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2024-05-10

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通用10篇)

篇1: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语言知识库是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的各种知识库重在对实词的句法和语义知识的描述,很少涉及虚词.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构,包括建立一个基于用法的机器词典,一个与之配套的有虚词用法信息的适当规模的标注语料库,以及虚词使用规则库.文章结语部分指出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

作 者:刘云 俞士汶 朱学锋 段慧明 Liu Yun Yu Shiwen Zhu Xuefeng Duan Huiming 作者单位:刘云,Liu Yun(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武汉,430079)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Yu Shiwen,Zhu Xuefeng,Duan Huiming(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1)分类号:H087关键词:自然语言理解 虚词知识库 语料库

篇2: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

一、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93年上海第6题:“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句中的虚词“或”用错了,“或”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而且“或”与“都”不能搭配,它应改为“和”。

二、要弄清虚词的正确搭配。

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 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欢迎。

A 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 何况 而且 何况 D 何况 况且 而且

“何况、而且、况且”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与他们搭配的虚词各不相同。“何况”有前后对比意,有反问语气,常与“尚且”“都”搭配;“而且”常与“不但”“不仅”搭配。 再看③“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前两句是并列关系,与后一句构成递进关系,即“不但质量……款式……而且包装也精美了”。由此可排除B、C,再看A、D两项,“况且”有进一步说明理由的作用,故正确答案应选D。

三、要弄清虚词的正确位置。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这类考查点,常常出现在病句辨识或修改有语病的语段中,如第5题D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这句就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再有,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

四、不要滥用虚词。

篇3: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一、“虚词不能作句法成分”表述不准确

教材中, 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四类。[1] (P8) 而这四类词能不能作句法成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不作句法成分;二是与其他实词或者短语合起来一起作句法成分;三是有时不作句法成分, 有时与其他实词或者短语合起来一起作句法成分。

(一) 不作句法成分的虚词

这些虚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1.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如“吗”、“呢”、“呀”等。

(1) 这是你的书吗?

(2) 他还欠我十九文钱呢!

(3) 她呀, 真惨!

2. 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如“和”、“并”、“只有”等。

(1) 我和他是同学。

(2) 大会讨论并通过这个方案。

(3) 只有他才能说服我。

3. 部分助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1) 动态助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如“着”、“了”、“过”、“看”、“来着”等。

(1) 小王正看着电视。

(2) 我吃了饭。

(3) 他去过北京。

(2) 部分结构助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如“地”、“得”。

(1) 她幸福地笑了。

(2) 她高兴得跳起来。

(3) 其他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助词, 如“的话”、“等等”等。

(1) 如果明天天晴的话, 我们去秋游。

(2) 这次比赛项目有田径、体操、游泳、射击等等。

(二) 与其他实词或者短语合起来一起作句法成分的虚词

这些虚词是有条件地充当句法成分, 条件是必须与其他实词或短语结合在一起, 才能作句法成分。

1. 介词是有条件地充当句法成分。

(1) 我从学校回来。

(2)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

例 (1) 中的介词“从”与“学校”结合在一起成介词短语, 共同作状语;例 (2) 中的介词“关于”与“嫦娥奔月”结合在一起成介词短语, 共同作定语。

2. 部分助词能有条件地充当句法成分。

(1) 比况助词是有条件地充当句法成分。

(1) 他触电一样地哆嗦了一下。

(2) 他被大雨淋得落汤鸡似的。

例 (1) 中的比况助词“一样”与“触电”结合在一起成比况短语, 共同作状语;例 (2) 中的比况助词“似的”与“落汤鸡”结合在一起成比况短语, 共同作补语。

(2) 其他有条件地充当句法成分的助词。

(1) 这理论已被实践所证明。

(2) 他笼络了一群可以做喽罗的大夫们。

例 (1) 中的助词“所”与“证明”结合在一起成所字短语, 共同作谓语中心语;例 (2) 中的助词“们”与“大夫”结合在一起, 共同作宾语中心语。

(三) 有时不作句法成分, 有时与其他实词或者短语合起来一起作句法成分的虚词

(1)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2) 卖菜的大声吆喝。

结构助词“的”, 在例 (1) 中不作句法成分, 在例 (2) 中与“卖菜”组合成“的”字短语一起作主语。

综上所述, 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四种虚词中, 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有三种, 不能作句法成分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不能独立地作句法成分。所以“虚词不能作句法成分”的表述不准确, 可表述为“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二、“虚词没有词汇意义”表述不正确

