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2024-04-20

【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精选9篇)

篇1:【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王小波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

小王啊,你这个月的业绩怎么还是那样,这样下去可不行。这个月的奖金甭想了,你给我好好的反省反省,怎么一点进取心都没有。上司拉着个脸说道。哦,王小波答应了一声,走出了上司的办公室。

这个月的奖金又没了,回家该怎么说,王小波拉着个苦瓜脸。

小波,你回来了啦,快坐下,今天我给你烧了最喜欢的鱼。老婆眯眼笑着说道。

王小波不语,默默地坐下吃饭。

王小波,听说你们今天公司发奖金,拿到多少?

嗯!这个,这个月业绩不好,奖金取消了,工资被扣了。王小波低下了头。什么?媳妇放下筷子,脸色顿时由晴转阴,我怎么嫁了你这个窝囊废,真是命不好,你看看人家小李多有出息,和你差不多时间工作,才27岁就升了经理了,人家老婆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你能不能给我有点上进心,不要再碌碌无为了!

面对媳妇的埋怨和指责,王小波饭没吃完就走出了家门,来到一棵大树底下喝闷酒。

兄弟怎么不开心,和老婆吵架了吧!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说道。王小波打量了一下中年男子,什么也没说,又低下头喝自己的闷酒。兄弟有什么事和我说说,兴许我能帮助你呢。

王小波借着酒劲把不顺心的事全都说了出来。

原来是这样啊,这好办,我是搞炒股的,你可以投资股票。男子笑呵呵地说。

王小波一听直犯嘀咕,这年头骗子多,还是小心点好。

兄弟你别不信我,我是不会骗你的,你先投资300元我帮你炒股,赚了算你的,亏了算我的。难不成你想让你老婆和上司一辈子看不起。

王小波狠了狠心,从包里抽出300元交给那个男人。

一星期后王小波来到那棵树下,男子早已等在那儿,他拿出400元给王小波。

原来炒股可以赚这么多。王小波心想。

于是他又取了3000元给那个男子,后来又赚了1000元。

王小波尝到了甜头,为了不再平庸,他把这几年的积蓄全都交给那个男人。结果那个男人就再也没出现。

王小波感觉被骗,又怕老婆知道,走到湖边,想要自杀。

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落水了。

王小波一听,便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将落水的少年救起。

那少年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事后,少年的父母来到王小波的公司,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谢谢你救了我的儿子,你真是个英雄。

我不是什么英雄,我没啥作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王小波谦虚道。你见义勇为,见危施救,绝对是一个不平庸的人,以后有啥困难尽管来找我。

王小波向他敞开了心怀

不久,小王的业绩直线上升,上司对他刮目相看,老婆对他倍加恩爱。王小波暗暗决心:拒绝平庸,珍惜机会,努力工作,有所作为。

(江苏考生)

满分剖析

本文从拒绝平庸方式角度构思小小说,展现王小波业绩差到好的变化过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可谓一波三折。同时对比鲜明,王小波和小李工作的对比,老婆上司的前后态度对比,中年男子和少年父亲对比,让人深思。文中人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个性化。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0分+发展分15分=总分60分

篇2:【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原文:拒绝平庸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吃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这个誉为补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死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这个生命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的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弧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他拒绝平庸!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器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梵?高更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他彷徨过。画作因为格格不入时代的洪流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它技能的梵?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梵?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治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画作在200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为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简评

篇3:【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江苏省生物高考自2008年开始, 实行等级评定, 至今已走过四个年头。认真分析近四年的江苏高考卷, 一股强烈的新课程理念及对生物学科理科属性的还原呼唤扑面而来, 尤其是2011年的江苏生物试题, 让人眼睛一亮, 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智慧, 对新一届高三复习启发颇多。本文就2011年的江苏高考生物卷进行分析, 并对新一届的高三生物复习提出建议, 供大家参考。

一、试卷结构

全卷共34题, 包括20道单项选择题 (1~20题) 、5道多项选择题 (21~25题) 和8道非选择题 (26~33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计40分;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共计15分;非选择题部分共计65分。与前两年的试卷结构上的最大不同点是:非选择题由原来的9道减为8道, 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推理, 进而组织答案, 这也体现了江苏生物高考的人性关怀。在分值分配上, 考查必修1模块内容的有29分, 占24.17%;考查必修2模块内容的有20分, 占16.67%;考查必修3模块内容的有29分, 占24.13%;考查选修1模块、选修3模块内容的有31分, 占22.4%。其中, 考查实验方面的有27分, 占22.5%。

