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2024-04-14

(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通用6篇)

篇1:(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竣工说明

一、竣工内容

1、本竣工图为龙华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图,包括总图、园施、绿施、结施、水施、电施工程竣工图

二、竣工图编制依据

1、依据施工图2011年4月8日版。

三、施工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及验收标准

1、《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

2、《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等级标准》DJ/TJ08-702-2005;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6、《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四、施工信息

开工时间:2011年11月

完工时间:2012年9月

项目经理:张璐

技术负责人:陈晓忠

施工员:汪会清、葛永强、何勤高

现场监理:陈康华、张敬恒

五、变更内容

1、依据GHLHJG第055号变更令,取消办公楼入口景区,原设计图YS-A-05《办公楼入口

(一)、(二)详图》取消;取消泵坑,原设计图YS-1-11《泵坑详图》取消;取消网球场,原设计图YS-B-07.1《网球场》、YS-B-07.2《网球场详图一》取消;取消亲水平台

(一),原设计图GS-03.1《亲水平台

(一)结构梁板配筋图》、GS-03.2《亲水平台

(一)基础详图》取消;取消景桥,原设计图GS-05.1《景桥结构平面图》、GS-05.2《景桥基础详图》取消;

2、具体变更情况详见本卷设计与修改对照一览表。

篇2:(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各位领导、各部门单位负责人上午好!我是杭州中宇建筑设计院项目负责人,今很荣幸受城投邀请参加此次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园连接线(一标段)工程竣工设计验收工作。

我院至2013年5月份开始设计本项目,经过我院多位设计师共同努力和对轮的设计方案汇报,在此感谢县领导和城投公司领导多次沟通和提供宝贵设计意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我院极力配合建设方并指导施工工作,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建设方的会议纪要,我院积极配合做设计调整工作。如今设计成果已施工完成。我院设计园林景观成果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提以下几个意见:

一、园建部分

铺装材质选材色泽统一,无大花斑及较大色差,铺装整齐统一,做工工艺到位。道路及铺装造型线路顺畅,符合设计要求。

二、绿化部分

乔木的冠幅及高度符合设计标准,灌木规格及密度及品种在搭配上符合设计要求。

三、电气部分

体育中心的电气的庭园灯、高杆灯、柱头灯选型较美观,符合设计标准,安装位置及整齐度符合设计要求。

四、大门及岗亭部分

大门及岗亭造型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立面材质及做工工艺符合设计要求。

五、不足之处

部分乔木有枯萎现象,在此季节中,因加强苗木养护及保护措施,需要吊水或加遮阳网因及时跟上。在建筑周边及死角处有地被未浇水枯萎现象,需加强管理。地被有坡度地形需夯实种植土,避免红土溢流于路面。

沥青路面有部分水泥污染面及水泥残余硬块,影响到整体美观。需要清干净。

六、后期养护

后期维护本项目过程中,因加强广场上非正常作业,影响广场石材破裂及颜色污染。沥青路禁止非运营重型工具车进入,定期搜查地面铺装、立柱、景墙、岗亭等铺装安装事项。绿化做到无杂草、无枯木、无踩踏等现象,定期浇水、施肥、打药等工作。

本项目经我院现场验收探勘,本工程施工符合设计标准,同意工程竣工验收。

篇3:(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 (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网球场、保龄球馆、棒球场、羽毛球管理中心等体育运动场馆) , 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上, 地处天河金融商业圈的核心地带, 总占地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为满足2010年广州亚运会及亚残会比赛要求及赛后综合利用和提升广州国际性大都市的整体形象, 需对各大场馆、景观、道路、夜景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2. 场馆群景观设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2.1 为保证赛事需求, 设计管理质量、工期进度必须得到保证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曾是第六届全运会的主会场, 也是80年代优秀建筑之一, 其占据着广州市最重要的体育运动文化场所及新中轴的重要节点, 同时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主要比赛项目的举办场所, 因此, 如何在尊重历史和保护现有建筑规划风貌的基础上, 展现新时期科技水平以及体现“廉洁、节俭办亚运”的精神, 同时满足场馆群的赛时运行需要, 是本次景观改造需要解决的问题。场馆群景观改造设计是整个项目工程改造效果整体呈现的关键环节, 设计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设计质量的高低, 而且直接影响整个改造项目总体投资、总体目标及总体工期。

