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麦家平庸的人范文

2024-04-20

卖麦家平庸的人范文(精选10篇)

篇1:卖麦家平庸的人范文

励志成功: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

刚刚到现在的部门任职没几天,我就突然接到要组织调研组到外地做一个专题调研的任务。

由于对新单位的工作还不熟悉,加上随行的人中有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有比我职位高的领导,有在现在单位任职比我时间久的同事,所以我要求自己务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整个调研活动万无一失。

那些天,制定方案、与有关部门接洽、与随行人员联络、预订酒店……无论是哪一项工作,我都力求做到事无巨细。

经过紧张的筹备,出发的那一天,我觉得整件事应该已经准备得八九不离十了。可是,当我一上车,听到博士生导师说的第一句话时,我就惊呆了。我所谓的充分准备,在他面前,完全就是不堪一击。

我们的调研行程仅仅是短暂的三天时间,按照往常我积累的经验,除了回来有汇报任务的同志,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大部分人都是当走过路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而博士生导师这一次随行,按照惯例,也只不过是让他指导指导我们开展工作,无需他做太多的准备或后续帮助。可是,这位随行的导师,行李箱里不仅带有笔记本电脑、有录音笔、有记录本,还有各种可能要延迟调研的相关物品。

一边是身兼数职、身居高位还这么严谨认真的博士生导师,一边是身居低位却还相当松散懈怠的我们,相比之下,我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其实微乎其微,根本谈不上努力。

如果说这是开始的触动,那么,随着调研活动的推进和深入,博士生导师的一举一动,就更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自惭形秽了。

在调研期间,我们大多数人,无非就是听一听,记一记,每天回到宾馆就万事大吉,可是,导师却不是这样的。他不仅每到一地调研,都要做好提问、挖掘,记录调研笔记,甚至他还拍照录音等等。更重要的是,每天晚上,回到宾馆的第一件事,他不是像别人那样洗洗睡了,而是打开电脑,详细记录和整理当天调研得到的所有资料。第二天,当他和我们驱车前往下一站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清晰的提出了这次调研的收获,以及返回单位之后,撰写调研报告的思路和框架了。

如果他光是做到这点,我觉得他仅仅是比我们更专业更敬业罢了,可是,他告诉我们在整理完一天调研材料的同时,他每天晚上都抽空看几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而且尽量争取给每位学生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听完导师的话,我的内心深受触动,我简直不敢相信,拥有如此非凡成就的一位博士生导师,他还无时无刻这么的努力和用功。和他相比,我们这些平庸之辈的.那些点滴努力,怎么好意思挂在嘴边呢。

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大概就是因为我们总是不够努力的原因吧。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的很努力,只不过是没有比较罢了。

在百分之八十碌碌无为的人员队伍里,也许,我们真的看似比较努力,可是,如果拿我们自己和那百分之二十的金字塔顶尖的优秀人士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那点努力,根本就谈不上努力,所以,我们也只能留在那金字塔的底层,永远也到不了顶端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平庸的人越来越平庸,而优秀的人却越来越优秀的原因。平庸的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凡事只求过得去;而优秀的人,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努力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所以优秀对于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告别平庸,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而是一直努力。

篇2:卖麦家平庸的人范文

有个大胆设想,如果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和所谓的梦境之间,不存在虚幻和真实的区别,只是分属不同频道。白昼立足于平凡沙地,需得虔诚仰面铿锵前行,夜晚归属于天马行空,这世界如同一捧初生的泥土,可以轻轻松松随意被你揉捏成想要的模样。在两种不同的客观背景下,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人生,你会选择哪个?

大概,更多人应该会选择后者,毕竟在梦境中可以毫不费力达成所愿。

继续往下设想。在梦境中的人,会经历最初的新奇、热络、脑洞无限,编织出任何自己所设想的奇妙景象,可这种弹性十足的日子也就自然失去人性的紧张度,时间久了,迟早会陷入无尽空虚。反观当初那个选择脚踏实地在现实世界中做“苦行僧”的人,他的生活或许没有极致的有趣,却终究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目标是一分一厘地靠近,愿望是千变万化地消耗。

当向往变成唾手可得的日常,当渴望变成稳操胜券的计量,那信仰,就会在“太容易”和“不够珍视”中失去本身的明亮。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就是目标和愿望根本上的不同。

01

十年前,我最好的好朋友佳,是个学渣。

就是那种上课会躲在书后面睡觉,下课会把校服盖在头上睡觉的类型。数学课很少及格,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背课文和背单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永远都分不清楚,历史填空题上问清朝最后的皇帝是谁,她偷偷问同桌,是雍正还是乾隆。

唯一让她喜欢的,是晚自习,因为她可以肆无忌惮地在练习册上抄歌词。

没有谁能想到,当初班级里不起眼的姑娘,会成为十年后同学聚会上的“焦点人物”。大学毕业后,她考进我们当地最难进的司法局,成为一名政法干警。百里挑一的名额,她一次就中,这让在老家反复考了好几次公务员的朋友都十分诧异。和她同期报考的老同学很多,成绩出来后,大家甚至怀疑,上面的那个佳是不是和她同名不同人。

同学们有这样的疑虑,并不奇怪。因为在整个青春期里,佳一直都是不折不扣的学渣,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是在她大二以后。

眼看着身边人逐渐都找到了喜欢或适合的事情,说成兴趣也好,说成梦想也罢,总归是可以拿来正儿八经去努力的。俗话说,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一时之间,每个人都忙碌起来,准备考研的拎着笔记本泡在读书馆,外出实习的穿梭在学校和公司的两点一线之间,宿舍里经常只剩佳一个人,她觉得上课没意思,逛街没意思,电视剧和零食都填补不满她内心呼啸而出的空虚。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从小到大竟然没有做过任何有成就感的事情。她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可不可以把兴趣转化为事业?目前这个阶段和理想阶段还差多远?

