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2024-04-19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通用10篇)

篇1: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状态的准确判断,不仅要求我们要准确认识,还需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准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是对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判断。20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重要表述,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体现了一种“新常态思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中央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提出新常态。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是对APEC会议上习关于增速、结构和动力的阐述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决策层对新常态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及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的新变化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这些趋势性变化和特征可以推出“四大转变”的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准确认识新常态,必须把握好这“四大转变”。

主动适应新常态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我们不仅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抛弃旧的片面强调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对GDP增速的下降要有宽容度,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要探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了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做到“八个更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八个更加”是判断我们认识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坚决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

积极引领新常态

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新常态。

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新常态思维。树立新常态思维,就是要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路径依赖”,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深刻理解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持续、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是要把握目前经济发展的新进展和阶段性特征,不能再用“起飞”阶段早期和中期的惯性思维去看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转型升级。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注意防控化解各类风险。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抓住和发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要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要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要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 。

篇2: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年7月30日,由中共中央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可见在“十三五”出炉前期,领导人在继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重视。

实际上,2015年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对经济发展、改革的坚实信心。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结合的讲话以及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依然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从人均水平看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放缓也是必然,国家领导人主动降低经济增长指标,这也意味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是在新常态经济下产业升级换代下的表现,同时还是实体产业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新低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定向调控,这也意味着看重经济发展的长远而非眼前。同时,这也反映出新常态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只要在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的因素之外,处理好短期、中长期的关系之后,我国经济政策回归中性是必然的。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回归正常状态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依然是严峻的问题。主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足见中央对新常态环境下的高度重视。结合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扶贫开发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的背景来看,两者又是环环相扣。

在主动出击下,才有机会将稳增长的主动权把握在手中。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主动才能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生产端实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在“十大领域”中取得真正的突破。突破就需要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如简政放权、涉外经济改革进行的情况可以看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冲了一部分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就业压力也出现了缓解的趋势,无论是对农业、生态文明、民生、扶贫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提升我国市场化程度,令新兴民营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财富,做到真正的财富于民。

篇3: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是“富态”——富裕之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当多一些自信心。

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要摆脱“窘态”,后来居上,就必须奋起直追,全力加速。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今天我们可以不必再“纠结”于速度,而是用更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

——新常态是“长态”——长期之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当多一些平常心。

新常态有长期性,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此,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度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既不过速,也不失速。

——新常态是“变态”——变化之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当多一些进取心。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涌现一系列新增长点,也会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应当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同时呵护好新的先进生产力成长。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应当下大力气推进科技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就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谋发展,就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稳中求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字当先,意味着首先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没有理由歇脚停步,决不能未富先骄。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应当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新常态下谋发展,就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城市里,还有众多地下管网存在安全隐患;农村中,还有众多卫生条件差的居住区等待改造;养老院外,还有众多老人排队等待床位;医院旁,还有众多患者争抢一个专家号……这些“众多”,是过去发展中的短板,应当成为未来发展的跳板。

新常态下谋发展,还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既是我国必须正视解决的现实问题,又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腾挪空间。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之所以能够转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而没有像许多国家那样经济增速“拦腰折断”,关键就在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使其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

篇4:适应“新常态”

年终岁末,北京地铁的价格“调整”终于落地。从2014的最后一周起,北京上班族每天出行要算清增加的路费。“调整”就是涨价的代名词,中国的消費者对此早已习惯。

这段时间里,上层又有“大老虎”落马,明星吸毒再冒新人,赵本山又要出事,南水北调中线静悄悄通水,股市上演跌宕起伏的大变脸……许多在过去惊天动地的新闻,如今在公众眼里波澜不惊,悲喜如常,谈笑间就如议论邻里发生的趣事轶闻。

或许,是因为这一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

新常态,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经济术语,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9日在APEC高峰论坛上,突出地谈到了这一概念。习近平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民众对经济上高深理论的理解不甚了了,可对“新常态”这一表述却感悟迅速、传诵广泛。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国度实在是瞬息万变、风云激荡,叫人莫名其妙、难以适应——

