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气球教学设计

2024-04-25

顶气球教学设计(共9篇)

篇1:顶气球教学设计

《头顶气球》游戏作文评讲及反思

游戏方法:准备一个气球,将10个同学分成两组,每组5人。另找两名学生在场地的中央高高举起一个细绳。由一组开始抛气球,然后用头顶过网得5分,三局两胜。如果球落地、出界或钻网,用手击球都算犯规,对方得5分。游戏主要靠队员间的相互配合,方可取胜。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玩“头顶气球”的游戏,大家很快完成了习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修改习作。关于修改,有很多说法,如“好作文是改出来,而不是写出来”;“作文不厌百回改”等。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吕郑同学的作文,说一说你的看法。出示: 头顶气球 吕郑

语文课上,老师带我们玩头顶气球的游戏。老师说:“比赛时,只能用头顶,不能用手,否则犯规,对方得5分。” 游戏开始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赛,“石头剪刀布!”第一组赢了,他们先顶球。“饭桶”把气球向空中一抛,用头一顶,过了!得了5分。后面两局都是第二组赢了,3比0获得了决赛权。他们得意洋洋地回了座位。

最有趣是第三组和我们第四组比赛了。第三组先顶球,只见“包子”把气球抛向空中,这时“狮子”冲上去顶,气球一下飘到了空中,可他俩差点嘴对嘴了。眼看气球在往下落,“航母”见了,猛扑上去,气球飞了起来,可“航母”却倒在了地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结果,因为犯规送给我们5分。轮到我们发球了。“黄豆”用头一顶,气球从线上飞了过去,我们又得了5分,也赢得了决赛权。

精彩的决赛开始了。“石头剪刀布”,我们先顶。“黄豆”把气球往空中一抛,“竹竿”连忙用头去顶,谁知气球像个淘气的孩子,偏偏往下落。我赶紧跪下去顶。可是,气球还是没有顶上来。老师说我在给气球磕头呢!气球落地了,对方得5分。轮到第二组发球了,孙舟用力一顶,却顶偏了,眼看气球就要落下,“女王”见势不妙,竟用手一托,犯规。哈哈!送给我们5分。1比1,打成平手。第三局对方的李智鹏在关键时,用手一拍,结果犯规了,又送我们5分。我们轻松获胜,得了冠军。

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而且让我从中懂得做事要守规则,不然就会失败。生:读。

师:刚才,我看见不少同学一边读一边和同桌交流,一定是有所发现和感受。谁来说说? 生:吕郑同学把游戏过程写得很清楚,我读后仿佛又回到了上午的游戏中。

师:是的。老师也有这种感觉,他把游戏过程写得清楚具体,这就是作文的妙处,让读者有了现场感,虽然不在现场,却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具体)生:他把同学的外号用上了,读起来很有趣。

师:对!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读后感到可笑。(板书:有趣)生:他用了好句子来写的。师:具体说说。

生:如:他把气球比作淘气的孩子,不听话。这样写很生动。

师:是的。把气球当作活蹦乱跳的孩子来写,使气球有了生命,这就叫生动。(板书:生动)生:他写的同学们比赛时的动作时很准确。

师:对。比赛离不开动作,恰当的动作描写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板书:动作)师:能结合某一轮比赛,具体说说他是怎样准确地写出了比赛者的动作的呢? 生:如写第三组和第四组的比赛时,“只见‘包子’把气球抛向空中,这时‘狮子’冲了上去……”这句中的“抛向”“冲”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包子”抛气球的动作,而且把“狮子”迫不及待地心情写出来了。师:(竖起大拇指)这叫会读会品,你是“内行看门道”。要让读者感受比赛的激烈,或者有趣,只有准确地抓住动作描写。生:他还抓住了老师说的话。

师:对。要写出再现比赛情景,写一写观众的表现、语言,也是一个好办法。(板书:观众的表现)

师: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修改呢?

生:如果写一写比赛时,同学们的样子会更好。

师: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板书,从这几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相信大家一定一次比一次写得好。反思:这一周的游戏,学生格外期待。上周游戏课被学校运动会占去,学生一直找我给补上。早晨,我来到学校,就被小茹同学盯上了。问我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玩什么游戏啊?这周,如果再不玩游戏,学生一定会不依不饶的。毕竟是我在班会课宣布的,每个星期三带他们玩一次游戏,不得随意更改和占用,请大家监督执行。游戏是为了帮学生找“米”,所以一定要做,更何况学生是那么钟爱。有了“米”,如何帮学生做成可口的“饭”,成为“巧妇”。游戏之后,我汲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加上借用肖复兴教学作文的方法。游戏玩过之后,让学生先说一说游戏过程,重点介绍最感兴趣的环节,大家相互补充,然后在说的基础上把游戏过程写下来。大多数学生很快完成习作,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次习作评改,就是帮助学生“做饭”。先出示一篇佳作,让学生读一读,发现它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品一品为什么写得妙;最后让学生对照板书要求,自我修改。习作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为老师只要当好“导演”,至于怎么“演”,“演”得好坏,只有学生自己不断地体验,不断地训练,才能感受到。

