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2024-04-21

《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

4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生1:(举例)……

生2:(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单价×数量=总价”。(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教学例

5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3页例5主题图)

师:你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答)

师: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

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速度×时间=路程”。(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价格和行程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 × 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篇2:《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4

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生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生1:(举例)……

生2:(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单价×数量=总价”。(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教学例5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3页例5主题图)

师:你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答)

师: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速度×时间=路程”。(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价格和行程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 × 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篇3:《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例: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B、C三个港口, 甲、乙两船同时分别从A、B港口出发, 沿直线匀速驶向C港, 最终达到C港。设甲、乙两船行驶x (h) 后, 与B港的距离分别为y1.y2 (km) , y1.y2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

(1) 填空:A、C两港口间的距离为______km, a=______;

(2) 求图中点P的坐标, 并解释该点坐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 若两船的距离不超过10 km时能够相互望见, 求甲、乙两船可以相互望见时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 由甲的图象可知A、B两港口相距30km, B 、C两港口相距90km, 因为 A、B、C三个港口依次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A、C两港口间的距离为30+90=120 (km) 。

由甲的第一段图象可知, 甲的速度为300.5=60 (km/h) , 所以a=12060=2

(2) 点P在甲的第二段图象上, 此时甲、乙两船均在B港的同侧, 因为它们与B港的距离分别为y1、y2, 所以y1=y2, 此时甲船追上乙船。求图中点P的坐标的方法有两种, 详见解题过程。

(3) 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当x≤0.5时, 即甲、乙两船在B港异侧的情况。我们可借助于线段示意图来解决。如图2。

列出满足条件的式子为y1+y2≤10, 即 (-60x+30) +30x≤10, 从而求解。

情况二:当0.5<x≤3时, 即甲、乙两船在B港同侧的情况。甲、乙两船在B港同侧。我们同样可借助于线段示意图来解决 (图3) 。由 (2) 知, x=1时两船相遇, 因此以 (1, 30) 为分界点, 又分为乙船在甲船的前面和甲船在乙船的前面两种情况。①当0.5<x≤1时, y2-y1≤10 即30x- (60x-30) ≤10, 从而求解。

②当x>1时, y1-y2≤10, 即 (60x-30) -30x≤10, 从而求解。综合①②, 得出结论。

解: (1) 120, a=2。

(2) 由点 (3, 90) , 求得y2=30x。

当x>0.5时, 由点 (0.5, 0) , (2, 90) 求得, y1=60x-30。

当y1=y2时, 60x-30=30x, 解得x=1。

此时y1=y2=30, 所以点P的坐标为 (1, 30) 。

该点坐标的意义为:两船出发1 h后, 甲船追上乙船, 此时两船离B港的距离为30km

求点P的坐标的另一种方法:

由图1可得, 甲的速度为300.5=60 (km/h) , 乙的速度为903=30 (km/h)

则甲追上乙所用的时间为3060-30=1 (h) , 此时乙船行驶的路程为30×1=30 (km) 。

所以点P的坐标为 (1, 30) 。

(3) ①当x≤0.5时, 由点 (0, 30) , (0.5, 0) 求得, y1=-60x+30,

依题意, (-60x+30) +30x≤10, 解得x23。不合题意。

②当0.5<x≤1时, 依题意, 30x- (60x-30) ≤10,

解得, x23, 所以23x1

③当x>1时, 依题意, (60x-30) -30x≤10。

解得x43, 所以1x43

综上所述, 当23x43时, 甲、乙两船可以相互望见。

篇4:“简单的行程问题”教学纪实2

教材分析:路程、时间与速度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穿插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之中,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数学问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的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需要精心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能充满兴趣、轻松愉快地学数学、用数学。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行程问题数模的建立还是很纯数学化的。本节课重点帮助学生构建行程问题的数模。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3.让学生经历将简单的行程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学会速度的表示法。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去数学王国里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有飞船、飞机、高铁、火车、轮船、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还有老虎、猎豹、鸵鸟、蜗牛等小动物。(多媒体呈现。)

师:你们愿意去那里探险吗?我们今天的探险就和这些交通工具和小动物有关。下面让我们走进数学王国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扩大学生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彩多姿。)

