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主义

2024-04-29

民本主义(共8篇)

篇1:民本主义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

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代表人物:斯金纳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代表人物:布鲁纳 和 奥苏贝尔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两 点 启 示

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 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设计人员如何做到在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之间恰当匹配呢?这取决于所要学习任务的要求如何。依据不同的认知加工水平,需要采用不同学习理论所赞赏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学设计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哪一种理论最好?”,而是“哪一种理论在促进具体的学习者掌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是最有效的?”。在选择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虑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两个方面,考虑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加工要求这两者同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1)不同的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有所重叠交叉(即在适当的原有知识量和相应的认知加量前提下,某一策略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理论);

(2)由于每一种学习理论的独特聚焦,所适用的教学策略是很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将任何一个教学策略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时,为什么要做出选这个策略而不选那个策略的抉择,这是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即所要求的认知加工水平)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做出取舍的。

正是鉴于此,我们并不做倡导一种理论而否定另一种理论的事,而是强调每一种理论的不同用处。我们不应该只钟情于某一种理论,而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结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做出理智的选择。

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

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

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教学媒体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

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

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

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

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

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

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1)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2)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3)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1)与主题相关程度(2)资源引用规范(3)作资源引用记录

◇什么是量规?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 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标准就明确得多。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篇2:民本主义

在民本与民主之间:试论王韬的民本主义思想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民本主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在早期饱读经书,而后期则深受西学的熏陶.由于长期游历泰西,王韬在阐释民本主义时,常以西方的民主思想做为参照物,这使得他的民本主义思想既能够透露出传统民本主义的`影子,又可以折射出近代民主主义的曙光.

作 者:唐富满 刘运勋 Tang Fuman Liu Yunxu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思政中心,广东,佛山,528225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10)分类号:B259.9关键词:王韬 民本主义 民主

篇3:民本主义

一、存在主义的误读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著作的出现就是针对人们对于存在主义的不当理解。存在主义的误读有几种:第一, 在历史上, 曾经有人把存在主义看作是宣扬人应该无所作为的绝望的生活态度。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无望, 因为解决的路径被全部窒息, 人们的所有行动都变得毫无价值, 存在主义只能是倡导人应该无所作为的悲观理论。第二, 认为存在主义只突出人类处境的阴暗面而忽略人性同时也具有美好的一方面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看来, 存在主义抹杀了人性的统一性, 把人类看成是孤独的个体, 不与任何外界取得联系。存在主义过分强调人性恶的一面, 认为恶就是存在主义, 人类都倾向于作恶。第三, 否认人类事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的存在主义。基督教认为存在主义否认了上帝为人们立下的清规戒律和价值学说, 那么存在主义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意愿行动,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最后任何人的观点和行动都无法得到申诉。萨特针对这些对存在主义的错误理解, 试图阐明存在主义的真正含义, 为人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萨特认为人们并不明白真正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而只是随便地使用这个名词。因此, 萨特试图阐释存在主义的本质内涵。萨特认为, 存在主义实质上是强调人生何以可能的学说, “这种学说还肯定任何真理和任何行动既包含客观环境, 又包含人的主观性在内。”[1]在萨特看来, 实际上就存在两种存在主义:一种是以雅斯贝斯和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为代表的基督教的存在主义;另一种是以海德格尔和萨特本人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萨特强调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主张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二、萨特关于存在主义本质的理解

在萨特看来, 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 它的中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上帝既然不存在, 那么就至少有一样东西是先于本质而存在的;只有首先存在这个东西, 我们才能对它进行说明。萨特指出存在先于本质是指必须先存在人, 只有人才能给人自己下定义。因此, 存在先于本质的第一原则是人就是人, 人除了是自己设定的那个样子外, 什么也不是。换句话说, 就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给自己设定样子, 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同时也愿意成为那个样子, 人是成为自己愿意的那样。人首先是存在, 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进行规划, 人只有在试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人只有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 而且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这么行动时, 才能谈论其他的一切东西。“人只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 他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上方才存在, 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 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 什么都不是。”[2]