篇2:顶气球教学设计

今天阳光灿烂,我们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顶气球。

下午,老师拿来许多五颜六色的气球让我们吹。别看叶亮高高的个,瘦瘦的身,力气可大了,不一会就吹了三个并且迅速地打了个结。正相反,曹宇哲挺着大大的肚子,用尽全身的力气,才吹那么点儿。

气球吹完了,老师开始讲游戏规则:1.全班分成两队,每队由两人为一小组。2.用额头互顶气球,向目标前进,绕一周回来,拍打下一组的手,让他们继续,最先结束者为优胜。

老师带我们来到操场,练习了一会儿,比赛便开始了。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我与陆唯琛一组。我们面对面,头靠着头,双手紧握住对方的肩膀,对比赛胸有成竹,成功的拿下了第一轮。到了第二轮,我们飞快地奔跑,在回来的路上,球不知怎么的,像涂了润滑油一样,“嗖”地一声飞出了很远,我们赶紧把它捡起来重新跑。虽然我们消耗了大量时间,但同学们齐心协力,顺利的进入了决赛。

决赛开始了,同学们的姿态各异,有的像在跳优美的舞蹈,有的像两头牛缠在一起打架,有的`好像对比赛若无其事,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谈天说地……

我们一队里的叶亮和曹宇哲是一组,他们每次都会掉球,拖我们的后腿。老师换了一组上场,他们就利用这段时间坐在一起认真地讨论、练习,总结顶气球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的比赛,他们一次也没失败过,我们队终于赢了,大家一起欢呼雀跃。再看一看红队,他们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心灰意冷,还有的给自己鼓劲,说下次一定会赢。

篇3:顶气球教学设计

关键词:L波段雷达,气球过顶,经验和方法

1 概述

齐齐哈尔高空探测站于2009年1月1日正式使用L波段雷达, 通过对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的认真学习和实践, 对其基本原理和性能有了较好了解。L波段雷达探测过程是由电子探空仪和二次测风雷达共同完成的, 可以探测高空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值, 具有探测精度高, 采样速率快、使用方法简便等特点, 实现了高空气象探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在实际工作中, 发现气球过顶时容易出现丢球现象, 如未能及时抓回, 会造成近地面层测风数据缺测, 需补放小球获得测风数据, 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增加了工作难度, 如遇到多云、阴雨、能见度差等天气, 就无法获取测风资料。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 通过对L波段探测系统的学习并熟练掌握其观测方法, 认真总结经验, 以此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2 L波段雷达跟踪过顶气球

在高空探测过程中, 遇到测站低空大风天气, 如风向与雷达天线到放球点方向对向, 气球施放后会迅速掠过雷达天线的上空, 而雷达天线受到角速度限制无法快速准确地捕捉目标, 导致雷达自动跟踪失败, 造成丢球现象;同时L波段雷达波瓣窄, 丢球后不容易追回, 且容易跟到旁瓣。在工作中必须善于观察, 摸索经验, 总结规律和方法, 避免丢球和旁瓣抓球。

2.1 放球点的选择。

放球前仔细观察地面的风向、风速, 尽量把放球点选择在下风方向, 确保起始自动抓球成功。特别是遇到大风时, 对气球施放后的初始运动轨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自动抓球失败后, 将天控切换到手动, 进行手动抓球。如果探测环境允许, 可以多选择几个放球点.

2.2 气球过顶跟踪。

当雷达仰角超过85O时, 雷达报警气球过顶, 分钟记数时间后, 还要点击接收界面上的自动搜索过顶, 这时要留意测站前1~2d的高空探测资料了解雷达的仰角、方位变化情况, 马上把雷达显示从斜距跟踪状态转换成仰角、方位跟踪状态。当雷达的仰角继续加大, 达到89O时, 这时雷达的仰角还没有限位, 特别要注意雷达方位、仰角的变化趋势, 看气球是从北边 (360O) , 还是从南边 (180O) 过顶, 判断气球过顶的速度是快是慢。当方位变化快而仰角变化不大时, 雷达一般能自己跟上, 注意仰角的变化, 估计如果没有限位的可能, 就让雷达自动跟踪;当方位变化慢, 而仰角变化快时, 估计是大过顶, 此时值班人员思想要高度集中, 大过顶时因为方位变化太快, 雷达跟踪不上, 容易造成丢球。此时可以从示波器4条亮线上看出, 方位2条线明显不齐, 此时即使雷达仰角不限位, 也应把天线控制开关由自动转为手动, 根据4条亮线变化情况协助雷达跟踪方位, 方位跟踪正常后, 迅速将天控开关由手动转为自动, 使示波器4条亮线对齐。