二、探究新知

1.利用经验,解决问题。

出示习题:(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利用多媒体呈现汽车行驶的过程及骑自行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形象地体会到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解答,教师指名两名同学板演,谈思路,集体订正。)

师:比较一下,这两道习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师:像这样每小时70千米,每分钟225米又叫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简单的行程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

2.教学速度概念,学会速度写法。

(1)教学速度的概念。

师:同学们,像这样每小时70千米,每分钟225米又叫做速度。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每小时、每分钟。

师:这叫单位时间,单位时间还可以是每秒、每天、每年、每月等。

生:还有长度。

师:这是路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速度吗?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2)学会速度的写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人们为了更清楚、更简明,采用复合单位的方式表示速度。请你们拿出手中的pad自学速度的写法。一辆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可以写成225米/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pad进课堂,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3)练习速度的写法。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了速度的写法,下面老师出示几个速度请你用复合单位的方式表示出来

(出示交通工具图片。飞船每秒钟飞行9.8千米:飞船9.8千米/秒。飞机每小时行驶800千米:飞机800千米/时。高铁每小时行驶330千米:高铁330千米/时。)

(出示小动物图片。猎豹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10千米。鸵鸟每小时奔跑70千米。蝴蝶飞行速度每分钟500米。)

(4)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们想知道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下面就请你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上网搜索一下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学生自主查找,汇报交流。)

师:除了人们发明的各种交通工具,自然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速度,你们也动手查一查吧。(学生动手查找,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查找各种交通工具及自然界中的各种速度,扩充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

(课件出示: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神州七号飞船的运行速度大约8千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见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吗?

生:我们应该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扩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师:4小时、10分钟是时间,4小时行驶的距离叫路程,10分钟行驶的千米数也是路程。

3.探究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想一想路程、速度、时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学生自学研究算式,根据算式写出关系式,汇报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师总结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4.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速度。

(1)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这辆汽车行35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通过线段图呈现题的数量关系;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汇报结果:小组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

地铁每小时行驶80千米,地铁的行驶速度写作(       )。

轮船每小时行驶55千米,轮船的行驶速度写作(       )。

2.我来说一说。

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请问:

(1)60×4=        表示什么?

(2)240÷4=       表示什么?

(3)240÷60=      表示什么?

3.解决问题:他会超速吗?

限速60千米/时。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3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又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公园小学)

篇5:行程问题之相遇和追击教学案3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相遇问题中总路程、相遇时间、甲乙的速度之和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适当的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追击问题中路程差、追击时间、甲乙的速度之差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适当的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自学指导:

行程问题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一)、相遇问题:甲、乙两个运动物体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同时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

1、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总路程。

2、它们同时出发到相遇用的时间相等。

所以: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甲速+乙速=总路程÷相遇时间

练习一: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6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3千米,经过4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对面开来,第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第二列火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两车相遇时,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多行了20千米。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3、在一次战役中,敌我双方原来相距62.75千米。据侦察员报告,敌人已向我处前进了11千米。我军随即出发迎击,每小时前进6.5千米,敌人每小时前进5千米。我军出发几小时后与敌人相遇?

4、A、B两个城市相距380千米。客车和货车从两个城市同时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比客车每小时快5千米。这两列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5、一辆货车一辆客车从a地驶往b地 速度比是3:4 两车在离中点18千米的地方相遇,a地到b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6、客车与货车速度比是3:2,两车分别从AB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两车距中点30千米出相遇,求AB距离。

7、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地、B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10,当货车行到全程的13/24时,客车已经行了全程的5/8,。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二)、追击问题:有甲、乙两个远动物体同时从A、B两地同向远动,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它的特点是:

1、是两个运动物体的路程差就是AB之间的距离。

2、它们同时出发到追上所用的时间相等。

路程差=(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 = 路程差÷(快速-慢速)快速-慢速 = 路程差÷追及时间

练习

二、1.一列快车长170米,每秒行23米,一列慢车长130米,每秒行18米。快车从后面追上慢车到超过慢车,共需多少秒?

2、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我军侦察到敌军在我军南面6千米的某地,正以每小时5.5千米的速度向南逃窜,我军立即以每小时8.5千米的速度追击敌人。在追上敌人后,只用半小时就全歼敌军。从开始追击到全歼敌军,共用了多长时间?