由于存在先于本质, 因而存在主义就会促进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 并且每个人都勇于承担自己存在的责任。因此,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因为一方面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自由的, 人为自己规定愿意成为的那样, 不存在任何的决定论。另一方面, 否定上帝存在的存在主义也没有上帝为人们提供使我们的行为具有合理性的命令或价值。人具有完全的主观性, 我们甚至可能完全看不到任何个体身上存在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人性的普遍性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种人类类型。萨特强调人是无依靠的、自由的, 所以个体必须自己作出选择, 而只要你作出了选择, 你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人生充满了选择, 每个个体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 同时也是无法逃避的,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此, 在萨特看来, 每个人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指:一方面人类自始至终都存在自身以外, 人要想使自己存在就必须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另一方面, 人只有不断地寻求进步、追寻超越才能生存下来。人只有以自己为中心, 在超越的过程中才能够掌握客体。这个超越是指人不断地突破自己, 完善自己。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之所以是人道主义有三个原因。首先, 是因为人就是人, 人为自己立法, 人除了是自己设定的那个样子外, 什么也不是。其次, 人是自由的, 人自己决定自己而且必须为自己作出决定。最后, 萨特强调人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 追求发展, 人只有在自身之外找到一个更高的自己或者反映人的理想的独特追求, 才能体现出自身人的本质。因此,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在萨特看来,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由人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共同构成的。总之, 萨特认为, 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第一原则, 以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 才是真正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反对有神论, 以个体的人为出发点, 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第一原则, 以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萨特真正的关注人的生存问题, 它揭示了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在最大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 给个体以最大的尊重和包容。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萨特的这种思想激励了个人不断地发展进步, 努力创造出自己最大的价值。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 是一剂强心剂, 使得他们重拾信心, 投入新的生活。不仅如此,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给那些处在困境和磨难中的人以希望, 让他们对未来怀有希望, 尽可能地去创造美好的人生。这种思想告诉人们,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 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 它鼓励人们勇于面对一切现实状况, 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乐观的存在主义, 是一个行动的学说,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强调个体的自由, 认为“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3], “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4]对于人类个体来说, 它提出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人如何成为可能的途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鼓励人类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每个人的自我超越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的不断自我超越, 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当代社会中, 萨特的这种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强调每个个体都应该把超越性和主观性结合起来, 实现个体的最大进步, 从而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飞跃。因此,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哲学, 是入世哲学。

摘要:萨特通过人们对存在主义概念的几种错误理解, 探求存在主义的真正内涵, 指出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第一原则, 以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 才是真正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由人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共同构成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合理性。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2.

[2]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18.

[3]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31.

篇4:拿来主义、送来主义、买来主义

鲁迅发明“拿来主义”这个词的原意,直接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间接针对的是崇洋媚外。“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所谓“新文化”,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与之相对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旧文化”。在胡适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新文化以“全盘西化”的口号扫荡中国社会,似乎中国传统旧文化只有裹小脚、留辫子、娶小妾、八股文之类的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几乎统统被置于应彻底抛弃的行列,甚至竟有人提出要取消汉字。然而,当时很多“新文化”也非常拙劣,一味地模仿西方,弄得不伦不类,遭到很多嘲笑。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回潮,当时称为“发扬国光”,也有人称为“复古”,其对立面就是“全盘西化”。鲁迅就是在反对“全盘西化”、提倡“发扬国光”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

我认为,鲁迅在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因此,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主义”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立场,与他自己过去的主张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主义”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现在的“拿来主义”更主要的是要从西方“拿来”,而不是鲁迅所说的要从传统“拿来”。现在的“拿来主义”在某些时候甚至等同于鲁迅批评的“送来主义”。当年西方送来的是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如今,有些还在继续送来;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着脸皮强行送来了;有些换了新东西,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现在很多人打着鲁迅的旗号高喊“拿来主义”,其实就是鲁迅批评的“全盘西化”,对“送来主义”照单全收。与此同时,现在的“拿来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抛弃,统统视为垃圾。事实上,这正是鲁迅反对的,这样使用“拿来主义”,鲁迅地下有知,恐怕也不会同意。

