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

2024-04-25

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通用6篇)

篇1: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

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

积极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社团),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张扬个性、释放生命的精彩,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互补。校本课程(社团)的建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人际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为个性化的卓越发展奠定基础。为保证我校-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有序推进,特制订本方案。

一、社团的设置与实施

结合我校实际,本学年度我校的活动课程(社团)分为校级社团与班级社团两大类,即学校成立校级社团,七、八各班级成立自己的班级社团,做到“一班一社团”。社团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发展性”、“励志性”、“益智性”、“创新性”和“怡情性”。

1.班级社团

班级社团是每班在广泛征求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班情讨论确定一个主题,班主任为班级社团负责人,负责社团方案的制订、活动的正常开展、资料的记载汇总等工作。班主任可以聘请学校相关老师、家长等对本班的社团活动进行授课、指导等。建议班主任从德育类、科技类、动手类、体艺类、学科类、交际类等6个方面开设以下社团:

如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我爱发明、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书法、剪纸、动画制作、阳光健体、篮球、文学社、集邮、摄影、演讲、名著欣赏、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等。

2.学校社团

学校社团主要是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培养,开设校园诗社、智慧数学、物理探究、合唱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象棋队等社团。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时间

1.班级社团:七年级为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八年级为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

2.校级社团: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三、相关要求

1.每个社团负责人对本社团的发展应做好全面规划,制定出可行的社团活动计划,并于10月底前将本社团活动计划、社团简介(100字左右)上传至校园网(进入后台—左侧学生园地、点击添加信息—在二级类别中选“社团建设”)。

2.社团活动前,负责老师必须清点学生人数,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对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等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好《活动记载簿》。

3.精心备好每次活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每次活动务必要注重效率、提高质量。

4.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学期结束后上交相关材料(包括学生作品、活动成果、《活动记载簿》等)。

5.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换活动地点,如确要更换地点请及时通知教务处。

6.维护活动地点的环境,爱护设施设备,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四、考核方法

1.学校对活动课程的.评价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考核评价。

2.教师评价:

(1)学校将定期(结合巡课)和不定期(听课、查教案等)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2)期末对辅导老师进行考评,成绩突出者颁发优秀辅导老师荣誉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

3.学生评价:

(1)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的表现、学期结束的考核以2:3:5的比例折算后作为综合成绩计入素质报告单;

(2)凡是活动课程的成绩不能达到良好等级的一律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3)对活动课程优秀的学员或团队将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资鼓励。

篇2: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得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目标多元、内容宽泛,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5、构建起有特色的五一小学课程体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择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资助教材的刊印整理,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和成员。成员职责: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检查与评估,协调各学科组与年级组的工作。适时对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做出客观评价以调整、完善。校本课程实施后,每学年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承担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学科组和教师要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并按时上交相应的书面材料,及时反馈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为课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帮助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进行前期论证

1、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内容。开发何种校本课程的应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设备资源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其一,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志。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为校本课程的确立找到一个“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目标的基准点。其二,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教师的专业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师的专业是否具备学生所选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学校应在教师的培养上多下工夫,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成长一批具有个性特长的、适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设备和资金作支 撑。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是能否开设相关校本课程的物质保障。总之,这三个因素是确定、审批、开发、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2、学校负责可行性论证。如不符合的,则取消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计划。一系列课题初步确定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中,使构建的课题体系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

(三)师资培训。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培训方式与途径: 培训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实施新课程的全体教师都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工作者,学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教师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不断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

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

3、学习--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

(四)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由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执行申报工作。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下述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班级规模等。课程纲要具体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应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根据教师开发的主题或科目作相应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

2、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3、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六)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按 12 节满课时纳入绩效系数,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五、校本课程的类别

有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书法、特色美术、国画、陶泥、舞蹈等。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5、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6、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学生评价

发展性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相关档案内。

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目标展望

我校将整合学校的一切资源(有形的、无形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一切潜在的能量,组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努力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性。

1、尽可能的满足一切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2、尽可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支科研型的、专家型的 教师队伍。

篇3:校本课程社团建设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 丰富教学模式

兰祖利创立的“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将教学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1]其中, 一般性活动主要指常规课程以外的学习机会,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学习兴趣。集体培训活动是指就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等开展学习。它既是第一类活动所激发兴趣的延伸学习, 也为第三类活动的有效推进奠定学术基础。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是最高层次的活动, 常以项目研究为载体, 仅面向对某些问题真正感兴趣的学生。