3、一排解放军从驻地出发去执行任务,每小时行5千米。离开驻地3千米时,排长命令通讯员骑自行车回驻地取地图。通讯员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回到驻地,取了地图立即返回。通讯员从驻地出发,几小时可以追上队伍?

4、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先从甲地开往乙地,当距离甲地16.8千米时,客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两车相遇时货车行了全程的一半,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二、挑战数学竞赛

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2千米。甲车行驶四个半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立即从原路返回,在距离西站31.5千米的地方和乙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综合算式或分步列式)第二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应用题第6题

篇6: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杏花村小学 包桂萍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第8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的例题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两种策略,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并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策略。

2、发展性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联系生活素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与数学运算的意义建立联系,能正确地确定算法。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能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能告诉大家你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吗?为什么喜欢看?你们想知道老师小时候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吗?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看吗?对,因为他很聪明,在解决问题时很有头脑,很讲究策略。

2、你们也象 一样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吗?那我们在做事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先想一想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上,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复习揭题

谈话:今天老师要来问问我们班级有没有哪位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你有没有留心过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生答。看来你们跟小明一样是个大马虎,今天小明在上学的路上特意留心了一番,他发现自己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课件演示)你知道从他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生口头列式子:70×4=280米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看,小明这么一走,就走出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这是我们过去学习的知识。介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出示: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我们就在“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再研究点新问题,怎么样?

三、探究,认识并运用策略解决行程问题。

1、理解词语“同时、相对、相距、相遇”

师:接下来有这么几个词,你们读一下,自己读自己的。出示“同时、相对、相距、相遇”,好了,能用你们的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语表演出来吗?两个人一小组,好不好?(生小组合作)小组演示,两人上台(同时—--他们俩“预备走”叫不叫同时?相对—---生面对面,师让一生或两生背对问:这叫相对吗?不叫,转过来。相距—---他们俩中间有一段距离,只要没挨在一起就行。相遇—---老朋友相见,充满了感情,这就叫相遇。)

师:那这样,你暂时叫小明,站左边,你叫小芳,小明小芳面对面站好,8:00开始同时从家向学校走来,8:04两人相遇了,大声告诉大家,你走了多长时间?你呢?他们同时用了几分钟?为什么是4分,同意吗?好了,同学们,我们现在又通过演示了解了4个基本概念同时、相对、相距、相遇,那么有了这么一个基础,我们来挑战一个难关好不好?

2、课件出示例题:早晨,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到相遇点学校在哪里?中间?离小芳较近?说出理由)那么老师奇怪啊,同学们,小明和小芳相对而行,正是这样一个信息,你们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你们同意哪种观点?生答,再问错生,听了别人的介绍,你有什么启发?(读题一定要细心)然后问他们相遇时用的时间相同吗?分别用了几分钟?)

3、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问: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很清楚地整理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列表法我们已经学过,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我们一起来填一填.生口答,师用课件演示.提问:我们用列表法整理了条件,有什么好处吗?(有条理,更清晰)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是如何画线段图整理.问:先画什么?(一条线段,左端表示小明家,右端表示小芳家.)师演示,学校画哪里?还要表示哪些信息?(他们的速度和时间)怎样在线段图中

表示呢?接下来会画了吗?生动笔尝试.交流画法(生作业展示并根据线段图说题意)问:怎样表示问题呢?

4、解决问题

问:你能根据我们整理的结果,来求出两家相距多少米吗?(生列式解答,写在书本上。)全班交流(有没有勇敢者上台?有没有不同的做法?综合算式可以吗?两人交换下意见,师巡视。写好的同学请坐好,有没有困难的同学?)

解法1:70×4+60×4 解法2:(70+60)×4 生作业纸上台演示。

同学们,这两种方法,你们喜欢哪种就个哪种,好吗?老师今天很高兴,开始同学们一个问题都不问,后来有不少同学都举手提问了,我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好良好的学习势头。受老师的表扬,怎么一点表情都没有啊,呵---终于给我灿烂的笑脸了。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来,为自己喊一声“加油!”。

5、课件出示“试一试”。傍晚放学后,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学校出发回家。小明向西走,每分走60米;小芳向东走,每分走55米。经过3分,两人相距多少米?(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解题方法,作业展示。

6、比较两题异同点。

小结:虽然两人开始时站的位置不同,走的方向也不同,但从图上可以看出两题求的都是两个人一共走过的路程,所以都可以先求出每个人走过的路程再相加,或者先求出他们的速度和,再乘时间。

四.巩固练习想想做做2

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小明和小芳在学校的环形跑道上跑步

(课件出示题目和图)

提问:要求跑道长多少米,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求?怎样列式呢?在小组中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追问:如果把这条线剪断,拉直,你发现了什么?