词汇意义是指人们对现象的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简称词义。[2] (P128-129) 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不管词语是独立存在还是处于组合结构中, 词汇意义都存在。这一点, 与语法意义不同:语法意义只能存在于组合关系中, 不能脱离语法结构, 离开了组合结构, 语法意义就不复存在。如:“书桌”是指“读书写字用的桌子”, 这个意义就是“书桌”的词汇意义。这个意义, 不管是“书桌”处于独立状态还是处于组合结构中都存在。实词确实都有词汇意义, 但是虚词是不是就都没有词汇意义呢?先看下面例子:

(1) 他在教室。

(2) 他在教室学习。

“在”在例 (1) 中作动词, 在例 (2) 中作介词。两例中的“在”意思基本相同, 都有存在的意思。这个意义不管这两个“在”是在组合结构中还是非组合结构中都存在, 因而是词汇意义。可见, 介词也可有词汇意义。也许有人会说, 这两个“在”还是有不同。是的, 不同的是:例 (1) 中“在”与“教室”构成动宾关系, 说明“他”的情况;例 (2) 中“在”引介“学习”的处所, 说明“他”的情况。这是它们语法意义上的差别, 也正是这个区别, 才使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词性。

再如:

(3) ……鲜花似的。

“似的”是助词, 表示“好像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性质”, 这个意义不管“似的”是独立出现还是出现在组合结构中都存在, 因此, 此意义是词汇意义。可见, 助词也可有词汇意义。

再如:

(4) ……柔软而且光滑。

“而且”是连词, 其中有“意思更进一步”的含义, 这个含义不管“而且”是独立出现还是出现在组合结构中都存在, 因此, 此意义是词汇意义。可见, 连词也有词汇意义。

据我们观察, 语气词没有词汇意义。

词汇意义有虚实之别, 从感觉上来判断,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词汇意义实在些, 连词助词介词等虚词的词汇意义空灵些。

综上所述,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表述不正确。

三、结论

教材中把虚词界定成不能作句法成分, 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的词。此界定表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我们认为, 虚词可作如下界定:虚词是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虚词有的没有词汇意义, 有的有词汇意义, 但词汇意义较空灵。

摘要:文章认为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对虚词的界定存在两处不当:“虚词不能作句法成分”不准确;“虚词没有词汇意义”不正确。虚词可以界定为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关键词:虚词,句法成分,词汇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正确运用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

①单纯的感情将被虚伪慢慢地 ,直到最后一片纯洁都不剩。

②当你们慢慢 起来快变成财主的时候,快把一切的财富,一切的,统统都捐献给穷人们。只有当财主把多余的钱都还给穷人的时候,才会没有小偷。

③至于反通胀的代价,简单说,如果目前当机立断采取有力措施将通胀 遏制在10%以内,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是经济增长比去年放缓2—3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可以承受的。

A. 侵袭 富庶 高峰 B. 侵蚀 富裕 峰值

C. 侵袭 富裕 高峰 D. 侵蚀 富庶 峰值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乡村的小路上,每一步都会让人有意外的惊喜,或者收获。在诗意的触摸里 ,每一步都会有美丽的句子跳出来。

②人类将在半个世纪内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量, 气候变化进入“后碳世界”。

③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 ,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

A. 徜徉 遏制 义气 B. 徘徊 遏制 义气

C. 徜徉 遏止 意气 D. 徘徊 遏止 意气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高中生的学习要靠自觉、自律,如果事事靠老师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进步的。

②似这样默默无闻的坏死,何如轰轰烈烈的 一生?

