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2024-04-22

手术室感染的试题(精选8篇)

篇1: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手术室感染知识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监测

2.消毒:

3.灭菌:

4.灭菌法:

5.高度危险性物品

二、选择题

1、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24小时

2、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D、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3、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A.高度危险用品 B.中度危险用品 C.低危险用品

7、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选择哪一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A.灭菌 B.高水平消毒 C.中水平消毒 D.低水平消毒

8、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多少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A、4小时 B、8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9、配制过氧乙酸原液,甲液和乙液的配制比例分别是()A、3:4 B、5:4 C、4:5 D、5:5 10、2%戊二醛用于体腔内植入物的灭菌需多长时间?()A、30分钟 B、15分钟 C、4小时 D、10小时

12、医务人员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多少学时?()A.15学时 B.6学时 C.3学时 D.9学时

16、您在日常医疗活动中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皮刀、手术刀等锐器应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容器或垃圾袋()A、黄色垃圾袋 B、黑色垃圾袋 C、红色垃圾袋D、黄色标志容器盒 E、以上都可投 F、以上都不可投

三、判断题:

1、医院Ⅱ类环境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00cfu/m 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选用低效以上的消毒方法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防护镜

4、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

5、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四、问答题:

1、何谓医院感染?

2、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篇2: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对手术患者感染率的控制效果。方法60台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台。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消毒和护理,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对比两组手术细菌数和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术前10min、术中20min、手术结束时的细菌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白细胞(WBC)异常例数、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能够有效地减少手术时细菌数,降低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白细胞;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

医疗安全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最基础的要求,也是医院管理中重要课题之一。术后感染是医疗安全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外科手术危险因素之一,轻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后续并发症增多,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有报告指出,医院院内感染在3%~7%[1],而手术室是院内感染高发区,达20%~30%[2],其感染危险程度是普通病房的5倍以上,可见手术室的感染防控,将直接影响手术质量。本文由此出发,提出对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对外伤手术患者感染率的`效果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月~7月本院进行的60台手术,所有手术人员、手术环境(温度、湿度等)均基本一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台。观察组中脑科手术9例,骨科手术8例,肝胆结石切除手术7例,其他6例。对照组中脑科手术8例,骨科手术7例,肝胆结石切除手术8例,其他7例。两组手术室内手术种类、手术硬件条件和人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消毒:术前严格消毒双手、穿戴手术衣和鞋套、紫外线消毒等。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具体措施:①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组成感染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护理经验丰富,均经过严格培训,熟悉手术室预防感染知识;②制定手术室防感染程序: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③严格执行防止感染措施:a.手术前严格消毒双手,穿上经消毒的手术衣,带上口罩、头罩、鞋套等,由感染控制小组成员对手术室仪器、地面、墙壁进行检查,确保手术室的整洁、干净,室内完全消毒,避免细菌滋生;确保手术室自净时间>25min;b.手术后,对使用的各种器具应先去污,彻底地清洁,然后再灭菌或者消毒,对于部分特殊传染疾病者应先消毒,再清洗,然后再消毒灭菌;对于部分进入人体组织器具,务必灭菌;对于部分接触黏膜、皮肤的器具,必须消毒;而在消毒灭菌时,应依据器具性能、材质等合理选用化学方法或者物理方法消毒灭菌;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应由感染控制小组监测,由专门人员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并运送至医疗废物存放点;c.每个月感染控制小组监测手术室的仪器、环境,确保灭菌后的内窥镜、消毒液无任何微生物存在;确保手术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照射强度应该≥70μW/cm2;确保手术室空气细菌菌落数≤4cfu/cm2;确保消毒后手术室成员致病性微生物菌落数≤4cfu/cm2。

1.3观察指标术前10min、术中20min、手术结束时监测手术室细菌数,细菌数采样和检测方式参考文献[3]和相关标准进行检验;统计包括术后3dWBC异常患者例数(即WBC>10.0×109)、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手术室各手术时段细菌数比较观察组手术室术前10min、术中20min、结束手术时的细菌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情况的对比观察组术后3dWBC异常例数、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小结