(二) 生本教育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应由“师本”向“生本”转变, 由“为教师好教而设计”向“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转变。[2]生本理论认为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甚少再到知之甚多的发展过程;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了解事实、抽象、理论研究、指导实践, 学生只有接触过具体事物, 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物, 学会抽象的方法;理论的学习应该回到原始问题的解决中去, 只有把握事物本质才能彻底理解事物。

(三) 多元智能理论

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自然观察能力, 这便是“多元智能理论”。[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 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热爱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学科、职业与发展方向;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认知方式与符号系统, 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以引导。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探析

(一) 内容学术性原则

校本课程主要通过较高学术水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开展较高层次研究活动的能力。根据研究的需要, 国家课程中未曾涉及的, 已涉及但未展开论证的, 已论证但缺乏实践活动指导的, 都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合理安排。

(二) 实践探究性原则

与传统课堂相比, 学生社团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延展性, 可以充分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尤其是“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 可以通过营造项目化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需要充分调用各种知识、技能与方法, 并加以重新建构和灵活运用, 这远比现成内容的套用和简单知识的机械迁移有意义。

(三) 主体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否成为了课程开发关注的对象, 成为了课程教学组织的核心, 成为了课程评价开展的主体, 事关课程教学目的达成与否。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站在“生本”的角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进度和状态, 做到“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四) 主导拓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性既指以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为主, 又意味着以某一种或某几种智能的培养为主。其拓展性不仅表现在“跨学科”上, 如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的整合与重建;还体现在多种智能的有机组合上, 即该课程的主导智能并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种智能互相支撑与配合的。

(五) 优势凸显性原则

不同的学生与教师存在着不同的智能组合, 这要求我们开发多元的课程、设计丰富的活动、制定各式的标准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要, 要求我们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团队, 将各位教师差异化的特长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

此外,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与学校的特色相辅相成, 与地方文化的精髓积极互动。

三、课题层次与类型的确定

(一) 课题的层次

根据“丰富教学模式”理论, 天一天文社 (以下简称“社团”) 将校本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

科普型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讲座、展览和活动等, 目的在于宣传和推介天文及天文社团。社团组织开展的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宇宙意识”少儿天文科普项目、“给城市一个仰望的理由”国际路边天文夜活动、“从地球到宇宙”图片展等均属于此类课程。上述课程的开展, 营造了人人参与的天文科普氛围, 吸引了一批学生加入社团。

基础型课程是指面向全体社员开展的学科基础素养的集体培训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的核心智能。为便于更好地开展基础型课程的教学, 社团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天文学习指南》《学术性天文社团校本课程讲义集》等校本教材, 锡城天文科普杂志《坐井记》、中文简报《锡城天文快讯》和英文简报International View等多种报刊。基础型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社员的学术性学习, 还为夏烁屿、黄启凡等一批进入国际和亚太天文奥赛国家队的优秀社员的成长奠定了学术基础。

研究型课程作为最高层次的课程, 仅面向那些对项目研究真正感兴趣的社员开设,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社团以“项目研究”形式设计的研究型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法、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社团与英国瑞德克里夫中学、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月球陨石坑”“微引力透镜”等多个国际项目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社团参与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 成功发现主带小行星20颗, 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社团独立开展的“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等课题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这些成果都离不开研究性课程的滋养。

(二) 课题的类型

根据智能类型划分, 学术性天文社团课程分为多种类型, 并组建了对应的工作室。各工作室、各课题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 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 (见表1) 。

根据认知规律以及项目的挑战性难度, 社团将第三类丰富教学活动 (个体或小组研究实际问题的活动) 分为模仿探究类、自主探究类、自主创新类三类。模仿探究类项目中, 教师向学生开放项目库, 包括开题报告、过程性资料、结题材料、参考文献等;学生在充分学习了上述材料后, 开始进行模仿性研究;在模仿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性拓展, 具体课题有“苏南地区野外天文观测点选址研究”等。自主探究类项目中, 教师提供推荐课题列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学生探索出课题研究的解决方案, 并以报告等形式进行汇报, 具体课题有“月球陨石坑”研究等。自主创新类项目中, 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得到最终的创新性成果, 具体课题有“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等。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 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课程开发团队由资深教师牵头, 组建跨学科的教师队伍。社团以沈新荣老师为核心, 联合了地理、物理、艺术等学科的多位教师, 组建了“天文巡星工作室”, 总体负责社团的学术性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天文巡星工作室”的成立, 为校本课程的学术性、项目化和探究性提供了保障。

