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新疆读后感

2024-04-14

一个真实的新疆读后感(精选10篇)

篇1:一个真实的新疆读后感

《一个真实的新疆》读后感

《一个真实的新疆》一书,是为了简明扼要地叙述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到21世纪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里重要一员的新疆的历史与现实。联结欧亚、汇集四大文化的古代西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活动的地区,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并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唐时期中央王朝都对西域进行了有效地统治,推动了西域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在新疆设置行省,完全改变了中国历代治理边疆的模式。和平解放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快速发展,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然而,别有用心的境内外“三股势力”在新疆的打砸抢烧严重破坏事件,危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与利益,客观上为我们认清他们的反动面貌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抵制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加快社会发展是我们纪念无辜死难同胞的最好方式。

在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中心,聚集了大自然最伟大而又奇妙的杰作———新疆。这里的高山与草原,湖泊与盆地,冰川与沙漠,构成了地球上最复杂的地理地貌。丝绸之路从这里翻山越岭,沟通中西。这里曾经是欧亚大陆两端文明向内陆传播的尽头,也是不同民族迁徙、汇集与融合的要冲。这里曾是商人的淘金之地、将士的驰骋战场、犯人的流放之乡,诗人、歌手、僧侣和草原大盗,都曾一次又一次现身这里。新疆像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的历史长歌。

现代新疆在拥挤的沿海文明对衬中,更显磅礴大气。现代新疆被未来的梦想激动着,也被四面八方的政治来风环抱着,风云际会中,新疆不被忽悠和挑剔所动,坚定、沉稳地迈着自己的脚步。

“新疆的政权基础处于历史上最为稳定的时期。即使在最遥远的边境线,即使在大山深处的游牧点,都处在政府的有效治理之下。广大的城市与农村更是如此。从历史来看,中央政府对新 疆的治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和有效。和平解放50多年以来,新疆的社会结构正处在历史上最深刻的变化时期。农民得到了土地,牧民有了牧场,孩子们能在学校里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一条条铁路、公路延伸到最偏远的山乡和牧场,一座座手机基站矗立在荒原与群山之间,这片辽阔土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各族人民也正在告别旧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世界变化的潮流之中。

从历史上看,新疆曾充满了征战,以及大规模的迁徙,战乱带给天山南北的动荡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新中国和平解放新疆,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给这块土地带来久违的、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今天的新疆,地理位置没有变,仍是亚欧大陆的最中部,也是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但它又是亚洲中部最开放的一块土地。交通的辐射,货品的流动都傲视周边。新疆正把几个大洋的文明真正捏在一起,成为面向中亚和欧洲开放的前沿。历史,正在新疆续写最华美的新篇章。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些年是新疆治安最好、老百姓感觉安全度最高的时候。

首先,新疆虽然地处大西部,而且是多民族共处,但它给人的印象绝不是太陌生,而是似曾相识。且有曲折历史的新疆,早已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在这里的都市中,处处是现代化的生活,像我刚走过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等等,像内地许多城市一样,一眼看去,处处是高楼大厦、汽车、时尚男女,以及各种商铺,不乏国内及国际名牌。种种现代化生活的气息,让你并不认为这里离内地多么遥远。更重要的是,这里居住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会让你听到很多乡音,遇到很多老乡,吃到各地的菜肴,身处熟悉的人文环境之中,让你感到亲切。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人,他们大多是新疆兵团的职工,有些也是早年支边过来的。他们从五十年代来到这里落户,已经经历过三代人了,或者四代。这里在他们之间流传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的确是很多人真实的写照,我遇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从全国来到这里,在此扎根繁衍,在“屯垦戍边”的号召下,硬是从“山东人”、“河北人”、“湖南人”、“江苏人”、“四川人”等等,变成了“新疆人”,开辟了这片原本陌生荒芜的土地,并守卫它。而又是因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促使这里生长出 了一种多元的移民文化。今天的这种移民文化,主要是伴随着五六十年代兵团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它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以及“大众文化”,而是夹杂着各种传统文化及流行大众文化的“杂文化”。这种文化,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此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感到陌生。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按你“本来的方式”去说话做事,而不必担心自己会显得像“外省人”。这些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给现代化的城市点缀上了不同的色彩。——而在都市之外,少数民族的人们则保留着较浓郁的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城市的生活又是两样。对于那些来过新疆的人来说,大概对这块土地都会感到似曾相识,又很陌生。但对于那些没有来过新疆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关注较多的是这里的治安情况。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在内地,人们对新疆的认识中,甚至相当大的部分都是关于媒体报道的新疆的“三股势力”的恐怖行为,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一方面向往着这里的多元而异质的文化,一方面又担忧着这里的安危。尤其是信息手段日益发达之后,人们对这里的情况更加了解而且关心了。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占全国面积的1/6,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它的安危形势的确牵动着很多内地人的心。对我来说,我同样十分关注。的确如此,新疆复杂的历史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像内地城市一样简单,但它也绝不像某些人想得那样“危机四伏”。这个地方的历史是曲折的,但在曲折中是进步的,发展与团结才是主流,只有这个地方的人们,才真正了解他们最需什么。在这里,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经济建设,包括内地省市的援疆项目,而不是“三股势力”及恐怖袭击。