手术室是预防、控制外伤感染发生的场所,直接关系着患者的预后效果,由于手术室长期处于运作状态,容易滋生各类细菌,因此如何降低手术室感染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3]。本文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强调术前的手术检查,确保术前手术室、工作人员符合要求;术后注重手术室器具处理工作,依据不同器具的性能、材质等进行针对性消毒或者灭菌,确保下台手术前符合要求,且强调做好手术室室内污染物、脏污的清理工作;适时监控手术室细菌菌落是否超过指标,确保手术室处于低感染状态。

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各手术时段细菌数、术后感染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感染控制路径在控制手术感染率上相比紫外线杀毒消毒的传统方式,细菌控制率更低,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能够有效地减少外伤手术时细菌数,降低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隋晓玉.感染控制路径对神经外科手术室空气消毒的效果及护理.河北医学,,21(6):1028-1031.

[2]季雪莲,马慧丽,冀会萍.手术室感染的因素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4(13):323-324.

[3]张玉红.环节质量管理在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预防中的应用.现代诊断与治疗,,24(18):4311.

篇3: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科行手术治疗的20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根据年龄、性别、手术种类等指标匹配选取未采用手术室感染控制标准路径2013年于本科行手术治疗的20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术前无明确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3)手术需有一定长度的切口。排除标准:(1)术前合并局部或全身感染;(2)合并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凝血障碍性疾病者;(3)合并有影响切口愈合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观察组中,男1084例,女916例,年龄16~58岁,平均(38.3±5.4)岁,腹部手术640例,颅脑手术130例,心胸部手术340例,骨科手术460例,妇科手术430例。对照组中,男1056例,女944例,年龄17~59岁,平均(37.6±4.9)岁,腹部手术660例,颅脑手术110例,心胸部手术320例,骨科手术470例,妇科手术4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感染控制路径实施

1.2.1对照组按照手术室常规操作开展临床护理,严格执行医院常规的登记、签字、消毒灯管理等各项制度,但未进行量化考核。

1.2.2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细化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具体方案如下:(1)布局与流程控制:将择期手术患者通道、急诊手术患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通道以及无菌物通道进行严格区分,在工作人员通道入口醒目位置张贴规范的更衣流程以及分隔换鞋法,停止使用一次性鞋套,并禁止逆行,使用醒目标识进行管理,充分做到洁污分流。(2)工作人员感染控制:严格控制出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跟进手术排班表上核定的人员名单在手术室入口处由专人核对后方能进入手术室,一般手术参观人员限制在2人,采用条形专用帽替代原有的部分普通级花棉布帽,更换经高温高压灭菌的洗手衣裤,对初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外科手消毒培训,并对原有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在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术中器械护士需及时擦净手术器械上的血迹,并及时更换擦拭血迹用的纱条;特殊的无菌手术必须在手术室外悬挂无关人员严禁进入的警示牌;禁止相互之间互串手术间,每台手术完后及时更换口罩及拖鞋。(3)手术患者感染控制:患者于术前晚做好术区皮肤准备,采用自行沐浴或者他人协助擦拭,在术晨更换经高温灭菌的洁净手术衣;由手术室工勤人员统一接送,严格做好室内车与室外车的区分,内外车采用平车进行交接。(4)手术室工勤人员感染控制:由后勤中心选派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无传染性疾病的合格工勤人员;上岗前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课程并进行考核,合核后方可上岗,每月由本科院感护士进行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整改或者淘汰,每半年由护士长组织工勤人员工作会议,做到质量持续改进。(5)手术室环境感染控制:手术室内物品精简,尽量减少物品、仪器的存放;每日清晨手术间内采用湿式擦拭,外科洗手池采用消毒液擦拭,手术中发现血迹以及其他可以污染物及时用消毒湿巾擦拭,每台手术结束后做到全面物表、地面的清洁,空气达到自净时间标准,做到每周、每月一次大清整,拖把做到一用一脱卸更换,抹布则一用一更换,同时区分不同颜色使用,并集中送清洗中心消毒。(6)手术器械感染控制:急诊手术使用一次性无菌敷料包;普通布类敷料的使用寿命为20次,一旦有损坏立即予以更换;一次性物品必须拆除外包装后放入手术室的一次性物品间;外带仪器必须经消毒擦拭后方能带入手术室。(7)手术后感染控制: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特殊感染手术污物采用双层黄袋并做好标识;污物通道与手术间之间采用双门隔离,避免污物通道与手术间的直通。设立院感小组针对上述感染控制路径的实施细节进行落实和监督,及时反馈及改进。