2.3 过顶丢球的补救措施。

在雷达踪过顶气球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旁瓣抓球, 旁瓣抓球是一种假定向, 虽然雷达显示已经跟上 (表现为4条亮线对齐) , 然而事实未必如此, 因为此时的探测距离比实际距离大大缩短, 存在较大的测角误差。这时雷达会因高差超标报警但不必紧张。过顶后, 首先检查探空信号是否正常, 正常则认定气高准确, 再确认凹口是否跟上, 可判定斜距无误, 这时可根据高差情况手动调仰角使高差达标、警报声停。同时要根据近几个时次的对应资料、气球运动轨迹、过顶前方位及气球过顶速度, 迅速判断过顶后气球所在方位并手动调到该方位, 转换自动跟踪, 观察雷达显示是否跟上, 再重复上述检查过程, 确认无误。当过了整分钟记数时间后, 还要点击接收界面上的自动搜索图标, 做进一步确认, 因为当雷达用第一旁瓣跟踪时, 通过自动搜索后天线会回到主瓣上, 实现正常跟踪。

3 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雷达丢球, 示波器显示仰角、方位四条亮线不齐, 探空讯号不好, 高差较大, 斜距不跟, 雷达报警等情况时, 要沉着、冷静, 密切关注气球过顶的速度, 即方位变化的快慢, 这是气球过顶抓球的关键, 要把握好协助雷达跟踪的时机, 才能迅速、准确地追回目标。

参考文献

[1]GFE (L) 一1型二次雷达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南京大桥机器厂.

[2]王爱萍, 李争凯, 肖方荣, 李玲萍, 向坤.L波段雷达气球过顶跟踪要领[J].贵州气象, 2006 (6) 44-45.

篇4:《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能够举一反三。

2、引导学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童年的真挚友谊。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净化心灵,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实物气球)你都在哪里见过气球?你见到气球时心情怎么样?

2、今天的气球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好心情,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他呀变成了一副治病的良药!这就是——《窗前的气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窗前的气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同学们还得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啊,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2课,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2、同时将本课的生字圈画出来,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同桌或者字典帮助自己认识。

3、3分钟自由学习(读课文,圈生字,标自然段)

4、预设汇报:这篇文章讲的是:科里亚的故事。随机认读“科”和“亚”这两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平时在哪里见过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字吗?

5、填空总结课文内容:科里亚生病了,躺在病床上,呆呆的望着窗外,他的好朋友米沙拴了一只气球飘在窗外逗科里亚开心。

6、出示这段话中的:呆 拴 逗 请同学们交流如何记住这几个字。

三、细读课文 积累运用

1、指名读课文,划一划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2、出示第二段课文内容:“科里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从三楼能望见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他觉得真没意思。”

@ 结合插图读文,你觉得科里亚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个词能体现他现在的心情:静静地 呆呆地 真没意 思。交流如何记住“呆”这个字。像这样的词你还能写出几个?课件出示:静静地( )地 呆呆地( )地

句子中的“除了--------也-------”造句練习。

3、出示第三段课文“突然一个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里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 从这段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 亲手实验气球随意飘和上下飘的区别,证明这个气球是有人操纵的。

@ 出示词语:开始,它的反义词是什么?你会怎样记住“始”这个字。区别:换偏旁可以变成“抬”,换部件可以变成“如”

4、出示第四、五段课文

@ 你知道气球是谁操纵的吗?你怎么知道的?出示:猜

@ 怎样记住“猜”这个字呢?

@ 叽叽喳喳和指手画脚 都是在写谁?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 你现在觉得科里亚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好起来呢?出示“逗”交流怎样记住这个字。

四、巩固识字 提升能力

1、出示词语:科里亚 开始 猜出来 拴着 逗人 叽叽喳喳 窗户 病床

@ 指名领读 同学跟读

@ 同桌互相指读

@ 教师抽查读

2、出示要认识的9个生字:科 亚 呆 猜 始 逗 拴

@ 这些字分分类 你都用到了哪些识字方法

@ 找找他们的形近字有哪些:科---抖 亚---业 呆---吊

猜---蜻---情---清---请 拴---栓

五、指导写字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病床

@ 认识新的偏旁:病字框

@ 寻找共同点:上横短 ,左撇长,半包围要合理。

2 出示:“角”和“周”

@ 观察他俩的不同:“周”字的里面是“土”而不是“士”

@ “角”里面的两横不跟外框连接。

3 自由描红

4 临摹书写

5 展示评价

六、总结拓展

1 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 如果你是科里亚的同学你会怎样问候他呢?

