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

2024-04-19

2009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精选8篇)

篇1:2009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称校学生会)是在学校党委和省学联领导下,学校团委指导下的全校性、最具权威的学生组织,遵循“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原则,致力于开展有助同学全面发展的学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活动,协助学校解决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校学生会下辖有18个学院学生分会,内部设立10个职能部门。

(以下部门排列不分先后)

秘书部:主要负责学生会内部建设与物资管理,作为主席团与各部门间的桥梁,致力于协调学生会各项日常工作和各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主要工作:学生会各部门的例会监督管理、工作考勤、学生会的办公室管理和物资财务管理等。主要活动是策划学生会全体大会、雁阵沙龙、主席联席会等活动。

女生部:以“服务女生”为宗旨,不断去了解女生的需要,并给予女生最大的帮助和关怀。作为学生会最具特色的一个综合性部门,负责策划、统筹我校最隆重、最具影响力的“女生节”品牌活动和另一大型品牌活动“读书节”等等。

社会实践部: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兼职与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工作:对外联系引进兼职岗位, 策划筹备兼职招聘会,组织同学到知名企业参观实习。品牌活动:大型兼职招聘会、学生跳蚤市场、知名企业参观等。

生活委员会:以“服务同学”为宗旨,发挥学校与学生间的桥梁作用。开展“饭堂文明”、“宿舍文明”两项文明工程,倾力打造维权活动,及时收集反馈同学意见。(参与协助组织策划学生会各品牌活动。)品牌活动:一年一度的“美食文化节”,为同学们提供制作食物与自主经营的平台,让同学们体验自主创业。

体育部:组织和策划各类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比赛;组织和协调各个学院的体育活动,维持各项体育活动中的纪律、秩序,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以及后勤工作。品牌活动:广东工业大学校园学生篮球赛(院际赛)、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足球赛(院际赛)、学生会内部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三人篮球赛广工地区选拔赛等。宣传部:宣传与推广学生会各项活动,是绘画、书法和设计能者的汇聚地,更是拉近学生会与同学的重要枢纽。具体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活动品牌推广、海报绘制与制作、logo设计、场地布置等。品牌活动:海报设计大赛等。

信息技术部:这里是校学生会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的地方,负责学生会所有的拍摄及通讯稿工作,并为学生会开展各种活动提供IT技术的相关支持。具体工作:撰写校学生会活动通讯稿,进行活动采访和拍摄,负责学生会网站开发和维护管理工作,设计制作各种数码喷画宣传品及PPT、flash等。

学习部: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学风、校风建设工作,营造工大浓厚学术氛围。主要工作: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需要,开展各种学术类活动(如: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开办论坛、讲座),引导学生提高学习、钻研的热情,推动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工大论坛、求知学苑系列活动之读书节、院际辩论赛、学科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部:为了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们策划开展各类晚会等文艺活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气氛。具体工作:负责晚会的策划、筹备与后台管理。品牌活动: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女生节晚会等。

外联部:负责学生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宣传以提高校学生会知名度,扩大学生会的影响力,为我校学生的涉外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工作:1.通过与校外赞助单位合作,为学生会各大活动提供物资需求与资金赞助,保证活动的圆满成功。2.做好各大活动的礼仪接待方面,协调各部门工作。(需要礼仪小姐数名)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

篇2:2009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

一、项目简介

广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以下简称“山区计划”)是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和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原广东省人事厅)自2003年6月起共同实施的一项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自实施以来,我省共面向省内高校招募了四批 共35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以下简称“山区计划”)到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1至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开发性金融等志愿服务工作。今年按照全省共青团重点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的需要,团省委争取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重新启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山区计划,招募110名优秀大学生到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揭阳和云浮等11个地市、56个县区的100个乡镇从事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和基层青年工作。

二、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受地缘等因素的影响,我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较珠三角地区而言发展的速度不快,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此,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我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干事创业,成为了省委、省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背景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从2003年9月开始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下称“山区计划”),每年招募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我省山区农村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山区去,到艰苦的地去建功立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三年来共有250名大学生志愿者(2003年为50名)到韶关、河源、梅州、清远、揭阳、汕尾等6个市的山区县,包括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三、山区计划重点工作内容包括:

1、帮助所在乡镇团委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

2、推动全省共青团组织投身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所在乡镇贫困村的落实和跟进。

3、着力推进“朝阳行动——广东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行动”。

四、招募培训

1、山区计划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由省项目办按照全国西部计划的统一部署制定招募计划,省内各高校项目办具体组织实施。

