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案例

2024-05-15

环境保护法案例(通用6篇)

篇1:环境保护法案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

【案例3】肖先勇、肖过房兄弟通过他人得知,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木质优良,在福建省沿海各县售价很高,想到本地就有此木,遂起意非法采伐南方红豆杉出卖获利。

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4日,被告人肖先勇在未到林业部门办理有关采伐手续的情况下,伙同他人雇请民工先后四次非法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11株。尔后,采取雇请邮政车装运并以假路单通行以及用西瓜伪装装运等手段,分三次将红豆杉方料、原木运到福建省仙游县、惠安县出卖。其中,1999年5月31日,当肖先勇等人非法雇请邮政车以假路单通行的手法将红豆杉运往福建出卖的途中,被瑞金市黄沙木材检查站查获,当场扣押红豆杉4.237立方米。肖先勇等人将非法采伐的南方红豆杉出卖后共获利13500元,肖先勇从中分得赃款1200元。

1997年7月,被告人肖过房也雇请民工非法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2株。尔后也采取雇请邮政车装运以假路单通行的手段,分三次将红豆杉方料运往福建省仙游县、惠安县出卖,共获利3330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肖先勇、肖过房以非法获利为目的,违反森林法规,明知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而非法采伐,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问题】

1、试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与盗伐、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2、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是否有数额标准问题?

3、肖先勇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发生于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先后作案四次,跨越新旧刑法,应如何适用刑法?

4、肖过房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于1997年7月,而2000年4月受审,又如何适用刑法?

1.试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与盗伐、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第344条【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345条【盗伐林木罪】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滥伐林木罪】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以上为《刑法》所规定的内容。

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与盗伐、滥伐林木罪是《刑法》分别规定的两种不同的罪,属并列关系。两者的犯罪构成要件基本相同,所谓非法采伐也就是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许可的盗伐或滥伐。

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

①其主要区别就是犯罪的对象不同,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而盗伐、滥伐林木罪的犯罪对象则是珍贵树木以外的其他林木。

②两罪要求的主观意识不同,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珍贵树木而非法采伐,如果主观上不明知是珍贵树木而非法采伐,则不构成本罪,应按盗伐、滥伐林木罪处罚。

③在定罪要件上,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不要求数额较大,只要有该犯罪行为即构成该罪;而盗伐、滥伐林木罪则要求数额较大才构成该罪。

本案涉及的南方红豆杉属于一级珍贵树种。同时,本案两被告人明知南方红豆杉是国家珍贵树种而非法采伐,法院以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定罪处罚是正确的。

2、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是否有数额标准问题?

从《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来看,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没有具体的数额标准;目前也无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此作出规定。从法条文义上来理解是“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即构成犯罪。

①”非法采伐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是指违反森林法及其有关法规,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而采伐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森林法规定:“对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珍贵树木和林区内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应当认真保护;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采伐和采集。

②”“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是指采用剥皮、砍枝、取脂等方式使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死亡或者影响其正常生长。

③“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对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进行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的行为。

本条规定了两档刑罚,只要实施了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行为的,即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情节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非法采伐珍贵树木二株以上或者毁坏珍贵树木致使珍贵树木死亡三株以上的;2.非法采伐珍贵树木二立方米以上的;3.为首组织、策划、指挥非法采伐或者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的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的法条中并无“数量较大”的规定,从立法目的上考虑,是因为珍贵树木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受国家法律的特别保护。据此,我们认为只要行为人是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就构成犯罪,至于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数量多少或损失大小则是“情节严重”与否的量刑情节,不影响定罪。

3、肖先勇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发生于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先后作案四次,跨越新旧刑法,应如何适用刑法?

首先,我们认为被告人肖先勇的犯罪行为属于连续犯。

所谓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出于连续的同一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成罪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肖先勇出于非法采伐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的同一故意,连续四次实施了非法采伐红豆杉的行为,每次行为都独立成罪,触犯的都是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同一罪名,其行为符合连续犯的特征。连续犯在本质上是数罪,因具有连续性在裁判上以一罪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正因为连续犯以一罪论处,在刑法效力的适用上自有其特点: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即连续犯有一部分行为在旧法时期实行,另一部分行为在新法时期实行,应统一适用新法,不可以一部分犯罪事实适用旧法,又同时以另一部分犯罪事实适用新法。因为肖先勇最后一次犯罪行为发生于1999年8月,即现行《刑法》施行之后,因此本案判决对肖先勇的行为适用新刑法(即1997年刑法)定罪处刑是正确的。

4、肖过房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于1997年7月,而2000年4月受审,又如何适用刑法?