③新中国的航天人以 卓绝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A. 敦促 渡过 艰苦 B. 敦促 度过 艰苦

C. 督促 渡过 坚苦 D. 督促 度过 坚苦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学的 进行试验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能力,促进积极心理学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

②公告显示,减持前的熊玲瑶 持有股份数2522. 25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7. 375%。

③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 了孩子们高度责任感和感恩心。

A. 干预 合计 赋予 B. 干涉 核计 付与

C. 干预 核计 付与 D. 干涉 合计 赋予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日方对中国船长的非法 已达17天,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怒。

②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呼吁,应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至30年的长期 ,抢救性保护台山市“广东音乐”、“浮石飘色”等传统项目。

③日本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艾滋病病毒制造的蛋白质“Vif”能调整被感染细胞的分裂周期,建立适宜病毒 的环境。

A. 扣押 计划 增值 B. 扣押 规划 增殖

C. 扣压 规划 增殖 D. 扣压 计划 增值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不是要让你欣赏一个神话故事,而是为了使你 一个道理!

②一切美都需要 ,正如红花之美需要绿叶的衬托一样。

③中国是法治国家,司法主权不容 ,法治尊严必须维护,任何人触犯了中国法律,都必须依法受到惩处。

A. 领会 陪衬 干预 B. 领悟 映衬 干涉

C. 领会 映衬 干预 D. 领悟 陪衬 干涉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心胸很多时候不见得宽广,穷困多年一夜 的人,往往会因过于敏感而自闭,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大之间时常划着等号。

②西林美食一条街将为来宾们展示众多土特产品,如曾获得国际金奖的“西林王子山白毫茶”,远销滇、贵、川等地的砂糖桔,来宾们还可以 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

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协会发展的首批92家理事单位 了运输、咨询、教育、旅游等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的中、外资企业。

A. 爆发 品评 涵盖 B. 暴发 品尝 包含

C. 暴发 品尝 涵盖 D. 爆发 品评 包含

8.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还是点点滴滴的星火, 其势不可挡。 它是“道”, 要达到这个目的, 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研究。

A. 因为 既 又 因此 也

B. 不但 而且 所以 然而 就

C. 虽 但 因为 而 就

D. 如果 就 从而 不过 又

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你这样风风火火地跑进来, 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②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见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着的拼搏精神。

③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是国人的骄傲,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熟句至今广为流传。此外,不少外国作家诗人的名言名句经翻译后也备受人们喜爱。

A. 难道 不是/而是 始终

B. 莫非 不仅是/而且是 始终

C. 莫非 不仅是/而且是 一直

D. 难道 不是/而是 一直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对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问题上故意设置重重障碍,激起了世界有正义感国家的强烈不满。

B.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已经几个星期没吸烟了,也不能说戒烟成功了。

C. 我国一向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为诉诸于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篇5: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一)动词。

1、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表并列,译为“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篇6: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1.不必 未必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 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

[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否定式。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4.除非

[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比较:除非 只有

(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5.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于…说来”。

6.跟 同 和 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7.固然

[连]1.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前后小句意思矛盾,“固然”的用法近于“虽然”,但“固然”多用在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但是、可是、却”等配合。药固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引时间来的。

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同一形容词谓语,“固然”插在中间。这样做,好固然好,可就是太费时间了。,这种机器,笨重固然笨重,但用处还是很大的。|钢铁厂离我们这里远固然是远点儿,不过交通还算方便。

2.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刻认另一事实。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多用“也”配合,有时也用“但是、可是”。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固然每个画家别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则同的特点。

8.固然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9.关于

[介]表示涉及的事物。

(a)关于+名。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关于运输问题,我想再说几句。|他写的小说不少,有关于解放战争的,也有关于农村生活的。

(b)关于+动/小句。关于兴修水利,乡领导正在全面规划。|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c)“关于…的”+名。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关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消息

比较:关于 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10.还 又

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11.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2.尽管 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3.难免

[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I工作中难免

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难免犯一些错误)I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难免被人误会)

(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

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大家难免要批评你)

(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

这是难免的事情I这也是难免的现象

14.偶尔 偶然 “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15.让 被 叫

“叫、让”的介词用法基本同“被”。“叫、让”用于口语。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被”,不用“叫、让”。一八四六年,我被汉堡工人教育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一九三二年我们主编的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

16.任凭 无论不管’

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无论、不管”后则常用。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17.始终 一直 .