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在对西方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时,应该要有点新的认识,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这样才能判断西方文化的本质,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拿来”的,哪些是不该“拿来”的,哪些是需要“拿来”后加以改进的。当然,“拿来主义”在这里多少也有点天真或不准确,因为,我们希望的“拿来主义”与西方希望的“送来主义”并不合拍。西方想送来的东西,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要付钱的,甚至是强行摊派的。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我们某些人则以为那是“拿来主义”成功的证明。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所以说,对于西方,我们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拿来主义”,却常常会被西方视为“偷盗”。因此,我们也发现,“拿来主义”有时就是“买来主义”,“拿来主义”也经常成为内外勾结的幌子,这可能就是某些人偷换鲁迅“拿来主义”概念的动机。

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想拿来,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讨论一下,拿来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现代?而且,对于传统的“拿来”,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买来主义”,也没有“送来主义”。但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发现,某些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好东西,我们非常渴望“拿来”,甚至愿意花大钱,彻底兑现“买来主义”,西方还不愿意,比方说高科技,这似乎可以称为“拒绝主义”。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除了要有头脑、有眼光,挑选着“拿来”外,还不能太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只要想“拿来”,别人就愿意给,以为我们想买来,别人就愿意卖。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我们渴望“拿来”,却遭到拒绝,根本“拿不来”“买不来”,而很多我们不想要、不需要的东西,西方正源源不断地“送来”。

如果说,我們判断传统文化如何“拿来”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参照,那么,对待西方文化如何“拿来”“买来”,也需要用传统文化做参照,同时还需要用中国现实做参照。这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

(选自“一个人的世界”博客,有删改)

篇5:民本主义

关于整体主义、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

该文首先阐述了整体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接着正确评价了整体主义,分析了集体主义、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

作 者:廖芬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市,400074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1) 分类号:B0 关键词:整体主义   利他主义   集体主义  

篇6:民本主义

【拼音】jiào tiáo zhǔ yì

【简拼】jtzy

【近义词】本本主义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成语出处】毛泽东《矛盾论》:“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例子】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那样的话,我们的盟就要变成教条主义者。”

【英文翻译】dogmatism

【产生年代】现代

篇7:民本主义

【拼音】xiàn shí zhǔ yì

【简拼】xszy

【反义词】理想主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英文翻译】realism

【产生年代】现代

篇8:民本主义

现代主义是一个在美术、音乐、文学等各类领域均有体现的普遍性艺术潮流。1888年尼加拉瓜的罗宾·达里奥提出“现代主义”(Modernismo)概念以来,对于“现代主义”的定义极为纷杂,多侧重强调工业化、人的主体性等。在文学研究中,二战以后的艺术常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之作,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它虽对现代主义有继承,但更是对其的否定性发展,是反叛中的超越。本文所涉及的现代主义绘画运动限于野兽派至抽象主义之间。

现代主义美术运动中流派纷呈,但它们在发展方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从最主要的几个流派着眼,考察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发展脉络、趋势就有可行性。下面从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追求与风格入手,从审美视角审视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并对其做一些剖析与论述,从此揭示现代艺术的审美风貌与特点。

一、现代主义绘画运动的产生——背景,哲学,绘画传统

工业文明的兴起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及思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矛盾更趋尖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带来了强烈震撼和巨大影响。现代主义艺术必然对这些有所反应和反映。

20世纪上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了新的时空观,现代科技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摹拟。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拓展了美术的再现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美术观念。而摄影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写实艺术登峰造极。手工劳动的画家要有新突破另寻出路是必然的(如搞变形、抽象等)。

