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2024-04-19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精选8篇)

篇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火柴、适量的水、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

现象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蜡烛漂浮起来,且没有溶于。

结论蜡烛(实验中)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②点燃时: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焦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分别在火焰上罩上一只干燥的小玻璃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小玻璃杯,仔细观察玻璃杯的内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现象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

平放入火焰中的火柴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罩在火焰上的玻璃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火焰使得玻璃杯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产生了白色沉淀。

结论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焰心温度最低,不宜用于加热。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

现象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结论蜡烛熄灭时会产生漂浮在空中的固态的石蜡小颗粒。它们是由固态石蜡在燃烧时融化后,再汽化,然后液化并再次凝固生成的。

篇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火柴等 步骤、记录、分析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 结论

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硬度较软,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②点燃时: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

结论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烧。

现象

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结论

篇3:由蜡烛燃烧的探究想到的

1、热闹探究活动中, 你的补充、你吩咐、你的建议, 每个探究小组都清楚了吗?

从各种国际竞赛中, 我们中国人均表现出超强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但我们的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却十分低下。因此我们大力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小时候什么都懂, 什么都敢尝试, 长大后什么都不懂, 都不敢尝试, 怕出问题) 化学教育更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于是我们教师便放手让学生去做。如蜡烛燃烧的探究, 实验员老师摆放药品后, 上课时老师吩咐探究内容后就自主探究了, 可中途发现学生不会观察, 也不会记录, 学生都忙于自己的蜡烛燃烧、玩火、烧火等。因此实验探究前, 我们教师一定要全面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充分考虑, 从而对学生讲清楚, 以至于不会在操作中我们再去指指点点, 却又毫无用处。

2、实验规则可以随便让他们去探究吗?

对于实验规则, 简单、易操作、无危险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探究, 当然我们最好先讲解或演示, 如“三不原则”、“节约原则”、“保护原则”等。否则一旦出现问题, 就不能很好及时控制、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一次外出听课, 老师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 由于条件限制, 高中分组实验后, 初中又在同一实验室上, 接着探究实验的老师来不及充分检查, 遗忘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在台上, 一位同学打开瓶盖凑近闻了 (无味) 然后又到入烧杯, 还以为是老师让他探究的, 还好他没有用手去摸。可见实验室的规则不可轻视, 不能随便就放手让学生探究。

3、危险操作可以让他们去探究吗?

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加热后的试管处理, 以及一些实验的探究顺序;这些有危险的探究, 我们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先进行问题探索, 再进行探究实验, 否则会引起意外伤害, 同时损伤仪器, 影响教学效果和进度。如探究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是先移出导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 就应先拿出来讨论, 否则有的同学直接探究, 便会引起试管炸烈, 划伤手指, 引起其他同学畏惧、害怕探究实验。

4、药品量不足, 探究条件不够, 学生能够自由探究吗?

如探究蜡烛燃烧实验中, 蜡烛太短小就易引起桌面失火;火柴是湿的学生不能探究;更别说实验仪器不够。因此教师应该准备充分, 对外在条件必须考虑周全, 同时对实验准备充分检查, 确保万无一失。

5、探究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结果相反…

…这些原因能一一分析吗?很多老师多请成功的同学谈操作过程、探究感受、探究收获, 而忽略了对不成功的探究的分析与指导。教师应该帮助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分析原因, 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以后探究打好基础, 否则他们只知道正确的做法, 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何处, 为什么探究失败;也许现在不清楚以后也不明确。我们可让探究成功的学生谈感受、谈操作、谈收获;失败者分析原因、分享感触、分享如何避免不足, 从而才能突出集体智慧、合作的收获、享受探究实验的快乐。化学实验是没有失败的, 如果不能成功, 也说明这种方法不可取而已。

篇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关键词】 化学 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一、课题分析

1.实验内容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4.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5.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牙签。

6. 教学方法。活动型自主学习。

二、教法分析

1. 学情分析。本实验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操作也比较简单,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

2. 教法分析。本实验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探究方案如下:第一:教师提示,学生分组探究;第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第三:交流讨论问题;第四:小结。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实验方案的指导。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 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4. 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篇5: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四、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自主学习。

六、设计探究方案如下:

第一: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问 第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交流讨论问题 第四:小结 第五:布置作业

七、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4.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八、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请学生看课本11页图1-6,1-7,1-8.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课本12页表格(提问)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思考)

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根据课本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引导探究)

第一:点燃蜡烛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第二:点燃蜡烛时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蜡烛熄灭后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刚熄灭的白烟,白烟能重新燃烧 布置思考题 讨论1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用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用热烧杯不行