被告人肖过房的犯罪行为发生于1997年7月,此时修订后的刑法尚未施行,而审判却在2000年4月,修订后的刑法已经施行,是适用修订前的刑法还是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只能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12条第一款规定的关于法的溯及力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来处理。

1979年刑法第128条规定,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997年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肖过房曾雇请民工非法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2株,根据1979年刑法第128条的规定,肖过房的行为构成滥伐林木罪,其法定最高主刑为有期徒刑三年,法定最低主刑为拘役;而按照1997年刑法第344条的规定,肖过房的行为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且符合情节严重的情形,其法定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两罪的法定刑相比较,后罪的法定刑较前罪更重,根据“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法院对肖过房的行为应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即以滥伐林木罪定罪判刑,这是符合“从旧兼从轻”的原则的。

篇2:环境保护法案例

光明造纸厂位于某河流中上游。1998年6月,环境监测站对该造纸厂的污水进行监测,发现该厂 对所排放的污水的净化处理不够,多种污染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遂向该厂提出限期治理的要求,但光明纸厂不予理会,没有采取任何净化措施。1998年10月,市环保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征收排污费,但该厂领导却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拒绝缴纳。

环保局在多次征收未果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光明纸厂缴纳应缴排污费。

问题:市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否合理?

答案:本题关于污染环境拒交排污费争议问题。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合理的。

征收排污费是我国环保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 因而,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排污设施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经环保部门或其指定的监测单位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由环保部门按《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征收。本案光明纸厂不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行为是错误的。至于该厂提出的“企业效益不好,无力支付”的理由,是不能支持的,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这类可以免费的规定。

案例分析题

1、【案情】

某市郊四个村委会起诉位于该市郊的水泥厂。原告诉称,被告在生产水泥过程中超标排放粉尘,污染环境,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给原告造成了损害。因而请求赔偿11年的经济损失共约693万元,水泥厂停产或搬迁。被告辩称,水泥厂因建于十年**时期,初期的确有超标排污问题,但自《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公布以来,经过治理,排尘已经达标,成分性能与一般尘土相同,而不是水泥粉尘,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该市中院审理此案,认为原告起诉依据是以硅酸盐水泥粉尘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结论,而调查化验发现被告排放粉尘主要为未经煅烧的生料粉尘。生料粉尘的危害尚无确切研究结果和定论。原告无法提供确切证据,因此不予完全支持。而被告以前确实曾有长期超标排放的行为,因此判决被告赔偿该时期的损害,并一次性赔偿原告35万元。

【问题】

1、该中院的判决是否恰当?为什么?

2、您认为合适的判决应为如何?

【分析】

(1)该中院的审理过程不太恰当。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原告提出被告污染环境引起损害而请求赔偿的,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由被告负责举证。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

(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这至多是其损害事实的一个证据。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物无害时,根据法律规定,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应由他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2、【案情】

1989年,辽宁省某乡岗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1988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

排矸场认为,国家对排矸污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拒不承担责任。同时主张在煤矿生产中必然环节是排放煤矸石。限于我国煤矸石及煤炭技术水平,可燃物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矸石,这才导致自燃。它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问题】

(1)该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2)该场的主张能否成立?这是否属于不可抗而构成免责理由?

【分析】

(1)该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虽然国家对排矸污染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不妨碍该场因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洳洼。并且化验结果已经证明该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该场主张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成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矸石自燃虽然无法避免、无法克服,但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且自燃造成的损害也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和避免的。

3、【案情】

4、【案情】

某水泥厂将用于生产的放射性物质钴6。封存于山洞,但该厂疏于管理,而且并未作出具体警告以告知其危害性等,致使该物质被附近一村民甲误以为贵重物品偷走并藏于该村一旧屋中。钴源造成核污染,致使该村民甲及附近的十户村民健康状况下降,乃至生病住院治疗。

【问题】

(1)对于该村无辜受害的村民,其损失由谁赔偿?

