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2024-04-20

《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篇1:《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准备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燃烧中,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科学实验。

启发学生思考:密闭容器里木炭燃烧完后,总重量为什么没有改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活动 蜡烛的变化

1.观察:要求学生按照“蜡烛燃烧前”→“ 蜡烛燃烧中”→“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的顺序来进行:

提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要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还要闻一闻燃烧过程中有什么气味,并用自己的方法来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情况。

2.学生实验观察。

3.鉴别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4.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烧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滴变成乳白色)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提供的“拉瓦锡的研究”,指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知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变化。

5.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物质的变化进行总结。

篇2:《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你的蜡烛灭了没有?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篇3:由蜡烛燃烧的探究想到的

1、热闹探究活动中, 你的补充、你吩咐、你的建议, 每个探究小组都清楚了吗?

从各种国际竞赛中, 我们中国人均表现出超强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但我们的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却十分低下。因此我们大力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小时候什么都懂, 什么都敢尝试, 长大后什么都不懂, 都不敢尝试, 怕出问题) 化学教育更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于是我们教师便放手让学生去做。如蜡烛燃烧的探究, 实验员老师摆放药品后, 上课时老师吩咐探究内容后就自主探究了, 可中途发现学生不会观察, 也不会记录, 学生都忙于自己的蜡烛燃烧、玩火、烧火等。因此实验探究前, 我们教师一定要全面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充分考虑, 从而对学生讲清楚, 以至于不会在操作中我们再去指指点点, 却又毫无用处。

2、实验规则可以随便让他们去探究吗?

对于实验规则, 简单、易操作、无危险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探究, 当然我们最好先讲解或演示, 如“三不原则”、“节约原则”、“保护原则”等。否则一旦出现问题, 就不能很好及时控制、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一次外出听课, 老师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 由于条件限制, 高中分组实验后, 初中又在同一实验室上, 接着探究实验的老师来不及充分检查, 遗忘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在台上, 一位同学打开瓶盖凑近闻了 (无味) 然后又到入烧杯, 还以为是老师让他探究的, 还好他没有用手去摸。可见实验室的规则不可轻视, 不能随便就放手让学生探究。

3、危险操作可以让他们去探究吗?

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加热后的试管处理, 以及一些实验的探究顺序;这些有危险的探究, 我们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先进行问题探索, 再进行探究实验, 否则会引起意外伤害, 同时损伤仪器, 影响教学效果和进度。如探究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是先移出导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 就应先拿出来讨论, 否则有的同学直接探究, 便会引起试管炸烈, 划伤手指, 引起其他同学畏惧、害怕探究实验。

4、药品量不足, 探究条件不够, 学生能够自由探究吗?

如探究蜡烛燃烧实验中, 蜡烛太短小就易引起桌面失火;火柴是湿的学生不能探究;更别说实验仪器不够。因此教师应该准备充分, 对外在条件必须考虑周全, 同时对实验准备充分检查, 确保万无一失。

5、探究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结果相反…

…这些原因能一一分析吗?很多老师多请成功的同学谈操作过程、探究感受、探究收获, 而忽略了对不成功的探究的分析与指导。教师应该帮助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分析原因, 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以后探究打好基础, 否则他们只知道正确的做法, 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何处, 为什么探究失败;也许现在不清楚以后也不明确。我们可让探究成功的学生谈感受、谈操作、谈收获;失败者分析原因、分享感触、分享如何避免不足, 从而才能突出集体智慧、合作的收获、享受探究实验的快乐。化学实验是没有失败的, 如果不能成功, 也说明这种方法不可取而已。

篇4:《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关键词】 化学 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一、课题分析

1.实验内容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4.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5.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牙签。

6. 教学方法。活动型自主学习。

二、教法分析

1. 学情分析。本实验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操作也比较简单,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

2. 教法分析。本实验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探究方案如下:第一:教师提示,学生分组探究;第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第三:交流讨论问题;第四:小结。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实验方案的指导。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 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4. 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篇5:《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 胡善义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子中的氧气不足。