3 请把你的问候写在问候卡片上。

篇5:比赛的作文-顶气球友谊赛

今天,我们六(4)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顶气球友谊赛”,逼真宽广的“场地”、气氛高涨的观众席使我们班成了一个激情四射的“体育场”,大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观看着比赛,让我带你“穿越”到那个快乐时光吧!

只见观众席上的观众个个激动万分,纷纷为自己所崇拜的队加油,第一支参赛队伍是身体柔软性相对较强的女生团队,只见马雪霏、刘思彤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赛场”,她们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好像冠军奖杯早已收入囊中,男生派出了号称“飞龙猛虎”的李斐然和岳中楷,可谓是棋逢对手。比赛开始了,只见马雪霏眉头紧皱着将手中的气球笔直地抛向天空,灵敏迅速地在球的正下方守株待兔,气球像一朵小雪花,旋转着身子轻轻落下,马雪霏抓住这大好时机,来了一个“飞虎捕食”,气球便像一个音符缓缓上升,然后像一个加满油的火箭,直冲男生。李斐然不慌不忙,轻松自如地飞跃而起,来了一个杀气十足的“扣球”,那气球瞬间爆发出了它那不可阻挡的力量,冲向地下。身处危险情况下的女生看来,气球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越是让它到身边来,它就越不听使唤,最终还是“一屁股坐在地上”了。第二球岳中楷为主力,他平稳地控制着气球的升腾跌宕,使气球像一个听话乖巧的小孩子在他的头上欢笑着尽情跳跃……可是,好景不长,几分钟后,大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气球开始调皮的左奔又跑,不停变换自己的行踪轨迹,女生此时像一个个交警马不停蹄地追着它,不让这辆“失控的汽车”横冲直撞,忙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失败了。男生以2:0的优势完胜!

通过几轮角逐,宋柯昊队和李翊豪队打响了最后的“男生大比拼”。他们带着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不甘示弱地上场了,看来这一定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竞技赛。比赛开始了,李翊豪一马当先,给宋柯昊来了一个“腾空击”,后防岳中楷立刻使出浑身解数,小心翼翼地回了一个 “倒挂金钩”顶出气球,台下同学们的`心随着升降的气球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突然,宋柯昊飞身一跃,将气球在高空打了一个转,最后用“当头一棒”作为“见面礼”送给曹致远,他“眼疾头快”,立刻将脱离了运行轨道的气球用“铁头功”迎了上来,气球像一个火箭冲向上方,前锋李翊豪再打出“致命一击”,对手便“壮烈牺牲”。宋柯昊队负隅顽抗,而曹致远和李翊豪则小心翼翼,那听话的气球仿佛是他们形影不离的贴身宠物,又如同他们的知心好友,两人之间缠着一根隐形的友谊传输带。最终他们用智慧打败了宋柯昊队。

篇6:《玩气球》教学设计

石桥镇中心小学 梅立峰 邢玉安

设计理念:本课《玩气球》,旨在让学生在玩气球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学生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知道到空气无处不在,初步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的成功喜悦,培养其创新精神。

摘 要:本课以“玩”开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吹气球时,气从口中出,但最初来自于空气;学生通过用塑料袋“逮空气”,观察放入水中的砖块冒气泡,知道了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且没有形状、无色无味、透明;学生通过用有盖或无盖的空瓶做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后用力吹气球,发现气球吹不起来,悟出了空气占据空间;继而扎破塑料瓶后再吹气球,一方面发现气球被吹大了,另一方面发现瓶内的空气从有孔处流出,学生又知道了空气会流动。

关 键 词:玩 吹 逮 放入 按入 装入 扎紧 扎孔 流动 学习内容: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3课“玩气球”。

课 型:分组实验课

内容分析:通过玩气球,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通过玩气球,可以认识到大自然中处处都有空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不仅占据空间,还可以流动。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习目标:探究:

1、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识:

1、能设计实验,并借助实验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2、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合作学习。情感:对学生进行卫生、安全和尝试成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学习重点: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学习难点:能设计和借助实验,观察和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课前预习:

1、小组讨论:我们周围有没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的?