(2)偷盗钴源的村民甲应承担何种责任?同时有何权利?

【分析】

(1)显然,本案中无辜村民的受害是因为水泥厂的管理不当和甲的偷盗藏匿行为造成。水泥厂管理疏忽和告示不详细是根本原因;甲将其作为贵重物品偷窃,此行为违法,但也不能使水泥厂免责。因此应由水泥厂和甲对受害村民负连带赔偿责任。

(2)甲虽然自身行为违法应受法律制裁以外,在作为第三人与水泥厂负连带赔偿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受害人。无疑对其自身的损害结果,很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偷窃行为引发的。但这一行为能否使水泥厂免除对甲的责任,还应考虑水泥厂的警告、甲的行为等具体情节后才能确定。不过至少水泥厂对甲不会承担全部责任,按混合过错原则,双方应各自承担部分。

5、【案情】

养鸡场经营者甲发现自她所在市某公司在她鸡场附近修建预制板厂以来,小鸡纷纷死亡,产蛋鸡也不再下蛋,经济损失达数万元。同时,其住宅出现裂缝,家人住院。主要原因是各种设备产生的震动和噪声。据环保局监测,其住宅及养鸡场噪声已达80分贝和95分贝。该厂自规划以来,未履行“三同时”手续,也未安装任何消声防震措施。环保局在调解同时,对该厂罚款3万元,并要求补办“三同时”审批手续,审批通过前不得生产。

【问题】

(1)环保局的处罚有无法律依据?

(2)该厂若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甲有何救济? 【分析】

(1)环保局的处罚是有法律依据的。首先,该厂未执行“三同时”规定,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其次,该厂排放噪声及震动等已严重超标,违反了法律规定。

(2)该调解属于行政调解,不具强制执行力。当该厂拒不履行时,甲可以到法院起诉该预制板厂。当然甲必须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案例分析

冯其江

【关键词】环境污染 损害赔偿 案例分析

【全文】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案例分析

冯其江 潘进海

一、引言

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鉴于皖南山区当地水面较多的情况,不少农户承包了鱼塘,籍此养家糊口,又发展了当地经济。郑涛是当地个体养殖户,近几年承包了约15亩鱼塘。虽称不上养殖大户,但每年亦有不少收获。去年年底,本想有个好收成,没曾想,自己承包的鱼塘接连有大批鱼死亡。郑涛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多年苦心经营、已具规模的鱼塘,心如刀绞……

二、案情

2003年12月20日,养殖户郑涛发现自己承包的鱼塘出现冬季鱼浮头并有鱼死亡。经查系城市排污管道破裂,污水改道进入鱼塘所致。郑涛当即决定先抽水捕鱼,同时与当地市政公司交涉。2004年元月3号,当地市政公司动工重新辅设了一条排污管道。在此期间,因污水进入鱼塘,造成部分鱼死亡,部分鱼严重异味。因久旱无雨,郑涛曾于2004年2月10日、2月14日用漂白粉、生石灰消毒,在鱼塘水变清后,又购进了一批鱼苗,但鱼塘鱼苗仍被再次污染而死亡。

郑涛认为,此次生活水污染导致库存的1万余斤成品鱼严重异味而不得不廉价出售,另有3000余斤鱼有浮头并死亡。按每斤2元计算仅鱼损就2万余元,鱼苗损失7000元,另有消毒费、抽水电费、水质检测费用等,合计经济损失39992元。为此,郑涛提供证人证明,污染时每天死鱼多在500斤;另有证人证明,污染鱼因有异味而以一元一斤购买;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勘验检查笔录,证明鱼损为3万余元;当地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报告,证明该鱼塘水质已污染;另有华醒公司出具说明,证明排污管道系由市政公司使用。于是,郑涛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当地市政公司赔偿所有损失39992元。