2.不断补充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在杯中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进行探究的过程。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燃烧现象的兴趣。【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教科书第48、49页。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杯中的氧气烧完了吗;第二部分: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原有经验是“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熄灭了,是因为杯中的氧气烧完了”;绝大部分学生还认为“将封闭的杯中留出空隙,蜡烛就能持续燃烧”。学生这两点认识是不科学的,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纠正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有经验的矛盾冲突,引发 1 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节课学生是在多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学习活动的。第一次矛盾冲突:架空杯子留出空隙,杯中蜡烛能持续燃烧,大量实验证实,蜡烛还是熄灭了。通过思辨活动,学生经历一次“肯定——否定”的转变。第二次矛盾冲突:杯中的氧气烧完了,两支蜡烛应该同时熄灭!实际的实验现象却是高的先熄灭,矮的后熄灭。这一次矛盾冲突激励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原因,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瓶颈”。瓶颈一:在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以及学生操作上的缘故,合理的实验设计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瓶颈二:分析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的原因,需要学生对热空气上升、燃烧生成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空气是看不见的透明气体也导致了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更为隐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模拟实验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归因。首先,教师提供的蜡烛,其高度在高于棋子或瓶盖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短些,避免学生还没有开始扇(吹、吸)蜡烛就熄灭了。其次,要强调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辨析是实验设计有问题还是实验操作引起实验失败的,以便学生能改进实验深入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实验引导法,矛盾冲突法 【教学手段】实验,讨论,多媒体,动画课件

【板书设计】

《蜡烛能燃烧多久》实验记录表

班第 小组组员:

实验一:一支蜡烛燃烧的实验

罩在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吗?我的猜测: 秒 实验结果: 秒 实验二:垫高实验

垫高玻璃杯后的蜡烛会熄灭吗?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三: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 我们小组选择的方法:

所需材料:

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的结论: 实验四:两支蜡烛燃烧的实验

罩在玻璃杯里的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哪支先熄灭?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板书:蜡烛能燃烧多久。一、一支蜡烛的燃烧实验

1.这支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多久?(一直烧完为止;还要考虑有没有被风吹灭了)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它能燃烧多久?(学生猜测)

3.屏幕上有时钟,可以帮我们计时。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计时?(杯口与桌面完全接触后,冒烟结束)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计时。(师:这支蜡烛在杯中燃烧了12秒)5.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子是密封的,里面的氧气烧完了)

〔杯中的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对现象进行解释。但杯子里的氧气真的烧完了吗?把标题的句号改成红色的“?”,埋下一个伏笔。〕

二、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

(一)架空杯子蜡烛能继续燃烧吗?

1.杯子是密封的,所以里面的蜡烛熄灭了,垫高杯口,让桌面和杯口留有空隙,蜡烛能持续燃烧吗?

2.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垫高杯口,让桌面和杯口留有空隙,蜡烛能持续燃烧。3.小组实验,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对自己原来的推测进行思考。4.发现什么问题了?跟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5.为什么垫高了杯口,蜡烛还是熄灭了?(小组讨论)6.对氧气烧完了进行分析,并把句号改为问号。

7.汇总交流,用电脑演示分析(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还占据着空间;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没有出来,新鲜的空气没有进去)。

〔如何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学生能想出的方法固然不会只有“架空杯子,留出空隙”,但这种方法却是学生确认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的逻辑推理是,杯子几乎是封闭的,显然杯中的氧气会不足,留出空隙应该可以让杯中的空气得到更新。此环节的设计不但是对学生原有错误认识的纠正,更为“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分析“垫高了杯口,蜡烛还是灭了”的原因,是设计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方案的基础,同时是学生对原有的“有空隙,蜡烛就能持续燃烧”的认识的再认识,在原有认识与实际现象的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设计

1.有什么办法能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板书:持续燃烧)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预设:⑴将空气扇进去;⑵把空气吹(打)进去;⑶将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二氧化碳)吸出来;⑷在杯底打个洞„„

3.小组确定实验方案,填写好实验方案后领取实验器材。4.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

5.小组汇报交流,成功的小组分析为什么蜡烛能持续燃烧,失败的小组分析为什么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方式: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蜡烛最长燃烧几秒。

6.用吸、注射器打进空气、杯底开洞这些方法,为什么都能达到让蜡烛持续燃烧的目的?(出来的是什么,进去的是什么?都是为了用新鲜的空气替换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7.达到了空气能够流通的目的,(板书:空气流通)空气流通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的认识,同时学生对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影响着学生的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和以往实验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加突出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中,也淡化了实验步骤,结合画图强调了归因分析。同时,实验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尤其是使用吸、扇、吹等方法,学生会由于操作上的问题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实验的失败可能不是实验设计的问题,而是实验操作上的失误,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次实验,改进实验操作。〕

三、生活中我们有时却恰恰要阻止燃烧,要进行灭火。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呢?例如:油锅起火,盖上锅盖。泡沫灭火器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这些都是让空气不流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灭火的知识,并尝试分析它们能灭火的原理。〔本课的学习是下一课《把火熄灭》学习的基础,课前收集有关灭火的方法是下一课学习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巩固。〕

四、新的探索

(一)两支蜡烛的燃烧实验

1.两支一高一矮的蜡烛,燃烧后罩上杯子,又会怎样?