仔细摸索过社会上各类的职业特质,利用『排除法』,佳发现,她对规规整整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书这类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维系客户、销售产品,这些工作内容对她来说也不具备吸引力。唯一打心眼儿里喜欢的,是从儿时就无比痴迷的警察装,那一身正气凛然的制服穿在那些相貌普通的人身上,有着足够强大的气场,早已扎根在佳的记忆里。类似《重案六组》这样的电视剧一直都是佳的心头好,央视的普法栏目剧更是期期必追,就连大学选新闻专业的背后,都有一丝丝怀揣着对正义事业的向往。

这些埋伏在潜意识里的细枝末节被挖掘出来后,佳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要朝着和政法相关的领域而努力。

从那个时候开始,佳就告别了以往玩世不恭的学习态度,开始去图书馆借阅各种政法书籍,还报了课外辅导班,那纵情投入的模样着实惊呆了我。有一天晚上失眠给她打电话,问她在干嘛,她说在看书,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这个事实——要知道,从前她可是看到书就犯困的呀。

听到我的疑问,她的笑声从电话那段咕嘟咕嘟传过来。她说,只要一个人足够有决心,就可以克服任何毛病。看书觉得困,那就跑到洗手间用凉水拍打脸庞;早晨起不来,那就将手机设置成隔三分钟闹铃响一次;做题时分心,就把身边那些让你走神的物品通通锁到柜子里。每当你觉得好辛苦、好无聊、好繁琐的时候,就去幻想下达成目标后的场景,那一定是鲜活的、有趣的、能够令你会心一笑的。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嗑瓜子呢?

大概就是这样的原理,正因为在嗑瓜子这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里,你一边在付出动作成本,一边在阶段化地收到行动反馈,能够为喜欢的事情盖章加戳,自然更爽。《小王子》里说:“你在这朵玫瑰花上花费的时间,才使得这朵玫瑰花如此重要。”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他们最终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而是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所挤压出灵魂全力以赴的一面,才动人。

02

其实,大部分人生来就很普通,那些高智商或天赋异秉的人毕竟是少数。决定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在于你有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足够负责。

在大众熟知的女明星里,有这样一个姑娘,她从小做事就比别人慢一拍,不够机敏,常常落后于同龄人。为此,她的妈妈还特地给她起了个小名叫“爬爬”,但女孩却没有受到丝毫的打击,从小到大,她不是最聪明伶俐的,却是最脚踏实地的,她很喜欢自己的这个绰号,像爬行动物一样,没什么不好。

爬行动物里,有一种美国蜥蜴,它的最大时速可以达到24公里。何况,爬行动物虽然看似慢吞吞,却能够保持足够好的体力。

这名女星就是“江爬爬”,22岁时因饰演《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周蒙”这个角色而一举成名的江一燕。她和娱乐圈里大部分女明星不同的是,在事业蓬勃的上升期,她没有瞅准时机大肆接戏、拍广告捞金,而是以一贯不慌不张的态度继续过着逍遥日子:演话剧、接片酬不高的小众电影、去山区做支教,她说她的目标是做个好演员,而不是什么明星。

篇3:卖麦家平庸的人范文

古灵精怪少女的童趣之心

麦家碧出生在中国香港一个小康家庭,是家中的老二。老师出身的麦妈妈在生完麦家碧之后便在家照顾孩子。

麦妈妈很开明,给了孩子们足够宽松的成长空间,因此麦家碧兄妹三人得以找到很多乐趣,下棋、斗剑、扮家家酒……麦家碧常常吃了妹妹的家家酒后又跟哥哥打斗,在哥哥和妹妹中间充当“和事佬”,是典型的古灵精怪少女。在学校,麦家碧却乖巧斯文且少言寡语,所以每次麦妈妈听到老师夸麦家碧乖巧听话就回来取笑她。

麦家碧的家在铜锣湾,那儿有很多小商店。只要有一点零用钱,麦家碧就会去商店里买文具、手帕、玩偶等等东西。她常常会为一个好看的包装而买下本不想买的东西。所以,麦妈妈总是说:“我们家老二就是一个外表寡淡内心调皮的小孩。”

麦家碧喜欢画画,完全缘于哥哥的影响。哥哥年长她两岁,最喜欢画画。他的教科书上画满了公仔,都是香港流行的漫画人物。哥哥把书留给麦家碧用时,就会把教科书擦干净,便轮到麦家碧在书上画小姐丫环美少女,每一个都戴着长长的滴水耳环,穿着靓丽衣衫。麦妈妈总是笑她:“花痴丫头。”

高中毕业时,麦家碧的美术课得了最低分,只因为她没有和大家画得一样。麦家碧觉得很委屈,自己明明画得非常像,又这么喜欢画画,却得了最低分。于是,她决心一定要考设计学院。经过努力,她最终收到了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的录取书。

可是,这样的结果与父母的预期相去甚远。他们希望女儿能读法律或者医科热门专业,以便她将来顺利成为社会精英。所以,当麦家碧选择设计专业时,父母非常诧异。麦妈妈甚至很认真地问:“你确定吗?画漫画是很难出头的,将来可能活得很辛苦。”麦家碧也认真地点头:“我只喜欢漫画,没有漫画我简直活不下去。”麦妈妈听完,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轻轻抱了抱女儿:“我的女儿长大了,懂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不管你做出什么决定,爸爸妈妈都会全力支持你!”