三、一审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当地市政公司管理的城市排污管道,出口位于第二中学操场北面,城市污水排向该操场北面的污水塘,再从污水塘西侧的明沟流向长江支流。数年前华醒公司在建设中优化环境,将排污明沟变为暗道。2003年底因暗道排污管破裂,污水注入郑涛的鱼塘内,造成鱼塘内鱼变味、死亡。原告虽有损害的事实,但对赔偿的具体数额没有确实证据予以证实,无法确定赔偿额。故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陶中不服上诉称:一审法院承认有损害的事实,对有关证人的证词也予以采纳,而无法确定赔偿数额难以接受,上诉要求依法改判。2004年2月11日,自己曾书面申请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等人到鱼塘实地勘验并作了详细的勘验检查笔录,认定我户损失为32992元。渔政监督管理站《勘验检查笔录》记载:2003年12月20日以来,该养殖户承包的池塘水面约15亩,经实地勘察,因工业废水污染造成5000公斤成品鱼出现严重异味,无法食用,经济损失32992元。

当地市政公司辩称,郑涛提交的关于鱼损的证据不能认定其损失状况,虽有损害的事实,但并没有因果关系的认定。另外,该排污管道是华醒公司搞的,建设时并没有向有关部门说明,无法纳入市政管理中。此次污染与市政公司毫无关系,侵权主体是排污单位,即使市政公司在管理上疏漏造成污染源扩散,也只能减轻排污单位的责任,而不是免除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二审裁判要旨

二审法院认为:当地市政公司负责对辖区内的污水排放进行管理,因其排污管道破裂,给他人造成损害,应负赔偿责任。郑涛在鱼塘被污染后,申请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对鱼塘污染进行勘验,并按当地同等塘口平均产量平均价值予以估算损失,具有客观真实性,市政公司没有相反证据予以否定,一审法院不予采信该份证据不妥,应予纠正。关于郑涛索赔二次损失7000元,在未彻底解决鱼塘污染的情况下,因其盲目购进鱼苗放养,造成的损失应自已承担。2004年10月26日,二审法院终审改判:撤销原判,市政公司十日内赔偿郑涛鱼塘损失32992元。

五、评析

在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环境污染属于特殊的侵权行为。案件之所以特殊,主要在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较难认定。认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先要确定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污染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环境污染损害常常涉及一定的科技内容,通常不为一般人所掌握,一般人很难就此因果关系作出直观判断。因此,这类案件法律规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被告负责举证。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明确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换言之,如果加害人要推卸责任的话,加害人须举证证明损害是被害人自身原因或者第三人原因造成的,而与自己无关。

本案中,原告承包鱼塘内大量成品鱼死亡,有证人证明污染发生的时候每天死鱼多在500斤、少则200斤,并有他人因有鱼异味而以一元一斤廉价购买之证人证言,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也进行了现场勘验,证明鱼损为3万余元。可以说原告已尽到了自己的举证义务,证实自己遭受了巨大损失,构成了诉讼的基础与索赔的前提。身临其境的想一想,受害者能做到这些已实属不易,法官不能过于苛求证据的规范性。司法实践中,必须得考虑农村养殖户的文化知识、法律素养以及生活生产习惯,还有污染的可怕性及处理问题的紧迫性。只要具备初步的损害,至于是不是被告造成的,则由被告举证。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本案一审法院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认定原告索赔的具体数额没有确实证据予以证实而判决驳回了原告诉请,这苛求了证据的规范性。二审法院,依据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勘验笔录,按照当地同等鱼塘平均产量平均价值予以估算损失,较为客观与公平。既有损失,理当赔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亦有类似的规定。该法第55条和56条规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损失,免予承担责任。

本案当地市政公司排污管道破裂,该排污管道由市政公司使用,因其管理疏漏造成污染源扩散至鱼塘后致人损害,法院判决市政公司承担责任也无可非议。市政公司的上属单位是城市建设委员会,属于法律上公益性组织。有关公益性组织致人损害的赔偿,司法实践中,都被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民事赔偿。但笔者认为,这种服务性的公益性公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不能单纯适用私法。这些公益性组织“幕后的政府行为”是不言而喻的,是“延伸了的公共之手”。公益性组织侵权造成的损害赔偿,含有国家行政赔偿的性质。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行政管理的多样性和行政主体的难统一性等常常使得行政赔偿与一般民事损害赔偿互有交叉。但无论怎样,环境污染责任属于严格责任范畴,实行无过错责任。被诉主体只有证明污染是因不可抗力造成或系受害人及第三人造成的情况下,才可以免除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篇3:环境保护法案例

1 案例教学特点

1.1 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以案例为中心故事而构建的学习方法。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具体案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自进入我国后, 日渐受到重视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1,2,3]。