2.2 改造任务艰巨, 各地块景观凌乱, 风格不统一

南广场 (是整个场馆群的重要人行主入口及集会场所) 和北广场 (与南广场一起形成轴线关系) 东西入口景观不够开阔大气, 形式过于单一, 部分休闲坐凳老化破损;另外环场馆群有东北地块、东南地块、西北地块、西南地块四个绿化地块;其中东北地块和东南地块被部分临街商业建筑所占据, 西北地块和西南地块为公共活动场所, 设施破旧, 景观效果无法达到赛时赛后的要求, 改造升级任务艰巨 (场馆群景观总平面图见图1) 。

2.3 实体项目界面划分复杂, 影响设计因素众多, 协调工作量大

设计管理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重要阶段, 设计节点能否按设计计划完成, 将对项目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本项目影响设计进度的因素有工种多、界面划分复杂、跨部门汇报、设计基础资料不完善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等。

围绕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景观改造设计工作, 业主方有赛时和赛后使用业主、建设业主, 设计方有景观设计单位、夜景规划单位、立体花坛及时花设计单位, 承建方有6家单位 (含土建总承包、高低压配电、绿化、夜景照明灯具及灯具安装工程赞助商、喷泉) ;存在界面搭接的工程项目有体育中心地下空间建设和体育中心各场馆建筑改造, 另外由于体育中心占据的重要位置, 该项目的景观改造方案需报市委市政府审核及中轴线方案规划单位审核。由此可见, 天河体育中心景观改造存在跨部门、多工种、多界面的特点, 协调工作量巨大。因此为便于设计工作的顺利推进, 需要从设计管理层面探讨如何实现各专业、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如何将设计协调工作按内容和对象划分, 主要协调包括:

(1) 建设方与业主方协调; (2) 建设方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 (3) 建设方和设计方的协调; (4) 建设方与赞助商之间的协调; (5) 不同设计单位之间的相互沟通、提资; (6) 各工种之间的协调; (7) 设计工作与施工进展之间的协调; (8) 建设方与咨询单位之间的协调; (9) 设计与施工材料、设备供应之间的协调。

2.4 改造内容繁杂

本项目改造范围为天河体育中心用地红线内、建筑投影线外的所有区域, 主要含园林景观 (含绿化、广场、喷泉) 、道路、停车场、配套建筑、给排水、高低压配电、公共广播及通讯等弱电系统、夜景 (含建筑泛光照明、景观照明) 、外水外电等内容 (图2) 。

3. 管理措施落地

3.1 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 明确任务分工

设计管理的核心并不是仅对设计单位进行监督, 而是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的系统化管理制度, 帮助业主和设计方去解决设计单位与业主 (建设单位) 、政府有关建设主管部门、承包商以及其它项目参与方的组织、沟通、协作问题。本文认为, 为达到设计管理目标, 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 明晰工作界面划分。如结合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景观改造设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 成立以现场指挥组为主、技术管理部门为辅的项目管理构架, 现场指挥组及技术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界面及分工如下:

现场指挥组从完成施工招标后开始介入, 以工程管理部门为主, 同时配备技术、合同财务、综合管理等业务配合部门, 现场指挥组有独立的授权, 除大型工程变更外, 能独立完成现场的所有日常事务。

技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前期报建、组织完成方案至施工图阶段设计成果及组织完善现场重大工程设计变更。

3.2 工程项目设计进度控制

设计进度的控制是以目标达成为导向的。通常实现工程项目设计进度控制需要从三大方面控制: (1) 设计计划控制; (2) 设计质量控制; (3) 设计投资控制。

设计进度控制的重点是组织编制好设计计划, 多方挖掘、充分调动、合理配置设计资源;制定严密设计标准及设计合同范本;交叉搭接, 平行推进, 建立设计例会协调制度;多重质量把关, 制定设计通则规范, 结合施工图审查单位+驻场服务的管理模式, 做好设计配合, 做好事前控制, 减少重大变更, 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避免两张皮现象。