2、每人准备一个气球,一个饮料瓶,一段细绳。

教法学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水、砖块、空塑料瓶子、剪刀、锥子、细线。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爱玩吗?”“玩过气球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的?”回答后,学生活动,开始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教师此时板书课题:“

13、玩气球”。

2、游戏导入:

“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证明。(评:开课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活动:

1、我们可以用嘴把气球吹起来,也可以用打气筒把气球“吹”起来。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汇报:从口中吹出,最初来自于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3、小组活动: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先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然后,教师可用课件展示:用塑料袋 “逮住”空气的方法,之后学生用这种方法动手“逮空气”。(评:用多媒体展示“逮空气”,画龙点睛,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4、学生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如:看一看空气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

5、学生汇报:经过梳理后板书:空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6、教师演示向水中放砖块的实验。砖块越干燥越好,把砖块放入水中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冒气泡。让学生感知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评:一个简单的实验,点明了只要留心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学生实验:

1、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瓶子中有空气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学生分组实验:带盖的空玻璃瓶,旋紧瓶盖,放入水中,会看到空玻璃瓶漂浮在水中。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是因为瓶内有空气的缘故。

(2)、学生分组实验:把无瓶盖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充分说明空瓶内有空气。

2、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小组讨论并汇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板书:空气占据空间。(4)、实验验证。瓶子中已装满了空气,怎样可以把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安全,不能扎到手了。“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可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讨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锥子在瓶子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板书:空气会流动。

(评:学生充分动手实验,动脑讨论,动口汇报,体现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四、归纳总结:

1、启发。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最多?合作学习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先听学生汇报,再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空气是一种无处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板书设计:

13、玩气球

吹气球 空气

无处不在

口中 无色无味、透明

没有固定形状

空气 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

教学反思: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求知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设计实验,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学生会很乐于在课堂上参与探究。

教学时,我以“同学们,爱玩吗?”“玩过气球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的?”开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直接点出课题。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吹出的气体,出自于口中,来自于空气;学生通过活动,用塑料袋可以“逮住”空气,又通过观察水中的砖块会冒气泡,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通过感官感知:空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之后,学生通过三次分组实验,知道:空气无处不在;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

期间,学生经历了猜测2次;学生活动2次;学生讨论7次;学生实验3次;学生汇报10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7:《玩气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五个层次: 1.玩气球。

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的?”学生的说法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允许和肯定学生的不同表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玩一玩气球,教师此时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气球是怎样变大的?”“气球里到底有没有东西?”“气球里面是什么?”将学生带入到对气球里面的东西——空气的研究中来。

2.感知空气就在身边。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教材要求找找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也就是要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材第44页下方图,对学生收集空气的方法进行了指导。在此,教材只是给学生和教师一种思路的指引,收集空气的方法还可以有多种多样,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教材。在学生收集了空气后,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去闻、去听、去摸,使学生对空气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在第44页下方右图中出示了一块放在水中的砖块,我们可以借助可见媒介——水,观察到非常明显的现象:气泡从水中冒出。指导学生了解砖的缝隙中存在空气,进一步可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

3.实验研究空气的存在。

教材先提出问题“空瓶子里也有空气吗?”,让学生推测,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教材中只出示了几种实验材料,如墨水瓶、矿泉水瓶、装有水的水槽,没有提示任何实验方法,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设计方案,有选择地进行引导。(将装有空气的塑料瓶放入水中,会看见有气泡冒出,从而证明空瓶子里也有空气。)4.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感知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这一部分教材安排的实验其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视的媒介——气球、塑料瓶,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和认识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同时使学

1/5

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可见物质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教学编排上按照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教学。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注意实验中使用的塑料瓶不能有破损,气球口一定要和瓶口结合紧凑。)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在大多数学生的猜测(气球能吹起来)下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气球吹不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在这个环节里,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变得非常具体形象,学生易于了解掌握。空气会流动却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空气排出的方法和过程理解空气具有能流动的性质。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让学生在吹气球的同时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的流动。教师可提问如“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可以流动的事实。

在实验过程中教材以小鸭子的卡通形象提示学生要讲究卫生,教师在这里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5.归纳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把大家共同的看法写在课本第45页下方的空白处。(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等。)学情分析

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学生对我们周围的空气进行研究,本课作为今后相关内容(如打篮球等)的基础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重要性却显而易见。“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性质?本课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从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切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探究空气的性质。本课在教学中安排了寻找空气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教师应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的实验材料观察验证科学规律。

学习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

2/5

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4.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6.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7.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8.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9.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证明空气的存在。难点:认识空气的特点。评价任务

1.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教学准备

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砖块、空塑料瓶子(矿泉水瓶)、剪刀、针或锥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教师:“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说一说是怎样玩的?” 2.学生回答,教师安排小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

4.学生进行猜测,再想办法进行证明。(如:学生松开吹大的气球,空气冒出气球“飞”跑了。)