1.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所有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 不过达到目的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传统教学方式的讲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 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理论, 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论证, 教师授课辅之以阅读、音像、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传递具体事实、原则、系统技术。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 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 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使用的是多年的经典固定教科书。主要职责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此需要做到的熟悉教材, 逻辑清楚, 语言通顺。但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教材的编写工作时滞性越来越严重, 有时甚至出现刚刚出版发行的教材拿到学生手上时已是陈旧过时的知识,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以案例为教材。案例的选取可以因时因事而定, 社会和企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搬到课堂上[4]。

另一方面, 传统教学法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 教师讲, 学生听,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 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 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学习阅读, 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5]。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 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劣, 传统教学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 案例教学以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是这样比较决不意味着对课堂讲授的全盘否定, 也不意味在一切教学中都要推广案例教学法, 因为传统教学方法也有案例教学法无法取代的优点, 但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学习中, 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实际运用的现象, 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

2 案例教学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必要性

2.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独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在这一学科中的重要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科学, 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 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在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程。单一的理论教学, 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概念和理论体系的阐述是其逻辑起点,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仅限于书本和教师的灌输, 对知识的掌握是靠强行记忆的方式, 缺乏学习热情, 不但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更无法实现对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能力的培养[6,7,8,9]。

探索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应用, 对明晰案例教学的范式, 推动环境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现实意义,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 既符合课程特点又推动环境教育改革有着现实意义。

2.2 案例教学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趋势

案例教学方法是基于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这样一种信仰, 不仅仅是对现有分析方法的吸收和简单应用, 案例教学导师深信环境法学应当能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 学到了多少知识, 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 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如何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来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长期以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环境法学理论抽象枯燥, 脱离环境科学而难以实际操作运用, 对环境科学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对立与冲突的境地中。然而,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通过案例来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由于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数都是真实的案例或者是在法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众多事例加工提炼而成的, 因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普遍性。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思考、分析和研究, 不但加深了对法律基本理论和法律条款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保护自己的环境权利不受侵害, 维护社会环境法律秩序。

2.3 案例教学有利于换位思考

一方面,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教书匠和讲解员, 其角色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只是带一双耳朵和眼睛的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则必须要扮演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阅读案例, 认真分析和思考, 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通过换位思考, 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进而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扮演一部分教师的角色了解教师这一角色在工作中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 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所存在的种种艰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拓宽信息的来源, 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 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可以使思维在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中激发灵感的火花, 从而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3 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法律;二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法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针对上述教学目的,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 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首先, 教师必须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 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线, 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 要有事物发展的过程描述, 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不恰当的案例会使得案例选择与理论之间是脱节的, 无法紧密结合与联系, 因此也难以产生从案例回归理论, 再用以指导实践的作用。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对学生所持观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答;其次, 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对用于自由讨论的时间资源的分配和控制, 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 安排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避免因为时间把握的不准确性或者学生评论各异而无法达到统一的结果, 最后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案例教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 把握教学进度, 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 绝不能由自己抛出一个既定答案, 草草收场。因为案例教学是一种能激发群体潜能和群体凝聚力的教学方法, 只有设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 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才会更强, 激起的管理思维的火苗才会燃烧和蔓延开来。最后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洞察各种问题, 不断地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加工得出合适的点评。

摘要: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针对案例教学法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的特点, 探讨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并分析总结了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详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教育改革, 2007 (4) :120-121.

[2]李世宗, 陈会荣, 卢玮.《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4 (6) :43-48.

[3]叶延琼, 章家恩, 秦钟.案例教学在《生态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9) :144-146.

[4]熊开容, 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08-109.

[5]黄锦章.关于案例教学的若干理论思考[J].汉语学习, 2011 (2) :68-74.

[6]张伟.环境法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J].商业解决, 2011 (7) :121-122.

[7]张颖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大学教育, 2012 (4) :29-30.

[8]田侠.案例教学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8 (4) :203-204.