1.3观察指标(1)统计不同年度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控中心关于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5]:术后30 d内出现伤口化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伤口出现感染现象且被医生再次打开或其他医生认为切口感染的情况。(2)手术室感染相关指标检测合格率比较:空气洁净、物体表面及环境卫生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20例,感染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例(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0,P<0.05)。

2.2两组手术室感染相关指标合格率比较观察组物体表面、环境卫生等指标监测合格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气洁净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外科手术尤其是传统手术由于会对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产生损伤,因此当手术切口内的微生物污染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手术部位感染[6]。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以及手术所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患者及手术两方面的因素,手术方面主要包括:备皮方式以及时间、术区消毒、手术室环境、术中器械的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无菌理念等,而且手术方面的许多因素通过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可控的[7]。但是随着医疗业务的不断发展,手术量的逐年递增,腔镜技术的不断推广[8],进一步增加了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难度。因此根据手术室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制定详细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感染控制路径后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较未开展者显著降低,同时其物体表面以及环境卫生等手术室感染指标检测合格率也较未开展者显著下降。感染控制路径对可能导致手术室感染的环境、人员物品、无菌技术以及废弃物等方面管理因素进行重点防控。首先,建立健全手术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严格控制入室人员数量,禁止手术室内医务人员穿手术衣外出。其次,改善手术室的环境和布局,切实做到手术区与洁净区、污染区分开的原则;手术区域更新了空气净化设备。第三,加强手术室内物品的消毒灭菌管理,同时进一步强化手卫生及无菌操作理念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洗手依从性,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9,10]。第四加强手术室空气的细菌检测,合理处理手术室污物。隋晓玉[11]证实感染控制路径能够显著降低手术室的菌落总素,降低感染率。多项研究证实感染控制路径实施与否在手术过程中检测的菌落数,术后患者体温、血常规、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12,13]。上述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相似,但其更侧重全身感染的相关指标,而本研究则重点在于感染控制路径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张彩霞等[14]研究认为手术室的优质护理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以及手术室监测指标的合格率,但是其实施的主要在于护理措施方面,对于手术室整体管理方面并未涉及,这也是本研究较为重视的一点。

综上所述,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能显著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同时提高手术室内外科手消毒、空气洁净、物体表面以及环境卫生等指标的检测合格率,值得在手术室感染防控方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开展感染控制路径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手术室开展感染控制路径,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科行手术治疗的2000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匹配2013年的200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开展感染控制路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物体表面、环境卫生等指标监测合格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气洁净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开展感染控制路径能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4: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关键词】医院感染;质量标准;感染控制

近年来,由于我院外科住院大楼的启用以及管理上的加强,我院手术室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问题,现将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量表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考核方法

1.1 健全手術室感染管理组织

手术室成立科室感染小组,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检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手术室感染工作督促,定期检查考核,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2 加强感染管理培训

手术室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掌握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控制重点环节,并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加以防范,提高医院感染知识水平。

2 考核内容

根据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环境、人员、物品、操作技术、感染手术管理、洁净手术室的管理。

