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小镇与特色小镇

2024-05-05

体育小镇与特色小镇(精选6篇)

篇1:体育小镇与特色小镇

萧山浦阳体育小镇

小镇名称:浦阳体育小镇 | 所属产业: 健康产业 投资:15亿元 | 小镇位置: 杭州市萧山区 基本情况

浦阳体育小镇位于萧山南片区块的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将包括体育产业智造园和特色体育体验区两大项目。体育产业智造园首期占地100亩,分别为独立行政办公楼2幢,生产车间8幢;特色体育小镇体验区将由莱茵体育自行投资或引进投资80亿元负责规划、建设、运营。

体验区将包括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水上运动体验区——“渔人码头”、户外房车露营基地——“大湖星空”、乡村运动体验 区——“乡村年代”、接待及健康体检中心、沿江游船码头及驿站和高端旅游民宿等业态。

需要补充的是,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将建设以冰雪运动、竞技、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建设目标是打造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地。

“冰雪小镇”项目选址初定于浦阳镇桃北新村5.4平方公里内地块内,小镇整体规划用地2000亩。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建设模式

浦阳特色体育小镇项目将建设主要涵盖律动智创和律动体验两大项目。律动智创即体育产业智造园,届时将以浦阳高新产业园区为基础,共同打造面向中高端的体育产业智造园。律动体验将由莱茵达体育全权负责,计划建成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水上运动体验区——“渔人码头”、户外(房车)露营基地——“大湖星空”、乡村运动体验区——“乡村年代”四大特色体验区。后期还将配套建成健康体检中心、沿江游船码头和高端旅游民宿等。

人文旅居

作为律动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冰雪小镇”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以冰雪运动、经济、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力求将浦阳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之地。

发展目标

作为律动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冰雪小镇”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以冰雪运动、经济、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力求将浦阳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之地。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篇2:体育小镇与特色小镇

据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体育消费将迎来爆发。

接下来“体育+旅游”的消费趋势将会湮灭“专业式”体育和“观光式”旅游,“平民式”体育和“体验式”旅游渐成主流。未来,体育特色小镇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一、体育特色小镇激发我国体育产业2.0蓝海市场

2015年我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791亿元,同比增长71.9%。山地户外、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呈现井喷式发展,涌现一批健身休闲产业,“体育+休闲小镇”为热门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徒步、滑雪、潜水、滑翔、运动自行车、马拉松等新兴运动项目注入小镇,成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首要选择。

从数据来看,马拉松赛事数量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43%。目前国内运动自行车市场150亿元,尚存数倍增长潜力。伴随滑雪渗透率的逐年提升,国内滑雪装备市场有望达到162-270亿元。

政策密集出台吹起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冲锋号。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出台,体育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国务院召开体育产业会议中提出,体育特色小镇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鼓励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对于体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和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依托,鼓励地方积极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同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全国各地涌现一批体育特色小镇。

二、体育特色小镇主要类型及发展特色

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体育休闲、体验旅游方式的关注与青睐,更多的旅游、文化、健康等项目元素融入进体育产业,形成体育产业的新业态——体育特色小镇。当前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以单项体育活动或赛事为核心

结合地理区位特征或地方体育产业特色,打造单项体育活动项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链的体育类特色小镇。如新西兰皇后镇聚焦户外运动、法国沙木尼体育旅游小镇发展滑雪特色运动等。

2体育产业融合新城区建设

创新一批体育类项目和设施带动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兼具除体育产业以外的文化、旅游、养生等其他功能,实现生态、环保、养生、宜人的属性。如北京丰台足球小镇、浙江银湖智慧体育产业基地等。

3引入体育类企业建设运营

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企业根据既有资源优势,谋划体育类主题创新,定位体育和旅游等产业融合,集聚资源,组合项目,创新驱动,实现企业成长和体育小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河南嵩皇体育小镇、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等。

本梳理体育特色小镇类型主要包括:

● 体育休闲类旅游小镇:钓鱼、登山、滑板、骑马、保龄球、网球、羽毛球、游泳、溜冰、潜水、放风筝、划船、冲浪等;

● 体育度假类旅游小镇:高尔夫、房车露营、滑雪等;

● 体育探险类旅游小镇:户外探险、海底探险、沙漠探险、攀岩、滑翔、跳伞等;

● 体育养生类旅游小镇:太极拳、瑜伽、保龄球等;

在体育特色小镇探索开发过程中,以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就业人口及休闲化消费的聚集、配套设施及服务的基础为依托,结合相关项目经验总结出体育特色小镇的综合开发结构与运营模式。

体育特色产业项目开发架构

体育特色小镇应实现以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以体育产业链的整合为主,利用各种资源,突破原有的项目推进和开发时序,将后期导入前期,在进行策划规划设计的同时,引入后期的建造、成熟项目、营销、管理、服务、投融资等资源,提升相关项目的有效落地。

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三、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国内外体育类特色小镇的研究一致认为小镇是平台,马术、徒步、自行车、滑雪、通用航空等细分产业是主题。聚焦产业才能有主题,有元素,有个性。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其中不乏谋划一批生态环境好、产业基础强、发展前景佳的体育旅游小镇。本研究将对标国内外典型体育旅游小镇案例,分析其创新理念及发展特色如下:

1国际体育旅游小镇

1、新西兰皇后镇

基本情况:位于新西兰东南部,瓦卡蒂普湖北岸,被南阿尔卑斯山包围的美丽小镇,依山傍水,其海拔高度为1202英尺。

发展特色:聚焦户外专业运动,发展综合性运动旅游,每年都有上万名的游客前来此地观光旅游,冠名“新西兰最著名的户外活动天堂”。

借鉴意义:做精品牌,拓展产业。由单一运动引爆,做专运动体验;做好赛事节庆推广,做响运动品牌,融合其他运动,做大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