大学毕业后的暑假,麦家碧得到一个游学英国的名额,去伦敦见了数十位插画家。这些画家有画室,有经纪人,不需要见客户就有钱拿……这种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轻松的创作氛围立刻成为麦家碧梦寐以求的生活,于是她立志成为一个插画师。

回香港后,她便试着接一些插画来做,谢立文就是她的第一个客户。那时,谢立文刚从澳洲毕业回国,和朋友开了一家出版公司。看过麦家碧的画后,他觉得这些画作细致、甜美,虽然和当时流行的漫画风格不一致,可谢立文还是拍板决定录用这个瘦弱文静的女孩。

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麦家碧毕业时,和谢立文再度携手。唯一不同的是,内向而不善言辞的麦家碧主动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谢立文,你当我的经纪人吧!”

两人就这样开始了合作。最初,谢立文将外国故事翻译给麦家碧供她作画。后来,他慢慢发觉,与其翻译别人的作品,倒不如自己创作更有趣。1990年年初,正巧儿童副刊《小明周》编辑找上门来,麦家碧能画,谢立文会写,两人共同创作的模式便诞生了。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故事是“麦唛的故事”,麦唛之后,憨傻呆萌、右眼上有明显胎记的“表哥”麦兜出场了。虽然麦兜是画给小朋友看的,但活泼的叙事风格与地道的香港味儿吸引了一大批成人粉丝。一年多后,麦兜被挪到正刊《明报周刊》上。随后,漫画《麦兜的故事》连续推出23本,获选香港中学生最佳读物。2000年,将《麦兜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呼声潮水般响起……这一切让麦家碧觉得惊奇又有趣,她傻傻地对谢立文说:“这个也不是问题!”

2001年圣诞节,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电影《麦兜故事》在香港上映,票房迅速突破千万元。原本只是埋头画画,没想到竟一举成名,麦家碧有点犯傻了,唯有谢立文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童真的心。”

婚姻不过是简单的加减法

《麦兜故事》一鸣惊人后,麦兜成了名气高涨的动漫人物,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很多企业也给麦家碧递来橄榄枝,要求开发麦兜的衍生产品。

麦家碧恐慌不已。她喜欢画画,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有一个人给她开单,然后她完工拿钱就可以了。眼前的一切,她完全没有想到,也完全无法应付。惶恐犹豫间,在某个埋首画稿后的黄昏,麦家碧从画纸后面抬起头,悠悠地叹了口气。她本以为这声叹息足够轻微,却不料被站在她身后的谢立文听了个真真切切。就在那一瞬间,麦家碧听到了一个清晰的声音:“为了我们的麦兜,我们谈恋爱吧!”

以麦兜为借口的告白搞笑十足,却着实打动了麦家碧。恍惚了几分钟后,她很平静、很自然地吐出一个字:“好。”

由搭档变成恋人再变成夫妻后,两人的事业很快出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关于麦兜的漫画故事一本接一本诞生,与麦兜有关的延伸产品事业也顺利建成。2004年,《麦兜故事》的第二集《麦兜菠萝油王子》热辣出炉。

在创作中,两人各自为政,相当独立。剧本台词是谢立文的职责,他写故事很快,躲在一个地方一星期就能完工,但谢立文有个“保密原则”,每次都会故意不让麦家碧事先知道故事的结局。麦家碧则负责画画,她酝酿的时间常常比较久,还一边画一邊比划角色的动作,绝不允许有人在侧观看。这样的结果是,当麦家碧带着满满的幸福感画完后,一翻看谢立文的故事,却发现原来是悲惨的结局。

麦家碧很热衷打扮谢立文,她总是将一件又一件的品牌服装往家里拎。谢立文一看,也不恼,笑眯眯地穿上。可等麦家碧再回头看时,品牌服装瞬间被谢立文穿成了地摊货。屡战屡败后,麦家碧最终投降了。为了“报仇雪恨”,在创作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时,麦家碧果断地将“校长”画成了谢立文的样子。2006年7月,影片《春田花花同学会》上映,朋友们一看“校长”全乐了。麦家碧微笑着说:“在我眼中,中年男人好像都是这样的,胖胖的,发际线后移,不太在意自己的外表。”

nlc202309041530

之后,谢立文创作新剧本《麦兜响当当》。2007年夏,他完成剧本。谢立文设计了一个麦兜跟高手学武,却最终还是没能成为高手的结局。对于“爱子心切”的麦家碧来说,麦兜的这种“失败”结局让她很难接受,她揪心地和谢立文探讨:“像麦兜这样一个单纯、善良,却又傻傻笨笨的孩子,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能得到幸福吗?”谢立文很认真地分析:“麦兜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速度,它不用这个世界的速度去处理事情。它只要有麦太的亲情支持,坚持自己的速度就可以慢慢练成一些东西,就可以慢慢得到它的幸福。”最终,纠结的麦家碧接受了这样一个让自己心疼的结局。

2009年暑期,电影《麦兜响当当》上映。剧中,麦兜说:“其实我很喜欢现在的样子,看到我走路的时候屁股的肉在动了没?感谢我的鼻子,即使塌,也让我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感谢我的双眼,再小,再眯,我也能看见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感谢太阳又升起,继续点燃我的梦想。”这样的台词,让观众唏嘘声一片……

