等)、哲学、审美等层面的解读,均视为切题。在生活方面,比如不向困难低头、挑战难度;在哲学方面,比如与“易”的辩证思考,以“易”写“难”、以“难”写“易”、表面写“易”实则写“难”等,通过对比或者辩证思考突出“难”的主题的,视为切题。

因此,“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是因个人(自我、内心)而“难”(感到为难,觉得艰难),个人学业、事业上的困难处境,情感纠结,人生选择的为难,命途的艰难感慨,等等。第二层是因他人而“难”,主要从处理人际关系之难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与子女(养育与理解之难)、师生(教育之难)、同学同事(相处之难)、领导与百姓(服务与监督之难)、穷二代与富二代(因差距与歧视而“难”)等。第三层是指因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百姓,历史文化,道德精神)而“难”,老百姓看病难(医保)、出行难(春运买票)、办事难(上头没人)、维权难(不懂法),生活样样都难,越活越难,不活不难。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有那么难吗?调查清楚,说清事情的真相有那么难吗?承认错误,担起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有那么难吗?少一些“三公”消费,多买几辆校车有那么难吗?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难”字在文章中的具体解释。即便用“难”组词,也要将重心放在“难”上。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写作时应注意一个化大为小的问题,切不可罗列或泛谈各种“难”。其实就集中写家庭关系难协调、农民工买票难、做个好人难、爱一个人好难、自我人生中追逐与放弃之难等,不需要在不同层面和角度都提到一些,展开时又“平均用力”,这样的文章往往没有侧重,表达也不鲜明。应当使文章内容更典型,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实在。审题思考时可以放开,具体构思布局时就应收拢,切入角度明确,可以的话加入些辩证思考(难与易是相对的),适当深入拓展一下。

【分类点评】

苏州一考生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哀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晒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甲轻微地摇晃着。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歆羡如今一股恼(脑)儿地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不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凭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折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唏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里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着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的“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有点喋喋不休,也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或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去看望他,最后在告辞的时候,他依然告诉我:“要读书啊!就没什么是难事。”说着,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评 析】

文章摘取了舅爷爷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如舅爷爷年轻时坎坷艰辛的经历,舅爷爷返乡后对自己的“传奇”的描述,以及舅爷爷与舅婆婆对“读书无难事”的争辩,一层层地引发了读者对“难”的思考。同时,细节描写精炼传神,如“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了已然稀疏的牙齿”,“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个不畏艰难、重情义、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朴实真诚,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舅爷爷的口头禅“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事”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联全文,使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深了讀者对“难”的感悟。总之,此文写出了有血有肉又有性格的舅爷爷这个人物。综合评分:68分。

徐燕笑

当青少年争相推崇名牌效应,当青少年对“快男超女”顶礼膜拜,当青少年对中性越来越痴迷,如何恢复青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难题。

是的,如何恢复青少年的纯洁已成为难题。

青少年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早已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他们对耐克、阿迪趋之若鹜,极度追求物质享受。据说,有位年仅17岁的孩子,仅因为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尼采曾说:“成功只会在远离市场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试问,这样的青少年,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还能担当得起祖国的未来吗?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迷失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我们是父母眼中的珍宝,富裕的生活让我们不必为温饱而奔波,于是“富二代”“官二代”出现了,于是有了“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青少年的志向坍塌了,那么,中国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霸气已成为难题。

我们沦陷在“人似黄花瘦”的婉约中,早已没有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放。当年“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青年,当年高呼“内争主权,外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如今又在哪里呢?

是时候了,青年们,起来吧!做一个像谭嗣同一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做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战士。

nlc202309010829

如陈嘉庚一般,有“敌未退出我国土,有敢言和者,以汉奸罪论处”的豪情,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

在《敬告青年》百年之后,我要写下:

战争的而非妥协的;

激烈的而非婉约的;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热情的而非柔媚的;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月争光辉!

【评 析】

文章抓住提示语中的“难题”展开论述,针对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缺乏“豪情壮志”的现象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批驳,立意准确,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内容旁征博引,语言热情洋溢,震撼人心。文章的不足在于对“难”缺少进一步的正面解读,内容略显单薄。同时,结尾部分还可适当点题,最后几行语意欠明。综合评分:58分。

沈 烨

世上之事,有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如前进途中的绊脚石,绕过它,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难,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难,如穷途末路的悬崖峭壁,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要愈挫愈勇,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吳。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不可避免,但不论多难,只要不放弃,坚定信心,就可克服那道难关。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成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孙子遭到陷害,膑脚后写下《孙子兵法》;左丘明失明,写下不朽著作《国语》;孔子四处游说不成功,编著《春秋》。这些人无不遭遇难关,可他们不畏艰险困厄,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楚霸王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为其准备一小舟,助其渡江,可他却说:此乃天之亡我也。遂于乌江自刎,留下无限遗憾。试想,若楚霸王渡过乌江,重见江东父老,那他与刘邦的鼎力之势,也许会更为长久,胜负输赢更是一个未知之数。因此,我们不应被眼前的难关吓倒,而应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历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其间困难重重,可中国毅然挺了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抗日战争之中,全民族心手相连,共同抗日,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只有不畏难,才能赢得自由。

难与易,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评 析】

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面对“难”该怎么做展开文章,切合题意。但文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章思路混乱,从“要愈挫愈勇”到“末路之难”再到“中国的不畏艰难”,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层次感。其次,文章素材的使用不够典型,同时因为对材料分析不够,有硬贴标签之嫌。综合评分:45分。

上一篇:派单人员管理制度下一篇:董事长年终总结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