这题有那么一点复杂,也有那么一点挑战性,送给你们回去思考,好不好?

五.梳理新知,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帮小明,小芳解决了不少问题,那这几个问题都跟行程有关,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这节课的收获吗?(主动提问,审题认真)

篇7:《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5~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目标:(1)速度指的是什么?怎么表示?

(2)行程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于生活。同时激发发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自学。

三、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1、基本训练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练习八第5题)。猎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时110千米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2)练习八第6题。

2、拓展提高(1)速度 时间

路程 225米/分 12分

10小时 1200千米 50米/秒

350米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步行20分钟,他的步行速度是95米/分,每天上学放学要走两个来回。小明每天上放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层次性作业,使各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篇8:“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的表示方法, 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3.初步学会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探索数学的乐趣, 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落实教学目标, 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从生活本源中抽象数学模型。行车、走路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情, 但生活中的行路问题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学中的行程问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但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 而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的提炼, 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的数学模型。因此, 教师应十分重视数学模型的提炼、抽象过程, 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素材, 如以赛车、运输、旅游等活动作为感性支撑,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引导学生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重要概念。

2.在解决问题中揭示数量关系。行程问题不仅要使学生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 而且要引导学生寻找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问题中揭示数量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解决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比较和归纳各算式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 抽象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还要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加以研究, 引导学生发现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如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路程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3.在深化练习中提高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解决行程问题, 既要依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又要防止机械地套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师应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例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搜集和分析信息, 在正确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提供缺少信息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一个思考、补充条件的过程,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借助情境, 理解“速度”的意义

1.利用课件创设赛车情境:一个赛车现场:A、B两车正准备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猜一猜, 哪辆车会获胜? (课件动态展示比赛后B车获胜。)

2.讨论交流:为什么B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 决定获胜的是什么因素? (引出“速度”概念。)

3.揭示课题。

4.课件出示:“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飞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5.初步感悟“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都表示单位时间, “160千米”、“60米”、“12千米”、“340米”、“30万千米”都表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我们把物体每小时 (或每秒、每分、每天) 行的路程的多少, 叫做它的速度。

6.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将“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写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时”, 将“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写成“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 强调用“ (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 / (单位时间) ”来表示速度, 指出“路程单位/时间单位”是用来表示速度的“复合单位”。

7.举例说明“速度”。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或动物的速度, 并在班上交流。

8.完成课本第56页第5题用“复合单位”改写已知的速度, 再交流改写情况。

9.抽象概括:组织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什么是速度”, 进一步明确行程问题中“速度”表示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学习有机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速度”,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提升, 加深对“速度”的认识, 理解速度的意义, 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抽象数量关系

1.学习课本例题, 感悟数量关系。

(1) 出示例3第 (1) 题: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 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 讨论交流“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表示什么意思?求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3) 反馈汇报, 理清思路:“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表示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 即1小时行80千米, 求2小时可行的路程就是求2个80千米是多少。

(4) 引导观察, 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80×2=160 (千米) 或2×80=160 (千米) , 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中80千米、2小时、16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数量 (板书:“速度”“路程”) 。

(5) 学生独立完成例3第 (2) 题: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 10分钟可行多少米?

(1) 列式计算。列式为225×10=2250 (米) 或10×225=2250 (米) 。

(2) 引导学生观察, 并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数量。

2.梳理解题过程, 寻找数量关系。

总结以上两题的解答方法, 观察讨论, 完成以下问题:

(1) 这两题叙述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2) 两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2小时、10分钟表示什么数量?80千米/时、225米/分又表示什么?

(3) 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160千米、2250米表示什么?

(4) 根据算式, 尝试总结速度、时间与路程这三个数量的关系。

3.概括数量关系, 抽象数学模型。

(1)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寻找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进行概括。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都有三个数量, 即速度、时间和路程。从上面的例题中看出这三个数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在算式中是怎样体现的?