正是这样无时无刻的感动,让麦兜火到爆棚。不仅《麦兜响当当》取得了惊人的票房业绩,其漫画作品、毛绒公仔、手机铃声等副产品也迅速兴旺——傻傻的麦兜以它独特的魅力横跨音乐、图书以及电影领域,成为华语界最受欢迎的动漫形象。

这是麦兜的幸福,也是麦家碧的幸福。“能争气,最好。不能争气,我们就回家吃鸡。”当麦太最后说出这句话时,麦兜哭了,隔着银幕,麦家碧也挂着泪哭了。

慢性子“麦太”走得更远

随着麦兜影响范围的扩大,麦家碧必须面对媒体和公众的时候越来越多。作为资深“宅女”,突然要面对汹涌的镁光灯,麦家碧自己都无法想象。

这次,谢立文却执意要她接地气,麦家碧哀叹:“为什么宫崎骏不用宣传呢?”谢立文立即回答:“因为人家是宫崎骏啊。”麦家碧瞬间就想通了:“既然我只是麦兜,就只能用麦兜的思维活着啊。”于是,从2012年开始,麦家碧随同“麦兜”的宣传组走访了很多地方,包括她创作时从没见过真面目的湖北武当山。

除了诸多的宣传活动,许多盗版麦兜衍生品也困扰麦家碧。麦家碧和团队习惯慢工出细活,比如毛绒公仔,麦家碧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布料品质、安全环保等方面,而盗版厂家则直接对准市场需求。结果,盗版公仔比正版产品更生动、更有趣。最初为了打击盗版,麦家碧收集了很多盗版公仔,还在香港做了一个反盗版展览,让她意外的是,居然不断有参展观众问她:“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些公仔?真的好有趣!”麦家碧乐了,最终决定放弃知识产权保护:“算咯!只要大家真心喜欢麦兜就好!”

麦家碧一直是租房住的,2013年春,她在铜锣湾租了间小套间画新剧。麦家碧喜欢色彩斑斓的家居环境,又喜欢信手涂鸦,小套间面山环水又很得她心。所以,她兴冲冲地将“家”装扮一新:天蓝色和墨绿色的墙壁,红色的沙发、紫色的单椅、粉红色的毛巾、随处可见的涂鸦……可房子是别人的,这样的“糟践”很容易讨人厌。因为怕房东太太骂,麦家碧一直搪塞着不让房东太太进门。有一天,见怎么也躲不过去,麦家碧只好惴惴不安地给房东太太开了门。没想到,房东太太竟然喜欢上了那些涂涂画画:“将来收回房子给小女儿住的时候,小女儿一定会很高兴!”看着房东太太兴奋愉悦的笑脸,麦家碧瞬间觉得天一下亮了。

麦家碧似乎总是不停地在做类似的“傻事”。一部90分钟的动画片剧本《麦兜当当伴我心》,麦家碧竟锤炼了3年,《麦兜·我和我妈妈》剧本则花了2年。在讲究快速高效和趁热打铁的当下,这种速度是彻彻底底的异类。但麦家碧固执地坚持“麦氏速度”,理由是:“不是我不讲效率,实在是因为做动画想快也快不起来。”

其实,关键的问题是麦家碧不想“快”。仅为动画片是做成3D立体效果还是2D平面效果,麦家碧就折腾了大半年。《麦兜·我和我妈妈》筹备伊始,投资商要求将该片做成流行的3D立体效果,因为不能确定影片效果,好奇的麦家碧最初选择了尝试。可3D效果做出来之后,麦家碧果断地选择了抛弃:“麦兜是一种情绪,一股情怀,而不是视觉糖果。我希望给观众提供的是感动和温暖,是更内心的东西。”

2014年6月,麦家碧接受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的专访,在被问及为何创作总是“慢吞吞”时,麦家碧粲然一笑作答:“因为我是个慢性子啊!”

生活中的麦家碧是这样的:每天早上起床花很多时间做早点,一片小小的吐司、一颗车厘子、一块饼干、五颗肉丸、几片水果、一片面包……花样繁多而分量少少。她说:“我希望每样东西都小小的,但每一口都不一样。”她每天必须睡足10个小时,从不买房,也不远行,朋友加起来不超过5个,坐地铁常常会乘反方向,考了驾照却从来不敢开车。

正缘于此,麦家碧对“儿子”麦兜有种发自内心的认同:“麦兜就是我的翻版。我就是那种反应比较慢,超级不能干的女人。但我真的好幸运,有一个幸福单纯的童年,有一个简单快乐的青年,現在的中老年又被大家包容……像我这样一个蠢蠢的人,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好,如果所有我的观众看过麦兜之后也可以这样,那就好了。”

这也许是个美丽的梦想,但麦家碧想,这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就像麦兜,虽然总是失败,但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大部分人推崇做事要快、要醒、要争、要抢,其实麦兜提供给我们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或许正因为这种单纯,麦家碧才如此幸运。就像她自己说的:“单纯的人最有福”。

编辑/青瓷

cw_0791@163.com

篇4:作文平凡的宿舍,不平庸的人

有着不同个性的我们,在缘纷的牵引下来到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间宿舍。这虽然是一间平凡的宿舍,却有着并不平庸的人。