2、山区计划志愿者的招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网上报名。符合条件的有意愿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的学生,可向本校西部(山区)计划项目办进行咨询或登陆广东志愿者网站查看有关情况,登陆西部(山区)计划信息系统和广东省注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如实填写报名信息。

(二)上交报名表。报名学生在西部(山区)计划信息系统下载打印《报名登记表》,交所在院系辅导员或团委负责人签字,并由所在院(系)党组织盖章后交至本校项目办。

(三)资格审核。高校项目办在收到学生的《报名登记表》后,及时对其在网上报名填写信息的真实性等情况进行审核。审核后,在西部(山区)计划信息系统中填写审核意见。

(四)笔试面试。高校项目办须对报名学生开展面试,有条件的要组织笔试,内容包括基本素质能力测验、心理健康水平测验、逻辑与语言能力测验、志愿精神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等,选拔符合岗位要求、笔试面试成绩突出的学生。

(五)体检。广州地区高校的志愿者,由省项目办组织统一体检;广州地区以外高校的志愿者,可按省级项目办要求,由所在高校团委组织统一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全国项目办下发的西部计划体检标准。体检工作要求严肃认真,如发现体检不合格者,高校项目办应进行调换补录。

(六)公示。体检之后,公布录取志愿者名单并在校园公示3天。若无异议,将志愿者名单报省项目办。省项目办对本省录取的志愿者名单审核后,名单在广东共青团网站公示三天,公示结果报全国项目办。

(七)签订招募协议。公示无异议后,入选志愿者与省项目办签订招募协议(协议书格式和文本参照全国项目办统一提供的样式)。协议签订后,省项目办向志愿者发《确认通知书》。同时,省项目办协调高校项目办建立志愿者候备人选库。

(八)公布名单。省项目办汇总审定入选志愿者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3、山区计划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由省项目办统一部署,各服务地、高校项目办共同配合实施。

4、山区计划志愿者的培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在校培训。高校项目办要充分利用毕业生离校前的时间,对入选志愿者开展基层工作方法、志愿服务理念、安全健康、就业创业等基本内容的培训。

(二)集中培训。志愿者携《确认通知书》、毕业证和本人身份证件,到省项目办指定地点报到并参加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的培训。期间,出现志愿者因故退出的情况,经省项目办确认,可解除招募协议并进行补招,从候备人选库中优先推荐,不足人员可由服务地市就近递补,但相关事项须在集中培训期间完成。

(三)岗前培训。志愿者抵达服务地后,服务市、县项目办要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县情县貌、乡风民俗等方面的岗前培训。

(四)岗中培训。服务期间,服务市、县项目办要结合实际,适时组织山区计划志愿者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理念学习和服务工作体会交流,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篇3:2009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

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08级学生和全校学生在2008—2010年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状况,掌握近几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性建议,对于提高广东工业大学乃至全省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评定结果

从2008—2010年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表(表1)可知,从2008年至2010年三年时间里,学生优良比例逐年增加,从48.97%增加到65.25%;而不及格率三年时间里逐年减少,从14.43%降低到11.29%。从08级大学生在2008—2010年时间里的变化情况(见表2)得知,变化情况与全校大学生在2008—2010年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从2008年至2010年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3.2 各项测试指标分析

3.2.1 身体形态

通过对2008—2010年在校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人数比例分析(见表3)可知,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过半处于偏轻以下,除标准体重有小幅增加(2009年比2008年增加1.61%,2010年比2009年增加1.58%),过轻有小幅下降外,其他指标相对稳定。对08级大学生三年数据的变化分析(见表4), 08级学生在三年时间里过轻情况有所缓解,其他情况和全校整体情况基本一致。结合表3和表4可以得出,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体重偏轻,而且三年时间里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2.2 身体机能

从2008—2010年在校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表5)可知,在2008—2010年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有小幅下降,下降3.79%,不及格率也在下降,下降幅度为0.78%。从总体上来看,肺活量变化相对平稳。但08级大学生在2008—2010年优良率在2009年出现下降,降幅为3.37%,在2010年优良率又比2009年提高7.26%。不及格率出现逐年下降,降幅为3.98%。

表5和表6的分析结果略有不同,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筛查发现2010年一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和08、09年一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数值出入较大,引起两个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出现误差,但是总体看大学生身体机能状况趋于稳定状态。