针对项目工期紧、要求高的情况, 要突出重点、狠抓质量、严格把控, 着重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要求需求部门及早确定使用需求;

(2) 根据项目进展情况, 合理协调各专业出图的先后顺序关系;外部处理好景观、综合管网、泛光照明等工种之间的关系;内部处理好各专业的搭接面、上下接口关系;

(3) 根据各设计单位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 预留必要的缓冲时间并根据项目变化动态及时更新项目计划;

(4) 提前沟通、协调好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 建立互信机制和亚运项目绿色通道, 加快审批速度。

3.3 信息共享, 无缝对接

设计管理工作涉及的工作界面众多, 有实体界面、组织界面、合同界面、进度控制界面等;因此涉及的单位、部门也非常多, 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 作为业主必须要以“设计”为中心, 牢牢抓住设计单位, 找出主要矛盾, 及时梳理, 充分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在实现信息共享、无缝对接的关系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1) 每个设计单位、部门要专门设定一个项目协调人, 所有甲乙双方项目来往的文件、信息必须由协调人输出和接收, 以免造成信息不对等引起信息混乱;

(2) 建立合理完善的会议制度, 做好会议记录并准时主送、抄送给相关部门, 及时共享落实会议决策成果;

(3)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公用邮箱, 使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快速共享;

(4) 及时组织设计单位做好施工图及设计变更的交底工作, 把设计理念、施工顺序、材料、设计效果等要求准确无误地对接给施工方, 以实现设计和施工信息无缝对接。

4. 结语

篇4:(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设计主题“千年沉淀, 厚积薄发”。

北岸采用沙县的经贸文化、闽学文化、先贤文化、军事文化等形成项目设计的“始点”, 千年沉淀的历史痕迹, 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 南岸利用虬城元素打造景观, 岸线为“虬龙”造型, 形似一条蜿蜒的虬龙庇佑着沙县一方百姓, 南岸通过现代城市成长、创新、发展的景观打造, 南北两岸景观形成城市发展的呼应, 在呼应的景观空间里, 通过栏杆、铺装等元素表达沙县的“小吃文化”从而串联两岸景观, 整合景观活动空间与道路的联系, 通过生态的“绿”色系将南北两岸景观打造地生气勃勃, 生意盎然, 串起沙县蓬勃发展的轨迹。

2设计原则

(1) 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 以生态、环境为先, 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 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 (2) 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 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 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 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 (3) 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 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 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 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 (4) 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 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3总体设计

3.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 南岸总面积约156000 m2, 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 m2, 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 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 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 m2, 南岸约124000 m2, 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 m2。

3.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 (滨河绿线) ———荡漾在沙溪河上, 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 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两带 (北带、南带) ———北带 (沙县古韵) ———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 (沙县风采) ———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3.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 起景:叠石金影, 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 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高潮: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

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 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 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4景观分区设计

4.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 荡漾在沙溪河上, 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 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4.2二带

4.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 通过这些景观展现, 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 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4.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 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 巩固新的成果, 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 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 有一条“虬”。即“无角龙”, 故此河段又称虬江, 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 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 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5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 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 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 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 有高有低, 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5.1配置原则

(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尊重自然。 (2) 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 (3) 合理布局, 整体优化, 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 利于河道污染治理。 (4) 种类多样, 远近结合。

5.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

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 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 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 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 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5.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5.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 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5.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 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

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 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 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 春天鲜花烂漫, 夏天浓荫匝地, 秋天丹桂飘香, 层林尽染, 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 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 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 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 配以观叶、观花植物, 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 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

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 在观叶、观花基础上, 增加观果植物, 留出部分草坪区域, 吸引人流驻足, 享受大自然。考虑到20年一遇水位线, 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 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

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 即保证景观效果, 又不影响泄洪。

6专项设计

6.1河道及驳岸设计

6.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 两侧现有驳岸较陡, 滩涂面积较大。

6.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6.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 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 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 顺应河道演变规律, 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 因势利导, 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