那次洗澡过后,宿舍中就剩下我和另一个同学小张。我们正准备去上晚自习,小张却忽然转过身去。我疑惑了,“难道还有什么东西忘了吗?”他的行为举止却在告诉我“NO”。一个橘子皮正四脚朝天仰在地面上向我们示威,转过身去的他只是为了捡起那个橘子皮,放到垃圾桶里。然后,他轻松地坦然走过来,一个微笑:“走吧!”在那一刻,我定格了。小张那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弯腰、伸手、捡起、放下的动作,在我看来是那么的不平凡,加上他朴实的笑容,他的灵魂在那一刻得到了升华。在我的心目中,他的`身姿却莫名地高大起来!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却诉说着不平凡的意义,证明着不平庸的人生。

宿舍中没有不翼而飞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虽然平凡却讲诚信;宿舍里充满欢声笑语,是因为我们虽然平凡却懂得分享;宿舍里没有打架吵闹,是因为我们虽然平凡却会宽容……

平凡的我们用最平凡的动作,简洁的语言,描绘着一个个生活细节。自从有了我们,宿舍就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社会也多了一份和谐。

我们虽然平凡,却不平庸!在这平凡的充满爱的人间,让我们尽情地挥洒青春吧!青春无极限。

篇5:8招让你不必沦为平庸的人

即将入职的小伙伴,你可能幻想过,将来的你带着极富创意的想法,霸气侧漏地踏进办公室,经过一番妙语连珠的生动描绘,然后hold住全场,迎来满堂的喝彩和艳羡的目光,最后boss拍案而起:就你了!

这画面太美你不敢看?其实,想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员工不太难,你需要改善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是有方法可循的。好的思维方法能更好地触发灵感,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反复训练,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后,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让你变得更聪明,职场上也更容易体现你的价值。

1、换位思考

面对事物,你都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去想一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反向思维便是其中一个特例。比如开发产品,最好把自己当成服务终端,考虑一下客户以及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是不是可以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当有一个新想法时,可以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思考新想法是否具有适用价值。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就可能发现问题并加以革新和完善。

2、求同也求异

多做比较,而且要换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既要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也要找出他们不同点。从千变万化的复杂事物中找出共性和本质,从而更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机制。异,则可能是思维的入口,是线索,顺着它去就可能进一步分解事物的特性,发现规律。

3、分解问题

如果你能将关注的事物分解得足够细,把大问题分解成无数个小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细致考察一遍,你就可能找到突破口或开辟新的领地。比如,研究生物的,可以将多细胞的行为分解到单细胞水平,甚至单分子水平,这样你必定会提出许多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关键问题的提出,常常表明你已经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4、非常规思维

想象一下理想状态会如何,极端条件会怎样,特殊人群会有什么需要,时间起点和终端的情况呢,或者极小极大极多极少时又会如何等等,这些思考可能会使你的问题简化,或者拓展。比如,你开发一个产品,想象一下要是小孩子拿了就可能猛敲,战场上就可能颠簸和损伤,坏蛋就想搞破坏,你的产品是不是可以往这方面去革新。

5、艺术性

你能把平凡的不起眼的事赋予更多艺术性或社会意义,比如变得有趣、富含深意,那就是一种创造力。把复杂的公式简单化,把普通的事做得更精美,更优化组合,更节能轻便,这是一种美学创意。把简单的东西做出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来,也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艺术。所以,做任何事,要试着把它做得细致入微,精美有趣或有意义。

6、头脑风暴

发散思维的一种,把大量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块,让他们任意组合,胡乱联系一下,再经过筛选分析,启发思维,寻找灵感。有时候随便走走,或者随便翻翻不相关的书刊,跟无关的人员聊聊天,都可能启发思维,不一定要老是呆在某个地方苦思冥想才叫工作。

7、形象思维

试着用图形表达各种意思,因为形象思维能够再现事物原型,能轻易发现言语容易遗漏的空间细节和时空逻辑矛盾。所以,想问题的时候,不妨多画画图,建立模型,用想像力去弥补思维空缺。

8、预测未来

篇6:甘于平凡又不想甘于平庸[范文]

你有没有在演唱会疯狂的尖叫过

你有没有在演唱会感动的流泪过

你有没有在夜晚的海边被漫天行都覆盖身边却坐着你爱着但却不爱你的人

你有没有在雨天的屋檐下邂逅过浪漫情节

你有没有在夜晚翻来覆去的哭泣失眠

你有没有计划过自己的明天和将来

你有没有遗憾青春过的太快

你有没有气过自己的傻和无知

你有没有无能为力、力不从心的低落

你有没有爱过

你有没有活过

我的脑子里满是问号

我以为自己曾经迷茫过现在已经找到方向

却依旧有很多等待自己去解开的谜题和需要寻找的答案

时间的跨度会让一些答案显现也会将一些过往埋葬

又会竖起很多跨栏在你前行的路上

这些年你过的怎样

是否一直有个声音在心里轻响像将要熄灭的火种却又发着微光

是否一直有些念头在大脑皮层悦动让你甘于平凡又不想甘于平庸

篇7:麦家重读莫言

10月11日上午11点,在诺奖公布前的数小时,著名作家麦家的一条微博得到众多网友的转发和认同。麦家说,“莫言让中国人聚焦诺奖,能否得到现在为止只有天知道,但我希望他得。我认为莫言是活着的中国作家中最有才华、对当代文学贡献最大的。中国人一向在乎外国人认可,如果谁被诺奖认可,对中国文学是幸事,至少可激发更多人关注文学,哪怕是短暂的„„”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在获取纷杂信息的同时,更愿意回归到小说作品本身,去体会“魔幻”“现实”“民间”“历史”的韵味何在。由此,成都商报特意为关注文学、喜欢莫言的读者服务,邀请名家解析莫言作品。今天,首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麦家重读莫言《红高粱家族》(以下简称《红高粱》)的读后感。