2、沙木尼体育旅游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法国中部东侧,毗邻意大利和瑞士,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下,市中心海拔1035米,是法国高度最高的镇之一。

发展特色:现代登山运动发源地,体育旅游服务与设施完善,包括登山缆车,山地救援及登山向导。沙木尼设有高山救援队,负责该区域山区救援,全天候值班巡逻。目前有超过150名的高山向导,每年服务超过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沙木尼有世界上第一所登山向导学校——法国国家滑雪登山学校(ENSA)。此外,小镇还设有国家滑雪和高山警察培训中心、高山军校、高山医学研究所等相关的高山机构。

借鉴意义:借助知名国际体育赛事,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该地区登山运动经历百余年发展已经逐步成熟,为现代山地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运在此举办,世界性的滑雪教练训练中心也在这里落户。

2、中国的体育旅游小镇

1、嵩皇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河南登封,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嵩山三皇寨风景区,由河南嵩皇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锦绣智达置业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规划占地31平方公里,小镇近距登封各景点。

发展特色:联合体育、航空、户外、旅游的企业共同打造大众化、多元化、体验式的体育旅游小镇。聚焦赛车、航空体育运动、登山、乒乓球、拓展等多种运动训练项目为一体,融合观光、餐饮、住宿、会务、婚礼、养生等多种元素的户外体育运动主题公园。

借鉴意义:借助著名风景区,探索体育项目集聚。河南登封被誉为“功夫之都”、“武术之乡”,体育小镇借助于少林寺的影响力和武术产业基地,兴起马拉松、汽车拉力赛、登山等其他运动项目,逐渐向多元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

2、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浙江德清莫干山,目前德清本地有体育产业企业70多家,均以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及体育用品的销售和制造为主,实现体育产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体育产业集群效应明显。2016上半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6万人次。

发展特色:小镇以打造“裸心”体育为主题,规划“一心一带两翼多区”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小镇。将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以探索运动、户外休闲、骑行文化等为特色,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建设部分重点项目:(1)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2)久祺国际骑行营(3)莫干山山地车速降赛道(4)“象月湖”户外休闲体验基地。

借鉴意义:依靠体育产业传统优势,活化“体育+旅游”产品。小镇体育小镇长期将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将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集散地、山地训练理想地、体育文化展示地、体育用品研发地、旅游休闲必经地和富裕民众宜居地”。

3、绍兴柯桥酷玩小镇

基本情况: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小镇建设面积3.7平方公里,总投资110个亿,核心项目东方山水乐园投资80亿,计划打造“旅游小镇、运动小镇、产业小镇”。小镇区域内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柯岩-鉴湖-鲁镇景区、乔波滑雪馆、鉴湖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资源,还有在建和在规划中的天马赛车场、若航直升机场、毅腾足球训练基地、酷玩城市体育综合体、鉴湖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

发展特色:小镇聚焦在体育设施方面,柯岩“酷玩小镇”包括八大体育休闲类项目,乔波滑雪馆、若航直升机场、天马赛车场,另外还将新建环鉴湖慢行道、鉴湖码头、酷玩乐园、综合体育场等,可满足大众康体休闲和专业高端运动的需要。

借鉴意义:“政府+企业”合作,打造体育旅游新概念。柯岩街道建设“酷玩小镇”已具备山水环境、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经过政府、企业之间的接洽形成小镇蓝图。打造一个涵盖低中高端游乐特色,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为柯桥和绍兴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4、海宁马拉松小镇

基本情况:海宁“马拉松小镇”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运动休闲旅游,以马拉松运动主题为核心,兼顾发展徒步、暴走、毅行、定向、拓展、露营、自行车等相关项目,形成休闲运动与旅游相结合发展的体育旅游经济。2014年,景区游客量达315万人次。

发展特色:借助景区内全长约12公里的生态绿道,打造永久的马拉松项目,将体育与休闲结合起来促进当地发展。同时,计划引进房车营地、帐篷酒店、木屋酒店等旅游休闲、运动产业,用运动休闲来刺激当地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借鉴意义:时尚体育项目+知名景区优势。结合海宁盐官镇百里钱塘观潮景区优势,发展以马拉松为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设计为广大马拉松爱好者训练、体验、测试的地方,将这里定位成体育爱好者的基地,成为大众运动休闲的去处。

5、平湖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

基本情况:位于平湖乍浦古城东首、杭州湾出口处、乍浦港东侧,平湖市九龙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小镇规划面积3.45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586亩,由浙江九龙山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小镇3年计划总投资57.8亿元。预计至2017年,预期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税收1亿元,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发展特色:小镇建设航空运动体验园、赛马马球赛车运动体验园、星海湾国际安养基地、海角城堡养老养生基地、九龙山阿平汉国际学校等一批支撑项目。坚持创新国内健康运动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以健康运动为龙头、健康养生为主导、联动发展健康旅游、培育发展体育和禅修文化的综合产业体系。

借鉴意义:“体育运动+养生养老”特色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以运动健康为主题,并通过举办马球、赛马、高尔夫、帆船等国内外大型赛事以及论坛峰会,拥有较高知名度。入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九龙山的运动产业转型为消费群体更广的大众化健康休闲运动项目,比如依山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等。同时,还提出了健康养老的概念,九龙湾将建设多个养老基地。