2.学生猜测。(同时熄灭;高的先熄灭,矮的后熄灭;矮的先熄灭,高的后熄灭)

3.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描述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后熄灭)4.为什么杯中的长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必要的时候重复实验。〔教师要注意换杯或者往杯中吹气〕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课件演示。(蜡烛在燃烧过程,烧掉了氧气,生成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也就是大家说的二氧化碳,它们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使蜡烛熄灭)

6.如果再加一支更高的和更短的蜡烛,它们在杯中的熄灭次序会怎样? 7.拓展:用大杯子罩住长短两个蜡烛,大杯子底部放一个装水的小杯子。观察并分析哪个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先灭,长蜡烛后灭,与前面实验结论相反。因为水使大杯子底部的热空气降温,然后从两边向下沉积,超过短蜡烛高度时,短蜡烛熄灭。长蜡烛后灭)

篇6:燃烧的蜡烛作文

看我们一脸疑惑,老师神秘一笑。话不多说,首先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小火苗“忽得像松树一样飞快地长高。接着,老师把蜡烛倾斜,滴了几滴油在桌上,轻轻地把蜡烛按在了上面。最后,老师用瓶子盖住了蜡烛,顿时,小火苗不再那么活泼了。

就在小火苗快熄灭的时候,老师突然把瓶子拿掉了,小火苗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老师又把瓶子盖了上去,没有再把瓶子拿掉,小火苗慢慢变小,好像失去了生命与活力,渐渐地就熄灭了!同学们都很吃惊:“这是怎么回事?我也充满了疑惑。

后来我回家跟妈妈说了这个魔术的经过,妈妈问我:“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我摇摇头,然后妈妈说:“蜡烛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瓶子盖住蜡烛,蜡烛会慢慢熄灭,是因为蜡烛把里面的.氧气燃烧光了。听了妈妈的解释,我知道了火焰燃烧的秘密。

篇7:燃烧自己的蜡烛作文

杨老师教了我们五年的书了,她身材矮小,但她温柔、还对教学是一心一意,五年来,杨老师也想过要放弃教我们,因为我们有时测试的成绩差得离谱。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解数学试卷中长错的题目,讲到一半,老师哭了,她的眼泪从眼眶中滑到脸颊。我也明白在这种感受,杨老师让我们好学生教些成绩差的.同学,我教了陈幸儿,她是女生中成绩最差的。我一开始认为她认真起来也可以考个80多或90分,可是我大错特错了,到学期都要结束了,他居然连小数加减法都忘了,我绝望的哭了。所以我很了解,他很痛苦,令人撕心裂肺。

杨老师对自己一点也不关心,近期,他发烧了,让其它老师来教学,可教了俩天,杨老师又回来叫我们了,可是她脸部还是没有痊愈,整节课下来,脸一直都是通红的,不只是因为发烧,还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除了这个,杨老师还有一种怪病,那是杨老师从一二年级一直到现在都有的病,现在耳朵还是没有痊愈。杨老师虽然有重病,医生说:“不能受太大的刺激,也不能接触灰尘那种。”但杨老师虽然不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理解令同学不是很理解,可有时也会带上口罩把所有思路清清楚楚写着在黑板上。

篇8:燃烧的蜡烛

从2008年至今,我参加工作已有七年了。从开始稚嫩的走上三尺讲台,小心翼翼地解决一天的教学任务,对知识的渴求与快乐犹如孩童一般。带着对学生的那份教学责任,有时对偶尔讲错的一个小知识会十分自责,然后就是加倍的付出与汗水。曾经的日日夜夜,我犹如一支燃烧的蜡烛一样,温暖着我的学生。刚踏上讲台的我,每天体会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良心活。今天,我从容娴熟地走上三尺讲台,不再有刚开始的小紧张,更多的是坚定信念与关爱学生。看到学生的笑脸,和那热情的一声“老师”,内心的满足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付出也会有一些小心酸的故事。我们面对的是功课繁重的高中孩子,而他们叛逆与早熟则会刺痛老师。我相信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有他的闪光点,但知识的获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希望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多一些,不要过早地走上现实的社会。可是,有些学生却以此要挟了老师和家长。一句责问的后果换来的是“烦死了,我不念了,我要回家。”“我爸妈都不管我,你管得了我吗?”听到这些话怎能不伤感啊!回头想想还是个孩子,你还得耐心的疏导,解决问题。自嘲地说:“我们教师顾了别人的孩子,少了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啊!”“教师是蜡烛,点亮了别人的道路,燃烧着了自己!”繁忙的一天,回家很想安静地躺躺,可你还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你能轻松的了吗?