(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8.往往 常常

(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 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9.未免

[副]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

(a)未免十形。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分简单。|这房间未免小了—点。|你也未免太激动了吧。

(b)未免+动。这事未免欠考虑。|同志们未免过分夸奖了。|老陈未免太不会讲话了,根本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c)未免+动+得…;动+得+未免…。原料未免用得多了一些。(=用得未免多了一些)|你未免把他说得太好了。(=说得未免太好了)|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规定得未免过分繁琐)

20.未免不免 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

21.一概 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22.以致 以至

以致:[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以至:○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2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

习题:他读得很熟,以致能全文背诵.[“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应换成“以至”]改革幵放以来,许多国家政府和我们做生意,以至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这是可喜的.[“ 以至”用得好.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延伸]

23由于、由

(1)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从而导致什么结果,注意该词不能直接加“反而”;

(2)“由”是介词,其后一般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由于”则不能。

习题:(1)由于改编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答案:[“由于”不能直接与“反而”搭配.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没有加强原作的思想性”]

(2)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到南天门了.[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不能更清晰地看到南天门”]

24.只要 只有

“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

只要打两针青霉素,你这病就能好。(不排除其它药能治好)|只有打青霉素,你这病才能好。(其它药都不能治好)

25为了、为

(1)为了:表目的,其后往往是动词性的句子或者短语,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2)“为”后面一般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26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进而:进一步

(1)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连结上文的原因、方法和下文的结果、目的,应改为表示层进的“进而”]

(2)中国女排以三比二击败了日本队.从而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从而”用得对]

27基于、鉴于

(1)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2)鉴于:觉察到,考虑到。(鉴引为教训的事或引为教训)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1)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贴.]

(2)鉴于上次赛场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主张换队长.[鉴于引出经验、教训,后文指出应对措施.]

28既然 既

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里,下半句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它对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知道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既:连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附录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

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例:天色逐渐暗下来了。

一向:表时间只适用从过去到现在。例:他一向俭朴。

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例:一直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

于是:重在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顺序上的承接关系。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就有了信心。

因此:重在表因果关系;可构成“由于……因此……”格式。例: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例: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

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例: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必定会胜利。

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例:讲了几遍都不听,索性不讲了。

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例:他办事很干脆。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例: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例: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临时:当时;到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例: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临时工。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例: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还有几颗梅花树。爱语文网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例: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例: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例:我几乎不相信。

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例:我简直不相信。

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例:教师处处关心学生。

到处:各个地方。例:到处都找不到他。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例: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例: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例: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例: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爱语文网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例:原来是你啊!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篇7: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D.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了太平洋大部分地区,至少有20..个国家和数个太平洋岛屿发布过海啸警报。

【答案】C 【解析】“撤出”已表达“了”的意思。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诸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认真地加以________,以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②当公安人员向他了解犯罪分子情况时,他说话显得很_____,但最后在正义的感召下,说出了犯罪分子犯罪的全过程。

③祥林嫂讲起阿毛的故事,打动了许多妇女的心,她们_______伤感,落泪。

A.疏通 隐晦 无不

C.疏通 隐讳 不无

【答案】D

B.疏导 隐晦 不无 D.疏导 隐讳 无不

【解析】疏通: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争执。疏导:引导使畅通。隐晦:(意思)不明显。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一些。无不:没有一个不,全都。

3.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中国房地产__①__影响中国,__②__影响世界。__③__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下降,__④__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已经看到有色金属等价格下降的征兆。__⑤__说一年之前,对冲基金还在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担忧,现在则开始担心,中国房地产硬着陆怎么办?