6、北京丰台足球小镇

基本情况:足球小镇占地2200亩,建设50片五人制足球场、10片七人制足球场和5片十一人制足球场,足球小镇将囊括足球大厦、足球会议中心、足球风情街、足球博物馆、足球嘉年华、足球狂欢广场、足球奥特莱斯、北京第一座专业足球场等设施。

发展特色:小镇将着重发展足球产业,在建设中引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高度结合的智能场地技术,引入同步数据分析系统,开发专门的APP,实现网上定场地、约赛,打造京城最大的足球社区,最终建成融合足球竞技、足球文化、足球科技等概念和要素、城市发展和足球发展对接的创新发展平台,形成足球产业集群和足球产业链,打造中国第一个将城市发展和足球发展对接的创新发展平台。

借鉴意义: 突出优势体育赛事,形成足球产业聚群和产业生态链。

7、江苏青马车寨扬州基地

基本情况:青马车寨扬州基地位于山清水秀,林木葱茏,飞鸟翔集,花香怡人的仪征枣林湾生态园区,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建造而成,占地一千多亩。是集体验式旅游,体育赛事运营,户外竞技表演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育综合体。

2014年青马车寨被纳入“青奥会”组委会指定旅游区。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扬州车马旅游文化艺术节。

发展特色:越野基地内设有:马术比赛场地,训练马场、越野场地(UTV、SUV、摩托车等)、水上皮划艇、射箭场地、真人CS场地、房车露营地、森林拓展运动基地、篝火娱乐会场、集装箱活动营地(艺术客栈)等众多项目。

青马车寨还是江苏省户外与登山协会、江苏省全民健身走协会、美国夸特马协会中国分会等众多机构的专业培训、训练场地;中国人大户外翼之队的定点活动基地。

公司集体活动、学校拓展训练、朋友聚会、特色体育赛事等——来青马车寨,一定能让你们的活动比往常更具魅力、更加精彩!

8、银湖智慧体育产业基地

基本情况:位于浙江富阳银湖新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项目一期用地约300亩。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30亿元,产业投资20亿元,涵盖智慧体育相关领域的总部经济业态、旅游休闲娱乐业态、产学研综合业态,建成投运后预计年产值300亿元。

篇3:体育小镇与特色小镇

1.1 研究意义

1.1.1 优秀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契机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1.2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国家政策支持

2011年5月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云南自然、历史文化资源, 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成滇中昆明国际旅游休闲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南大湄公河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文化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哈尼梯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区”, 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 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1.1.3 云南旅游经济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国际旅游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云南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 主动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 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始终坚持抓紧抓好具有特色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

1.1.4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民族体育文化为其旅游经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 提起傣族, 人们总是想起七彩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 (西傣) , 想起德宏州的傣族 (德傣) , 却很少提及居住在红河岸边的花腰傣 (简称花傣) 。不信奉佛教的腰花傣有祟拜大自然的原始宗教情结,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原始纯朴的信仰, 使其观念无羁、思想无垠。花傣精神财富的优势于此, 因而反映在其绚丽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中。

1.2 研究价值

首先, 从学术价值看, 该课题是一项涉及旅游学、体育学、传播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 将会有效地推进体育学与上述学科的交融、渗透与综合发展, 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与延伸。其次, 本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 对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式、特征与模式进行系统性研究, 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最后, 对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繁荣与产业化研究, 对促进居住在红河岸边的花腰傣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进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增长, 保护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价值。

2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与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特征

2.1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思路, 实施旅游发展倍增计划, 集中力量,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好, 6大旅游片区、10个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12大风景区、30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60个旅游小镇、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其中, 建设旅游小镇就是的重要内容。利用旅游小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丰富和完善云南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 云南省提出了把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小镇,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 建设成为旅游小镇, 探索重点集镇建设的新路子, 为云南多种形式的小城镇建设起示范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等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建设, 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中的独特作用, 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 (云南日报) 。

目前, 云南省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 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光, 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 用多种投资形式, 开发建设旅游产品,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有的旅游小镇建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小镇;有的开拓自驾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议旅游;有的发展户外旅游产品, 都各具特点。

2.2 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特征

2.2.1 花腰傣民俗体育的宗教文化色彩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文化形态, 其萌芽和产生很早, 几乎伴随着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作为中国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传承, 都受到中国传统宗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原始宗教、宗教的祭祀活动以及在特定宗教观念支配下的各种身心锻炼, 都与民族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作为一种个体信仰的同时, 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不信奉佛教的腰花傣有祟拜大自然的原始宗教情结,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原始纯朴的信仰, 使其观念无羁、思想无垠。

花腰傣民俗体育与本族的原始宗教、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生产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敬神、求雨、穰灾、敬祖的农耕信仰习俗, 对其民族传统体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宗教活动。而在生活实践中开展这一活动, 常常是对民族传统习俗宗教文化的沿袭。许多项目本身既含有宗教意义, 又是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的重要内容, 通过风俗习惯的沿袭而流传发展。可以说花腰傣民俗体育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而得到广泛传播。

2.2.2 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浪漫性

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典型的浪漫性, 这与其民族性格密切相关。与汉民族相比, 花腰傣居于红河山区谷地, 以农耕或采摘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与汉民族内敛的民族个性不同, 他们的审美观朴实自然、率真, 创造了舞蹈、游戏等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艺术, 形式直观外露, 体现了浪漫性的特点。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脱离了过去民族体育单纯的功利性、实效性特征, 转而讲求艺术、表演效果和审美价值, 与现代竞技运动高度发展的今天, 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的浪漫性难能可贵。