乐观地面对每天,你的生活才会精彩!面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好自己。“信其师,得其道。”让我们在求知的路上,彼此关心,温暖你我。“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时代的责任召唤我们携手共进。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可爱的老师,我想就是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的,不求回报。什么样的学生是最可爱的学生,我想就是心怀感恩,勇于面对挑战的。同学们:我的心愿很简单,致青春不言失败,奔跑吧!明天在向你招手。送上我的招牌语:“同学们:连吃屎长大的蛆都有展翅的机会,何况你呢?”爱你们的丁老师。

篇9: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改进实验目的

通过改进“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的装置,使实验中对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现象更明显,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更易操作,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漏斗(或长颈漏斗)、烧杯、玻璃片、玻璃管(或纸筒)、蜡烛、火柴。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图⑴说明:教材中使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的方法来检验水的生成。用此方法,一般只能短暂地看到烧杯内壁出现一层水雾,主要原因在于九月份气温较高,或者烧杯壁离火焰太近,水蒸气难以冷凝。如果控制不当,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将内壁熏黑,就难以观察到水珠的生成了。

改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在管壁内冷凝,一般经过1-2分钟,就会有明显的水珠附着在管壁内,现象更明显。

图⑵说明: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教材中是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的方法,我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洁净的烧杯内壁能蘸的石灰水极少,受热后水份蒸发,极易变干。曾有一学生向我质疑:烧杯内壁变浑浊是不是因为水被蒸干了,残留物使内壁变浑浊呢?

我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中,强调“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然后注入澄清石灰水”,这是为了防止烧杯内收集的气体在倒转过来后迅速逸散。

图⑶说明: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在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可防止吹熄蜡烛时白烟随气流散开,不易点燃。套上玻璃管后吹熄蜡烛,管内的白烟不易散失,可在管口点燃,火柴离烛芯的距离可适当远一些,学生可观察得更清楚。

四、实验操作:

1、对蜡烛燃烧产物水的检验:

如图⑴所示,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漏斗,观察管壁内有 什么现象发生(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2、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

如图⑵所示,点燃蜡烛,将一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有何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的探究

如图⑶所示,在燃着的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管口上端与火焰顶部大致相平(或略高于火焰顶部),吹熄蜡烛后,立即在管口点燃白烟。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篇10:蜡烛的燃烧700字作文

台风夜我坐在书桌前,桌上摊着我还未写完的作文,朝窗外望去,窗外风雨交加,狂风吹过的大树猛烈摇晃,树叶簌簌往下落,三两个行人在街上奋力地抓着雨伞,吃力的走着,狂风和暴雨在窗外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着整片天空。我收回视线,看着桌上的作文本,却无从下笔。

突然,房间暗了下来,我愣了一下,赶忙起身,跑到对面的店铺买蜡烛。“阿姨,有蜡烛吗?”“没有,卖完了”大波浪卷阿姨坐在柜子前,把腿伸在桌子上,用指甲钳修剪着她的涂满指甲油的手指,旁边放着还未盖上的指甲油,桌子上的化妆品乱放,占满了整张桌子“阿姨,真的没有吗?我有急用”我想到明天要交的作文还没写完,有点慌了,“有倒是有,呐,桌子上的那支,十块钱”说着用手指了指桌子上那支正在燃烧的蜡烛,然后就继续头也没抬的.继续摆弄她的手指了。“不用了,谢谢”话没说完,我就拔腿跑了。

连雨伞都忘记打开了,一路上都没有什么行人,平时喧闹的大街,此刻只听到狂风呼呼从我耳旁吹过,雨似乎越下越大了,跑了好一会,终于看到第二家店铺了。

“阿姨,有没有……蜡烛卖啊?”我边收雨伞边问道,听到我的声音,一位身材臃肿的阿姨手中拿着一块湿抹布从内间走了出来,满脸歉意的对我说:“蜡烛吗?没有了,刚刚卖完了,”“真的没有了吗?我有急用”我急的都要哭了,“别急,别急,我这儿还有两根,拿去吧”说着把两支刚刚点燃的蜡烛吹灭递给了我。“谢谢阿姨,谢谢,阿姨多少钱,我付钱给你”“不用不用,你有你用就拿去用吧?不用钱,赶紧回去吧,很晚了”说罢,阿姨摆摆手又拿着抹布走进了内间。“谢谢阿姨”我朝着内间喊了声,拿着蜡烛走出了店铺。