也许是因为独特的社会风情、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会让人有一种想要抒发点情感的欲望。新疆的美丽如同它的绿色和河流,是短暂的,但也造就了让人羡慕和叹服的对于短暂的绿色和水的享受和渴望。

面对美丽的新疆,让我们在有生之年,用我们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中兴路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 二○一二年七月十一日

篇2:一个真实的新疆读后感

读了温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后,我深有感触。

我们祖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是我们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生产总值在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之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从这点我们可以清楚到,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成功,还要更深一步的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否则我们将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倦怠的情绪去工作,那么,我们的国家将再也不会发展起来。

对当今的中国还有一个严峻的考验就是贫富差异过于悬殊,我们口中常说的“富二代”开名车,住好房,吃山珍海味… …等等等;而生活在我国偏远山区中的贫苦农民连一双能包住脚的鞋都没有,住着挡不住风雨的房子,吃的东西可能“富二代”家里的宠物都不吃,我看到这样的差距真的让我感觉抬不起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局面,我真的不能理解,真的希望强大的祖国能够尽快的缩小这个差距,让为我们在最底层服务的穷苦农民可以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当今中国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清华和北大在中国是一流的高等学府,但是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是很落后的,要坚持胡主席的科学发展观就要大力的加强科学教育的力度,而不仅仅是受教育的人的数量,只有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将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才有能力去追赶世界发达国家。

篇3: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

第一封退稿信, 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编辑寄来的, 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 但我不得不告诉你, 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 然而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 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这封退稿信点醒了他, 他毅然放弃写作, 练起了钢笔书法, 果然长进很快。他就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张文举。

就是因为这位刊物编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张文举的伤疤, 并从中挖掘出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使他的优点得以充分的发挥, 从而实现了另一种成功!然而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顾虑很多, 怕自己一不小心伤害了这些曾经受过伤害的学生。一味地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教育学生, 但是这样往往不能让他们知道问题所在, 当然他们也不会沿着你给他们指示的方向往前走。

美国华盛顿市郊一个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大多是有缺陷的, 所以, 不论是院长、老师还是来做义工的人都努力呵护着他们脆弱的心灵, 给予了加倍的关怀, 并且尽量防止一切可能对孩子们的自尊产生刺激的事情发生。

可是, 这一切规则被新来的体育老师打破了。他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 将有缺陷的孩子分成小组, 再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 要求他们做各种似乎已经超越孩子们承受能力的游戏。院长知道后, 大为恼火, 他斥责这个年轻的人不理智, 说这些孩子们需要保护, 不要去揭开那些陈年的伤疤。这位老师却坚持认为即使孩子有缺陷也应该有正视自己的勇气, 并且有为自己开拓新天地的梦想。

于是, 他在认真观察、悉心开导后, 仍然坚持让一些腿部有疾病的孩子坐着去打球, 让上肢有问题的孩子去参加赛跑游戏。

日子久了, 院长惊奇地发现, 那个叫珍妮的小女孩居然潜藏着赛跑的天分, 虽然少了5根手指头, 可是爆发力却极好, 自信开始一天天出现在那张稚气、绽满笑容的脸庞上。

令人振奋的情形接踵而至, 孩子们渐渐开始展示出许多常人意想不到的强项:有的擅长沟通,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手中的鲜花推销出去;有的喜欢运动, 热爱体育;有的练就了一手不错的厨艺……而那位最让院长心疼的小珍妮, 在20年后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 登上了残奥会的领奖台。

篇4:一个真实的皇马

故事的第一站发生在日本东京,一个男孩的女友疯狂迷恋贝克汉姆,为此没少冷落他,最后男孩终于爆发了:“要我还是要贝克汉姆?”这个看似幼稚的情节却表现出皇马球星无与伦比的全球影响力。

故事的第二个情节来到了美国,一个足球的荒漠国家。一个漂亮女孩从小就喜欢踢足球,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她摔断了腿,医生告诉她可能以后不能踏上球场了。这时,她的教练偷偷来到她家告诉她:“你还记得罗纳尔多吗?”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激励着小姑娘重返赛场,皇马球星身上曾经体现出的职业精神成为了普通人困境中的灯塔。

穿越亚洲和北美,发生在委内瑞拉的简单情节更让皇马球迷感慨万分。一位老画家与一个少年因为足球成为忘年交。“你知道迪斯蒂法诺吗?”老人这样问少年,随后他拿出一张当年与迪斯蒂法诺的合影。或许这个故事本身已不很重要,它旨在告诉人们皇马的历史、文化和荣耀,以及不同年龄、肤色、性别的球迷都能因对皇马的爱走到一起。而这种爱的传承是皇马长盛不衰的原因。