现代主义绘画离不开现代哲学、美学、文学的铺垫。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巨大。而非理性主义更是现代艺术滋生的思想土壤。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柏格森的生命意识哲学理念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为艺术对心理、神秘、形式的注重与表现建立了哲学上的依据。

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更是对美术创作起引导作用。克罗齐提出艺术要表现情感的“表现论”,倡导“游戏论”的斯宾塞视审美为游戏……希尔恩认为艺术要代表人类社会价值,苏里奥在提出“形式论”时强调艺术的价值在线条、色彩等形式,卡西勒“符号论”则认为艺术是是人类感情的符号化创造。

在文学领域,1890—1950年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期。各种文学流派与现代主义美术运动中的诸多派别遥相呼应,二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现代美术流派的艺术思想最初表现在文学运动中(如未来主义),有的美术思潮则与文学思潮同辙并进共同影响。

美术自身的发展中,19世纪至20世纪美术考古大发现中的原始绘画为现代艺术家打开了“不受任何现世宗教及哲学所约束的、自由抒心灵旨趣的窗口”。儿童绘画少严格写实、多夸张变形乃至抽象的特点给期求革新的画家不无启示。

西方绘画史的主要传统及伟大成就历来一直是对对象形神毕肖的反映与表现。但新的时代环境中,人们对于人内心世界和主体性的关注不断加强。而现代艺术所想表达人们精神的需要很难在客观再现中实现。绘画也不易在已经近乎完美的客观真实再现中有很大突破。于是,现代画家从表现内容上“内转”,由对具体客观物客观描绘,开始倾向对人思想情感的主观表现。但色彩、构图、点、线、面等基本表达因素又是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所不可或缺的。因而艺术家开始在色彩、构图、空间等方面刻意经营,同时也转向非技巧层面的尝试。

二、现代主义绘画运动的历史——审美精神,绘画技法,美学风格

绘画史上,2 0世纪初至1 9 4 5年二战结束为现代主义(Modernism)占主流期。

美国现代美术史论家阿纳森(H.H.Arnason)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最常用的时间是1863年(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或1855年(库尔贝的个人画展)。

1.印象主义-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2.库尔贝《平静的海》

欧洲传统艺术中的两种倾向——重理性与重情感,在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重视理性)和凡·高(强调感情)的创作中有强烈的表现。

“印象主义乃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源头。”其重视创作主体感情的强烈流露,表现人对光影色彩的主观印象与感受。脱离真实客观而趋于抽象主观已初露端倪,这一点在现代主义画家手里得到了大力发展与突出体现。凡·高在强调内心感情的表现中已借助夸张、变形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创作了。

3.印象主义-塞尚《普罗旺斯的房子》

4.印象主义-梵高《星夜》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从印象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以强调感情色彩为其一大特点。艺术家反对机械摹仿客观现实,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美。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形。在其最早的桥派(Die Drucke)宣言中,就把表现情绪、情感放在首位;青骑士派(Der Blaue Reiter)创始人之一康定斯基有同样的偏重。在表现主义发展过程中,感情有渐渐淡化的趋向,而对本质的追求却渐渐占了上风。通过选择畸形、丑陋、怪诞或者说有原始色彩的物质对象,用主客化色彩的渲染或夸张来表现激烈、病态的情感。

6.野兽主义-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

5.表现主义-康定斯基《第一幅抽象画》

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正式画派“野兽主义”(Faurism)特别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和笔触的表现力。这些画家在后印象主义的凡·高、高更、塞尚传统之上自由发挥。为了充分表情达意,把色彩从自然真实中解放了出来,使之更具美感和表现力,从而达到主观感受的和谐。如其主将马蒂斯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形,用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

立体主义(Cubism)主要追求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把三维空间归结成平面的二维空间,明暗光线、氛围的趣味让位于直线与曲线所造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交错的情调。画家依赖理性思维,把不同视点的观察和理解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了时间的持续性。