这一次,似乎因为我买到了蜡烛,有了安全感又或是路上寂静无比,我慢慢的走,一路上,我看着手中的蜡烛,仿佛刚刚燃烧的温度还没有失去,我的心暖暖的。不知什么时候,狂风没了身影,天空也止住了哭泣,路上依旧没有几个行人。

篇11: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秘密教案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期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三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煤体课件及展示台。

3、钢琴曲磁带一盘和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激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出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我吗?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烧香时……

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那我们来听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来跳烛光舞

师:小朋友!刚才蜡烛宝宝表扬了你们,那下面就请小朋友点燃桌上的一支蜡烛!

幼儿点燃蜡烛

师:烛光象什么?

幼:象小露珠、萤火虫、星星……

师:你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烛光吗?

师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一起跳烛光舞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一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被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得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呢?

请三位幼儿自己解说。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需要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去找一找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这些大小不同的瓶子,盖到这些蜡烛上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可以一个格子记一种现象,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细心、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三支蜡烛上就很快很快熄灭了……

幼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昌泡泡的。

幼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火又变旺了。

幼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还是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上面还有黑黑的。(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后,师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的热,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哪种现象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篇12:做一支燃烧的蜡烛

这位以日记托情、夜夜监护学生入眠的人,就是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斗皇村中心小学的校长王国学。

让孩子不再哭泣

王国学出生于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那劳村么红屯的一个苗族家庭。么红屯地处高寒山区,当地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全屯只有十多户人。1967年那个充满饥饿的年代,王国学就出生在么红屯一户普通人家。王国学从小在这深山的小屯里长大,他对这高山的一草一木熟稔于心,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背着行李来教书的人来到么红屯,王国学对他充满了好奇,对读书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可王国学读到小学三年级时,来教书的老师就走了3位,么红屯的学校只能断断续续地开课,孩子们也只能断断续续地学。年幼的王国学怎么也想不通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来么红屯教书。直到1986年7月,王国学从西林职业高中毕业,回到家看到十多个苗族孩子坐在茅草盖成的学堂里相拥而泣。王国学听孩子们说,刚刚来的第6位老师又走了,学校现在没有老师给孩子们教书了。孩子瞪着天真无邪的眼睛说:“老师说这里太苦了,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餐肉……”听了孩子们的话,王国学也哭了。从那时起,王国学的心里就怀有一个梦想,回到苗山,回到么红屯,给这里的孩子永不间断的上课。

1986年9月,王国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一年,西林县教育局统一招聘了一批代课老师。王国学第一个报名参加考试。最后,王国学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代课老师资格。当聘用通知书送达他手中时,王国学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知道苗山孩子的教育有希望了,苗山的孩子可以不再为没有老师而哭泣了,他们再也不用为上不了学而担心了。

顺利拿到代课教师资格的王国学心里还有一个小算盘,他想要回到么红屯,为么红屯里那些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求学若渴的孩子们教书,为孩子们坚守。于是王国学亲自到西林县教育局,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任职。王国学为梦想执着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教育局的负责人。于是,19岁的王国学,回到了么红屯,当年那个立志要扎根教育、投身教育的小男孩回来了。站在深山里,放眼远眺这熟悉的凄凄草木,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当年那个好奇地望着来自外面世界的老师的小男孩终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師,终于能够回到么红屯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梦想成真,朗朗书声在苗山回荡

梦想现实很容易,坚守梦想却很难。么红小学的“家当”只有一间四面通风的茅草房,多年来教师们的来来去去让这间茅草房显得日渐孤寂。带着梦想归来的王国学,望着茅屋顶上的茅草因时间累积而腐朽,“教室”地面因雨水溅落而形成了一个个小窝窝的情景,眼眶里涌出了苦涩的泪水。就在王国学惆怅与心酸交织的时候,他的身后悄悄地汇集了一群孩子。他回头一看,每个孩子的胸前都挂着用苗寨土布制成的书包,书包沉甸甸的,王国学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要怎么给孩子们一个明亮宽敞的教室来完成他们的学业呢?这个难题横在了王国学的心里。