二、通过感知,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1.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和方案。

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哪里还有空气,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3/5

2.各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方案中的不足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教师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图例(教材第44页下图)展示“逮住”空气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逮住”空气。

3.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

你准备用哪些感官来进行观察?教师在此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地感知。

4.教师演示砖快放在水中冒气泡的实验(实验中的砖块越干燥越好),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3.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

空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2.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

小组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4.实验验证。

怎样可以把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

“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

教师引导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

4/5

四、归纳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

(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穿插多个实验,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细心点拨,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教学设计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空气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本课教学既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进行探究实验,也需要学生多感观参与学习,发挥每个学生手、脑、耳、眼、嘴等功能,让他们动手做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篇8:《橙子与气球》教学设计

《橙子与气球》是我们从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当气球遇到橙子》中得到启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自主开发的教学内容。设计主旨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教学目标:

1.知道橙子等柑橘类的果皮汁遇到气球等乳胶类的东西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很大。

2.能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发现橙子遇气球爆炸的原因。

3.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关注生活科学很有必要。

教学重点:

知道橙子与气球相遇发生爆炸是由果皮汁与乳胶反应引起的,柑橘类的果皮汁都会有类似的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再观察→交流,发现橙子与气球之间的秘密。

教学准备:

水果(橙子、橘子、柠檬、西柚、香蕉)、充气气球若干个、抹布、双面胶、记录表、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前段时间老师看到一则新闻,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今天带来了,你们想看吗?

2.学生交流。(播放新闻视频《当气球遇到橙子》)

3.提问:新闻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4.学生交流看到的新闻现象。

5.谈话:真的会这样?你们相信吗?

6.学生交流对新闻现象的看法。

7.师演示:切一片带皮的橙子,朝向气球挤压。

8.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现象。

9.谈话:气球真的爆炸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10.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橙子靠近气球,气球就爆炸了?难道橙子汁碰到气球爆炸的?……)

11.讲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橙子与气球的故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而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常常也是跟着兴趣走的,所以通过直接播放新闻视频以震撼的画面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再通过演示“气球遇到橙子”实验用气球瞬间爆炸的现象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头脑中的风暴。】

二、实验探究,寻找“凶手”

1.谈话:刚才气球遇到橙子爆炸了,我们可以猜想谁可能是引起爆炸的“凶手”?

2.学生交流自己对橙子、橙子皮或橙子肉的猜想。

3.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4.学生交流,意识到可以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5.谈话:这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

6.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法。

7.谈话:你们的方法可以试一试,还有一些小细节来看一下该如何处理。(播放实验方法演示视频)

8.学生观看实验方法视频,交流、演示实验中该注意的事项。

9.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10.提问:从实验中你们找到“凶手”没?

11.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是橙子皮的汁引起了气球的爆炸。

12.小结:太意外了,气球爆炸的“元凶”竟然是橙皮汁!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性较强,但目的性较差。所以本环节以教师的“扶”为主开展了探究引爆气球爆炸的“凶手”到底是橙皮汁还是橙肉汁的实验活动,通过引导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实验动手前充分让学生动脑,探讨实验该怎么做?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播放学生实验演示的视频让学生从动态的视频中可获得启发,得以模仿,充分思维。】

三、拓展探究,发现原因

1.谈话:橙子是一种常见水果,新闻中奶奶吃橙子,剥橙皮时橙皮汁溅到气球上,引爆了气球。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水果需剥皮吃呢?

2.学生交流常见需剥皮的水果名称。

3.谈话:橙子的果皮汁会引起气球爆炸,其他可剥皮的水果果皮汁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呢?你们想不想探究一下?

4.学生交流想法。

5.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样几种水果(展示5种水果实物),用它们的果皮来做实验看看。

6.(展示果皮图片、记录表格。)谈话:现在可不止一种果皮了,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

7.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法。

8.提醒:注意分工合作,把有同样现象的果皮放托盘外,没有的整理进托盘。

9.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记录。

10.提问:这次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11.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橘子、柠檬、西柚有类似现象。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气球爆炸是由橙皮汁引起的实验后学生们有了实验方法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加深拓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还有哪些常见剥皮的水果会有类似的现象呢?这里提供给学生5种常见果皮分离明显的水果:橘子、柠檬、西柚、香蕉、葡萄进行探究。实验以“放”为主,学生依然动手前先动脑,充分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中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在不断地养成,分工合作,有序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整理。】

12.提问:为什么橙子、橘子、柠檬、西柚这类水果果皮都能引起气球爆炸呢?