(2) 沟通已知条件、问题与相应的三个数量的联系, 让学生说一说。

(3) 引导学生理清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抽象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 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既掌握数量关系, 又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应用模型, 巩固数量关系

1.巩固“模型”知识, 学会解决问题。

应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分析以下问题需要补充哪个数量才能解答:

(1) 一辆客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求武平县城到福州有多少千米?

(2) 一辆小轿车3小时到达目的地, 这辆小轿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3) 一辆货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 这辆货车从武平县城出发, 9小时能到达广州吗?

2.掌握数量关系, 灵活解决问题。

(1) 如果三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出发, 都行2小时, 哪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最长?哪辆汽车行驶的路程最短?如果都行4小时呢?你怎么想?

讨论得出:在出发地点、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速度越快, 行驶的路程越长;行驶的路程短, 说明速度越慢。

(2) 如果三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出发, 都到上海, 哪辆汽车先到达?你是怎么想的?如果都到北京呢?你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讨论得出: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 速度越快, 行的时间越短;速度越慢, 行的时间越长。

3.拓展数量关系, 正确解决问题。

(1)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时用了3小时, 返回时用了2小时, 去时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 返回时平均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 先猜一猜, 再解答。

(2) 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 怎样知道这段路程有多长?

引导小结:在解决问题中, 先要找出相对应的速度和时间, 再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路程。

[设计意图: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数学思想方法做指导, 数学思维做支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为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提炼和抽象, 还要组织相应的训练, 让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深刻, 掌握更熟练, 应用更自如。本环节通过学生补充信息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知情共融

篇9:《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一、我国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的特点

一是主要的一次能源品种、即直接开采利用能源资源的上游产业产品价格已经形成以市场供需定价为主的局面。目前,除“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以外,我国煤炭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原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接轨,也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海上天然气价格也由市场决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我国主力一次能源品种的价格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

二是政府对终端消费的电力、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的定价仍保持了决定权。自2009年起,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我国成品油价格继续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除灯用煤油、化工轻油、燃料用重油等品种的成品油价格由市场决定以外,航空煤油仍然实行政府定价,汽油、柴油等占据成品油绝大部分份额的大宗成品油商品仍旧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我国电价整体上处于政府管制之下,省级电网及跨省区域电网内的各环节电价均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地市及以下电网各环节电价则由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此外,在发电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为保证发电企业的正常运营,电煤价格事实上仍旧受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通过对“重点合同”电煤价格进行“协调”的行政干预。

三是能源财税体制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征收对象是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即上游企业,实行从量计征,很多品种的征收率长期保持不变,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也由地方政府征收、支配和使用,尚未实现在全国范围的统一征收和使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国家开始对国内原油开采企业计征石油特别收益金,但其征收比率、使用领域和使用途径等机制尚待完善。在消费税方面,新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不开征新的燃油税税种的前提下,提高了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品种的消费税税率,规定了税收的主要用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

(二)对现行体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现行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能源资源收益的分配不尽合理。在我国,能源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能源资源开发的收益应由全体人民共享。但在现行能源价格和税收制度下,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环节征收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税率合计不足2%,对于原油开采因溢价而带来的超额收益征收一定比例的特别收益金,石油等能源资源所包含的超额利润绝大部分被开采企业所获得,没有直接由全体人民所共享。

二是大多数能源产品的成本尚不完全。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型城市,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利用带来一系列外部成本,包括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开发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而带来的治理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等,总体来讲这些成本在现行价格和税收制度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并没有被完全内部化,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电力,能源产品的成本并不完全。

三是部分能源产品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我国现行价格体制下,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价格由政府制定。2008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一度冲高至140美元/桶以上、高于国内炼油企业盈亏平衡点50美元/桶左右,又一度跌至40美元/桶以下、低于盈亏平衡点50美元/桶左右;与国际均衡价格相比较,目前国内天然气出厂价格不到等热值原油价格的30%。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波动幅度很大,随着我国能源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紧密,在现行能源价格体制下,及时准确地反映能源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现行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可能带来的问题

(一)价格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必将危及经济安全

据统计,2007年与2002年相比,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1.75倍,其中能源价格上涨2倍,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40%;2008年,部分重要初级产品价格又经历了从暴涨向暴跌的剧烈振荡。理论上讲,如果价格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长期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价格高涨的时代,势必会导致市场供应减少、需求大于供给;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情况下,就可能引发套利行为,最终会危及稳定供应和经济增长。