(二) 确定课程开发的框架

明确课程开发框架主要是指明确课程的开发方向、教学大纲、内容、实施与评价等重要问题。社团确立了以天文为核心, 多学科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制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基础知识, 习得天文观测和摄影的技能, 具备开展天文项目研究的能力, 形成辩证唯物的宇宙观;社团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 编写校本课程的教材

校本教材编写中, 要将教学大纲的总体目标细化到具体的章节与活动之中, 确定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与时间安排, 形成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教材。社团自编的《中小学天文学习指南》系列教材中的第一本《斗转星移》已获评2013年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

(四) 课程的实验教学、修订与推广

根据学校和社团实际情况, 天一中学对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实验, 对课程的难易、内容的选取、学时的分配、评价的方式等进行考察与反思, 并作出进一步的修改。社团的校本课程从最初的科普型课程为主, 每周一次, 不做评价, 发展至今, 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课程以每周2~3次的频度开展教学。社团学术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 也在不断向校外推广。社团曾多次在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上做工作报告, 也曾多次面向校内外开设公开课及讲座。

摘要:学术性学生天文社团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学习机会, 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推动学术性高中的创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发过程中, 应秉承“丰富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理念, 建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术性学生社团,丰富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舒康云, 陶永元.兰祖利“三元人才理论”及教学模式建构[J].楚雄师范学院院报, 2012 (10) :86-92.

[2]郭思乐.教者的认识规律就是被教者的认识规律吗?[J].现代教育论丛, 2011 (5) :1-5.

[3]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 译.北京:光明出版社, 1990.

篇4:《论语》校本课程方案及实施

一、《论语》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信息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课程性质

总学时

开课学期

临川一中

《论语》

文化素质

32

高二上学期

(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论语》解题

《论语》的性质;《论语》之书名及其释义;《论语》今古文;《论语》的作者或编者。《论语》篇目;《论语》成书的年代;《论语》的真伪;《论语》的注本。

第二章 孔子及孔门弟子

孔子形象及孔子的为人;孔子一生及其业绩;孔门弟子:颜回、曾参、、子贡、子夏、子游、子有、宰予等。

第三章 《论语》论道德

仁为道德之中心,《论语》论仁;仁之可贵;仁之难能;仁之内容:爱人和忠恕;为仁之法:孝悌为仁之本,克己复礼为仁。仁为理想人格;修身达仁。

第四章 《论语》论修养

人格标准;君子与小人;君子之合德;成人——士;圣人善办有恒;修养的方法:反省、改过、慎言敏行、守礼、好学、择友、立志、躬行;修养的进程;虚世之道:立信、知人、安贫。

第五章 《论语》论礼

关于《周礼》《仪礼》和《礼记》;不学礼无以立;仁礼制约;尊尊亲亲;正名原则,名不正则言不顺。

第六章 《论语》论中庸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不可则止。

第七章 《论语》论政治

敬、信、节用、爱人;庄敬孝慈;礼让;尊王忠君;富民节用;重德省刑,贤人政治;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大一统;无为之治;德化,听讼与无讼。

第八章 《论语》论教育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全面教育,德育为先;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不言之教;学重躬行,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四)、教学安排:

《论语》

解题孔子与孔门弟子《论语》

论道德《论语》

论修养《论语》

论礼

《论语》

论中庸《论语》

论政法治《论语》

论教育

2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6学时

4学时6学时

2学时

(五)、参考书目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十三经概论》 蒋伯潜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三经讲座》 夏传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语——仁者的教诲》 王兴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授课教师

(共8人)熊东云、康国强、章永萍、黄 山、刘王志、汤金凤、黎小林、章 蕴

二、如何保证《论语》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排好课。

《论语》系先秦时候文字,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因而阅读理解难度较大;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一年四个文言文单元的学习,打下一定打得文言文基础:因而《论语》课程安排在高二年级上学期。