那些年,我们中的很多人的记忆都被一部叫做《红高粱》的小说和电影给笼罩了。时隔二十多年,我的一位年轻的朋友说:《红高粱》啊,讲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一片血腥的高粱地和在高粱地里乱搞的事儿。他说的是真话,性与暴力,是很多人关于那部电影和小说的集体记忆。他毫不掩饰对这

个眼下“习以为常”的词语的不屑,但对我,对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知道这个词语对于当年的文学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

一部作品的阅读史就是一部漂流史,每一个变化的评判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影子,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在这一阶段的困惑、探索与痛苦。1986年,我们刚开始接触拉美文学,家族叙事和魔幻主义成为我们心中文学创新的样板;“人的解放”,成为我们这代人新的价值观„„莫言的《红高粱》在这些方面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期待: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他以家族回忆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词汇,被称之为“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以及代表之作。

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红高粱》的写作方式,绝不仅仅是莫言自称的要抵达“历史的某种真实”,而是历史为什么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讲述。很多人都会对父母的情史有极强的窥探欲,对物质财富有隐秘的抢夺欲,这并不奇怪,哲学家说人们都喜欢问“我从哪里来”。但在中国的伦理框架下,并没有多少作家愿意或者说有勇气探究这些秘密,《红高粱》扯一块“家族史”的幌子,已经算难得了。回想一下当年电影院里令人激动的那些场景,我们就会知道,这样充满荷尔蒙和情欲的叙事绝非偶然。最蓬勃的生命力,最理直气壮的情欲,最张扬的色彩,最狂欢的表达,在观众和影片

细节所达成的每一次交流的默契里,已经暗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来临。那些并非历史的场景,而是一个时代心态的真实摹写。

这是《红高粱》被读者接受且被影片定格的基调。但我却惊讶地发现,二十多年后的这次重读,是一次冰凉的相遇,它远没有我记忆中的那么焦躁和炽热。它是幽深的,迷茫的,甚至是忧郁和诗意的。它同时具有文和野的两个方面,或者说,它的蛮力与激情之后,隐藏着对于战争、死亡与人性的诗意表达。只是这一面,在文学史和批评史的叙事里被轻轻抹去了。莫言在回忆《红高粱》的创作动因时曾说,他想写战争中的人和人性,把战争当成“人类灵魂的实验室”,其心中的典范是前苏联电影《第四十一》。这种人道主义的战争叙述,本来亦足以构成反叛的因素,只是在当时,在更为新鲜时髦的话语面前,批评界对此集体沉默,这足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们追新求异的急切。而莫言自己也说,他曾按批评的方向自觉调整自己的写作,比如更魔幻一点。这种时髦话题有多大程度上压倒了文本本身?魔幻主义有没有限制和抹杀了莫言的另一种可能性?为什么他后来会更多地向汉语写作自身的传统后撤?批评总是不断迎合“当下”的需求,却忘记了这种“当下”总有一天也会变成历史。一个作家的写作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与批评家不断妥协和较劲的历史。但不管怎样,批评与写作这种合谋与互动总比两不相干要

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这不得不归结于莫言天赋的才华。我是说,莫言不可思议地找到了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他的既肉感又灵性、既粗粝又细腻、既炽热又苍凉、既蛮野又优美的“狂欢化”文体,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缰域和记忆。

对我而言,重温这些经典作品以及它们的批评史,亦是在梳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脉络,是追问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还可以去向何处。

文/麦家

(限于篇幅,本文有删节)

莫言成名作

敲定编入中学教材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接受采访时称,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莫言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尽管两大语文教材出版社目前都对莫言的文章进入中学课本,表现出了极强的积极性,但是这本身并不妨碍民间乃至学术界继续展开讨论。

据《辽沈晚报》

《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垄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到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篇8:麦家《暗算》读后感

小说开始于作者一次神奇的邂逅,出差第一次坐飞机就遇到同一乡音的老乡让他激动不已,主动攀谈过后却给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刚下飞机的他就被各种约谈审问,可以说是人生处处有惊吓,这一奇怪的遭遇让他了解到了一个特殊的机构—701,一个神秘莫测的特殊情报机构,这个机构里生活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首先作者安排了听风者阿炳的出场,他的出场让我不得不再次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对每个人都不公平。拥有着一双可以听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的耳朵的他却是一个瞎的人(阿炳名字的由来)、傻的。但是由于他那双神奇的耳朵无疑让他成为这个组织里的关键人物。在读关于阿炳的故事时,我想了很多,也许作者也正想传达给我们一种这样的理念:世界上有哪两种人最专注?非刚出生的婴儿和世人眼里的疯子莫属,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将自身和喜怒哀乐融化为一体,能够完全投入一种情感,这种专注感作为一个平常的成年人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了融会贯通,随机应变自然得抛弃那种专注。阿炳这样一个纯粹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以悲剧结尾,然而作者却给他安排了一个还算比较想得开的巧妙的悲剧,阿炳因为耳朵过于灵敏听到了自己老婆生的孩子不是他的后触电自杀,正所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作者是一个内心邪恶丑陋的人,竟然安排隔壁老王来祸害这样一个纯粹单纯的人,可是后来,笔锋一转,那女人竟是为了阿柄,可怜的阿炳并不知道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却倔强地要求女人为他生孩子,女人无奈出此下策殊不知酿成一场悲剧,至此愿天堂的阿炳瞑目。