去年里,马来西亚三架大型客机,不是神秘失踪,就是被不明炮火击落,几百条生命至今还杳无下落。

半年前,谁会想到国际油价会从每桶100美元,直接跳水到60美元,令蒸蒸日上的庞然大国俄罗斯经济顷刻濒临危机边缘。

曾几何时,那几只“大老虎”是那样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一夜间栽落后人妖颠倒,甚至被党报斥之为叛徒、国妖,为此还给公众普及了历史上顾顺章、向忠发变节的尘封故事。

想当初,媒体中的一批精英翘楚,在银屏上是何等英姿勃发、令人艳羡。谁料想其背后竟充满肮脏交易、卑劣人生。

对比,总是生活的最好的平衡器。在这些过去只能高山仰止的参照物前,我们生活的艰辛、意外、厄运、拮据、卑微等等,确实普通得再普通不过、平常得再无波澜可言。因而,看作是“新常态”,乃极好的心理安慰。

既然绝大部分公民的生活都在新常态里,我们这本以“中华儿女”冠名的杂志,也只能以展现大多数人的新常态生活为己任,继续秉承“激扬民族力量”为办刊理念,讲好中华民族丰富多彩而又朴实无华的故事。

2015年的第一期杂志,在形态与版式上做了一些调整。在专题的群体人物选择上,采写了几位“砚文化复兴者”,以期寓意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浓墨重彩地写好身边可感可亲可敬的优秀中华儿女

这,也是我们向广大读者展现的“新常态”。

篇5: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至20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篇6: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艾斯卡尔·阿巴斯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央基于新形势、新理念、新特点,做出“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报告强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与时俱进、稳步前行。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充分认识不同以往的发展变化。认识是适应的前提。认识理解新常态,才能积极适应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深刻认识从严管治党的新要求,深刻认识经济运行变化的新趋势,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深刻认识群众需求多样的新特点,深刻认识倡导清廉文化的新风气。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树立新常态下的新思维新理念。比勤奋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气。理念的领先优于资源的领先。没有新思维新理念,就不会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高度自觉,就不会有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领先,才能打破惯性思维,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获得改革创新的更大勇气,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节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消除等待观望的心态。等待观望,不在状态,虽谈不上违法乱纪,却有涣散作风、松弛纪律之弊,也是一种变相腐败。各级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从严管党治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真正在思想严起来、整改上严起来、正风肃纪上严起来,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将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进“四新”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摆脱为官不为的状态。为官不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敌。全会对做好当下工作和谋求长远发展做出部署,成就事业需要好状态、干部成长需要好状态、凝心聚力需要好状态,当前要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等问题,切实从僵化、教条、懈怠、背时的茫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为适应新常态、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担当新作为。

习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新常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认清形势、适应形势、驾驭形势。要“转”,使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紧跟时代步伐;要“变”,在作风、精神、能力上积极适应新要求;要“干”,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的智慧和勇气,肩负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

只有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才能把握好、贯彻好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增强政治定力。心中有党:在思想上与党委同心,坚决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目标上与党委同向,找准自身定位,不断审视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在工作上与党委同步,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忠诚履职、依法办事、务求实效。心中有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做到情为民所系,切实增强对群众的感情,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到利为民所谋,自觉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满足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重点,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心中有法:要提高法律素养,带头学法,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完善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要督促司法公正,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出现,充分发挥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二、提高履职能力。要深学党章,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夯实政治思想理论基础;要精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学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行权履职能力。学习方式上,要灵活多样,结合学习交流、专家授课、理论测试、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依法履职水平。学习机制上,要不断创新,以全面提高文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重点工作确定议题。积极组织开展视察、检查、调研、评议、询问等活动,为全体文博工作者搭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平台,指导开展实践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实效。

三、提高推动能力。要用法律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科学把握事态发展规律,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用法治的思维思考问题,深入基层调研,了解人民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并勤于思考和分析。要摸准基层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为常委会审议工作报告和做出重大决议、决定提供可靠依据。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审议发言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功。要言之有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要言必合法,避免发表与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相悖的言论;要言而求新,学会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去提炼观点、阐述问题,审议发言时做到观点新颖、思维严谨、措辞准确。要掌握科学的监督方法,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对紧迫问题开展重点监督。要创新监督方式,逐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议案建议督办、专项工作评议等监督工作。要把握监督时机,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