3 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繁荣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的思路

(1) 挖掘特色优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助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源于欢愉、舞动、浪漫, 花腰傣的芦笙舞、狮子舞和大鼓舞更跳不出花腰傣女子色彩斑斓的那一抹惊艳尽显七彩云南的民族风采。花腰傣主要分布在漠沙、嘎洒、腰街、水塘四镇, 其中嘎洒、漠沙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体育文化作为花腰傣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花腰傣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不仅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更应加强文化建设, 如此才能相得益彰促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内涵与品质。

(2) 彰显民族文化品牌。花腰傣民族体育魅力在于“舞”, 芦笙舞、狮子舞和大鼓舞无不向人们展示其淳朴的自然崇拜和先祖崇拜, 民族体育舞蹈跳出花腰傣的婀娜多姿, 神秘及其灵动。领略过花腰傣的人们无不为其折服, 因此繁荣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 必须牢牢抓住其主旨和风格, 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 使花腰傣民族受惠其中、乐于其中。

(3) 注重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建设。民族体育文化繁荣发展首先解决问题是文化自信, 文化不自信则会使民族文化失去身份认同、失去地位、失去话语权、失去传承, 因此, 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要展示其舞的魅力, 更要传递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与“意”, 向世人讲述花腰傣民族在哀牢山、红河谷地生生不息的民族史, 用其民族体育文化诠释花腰傣民族的智慧、美丽、质朴。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建设, 首先要阐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其次要积极发展民族体育物质文化基础;最后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4) 借助市场力量, 体现多层次发展。积极借助文化传媒公司的力量实现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利用文化传媒公司的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优势做强花腰傣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形成稳定的从业人员和组织保障体系, 从人员培训、表演、参展等体现多层次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体育文化产业领域, 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同时要加大培养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人才、规范市场秩序, 为规划实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调查分析了花腰傣的历史沿革、原始宗教、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等基本情况, 对花腰傣民俗体育狮子舞、大鼓舞、傣族舞蹈等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整理, 归纳出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表现特点, 提出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繁荣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的思路。

关键词:特色旅游小镇,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斌.原始宗教情结下的花腰傣民俗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8) .

[2]聂锐新.中国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 (11) .

篇4:体育小镇与特色小镇

一、国外典型特色小城镇发展经验

(一)英国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经验

英国特别重视小城镇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发展,贯彻了霍华德的田园小城镇建设理念,重视保护景观资源,将英国特有的传统景观文化与时俱进地融入小城镇的可持续规划建设中。在英格兰,鼓励发展集镇(Market Town),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000—20000人不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另外一种称之为“新城”(New Town)的小城镇在伦敦郊区就有大约20个。它们并不是完全新建的城镇,而是在经过挑选的旧城镇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工业发展中心,公共交通枢纽和就业中心,政府鼓励人们迁入这类新城。

案例:艾坪小镇

艾坪是埃塞克斯郡一座普通的城镇。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现如今,艾坪早已跻身英国中等城镇之列,“艾坪由农村到城镇的演变轨迹,是英国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1、艾坪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没有乱砍树、乱拆房,既融入现代元素,过上城镇生活,又要不忘过去,让文明历史脉络贯通,这是城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英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立法是一个利器。英国媒体相关统计称,自1909年颁布第一部《住宅、城镇规划条例》以来,英国先后颁布了40多部与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串起了英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个成功秘诀。

2、创造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3、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城市打造。一是制定专项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1953年,英国颁布了《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法律,以规范和引导城市(镇)改造和更新行为,至今列入官方名单的保护建筑有7.5万个。按照规定,建筑历史达到50年以上,一般不允许再拆除;无人继承的则由国家历史文物保护机构收管经营。二是1967年开始划定特别保护区,从最初的200个到至今已有9000个列入名单。三是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根据当地的自然、历史和产业发展特点进行差异性规划,充分发挥城镇文化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将城镇文化塑造与突出地域性文化结合。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来消弭自由放任城镇化模式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发展断裂。一是消除贫困,缩小阶层贫富差距。二是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公共卫生设施匮乏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向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医疗服务;提供符合体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务,解决移民的教育问题。

(二)美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经验

美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案例:格林威治小镇

美国格林威治镇是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一座城镇,位于长岛海峡上,距纽约40公里,总人口约5.9万。这个面积仅174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大约380多家对冲基金总部所在地,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全球350多只管理着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对冲基金,有近半数公司把总部设在这里,被喻为“对冲基金大本营”。

格林威治成为全球领先的对冲基金中心之一的地位,不仅归功于优越的环境、明信片般的美景、丰富的停车场和游艇泊位、大量的设计师商店。还包括康涅狄格州有利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毗邻纽约市的区位优势、与日俱增的对冲基金配套工作人员,都是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发展的有利因素。由于毗邻纽约金融市场,对冲基金行政管理人员、技术提供者、大宗经纪商、对冲基金的基金以及其它配套职能,都相继在此开设业务。据统计,格林威治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就业人数从1990年至今增长了两倍。而在2万多个投资类岗位中,近半数来自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

(三)西欧的小城镇发展

西欧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城镇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配置,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各国政府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通过健全法制、制定和实施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公共政策,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正确应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府政策,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案例:意大利波托菲诺小镇

意大利西北著名旅游海港小镇。在意大利语中,波托菲诺的本意是边界小港口,这个位于意大利里格连海岸东面的小镇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背靠群山绿荫繁密,面临大海碧波浩淼。