断面上, 根据水文资料, 确定枯水位, 常水位, 洪水位及河道宽度, 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6.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 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 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6.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 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 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 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 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 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6.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 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 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6.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 (生态护岸) 。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 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 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 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6.2停车场设计

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 结合当地实际需要, 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 15个大车位, 南岸174个小车位, 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 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 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 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7设计相关及其他

7.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 周边居民、车辆较多, 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7.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 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 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 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 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7.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 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 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 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 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 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 中层采用浆砌石块, 下层近水面处, 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 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 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 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7.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 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 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 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7.2设计问题与建议

7.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 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 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 即减少土石方, 又可扩大景观面, 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 保证车行的安全。

7.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 傍晚后, 由于水位上涨, 停车场不能使用, 因此进行了调整, 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 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 大车位15个, 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 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 小车位50个, 标高满足105.6m, 比常水位高2.6m, 涨水时不能停车。

7.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 晚上是大排档, 对该场地影响较大, 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 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 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 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 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 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 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 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 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 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 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7.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 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 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 设计应以人为本, 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 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 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 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篇5:(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随着食品、药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相关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量的检测工作以新仪器、新设备作为分析工具, 而且待检测组分含量较低, 成分复杂。分析测试工作正在由传统的滴定、显色反应的化学分析时代向光与电的仪器分析时代转型。一个变革的时代, 传统的分析化验人员在知识结构、实验技能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分析检测的要求。这种变革在提供了大量刚性就业岗位的同时, 高校仪器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实际应用脱节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仪器分析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 “3+1”校企合作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重要途径, “3+1”培养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生产现场需要[1]。但是就仪器分析专业而言, 学校主要讲授知识理论, 学生缺少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经验和熟练、规范、标准的检测技能, 但是用人单位急需的是可以完成检测任务的“成手”。绝大多数企业缺少现代仪器分析检测的专业人才, 因此难以在企业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实现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因此, 探索一种新的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已迫在眉睫。

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分析测试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分析仪器和大量的专业师资队伍, 大量的分析测试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训机会, 此外, 规范的检测流程为学生日后的检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测试中心为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搭建起了桥梁, 测试中心的实训成为了仪器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原有的“3+1”的基础上, 加入1年的测试中心的实训, 并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头一年, 由企业、学校、测试中心对于学生共同培养, 共同解决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即“3+1+1”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但可以破解人才培养中的难题, 而且可以以学生为纽带, 强化校企合作。

2 从“测试中心”到“实训中心”, 测试中心在仪器分析专业人才“3+1+1”培养模式中的新职能

目前测试中心主要是服务职能, 忽视了对于仪器分析专业的人才培养职能。一个仪器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包括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 完成由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生向具有掌握仪器操作、具有现代分析测试理念的分析测试人员的转化, 进而向可以胜任企业分析测试工作, 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的转换。测试中心在硬件环境、师资条件方面多具有学校和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理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

测试中心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体现在使学生由一名学生转化为一名测试人员。“使用与维护并重, 准确与规范并重”应当成为实训的主要内容。目前, 我国极少有学校将仪器维护保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但这却是实际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在基础教学中, 注重的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往往忽视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检测结果准确, 怎么检测都行。必须通过教学和实训让学生明白:结果的准确是靠规范的过程来保证的。教学实践表明:规范、准确的实验操作实际上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知识在实践中巩固, 能力在实践中锤炼, 素质在实践中提升[2], 规范在实践中养成。在基础教学中, 也强调规范, 但是短期的实验操作, 却难以成为学生标准规范的检测习惯, 大量集中的实际检测工作和规范严谨的检测流程才能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测试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

仪器分析专业人才职能促进测试中心自身发展, 实现多方共赢。

第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检测任务,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变成测试人员的助手。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学生进行培训、考核, 对于考核合格的部分, 让学生顶岗实际操作, 检测人员负责监督和质量把关。在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的同时, 分担部分检测任务。实现学生和测试人员的双赢。

第二, 以“送一程”为纽带, 拓展测试中心的服务范围。在学生参加工作后的一年中, 与学生、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解决学生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可以发现企业的需求, 拓展测试中心的服务范围。通过“送一程”, 进一步强化测试中心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为进一步的业务扩展奠定基础, 实现测试中心和企业的双赢。

第三, 以“3+1+1”为纽带,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3+1+1”将学校、测试中心、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三者在人才、设备、技术等领域具有互补性, 可以相互合作, 共享资源, 实现三者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元林, 张增凤, 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01) :85-86..