(二)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完全体现不利于节能减排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环保收费制度,但总体来看,污水、废气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只相当于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实际征缴率则更低。2006年,我国工业排放二氧化硫约为2300万吨,按照相关规定应当征收排污费约140亿元,但是实际征缴额尚不足一半。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费实际征收标准平均为每立方米0.5元,只相当于处理成本的60%左右。

现行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际上降低了企业使用能源资源的成本,不利于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不利于改变少数人群的高耗能生活方式;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等外部成本基本完全由能源产业的上游企业、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来承担,终端消费者和消费地区基本上没有承担这一成本。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完全纳入能源价格对于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对推动社会各方面形成节能减排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若不能还原真实生产成本,则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能源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影响社会公平

垄断经营。我国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行业,目前仍被少数大企业事实上垄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在成本约束、运行效率、职工福利、服务质量等方面与社会期待之间有一定差距;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利润不上缴,能源资源收益的很大部分为企业所掌控;近年来,不少能源行业垄断企业在海外上市,又使得国内能源资源开发获得的垄断收益通过资本市场流向外国投资者。垄断经营造成的利益分配问题还包括,如何处理能源资源开发地区的利益与垄断企业的利益关系。

无序开发。在主要一次能源品种定价机制实现市场化、而资源税收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随着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和一次能源资源开发企业的利润高涨,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均有很强的积极性参与能源资源开发。但是,由于监管制度、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健全,出现了能源资源无序开发、安全事故多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其根源在于市场需求和现行价格税收等体制机制使这些企业仍然有足够的经济效益生存,而没有足够的约束迫其改善管理或使其退出。

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否真正建立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的市场激励机制。

三、能源价格和财税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推进能源价格和财税改革,应坚持“市场取向、政府调控,统筹兼顾、配套推进,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要求。能源价格和财税改革的目标应包括:还原资源性产品价格当中的资源价格和各项成本,价格应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发挥价格和税收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具体包括:

一是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逐步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直接管制,引入竞争机制,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对部分不能形成竞争的领域,政府制定价格时也要充分考虑市场供求状况。

二是要落实污染者和使用者付费的原则,还原真实成本。无论是能源生产者还是能源消费者,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在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要缴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等各种费用。要逐步提高环保收费标准,使之逐步达到能够弥补污染治理成本的水平。

三是要合理设定资源税费标准,真正体现资源稀缺性。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应当代表全体人民,通过征收资源税费获得相应收益,并以资源税费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维护社会公平的手段。调整完善现行资源税政策,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使资源税征收额度与能源资源市场价格、进而与资源开采收益联系起来。逐步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将因资源开发而获得超额利润的大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保证全体人民作为所有者的权益。

在具体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为解决能源价格改革可能给低收入群体带来冲击、以及可能给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建议在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前提下,总结新一轮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成功经验,即价格改革要与财税改革相配套,逐步实现不再以直接干预价格、而以财税政策作为主要手段进行能源价格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能源价格和税收改革具体建议

1、短期政策建议

一是通过采取健全储备体系等措施,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在价格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垄断行业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为应对价格大幅波动、供应形势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应尽快建立主要初级产品的储备制度,形成包括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商业储备在内的、完善的储备体系;同时,既要明确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要明确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责任,共同应对市场变化。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增强我国在初级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议价能力、合理利用进出口贸易手段维护我国经济利益。

二是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减轻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的冲击。对于原油等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要抓紧研究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减轻价格波动对终端用户、主要是城乡困难群体和特定行业的冲击。在落实好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方案有关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要研究运用石油特别收益金等从资源性产品获得的收入,建立相应产品的价格调节基金,当价格波动幅度过大时,启用基金用于补贴生产企业和特定群体。

三是“小步快跑”地理顺价格关系。对成品油等一些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变动影响的品种,在不改变现行定价机制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小幅度地进行调整、逐步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靠拢。在制定调价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调价的频率和每次调价的幅度,避免出现套利等问题。