做为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转折点,立体主义注重追求抽象的本质。毕加索即把立体主义解释为描绘形式的艺术,强调了艺术不表现对象而表现对于对象的主观认识。其另一主将勃拉克同样强调,“感官消灭形式,精神创造形式,只有精神在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立体主义经过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综合立体主义(胡安·格里斯为代表)与抽象立体主义(又被称为奥菲士主义,以罗伯特·德劳内为代表),实现了向现代主义艺术的较为彻底的进化。

分析立体主义在破碎而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观。综合立体主义则不再从解剖、分析对象入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使艺术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至抽象立体主义,则大力突出抽象特点。在毕加索的代表性作品中,如果说《亚威农少女》尚有几分自然造型与色彩的话,《弹曼陀铃的少女》中少女的身体及其它形体已被几何形体化了。

7.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8.立体主义-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少女》

未来主义(Futurism)对机器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速度、力量大加关注。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谐与高雅趣味。未来主义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与感觉,热衷用线和色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和组合,并且用波浪花线和直线表现光与声音,展现在迅疾的运动中的物象。如巴拉的《链子上的一条狗的动态》就画了多个行走时的脚印,从而给人以明显的动感。

9.未来主义-巴拉《被拴住的狗的动态》

10.达达主义-杜尚《泉》

11.达达主义-杜尚《下楼梯的裸女》

达达主义(Dadaism)从其命名看就有戏谑的性质。在创作上他们倡导自动性和偶然性,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抗社会现实和现存的价值观。达达主义主要特征有: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杜尚将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此举可谓超越以往的艺术标准。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源于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影响深远。其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的先验层面,试图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等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了自由意象的释放。画家们强调偶然因素的结合、无意识梦境的真实再现。在技法方面,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多从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流派那里借鉴。这些派别在其艺术追求及发展方向上有一致性。

12.超现实主义-达利《记忆的永恒》

13.超现实主义-《哈乐群的狂欢节》米罗

同现代主义美术的其它派别一样,俄国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与构成主义(Constuctivism)、荷兰的风格派、法国活动的巴黎画派等,就其归宿而言,常消失在从表现主义到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的发展过程之中,与它们融为一体。尽管这些派别曾独立存在,有各自的特点,在某些方面有校正现代主义绘画抽象发展的尝试,但并未开辟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新方向,从总体上来说,是沿着同一方向发展的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些支流。

至于抽象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思潮,并无统一的风格特征”,它继承了从凡·高到超现实主义艺术追求的抽象性、直接性、自动性和表现潜意识的自我探索成果。在表现技法方面,源于各派的画家各施绝技,风格不尽相同,但在追求抽象本质上多殊途同归。一定程度上,一些画家的极端抽象就绘画本身而言已使艺术走到了尽头(如杰克逊·波洛克在平辅的大幅画布周围走来走去随意溅滴颜料作画)。而现代主义绘画要继续突破,可能只有采用非绘画手段了。二战以后的波普艺术、动力学艺术即如此。学界将此类多归为后现代主义美术。

14.抽象主义-杰克逊·波洛克《第31号》

15.抽象主义-弗朗兹·克兰《红黄蓝的构成》

三、现代主义绘画运动的审美追求——陌生化,形式美,时尚性,反自然

从表现主义到立休主义,最后到抽象主义,现代主义绘画否定具体描绘物质对象,而侧重表现人的思绪情感。在对世界的反映上,艺术家们更热衷于第二现实——人的心理世界。在异化过程中,人极力强调自身主体性,现代主义绘画的这种追求正好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现代主义绘画明显向主观性倾斜靠拢,这也许是工业时代的必然。现代主义绘画大量表现人主观观照下的事物,人的感情、观念极大地投射到客观对象上,甚至有时达到了写“心象”的地步。