20世纪20年代,波托菲诺得到迅猛发展。许多欧洲贵族喜欢这里小镇的气候和环境,怀着寻找独特而原始的宁静来到波托菲诺。他们建造了堂皇的村庄,定居于此,使波托菲诺名闻于世。之后,陆续有更多的名人来到这里,包括意大利和世界各地著名的艺术家、金融家和政治家。小镇竖向上沿山势呈阶梯状布局,水平向沿碧绿的海湾海岸线带状分布,建筑都朝向大海,保证每一户人家有一扇窗户可以眺望海景。三到五层的坡屋顶小楼,有塔楼,形成高低错落的轮廓感。建筑全部用红、黄、褚、粉等鲜艳的颜色装饰着外墙,倒映在澄碧的海水中显得格外美丽。

在商业方面,小镇充分利用海景资源,咖啡馆面包店就近将餐桌摆在碧蓝的海水边,从桌椅、装饰品等细节上营造具有艺术感的商业场所。空间方面,丰富的公共空间是小镇悠闲生活氛围的来源,三四米的小街显得亲切,蜿蜒的形式适合散步。围绕塔楼布置半围合的鹅卵石铺地滨海广场。

二、借鉴意义

一是发达的产业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发达的产业经济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主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崛起,“珠三角”地区则具有强有力的外来投资拉动力,这些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雄厚的区域经济基础。

二是多元化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地的小城镇发展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和阶段特征,也都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利益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会促使小城镇具有多种发展路径。

三是完善的政策机制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机制创新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国外经验一般为后者,国内则更多为前者,随着市场经济对小城镇发展影响的不断深入,政策机制应更多的表现在对市场的干预上,以保障公共利益。

四是依据小城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近远期关系。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即使是大都市地区,内部也存在发展阶段不均衡的问题,目前小城镇应根据各自阶段性特征制定发展策略,但也需考虑到长远利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5:特色小镇的思考与实践

——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建设枫泾特色小镇

枫泾历史沿革

据《枫泾镇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枫泾南栅(华亭塘口)已成村落,建有“仁济道院”。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华亭县,辖22个乡,其中有风泾乡。枫泾北属华亭县风泾乡;南属嘉兴县奉贤乡。

宋代,华亭塘口(南栅)形成集市(草市),初称白牛市。秀州塘口置风泾驿站,以通秀州。宋嘉熙年间(1237年),《华亭学田碑记》始作“枫泾”。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市为镇,称白牛镇,属嘉兴县奉贤乡,设枫泾白牛务,又设枫泾白牛巡检司。

明洪武三年,撤销北镇巡司,撤销南镇驿站,撤枫泾白牛务,改枫泾镇税课局。明宣德五年(1430年),建嘉善县,以枫泾镇中的一条东西向市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镇,南镇辖15个坊,属嘉兴府嘉善县奉贤乡;北镇辖10个坊,属松江府华亭县枫泾乡。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北镇分别设立自治公所,辖区范围不变。清宣统三年(1911年),娄县并入华亭县,北镇属江苏省华亭县枫泾乡,并改称枫泾市;南镇属浙江省嘉善县奉贤乡。1918年秋,试行区制,北镇属松江县枫泾区;南镇属嘉善县枫泾区。

1951年南镇并入北镇,南北镇统一。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才会有出路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才会前进的时代。枫泾自六年前提出“特色镇”建设目标 以来,孜孜以求,执着探索,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努力诠释江南美丽小镇的美好愿景。

一、枫泾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

我们围绕“什么是特色小镇、怎样建设特色小镇”这两个基本问题,广开言路,既聆听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又倾听百姓们的切身需求。我们认为,只有基本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才能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向,才能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

(一)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历程

枫泾特色镇启动建设已有6年,但枫泾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探索却已有20多年,从枫泾城镇化发展历程看,枫泾城镇建设分为起步发展、目标定位和探索实践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主要以1995年列入全国500家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为标志,完成了总规、土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启动,重点是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小城镇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草创”时期。

目标定位阶段主要以2001年列入上海“一城九镇”建设试点镇为标志,完成了北美风格的发展定位,新镇区完成了动拆迁、基础设施等建设。

探索实践阶段主要以2010年5月开始枫泾特色镇建设为标志,对小城镇建设重新定位,确立了“特色制造、生态宜居、总部商务、休闲旅游、文创教育”五大功能区,初步布局了“10+10+8”等28个功能类、产业类、基础类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突出品质,精雕细琢。枫泾古镇已有1500年历史,还会再走10年、20年、30年、1500年的历史。我们更应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二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精品工程,不可能粗放式铺开,因此必须突出品质,聚焦重点,精益求精。三是特色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海纳百川。特色镇建设不可能全部由政府财力投入,必须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资本投入。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导向

枫泾打造特色小镇有着诸多的自身优势,包括枢纽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城镇品牌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即将步入提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较多现实问题亟待破解。我们清楚地看到枫泾特色镇发展战略定位的持续性不强,产城融合发展能级不足,产业对于城镇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古镇保护与开发能级不高,产业集聚度不高,导致特色镇推进速度不能“提档加速”。枫泾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问题,以优势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历经六年的发展探索,对于特色小镇建设有如下问题导向:

枫泾特色小镇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枫泾经济发展的三大主战场是4.5平方公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以及四个经济小区,产业特色均不够突出,能够体现枫泾特色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产品不多,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要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新平台。建设枫泾特色小镇,将依托现有 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以创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先导,大力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创业人才和创投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按照新技术、新项目、新企业和新产业的发展路径,形成既符合当前远郊发展实际、又契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路径。建设枫泾特色小镇,将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和集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为各类“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载体和空间。