发生在塞内加尔的故事同样精彩,生活在这个贫穷国家的小主人公买不起球鞋,只有一个就快破漏的足球。他的偶像是齐达内,但是他从未看过电视,对于齐达内的热爱只源于他走南闯北的父亲的讲述,对于他来说,皇马和齐达内一样,只是个传说。或许就是因为这份简单的期待,才让这个孩子心中的足球梦想从未泯灭。故事的结尾,少年被父亲送进了一家足球学校。他拥有了自己的球鞋,他看到了皇马的比赛,他认识了齐达内。也许有一天,他会美梦成真。

最令人动容的结尾发生在马德里。一个小学历史教师来到马德里教书,每逢比赛日,她都能透过窗子看到这座城市的疯狂。教师的邻居是一位老妇人,一到皇马的比赛,来找他看球的孙子都找不到她。教师后来了解到原来这位老妇人和她已故的丈夫马丁都是皇马的球迷,她怕触景生情,丈夫死后从未去过现场看球。教师被这样的答案深深震撼,带着疑问她拜访了一位在皇马工作的老者,“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对皇马如此狂热?”而这位老者正是传奇球星迪斯蒂法诺,他送给教师两张球票,告诉她也许你可以在现场找到答案。教师把这两张与巴萨比赛的球票送给了老妇人和他的孙子。

电影的结尾,老妇人在丈夫的墓前和他倾诉:……体育场更大更新了,甚至还有了暖气。和从前一样,每场比赛的票都一售而空。踢球的小伙子们和从前不同了,但他们同样年轻。他们踢球的方式和我们那时大不一样了,他们更高,更快,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在我们当年的座位上,我看到一对并不比我们年轻多少的夫妇。无论如何我要告诉你的是,当你的孙子看到同一片场地时,他眼里的光辉,一如当年的你。幸运的是,我又回到了那里,有另一个马丁陪伴我。我仍不能相信我会回去,回到伯纳乌……忘了告诉你,我们赢了,四比二。”

篇5:一个真实的新疆读后感

花了一个周的时间我阅读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书中讲述了真实的雷锋的一生以及各种事迹,让我受益匪浅。“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雷锋一生的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只有把自己真正融入于集体,融入于社会,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否则,他必然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雷锋的精神。

全书主要讲述了关于雷锋一生的苦难雷锋、快乐雷锋、爱美雷锋、先锋雷锋、哲学雷锋、永生雷锋、现象雷锋、世界雷锋、延续的雷锋名片九个方面,全面介绍了雷锋的一生以及传承下来的雷锋精神。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他人、为社会做点小事,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雷锋是一个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诸位名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传奇人物,一个人人皆知、人人向他学习的神话般的人物,一个生命已不再,但精神却永存的伟人。

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中,他7岁便成了孤儿。雷锋的生活虽然非常艰难,但它却从来没有放弃生活。他读书广泛,政治理论、青年修养、等方面都略有涉略。并立志向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学习。他从小就开始智斗地主,正确的指出别人不对的地方。而且他很乐意帮助别人,凡是看到地上有一丁点脏东西,他都要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中。而我们自己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帮农民伯伯种田,学开拖拉机,总想回报点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帮忙捡垃圾这种小事到雪中送炭给别人买车票;从捡起别人掉的东西到帮别人砌墙……自打他生下来,厄运就缠上了他。家里没有温暖的炉火,没有香甜的乳汁,更没有大碗大碗的红烧肉,唯有的,便是

那饥饿和寒冷。后来,父亲被日本鬼子打死,母亲被地主恶霸残害而死,弟弟贫病交加冻饿而死。小小年纪就受到了这样的打击的他,不但没有轻生的念头,反而化悲伤为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学员学习。

雷锋心中沸腾的满腔热血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熄灭的。有一次外出活动,天空突然倾盆大雨,负责打队旗的雷锋把衣服脱下来,将队旗和红领巾包起来,自己光着小脊梁任凭风吹雨打。同学们说他傻,将队旗和红领巾拿下来不就行了吗?可他却郑重地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和队旗一样,都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咱应该格外珍惜。”而就是这样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他所有同学。这样的精神感动着我们。从此,他的同学们也像他一样,对队旗和红领巾心怀至高的崇敬和尊重。雷锋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从小事感动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雷锋总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的为人民服务。

当我们工作学习时,我们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才能使我们的理想不落空。雷锋曾这样回答别人对他怎能有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质疑说:“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是否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愿不愿意钻。”这就是著名的“钉子”精神!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着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于是,他就把书放在挎包里,随身带着,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的工作,他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太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够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一个是钻。学习上也应该提倡。的确,现代社会,生