3.2.3 身体素质

通过对2008—2010年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情况可知(见表7):反映人体柔韧性的座位体前屈三年优良率均超过总人数76%之上,不及格率维持在1%左右,柔韧性成绩非常稳定且好于其他素质指标。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和反映心肺机能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看,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优良率逐年提高,不及格率在2009年出现好转,但在2010年有所下降。

对2008级大学生2008—2010体素质评价结果可见(表8), 2008级大学生的优良率和全校大学生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优良率逐年提高,不及格率情况和全校又有所不同,2008级大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呈现逐年提高状态,但是1000米/800米呈现下降趋势。

综合表7、表8可以得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身体素质优良率逐年提高,不及格率2009年有所改善,但2010年出现下降;对2008级学生的跟踪分析发现,2008级学生在二年级身体素质成绩最好,其次是一年级,再次是三年级。

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广东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场馆建设优越,体育精神文化宣传工作到位,校园俱乐部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活动氛围,使得学生体育优良达标率逐年提高,但是,不及格率在2010年出现增长情况,可能与广东工业大学承担2011年广州亚运会工作任务,将体育场馆进行围闭改造,造成与学生体育运动场地不足的缘故有关。08级学生在二年级身体素质成绩最好,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差。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一年级学生结束高中生活,大都处在放松状态,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身体素质削弱,而体质健康的测试工作又在每年9月份开始,大一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体育锻炼就马上参加测试所致,但毕竟高考体育加试的底子还在,成绩不至于太差。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体育锻炼,成绩明显得到提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学生不再受体育课的限制,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出现锻炼松懈现象。

3.3 各项测评与总评关联性分析

对各项测试数据与综合评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各项测试与综合评价的内在关系,找出对学生体质变化影响最大的测试项,分析各项测试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从而分析出各项测试是否合理及其是否有实际价值。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到,在总评和各项测评中优良率所占人数比例最高,所以我们对2008—2010年在校大学生在各项测评和总评中的优良率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内在关系,结果见表9。2008年到2009年总体优良率上升了5.5%,而除了1000米/800米这项测试优良率上升外其他测评项的优良率有所下降,说明2008—2009学年总体优良率的上升与大学生耐力的上升有关。再对2009—2010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总体优良率上升10.37%,各项测试优良率除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外,其他指标都有不同的上升,1000米/800米测试优良率的上升幅度最大,达到8.71%,从而说明耐力测试的优良率上升对总体优良率的上升影响比其他测评项的影响更为显著。

坐位体前屈测评的及格率在1%左右,优良率在80%左右,不及格率远低于其他各项而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项。在和最后总评成绩对比后发现(表10),不及格率远低于总评不及格率,说明坐位体前屈对总评不及格率的影响几乎不存在,而优良率平均高出25%左右,优良率过高,从而说明在这项测试中,学生的测试成绩普遍较高,对学生体质的区分作用不明显。根据《标准》的要求,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坐位体前屈可以用握力体重指数取代,所以建议在以后的测试中可以用握力体重指数取代坐体前屈,可能会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广东工业大学体质健康评定情况为身体机能状况趋于稳定,身体形态偏轻,由于受2010年亚运会场馆改造工作的影响,造成运动场地不足,使得学生运动素质下降,但综合评定呈逐年提高趋势。

4.2 对2008级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追踪分析发现,08级大学生在二年级身体素质最好,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差。

4.3 各项测评与总评关联性分析发现,耐力测试的优良率上升对总体优良率的上升影响比其他测评项的影响更为显著,坐位体前屈指标对学生体质区分作用不明显。

4.4 基于学生体重偏轻情况,建议重视体育理论课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膳食与运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用握力项目取代坐体前屈项目,可能会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继续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的同时,关注体质下降的学生,开设运动处方,对他们进行定期追踪测试,督促他们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实施办法》的通知[J].教体艺[2002]12号.

[2]曾毅等, 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4, 5:56.

[3]黄津虹, 齐玉刚, 任勇等.大学生耐力素质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 (3) :63-65.

[4]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6:124.