3 完善手术室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3.1 完善手术室环境的卫生学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手术室物体表面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间的清洁用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

3.2 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

手术室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室的门在术中应当关闭,减少人员的出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人员应当限制进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放入指定的位置。

3.3 操作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具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一次性医疗设备、器械不得重复使用;接触病人的麻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无菌物品或设备时,应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期,物品放入手术室洁净区域,药物应该去除其他外包装存放于无菌物品区域内[1]。

3.4 洁净手术室的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进入洁净手术室清洁区、无菌区人员应当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服;每个区域的缓冲区应设置显著标识,各区域的门应保持关闭,不要同时打开,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净化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结束后30分钟关闭,每周定期对设备层的新风机组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并进行记录;消毒气体、麻醉废弃的控制排放,应当利用单独系统或送风系统连锁的装置[2]。

3.5 洁净手术室的质量评价及监测要求

投入运行前,应当经有资质的质检部门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气压差;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态的检查;每半年对洁净手术室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

4 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加强日常督导检查

通过日常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并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防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督导考核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手术室环境质量考核评价

物体表面应定时做湿式清洁(擦拭),湿式清扫。遇有血液、体液的污染时,先用消毒溶液擦拭,后用清水擦拭,每周做终末消毒(包括无影灯、手术床),清洁用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志,使用后洗净、消毒、晾干。

4.2 手术室物品质量考核评价

所有手术室内的物品必须保持清洁;外来物品必须除去外包装,擦拭干净后方可进入手术室;器械、敷料、内镜等物品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前必须再次确认其有效,启用后的无菌盒24小时内有效,无菌持物钳干燥保存,开启后4小时内有效。外用冲洗溶液现开现用,未用完者,于手术结束后弃去;无菌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一次性物品与布类物品分别存放;软质内镜应垂直挂在清净、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房间橱柜内[3]。

4.3 手术室操作技术质量考核评价

无菌技术操作提倡全过程无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

4.4 麻醉操作技术质量考核评价

保障病人麻醉过程安全,保持麻醉区域的整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4.5 感染性手术质量考核评价

术前访视,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加强防范;术毕将所有物品在手术间内进行分类后方可出手术室,并根据不同的感染性质,相应做好术后的消毒处理,包括室内空气[4]。

4.6 洁净手术室管理质量考核评价

手术室间内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限制参观人员数量;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须按规定更换专用工作服,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病人上手术台后尽量减少翻动,在安置完病人手术体位后方可开启无菌包;严禁术中门户敞开;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式打扫;粗效过滤器1~2月更换,中效过滤器3个月更换,高效过滤器每年检查1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处阻力160pa或已使用3年以上时予以更换;回风口过滤器每周清洗,每年更换。

5 小结

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是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手术室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科注重手术室重点环节的监控,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日常督导检查,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了手术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医疗纠纷,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代文杰,张启龙.无菌技术的正确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0):39.

[2]黄风华,马育璇.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军医出版社,2006:168.

[3]楚智慧,张黎,王凤华,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1):71-72.

篇5: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关键词】 手术室感染部位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4(c)-0189-02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及器官腔隙感染。有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在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居第3位,略低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占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14%~16%[1]。手术部位感染不但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费用,而且提高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室作为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要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严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途径

1.1患者自身菌污染

病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常存在一些正常的菌群,如果手术前准备不当,消毒不完全或者手术过程中各个脏器中的细菌直接污染手术区域而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有研究表明,呼吸道、口鼻腔及皮肤伤口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会阴部感染多以肠道细菌为主,在手术部位感染中,来自病人自身感染的占多数[2]。

1.2手术环境污染

1.2.2手传播手常与外界接触,容易携带细菌,对手术部位传染比空气传播更直接,更具危险性。外科洗手要求除去暂留菌和减少宿生菌至最少[4],保证工作人员带菌量≤5cfu/m3,但是宿生菌难以除尽,手术过程中由于自身出汗会将工作人员自身皮肤深部的细菌带到手表面,使细菌在手套中生存,若手套破裂则可直接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研究显示,外科洗手在100min后仅为40%的合格率[5],而术中手套破损率为24%,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或器官腔隙感染。