其次本书第二部分《看风者》讲述的是安在天和天才数学家黄依依的爱情故事,说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荒谬,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而且是情报部门,你居然跟我谈爱情,搞笑么?呵呵,这不就于无形之中造就了黄依依这个人物的非一般性吗?非一般性的工作当然得安排非一般的人物出场。这个非一般人物的办事能力当然和阿炳一样,都是天才,都解决了常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作者当然不是一味地向我们讲述很有视觉冲击效果的“爽文”,暗藏在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太多动人的情感,黄依依生自东方,学在西方,她追求自由的爱情,当然她所理解的爱情不应该不出现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时代造就了她的爱情悲剧。

在有了上述两个人物的详细描写过后,对于701,我们开始对那些不可思议变得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到后来老陈陈二胡的解密,我们开始变得比较平静的去审视一个人物了,没错,那里的人那里的工作在我们看来及其枯燥乏味,他们能坚持下来直至终老终究逃不过两个词,信仰和宿命,因为信仰所以坚持,因为宿命,时刻保持这一种责任感,他们是伟大的!后来的故事更是如此,地下工作者的信仰是革命胜利,宿命注定他们只能是地下工作者。总而言之,与其说麦家是在写一本有关谍战的悬疑小说,不如说是在写一本圣经。

随着一个个解密日的到来,一些伟大的人物及其他们的事迹为我们所知晓。若此时你我能静下心来一同品味他们的故事,这便是一场胜于有声的交流,也是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不平凡的交流!

麦家《暗算》读后感2

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麦家的写作无疑属于独特的路数。这个人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可忽视,他那么顽强、绝对而倔强。他的写作诡秘、幽暗、神奇,深不可测,到处潜伏着玄机,让人透不过气来。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被引诱到一个偏僻的山谷,而黑暗开始降临。阅读没有退路,只有在黑暗中摸索。那真是孤苦伶仃的阅读,无助的阅读,就像他的写作一样;当然,也是极其富有刺激性的阅读,这是一种关于阅读的阅读,也是关于写作的写作。

在麦家近期出版的《暗算》的前面几页处,他这样写道:“7”是个奇怪的数字,它的气质也许是黑的。黑色肯定不是个美丽的颜色,但肯定也不是世俗之色。它是一种沉重,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气愤,一种独立,一种神秘,一种玄想。

关于“7”的所有设想,可以看成是麦家关于写作的设想,小说中的那个叙述人“我”就是一个戴着墨镜的人。麦家就是一个戴着墨镜写作的人。由此就不难理解,这部小说的第一个主角就是“阿炳”。只有阿炳面对的黑暗,他带来的黑暗给麦家的写作提供了家园。隐秘、秘密、解密、暗算、秘谋、告密等等,这些都是黑暗中的行为,也都是本质性的写作,所有的本质性的写作都是黑暗的写作,都在黑暗中或关于黑暗的写作。写作就是沉入黑暗,在黑暗中发光;绝对的写作就是绝对的黑暗,就是绝对之光。

麦家以《解密》令文坛刮目相看,他的出现就像一片阴影,投在亮丽的文坛上,多少有些令人惊慌。事实上,麦家写作多年,他的写作姿势显然是潜伏式的,是一种秘谋,是对写作的宣誓。《解密》就这样出现了,令人措手不及。那是一个关于701单位解密码的故事,很吸引人,像是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恐怖小说的变种,一种新型而独特的种属,或者说一种四不像的写作怪物。令人惊惧的阅读效果,把人们引向一个未知的黑暗的领域。在山里头,在黑屋子,一群人在截听敌方的电码,这是所有战争中最紧张最具有突变性的经典场面。麦家就把书写对准这个场面,他探究的是一个领域,一个黑暗的领域。《解密》有一个漫长的故事,随后突然进入幽暗处,故事被秘密所牵引,进入到无法洞见的深度。这种状态显然不是指故事表面无穷无尽的不可知状态的密电码的追踪,而是指麦家在根本上揭示出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存在的黑暗状况。

写作是如何进入、如何接近那种状态的?写作由此留下黑色的文字。确实,麦家的故事都会有事件和结果,这是他难以摆脱世俗性的故事留下的把柄。《解密》中那本密电码的丢失,结果是人的四处寻找。这些事件总是要出现的,故事也不能承受那么幽暗的存在,可以理解或者谅解。但在大多数时候,他的写作可以沉入黑暗,在铭刻那些时间,在幽暗中,写作的力不时爆出某些火花。他执拗地书写那个叫做容金珍的男人,一个解密天才。他是那样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像死一样陷入沉思的人。他只倾听一些奇异的声音,来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黑暗中。那个笔记本丢失了,也是黑暗中,在一辆行驶在黑暗中的列车的车厢里丢失了。

对于容金珍来说,这是更深的黑暗的开始。他在更深的黑暗中寻找那个丢失的宝物。小说是这样描写他此时的境况的:现在,容金珍正在为此深深悔恨,同时他极力想走入神秘的迷宫,找到他为什么把笔记本忽视掉的谜底。开始,他为里面无穷无尽的黑暗所眩晕,但渐渐地,他适应了黑暗,黑暗又成了发现光亮的依靠。就这样,他接近了一个宝贵的思想,他想:也许正是因为我太珍视它了,把它藏得太深了,藏在我心理的心里,以致使我自己都看不见了。