篇6:(1-1) 管理中心景观绿化工程竣工说明

关键词:写字楼工程,景观,设计,高新区,河北张家口

1 项目概况

张家口市高新区中心写字楼工程地处高新区中心位置,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规划中轴线北端, 纬二路北侧, 南北长321.73 m, 东西长300 m, 面积9.65 hm2。其建筑分为南楼、北楼和连廊, 总建筑面积10.18 hm2, 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地势平坦, 北高南低, 地表高程在黄海高程717.10~718.20 m之间, 基地南为纬二路, 北为市府后街, 东侧邻近经三路, 西侧临近经二路, 交通便捷, 是张家口市高新区的新坐标。

2 设计理念

该工程的设计理念有以下几点。一是鲜明的城市形象。张家口市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高新区中心写字楼工程是其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是集现代办公、信息、通讯为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建筑。规划设计拟通过各种景观要素的结合, 将其建成具有独特地区文化特征的城市标志性景观。二是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总体建筑风格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完美地和谐统一, 同时强调空间的多层次组合和划分, 空间布局强调线形的空间韵律, 形成对比鲜明的视觉景观感受[1]。三是生态型的空间环境。以“绿”为主, 注重植物造景及色彩的对比效果与周围建筑及硬质景观的协调呼应。水环境贯穿于整个设计, 营造出生动的气韵, 并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

3 设计原则和目标

该景观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城市规划项目从功能、视觉及空间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一是以人为主体, 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性。二是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 构成景观开敞的人文空间。三是强调空间的设计与视线的组织, 结合场地特点, 营造出和谐氛围。四是融入园林景观的基本构思, 设计手法明快流畅, 宁静而富有活力, 充分体现文化氛围[1]。

4 总体规划

根据地块实际情况, 设计中将建筑群布置于地块的中部偏北部分, 在纬二路北侧设置较为宽阔的前广场, 增加建筑群沿街方向的景深。在前广场中部设置纪念性的主题广场, 提供纪念性的活动空间, 作为入口象征式的标志, 并形成视觉通道, 将视线引向主体建筑。主题广场两侧设置较为舒缓的绿化广场, 提供不同形式的空间感受[2]。主体建筑间采用院落式布局, 适于人们坐憩交谈, 自然流动的水系, 由中心跌落至四周, 可以让人们亲近自然, 减轻工作压力。后广场设计简约、宽敞, 树木围合停车场, 规整而富有秩序。通过空间的划分塑造整体的和谐感与方向性[3]。

5 功能分区

整体布局以建筑为对称轴, 将区域划分为前广场的“历史长河”雕塑组、“波纹休闲广场”;次入口的“自然休闲绿地”;中心庭院的“跌水休息区”、“天元喷泉广场”和“北楼后广场”。

(1) “历史长河”雕塑组。入口处是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 前广场设计为开放的区域, 以中心的大型雕塑组合“历史长河”为主轴, 两侧布有自然绿带, 较好的组织了人车流。雕塑组合主要体现张家口市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而大型“书”型雕塑伫立在中央, 既是主广场景观轴的开始, 又点明了主题, 上面镌刻着张家口市近年来的大事件, 由水泵控制的水流平铺在书面上, 汇流而至雕塑下方的水溪中, 缓缓流逾20 m后至圆形喷泉, 预示着张家口市辉煌的未来。