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讨论2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看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归纳)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学生讨论,小结: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布置作业:记录、练习、书写探究报告

九、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

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点燃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点燃时--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熄灭蜡烛后――观察现象

二、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篇6: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改进实验目的

通过改进“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的装置,使实验中对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现象更明显,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更易操作,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漏斗(或长颈漏斗)、烧杯、玻璃片、玻璃管(或纸筒)、蜡烛、火柴。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图⑴说明:教材中使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的方法来检验水的生成。用此方法,一般只能短暂地看到烧杯内壁出现一层水雾,主要原因在于九月份气温较高,或者烧杯壁离火焰太近,水蒸气难以冷凝。如果控制不当,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将内壁熏黑,就难以观察到水珠的生成了。

改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在管壁内冷凝,一般经过1-2分钟,就会有明显的水珠附着在管壁内,现象更明显。

图⑵说明: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教材中是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的方法,我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洁净的烧杯内壁能蘸的石灰水极少,受热后水份蒸发,极易变干。曾有一学生向我质疑:烧杯内壁变浑浊是不是因为水被蒸干了,残留物使内壁变浑浊呢?

我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中,强调“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然后注入澄清石灰水”,这是为了防止烧杯内收集的气体在倒转过来后迅速逸散。

图⑶说明: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在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可防止吹熄蜡烛时白烟随气流散开,不易点燃。套上玻璃管后吹熄蜡烛,管内的白烟不易散失,可在管口点燃,火柴离烛芯的距离可适当远一些,学生可观察得更清楚。

四、实验操作:

1、对蜡烛燃烧产物水的检验:

如图⑴所示,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漏斗,观察管壁内有 什么现象发生(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2、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

如图⑵所示,点燃蜡烛,将一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有何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的探究

如图⑶所示,在燃着的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管口上端与火焰顶部大致相平(或略高于火焰顶部),吹熄蜡烛后,立即在管口点燃白烟。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篇7:实验 水中燃烧的蜡烛

一、操作原理

与密度温度有关,水起到冷却作用,使靠近水的蜡烛不会融化,而中间的蜡烛不断向下燃烧。蜡烛燃烧形成的蜡液经水冷却后构成了一层很薄的外壁,蜡烛密度小融化时漂浮在上面,将水和火焰隔离开来,这样火焰遇水时就不会熄灭,而是继续燃烧

二、制作方法

准备一根蜡烛

一个杯子

一瓶凉水 1将蜡烛固定在杯子中; 2将蜡烛点燃;

3在杯子中注入适量的水;

4过一会儿发现,尽管水面上的蜡烛已经渐渐燃尽,但是蜡烛的火焰却没有熄灭,仍然在水中继续燃烧。

三、创新之处

简单易操作,颠覆了常理,使物理产生神秘感,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意事项

篇8:“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①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A)。观察现象。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加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如图B)。

思考设计此项实验的意图,就是要通过演示比较,让学生得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具体比较点是:

1.通过对薄铜片上红磷、白磷(化学成分均为单质磷)燃烧与否比较得出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2.通过对水中白磷在图A和图B中的不同现象比较得出燃烧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这个实验设计笔者认为尚有不足:首先,红磷和白磷在薄铜片上燃烧,依靠烧杯中热水传递的热量,这个热量传递速度慢,而且释放出五氧化二磷白烟,这对空气有污染。其次,白磷在烧杯内水底燃烧操作不便,且耗时较多,课堂进行确实不妥。

为此,笔者经过多次尝试,得出了一些对此实验进行改进的经验,在此与同行们共享。

将此实验按照比较点改为两个步骤:

步骤一:比较着火点的实验改进(如图1所示)。

这样改进后,烧杯中热水传递迅速,实验省时;实验产生的白烟被收集到气球中,不会直接排放到空气,避免了空气污染。

步骤二:白磷在水下燃烧的改进。

改进方法一(如图2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

(1)氧气与白磷接触充分,反应迅速。

(2)实验现象明显。

(3)传热速度快,节省时间。

改进方法二(如图3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

(1)原料易得,操作方便,可重复使用。

(2)白磷不易被氧气冲走。

(3)现象明显(火光四射,伴有白烟)持续时间长。

改进方法三(如图4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

(1) 反应始终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进行,防止五氧化二磷对人体的危害,还能清晰地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2)实验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改进方法四(如图5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

操作十分简便,实验现象明显;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大部分被收集在试管里,并慢慢被热水吸收,减轻了环境污染。

上一篇:钟祥嘉靖大道最新情况下一篇:船舶火灾事故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