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抱怨时间太少,没功夫学习,这时,我们就要想想雷锋的钉子精神,要学会善于挤时间,善于钻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是生活中去学习看书,去丰富、充实自己。有了这种乐于钻研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必须学习并发挥这种的精神。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不正是用“雷锋精神”为脊柱支撑下来的么?“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精髓,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他的这些事迹都告诉我们:身边的一点点小事,也可以为他人服务;一个小小的岗位,只要做好了,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不要因为自己身在基层而否定自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样,自己就是最好的。如果是一米阳光,就要去照亮黑暗,哪怕只是微光;如果是一滴水,就要去滋润干涸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点点;如果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要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哪怕自己的工作很无聊。

在今天,雷锋已经不再只是中国的雷锋,也成为了世界的雷锋。“地球村”时代的中国不仅向全球提供着“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把中国文明传向世界。雷锋作为中国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相结合的典范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西方名流甘纳季曾这样说过:“在西方人的眼里,雷锋就是神,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并不知道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是谁,但是人们都知道雷锋,从小就开始知道。雷锋好,应向雷锋同志学习。”

篇6:一个真实的故事

每当周末,我家小区入口处总有一个熟悉的背影坐在那里,那时一个修自行车的老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推着自行车去让老伯修理,我还没走到那儿,一位青年边跑边推着自行车来到老伯面前,说:“老伯,快帮我修,我有急事!”“好!”老伯用他熟练的技术开始修理,那位青年急得直跺脚,说:“快点儿,快点儿!”老伯说:“知道了。”老伯的话音刚落,自行车就修好了,“多少钱?”“三块五。“青年从口修好了,“多少钱?”“三块五。“青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五元人民币往老伯的三轮车里一扔,夺过老伯手上的自行车,骑着自行车飞快的走了,老伯喊:“小青年你的找钱――”那青年好象没听见,还是一个劲的`往前冲。

我走到老伯面前刚想说,一个陌生的手放在我的肩上,把我推开,我顿时闻到一股刺碧的烟味儿,一个男子大声说:“老头儿,你的生意来了,我要修车。”老伯微微看了他一眼说:“好――”老伯脸上平时那种笑容不见了。那位男子嘴上叼着烟,用轻蔑的眼光看着老伯,说:“老头儿给我好好修,修不好我找你算帐!”老伯没有理他,老伯修完后说:“四块。”那男子把四块钱给老伯手上时还说了句:“这是你的中饭钱。”

那男子刚走,一位妇女走过来对我说:“小朋友能不能让我先修?”“可以。”那位妇女对老伯说:“阿伯能不能帮我修一下车?”老伯微笑着爽快的答应了。不一会儿,车修完了,妇女问:“多少钱?”“不要钱,这只是小事一桩,有事再来。”我对老伯说:“老伯,借一下打气筒。”“好。”我问老伯:“您多大岁数了,为什么不在家里享福呢?”老伯说:“我一个人在家,心里空荡荡的,不塌实,就这么点手艺,也不是为了那点钱,可以帮助别人心里总是甜甜的。”

篇7:一个真实的我

跑步,是我的一个爱好,因为跑步可以锻炼身体。

我爱吃的水果是西瓜和桃子,其实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

我有个特长是弹钢琴,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今年寒假要考过四级。

篇8:小城镇电影——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小城镇,电影,符号

“城市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呈现着迥然不同的形象。‘城’既可以指小镇, 如县城或山城;亦可以指城墙, 一种从小镇到故乡皆设有的防御式建筑。”[1]

在中国电影史上, 有影响的小城镇故事可以举出很多, 《早春二月》《边城》《芙蓉镇》《活着》等等, 它们在不同层面叙述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式人文景观。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的交合点, 既有城市的影子, 又有农村的影子, 小城镇最充分地展示着传统与现在, 过去和今天的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和反思。

小城镇影片, 就象是一把剖析中国现代社会的钝剑, 锋芒不露却又犀利无比。第六代导演的小城镇电影往往借用了叙述手法的纪实, 展现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个体生存。

二贾樟柯的小城镇电影—故乡三部曲

1997年《小武》获得法国电影手册的盛赞, 被认为是“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 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兴与活力”。 (2) 此后的《站台》, 《任逍遥》一直到后来的《世界》《三峡好人》《24城记》他一直坚持着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底层人的灵魂这样一种选择。

《小武》里, 摄影机第一次对准了巨变中的城乡社会, 用私人的眼光, 观照现代化压力下个人的生存危机。这至少在三个方面用影像给当时的中国文化以提示:对当下性的强调, 对基层生活的关注, 对独立表达的重视。

《站台》的前半部分, 时代的启蒙给人们带来对自由生活的憧憬, 人们似乎感受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但是历史的变迁并没有象人们想象的美好, 一切都在发生激烈的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在历史和命运面前依然无力选择。