篇4:智障儿童环境保护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和繁衍。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二、案例事件

第一步:前期准备——教师系统学习环保相关知识,在班上开展“环保”教学活动。通过学习,我明确了环保的核心内容,包括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利废利旧,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珍稀动物,开展植树护绿活动等。我决定将这些作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题,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次活动。

第二步:教学活动——社会领域:节约用水(轻度智障儿童)。

设计意图:在和孩子们共同探讨水的用途的过程中,由于孩子们所知道的知识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对水污染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都能知道乱扔垃圾会造成水的污染,对于工业污水对水的污染、森林被砍伐而造成的水的污染并不理解,因此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幼儿的爱水、护水之情有重要作用。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和咸水,懂得水对人类及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

3.珍惜水资源,敢于指出并阻止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二)活动准备。

地球仪若干个、咸水(盐水)、淡水各1杯、盆栽绿叶草本植物4盆。

(三)活动过程。

1.谈话:了解水分布情况。

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咸水,明白淡水资源的珍贵,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爱护珍惜水资源。

2.了解水的作用。

哪些地方有水?水有哪些用处?通过快速联想,懂得淡水对人类及有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3.总结: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适度拧开水龙头,避免造成流量过大的浪费现象,随时随地关紧水龙头,不要让清水流失。

一水可以多用,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即冲即用,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时,要关上水龙头。

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衣服少的时候尽量用手洗,这比用洗衣机省水、省电。

发现有人浪费水,应及时阻止。

第三步:活动延伸——在班内进行环保宣传。根据每个月不同的主题,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资料和图片,在教室外设置一个环保宣传栏,每周更新一次,内容图文并茂。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中,积极强调使用废旧材料,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也要体现利废利旧的观念,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育孩子们如何节约。在班上设置剩水节约桶,垃圾分类区等相关的布置。在教室外墙上布置一个“小卫士”火车,一节车厢上贴一个小卫士的照片,分别设有节水小卫士、省电小卫士、垃圾回收小卫士、清洁小卫士、爱护花草树木小卫士等岗位,这些小卫士各司其职,将自己的职责铭记在心,并把自己的做法进行记录,每周评选一次小卫士,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学生才能当上小卫士,以此调动孩子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三、案例分析

通过这次“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还掌握了很多节约用水的办法。“水”的主题活动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积极参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的思想。一天,我听到一阵熟悉的歌声传来,出去一看,原来是王可睿等几个学生正在边拧水龙头边唱那首《水龙头不哭了》的歌,至此,那种强烈的节水意识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通过交流,我们概括出平时节约用水的几点做法,要求孩子们落实到行动中,鼓励孩子们做环保小卫士,呼吁人们关心、解决水污染问题。这一活动还没有结束,孩子们对水的认识也不会停止,况且水的好多秘密还需要我们发现,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深入探究下去,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坚持到底。

在活动区的材料提供方面,我们收集了大量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有一部分是老师动手制作的,有一部分是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的,这些玩具不仅丰富了活动区,而且潜移默化地将节约的思想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班上的剩水桶和垃圾分类区,也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孩子们知道喝不完的剩水可以用来洗手,废旧纸张等可以回收卖废品,卖废品的钱可以用来买奖品鼓励为环保作贡献的小卫士们。孩子们争当小卫士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室里的灯有人负责关了,厕所的水有人负责关了,垃圾有人清理了,虽然有时候孩子们做得没那么好,但有这样的意识不能不说是可喜的进步。在班上能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为了使实施活动的措施行之有效,并能持久地将这一精神传承下去,除了平时教育活动和环境的熏陶之外,对整个月的活动总结、评价也很重要,小卫士评比活动将会一直开展下去。

四、思考和总结

(一)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百利而无一害。

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自己需要的、有兴趣的事物好奇,主要靠模仿学习,只有直观形象的教育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决定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实地参观,加深他们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带孩子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乡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满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幼儿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组织他们观赏电视节目,阅读画报、图片。

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和文学作品对其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动画片《地球超人》、童话故事《嘟嘟鸭星球》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另外,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解那些宣传环境保护的画报、图片,让孩子了解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3.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活动中最容易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美术、音乐、积木、办家家等教学活动中进行游戏,使他们懂得废品也能再利用,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二)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注重方法,灵活开展。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孩子们都具有好胜、好夸、喜欢表扬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时应注重方法,灵活多样,让他们在表扬声中乐意地接受教育。对孩子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定要注重方法,灵活地加以开展。