1.2.3器械、敷料传播手术室中所用到的一切物品均是高危险品,必须达到一定的灭菌标准,若未达到标准,手术器械可直接引发手术部位感染。如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感染事件因手消毒液含有非结核性分枝杆菌造成168名孕妇儿童集体感染,感染率达到56.85%。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强化医护人员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意识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才能自觉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新知识,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并对手术室的监控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监控。

2.2建立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应该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应严格落实,使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根据医院感染相关规定,制定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自我防护制度及一次性手术用品管理制度等,来控制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成立4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手术室每月进行各指标检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补救,保证手术室各项工作的进行。随着制度的完善、责任的明确,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

2.3手术室预防感染措施

2.3.1预防手术室直接接触污染手术室中直接接触人体组织、血液、体腔的手术器械、敷料,均为高危医疗器械[6],必须一用一灭菌。原则上手术器械、敷料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而不能耐高温,耐高湿的则选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无菌物品的存放,每个器械包表示化学消毒指示卡,贴上胶带,保证灭菌效果,放于无菌敷料间,按灭菌先后顺序放置;物品若超过灭菌效期,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医疗安全,应严格把好进货关、使用关、回收关及销毁关,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按专柜存放,并定期对柜子进行紫外线消毒,用前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商标、有效期、批号、包装的密封性等,如有不合格情况均不可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专人专责制,建立登记制度,按规定正确操作,分类入袋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公害。

2.3.2预防手术室间接污染预防患者自身污染,患者术前沐浴清洗术野皮肤,保持患者自身清洁,有研究表明,在不影响手术及术后固定情况下,可不去除手术部位毛发,若必须剃除保持皮肤无划痕,严格正确准备病人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适当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术野,来配合手术要求;洗手消毒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不能减少洗手的步骤和时间[7]。手消毒所选用的消毒液不能敞口使用,以免药液挥发影响有效浓度,应选择毒性低,刺激性、过敏性小的消毒剂;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感染手术部位的有效措施,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已灭菌的物品继续无菌,不被污染;术中保持手术室门关闭,通正压气,环境表面整洁,人员数量和流动应最大限度减少。严禁在手术中制作敷料及整理包布;手术室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和紫外线消毒,包括手术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消毒。

2.4手术室的无菌管理

检测管理检测手术室的微生物含量,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无菌包、手进行微生物培养,每月监测1次。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方法是否科学,则需要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此检测是检查消毒效果的唯一手段。检测方法必须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监督管理主要是应用在无菌操作的监督。手术是集体行为,人数众多,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任何一个成员的松懈或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要人人互相监督,保证在无菌面前人人平等,而护士长作为组织监督的关键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术室各项制度是手术安全与无菌技术的重要保证,经常按照制度进行自查,发现问题集体解决,做到事不清不放过,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未受到教训不放过,利用晨会使全体工作人员吸取教训,进行优劣评价,使制度变成习惯,形成作风,由他律变成自律。