影片中, 人们在路上看见了火车, 激动万分地跑向铁轨, 向奔驰的列车欢呼。面对未来, 这群人有着很多的憧憬, 但中远距离的拍摄使他们显得又是那么渺小。这一路狂奔, 带给绝大多数人的是手足无措茫然若失无法呼吸的痛苦, 而这一路狂奔, 又仿佛象征着中国和中国人追逐西方发达的努力, 或者说模仿。它会带来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任逍遥》的背景地从汾阳移到了大同, 一个更大些更躁动些的城市。贾樟柯说, 之所以选择这座城市, 是“因为大同对我来说是一个传说中的城市。每一个山西人都说那儿特别乱, 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我就想去那看看。“在这个地方, 贾樟柯所关注的仍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 描写失业工人子弟的生活。为摆脱无尽的无聊, 两个少年了决定去抢银行, 然而结果表明, 逍遥谁也无法得到,

《任逍遥》展示了在飞速前进的压力之下, 人们躁动和兴奋着, 寻找快乐享受欢愉却没有节制。这种生活态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看不到明天, 所以进行最后的狂欢。

《世界》则是表现利用“世界之窗”来掩盖传统文化消失的事实。而在《三峡好人》里, 换了拍摄地点的贾樟柯, 依旧在用同样的方法说明共同的问题--历史变革中的文化和人的消失。

二贾樟柯电影里的空间和影像

(1) 街道。道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景观, 体现了城市的流动性, 匿名性, 混乱性。在贾樟柯的电影中, 有大段的部分都发生在街道上, 比如说《小武》中, 小武和梅梅在街上散步, 和同伙在街上盗窃。《任逍遥》里城市中正在消失的老房子的街道, 躁动着的人流川息不停的大街, 居民楼室外乏味肮脏的环境等等。

(2) 功能转变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变化, 某些空间成为一种尴尬反常的存在。《任逍遥》里几乎废弃的汽车站候车厅, 一部分已经成了台球室, 候车大厅可能曾经被改成过舞厅或者茶座。从它的状态中最容易看出这个城市的兴衰变化, 缓慢的全景镜头充分的表现了候车厅的物理性状态和它的历史痕迹。

(3) 交通工具。《任逍遥》里有不少的故事在交通工具里展开, 小面包车、公共汽车、演出活动的大公交车, 这些在交通工具里不稳定的空间形象暗示着人物状态的不稳定。

(4) 影像风格。所有这些电影里的台词都很少, 同期录音, 跟拍, 实景拍摄和长镜头被大量运用, 除了在《小武》里有一些摇晃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使用外, 其他作品里基本上是固定镜头和深焦摄影, 这样的手法隐藏作者, 接近纪实呈现出零距离的叙述。

影片中大量长镜头的使用, 让人看到了县城在一面繁荣一面衰败着。拆迁中的废墟和瓦砾, 一模一样的楼宇和街道, 阴暗的歌舞厅、台球厅、录像厅和空旷的车站, 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嘈杂的不安的。贾樟柯展示山西的县城, 观众看到的却是全国各地的缩影。

所谓故乡是已经失去了的地方。《小武》里我们看到小武在家乡的土地上游荡, 但是已经渐渐找不到容身之所。《任逍遥》里小济和斌斌一无所有, 渴望逍遥却根本无法得到。《站台》里的文艺青年们四处飘荡, 在路上成为一种宿命。贾樟柯的电影用罕见的诚实与直接, 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真实一面。

参考文献

[1]陈晓云:《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

篇9:一个真实的人

白求恩的一生经历

白求恩生活涉足三个大洲: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在每一个地方都没有呆长。也许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了这种流浪习惯,因为他的父亲——一位长老派牧师带着全家在安大略省从一个城镇走到另一个城镇。30岁之前,白求恩在安大略北部的伐木营地中劳动和教书,在多伦多大学获得了学位,一战中两次去欧洲服役。1920年,白求恩成了西伦敦医院的住院医生,在这里,他遇到了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两年后与之结婚,后几经离合,最终感情破裂。与弗朗西丝离异俱来的还有另外一个打击,那就是1926年秋天白求恩被诊断患了肺结核,在经过与病魔作不懈的斗争之后,白求恩终于痊愈,去迎接生活的新挑战。

大约在白求恩离开特鲁多疗养院的时候,一位叫爱德华·阿奇博尔德的医生开始筹办一个肺结核研究中心,成为北美研究肺结核的一个先驱者。当获悉白求恩的水平和志向后,阿奇博尔德邀请他担任自己的助手。1928年至1932年间,他们一起工作,从事肺结核研究。蒙特利尔的岁月,是白求恩一生中最富有成就的时期。在整整8年里,他达到了职业的顶峰:因工作而出名,在许多国家和国际外科专业人员大会上发言,1929年至1936年在北美大陆最著名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了14篇论文。