篇4:论当代大学生广东精神的培育

摘 要:“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凝结,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道德力量,是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建设幸福广东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支撑。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广东精神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把广东精神的培育融入广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使广东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体追求和自觉行动。

关键词:广东精神;价值认知;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1-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问题以来,随着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及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引导的重要性,决定广东精神、广东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任何的价值观念,都要通过教育这个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内化进人的头脑。近年来党高度重视、强调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不断推进,国内社会又呈现重大变革,尤其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价值选择,理想信念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与改进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既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又要立足现实,适应教育环境与对象的新变化,如何适应教育环境与对象的新变化,对“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培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的特殊性

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社会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评判的总和,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价值观会随着主客体关系的调整而不断变化,或重新设定或再次建构。

当代大学生价值认知和选择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世界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的接触交融、激荡冲突,对处于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初成期的大学生造成多方面影响。外来强势文化侵入与民族文化主权弱化,造成当代大学生民族主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同时也激发了自觉意识,使民族精神重新崛起与凝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导向。第二,我国资源配置市场化转型期,新的经济组织模式、利益分配格局、就业方式促使道德意识、价值追求不断变化创新,大学生的主体性、个体性日显突出,以更宏阔的眼界观察世界,衡量社会,思考人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凸显的个性化本位特征。第三,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从注重积累知识转向积极锻炼培养自身技能,其价值选择亦即从纯粹的精神世界过渡到现实的世俗社会,趋向务实性。第四,大学生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具有较强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是生理和心理正走向成熟的特殊群体,自身表现出极强的价值可塑性。

可见,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上呈现出多元性、个体性、务实性、可塑性的鲜明特征,这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核[1]。

二、确立当代大学生对广东精神的价值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决定了广东精神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确立当代大学生对广东精神的价值选择和认同奠定了科学的依据、客观的基础。

1.广东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们依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进程的逻辑性,构建理想信念。离开了客观规律和历史逻辑,理想信念的设计建构就失去了科学依据和客观基础。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进行价值选择,设定价值标准与价值追求。理想如果脱离了价值的规定性,就丧失了为之奋斗的意义。任何关于价值观的认识,都包括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价值的解读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价值追求,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立完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创造和实现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能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的共同信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因时因地因事而异,从更加具体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坚持与创新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广东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凝练,是人们依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历史进程的逻辑性,构建理想信念,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2.广东精神是凝练的新精神、形成的新价值共识

实践无止境,理论的发展就无止境。新时期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继承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根据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变化的新情况、党要求的新内容,突出时代性、地域性的特征,梳理阐释在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生长、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培育起来、影响广泛深刻,富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崭新价值追求的广东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与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关系,丰富翔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重要和必要。

广东精神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实践性、人民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质。“‘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2]一方面,广东精神源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广东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源于全体广东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全体广东人民智慧的结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广东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能够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是广东精神教育的内在根据,也是引领广东精神的根本指向。

广东精神的创新性、开放性表现为,与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度一致,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体落实。广东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代精神、地域特点结合在一起,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把远大政治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广东精神的开放性、创新性能够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因而它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理论生机和活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东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思想来源、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当代大学生广东精神教育的正确引导

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广东精神教育的正确引导,坚持育人为本,充分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坚持重在建设,着力地造就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坚持包容多样,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夯实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贯穿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内化升华,最后外化演绎成价值行为的展现过程中,努力寻找广东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并不断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当代大学生广东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把广东精神融入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清广东精神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讲清广东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认同的科学依据、历史逻辑,讲清广东精神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阐释在改革开放的“窗口”、“排头兵”的广东对学习、生活在这里的当代大学生进行广东精神的教育与引导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一是从纵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讲清广东精神提炼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二是从横向的理论内容的逻辑展开上,分析和把握“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的整体性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或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东精神的教育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阅读兴趣和理论思维素养,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大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让理论立足、渗透生活实际,这是主体价值选择、价值认同的关键。大学生广东精神价值选择是来自内在的认同与觉醒,而绝非来自外在的强迫与压力。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性务实、关注自我发展的特点,广东精神理培育联系实际要采取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特点的表达方式,从关注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典型案例、学思并重,进行价值选择的引导,结合社会的热点,并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共振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与事。如:当年义无反顾地奔赴西藏的“理想主义者”、现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勇抗非典疫情的院士钟南山,扶起车轮下小悦悦的拾荒人陈贤妹,10年山乡义教义助的慈善老人廖乐年,“托举哥”、“夺刀哥”等。把“大道理”转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小道理”,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立大志、蓄德能、报家国。

参考文献:

[1]李斌,赵伟.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规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篇5: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是2004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了工、经、管、文和艺术等多科性协调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学院现设有2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3300余人。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坐落于广州增城市华立科技园内,校园总占地面积915亩,校舍面积22万余平方米。实验实习楼、多媒体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学院拥有3.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大楼,馆藏图书99.1万余册,规模在同类院校首屈一指。学院高度重视实验设施设备建设,其中电机和电力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实验室、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床、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艺术设计(APPLE)综合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以及电工技能培训室居于国内先进水平,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深化改革促发展,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社会各类权威机构授予一系列荣誉称号:如2007年被全国学生考试与升学就业指导中心评为“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2008年被信息时报社评为“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2009年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