《论语》计划32课时完成,一个学期一般4个月(16周),课程安排一个学期完成,所以每周就应该排2节课。

临川一中高二年级共有40个班级,授课教师共8人,每人负责5个班级的教学,每人每周总计10课时。

另外,《论语》是经典古籍,学习不能停留在课堂,必须有课外活动来保证课堂学习成果。因而要开设《论语》早读课。

这一校本课程实施主要是跟教务处沟通好,本课程计划用一个学期完成,每个星期排两课,保证有32个课时。另外联合团委开展“我读《论语》”主题征文活动和《论语》经典朗诵活动。

(二)、备好课。

1、集体备课:担任《论语》课程教学的8位教师形成备课团队,每星期集合1次,时长3小时,一起进行3步备课活动。

第一步,一起对这个星期的2课时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并向队员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自我的理解和生发联想。

第二步,搜集这个星期的2课时内容相关的文献文章,并分任务阅读搜集的文献文章,然后逐个汇报阅读成果——对阅读理解授课内容有帮助的文献文章。

第三步,编写教学方案。

2、同课异构: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特点,把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个性化形成自己的教案。

总之,作为教学具体实施者,老师必须要把每个课时的内容熟悉并设计好教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三上好课。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教师要注意以下细节:

1、教师的表情。

有人说:“教师是演员。”无论你有多少不快乐在心中,一走上讲台,你都要神采奕奕。因为你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传递给学生信息。如果你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言语冷漠,面无表情,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实施不起来。

2、教师的语言。

美好的语言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反之,则可能是利剑,杀人见血。

3、学生的参与。

听说课,就是让学生听与说。学生是主体。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參与。

4、时间的分配。

一节课中,教学的各个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不是平均分配的。

(四)、做好评价。

1、对学生学习《论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分为平时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平时测试主要是以翻译和读书报告两种题型来考察。其中以读书报告为主,每次学完一个章节,都要求学生提交章节读书报告,学完整本《论语》,必须提交整本读书报告。期中期末考试集体出题,以考察学生古文字句理解和《论语》思想理解为主要考察内容形式。

2、对教师在《论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进行分析,改进相应的安排。

篇5: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

--------槐芽镇中心小学

一、课程开发背景

槐芽镇中心小学(原名:保安堡村小学),创建于一九六二年,位于槐芽镇中心地带。2003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强县以来,学校凭借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建西部教育强县,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强劲东风,在县教育局及镇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抓管理,同心同德求质量,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家长示范学校”、“科研项目学校”、“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县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教育科研强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明星学校”。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建设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让每一位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让每一名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的办学目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走进了课堂,走进了班级。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早点能自己读书。因 为,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怕难为情,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课程,把它作为学校“成长体验”系列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如下:(一)“儿歌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

儿歌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儿歌童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儿歌童谣流传地域之广、流传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早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与之有关的著述、文集数量惊人。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哼唱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 2 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儿歌童谣成为许多过来人童年、少年时的必读课。

(三)“灰色儿歌童谣正在流行”

媒体报道:孩子传唱不健康童谣的现象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一现象说明校园里缺乏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健康的便于流传的校园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流传下来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健康的、赋予时代气息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童谣,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

(四)“儿歌童谣是一面镜子”

学生好动、爱玩,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特点可满足学生的需要,潜移默化地为孩子们营造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而且校园儿歌童谣不仅可让同龄孩子相互了解,同时也可让父母和老师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五)“儿歌童谣我们有基础”

从2006年起,学校开设了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欣赏与创作水平日渐提高。指导教师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水平,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人与事,会欣赏优秀儿 3 童文艺作品。学生作品多篇发表,并且在全国童谣传唱中获二等奖。以此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校内条件成熟。融民俗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儿童歌谣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儿歌童谣欣赏与创作的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满足学生好闹、好动、好新奇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儿歌童谣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体目标设置如下:

1.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儿歌童谣,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格式、题材选择及一般创作方法。

2.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帮其积累语言,发展朗读和口语能力,体验遣词造句。

3.通过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世界的纷繁与陆离,通过儿歌童谣的学习,欣赏美,创造美。

4.用儿歌童谣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时空。

5.通过学习儿歌童谣,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包括言语知觉、言语记忆、言语思维、言语情感、言语个性等素养及其综合。(二)课程内容

根据我们的总目标,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

5(1)欣赏:中外民间儿歌童谣、同龄伙伴创作的儿歌童谣、名作家为孩子们写的儿歌童谣。

(2)仿作:在欣赏的基础上仿作,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3)创作:结合学习、生活、游戏进行创作。2.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一系列活动