2、长期政策建议

煤炭。推动重点合同电煤价格逐步与市场价格接轨。逐步提高煤炭开采的准入门槛,建立全国性煤炭交易市场,促进煤炭企业间有效竞争。探索建立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确保企业通过公开竞争获得资源。逐步提高煤炭资源税标准,提高煤炭资源开采超额利润征收比例。将煤炭采矿权的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等,通过税费等形式在生产成本和煤炭价格中加以体现。推动产煤省份尽快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矿山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按照煤炭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煤矿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企业的转产。

原油。逐步放开原油进口,允许国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进口原油。积极参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通过建设石油期货市场,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改石油特别收益金为石油资源税,通过核算原油开采成本,在确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对原油开采企业按“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征收资源税,提高原油开采超额利润征收比例。石油资源税的用途,一方面用来补贴农民、低收入群体、公共交通等特殊的成品油终端用户,一方面通过税收返还等适当途径用于国内企业购买国外原油开采权益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成品油。放开成品油进口、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将国内原油开采和成品油加工销售环节分开,允许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成品油的进口、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成品油出厂价格、流通价格、零售价格均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确定。研究制定对不同用户有差别的油品消费税率,调节消费结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特定用户进行补贴。参照别国成功经验,不再直接制定价格或设定价格上限,探索以税收调节成品油终端价格的调控机制。

天然气。放开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进口,允许符合相关政策和准入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天然气进口贸易。考虑到天然气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殊性,一方面应提高天然气定价水平、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另一方面参考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到岸价格,计入储存、管输等成本,作为城市门站价格;按照市场净回值定价原则,以门站价格扣减国内天然气产地至销售地的管输等成本,作为国内天然气田的天然气出厂价格。在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同时,征收天然气资源税,原则和用途类似于石油。

电力。按照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实行政府按成本定价的改革目标,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可再生电力加价,严格清理取消对高耗电产业的优惠电价。继续推行分时电价等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煤电价格联动。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逐步将按用电用途分类改为按电压等级和负荷特性分类,使各类用户价格合理反映供电成本,减少交叉补贴。对于低收入群体、农民等特定终端电力用户和特定行业,要将煤炭资源税中的一部分用于补贴电价上涨波动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推动能源价格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能源行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体制改革,对具备竞争条件的领域,要坚决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自然垄断性行业,要建立和完善成本效益考核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能源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是能源价格和税收改革的前提。

总之,能源价格和税收改革的目标是,无论上游价格还是终端价格,除天然气和电力终端销售等自然垄断领域以外,均应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对于资源开采环节要征收资源税,对于开发利用、终端消费等环节造成环境影响的,都要征收环境税费,对于终端消费不同用户通过征收消费税、差别税率等措施加以调节;所征收的资源税除用于购买国外资源开采权等能源安全领域外,主要用于应对价格波动,通过补贴特定群体的方式,规避价格上涨对终端消费群体的影响。

篇10:《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1、理解和掌握关于行程的数量关系的对应性,能灵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说出关于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一辆赛车15分钟行驶45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105分跑完整个赛程。整个赛程有多长?

“按照这样的速度”什么意思?整个赛程有多长就是求什么?

指名回答:解答方法与解题思路。

3、小结引入

二、探究新知

1、典型错题1

一辆赛车15分钟行驶45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45分跑完整个赛程。整个赛程有多长?

(1)对比

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求路程要找什么?有什么不同?解答时怎么办?

(2)同桌之间交流思路并解答

(3)展示、点评

要求学生结合数量关系说出算式的意思。

预设:

a:1小时45分=105分45÷15=3(千米/分)3×105=315(千米)

b:45÷15=3(千米/分)3×45=135(千米)

c:1小时45分=105分105÷15=77×45=315(千米)

(4)小结

应用关系式时,所有的量要一一对应,对应数量的单位要相同。

2、典型错题2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独立审题

(2)同桌交流思路

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要在题目中找什么信息?

(3)指名板演,全班点评

3、总结

两道题所求问题不同,但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是从问题出发,找出问题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在解答时,要注意量要一一对应,对应数量的单位要相同。

三、巩固练习

1、一辆长途客车40分钟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安阳到郑州行了3小时20分钟。从安阳到郑州有多远?

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3、小明骑远足时,3小时行了9千米。按照这个速度,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10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4、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水果,去时用了6小时,速度是32千米/时,回来时只用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

5、一段公路原计划20天修完,每天修150米。实际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

上一篇:煤矿调度主任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甜蜜爱情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