二、试卷特点

1.遵循考试说明, 体现教学要求

《2011年江苏省高考说明 (生物学科) 》是命题的依据, 教材是命题的蓝本, 试卷尊重江苏不同地区的教材差异:有的学校选用的是人教版, 有的学校选用的是江苏版, 但考查的试题很好地兼顾了两种教材的差异。试卷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 且知识点的考查遵循《考试说明》中的相关等级要求。如选修1 “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等级要求为A, 即了解所列知识点, 并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命题者尊重《考试说明》的要求, 选择题第3题就以“发酵技术的应用”为背景, 考查的内容较为基础;又如“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属于B等级, 要达到“理解”水平, 选择题第4题设计角度新颖, 虽然考查的知识点是“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功能”, 但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 让学生去单纯地记忆叶绿素吸收什么光, 类胡萝卜素吸收什么光, 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突变体”这个新概念, 增加学生的思维强度, 达到“理解”和“在新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要求。

2011年的《考试说明》与2010年相比较, 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也能在高考试卷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由B级要求上升到C级要求, 旨在唤起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烈责任。选择题第20题较富江苏特色, 以江苏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为素材, 考查学生的甄别能力。

2.设问角度新颖,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从整卷来看, 没有一道题直接设问“是什么”, 而是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例如第1题, 考查的是“元素和化合物”, 本题跳出常规, 以往常考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功能, 而今年以“功能”为切入点, 考查哪些化合物合成时需要模板, 这样的设问角度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第22题以“可遗传变异”为切入点, 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存在的可遗传变异类型进行分类与筛选,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比较能力, 角度新, 立意高。

整卷从命题的分值分布来看, “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调节”依然是必考点, 但考查的形式又作了变换。如每年必考的遗传系谱图今年在多选题中出现, 而在遗传题中安排的第32题, 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本是一道难度不大的常规题, 而题中再加上“染色体缺失导致花粉不育”这一新情境, 情况就变得稍许复杂了。对于“基因工程”部分, 今年没有考查“双酶切”的问题, 但最后一道题以PCR技术为背景, 提供图表与文字信息, 让学生调动思维,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能力考查, 力求还原生物学科的理科属性

多年来, 生物学科被较多同学和老师误解:生物只要记一记, 只需背一背, 就能考高分, 一时生物学科被烙上了很深的“文科”印迹。其实,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有着很强的理科思维,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卷, 一年一个台阶, “能力立意”的考查逐年显现, 尤其是2011年的江苏卷, 对于纯靠记忆的学生就很难得高分。能力考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对学生图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试卷尤其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处理。全卷33道题中图表题有14道, 非选择题除32题外, 每题都有图或曲线或表格。如第33题有4个图解, 一页纸, 还要求学生画图;第27、28、30题都分别有两幅图或表格或曲线。信息量大而且隐蔽, 考生需看懂题意, 完成图文转换, 方可作答。要想准确转化图文信息, 既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又要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例1. (2011年江苏生物卷-8) 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 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下图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头部决定

B.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需要载体

C.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

试题立意:本题命题者试着通过图表, 让学生来理解实验, 重在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是一道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

解析:图示可见放射性的亲核蛋白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 放射性的尾部也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 但放射性的头部却不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可见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放射性的尾部决定的, A项错误。亲核蛋白需与特定的载体结合后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消耗能量, 方式类似主动运输, B项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D项错误。

答案:C

例2. (2011年江苏生物卷-25) 在野外试验站, 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 (1和20头/叶) 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 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 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 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 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试题立意:本题曲线多, 且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读懂图, 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此题对曲线的解读和相关生态学知识的结合要求高, 需反复察看曲线中蕴含的信息, 紧密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析: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 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 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 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 因此A、B的描述合乎情理, 均正确。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 其中C项, 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 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 故C项描述错误;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 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 (或种群密度) 呈正相关, 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考查应用能力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这是《考试说明》力求高考达到的目标之一, 试卷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选择题第3题, 此题考查的是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意在考查考生的辨别比较能力;选择题第15题, 综合考查了棉织物与加酶洗衣粉的关系、“多酶片”片剂的设计与消化的关系。试卷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及时渗透科普知识和人文思想, 如第20题以江苏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为纽带, 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落实课程的情感目标, 体现高考“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价值追求。