13.学生交流,谈谈对柑橘类水果的前认识。

14.谈话:这些果皮会不会有共同之处呢?我们可以先看一看、摸一摸,再挤一挤,闻一闻观察一下。(提醒:别对着自己或别人的眼睛挤!)

15.学生分组观察果皮。

16.学生汇报交流,发现这类水果的果皮表面都不太光滑,都有一些凹凸的“小疙瘩”,挤一挤“小疙瘩”里都冒汁水,有特殊气味。

17.讲解:橙子、橘子、柠檬、柚子这类水果它们都属于柑橘类水果。柑橘类家族成员可多了,出示其他水果实物(金橘、柚子、砂糖橘等)。柑橘类水果到底有什么本领会引起气球爆炸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讲解。(播放视频《当气球遇到橙子》专家解释)

18.提问:听完专家的解释,你们现在明白气球爆炸是怎么回事了吗?

19.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贴板书。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因此在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发现橙子、橘子、柠檬、西柚这些水果果皮汁都能引起气球爆炸后,引导学生再动脑思考这些水果的共同之处,通过方法上先看摸再挤、闻,指导让他们观察发现这些果皮的共同表征,再结合动态的视频来解释气球遇到橙子爆炸其中的原理,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与注意力。】

四、巩固总结,课后延伸

1.谈话:假如以后生活中,你想吃柑橘类的水果,又想玩气球,你会怎么做了?

2.学生交流,意识到分开气球与橙子,注意安全。

3.谈话:你们都会现学现用,真厉害!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你们知道吗?橙子营养丰富很受人们的喜欢,可假如食用不当还会有许多事故发生呢,希望你们课后继续了解哦!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气球遇到橙子爆炸的原理后,能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能意识到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需要注意安全,做好防范这是本课目标的实现。但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所以最后以橙子与牛奶不能同食的话题让低年级的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延伸了课堂。】

教学反思:

《橙子与气球》一课我执教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感悟与困惑。面对困惑,我不断反思,主动研究,不断致力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第一次执教时,我顾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不管是在媒体的使用上还是小组活动的评价机制上都能尽可能考虑符合此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但在学生探究实验活动前的演示是以图片形式还是以视频形式呈现,板书是以图片形式还是文字形式上呈现有些纠结。于是第一次的执教中先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了尝试。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低年级学生感知以形象的、有趣的事物为主,所以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印象不深直接导致在具体的实验中几乎无视,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导入环节中上来直接演示了气球遇到橙子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总显得来得突然。带着这些困惑我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第二次执教时,我对第一次设计的导入环节、实验前的演示方法、板书呈现都做了调整。导入中我先以新闻事件开头,再来演示实验,这样不仅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受影响,而且话题的引出也显得不那么突然了。实验前的方法演示这次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也显得更形象了,所以学生们讨论注意事项时很细心,实验中大多学生都做到分工合作、认真记录、及时整理了。但在探究5种果皮的实验中还是出现了材料的多样使学生过于激动,几种果皮同时实验,最终搞不清怎么回事了,记录单上出现了不确定的混乱。所以实验注意事项到底该怎样呈现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从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成为我一直的困惑。

第三次执教时,我先对板书做了小调整,板书的文字部分表注了拼音,因为在第二次执教时学生认识了图片却认错了字,激动地把“柑橘类”读成了“甜橘类”。观察果皮的方法指导上不仅通过语言还用形象的卡通眼睛、手、鼻子图片来提醒学生们。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我做了更细微地调整,在每一种果皮的标签前对应着记录表标好了相应的序号,最主要的是这次我舍得在实验前、后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动脑、演示,比如气球怎样固定?为什么要轻轻固定?挤橙皮汁怎么挤?橙皮与气球相隔多远?在学生看完视频演示后除了让他们说还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评价,这样学生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印象深刻了,实验中的失误变得很少了,对于不怎么成功的第9小组,其他成功的小组先介绍成功的经验,再帮着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在分析原因中更让学生们明白了实验中分工合作的必要性。第2次实验中果皮图片和记录表先后呈现让学生来再次动脑讨论材料多了又该怎么做,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稍加提醒一下他们就明了一个一个按序号实验的必要性,实验效果很不错,对于唯一的一组认为葡萄皮也能引爆气球的情况,我通过演示和全体学生一起再实验用事实说了话。当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受兴趣的支配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关注课堂的生成有效转化为资源也是不可少的。这次执教中突发性的两次气球自爆让我恰当地化成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这让人很是欣慰。

连续三次的执教本课,在不断的研讨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的好课堂在于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去做。所以今后的课堂研究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能否得到淋漓尽致地发展依然会是我不断研讨努力的目标。

篇9:《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蔚县第一完全小学:庞俊萍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科、亚”等7个字,会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3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气球图片)说说看,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气球?(学生回答)