白求恩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3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死亡,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公里,做手术三百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完县黄石口村逝世。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信仰的转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在1935年至1936年间,白求恩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短短几个月时间,他的政治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如此强烈地把白求恩同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身份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觉得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其实相反,白求恩只在生命的最后4年才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直到1935年10月8日,白求恩在考虑去担任蒙特利尔苏联友协的领导人时,还对“这个现代宗教”表示过疑虑。在10月28日的一封信中,他又摒弃了这一态度,他写道:“我至今不完全肯定共产主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在下一个月,他就要求加入共产党。

1936年7月8日,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为首的叛军袭击了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突发事件没有给白求恩在自己的政治进程中退缩的机会,恰恰在3个月之后,白求恩奔赴了他认为“将以斗争方式解决我们时代的真正问题”的战场。

是什么使得白求恩的观点和行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危机年代的不稳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1935年8月的苏联之行使他开始把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方案来解决大危机暴露的社会不公。同时,他也深深地被一个叫玛丽安·斯科特的新情人所吸引。白求恩经常与女性在一起,其中不乏非常漂亮者。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她更为漂亮。她是一个具有艺术气息和政治色彩的人,但遗憾的是,她已结婚。

斯科特在左翼政治运动中表现活跃,白求恩也日益左翼化。第一次见面后,他们没想到竟会一同乘船到英国,两人的关系得到了巩固,那是1935年的7月。在横渡大西洋途中,两人也经常就“许多事情”进行讨论,政治必定是讨论的首要问题。8月份,斯科特回到加拿大,她回忆说白求恩“受到了苏联见闻的极大影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白求恩常常就很多政治话题咨询斯科特。同样,当他最终信奉共产主义时,白求恩也把自己的认识讲给她听。

白求恩政治和私人生活中的这种动荡,因他在自己周围看到的经济和政治分歧而加剧。在1935年10月的加拿大大选中,反对党领袖威廉·里昂·麦肯齐·金以“金不当选就会出乱子”的口号参加竞选。白求恩认为,国内未曾缓解的失业和贫困以及国外不断加剧的法西斯威胁无疑表明,时局已经处于混乱之中。他在给斯科特的信中写道:“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冲动去做,要采取行动。”这股冲动将使他很快采取行动。而且他可能已经有一个预感:这个行动要使他离开加拿大,因为在1935年5月,他拿到了一本护照。在过去的10年中,他最远只去过美国。

1936年10月,白求恩结束了在加拿大的定居生活,远赴西班牙。一年后,他为了给西班牙共和国筹集资金返回加拿大进行巡回演讲,但这只是暂时的逗留。加拿大政治制度和医疗体系改革遭到的抵制使他非常愤怒,他越来越感到参加政治活动的必要性。他将不再是一个加拿大公民,而成为一名国际主义者,一个没有国籍的人,他唯一的归宿便是加入反法西斯的斗争。白求恩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积极分子,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

白求恩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位共产主义者,从一位驰名于北美的胸外科医生成为一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为了捍卫和实践共产主义的信仰,他毅然放弃了报酬丰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投入到艰苦和危险的反法西斯斗争中。1937年从西班牙被召回后,白求恩没有错过第二次打击反法西斯侵略的机会,在中国度过了他生命也是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最后两年。白求恩在中国和共产主义者站在一起,他到达华北前线绝不是偶然的,美国医生马海德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在他的回忆中,1938年是“中国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外国医疗队的到来无疑在精神上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

超群的艺术才华

白求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广播剧、纪实文学、论文、壁画作品、摄影作品等。他的最高文学成就是他的随笔《创伤》,他的壁画《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历程》形象而富有想象力地描述了1927年白求恩和其他肺结核患者面临恐怖和遭受煎熬的情景。他还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摄影师,1938年他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至今还能为大家欣赏到。他还发明过手术器械,其中被称作“护士的朋友”的胸腔注气器械和“铁的实习医生”的肩胛骨推拉器以及肋骨剪和肋骨剥离器等,备受外科医生的欢迎,有一些甚至在手术室里被使用了几十年。

篇10: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在美国内战后期,主人公瑞奇尓大娘原是南方种植庄园的一名黑人女奴,有丈夫和七个孩子,一家人相亲相爱。“先生,我的老汉———那就是我们当家的———他很疼爱我,脾气也好,就跟您对您自己的太太那么好。后来我们俩生了孩子———七个孩子———我们俩很爱这些孩子,就跟您爱您的孩子一样。”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老东家破产,瑞奇尓大娘一家人被活生生地拆散卖掉,从此她过着失去亲人的孤苦伶仃的生活。作者马克•吐温不仅成功刻画出瑞奇尔大娘这个命运坎坷却乐观开朗的极富时代色彩的黑人女奴形象,而且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揭露出黑人妇女瑞奇尔大娘是在惨无人道的黑人奴隶制的迫害下家破人亡,失去了丈夫和众多孩子,抨击了罄竹难书的美国罪恶的黑人奴隶制,清晰地表现出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与黑暗。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瑞奇尔大娘这一黑人女奴形象的解读来剖析马克•吐温进步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