(三)教师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要注意示范、树立榜样、共同参与。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在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明确的环保意识,绝不做有损环境的事(如攀折花木、乱丢垃圾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还要身先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强化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展环保教育课题研究。

教师的环保意识水平及技能直接影响了环保教育效果。要搞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从领导到教职工都应当树立环保意识,并学习相关文件和材料,做好宣传工作,才能“博学为师,身正为范”。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教育课程里环保教育还没有具体地纳入进来,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参考书和教学材料也非常紧缺,使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现状下,我们应大力开展以“环境保护教育”为课题的教研活动,把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实事求是,才能够研究出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把开展环保教育,培养智障环保意识纳入到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总结提高,齐心协力搞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篇5:保护环境,让生活更美好 案例

——《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湖南》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2、了解株洲的创卫过程,懂得湖南(株洲)是我们的家园,环境卫生靠大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3、通过发倡议书,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环保活动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能在生活中自觉主动参 与环境卫生保护活动。

教学难点:

懂得湖南(株洲)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热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的故事、文字图片、数据等。

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提供环保故事——《失物招领》(图文)

故事梗概:一群小学生去植物园秋游。同学们在园丁张爷爷的介绍下认识了许多植物,收获颇多。中午吃过午餐后整队准备回家时,老师

严肃地说:“张爷爷捡到了许多东西,不知是那些同学丢的,请到我这儿来认领。”同学们听后都迅速摸索自己的口袋,并说没丢东西。唐老师皱着眉头举起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面装着易拉罐、香蕉皮、餐巾纸等等,这些东西是张爷爷在休息时捡起来的。同学们看了红了脸,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扔的,于是纷纷领会了自己的“失物”,并朝不远处的垃圾箱走去,张爷爷看了笑了。

2、学生谈感受。评价这些小学生和张爷爷的做法。

学生开始没有环保意识,随意丢垃圾,而园丁张爷爷利用休息时间把垃圾捡起来,并交给老师,让孩子们领回去丢到垃圾桶,起到了一个教育意义。

3、小结:生活中,垃圾无处不在,家庭、工厂、个人都有可能制造垃圾,下面让我们了解垃圾。

二、了解垃圾的危害。

1、算数,感受垃圾之多。

同学们数学学得好,老师出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1)出题:某市约有200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这个市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这个市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日 200000千克 200吨

月 6000000千克 6000吨

年 7300000千克 73000吨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垃圾数量之巨大,令人惊叹。

2、看视频,感受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1)老师播放视频——各国、各地的垃圾状况:垃圾堆积如山、蚊子、苍蝇满天飞、产生有害气味令人作呕,滋生各种虫子等。

(2)老师出示文字资料——垃圾的危害

侵占地表、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污染大气、土壤、水资源等。

3、学生谈感受,看了视频和文字资料,你对垃圾有什么认识?

4、小结:垃圾已成为全球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人们无法彻底消灭垃圾,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让垃圾减少,送垃圾回家。

三、了解身边的环境。

同学们,我们株洲市已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这是每一个株洲人的骄傲,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卫生城市里是一种幸福。

1、欣赏株洲的美丽。(图片)

干净的大街、美丽的沿江风光带、崭新的垃圾桶、大大的垃圾中转站等等

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2、了解株洲之前的卫生状况。(图片)

比较现在,你想说什么?

3、交流,你身边(生活小区)的环境状况。

4、了解株洲创卫的历程。(图片)

宣传卫生知识、环卫工人打扫大街、志愿者上街抹护栏、垃圾桶、公交站、行人随手捡起纸片等

5、小结:只要人们的卫生环保意识提高了,我们的行为就会文明,我们的环境就会改观。株洲人民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使株洲变得焕然一新,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签环保倡议书。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垃圾对人类的危害,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做许多保护环境的小事情,如不乱涂乱画、不破坏树木、节约水电等。我希望大家能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付诸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学生,只有我们自己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我们才能获得舒适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为了我们株洲更美丽,为了湖南的生态更美好,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不乱丢果皮纸屑及废弃物,不乱吐口香糖,不随地吐痰。

2、在校园内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

3、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破坏城市绿化,并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4、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树立“伸伸手,弯弯腰,我们的城市更美丽”的意识。