(2) “波纹休闲广场”。雕塑组合的两侧利用硬质铺装布置为“波纹休闲广场”, 铺装与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植栽相结合。广场上与留有树池、栽种冠大荫浓的遮荫落叶乔木。夏天, 人们在绿荫下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冬天, 树叶飘落, 人们能在广场上沐浴阳光, 欣赏树木枝干独具特色的雕塑美[4]。树池下设有现代灯光处理, 同时其侧面有光纤制作的墙壁灯具, 五颜六色, 形成优美的夜景。广场设有轻型的帐拉膜结构式休息亭与休闲花架, 充分满足了广场的休息要求。绿色植物将硬质广场人性化, 有效提高了广场的利用率。此种植栽与铺地相结合、流动与休闲相结合的设计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将整体的景观布局与建筑更加和谐地统一为一体。

(3) “自然休闲绿地”。次入口两侧设置为自然休闲绿地, 现有地势较平坦, 而设计出高低起伏的微地形, 有利于丰富景观空间层次, 利用地形组织空间, 使呆板的草地生动且自然。种植设计结合地形起伏, 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观赏面, 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通过自然地形组织地表排水, 有效避免了绿地内的积水, 同时实现了雨水收集。

(4) “跌水休息区”与“天元喷泉广场”。南北楼之间的空间由主体建筑围合而成, 使建筑群形成院落式布局, 在功能上既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放松, 又能给人以宽阔的视野享受。中心庭院的“跌水休息区”与“天元喷泉广场”在设计上以流动性的休闲带给人轻松感觉, 中心涌动的喷泉寓意“喷涌不息的源头”, 向两侧跌落的水流, 如流淌的音符奏出动人的旋律, 充分表现了水的流动性。宽大的台阶可走可坐, 充分给予空间自由, 2层台阶的区域将上层的玻璃踏步置于有水流流动的大理石台阶之上, 从立体的空间上拓展更多的空间。而发散的水流汇于坡底的水溪中, 形成自然的“海纳百川”之感[5], 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华民族“四水归堂”之意。水溪与广场的喷泉又可以成为整体的循环系统, 有效解决了水源问题。天元广场的铺装以天然花岗岩为主, 颜色以鲜明的亮色系为主, 花岗岩与水系的配合, 丰水期能够衬托出水的流动性, 枯水期可以利用花岗岩的自然颜色纹理表现出水的流动性[6]。在绿地内, 除种植乡土树种外, 还可在小环境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新品种, 搭配颜色亮丽, 树形优美的花灌木, 从植物的角度丰富景观环境。

(5) “北楼后广场”。“北楼后广场”的设计根据地形要求简单布置为宽敞的过渡空间, 以序列式的布局将行人和车辆合理分流, 同时, 利用灯柱与植栽的搭配使空间的划分更加明显, 在有限的范围中体现无限的空间感。

6 种植设计

景区内植物的配置, 注重季相变化, 使四季的景观各具特色。春天, 迎春、紫丁香、金银木、榆叶梅、月季、玉兰等竞相开放;夏季, 树木苍翠欲滴, 花团锦簇, 合欢、紫薇、丰花月季正值花期;秋季, 元宝枫、银杏、栾树、法桐等球叶树种, 渲染出色彩斑斓的遒劲。冬季, 落叶乔木苍劲的枝丫, 展现着天然的雕塑美, 大叶黄杨、平枝栒子等常绿灌木等仍然碧绿, 金银木、紫叶小檗、天目琼花等满树果实, 为冬季的庭院增添了一抹亮丽。景区内乔、灌、花、篱、草相映成景, 栽植形式多采用丛植、群植等手法, 形成复层生态群落。不同绿地块栽植重点不同, 特色各异, 植物群落之间的变化由背景植物品种来统一, 栽植手法的统一也使得景区内尽管植物品种丰富, 但在视觉感受上依然和谐统一。植物群落与草地间的界面呈现自由曲线形式, 典雅而生动[7]。

7 结语

自然景观与办公环境的结合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必然产物。城市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同时, 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的类型, 它既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 也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 高新区的规划应该散发更多的人性化氛围, 用进步的场地物质环境积极推进社会意识的进步, 通过场地的人性化设计, 实现景观的功能性, 营造出时代的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4]赵建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5]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社区绿色活动策划下一篇: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