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答案】不仅 甚至(而且)如果 那么 如果

4.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客观而言,对抗性情绪是所有社会的“顽疾”,它的出现几乎可以不需要原因,强烈的情绪总是落到一个个具体事件上,有的事件可能是这种情绪需要发泄“临时撞上的”出口。社会永远有一些情绪消极的人群,具有负面性格的人并非个别,社会永远有单独指出来可以令人义愤填膺的短处,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潮,转型期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

虽然________ 但________ 也______ 而且________

更何况________ 【答案】虽然强烈 但有的 也并非 而且社会 更何况中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前台湾公布了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学生的规定______简章,其中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高校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

②现在有些年轻人崇尚简单主义,他们认为,简单是一首诗,纯粹中感受生活的精致和隽永,会令人摒弃______之事,自得悠闲,轻扬生活的扁舟。

③双汇的“瘦肉精”有毒生猪肉和在上海发现的“染色馒头”,都曾经________地摆在大超市的柜台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A.及其 繁乱 冠冕堂皇

B.及

烦乱 冠冕堂皇 C.及

繁乱 堂而皇之

【答案】C 【解析】及,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及其,以及它的。烦乱,心情烦躁不安;繁乱,事情多而杂乱。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2011年3月18日,日本将核危机级别上调至5级,意味着核扩散风险加大,全球恐慌情绪________。近期,日本核危机及中东北非局势将持续左右原油市场。

②中华民族赖以________、繁衍的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居住着大

D.及其 烦乱 堂而皇之

量的百姓,保护好黄河和沿途的植被,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③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________实现了与新课程的相对接,________与学生心理、时代发展相一致。

A.蔓延 生息 不仅 也

C.蔓延 栖息 不仅 也

【答案】A 【解析】“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火势的扩大、思绪的延伸均可使用“蔓延”。“漫延”,连绵不断。“生息”,生活,生存。“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既„„又”表并列,“不仅„„也”表递进,原句有递进意味。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真正的写实,是要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现,而不是用“生活”去________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有些作品虽然“生活气息”很浓,写农村的老屋、农民的吃食等,看上去都________,但那其实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老屋和吃食,更像是一种民俗式的文学________,而与真正的中国现实________没什么关系。

A.填写 入木三分 调查 反正 B.充实 谨小慎微 体验 然而 C.填补 无微不至 考查 竟然 D.填充 细致入微 考察 反而 【答案】D

B.漫延 生息 既 又 D.漫延 栖息 既 又

【解析】第(1)空,填写:在印好的表格、单据等的空白处,按照项目、格式写上应写的文字或数字。充实:①丰富,充足(多指内容或人员物力的配备);②使充足,加强。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填充:①填补(某个空间);②教学中测验的一种方法,把问题写成一句话,空着要求回答的部分,让人填写。“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既不是表格、单据等的空白处,也不是关于内容或人员物力的配备,更不是一种空缺或缺欠,所以不能选“填写”“充实”“填补”;但将“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看成某种空间,则与“填充”的义项相符,故此处可选“填充”。第(2)空,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以致流于畏缩。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细致入微:形容描写、表演非常细腻,能充分表现事物的细微之处。用于描写“老屋”“吃食”恰当。第(3)空,调查: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此义项符合“更像是一种民俗式的文学”这一语境。第(4)空,反正:副词,①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②表示坚决肯定的语气。然而: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竟然:副词,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反而: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那其实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老屋和吃食”,按理说与真正的中国现实应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句子表达的是“没什么关系”,跟上文意思相反,故选“反而”。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民警在接受群众咨询时,不管是分内的事还是分外的事都要及时一一做出合理、圆满的答复,________实现业务受理“零推脱”。

②史铁生是最有理由自暴自弃的人,但他却如此思考与认识生命:只要勤劳勇敢地向迷茫之地进发,人间智慧难免也要在某一处________。

③《视野》杂志拒绝无聊的风月、虚假的温情和________的感动,而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去探询人生和社会、历史和文化、中国和世界。

A.因而 汇合 肤浅

C.从而 汇合 浮浅

【答案】B 【解析】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因而:表示结果。根据语境应用“从而”。会合:聚集到一起。汇合:(水流)聚集。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肤浅。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鉴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不同________,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一贯立场的________,与日方________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这一问题________两国关系大局的共识。

A.见解 政策上 形成 影响 B.主张 前提下 达成 干扰

B.从而 会合 浮浅 D.因而 会合 肤浅

C.观点 基础上 签署 破坏 D.分歧 方针下 制定 扰乱 【答案】B 【解析】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应选“主张”,“主张”一词较为正式。由此可知答案为B。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针对部分地方政府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急于推进城市化建设等现象,社会各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专家指出,权利主体的树立,________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但________开发商野蛮拆迁之风,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等为权利主体撑腰,________其合法权益。