第二天,王国学召集了么红屯的群众,合力把茅草校舍推倒。安排好相关人员冲夯墙后,他自己却到山中去砍横条。在去砍横条的第3天,王国学不小心被一条吹风蛇咬伤了。他强忍伤痛,及时快速地处理了伤口,坚持把横条扛回了学校。当他回到家时,被蛇咬过的伤口肿了老高,大家立即把他抬到医院进行抢救。幸亏救治及时,王国学脱离了危险。当一群学生站在他的病床边对他嘘寒问暖时,王国学流下了幸福的眼泪。那一刹那,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感动,也因此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在众人的合力下,十多天的工夫,新校舍建成了,孩子们回校了,么红小学又能正常开课了,朗朗的读书声又回荡在苗山的上空……

妻子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保障

自王国学教书以来,他以校为家,视生为己出。终日忙碌于校事,极少时间兼顾家庭,因此家里的全部农活全由他的妻子包揽。时间久了,妻子也开始有了些许埋怨,别人家的农活都有男人来承担,而他们家却相反,全由女人做。每当妻子这么埋怨的时候,王国学也只是沉默。有一天,王国学看着劳累的妻子,心疼地说:“我们深山苗寨,代代都是文盲,我之所以努力读书,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为了要改变我们的孩子,不再让苗寨的孩子们重蹈历史的覆辙,继续成为文盲……”这一席话说得妻子心服口服,从此之后,妻子再也没有埋怨过王国学。

王国学刚开始代课的时候,工资才58元,凭着这点工资,他能养家糊口吗?眼看着全家经济陷入危机,妻子为了让王国学专注于他的教育事业,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家中的顶梁柱。不仅学会了犁田、酿酒,还学会了做生意,做起事来像个男人一样果敢又坚决。有人曾对王国学的妻子说:“你这又何苦啊,王国学当代课老师能赚多少钱?不如让王国学别干了,你们一起做生意吧。”妻子听罢也只是一笑而过。王国学的妻子为何愿意这样支持他呢?这还得从她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儿说起。那是10年前的一天,屯里的王亚婆拿了几只家养的鸡到街上卖,由于王亚婆不识字,算数也不太灵光,同样来赶街的王国学妻子看到王亚婆的鸡都卖光了,便问了问王亚婆这卖鸡了多少钱,这一问才知道,原来王亚婆被人骗了。原来应该是20多元的鸡,那人故意算错,才给了王亚婆15元。王国学的妻子愤愤不平,去找那人算账,并把钱找回给了王亚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国学妻子的心,也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育人的重要性。从那时起,王国学的妻子不但全心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还想加入教育队伍。

nlc202309051554

2010年9月,上级把王国学从边远的那伏村小学调到斗皇小学任教。由于他在工作和教学上的突出表现,他被任命为斗皇小学的校长。因为斗皇小学的学生大多数家住的比较远,所以学校里有很多内宿生,可学校没有工友给孩子们煮饭,这事儿急坏了王国学,孩子们住校,没人做饭不是办法,回家后他把这事儿跟妻子一说,没想到妻子认真地说,我来吧。王国学看着妻子郑重其事的样子,想到学校的状况,也只好点头答应了。虽然作出这个决定对于王国学的妻子来说很难,但是,为了能让王国学安心教书,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她还是放弃了在街上酿酒的生意,与王国学一同为孩子们服务。王国学和妻子的这件事在么红屯一直被传为佳话。

爱是永恒的主题

有一首诗写道“流星之爱/在凄寒的苍穹等待了几千年/只因心中充满着对爱的痴念/任岁月斗转星移/任寂寞广布其间/那无尽的等待/那长久的苦盼/虽夺去我光洁的容颜/岂能消弱我炎热的思念/当我把千年的爱化作一道彩虹/划过黑夜的天空/那绚丽的一瞬/就是我穷尽一生对爱的体现。”这首诗就是王国学的真实写照。