本份试卷十分重视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 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

(3) 突出生物学科的实验属性, 考查实验技能

高考中如何考查实验, 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命题者的难题。如何增加区分度, 让做过实验和不做实验的学生在高考题中有所区别呢?今年的高考题, 加大了对实验考核的力度, 一改以往“背实验”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的伤害。对比近三年高考的实验题可以看出, 尽管对实验题的考查内容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内, 但考查的方式有所变化, 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考查向对探究过程的考查转变, 更加注重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这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和落实。

2011年试题大多以实验或科研素材为背景, 情境新, 试题灵活, 体现学科特点又联系实际, 加大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运用能力和实验能力。选择题中有4道题 (第4、10、12、19题) 考查课本相关实验, 还有一些以实验为背景的试题;非选择题的第28题是实验题, 源于教材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及“低温或化学物质诱导染色体变异”, 考查学生对本实验中试剂特点、试剂的作用、正确规范的显微镜使用操作、得到科学可靠实验结果的基本策略方法、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的能力等。

例3. (2011年江苏生物卷-11) 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具有多个叶绿体

B.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

C.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细胞核清晰可见

试题立意:此题考查的是教材一系列基础实验的内容, 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分析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教材实验中实验材料与试剂的选择。A项正确, 菠菜叶片的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含有多个绿色扁平的叶绿体, 可不需染色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B项花生的子叶细胞需制成临时装片再经苏丹Ⅲ染色才能观察到;C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也需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观察;D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清晰可见的是紫色的大液泡。

答案:A

三、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1.剖析教材, 研读教学要求

教师对教材上的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应烂熟于胸, 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 再把这些线连成知识网络, 通过不同的知识网路的交叉连接, 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除此以外, 还要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呈现方式。我们要将目前的《教学要求》和以前的版本进行彻底对比, 搞清楚修订的《教学要求》增加了哪些知识点, 删除了哪些知识点, 还有哪些说法发生了改变, 这些改变的说法是提高了教学要求, 还是降低了教学要求, 如果是提高, 提高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降低, 降低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 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准确把握, 确保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枉做无用功, 又不遗漏知识点, 造成遗憾。

如2011年第17题, 较多学生对“群落”、“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概念理解不清, 有不少同学误选了B项, 他们误认为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不同是空间结构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时, 一定要分析到位, 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并且要结合特定的情境去理解这些概念。

2.适应高考要求, 提升学科能力

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 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范围很广, 主要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新材料新情境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 (包括图、表等) 表达能力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是把知识教活, 把发展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因此, 在复习时或小考后, 都要有针对性地总结, 尤其是那些易错题,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题考了哪些知识点?题目是怎样综合这些知识点的?题目又考了哪几方面的能力要求?等等。

3.加强实验, 关注实践

新课程生物高考实验试题的分值比重会逐年上升, 考查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 素材来自生活、生产和高新科技, 具有广泛性和新颖性。命题方式可能有对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判, 或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等等。首先, 对课本实验要系统、细致地梳理, 条件许可, 部分实验可以重新到实验室复习一下。对于素材性实验题, 训练学生根据题干确定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 让学生养成在实验设计中自觉遵循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的习惯,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

平时的复习, 要紧扣生活、生产实践,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温室栽培蔬菜如何提高产量、污水处理和自净化问题、癌症、艾滋病等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 关注热点, 并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复习时, 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篇4:高考作文如何“拒绝平庸”

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考场作文的一些雷人现象,在审题立意等方面为考生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鹰能飞翔于蔚蓝的天空,不与小鸟共舞,是因为它拒绝平庸;鲸鱼能翱翔于大海,不与虾为伴,是因为它拒绝平庸;虎能怒吼百川,成为森林之王,是因为它能拒绝平庸,在人生中我们应该拒绝平庸,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

“妈妈是个女子。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外公便不让她读书。”

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拒绝平庸》,这是摘录于两篇作文中的话。

第一段话看起来整齐华丽,很能吓唬人,实际上是以表面上的热闹华彩与假深沉,来掩盖内容的空洞无物与内心的贫瘠,既不合事实,又不合情理。第二段话是典型的废话。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都不相信这些是读书十二载的高三学生所写,这种识见能力,这种遣词用语的水平,触目惊心!像这种雷人的见解和用语现象,几乎贯穿于整个阅卷的过程中,阅卷场上不时会听到阅卷老师强忍不住的笑声。“感谢”这些考生给我们紧张严肃又劳累的阅卷生活,带来轻松。但作为阅卷老师,笑完以后,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考生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是什么使他们见识如此低俗平庸?是什么使他们的视角如此狭窄封闭?是什么使他们的语言如此平淡寡味?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考生平时阅读少、思考少、写作少。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就要提高语文素养,作文素养,在平时要多读多思多写。读多就识闻广博,思多就缜密深刻,写多就流畅恣肆。