枫泾特色小镇是促进产城融合的需要。枫泾作为金山区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区域,城镇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批功能性、基础性项目相继落地。但城镇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产业作为支撑,目前特色镇建设产城融合发展能级不足,“产(业)”支撑不了“城(镇)”的发展,造成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枫泾特色小镇,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条件,承接好中心城区、新城的功能转移,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集聚特色功能要素,提高综合竞争力,从而吸引产业导入、企业集聚,提升城镇建设品质,不断促进产城融合。

枫泾特色小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目前,上海远郊中心镇发展相比较中心城区和新城发展明显滞后,建设枫泾特色小镇是落实今年市委一号课题“补短板”工作要求的着力点,只有建设好特色小镇,才能激发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上海大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通过建设枫泾特色小镇,突出对 接中心城区、支撑郊区新城及发展“三农”的功能,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紧凑布局,注重培育相对独立的服务功能。特色小镇承担着“城”与“乡”之间的节点功能,既可以通过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向小城镇的下移,以减轻上海大城市扩张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又可以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上移,以防止农村人口“空心化”,从而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定位

立足枫泾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立足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立足与中心城区、金山新城及周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承接上海大都市的产业和功能转移,衔接与金山新城的错位发展,对接周边小城镇的联动发展,重点打造上海大都市西南门户的功能,把枫泾建设成为具备交通节点、产城融合、服务协作、要素集聚的特色镇,形成具有“经济发展、产城融合;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生态宜人、和谐宜居;规模适度、城乡一体;人文传承、特色显著”内涵的江南“美丽小镇”,承载起人们幸福的生活和工作,打造令人向往的特色小镇。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经济发展、产城融合。通过与张江高科技园区、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海航集团、建工集团等名企名商的深入合作,打造既宜居又宜业,产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拥有独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完善提升旅游区商业业态布局,注重品质开发新镇区,提升住宅品质,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枫泾。

二是功能完备、服务便捷。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环境,拉近枫泾与上海中心城区及浙江周边地区的 空间距离。完善城镇主要功能配套,形成区域医疗特色,承接上海中心城区高等教育资源转移,打造教育高地。

三是生态宜人、和谐宜居。结合枫泾自然风貌和利用水网密布的优势,加快枫泾绿色化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城镇,增加城镇的宜居指数。通过发挥“三访四步”服务群众工作法、“四治五建”社区治理工作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四是规模适度、城乡一体。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人口规模和结构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区治理,发挥农民在实施村庄改造、卫生保洁、河道整治和保洁等方面的主体意识,形成自我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人文传承、特色显著。深入挖掘和传承枫泾历史文脉,以创建枫泾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提升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依托中国农民画村,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旅游转型提升,以文化特色、休闲特色为载体,推进全域旅游,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策略

建设枫泾特色小镇,优化完善总体布局,不断提升特色制造、生态宜居、总部商务、休闲旅游、文创教育五大功能,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功(能)后形(态)”的建设原则,以功能类、基础类、产业类、民生保障类、旅游景点类项目建设为重点,量身定制、彰显特色,加快完善特色小镇的城镇形态塑造,不断加强城乡环境管理,逐步建成“村美、民富、人和”的江南美丽小镇。由此,我们理清了枫泾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策略:率先开工标志性、引领性项目,聚焦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在项目选择上,注重现实性和操作性,在五大功能区内各选择1-2个标杆性项目,率先开工建设,由点到面开发建设,树立标杆,形成集聚效应,带动整体发展,以清晰可视的发展方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二、小镇更新的规划和策略

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乌镇注入了互联网基因,乌镇一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名镇,迎来了空前开放的局面,同时为千年古镇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乌镇“互联网+古镇”的发展模式,使长三角地区古镇由此蓬勃兴起了古镇更新的浪潮,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趋势。在此背景下,枫泾着重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上海首个被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在古镇保护开发中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相适应、相匹配?二是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作为千年古镇如何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如何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呼应、相融合?

枫泾在大力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同时,抢抓上海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去年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开展《枫泾镇总体规划(2040年)》和《枫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经过各方专家论证,明确了将枫泾规划形成“众创+古镇”的发展模式,着力将枫泾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和上海科创中 心建设中的“特色众创目的地”。

1.统筹居民、游客、创客三大人群,促进多元共生。规划立足枫泾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坚持“长三角区域综合性节点城镇”的定位,提出枫泾古镇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打造“古镇人居示范镇”,承载起居民的幸福生活,其主要目的是面向居民,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打造健康优美、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构建步行15分钟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功能网络,包括广场、公园、休闲、教育、医疗、养老等传统短板设施和商业、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更新。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承载起游客的水乡情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游客,构建24小时全方位配套体系,以建设5A级景区为抓手,强化民宿等“第二居所”功能以及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养生等功能,让游客全方位体验“一种生活叫枫泾”。打造“大众创业梦想园”,承载起创客的理想抱负,其主要目的是规划通过老建筑更新,打造“1+N”个创客空间,强调开放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配置,包括新型孵化器、展示体验设施、商务洽谈设施、科技资源服务设施、培训交流设施等。