王国学爱生如子的心在么红屯家喻户晓。有一次,斗皇小学一位名叫黄奕的内宿生半夜突发高烧达41度,负责看护学生的王国学半夜巡查时发现后,立刻决定将其送往医院,此时已是半夜,么红小学唯一的交通工具——王国学的摩托车,因为长期为学校奔波没钱维护,已经坏了许久。可是眼看着孩子的身体持续发烫,王国学立马想到了村里的一位青年,他有摩托车!于是王国学马不停蹄前往他家,冒着不敬敲响了他家的大门,这位青年被王国学的执着所感动,立即用摩托车连夜将黄奕送到那劳卫生院。由于黄奕的父母外出打工,黄奕的医药费只能由王国学来承担,当时的王国学根本拿不出錢来替黄奕交医药费,可他不能让黄奕治疗停止,于是王国学悄悄地把家里唯一值钱的摩托车低价卖了出去,其实摩托车稍微修一修还能再用个几年,但是王国学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匆匆拿了钱就去给黄奕交了医药费。

像这样的故事,在王国学25年的讲台生涯中时有发生。除了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25年间,王国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不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资助这些孩子。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王国学:“你那点工资要支持一家老小的生计,还怎么能帮助那些上不了学困难的小孩?”王国学听罢,默默地打开他的记事本,里面清楚地记载着他每年寒假在老家种树的事。王国学说:“我现有杉木几十亩,树龄已经10年了,还有30多亩的板栗,我的孩子,以及么红小学那些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都是靠山上的经济林果。虽然日子还是很困难,但这些困难不会影响我的工作。爱心,是我在教育路上永恒的主题。”

王国学在讲台上整整站了25年。25年的教师生涯,9 125个日子,王国学痴情不改,无悔无怨。当笔者再次翻开他的日记时,被这样一行字所感动:“方圆九洲,三百六十行,哪一行最有出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哪一行都需要授业解惑,哪一行都不能没有授业解惑的老师,不管是猴年马月甲午日……”读到这里,笔者心中的再次升起对王国学的敬佩!

篇13:在水中燃烧的蜡烛作文300字

老师先把蜡烛点燃,滴了几滴蜡油到盆底,再把蜡烛吹灭,小心翼翼地把蜡烛固定在蜡油的上面,然后冷却五分钟,再倒满水留一厘米的空间就可以了。一切做完之后,我们就静下心来等待。

刚开始,蜡油在水面上方,所以火烧得很旺。慢慢地蜡烛越来越短,眼看着火要接近水面了,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蜡烛。啊!水和火连在一起了!火还在燃烧,真是不可思议呀!但是,火还是被灭掉了。但我们终于相信了老师的实验。

篇14:实验报告单——蜡烛燃烧的变化

学校 班级 姓名 组序 实验名称 蜡烛燃烧的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蜡烛燃烧的变 实验器材 蜡烛、火

柴、干玻璃片、试管夹、酒精灯、小铁盒、实验步骤 1 2 4 5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小刀。、检查实验物品是否齐全。、点燃蜡烛,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观 察现象(一)。、用小刀把蜡烛切成小块,放在小铁盒上,然后用试管夹夹住小铁盒放在酒精灯外焰 上加热。观察现象。停止加热,冷却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二)。、得出实验结论。、整理实验器材。

变成液态,蜡烛越烧越短,玻璃变黑。

变成了蜡油,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停止加 热,过一会冷却后,蜡烛油又变成固态的,形状和原来不同了。

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产

(一)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油固态

篇15: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开始学习化学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实验,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并锻炼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物理性质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会观察,并通过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1.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上采取如下方法: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此操作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有时看到火柴烧着了,有的中间两端全变黑了。对此,我们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细木棍或细竹棍平放在火焰上。学生可明显地看到它在外焰的部分发黑,内焰及焰心部分变化不明显,从而可以推断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而且易操作,现象明显。

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篇16: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关键词: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改进背景

“蜡烛的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探究实验,无论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均把该实验安排为第一章第一个学生探究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该实验设计和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以及对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印象。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的装置图[1](如图1所示)存在以下不足:

(1)按照教材图1-19所示:“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较难变浑浊。

(2)按照教材图1-20所示:离灯芯这么远,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则较难成功。

2 实验改进

2.1 “探究石蜡的燃烧产物”实验

(1)原实验概况:学生按照教材图1-19的要求(用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倒转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发现振荡后石灰水不能变浑浊。经讨论分析认为:在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的气体是温度较高的,在倒转及振荡的过程中,不断从烧杯口逸出,最后所剩无几,因此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改进方案:在倒转前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继而移开部分玻璃片并倒入石灰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大部分小组的石灰水能变浑浊,但仍有部分小组不能变浑浊。经分析认为:烧杯的尖嘴漏气是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而做了以下改进:把小烧杯改成小集气瓶再盖住玻璃片(如图2所示),就不用担心气体的外逸和振荡时液体的外溢了。