A.诚然 纠正 捍卫

C.纵然 校正 维护

【答案】B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诚然”即固然(引起下文转折);“纵然”即即使;“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匡正”指纠正,改正,与“风气”“纲纪”搭配;“纠正”“改正”常与“错误”搭配;“校正”指校对订正,不能与“风气”搭配,因此第二空应为“匡正”。“保障”“捍卫”“维护”“保护”均可与“权益”搭配,但“捍卫”重在力度,“维护”“保护”重在行动,而“保障”还有保护(生命,权利等),B.固然 匡正 保障 D.虽然 改正 保护

使不受侵害的意思,所以第三空应填“保障”。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武则天精心设计的无字碑,________在乾陵的众多石雕中,它________因处于显著位臵而引人注目,________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风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备受青睐,________。

A.树立 不是 而是 闻名遐迩 B.树立 不是 就是 举世闻名 C.竖立 不仅 而且 名播八方 D.竖立 虽然 但是 四海皆知 【答案】C 【解析】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榜样”“树立典型”。结合语境,应该选用“竖立”。由于中间两空填写的虚词既承认前者是原因之一,又特别指出后者是主要原因,故应选用表递进关系的一组关联词“不仅„„而且„„”。采用排除法,可选C项。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发展向前的步伐________不能罔顾系统稳定问题或不理市场是否准备就绪,但若是过分________,亦可能会错失重要的战略良机,________在今天这个竞争依然白热化、业内发展________的环境下。

A.固然 保险 何况 日新月异 B.固然 保守 特别 日新月异

C.虽然 保险 特别 与日俱进 D.虽然 保守 何况 与日俱进 【答案】B 【解析】“固然”和“虽然”都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但是“固然”表意更肯定。“保守”与“过分”搭配,表明了一种否定的态度,而且与上文的主语“步伐”搭配更恰当。“特别”指尤其,“何况”用于反问句中,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此处应用“特别”。“与时俱进”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日新月异”指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环境”不宜说“与时俱进”,而应选用“日新月异”。

1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李老师的夫人告诉晓旭:“希望你还能________来看望他,他也没有多少日子可停留了。”

②地震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当地的大雨又________下了三天,真是祸不单行。

③对于这样的题材,作者________不是按照知识青年下乡生活的顺序,空洞地写他们如何“过三关”的经历,________不单纯地写他们艰难、困苦乃至悲惨的遭遇,________以爱情为主线,着意描绘几种类型知识青年的性格、理想和命运„„

A.常常

一直

也 而是 B.常常

始终

虽然

又 却 C.往往

始终

也 而是

D.往往

一直

虽然

又 却 【答案】A 【解析】“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成“一直”,“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宾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第三个句子要注意“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

1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________当年我也能看到这样一本书,我们______会少走很多弯路,抓住更多的机会,也许我们成功的机会会更多。

②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准备走向社会,有关人士在此提醒广大毕业生,毕业________终点,________新的起点。

③网络________是好东西,但若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惨重的损失。A.除非/才

不是/就是

固然 B.要是/就

不是/而是

固然 C.除非/才

不是/而是

虽然 D.要是/就

不是/就是

虽然 【答案】B 【解析】“除非„„才”表示分句间是条件关系,“要是„„就”表示分句间是让步假设关系,据此确定应选后者。“不是„„而是”表示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就是”表示分句间是选择关

系,应选前者。“固然”侧重于确定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前者用于主语后,后者用于主语前,故选“固然”。

1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________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______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诉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______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______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______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

A.所以

只是

为了

就 B.因为

只是

为了

便 C.因为

只有

便

便 D.所以

只有

便

篇8: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学者对句法语义层面羡余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词的否定标记功能羡余问题, 而论文重点研究了虚词的题元标记功能和时体标记功能的羡余问题。