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发挥办学优势

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华立学院的办学主体,负责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委派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骆少明教授出任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院长。选派广东工业大学院系领导、专家教授担任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基础教育。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强大的教育教学资源,致力于将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打造为广东省优质本科院校。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举的方针,致力于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目前,学院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占55.2%,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比例占31%。

根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承担实验课程的教学。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打造“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加强校企合作,从产业一线聘请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及实践教学教师,建立了外聘教师库,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在重视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校外教学实习环节,即将本科四年的教学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两个阶段,在校内教学阶段(第一~三年),按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须完成的理论教学学时(含校内实训实验教学学时),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在校外教学阶段(第四年),进行为期一年的校外分散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院加大专业实训、实习力度,组织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院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建设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现有各类实验室50余间,基础计算机室14间,专业实验室42间,数字语音坐席420个,普通语音坐席650个,多媒体教室坐席12000多个。同

时,学院通过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力建设和发展一批校外骨干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校外骨干实习基地数量已达到100多个。

学院重视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各类科技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国家和省级的学科竞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屡创佳绩,应用型人才培养得到充分检验和肯定。2008年,在第九届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中,学院参赛学生获得11个一等奖中的两个,成为独立学院唯一获此殊荣的院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院参赛学生获得广东省赛区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2009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院参赛学生获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6人、优秀指导教师4人、优秀组织奖1人,学院获优秀组织奖;在广东省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学院参赛学生获二等奖1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一支队获广东省赛区二等奖、两支队获三等奖、一支队获成功参与奖;在“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车比赛中,学院参赛学生获华南赛区二等奖1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一支队获广东省赛区特等奖、一支队或二等奖、一支队获三等奖,一支队获全国三等奖。

就业率稳居前列

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96.20%,在广东省独立学院中位居第一,在全省所有高校名列第六。2008年,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学院就业率达到99.58%,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列第一。

2009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8.43%,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第一。

2010年,全省初次平均就业率92.04%,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40%,在全省同类独立学院中位居第二,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0.33个百分点。

为促进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学院重视:

职业规划:学院各系均有负责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专题知识讲座、个性咨询、简历制作、职场模拟大赛、实地考查等不同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做好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有组织地举办各种校内外大小型的招聘会,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高质量就业。几年来,学院为广东社会发展培养了一万多名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历届就业率在同类高校位居前列。

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学院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了一个以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为示范,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小型企业为补充的实习基地网络;构建了包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信息沟通、跟踪反馈在内的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了覆盖珠三角地区数千家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库,广泛进行学生毕业就业能力的培训,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有组织有保障地举办各种供需见面,实行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

党建工作

2001年11月,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就成立华立学院党总支(广东工业大学二级基层党组织),2006年4月成立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党委。在广东工业大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党委扎实推进在青年大学生中的组织培养与发展工作,加强和完善入党积极分子三级网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每年都积极发展学生党员,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目前,学生党员占在校生总数的9.2%。

学院党委定期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广东工业大学“纪律教育月”等专项主题学习活动,效果明显,影响突出。2007-2010年学院共荣获广东工业大学党委评选学生示范党员41人、优秀党员2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1名、学风建设党员3人、学生示范党支部3个和先进党支部1个。学生党员中95.6%是优秀奖学金获得者,91%以上作为各类团学组织的中坚力量,在党建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综合性人才,紧紧围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要求,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服务、无偿献血、义工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院现有40余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兴趣培养、展示自我、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重要舞台。通过举办、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为华立学子提供了锻炼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学术氛围中自由、自主、自律地健康成长。

近年来社团文化部分成果

二00八

2008年,在由广州市体育局举办的广州市“祈福杯”体育舞蹈公开赛中,我院参赛学生分别荣获了不同组别的冠军、亚军、季军。

2008年,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举办的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中,我院荣获“2008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蓝天义工三下乡服务队荣获“2008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二00九

2009年,在由广东省教育厅、省语委举办的广东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我院参赛学生在三类组别中共获5个单项奖。

2009年,在由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会举办的第六届《德艺双馨》民族歌唱比赛中,我院参赛学生彭静获得银奖。

二0一0

2010年,在由广东省学生体育联合会举办的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我院女子篮球队获得甲B组第三名。

2010年,我院组织学生参演了2010中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四个大型节目,并获得由增城市政府、增城市委员会颁发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奖”。