(1)诵读儿歌童谣。以每日一首儿歌童谣,每周一星的形式,进行诵读展示交流。

(2)收集儿歌童谣。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儿歌童谣,搜集相关的民间儿歌童谣,感受不同地方的儿歌童谣风格及特色。

(3)赏析儿歌童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儿歌童谣、新儿歌童谣及中外民间儿歌童谣艺术欣赏、评价,了解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4)传唱儿歌童谣。通过相互交流,制作手抄报、出作品集,诗配画、配乐朗诵,向学校校刊、网站、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四、课程实施(一)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儿歌童谣教学向课处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儿歌童谣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儿歌童谣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2.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专题辅导。

3.开设儿歌童谣课。面向1——2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教学,辅导学生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邀请有关教师开展导读活动)4.开展儿歌童谣兴趣小组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交流评比,通过传唱研究儿歌童谣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5.开展“儿歌童谣节”系列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歌童谣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儿歌童谣的诵读与欣赏。(1)激发儿童歌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环境,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我们开展儿歌童谣教学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儿歌童谣发布阵地,让学生一来到教室就被这浓郁的儿歌童谣环境所深深吸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习儿歌童谣、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创编儿歌童谣,和家长一起开展“同一首歌谣”亲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

儿歌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人类童心的具体表现,是儿童自己的诗。儿歌童谣从表现形式上讲,分顶针格(前后两句首尾相接)、串话(同一类的事物,穿成一串用“一套一套”唱出来)、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很像顶针格,只是前后句的首尾相接时不必特别严格)、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

儿歌童谣从作者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欣赏趣味创作的;另一类是由儿童自行创作的,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也就成了一首首“无固定格式、语言生动、节奏鲜明、充满稚趣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优美的文词,动听的韵律,让人耳熟能详;超轶的睿智,讥讽的谑笔,使人解事识礼;而俏皮的揶揄,幽默的意味,更能使老少妇孺都忍俊不禁;至于那些实用的儿歌童谣,可使孩子们获得许多生活常识。全国各地都能听到儿歌童谣,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3)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指导

儿歌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主要是孩子们感兴趣。民间儿歌童谣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并围绕礼仪、时令、民俗、动物、植物、游戏等篇目整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活跃思想、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增进智慧。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课,带领学生欣赏儿歌童谣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1)在“儿歌童谣”的欣赏中感受美

儿歌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反映内容上都蕴含着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发现、去辨别,就会感受其美。①语言的美

祖国的语言极富音乐美,优秀的儿歌童谣认真诵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像一首宛转动听的歌。诵读中,语言潜在的音乐性就会变成语言性“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儿歌,语言诙谐幽默,读来倍感愉悦。像《颠倒歌》《数数谣》《绕口令》等都有这样的效果。②自然的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事物的美,人生活在自然中,宇宙万物,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处处蕴含着美的韵律,一些儿歌童谣所描绘的阳光、月色、大海、雪山……或雄、或秀、或奇,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选择、整合,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就不难感知其美了。③生活的美