篇6: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样选择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感染;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6-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各类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预防手术室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中的关键与重点。手术室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就医的时间内所致的感染,而入院前所潜伏或携带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内感染之中。据有关调查表明,易感体质、身体抵抗力弱、药物作用、医院环境污染及病房缺陷、在医期间交互感染等因素均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严格细致的检查每个护理操作环节,避免感染在院内的出现与扩散。为保障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感染,我院在手术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样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2±5.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9例,其它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6.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8例,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8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即基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制度管理:认真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加强隔离消毒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同时加强执行与监督制度。②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认真按照护理流程及查对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与观念。③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术前术后给予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每日通过消毒剂湿式打扫地面及擦拭物体表面,将无菌物品放置于专用位置,并定期消毒清洁。放置、使用灭菌物品时应注意检查其完整性及化学胶带指标色彩,若有可疑情况不应作为无菌包应用,术前及术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全面消毒。强化对手术器材及物品的灭菌消毒管理,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特异性感染及感染用品应以“消-洗-消”为原则进行双消毒处理。重视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防控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④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强化人员管理,医护人员及所有患者须更换手术服及患者服,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术前对患者病情给予细致掌握,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有效咳嗽、深呼吸、拍背等)以及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清洁卫生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此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感染发生,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术中应注意保暖,注重无菌操作意识,以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应降低空气中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2],传递器械时应注意动作幅度,术后更换约束带、被罩、床单,开窗换气,及时处理术后污物,同时定期对患者切口给予检查及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术后应对各类型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认真标注,保证管理的畅通,做好失禁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并遵医嘱加强饮食指导,以此提升免疫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率(%)表示,两组间对比以x?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讨论

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的成功率与完整性。手术室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患者自身衣物或携带感染所致的污染常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因此,加强各项消毒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出现是护理工作的关键,这既能够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又能够有效减少医疗风险。

我院对手术室进行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这对防控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手术室感染的护理干预是从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护理干预前合理改善手术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有利于减少感染出现的几率,在感染性手术后采取正确及时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本次护理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消毒洗手是常见的护理步骤,但部分护理人员常因消毒意识缺失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手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与患者接触前后必须洗手,需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注意两手高于肘部,防止污染。

总之,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篇7:手术室感染的试题

果分析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日益关注的卫生问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组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推迟伤口愈合,同时也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骨科手术较为特殊,一般在术中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接触到外界材料的机会增大,容易引发切口感染,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骨科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仍属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防治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资料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在(42.1±3.5)岁,所有患者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经过临床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有脓性分泌物。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③切口裂开,有弄下分泌物流出,切口深处穿刺有脓液。④切口抽出的分泌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为阳性。满足①③④中的任意一项则诊断为切口感染,单独符合②不可进行诊断。

3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切口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手术环境的影响。对于急诊手术与手术地点,都可以归因于手术环境一类,由于急诊的时间仓促与手术室的功能性较为综合,术前准备往往不充分,会产生感染情况;(2)手术环境中,除菌的低标准,使得空气污染中外源性细菌易于繁殖并在切口处容易种植。手术前与手术后加强人为的除菌隔离,也能有效的控制空气污染;(3)手术部位因素。由于腰髋部以下手术的切口深、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4)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时间的手术,切口暴露的实践越长,对于感染的概率就越高;(5)接台手术因素。由于医院手术室资源较为紧缺,连台手术较为常见,因此对于接台手术,中间对于细菌的消毒与空气的更换,就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对于细菌的杀除也很难达标。

4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4.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手术前有必要对患者的手术局部或是全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详细的手术部位及区域,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术后感染。

4.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和放置要严格,注意要避免手术时污染。

4.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尽可能清理掉衣外的细菌,使手术室内尽可能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是参观者也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让参观者尽可能避免在室内来回走动,禁止参观者或其他人员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4.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医护人员们有必要在患者手术之前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交代好患者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信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缩短手术时间。主治医师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从而高效且快速的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5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

6讨论

骨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等的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骨科无菌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过程就会存在差异,引发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患者病情程度、手术方法与手术准备等因素都会对手术切口感染造成影响,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手术各个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多种因素均能影响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术前皮肤准备、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及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等,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细致有效的全面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从而提高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8: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手术室是对患者施行手术和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场所,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室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故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区域,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院内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近几年来,笔者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控,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健全医院与科室感染管理的网络组织

笔者所在医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及医院感染科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每周定时或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和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检查督促,保证措施落实,组织落实是现代科学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因此,成立控感小组,配合质控小组加强内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成立了由科主任、护士长、监控护士组成的感染质控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等工作。每周随机抽查、检查,对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加以防范,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力度,每月协助检验科进行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 学习有关院感知识,提高控制感染意识。