一、黑人女性悲惨的苦难史

“我是生在奴隶堆的;当奴隶的滋味我全知道,因为我自己就当过奴隶。”17世纪初,当第一批非洲黑人踏上北美大陆时,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沦为白人驱使、奴役、压榨和剥削的社会最底层人群———黑奴。肉体上,黑奴们没日没夜地干着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精神上,遭受着非人的种族歧视,被视为劣等人种,丑陋、愚蠢、堕落、下贱等。作为社会最边缘的黑人女性,她们的境遇相比较于男性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BellHooks)曾指出,奴隶主从来也没有把黑人妇女当作单独的不同的类别对来待。在白人世界里,她们同样要从事田间地头的劳作,还要伺候白人主子及其子女的起食饮居。体力的透支早已司空见惯,忍受大小主子的折磨是她们的家常便饭,逆来顺受是她们委曲求全的生存之道;在黑人世界里,她们利用繁重劳动的间隙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操持家务来尽一个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她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富兰克林•弗雷泽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黑人家庭》一书中说:“母亲不能随意对孩子有自发的感情上的流露,哺乳和抚爱孩子也受到限制,因此她常常对自己的孩子显得很冷淡,这成了很自然的事。“冷淡”与其说是母爱的冻结,不如说是母爱的深藏。小说中的瑞奇尓”大娘生有七个孩子,一提到自己的孩子她说:“他们都是黑的,可是不管老天爷叫孩子们长得多么黑,他们的娘可照样爱他们,不肯把他们丢掉,不,随你拿全世界什么东西跟她换,她也不换。”

《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人生而平等”对黑奴而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在这个“民主与自由”的国度,生活在南方的黑人没有主权也无人格,是白人主子可以任意处置的私人财产。种植庄园的奴隶主大言不惭地称奴隶为“我的人”,掌握着黑奴的生杀大权。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道格拉斯说:“美国的奴隶制就是授予一个人得以运用和强行把别人的肉体和灵魂作为财产的权利,奴隶的处境简直同野兽一样,他是一份财产……他自己的美德、良心、智慧和感情,完全被主人废弃不顾。”像其他黑人女奴一样,瑞奇尓大娘的埋头苦干与忍气吞声没有为她换取到片刻的心灵安宁和长久的栖身之地。“咳,后来我的老东家说她破产了,她只好把庄上的黑奴通通卖掉。我一听说他们要把我们通通送到里奇蒙去拍卖,啊,老天爷!我就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套着链子的奴隶被放在一个展示台上,如同牲口般任由购买者的挑选,掐掐胳膊,捏捏腿,“这个太老”,“这个瘸了腿”,再不就是“这个没有多大用处”。瑞奇尓大娘的丈夫和孩子们一个个被买走,无论她是如何地哀求、哭泣和拼命,等待她的只是无情的毒打和伤悲后的绝望。黑人妇女政治家、教育家索珠娜•特鲁斯义愤填膺地说:“看看我的胳膊,我耕地、种植、收割粮草,没有男人能赶上我———难道我不是女人吗?我像男人一样能干一样能吃———如果能得到的话———也经受皮鞭!难道我不是女人吗?我生育了13个孩子,看着他们一个个被卖为奴隶,当我悲伤欲绝地哭泣时,除了耶稣又有谁听到?———难道我不是女人吗?”

二、黑人女性缺失的话语权

“我要叫你们这些黑鬼知道,老娘不是生在平常人家,不能让你们这些杂种开玩笑!我是老蓝母鸡的小鸡,不含糊!”瑞奇尓大娘从她的母亲那继承了这句口头禅,和母亲一样一被人惹恼时就蹦出这句话来。“您知道吗,那就是马里兰生的人给他们自己的称呼,他们对这个很得意哩。哈,她就这么说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她常说这句话……”马里兰州是美国内战前黑人人口数最多的蓄奴州,许多黑奴都是由那卖出。黑奴们以马里兰州是自己的出生地而自豪,吹嘘“是老蓝母鸡的小鸡(意思是贵族出身)”,嘲笑与他们有着同样的黑皮肤族人是“黑鬼”。无形中他们割断了与非洲的种群和文化的联系,失去了自己的祖先,也抛弃了自己的同胞。