第一章阐述与研究相关的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根据语义语法学的观点, 汉语的许多虚词是显示特定的范畴义和关系义的一种语义标记。具有语义标记功能的虚词, 在句中的缺省, 会影响到句子的真值义, 甚至会影响到句子的合法度。如果句中另外的语言成分或手段具有与某个虚词相同的语义标记功能, 那么该虚词的语义标记功能便羡余了。语义标记功能羡余的虚词在句中是不是羡余成分还需要具体分析, 存在着一个羡余度等级序列。

第二章至第四章考察虚词题元标记功能的羡余现象。第二章是宏观考察。描写虚词赋元功能羡余的两种情况:一是虚词与其他语法手段的赋元功能羡余。二是虚词之间的赋元功能羡余。在描写的基础上, 分析汉语虚词赋元功能羡余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重点分析助词“给”的来源。第三章专门考察“在”的处所题元标记功能羡余问题。认为“在”的处所题元功能羡余直接导致其弱化, 从而间接地对“V在L”格式的重新分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分析“在”等前置介词因赋元功能羡余而脱落或弱化, 破坏了联系项居中的平衡原则, 对介词短语前移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第四章进一步考察“在一起”格式中“在”的羡余问题。

第五章和第六章考察虚词时体标记功能的羡余现象。第五章是宏观考察。分别描写虚词时制标记功能和时态标记功能的羡余现象。具有时体标记功能的虚词内部成员之间来源各异, 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虚化程度不一。它们之间的共现, 会产生一些复杂的情况, 许多虚词在某种时体标记功能上可能出现功能羡余, 但它们在句中往往不是真正的羡余成分, 而是功能的部分重合。第六章专门考察实现体标记功能的羡余问题。分析“已经”“了1”“了2”三者的共性和个性, 并考察三者之间发生的各种组配在语义和语用上产生的差异。

篇9:如何解答现代汉语实、虚词题目

1.现代汉语实、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是常见形式,此外,或专考实词,或专考虚词。2011年高考湖北卷即把实词、虚词结合起来考查。

2. 题型有:一是选择题,二是判断正误题,三是直接填空题。如2011年广东卷考查虚词,为填空题,其他试卷均为选择题。

3.所考查的实词和虚词多是常用的、易混的。如2010年湖北卷的“虽然”“即使”“固然”“尽管”等。2011年湖北卷考查“自信”“坚信”“确信”等。

【备考宝典】

一、正确使用实词

1. 弄准词性特点。如“启示”与“启事”:“启示”即启发,是动词,如“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有时做动词性名词,如“深刻的启示”;而“启事”则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是纯粹的名词,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

2. 注重感情色彩。如“径直”与“径自”,虽然二者意思相近,但褒贬色彩却不一样。“径直”强调“直接指向某处”,系一中性词;“径自”强调“自作主张”,含贬义。

3. 明确语体色彩。如“商榷”与“商量”,选择哪一个就得注意场合和语体风格。“商榷”是“商量”的书面用语,在郑重场合,我们说“这类问题值得商榷”;在一般口语交际场合,“商量”就显得准确一些。

4. 辨别使用对象。如“惠赠”与“敬赠”,前者用于对方赠予自己财物时,后者用于自己赠予对方财物时,用反了就很尴尬。

5. 比较词义范围。如“囊括”与“包括”。“囊括”比“包括”词义范围更大。“这个队获得了包括团体赛冠军在内的八项冠军”,句中的“包括”就不能替换成“囊括”。

6. 关注搭配习惯。如“争论”与“争执”。两者都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争执”一般不带宾语。所以,要么说“争论问题”,要么说“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或“争执不下”。

二、正确使用虚词

1. 从词性角度辨析。如“诚然、固然”。诚然:表肯定语气,语气重;如果表让步,语气比较轻。例:发牢骚,诚然也不可少,然而纸上谈兵,终不免书生之见。固然: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如果表让步,语气也较轻。例:茶馆固然不大,生意也还兴隆。从意义上看,二者较难区别,但如掌握“固然”只能作转折连词,“诚然”除此外,还可作副词,那么这二者的界限就相对明显多了。

2. 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谦敬副词、常见易混介词“对、对于、关于”等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辨析。