四、提高约束能力。要“一日三省吾身”,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电筒多照自己,做到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自觉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任何时候都能做“知足者”和“明白人”。时时管住自己的腿、脚、手,时刻绷紧法纪这根弦,自觉给对外交往划底线,给兴趣爱好上把锁,给工作之余设道岗,常怀慎初、慎独的律己之心。始终坚持秉公用权,确保机关每个岗位都严谨有序、高效运转。

篇7: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部门既获得了利器,又面临考验。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基层环境宣传必须切实行动起来,积极适应环保新常态。

点燃激情,忌妄自菲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环保工作千头万绪,从事环境宣传工作的人员不仅是环保部门的笔杆子,而且常常一专多能。但从事环境宣传的干部没有行政审批吃香、没有环境执法耀眼,常常坐冷板凳。

如何才能感受到人生价值?一要用信心点燃激情。从事宣传是领导信任、同事认可、个人能力的体现,要加强学习研究,开阔思维视野,把环境宣传当作事业来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要以热心点燃激情。时刻保持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关注前沿,透视热点,紧扣环保事业发展的脉搏,让宣传与发展一同跳动。

三要用恒心点燃激情。发扬钉子精神,勤学习,勤钻研,持之以恒,把握大势,吃透政策,摸准实情,使宣传工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实时沟通,忌自说自话

一要高占位。不能局限环保部门的一亩三分地,要跳出环保看环保,从更高的层面看待环境宣传。及时学习领会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上级环保部门的安排部署和本级重点工作、重要活动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全局中心上来。

二要广接触。学会与各类新闻媒体打交道,让媒体为我所用,在大的环境宣传格局下开出一块地,闯出一片天,整合环境宣传正能量。

三要会搜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重搜集各种信息来源,分析透视,当好环境事件隐患的消防员和环境形象的推销员。

四要勤公开。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介质和网络平台,畅通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报送信息,主动公开信息,动员公众参与,把公众关心、关注环保的意愿、诉求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环境宣传舆论场。

主动作为,忌无动于衷

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常常使环保部门成为众矢之的。如何从以往的舆论发展过程中探循规律,把握态势,化负面为正面,化消极为积极,已经成为宣传工作者的最基本素养。

增强敏锐性。提升研判能力,对事关环保发展的典型经验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使之成为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引擎。对涉及环保影响的插曲、隐患、萌芽要及时亮剑,占据舆论高地,把握引导权、掌控权。

树立风险意识。切实改变环境宣传只咬笔杆子、没有审批、执法岗位风险大的认识。用好新闻发布会、社交平台等工具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宣传能力,妥善应对媒体舆情,防止环境事件演变为舆论事件。

强化捕捉能力。从第一时间捕捉环保的舆论动态,从第一现场捕捉宣传闪点,善于小中见大,管中窥豹,捕捉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环评审批、危险废物监管、污染防治等环保业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办法、新经验、新问题、新风险。

融合融入,忌袖手旁观

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勤动脑。要融入中心工作,主动参与各项环保业务工作,从中寻找宣传切入点,放大宣传功能。从写“豆腐块”、报送新闻信息的常规宣传到对重点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对难点工作有个人的思考和对策,以此提升宣传的效能。

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开口说。发挥宣传为创新鼓劲加油、为队伍鼓舞士气、为舆论把脉引导的功能。在社会上营造环保的强大气场。对事关环保发展的瓶颈、事关环保影响的旋涡,主动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释疑解惑、疏导情绪。

例如,当前公众反对在自家门口建立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化工企业等邻避现象普遍存在。环保部门既要维护群众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又要依法妥善处置好项目建设,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环保部门要正确引导。

同时,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动手写,在行业宣传阵地上发出基层的声音,在国内知名网站、报刊等媒体上刻出基层的形象。