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麦家走进了这种存在的处所,他看到了一种黑暗中的存在,那种生命,在日复一日的解中磨损,越来越黑暗,越来越接近光亮。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确实为那种神秘兮兮的故事所吸引,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随后我们为那种存在的生命所惊惧,那些天才,只在黑暗中发光的天才生命所惊叹。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存在变成了文字,一种黑色的文字,文字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文字成了自己,它的铭写就是在黑暗中发光,成为灰烬。能感知到文字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历史的回忆,它只能以力的方式存在,不能感知的,那就是灰烬,一种已死的文字。

2003年,《暗算》又给我们制造了一种黑暗,这是阿炳的黑暗。在这本书中,不用说,关于阿炳的篇章是最动人的,也是最接近麦家的写作本质的。这是对黑暗的书写,是在黑暗中书写。麦家再次动用了他对故事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暗算”被做了双重性的处理,暗算既是指破译电码,也是指这些破译者的生活如何被暗算。坦率地说,后者的显性化的故事并不巧妙,也不特别惊人。阿炳也被命运算计了,他无法生育,他的妻子林小芳与山东大汉有了儿子,阿炳为此自杀。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阿炳如此不堪一击,比暗算更强大的是一种命运,一种文化力量。那个黄依依的故事同样如此,她在做人流时被张国庆的妻子所暗算,结果死于非命。诸如此类,这些故事都有一些显性的被“暗算”的意味。

我想说,这些显性的故事当然可以在宿命论的意义上提示存在的某种深度性,甚至触动读者掩卷而思的哲理性。但是对于麦家的书写来说,这些显性的故事却消除了黑暗,把黑暗中的故事带向了光亮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光亮,这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书写,一种世俗化的书写。而真正黑暗中的书写,是永远身处黑暗中,那种光亮是从黑暗中的坚硬存在磨砺出的火花,它是黑暗极致的光亮。对存在之坚韧性的书写,书写能体会领悟到自身的力,书写是对存在的铭写,对生命之存在,存在之极限的书写。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而是世界是这样!维特根斯坦如是说。书写对那种黑暗中的存在给予接近,它就逼近了神秘,真正不可知的生命延伸之路。麦家给当代中国文学提示的,是一种坚韧的书写样式,一种真正的另类的,也是最虔诚的写作。

篇9:麦家的经典语录

不开心睡一觉,就让他过去吧,伤心还好,伤胃就不好了。

要懂得珍惜守护身边的每个人,因为前世扭断脖子的回眸,我们才换来了今生的相遇;

我们可以慢慢向前走,但绝对不能后退。永远不要后退,退到最后是无路可退;

肾结实是力量。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霎时之蛋挞。

闻鸡起筷!

有情人终成扣肉。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猪猪肉肉。

三人行,必有猪头

感谢不离不弃的你,让我知道仍有人爱我。感谢你的支持,不论今天有多挫折,我仍会勇敢地活下去。

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感谢黑夜的来临,我知道今天不论有多失败,全新的明天仍然等待我来证明自己......

感谢身材,即使臃肿,我也能到世界各地去旅游;

感谢那些曾让我伤心难过的日子,我知道快乐已经离我不远了;

小朋友麦兜和大朋友麦兜除了声音不同之外,小朋友麦兜的世界,还有很多的幻想,还有很多的希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久而久之,就变成大朋友麦兜

篇10:麦家《暗算》读后感

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光是这些词汇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遐想。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间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一直对于这种“谍”的行为存有强烈的好奇,再加上最近多有谍战主题的影视作品。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抑制不住的感动和压抑,我想象到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牺牲了多少他们的幸福。

几位主人公:瞎子阿炳,黄依依,陈二湖,“老地瓜”……他们或终日滞留大山深处,或长年浪迹四方。滞留的如困兽,浪迹的如游侠。然游侠也是困兽,因为他们的内心极不自由。很难想像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以“国泰民安”为终极目标,但工作本身具有的保密性又使他们自身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他们抛妻别子,隐姓埋名,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绞尽脑汁,“暗算”他人、他国,然而最终自己又被粗粝的世俗生活“暗算”了。终其一身,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祖国需要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就是什么人,而何时变回真正的自己,唯有等待解密日的到来。

看风者篇,黄依依和安在天的爱情悲剧在这充满解密的故事里尤让我心绪起伏。这是一个破译密码的天才,也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是天使也是恶魔,在那充满着封闭、保守、破落的时代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因为爱,她选择了她讨厌的破译工作。虽然他们心心相惜,但他名义上因车祸去世已办过隆重公开丧事的妻子其实是因为组织上有新的任务所安排的烟雾弹,意味着他的妻子还健在,他怎么可能接受她。失去爱的她寄情工作,希望远离伤地唯有尽快破译密码,她成功了却因为知晓了他妻子未死这个组织上视为绝密的信息而被滞留在原地。他们不能在一起,但她还是结婚了,尽管不是她所爱,但她夺人丈夫最后被情敌失手杀死。但可悲的是最终他的妻子却真的.死在车祸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哀切,他都失去了……

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都是一群天才,天才又都是孤寂的,就像主人公所说的“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像宇宙之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因为革命他们失去了一切,甚至亲情、爱情和友情。但他们得到了我们的尊敬,爱戴,想念,颂扬,鲜花。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遭遇前所未有冲击的时刻,有多少人能保持单纯的秉性和最初的梦想。那时的他们无名无利却无私无畏,现在有多少人为名为利不折手段。时代在变,日新月异地变,但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我相信。

上一篇:一路前进的就业演讲稿下一篇:起草租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