2.1 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知识

讲座,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不断更新医院感染意识,训练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与无菌观念,使其认识到手术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从自我保护、免受感染的认识提高到“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认识高度,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及改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

2.2 在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笔者所在医院经常选派护士长及护士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学习,并将所学到的新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工作中。管理者首先要得到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才能正确指导监督、管理他人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加强对《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并掌握《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该工作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消毒灭菌工作起到真正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作用,才能把该工作做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走入持续发展的轨道。

2.3 笔者所在医院经常组织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培训及考核,

加深了对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是消毒灭菌,医院消毒灭菌措施的全面实施和消毒效果的监测是提高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的重要手段[3],是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医院根据目前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消毒灭菌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4 手术室控制感染对策

4.1 手术室空气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全部采用层流净化装置,并且由主任、护士长负责监督专业维修技师、护士、护工对手术室的维护工作。术前30 min开启空调净化系统,温度22℃~24℃,湿度50%,术后整理完30 min后关闭。手术室护士负责每天开启及关闭空调净化系统并做好登记,出现故障,马上上报主任、护士长与维修技师,及时排除故障,保证空调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手术室护工负责每天对手术室环境清洁整理,每周对入风口、回风口过滤器清洗一次。

4.2 物品

手术室消毒物品的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术室感染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消毒灭菌物品管理的好坏,轻则导致切口感染,重则影响手术的成败,以致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消毒灭菌物品的质量管理必须科学、严格。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对腹腔镜、膀胱镜、一般诊疗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30 min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需浸泡10 h,每次灭菌前用浓度指示卡监测其最低有效浓度(一般要求在1.5%以上),每2周更换。灭菌包外贴指示胶带,包内放指示卡,按灭菌时间的先后存放在洁净手术室的有空调净化装置的附属房间内的网架上,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4.3 手术人员的手

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直接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主要途径是医务人员的手[4]。因此,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擦手。目前常用外科洗手法有碘伏刷手法和七步洗手法后快速手消揉搓,保证每次检测合格率达100%。

4.4 加强对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灭菌物品存放在有空净化装置的房间内,专柜存放、离地面30 cm,柜内清洁干燥,空气含菌量≤200 cfu/m3,温湿度适中,基本每天开放空调净化系统。一次性物品在使用前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霉变、无菌有效期,按日期先后顺序摆放使用,用后要放入医院统一黄色垃圾袋内,由医院统一回收处理。

5 手术后污物处理。

5.1 非感染手术

手术器械先初步清洗(将血迹冲去)酶浸泡再清洗擦干上润浸剂晾干送供应室高压灭菌。用1:50的84消毒液擦拭手术单位血迹,浸泡用过的污物盆、吸引瓶、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消毒清洗。

5.2 感染手术

除同非感染手术外,手术器械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再清洗擦干上润滑剂,布类敷料放入专用布袋内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

6 讨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与预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无菌技术是确保术后无感染的重要环节,只要在一个工作的细节上违反了原则就会造成感染的机会。手术人员对手术间所有用物均需有明确的无菌概念,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这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之一,执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危和预后。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因地制宜作好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室护士的无菌技术非常重要,所有手术区用物均需经过器械护士传递,避免污染手术区,并且监督各参加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加强非手术人员的控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建立登记制度,如术后患者终末消毒登记等。院感科及检验科每月对手术间空气、物表、医护人员的手、无菌物品、消毒液的检测,结果均在国家标准以内。几年来,笔者所在医院I类切口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未发生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参考文献

[1]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22.

[2]魏革,刘苏军.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9.

[3]王宗升,刘金淑,韩全乡,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50.

[4]富绍祯,译.医院内感染的流行是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国外医学·管理分册,1985,2(12):64.

[5]李丽华,王晶.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及加强培训.中国医学创新, 2009,6(6):89.

上一篇:群众路线第二环节工作方案下一篇:太阳是大家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