塑造品牌,忌甘于平庸

基层环境宣传工作要建好环保宣传基地,形成环保大v、最美基层环保人、环保卫士、环保好干部等品牌,在社会上树起环保大旗。

要树立环保队伍品牌,建立环保宣传骨干队伍,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网络一批环保写手,适时开展学习交流、会议培训、沙龙讲座等活动,定期策划宣传,推出宣传品牌,扩大环保影响。

篇8: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一) 创业要实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是2014年的一个热词, 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的论断。新常态就是已发生或者预计要发生的、注定要成为比较清晰、稳定的新形态, 这样的新形态可以说是一套新理念、新秩序、新规模结构、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 主要是对经济领域而阐述的, 但又绝不限于经济方面。经济新常态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适应经济新常态, 既要担起责任, 解决迎面而来的各种问题, 又要抓住机遇, 顺势而为, 以实干促转型。

(二) 创业要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当前,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打开了新局面, 也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都更加迫切的倒逼我们进行着更加彻底的改革。改革的时间表卡的越来越紧, 改革的攻坚难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 已经进入深水区, 可以说,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 问题越多, 越需要各级领导敢于担当, 勇于自我革新, 敢于打破部门利益的阻挠, 勇于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改革的实践者、推动者,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 “逢开山路、遇水搭桥”的闯劲, “啃硬骨头、涉深水滩”的干劲, 大力推进既定改革举措的实施, 开创改革新局面。

(三) 创业要实是提振精神状态的有效手段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状态好, 容易调动人的全部潜能, 激发人的全部动力, 更有成效的工作和创造。同样, 强大政党需要强劲精神的支撑。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考验, 全党必须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向上的创业斗志。

二、创业要实的基本内涵

(一) 务求实效, 创造实绩

创业要实的目标是求得实效, 做出实绩。实效实绩是创业行动的客观结果, 也是检验创业成效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目的和结果相统一的。实践目的是人们从事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它作为主观的理想性存在。实践结果是外部世界中以客观形式实现了的主观目的, 它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对象世界中的现实统一, 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存在物。

(二) 重在落实, 贵在实干

创业要实的关键是投身社会实践, 重落实, 重实干。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这样写道:“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实践是最硬的标准,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走的怎样, 我们的事业发展的怎么样, 最重要靠事实来说话。习近平强调落实是“执政为民”的责任、目标、基石、关键、保障、考验。落实应当成为广大党政领导干部不可推卸的责任, 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创业要实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其物质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人们要想做到认识正确, 就必须坚持在一切活动中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认识和改造事物。

三、践行创业要实的基本要求

(一) 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习近平强调:“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 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 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好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质。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的好, 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 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求真务实是贯彻落实各项举措、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

2013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政之道, 贵在实干, 其中“勤政务实”和“敢于担当”就是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善抓落实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指出:“决策部署作出以后, 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抓出实效, 才能善作善成, 不辱使命。

(三) 保持敢闯敢试的精神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当今中国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然而, 改革是一场革命, 我们必须以敢闯敢试的精神, 冲破思想禁锢, 打破条条框框, 不断探索试错, 始终走在中国前列, 走在时代前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总结, 又是对现实的警示, 更是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毛泽东曾说过:“政策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领导干部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变革社会, 创造历史的关键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古人云:“道虽弥, 不行不至。”创业不实, 再美好的蓝图, 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篇9:主动适应“新常态”

美国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上自生维持的道路。刚刚披露的美国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增速已接近5%。这个数字大大超过所有人的预测,也再次显示出美国经济内部的扩张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强一些。美国的乐观情绪与其他国家的悲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顾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时的景象,不难发现历史与今天有着惊人般的相似。这不是危言耸听。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金融危机的教训犹在眼前。昨日情景重现:当年日本经济紧缩,德国发展迟缓,一路高歌的新兴市场陷入危机,随着资本外逃和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无力偿还,导致众多新兴市场国货币暴跌。美国最终也没能独善其身。

如今,全球经济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前景的担忧。美国是最明显例子,低油价可能使许多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面临破产,强势美元和疲软外币将损害出口商利益,这种情况与15年前如出一辙。