生活美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包括理想美、环境美、行为美等诸方面。

(2)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感知美

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我们可将“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同步进行,在“赏”的启发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创”,其间,通过“仿”、“借”、“改”、“配”这四种辅助性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刚接触儿歌 童谣,需要有一个过程,了解它的特点和基本写法,我们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诗作为“赏诗”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仿照它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感情色彩,进行“仿作”。“借”就是借用“赏诗”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诗,借题写诗,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练习机会,避免学生因无所写而失去兴趣。“改”就是改变“赏诗”的结局或对所写人和事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你喜欢的我不爱。当然,“改”的练习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与“赏诗”为“敌”,因而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配”就是给图片,音乐配诗。在教给学生这四种辅助性的创作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告诉他们,哪怕是一片云,一朵花,一只花气球,只要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就可以写。(3)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通过 “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书一书、画一画、剪一剪、评一评、玩一玩、用一用”等途径引导学生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说一说:说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创作的儿歌童谣。唱一唱:唱儿歌童谣,用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换上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唱一唱,也可自己学着给儿歌童谣谱上曲子唱一唱。跳一跳:跳儿歌童谣,让儿歌童谣成为花样皮筋(跳绳)的伴唱,边说边跳,其乐无穷。演一演:演儿歌童谣,以儿歌童谣为素材,创编、排演童话剧、校园剧或歌舞,让儿童童谣走上校园舞台。书一书:书儿歌童谣,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画一画: 画儿歌童谣,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剪一剪:剪儿歌童谣,剪纸是学校的特色,亦是学校开发的另一内容校本课程,我们引导学生以剪纸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别有一番民俗民风。评一评:评儿歌童谣,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儿歌童谣指导创作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童谣的兴趣。玩一玩:玩儿歌童谣,游戏类儿歌童谣是学生尽情体验玩中学,学中玩乐趣的独特载体。用一用:用儿歌童谣,知识类儿歌童谣开阔眼界;规范类儿歌童谣形象导行,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更好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学生创作的优秀儿歌童谣,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校园里、社会上、大自然中。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放手让他们走出课堂,到校园,到操场,到各类活动竞赛中,到田野,到公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学校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以及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唱儿歌童谣、玩开心游戏、做文明新竹娃”主题教育,把言语学习、游戏指导、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法制 12 教育、规则等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儿歌童谣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课程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

其一是作品展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示,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儿歌童谣情况,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师资配备

1.以各年级语文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本课程的实施。2.集中学校在儿歌童谣教学方面有一定文学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实施的专题指导。3.聘请有儿童歌谣教学,有经验的家长及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实施的顾问。

(四)教材编写设想

1.学校儿歌童谣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教育性、民俗性、可读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创造性。教材的编写力求规范、通俗,切实反映儿歌童谣的基本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儿歌童谣的学习兴趣。

2.儿歌童谣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学校将组织教师和学生将收集到的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体裁的儿童歌谣进行整理,汇编,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来赏析这些儿歌童谣;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积累,把学生在学习儿歌童谣的过程中自行创作的,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编入教材。

篇6:中心小学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方案

一、XX社团活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

相对于国家规定和学校规定的课程而言,学生社团活动课程是一种自主性的课程,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同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社团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实践形式为主。因此,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合X社团活动课程的最基本特点。

课程按照社团性质分为7大类:

XX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个主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发展;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舞台,进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基本目标如下:

.了解自我的兴趣爱好、能力特质,形成自我发展的目标、促进目标的实现。

2.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实践活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

3.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主动探索问题。

4.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团队精神,在学习活动中有自律意识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品德。

5.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领导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通过社团活动,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提高科学素养,锻炼强健体魄,充实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学生社团的具体目标,由该社团的学生自行制定,编写成“某某社团活动课程实施纲要”

二、合乐社团课程实施说明

(一)课时安排(一般每学期在16课时)

(二)教学实施要点

.教学主体的统一——师生要达到“双适应双发展”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互为主体。

2.教程学程的整合——社团活动不能等同于常规教学活动,流动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的“教”的设计,也要关注学生“学”的设计,还要关注向家庭、社会的延伸设计,特别要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设计。

3.教学时空的转化——教学设计要求师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与某一时间点或空间点上,要使学生时时处处均处于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

(三)教学方式:交往、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等

(四)系列活动:实地考察、表演、作品展示、竞赛评比、实践操作等

三、课程评价办法

(一)评价内容

.各社团指导教师评价主要根据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须提供社团课程实施纲要、社团课程备课(上几次提供几次)、考勤评价记录、学期末学生评价表。

2.学生评价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采用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

(二)教师评价办法

结合社团课程实施纲要、社团活动教材、课程备课、考勤记录、学期末学生评价表、期末展示、课程走班日常检查记录表、日常调课表进行整体评价。

(三)学生评价办法

①每次活动结束,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可分为“A”、“B”、“c”、“D”记录,作为学期末评比依据之一。

②学期末,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查,考查时不采用书面考试,但要作评价记录。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效果等进行多角度评价,要重激励,不偏重于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尊重个性差异,促其专长、优点得以充分发展。

③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县、市、省、国家级比赛。

四、教材编写要求:

根据社团活动课程实施纲要,筛选、整合相关课程资源、素材,围绕合乐教育理念和社团课程目标,开发社团活动教材。

.教材要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图书室、外校、购买等);(4)拓宽现有教材。

2.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能够接受,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按照螺旋上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课程内容;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研讨交流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上一篇: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养生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