现代主义绘画多具“陌生化”审美。形式的独特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空白带”,拉开审美距离让审美过程得以拉长、延伸。现代主义绘画在改变对象“能指”的同时已使“所指”发生很大变化。审美意象有“符号化”倾向,且由显现性符号向抽象性符号转变。马蒂斯的《舞蹈》在天蓝和草绿的简洁背景上呈现五个红色的舞动的面目不清的形。蒙德里安的油画《红、黄、蓝》纯是色块与黑色线的拼合。这些作品已难说清确切的、具体的内涵,但具朦胧之感与多义美。这应该说是现代人“审美疲劳”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互动体现。画家们创作中的“陌生化”追求或许是对审美疲劳的有益反拨与引导。

现代主义绘画注重形式。从后印象派对色彩、光线的重视,至野兽派对形体、线条、造型的变形尝试,到立体主义对结构、时空分割的实验,再到抽象主义大力表现主观世界,艺术家们将形式美捧为至尊。在野兽主义、立体主义那城,画家极力夸张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上出人意外的解剖、组合,一些作品有新奇的、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现代主义绘画已在培养或适应新的审美习惯,在诸多审美心理要素中,充分调动情感、想象、思维。画作在反常的艺术形式中,体现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审美风尚已变,对传统的大力反叛使审美主体有着“去崇高后的虚无”之感,而现代艺术家也敏感地表现着这一点。崇高有被消解的趋向,而丑陋与荒诞在滋生。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中时钟被扭曲,让人感到记忆不再永恒,因为时间的衡量物的变形带给人的是失控的时空。

现代主义绘画在审美追求方面已呈多元化,而创作风格更呈多样。在整个50年左右的时间里,各种流派交相辉映。但这种流变是与“现代性”追求密切关联的。丰富的现代生活使人的审美需求多样多元化,而时尚性也是现代审美化的一大特点。做为艺术,现代主义绘画自然会多多少少顺应时代审美特点。在反映大众审美特点同时,由于抽象的极端化,现代艺术有时候也偏高于大众。在选材与美感效应上不再顺合大众口味,而有贵族化倾向,在大众化或精英化方向偏执一极。

现代主义绘画在很多方面也呈现了“反自然”的倾向:表现对象上反对自然客体,反对传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关系,而在情感上不再是自然流露。工业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撕裂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生活更多被人工化了。相应,在艺术领域人工的味道也愈重,作品充满人为加工的痕迹,这也反映了现代人审美品味与兴趣的新变。

在精神内涵方面,现代主义美术除表现传统主题外,加强了对主观世界的体现。时代主题也占了一大块“画板”,例如时代情绪、人、社会、自然、他人之间的全新关系等等。画家表现着城市、工业、世界大战带给人的疏离、孤独、无所依靠感等。像蒙克的《呼嚎》,就如同一曲绝望的呐喊。反古典与传统必会反权威。反权威中画家们极力张扬自我,而很多时候由于远离传统与实际而难以自立。

现代主义绘画所折透出审美精神的不确定性。画家们想极力表现,但表达大多是含混不清的。对于新奇美的趋向呈现了现代审美时效的短暂与多变。对共性的漠视中,崇拜个性、张扬自我的表达确实拓宽了审美体验领域,并且非常重视审美体验的模糊,直觉性。

画家在创作中强调主观性,抽象的表达要求审美者经验下理智的参与,这也是对日常经验和惯常的理性审美的反叛与否定。一定程度上,现代审美不再由典范的集体性审美占主流,个性化的个体审美开始靓装登场。

现代主义绘画做为现代艺术的一大阵营,与现代主义文学一样,它体现了现代审美的新变。在对“现代性”的追求中,形式的创新和独特时代精神的表现等体现出了新的审美风貌与特点。

参考文献

[1]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76.

[2][苏]基霍米洛夫.现代主义诸流派:分析与批评[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3.

[3][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宗白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

[4]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30.

[5]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3.

[6]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甄巍.体验现代精神:现代美术鉴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陈翔,邵琦等.创造与永恒:中西美术史话[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

[9]何政广.写给大家的欧美现代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2关于比赛口号劳动竞赛口号下一篇:游鹤伴山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