2.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布局优化。枫泾古镇坚持传承江南水乡古镇“小巧精致”的韵味,通过古镇更新发展,共同推进枫泾与嘉善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交通网络、旅游资源等“五个一体化”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复原一个完整的枫泾古镇,打造长三角跨省际古镇”。因此,规划设计镇域范围内构建“一心四片一网”的古镇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古 镇布局。“一心”即为古镇核心,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为101.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为31.24公顷,另有南镇遗址在浙江嘉善境内约60公顷。规划将在“跨时空、跨省际”的特色上做足文章,开挖界河、复原南北两岸形态与文化特色,打造界河文化体验区、南镇休闲居住区、吴越门户广场区、佳酿美食体验区、书画艺术博览区、嘉善一体化合作区等功能区。“四片”即为四大外围主题片区,“四片”是对枫泾“一坞一桥一渡一滩”的传统村落和小集镇文化的传承,包括以“田间寻画”为主题的中国农民画村、以“米香/庙会/禅修”等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潮泥滩-新义片区、以“酒香/船舍”为主题的韩家坞-泖桥片区、以“茶香/药铺/布艺”为主题的下坊渡片区。“一网”即为由市河、白牛塘、枫泾塘、秀州塘等构成的水网,规划功能布局回归水脉,让江南水乡更立体、更生动。

3.统筹农创、科创、文创三大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枫泾坚持结合地理区位和产业发展特点,依托传统文化基因和门户优势,努力实现特色发展。去年,金山区、枫泾镇政府和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机制,打造“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该众创平台先后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级众创空间、被科技部纳入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下一阶段,要充分发挥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政策和资源聚焦叠加效应,利用七印厂旧厂房更新,打造科创小镇升级版即“上海长三角路演中心”,意向建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功能平台、长三角标志性的路演中心。主要通过“互联网+路演”等模式,努力打造集“创 业路演中心、上市路演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创客培训中心”等平台为一体,聚“农创、科创、文创”三大主题于一身,创业者向往、投资者便利、技术转移自由、上市融资宽松、商务配套舒适的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形成“古镇”与“众创”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打造融水乡传统特色和活力创新特色为一体的古镇。

4.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落实三生融合。枫泾古镇的发展坚持尊重和保护历史风貌区,精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规划通过“基础设施类、功能服务类、人文景点类、综合配套类”四类项目,分近、中、远三期实施,目前正在与建工集团等洽谈合作,逐步转变固有的古镇开发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古镇保护与开发、区域改造和转型升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及房产开发等领域进行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合作。重点发挥建工集团“全生命周期运营商”的综合优势,协同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形成古镇保护与开发、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一站式”综合服务。近期,在2016年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工作,2017年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三、枫泾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十点启示

枫泾特色镇六年多的建设历程是理性思考与勇于探索的历程,是艰苦的磨合历程,是难忘的追求历程。总结枫泾多年的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结合各地小城镇建设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联动周边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作为大都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城镇发展要与之 联动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与周边大中小城市发展战略融为一体。小城镇若游离于城市格局之外,缺乏整体上的协调和呼应,这种“孤岛式”发展将使小城镇长期以来处于城镇发展的最短板。国际化大都市不仅需要大城繁华,更需要小镇美丽。

启示之二,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特色发展。每个小城镇都是独特的,其发展切忌“小而全”,规划要“量身定制”。就像国外的小镇,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小镇,一个跨国公司就是一个小镇,什么都想做都想建的小城镇会不堪重负。打造特色小镇,一定要综合现有资源和条件,作出理性选择,切忌“求大求洋”式盲目发展,更忌“东施效颦”式模仿发展。

启示之三,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有以交通为核心的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从国外城镇化发展来看,小城镇发展多是沿着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发展,没有完善的交通网络的小镇将变成一座“孤岛”。便捷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区域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配套,是小镇发展的前置条件,否则将孤立于大城市联动发展、周边小城镇一体化发展,无法实现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枫泾为例,可以积极争取利用现有沪昆铁路开通嘉善-枫泾-上海虹桥枢纽的市郊铁路,打通上海西南交通要道,加强与长三角大格局的联通。

启示之四,特色小镇建设要承接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于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从中心城区、新城转移而出的产业,不是 基于中心城区、新城自身转型升级的转移,应是基于小城镇的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布局,集聚特色功能。有了功能,才有产业集聚;有了产业,才有人气;有了人气,才有城镇。产城融合,无“产”则“城”空。通过功能转移和分工,实现城市功能效益的最大化。

启示之五,特色小镇建设要配套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当前小城镇建设多呈现出“小马拉大车”,依靠“小政府”来治理“大城镇”的情况,小城镇的行政体制权限与现实所需不相比配。需要赋予小城镇与行政职能相对应的建设、发展、治理权限,通过“强镇扩权”,形成与小镇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启示之六,特色小镇建设要鼓励和探索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PPP)开发的模式。现行税制中镇级税费所得十分有限,尚是“民生财政”,未进入“发展财政”;另一方面镇级政府承担着城镇建设的强大责任与压力,仅依赖土地出让收入难以维持。且由镇级政府担当城镇建设的主体角色,其开发专业性非常有限,缺乏对市场运营机制的理解和能力,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不顾及开发成本,片面追求形象,易造成政府负债过高。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探索实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与专业的有市场经验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是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正解。

启示之七,特色小镇建设要在土地资源及财政政策上给予倾 斜。当前,由于土地利用计划年年从紧、新增建设用地总体规模偏小、用地审批时间过长等因素,加剧了小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紧张。要健全特色小镇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在土地规划方面,根据小城镇建设自身发展现状和特点,适当增加规划弹性,优先安排土地点供指标等。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设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特色小镇的社会事业完善、产业功能提升、各类平台建设及机制体制创新等。