(3)注意事项:看到瓶壁出现水雾即可用玻璃片封闭瓶口,否则时间过长(等水雾消失后)则温度过高,二氧化碳也已外逸,实验效果差且浪费时间。

2.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离灯芯远则点不着,离灯芯近又会被误认为点燃了灯芯。且现象转瞬即逝,学生观察有困难,不利于学生对白烟具有可燃性的直观认识。

(2)改进方案:用废旧石棉网上的铁丝网部分从火焰的下部平切入正在剧烈燃烧的蜡烛火焰,可以看到铁丝网上方的火焰熄灭了并在上方形成一段悬空的白烟(如图3左)。用打火机去点燃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一段悬空的火焰(如图3右)。通过调节铁丝网与灯芯的距离或角度,可以使悬空的火焰忽上忽上,或左右摇摆。此方案技能要求高,适合教师演示。

(3)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可将烧香用的大蜡烛插到锥形瓶里起到固定作用(蜡烛的选择主要选灯芯粗、火焰大的,这样演示效果更好)。②本实验需要在蜡烛火焰燃烧较旺时进行,点燃时需把蜡烛倒过来片刻,以形成一束燃烧剧烈的火焰。

2.3 “石蜡蒸气的取出及点燃”[2]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所示,教师演示很难成功,学生分组实验更难以进行。

(2)改进方案:①实验前用一只止水夹夹住一小段玻璃管,做成一支有手柄的导管;将上述导管的一头对准火焰的焰心,调整导管倾斜度,至引出一缕浓的白烟(如图4左);用打火机点燃引出的浓浓的白烟,可以看到导管口白烟被点燃,形成持续燃烧的小火焰(如图4右)。

②先挤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然后把滴管的下端伸入小蜡烛火焰的焰心部分,松开胶头,可以看到有白烟被吸入胶头滴管(如图5左);移出滴管,将滴管的下端靠近蜡烛火焰并挤出滴管中的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火苗(如图5右)。

③用玻璃注射器抽取白烟(如图6左),然后慢慢推出白烟并点燃,可以看到产生持续的较大火焰(如图6右)。

④在实验中,学生还出现了用尖嘴玻璃管(去掉胶头的滴管)“吹气生焰”的精彩生成(如图7所示)。

(3)注意事项:①以上4种方案均可使用过生日的小蜡烛等微型材料进行分组实验。②每次实验结束,使用灯帽(过生日的小蜡烛可用灯托即插在蛋糕上的塑料底座)熄灭蜡烛,以防止污染空气。③玻璃注射器容积一般都较大,不适合小蜡烛,可以用一次性塑料小注射器端口处套接一段玻璃管代替。

2.4 “白烟的密度和水溶性”实验

(1)原实验概况:教材图1-20所示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探究白烟的可燃性,故不能严谨地证明白烟是否具备石蜡常见的其他两条性质: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2)改进方案:点燃一支过生日用的小蜡烛,下端通过灯托插在橡皮塞上以固定,利用如图8所示的儿童喝药水的塑料小杯等生活材料进行分组实验。可通过玻璃弯管引出袅袅白烟,似行云流水,飘渺仙境,片刻后可见在水面形成一层白膜。以上实验现象既能证明白烟具有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的性质又增加了实验的观赏性,给人以化学实验原来也可以很“美”的视觉感受。经改进为微型的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用时短。

(3)注意事项:小蜡烛的火焰有点小,玻璃管的引烟端要注意放在焰心处,否则会引出黑烟。

3 改进后的优点

(1)使用集气瓶代替烧杯收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实验设计更规范,实验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2)使用灯帽熄灭蜡烛而不是吹灭更能渗透新课程的环保理念。

(3)教师演示实验重点凸显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小组实验使用小蜡烛等体现出实验改进的微型化、生活化。

(5)通过实验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學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篇17:《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四、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自主学习。

六、设计探究方案如下:

第一: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问 第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交流讨论问题 第四:小结 第五:布置作业

七、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4.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八、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请学生看课本11页图1-6,1-7,1-8.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课本12页表格(提问)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思考)

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根据课本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引导探究)

第一:点燃蜡烛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第二:点燃蜡烛时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蜡烛熄灭后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白烟能重新燃烧 布置思考题 讨论1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用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用热烧杯不行

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讨论2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看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归纳)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学生讨论,小结: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布置作业:记录、练习、书写探究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

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点燃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点燃时--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熄灭蜡烛后――观察现象

二、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上一篇:春朱自清原文课文初一下一篇:初一语文成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