2010年,学院2000多名学子参加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工作,并获得“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院李森林同学成为广州亚运会火炬手,也是增城高校唯一的学生代表。

二0一一

2011年,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和南方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校园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中,我院高凌彦同学荣获广州赛区金奖。

学术竞赛部分成果

2007年,在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组委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三等奖一项,并于2009年取得该项赛事的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2008年,在广东省物理学会举办的第九届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我院学生获得一等奖两项。

2008-2010年,在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广东赛区比赛中,我院学生取得三等奖三项。

2009、2010两年,在广东省团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学联联合举行的第三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广东大学生“用友杯”ERP(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大赛中,我院学生连续两年分获二、三等奖。

2009、2010两年,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设计竞赛中,我院学生分别取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2009、2010年,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举办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学生取得广东省赛区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并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三等奖一项。

2010年,在由盛大游戏旗下麻球游戏主办的首届麻球flash游戏开发大赛中,我院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邬哲睿参加的团队获得获得专业组冠军。

篇6:广东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2018年5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高等教育阶段

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高校落实责任、社会积极参与三方共同支持的多维度多渠道的资助体系,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社会资助和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制度等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此外结合我省省情,制定了符合我省特色的专项资助政策,即广东省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和南粤扶残助学工程。

入学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的当天,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报到注册。入校后再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核实认定后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一)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普通高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励标准为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2万元。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普通高校中表现良好的全日制研究生。奖励标准为省财政按博士研究生人均每年1万元,硕士研究生人均每年8000元给予支持。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档奖励。

3.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没有固定工资收入、规定学制期内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3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

4.研究生“三助一辅”

研究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原则下,参加学校设置的“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和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岗位,获得一定的津贴报酬,帮助完成学业。“三助一辅”津贴标准由高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二)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 1.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特别优秀的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

2.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对象是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3.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3000元,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档资助。

(三)国家助学贷款

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助学贷款。贷款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贷款金额原则上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利率政策执行。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贷款学生毕业后的前三年内只需还利息不需还本金,自毕业第四年起开始偿还本金和利息,助学贷款最高年限为学制加13年。大学新生和在校生可在入学前向户籍所在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可以在入学后向就读高校申请校园地助学贷款。

(四)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

资助对象为我省当年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本专科新生。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6000元。考入省内高校的新生开学时向学校申请,考入省外的新生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申请。

(五)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 资助对象是户籍在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且小学和初中均 3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就读,2013年及以后通过普通高考,考上全日制高校(含省外高校)的少数民族本专科大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0元,资助周期为本专科就读期间。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向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族工作部门提出申请。

(六)南粤扶残助学工程

资助对象是我省户籍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残疾人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研究生除外)。资助标准分别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人一次性资助10000元、15000元、20000元和30000元。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大学生向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

(七)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1.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退役复学后学费减免政策

补助对象是应征入伍服兵役的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及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国家对应征入伍服兵役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补偿、对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代偿,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实行学费减免。补助标准为本专科生每人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8000元(12000元)的,按照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

2.国家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

资助对象是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本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资助周期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个学制期。

3.广东省退役士兵就读高职院校资助政策

资助对象是复学或通过技能考试考入我省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地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退役士兵。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7000元。

4.“三支一扶”助学贷款代偿

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继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工作满1年,可申请代偿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

(八)学校资助措施 1.“绿色通道”

全日制普通高校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确实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报到注册,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2.勤工助学

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最低小时工资不低于12元(各高校按所在地标准)。

3.学费减免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办法由学校制订。

4.其他资助政策

高校利用从事业收入提取的奖助基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本校学生。

二、高中教育阶段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和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高中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普通高中学校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正式学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2000元。

(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的残疾学生、涉农专业一、二年级在校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一、二年级在校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2000元。

(三)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 资助对象是高中教育阶段具有正式学籍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免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3500元。高中阶段残疾学生补助标准按不低于普通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补助标准的1.1倍拨付,6 省属高中阶段学校的残疾学生免学费补助基准定额为每生每年3850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财政补助的部分,学校可继续向学生收取。

(四)学校资助措施

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提取的奖助基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三、义务教育阶段

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农村寄宿学生免收住宿费,向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和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 资助对象是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年1250元。

(二)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 资助对象是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资助标准为一般困难学生每生每学年200元;特殊困难学生小学每生每学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750元。

(三)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

资助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年8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年 7 1000元。

义务教育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不同时享受。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