启示之八,特色小镇建设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城乡一体化的落脚点在小城镇。农村综合改革是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重视农村“人、地、宅”等配套,要稳步、分类推进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村宅基地等改革,激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多种渠道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启示之九,特色小镇建设要形成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周边小城镇之间存在着行政分割现象,尤其基础性、功能性设施重复建设、缺乏互补,影响了小城镇之间的横向联动发展。基础共建、功能共享才是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形成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机制,以枫泾为例,向西作为金山与嘉善共建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将与毗邻的姚庄镇和惠民街道,共同推进“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交通网络、旅游开发”五个一体化发展,向南与平湖市将共同打造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向东融入亭 枫城镇发展带。

篇6: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申报与创建

自2016年以来,三部委就推进特色小镇发展部署了一系列举措,内容涵盖打造、培育、建设、政策、资金等方面内容;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这次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也反映出小城镇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一。特色小镇位于城和乡之间,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特色化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担负责任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多年来发展动力普遍不足,即便是全国重点镇也面临此问题。近年浙江等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充满活力,其经验说明特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

正确健康地引导特色小镇建设热潮。目前,各地踊跃打造特色小镇,文旅地产充满热情,文章层出不穷……为了更健康引导,促进小城镇发展,积极培育中国特色小镇,我们应聚焦如何科学培育和创建特色小镇?而精心申报、科学创建、探索特色小镇规划是其中的关键。

一、精心申报特色小镇

1、遴选的基本条件一是产业有优势。特色小镇应是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镇要求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定位科学精准,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叠加效应。同时能够吸纳就业,带来长足发展。

二是风貌有特色。特色小镇应是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特色发展的新载体。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三是发展有成效。特色小镇应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有示范作用的排头兵。特色小镇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短期内快见成效,成为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同时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能成为条件相似的小城镇发展的范例。

四是动力有保障。特色小镇应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土。培育特色小镇要选择动力有保障的小城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让小城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申报的主要内容及评选要点特色小镇的申报和遴选将严格按照“产业形态、宜居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这五个方面及相关要点遴选和考评。

一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独特性,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高,利润率和装备水平有优势,注重研发投入。产业环境优良,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且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要有基础、有依托,产业选择不可“空穴来风”;产业类型能完善小镇功能,拉动小镇发展。兼顾镇里原有产业,提升品质。

二是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能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镇区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风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避免欧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三是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政府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文化传播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宣传途径多样。

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镇区对外交通路面等级在二级以上,且情况良好。道路设施及绿化配置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给水管网全覆盖,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且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建成区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达到要求,可满足实际需求。镇区内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镇区建有一座综合超市,商业设施可满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与原有镇结合,不要两层皮,考虑季节性需求变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要适用、要小,切忌大规模;共建共享,满足生活、发展需求;集约利用,符合小城镇的特点;污水、垃圾处理做到科学合理,保护特色小镇赖以发展的环境。

五是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协调,设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实现规划管理数字化。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建有综合的办事大厅,基础行政管理适度下放。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

二、科学创建特色小镇

1、区别对待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我国东、中、西地区条件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布点密集度、城镇在国内生产总值、镇区人口规模、城乡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水平等方面,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这种差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明确不同的培育重点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确定特色小镇发展重点。

东部地区重点要控制规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经验是核心区建设控制在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区则重在找准产业方向,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发展动力。

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特色乡镇,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2、精心策划、找准定位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划,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

基于现状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基于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如古北水镇是在本身有司马台古长城等优势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成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镇。特色要鲜明。聚焦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镇定位特有禅文化,打造禅意度假小镇。

3、在现状产业基础上提升和发展产业有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

提升和发展。借势特色小镇的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小镇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4、严控建设规模规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的道路,小城镇规模较小,避免建设规模过大,反对粗放式、快速式,一窝蜂的建设。规模建设根据浙江经验,规划三平方公里,建设一平方公里。建设应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其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建设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和城镇化的新样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

分期建设。鼓励分期建设,反对一次成型,建一个成一个,要有高标准和长远性,可放慢建设速度但要保证质量。分期建设还可以保证特色小镇在风貌和形态上的多样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环境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风貌类型,材质、符号、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

因地制宜,反对国际式和徽派的泛滥。风貌提倡地域式,反对国际式。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传承重塑小镇文化有文化才有灵魂。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将文化做足,影响大且深远,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丰厚的小镇,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品质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系统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竞争软实力。

重塑精神。对于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小镇,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气和活力,防止鬼镇的出现特色小镇要注重人气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给小镇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避免建设“鬼镇”。

打造活力街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区特色小镇选择考虑弥补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

注重夜色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小镇活力。

8、打造宜游宜产的旅游环境挖掘旅游题材。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可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

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务水平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

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服务周边村民。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10、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智慧发展。互联网是最先进的代表,小城镇是传统的居住形态,二者完美结合,通过信息的便捷,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节约人流物流,实现智慧化,更易于小城镇打造;用智慧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统提升镇区的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

绿色发展和生态低碳。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布局形态、建筑技术都应采用绿色化和生态低碳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基于绿色低碳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智慧城镇”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

三、探索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也不能单一的照搬城市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注重特色小镇的建设性和可实施性。

1、特色小镇规划体系和主要内容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

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

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 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特色小镇规划重点特色小镇规划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导向。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镇一般生态环境优美,其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多元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特色小镇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镇规划方法多规合一。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推进产业、空间、设施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引导项目与产业落地。重点突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应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项目落地。建设项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镇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结合小镇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并进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设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远结合。近远结合是评价特色小镇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标准。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对于完成规划期末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

“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创新特色小镇的生动画卷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

上一篇:物业培训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青海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入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