5、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生产

6、劝家长少吸烟,尽量以步行代车或者直接骑自行车上班,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

学生签名。

五、总结。

篇6:海洋环境保护案例分析材料

墨西哥湾(GulfofMexico)因濒临墨西哥,而得名墨西哥湾。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南沿海水域,部分为陆地环绕,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公尺(渤海湾7.7万平方公里)。(2)爆炸起火

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当地时间2010年4月20日晚10点左右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这一钻井平台建于2001年,由越洋钻探公司拥有,眼下与英国石油公司签有生产合同。(3)原油泄漏

美国海岸警卫队2010年4月24日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沉没约两天,海下受损油井开始漏油。这口油井位于海面下1525米处。漏油量为每天1000桶左右。(4)形势恶化

美国海岸警卫队2010年4月28日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估计,在墨西哥湾沉没的海上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底部油井每天漏油大约5000桶,5倍于先前估计数量。(5)新发现漏油点

2010年4月28日第三处漏油点。估计油井漏油量每天5000桶左右,是先前估计数量的5倍。(6)漏油处理 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救灾人员着手试验烧油。(7)事故升级

2010年5月29日,被认为能够在2010年8月以前控制墨西哥湾漏油局面的“灭顶法”宣告失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进一步升级,人们对这场灾难的评估也愈加悲观。(8)封堵成功

2010年7月15日,漏油油井装上新的控油装置后再无原油漏出的迹象。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3个月后,英国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再无原油流入墨西哥湾”。(9)经济损失

截至2010年6月1日,泄入墨西哥湾的石油在1700万加仑到2700万加仑之间,这些石油可以盛满25个到40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更可怕的是,泄漏仍在继续,每天的漏油量在12000桶到19000桶之间,远超过此前评估的5000桶。

受漏油事故的影响,奥巴马总统不得不宣布对33个深水石油钻井项目的暂停期限延长到6个月,同时也暂缓在阿拉斯加沿海的石油钻探项目。

英国石油公司在舆论指责中首当其冲。有媒体报道指出,英国石油公司自年初租用“深井地平线”以来,已投入巨大资金,启动经费就高达1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表示,该公司为应对漏油事故已耗费了9.3亿美元,其中包括控制漏油的措施和事故赔付等。(10)环境破坏

路易斯安那州州长2010年5月26日表示,该州超过160公里的海岸受到泄漏原油的污染,污染范围超过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海岸线的总长。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相关专家指出,污染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1000英里长的湿地和海滩被毁,渔业受损,脆弱的物种灭绝。

“这个时间段尤其敏感,因为很多动物都在准备产卵。在墨西哥湾,大蓝鳍金枪鱼正在繁衍,它们的鱼卵和幼鱼漂浮在海面;海鸟正在筑巢。而对于产卵的海龟来说,海滩遭到破坏,其影响是致命的。”杜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拉里·克罗德说,一次重大的漏油事件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和建立在其上的经济活动。

南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学家维斯伯格更担忧的是,油污会被卷入墨西哥湾套流。因为一旦进入套流,油污扩散到佛罗里达海峡只需一周左右;再过一周,迈阿密海滩将见到油污。进入套流的原油会污染海龟国家公园,使当地的珊瑚礁死亡,接着大沼泽国家公园内的海豚、鲨鱼、涉禽和鳄鱼都将受害。(11)案情处理

经过长达四天的协商和谈判,2010年6月16日,宣布该公司将创建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这笔基金将由美国资深律师负责作,由三位法官组成的小组负责监督,并处理对申诉的裁决。

奥巴马在当天的声明中说,这笔基金的金额不是赔付的上限,而且这笔钱有别于BP应支付的环境破坏赔偿费用。这笔基金的成功设立,意味着英国石油公司的让步和奥巴马政府的胜利。

一名美国法官29日同意英国石油公司支付创纪录的40亿美元罚款,终止英石油因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受刑事犯罪调查。这项和解协议由法官萨拉·万斯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地区法庭批准。除了结11项杀人罪指控,和解协议包括对英石油违反《清洁水法》和《候鸟法》的问责,以及对妨碍国会议事罪的处罚。不过,协议无法了结联邦政府对英石油的民事犯罪指控。这家企业仍可能因为漏油引发的环境损失而额外支付罚金。

上一篇: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会议总结下一篇:人大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