省级试点资助对象是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以外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省级试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补助5元,每学年按200天计。

鼓励各地自行出资开展试点。

四、学前教育阶段

资助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和生活等费用。

资助对象是我省3-6岁常住人口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000元。

五、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

在落实现有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一)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学校全日制学生,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3000元。义务教育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生活费补助不同时享受。

(二)高中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技工学 8 校全日制学生,补助标准为在获得国家助学金基础上,每人每学年再补助3000元。普通高中免学杂费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广东户籍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的普通高中全日制学生,免学杂费(不含住宿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2500元。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免学杂费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广东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全日制学生,免学杂费(不含住宿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3500元。高中教育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与残疾学生免学费按就高不就低原则资助,不同时享受。

(三)高等教育阶段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对象是2016年秋季学期起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免学费补助标准为省内公办高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专科学生免交学费(不含住宿费),民办高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专科学生减免5000元学费(不含住宿费),省财政补助学校每人每学年5000元。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再补助每人每学年7000元。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与其他省财政设立的资助政策不同时享受。

2018年秋季学期起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县级财政发放生活费补助。省外就读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全日制学生,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县级财政发放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

篇7:广东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关政策如下:

一、国家免学费资助对象、标准及申请时间 1.免学费资助对象:

1)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中农村(含县镇)户籍学生 2)城市涉农专业学生

3)城市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城市非涉农人数的不低于5%确定) 城市低保家庭学生  孤寡家庭学生

 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学生  家庭遭受重大灾害或变故的学生  无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的学生 4)残疾学生。

2.免学费资助标准:每生每学年3500元

3.免学费申请时间:每年秋季开学一周内向学校提交申请及相关材料。

二、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标准及申请时间 1.助学金资助对象:

1)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的残疾学生 2)涉农专业学生

3)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非涉农专业人数的不低于10%确定)。

 低保家庭学生  孤寡家庭学生

 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学生  家庭遭受重大灾害或变故的学生  无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的学生 2.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学年2000元

3.助学金申请时间:每年秋季开学一周内向学校提交申请及相关材料。

三、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补助 1.生活补助对象:

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校的广东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日制学生。2.生活补助标准:

每生每学年3000元(每月300元,每学年按10个月计)。

篇8:2009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会简介

1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总体情况

广东工业大学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自2005年招收汉语言留学生起, 留学生招生规模才开始逐年扩大。从2005—2010年的六年间, 广东工业大学共招收留学生821人, 其中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分别占58.6%和23.6%, 具体情况见下表1。

自2005—2009年, 广东工业大学留学生数逐年增加, 增长幅度年均达32.4%, 远远高于同期全国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长幅度 (14.0%) , 其中2007年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85.5%。要特别指出的是, 广东工业大学2009年留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为26.0%, 远高于当年全国平均增长幅度6.6%。可见广东工业大学的留学生入学率受当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小。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广东工业大学的留学生国别结构和全国来华留学人员的国别结构有明显不同。自2005—2010年, 广东工业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人数以及其占学校留学生总数的比例都在不断扩大, 2009年广东工业大学的非洲学生人数已经占到当年学校留学生总数的33.5%, 非洲成为除了亚洲以外广东工业大学最重要的留学生生源地, 而同时期全国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主要为亚洲、欧洲和美洲。而非洲由于其与外界的封闭, 在一定程度上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如此, 随着非洲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更加积极地经济政策, 金融危机下的非洲经济不降反升, 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非洲来华留学人数也不断攀升, 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留学生生源地的广东工业大学在留学生增长率方面的逐年提高, 2010年更是达到82人。可见, 加大对非洲留学生的招生力度, 不断丰富留学生国别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校稳定留学生招生规模。

2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数据分析

2.1 非洲留学生地域结构

从表2可以看到, 西非和中非是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 两地共占非洲留学生总人数的91.5%。

目前, 西非、中非国家经济相比南非、北非国家相对落后, 政治环境时好时坏。从广东工业大学西非、中非留学生实际情况来看, 来自这一地区的留学生背景参差不齐, 签证办理比较困难。学生容易出现欠缴学费、旷课经商、不遵守学校管理规定等现象。留学生突发事件也常常发生在这类学生身上, 增加了学校留学生的管理难度。

2.2 非洲留学生类别结构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类别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非洲留学生以汉语言进修生为主, 这与全国留学生所首选的学习专业基本一致。自2005—2010年, 广东工业大学共招收外籍学历生121人, 其中非洲籍学历生18人。广东工业大学的学历课程均为汉语授课。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较大, 加上非洲在地理上距离中国较远, 语言习惯较汉语差异较大, 非洲学生学习汉语往往要比亚洲学生困难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洲籍学历人数的增长。