3. 对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

4. 对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关联。(1)辨识搭配。关联词语均为成套使用,如在句中只出现一个,我们需要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2)体察语气,进而明晰逻辑思维关系。如“难道”与“莫非”。

【牛刀小试】

1.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是( )

(1)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_____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2)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3)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兴起的时期。

(4)这人总想把自己_____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A. 通知 以至 逐步 装 B. 通知 以致 逐渐 装

C. 通告 以至 逐步 包 D. 通告 以致 逐渐 包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 的细枝。

(2)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 而易操作的模型。

(3)当它们 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 规格 简洁 觉察 B. 规模 简洁 觉察

C. 规格 简捷 观察 D. 规模 简捷 观察

3. 下列文段横线处应填的一组虚词是( )

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地要求自然,_____ 是过分地忽略艺术,常常沦于粗陋之一途, 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皆出之以嬉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 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感情,_____ 文调,没有!

A.抑或 无论 都 不过 B.抑或 无论 都 但是

C.或 不论 还 但是 D.或 不论 还 不过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了_____的。

(3)导游也_____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4)参观的人们一个个心情_____,他们一声不响地走出陈列室。

A. 消逝 序幕 无需 凝重

B. 消失 帷幕 无须 沉重

C. 消失 序幕 无须 沉重

D. 消逝 帷幕 无需 凝重

5.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只有正确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才能_____它的发展变化。

(2)水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例如它能_____动物的体温。

(3)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_____民情。

A.推测 调节 体恤B.推断 调节 体察

C.推断 调解 体察D.推测 调解 体恤

【参考答案】

1. D (通知:把该办或该知道的事情告诉人家。通告:公开通知的文告。“以至”和“以致”都表示结果,但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逐步:一步步,含主观意。逐渐:渐渐,含客观意。装:安放。包: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

2. A (“规格”指规定的标准、要求或条件;“规模”指事业、工程、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简捷”着重在“捷”,直截了当,多形容说话直截了当;“简洁”着重在“洁”,干净,形容说话、行文简明扼要。“觉察”是看出;“观察”, 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3.B (抑或,有主观看法。或,没有任何主观色彩;无论……都,不论……还,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是”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不过”也表转折,语气比“但是”轻)

4. C (消失: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消逝:慢慢逝去,不再存在。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序幕:比喻某件事情的开始阶段。无须:不必;用不着。无需:不需要。凝重:端庄;庄重。沉重:心事重重的,心情极度忧虑或不安)

篇10: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虚词是少数民族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词类,在HSK考试及平时的作业中,其偏误率是非常高的,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试图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偏误为切入点,探讨其产生偏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偏误的对策。本项目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探讨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副词习得偏误成因的必要性

非母语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并且将它有效地运用到语言交际当中去,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汉语为二语的习得者的语法教学。其中的虚词教学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重中之重。分析汉语虚词习得偏误的原因,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而且能更有效的减少或避免习得者的偏误,为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探析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虚词习得偏误成因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虚词习得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虚词自身的复杂性是造成学生汉语虚词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虚词的用法多、部分虚词分类难,这些都为虚词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2)学生畏难心理也是造成学生汉语虚词偏误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口语)。在维吾尔语中,没有相应的词类与汉语中的部分虚词对应,再加上虚词自身的复杂性,这些导致学生害怕出错,因此采取回避态度,这就使学生造出来的句子与汉语语法规则不符,从而出现偏误。(3)目的语规则泛化是造成学生汉语副词偏误的又一原因。学生把学到的一些语法规则错误地类推到不符合此语法规则的句子中,从而产生偏误。

3.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避免偏误

(1)重视语法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不同于母语的语法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存在,在非母语汉语教学中,进行大量而系统的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汉语的语法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习得者的语言能力问题,也就是说,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其实是用法教学。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法教学。即:a确定语法教学的难点与重点;b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难点进行语法教学;c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方法进行语法教学。

(2)重视初级非母语汉语教材的编写。非母语汉语教材是教师教学和汉语习得者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机地结合成教学内容的整体,在非母语汉语教学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非母语汉语教材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非母语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母语汉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应以语法结构为主线,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编写初级非母语汉语教材。

上一篇: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作业下一篇:业务清算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