文化传承的断绝和族群关系的割裂必然导致本族话语的缺失。瑞奇尓大娘和她的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女奴和女仆,是美国社会最底层黑人妇女的代表,黑人奴隶制和白人文明社会剥夺了她们读书识字的权利,让她们长期以来处于“无言”的境地,无法表达真实的意图。白人社会的主流话语不断地使得无法言说的黑人妇女客体化和他者化,成为白人主子的传声筒和代言人。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人的主体性是依靠语言来建构的,语言是说话者的媒介,不仅传达交流的内容,更多的是话语所表征的权利。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即所谓的“话语权”。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和种族歧视的欺压下,丧失了一切为人的权利。她们在白人主导的话语系统中,变成失语的他者,充当被奴役的工具和沦为被蹂躏的对象。小说中瑞奇尓大娘用混杂的英语向克先生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她凄苦的一生,唯独母亲的那句话说得极其得顺口,还自鸣得意。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三次用到这句话,并非简单的重复,每次使用都有深刻的讽刺含义。第一次是瑞奇尓大娘提到她母亲常说这句话,间接地说明黑人妇女失声的历史悠久,预示上一辈人的悲苦境遇在下一代人身上延续,她们的后代难逃命运的轮回。第二次,是因为“有一天我的小亨利把手腕子摔坏了,头也碰破了,刚刚碰着脑门子顶上,当时黑鬼们没有跑过来招呼他,她又骂起来了”。母亲和女儿(瑞奇尓大娘)都称呼她们的同胞为“黑鬼们”,竟然可悲地忘记了她们自己也是黑人,也是“黑鬼们”中的一份子。女儿全盘接受了母亲的思想意识,“所以我让人家惹火了的时候,也说这句话”。黑人妇女歪曲的种族意识成为种族压迫得以继续的一个有效地潜在因素。第三次是南方黑奴刚解放,有一天晚上的舞会上,瑞奇尓大娘被一群年轻黑人的逗笑给惹恼了,“站得挺直”“攥着拳头插在腰上”骂了起来。黑人妇女的肉体解放了,但奴隶制的魅影在她们心里依旧阴魂不散。很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舞会上瑞奇尓大娘骂出的这句口头禅,让她重新找回她失散了十多年的小儿子亨利。

三、黑人女性错位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从哪来”、“是否受欢迎”等问题的追问,是对外在自我的评判,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处在奴隶制下的黑人女性的特点具有其特殊性,她们大部分世界时间是在和白人主子打交道,白人的言语行为、思想意识和种族优越感不断解构和重新建构黑人女性的自我认同。受到白人种族主义毒害的黑人女性讨厌自己的黑皮肤,也认为黑是丑恶、卑下的象征,有意或无意地用白人的标准来确定自我的身份,舍弃了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自豪感,瑞奇尓大娘和母亲骂与她们有同样黑皮肤的族人“黑鬼们”“杂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黑人女性认同于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观。“马克•吐温曾经精辟地分析过奴隶制得以存在的原因。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奴役一个民族,它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就是使全世界的人都感到被奴役的民族低于人类;接下来就要让其国民相信这些人是劣等的;最不仁慈的一招就是让被奴役的人相信他们是劣等民族。”

黑人女性主义活动家宝莉•穆蕾也指出:“压迫制度,从受害者的默认中获得了很大的力量,这些受害者已经接受了主流文化对于她们自己的形象刻画,且被一种无助感所麻痹。”生活在两个世界夹缝的黑人妇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白人世界对自我身份的定义,必须是也只能是“忠心耿耿的女奴/女仆/保姆”。北方的军队攻下新百伦后,大军官们问被奴隶主丢下的瑞奇尓大娘愿不愿为他们烧饭时,她说:“天啊,那还有什么说的,我就是干这行事的呀。”可见人类史上最邪恶的黑人奴隶制对黑人女性的迫害之深,最为重要的是对其自我身份的摧毁,使她们一步步地走向种族主义内在化的深渊。“种族主义内在化只会使黑人妇女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既脱离了自己的民族,又无法融入白人主流社会。”获得解放后的瑞奇尓大娘是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克先生的女仆,仍旧无法逃脱作下人的命运。“我们坐在小山顶上一个农家门口的走廊上,瑞奇尓大娘在我们那一排下面,很恭敬地坐在台阶上———因为她是我们的女仆,而且是黑人。……这时候又像平常天黑以后一样,她在炮火中了。这就是说大家毫不留情地拿她开玩笑,她就以此为乐。”由这两句话作者马克•吐温想传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恭敬”和“以此为乐”可以看作是瑞奇尓大娘的扭曲的自我认同感的外在表现,长期由白人定义的自我身份概念已在她的无意识中根深蒂固;二是,不改变黑人女性的阶级地位与种族意识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女仆”外加上是“黑人”必然会成为白人一直戏谑和鄙视的“他者”。黑人女性的解放应寄希望于自身及本民族成员的自我解放,捣碎两百多年来错位的自我认同感,而不是依赖于曾经奴役过黑人的白人来“宣布”她们获得了自由。

上一篇:集古诗词对联下一篇:2022春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