另外, 非洲学生非常注重专业的实用性, 学历普遍不高。一般非洲学生认为本科学历已经足够, 无须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广东工业大学的18名非洲籍学历生均为本科生。而同期欧洲籍学历生共有11人, 其中本科生5人, 硕士研究生5人, 博士研究生1人。

2.3 非洲留学生 (本科) 专业结构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专业结构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发现,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本科以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三个专业为主。这三个专业均是广东工业大学实力较强的专业。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三个专业知识需求也比较大。

2.4 非洲留学生年龄结构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年龄结构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来广东工业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主要为青年人, 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29岁, 占到全部人数的54.6%。

2.5 非洲留学生性别结构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性别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 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种男女人数上的悬殊也给留学生培养带来了一些问题, 如男女关系问题。由于中非文化习俗不同, 非洲的一些国家的青年人婚前的性生活比较随便, 父母鼓励子女交异性朋友, 认为异性朋友多说明有人爱。有的国家至今还实行一夫多妻制, 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广东工业大学在校的非洲留学生正值青春旺盛的时期, 他们迫切需要寻找异性朋友, 但来我校学习的非洲女生较少, 满足不了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于是, 我国社会上有些作风不好、思想品德差劲的女青年, 为了金钱和出国等目的, 便趁机勾引他们, 因而就出现了某些非洲学生与中国女青年搞不正当两性关系的违反法律行为。

3 启 示

3.1 招生启示

(1) 严把招生关, 从源头上保证学校所招收的非洲留学生的基本素质。

学校应该在招生时对所招收的非洲籍留学生进行严格把关, 及时了解其以往签证经历和在原来就读学校的表现。对以往有不良记录的学生不予接收, 从源头上保证所招收的非洲留学生的基本素质。

(2) 加强学科建设, 扩大非洲留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

加强学校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吸引非洲留学生来校进行专业学习。除了学校实力较强的专业以外, 还可以在非洲籍留学生感兴趣而实力较弱的专业内部开发对留学生有实际价值的专业课程, 增加这些专业对非洲留学生的吸引力, 扩大非洲留学生来校学习专业的选择范围。

(3) 增加英语授课课程, 减少非洲留学生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

学校可以针对非洲籍留学生进行专业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很多非洲籍留学生都感兴趣的专业, 学校可以增加英语授课课程, 减少学生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 提高潜在非洲籍留学生的入学率。

(4) 加强研究生教育目的介绍, 提高非洲留学生学习层次。

学校可以针对在校的非洲本科学历生进行研究生相关专业应用前景的宣传和介绍, 鼓励在校的研究生 (包括外籍研究生) 与其加强交流, 增加非洲本科学历生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了解和兴趣。

3.2 管理启示

(1) 以人为本, 柔性管理。

在对在校非洲留学生的管理上, 学校应该采取以人为本, 柔性管理的策略。非洲留学生多数为青年学生, 属于情绪型的人, 性情粗犷, 感情易冲动。当他们处于挫折状态时, 往往会以情绪反应代替理智行为, 只有让他们充分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 这就要求学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具有很好的涵养, 在学生有怨气的时候, 采取“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的办法, 做一个善听者,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专心听他们把话讲完, 然后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做工作,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同时对他们错误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进行认真的批评教育, 做到有理有节。非洲留学生性情耿直、豪爽、重感情, 他们知错时, 能够比较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 而且感到是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以后两者的关系反而更好。

(2) 加强中西文化习俗差异的讲解, 引导非洲留学生建立正确的友好关系。

针对非洲留学生常出现的男女关系问题, 学校应该在其入学时就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宣讲, 介绍中非文化习俗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学校的纪律以及规章制度, 列举以往的正反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同时, 学校也应该鼓励非洲籍学生与中国人交朋友, 同时告诉他们选择朋友要慎重,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友好关系, 避免盲目交际。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攀升, 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个案, 研究了广东工业大学近六年来 (2005—2010年) 招收非洲留学生的相关统计资料, 对广东工业大学非洲留学生地域、类别、专业、年龄、性别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指出了在非洲留学生招生、管理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招收非洲留学生的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非洲留学生,招生,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6]安然, 张仕海, 吴招胜.非洲留学生教育需求与招生宣传模式[J].高教探索, 2007 (5) .

上一篇:做那发光的金子周记300字下一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