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仍然有无数不确定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和市场需求下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已超过预期,我国外贸将呈现“新常态”的特征,这时只有主动转型与变化才是中国外贸的内在属性。新的一年,不等待!外贸企业不妨响应商务部号召,重点立足于由外贸生产商向外贸供应商的转变,由价值实现者向价值提升者的转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10: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心得体会

一、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维护和促进法治

强调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审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审计监督职责是宪法确立的。审计的依据、程序和标准都是法定的,这就要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为维护和促进法治发挥应有作用。

把握好依什么法的问题。指出,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另一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一定要处理好严格依法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严格遵循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党的政策、中央的决策部署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切不可拿着一些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法规制度去机械比对、生搬硬套。对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中的具体规定,审计人员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符合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要坚决依照执行。反之,要根据审计情况,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及时修改完善。

把握好怎么依法的问题。指出,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审计机关要坚持依法审计,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重点,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凡是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凡是重大违纪违法的,凡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置党纪国法、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凡是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重大履职不到位的,凡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凡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的,必须坚决揭露查处,大力推动整改问责;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失职渎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违反廉洁从政和廉洁从业规定等问题,要始终坚持“零容忍”。

把握好怎么用法的问题。指出,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坚持系统的观点,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按照这一要求,审计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故意与过失的关系。对主观故意引致的问题,要毫不姑息、坚决查处;对工作过失造成的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慎处理。如果是上级规定不明确或制度过时、不符合实际,被审计单位不得已采取变通举措产生的问题,应当立足于重点揭示和反映这些制度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不会与不为的关系。比如,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措施中的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要分析是主观上消极松懈、不愿作为,还是认识和适应新常态有个过程不会作为,或者是受到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阻碍而不能作为,不能一概而论。三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查深查透,同时要分析判断是个人问题还是集体违纪违法违规,不能因为一些个人的违纪违法问题就对一个单位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影响单位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要用法律的手段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坚持鼓励创新,促进培育发展新动力

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审计工作中,坚持鼓励创新,是审计机关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对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凡是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化解过剩产能的,凡是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质增效的,凡是有利于化解房地产库存的,凡是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的,凡是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都要坚决促进总结完善,大力推进形成新的制度规范。

要有保护新生事物的强烈意识。指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是对习惯做法、传统模式、现有制度的突破、超越甚至是颠覆。面对新生事物,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一句“不合规矩”,便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一种是细心观察、谨慎研判,对符合改革总体方向的,小心呵护其成长壮大。审计人员应当选择后者,切不可固守老思路、老办法,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的制度规定来衡量判断新情况、处理新问题。

要有识别扶植创新的战略眼光。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审计中应当多方考量。特别是面对很多处于实施或试行中的新举措、新办法,结果和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怎么才知道其利弊呢?对此,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研究,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分析研判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储备,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内容、背景和目的,深刻领会和把握改革方向,了解相关改革的最新进展,真正做到辨别并支持那些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举措。

要有包容创新试错的责任担当。指出,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要积极营造创新文化(300336,股吧),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审计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大多有一个探索尝试、厚积薄发的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乃至失败。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创新事项,要有包容精神,只要创新不违背改革的大原则、大方向,就应积极支持,推动其改进完善,并注意总结经验,推动形成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健全正向激励机制。

三、坚持推动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完善

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坚持推动改革,是审计机关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机关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把握改革,更加主动地适应改革、服务改革。对体制机制性问题,凡是制约和阻碍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凡是制约和阻碍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凡是制约和阻碍创新创业、激发活力的,凡是制约和阻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的,凡是制约和阻碍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的,都要坚决揭示反映,大力推动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及时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摆脱思维定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化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制度创新聚焦发力。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审计机关要把促进制度创新作为各项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着力关注体制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需要的问题,及时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例如对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以“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为由导致资金分散闲置的,不仅要坚决查处,而且要大力促进资金整合、有效使用;对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从而影响改革进程的问题,积极提出审计建议,推动改革、改进和完善。

上一篇:光进铜退的原因及背景下一篇:社区妇女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