师:看来小小的气球给我们带来乐趣,增加欢乐的气氛,可是今天的这个气球却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呀变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呢!就是这只——《窗前的气球》齐读。让给我们来看看这是哪里的气球。(出示课题齐读:22.《窗前的气球》。)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都已经有预习了,现在我呀设置了几个关卡,想考考大家,看看你预习得充不充分。第一关:我问你答

1.课文讲的是关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你知道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什么吗?(字形比较:业。书写“亚”。亲切地叫一叫名字)2.科里亚的病房是在几楼?(比我们的教室还要高一层楼)3.窗前的气球是谁放的? 第二关:读读,排排 根据课文内容给句子排队。

()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科利亚病了,住进了医院。()科利亚望着气球上的“小脸”,笑了。()气球上有一张可爱的小脸。

()科利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第三关:你点我读(分节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朗读同学名单 ·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点谁来读读课文? 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第四关:词语大比拼

科利亚 开始 猜出来 拴着 逗人 叽叽喳喳 窗户 病床 读得真准确。

(叽叽喳喳:读出快而轻快 栓着(正音)窗户(轻声)病床(认识“病字框”与“广字头”区分;书写“病”;口头组词;从文中找出带有“病”字的词语;再找出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三、学习1、2自然段,体会伤心的科里亚

1.指导书写“病”,给“病”组词。从文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积累词语的好方法。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他带“病”的词语吗?(出示,齐读)

2.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依次出示句子并理解。

◆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1)指读。

2)谁不能来看卡利亚呢?(父母、老师、同学……)练习说话:

病床上的科利亚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 3)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他还不能——(生说)

口头说话:病床上的科利亚不能————,不能————,不能————…… 师:躺在病床上的科利亚真(寂寞、孤单、无聊、可怜、无奈……)啊。4)朗读第一小节。

◆科利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

1)出示:静静地(没人能来看科利亚,病房真安静啊;没人和科利亚说说话,真静啊。)呆呆地(每天看着那扇没有变化的窗,科利亚看得都麻木了)感情读,再读句子。

2)说话:他多想————,多想————。

师:可是科利亚什么也不能做,只能静静地躺在三楼的病床上,只能呆呆地望着病房的那扇窗户。

◆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1)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生接读:除了……(指名2生读—齐读)2)他觉得真没意思。

3)你感受到此刻的科利亚内心是怎样的吗?(伤心、难过……)3.让我们来分担一些科利亚的伤心吧。齐读第1、2节。

四、学习第3自然段

“这时候,突然有一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然后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课文哪个小节写了刚才外面看到的情景啊?(指读第3节)

1.齐读。

2.这里有两个描写气球的动词,你找到了吗? 理解词语:摇摇摆摆(有风在吹)一上一下(有人在拉)3.再读。

五、结语,作业。

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科利亚和我们一样,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个问号里不只有疑问,还有——惊奇、惊喜。答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到下节课再去寻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伤心的科利亚吧。(齐读1、2节)正在苦闷、伤心的科利亚突然看见了什么?(读第3节)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学习4、5节,感受高兴的科利亚

1、自读第4节后回答。

2.这只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理解“可爱”)

出示句子: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读出“可爱”的语气。让我也看看你们可爱的小脸吧,带着这张可爱的小脸再来读读。)读得多好啊!

3.这是谁想出来的主意啊?(理解“招儿”、“准是”)为什么科利亚这么肯定的认为是米沙想出来的主意呢?(联系想象米沙平时也是如此的热心帮助同学)

4.看到这只画着可爱小脸的气球,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出示句子指名感情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科利亚此时的好心情吗?

师:(出示)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这个句子有点长,谁有信心读好它吗?(指读-齐读)

为什么在“看见”前面要加一个“好像”呢?(科利亚看到气球后的联想,不是真的看见)近义词——仿佛

现在,请你也想象一下,他们叽叽喳喳地在说什么呢?(生说—再读)(出示)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1)抓住“高兴”感情读

(2)科利亚因为什么而笑了?(可爱的小脸逗笑了,米沙的“招儿”“创举”会心地笑,同学的特殊问候感激地笑,忘记了病房的孤单开心地笑……)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三、升华情感

这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出示:窗前的气球,代表同学们来问候科利亚。

1、如果你是科利亚的同学,你会怎么问候他呢?吧你的问候写在你的气球上吧!(写后交流)

2、科利亚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一起来分享他的快乐吧!(齐读3、4、5节)

3、科利亚的伙伴们,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去问候科利亚吗?(放风筝、打电话、写信、写贺卡……)

四、小结

上一篇:主题《秋天》下一篇:离职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