针对考场作文的一些雷人现象,在审题立意正确前提下,特提出如下的应对措施。

一、题记能揭示主旨,忌不着边际

许多考生喜欢在作文的开头写题记。恰当的题记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清人李渔说得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题记主要有点题式、映衬式、悬念式和交代式等形式。

精彩的题记能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样,先让“一枝红杏”带给人春的好信息。如:“一个人想平庸,阻拦的人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的人很多。”“世界的大小,有时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用在《拒绝平庸》上,都精彩恰当。

而差的题记或如佛头着粪,或见一斑而知全文之烂。如:“平庸≠平凡,这我知道。”“要问大千世界什么人最多,无外乎平庸之辈。”“蛹与蝴蝶,毫无疑问,我选择后者。”以上三个题记就有点废话连篇,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二、描写要抓住特征,忌粗疏荒谬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特征,具体形象地把描写对象(人、事、物、景、环境)的存在和变化(状态、变化的情态)精细地描绘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像《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描写,《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的描写都很传神逼真。

三、引用能恰到好处,忌出现硬伤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既能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又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

“柏拉图说:‘任何的成功,与战胜自己的成功相比,都微不足道。任何的失败,与失去自我的失败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刘新吾说:‘麻雀有麻雀的领地与快乐,这些并不是老鹰的生活能给予的。’”

这些引用足见考生读书之广,运用之巧,对《拒绝平庸》很有说服力,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而下面的引用要么篡改原文,要么弄错作者,这些硬伤严重削弱了说服力。

如“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看样是女生写的,就写成“匹夫有责”也不会让人误解。

“‘仰天大笑出门去,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李白也曾被贬失意”,则是混搭诗句了。

“鲁迅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丁说的话,张冠李戴,移到鲁迅头上。不忠实于原话,弄错作者都是引用的大忌!

四、事例能证明观点,忌乱贴标签

据说有80%的考生写议论文,可能是它容易写吧。可是真能写好的人并不多,其中很多问题就出在论据上,把命题当标签,随随便便地就贴在某些有名望的人或有影响的事之上。或者弄错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者编造虚假材料。如有些考生写道:

“爱因斯坦的跌宕人生,不也正是拒绝平庸,追求平凡人生最好的例证吗?”

有人写鲁迅“留学日本,回国之后,他便行医救人,后来,他发现中国人多病于心,心中有恙,人则不强,人不强则国殇,于是鲁迅毅然选择弃医从文拒绝平庸。”

有人把曾子杀猪的故事说成他的妻子杀猪的,把瓦特说成是“中国杰出的发明家”等等,这样的论据怎么能证明观点?这样的文章怎么会得高分呢?

五、结构能合理顺畅,忌简单紊乱

所谓结构合理顺畅,下笔之前能有整体的构思,最好列出提纲,要有文体意识,忌写成“四不像”。

有些考生头脑中没有起码的大纲,看一看题目就动笔,写了开头再想下一段,没有整体的意识。或拖泥带水地“绕圈子”,或东挪西凑地“ 填格子”,生拉硬扯完成800个字。结果就造成文中脱节、重复、散杂的情况。

写议论文不写成有深度的递进式、正反鲜明的对比式,而多是简单地分解成三个平面的并列的分论点,加一些材料完事。“拒绝平庸,需要1、2、3。”“拒绝平庸,可以A、B、C。”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如:

“拒绝平庸,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拒绝平庸,要有一颗耐得住平庸的心;拒绝平庸,要有光彩后超脱平庸的心。”

“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滴水可以穿石,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小草能破土穿石,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

六、说理能符合事理,忌莫名其妙

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理是否说得深刻透彻,这是衡量议论文质量的关键,但同时也要让议论语言生动活泼,让枯燥的说理文采斐然,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就得有逻辑地说话,有联系地说话,学会深入、有见识地说话。

“金龟子游荡草原,缱绻的目光锁住的是几个粪球,却忽略草原的地大物博,于是终日沉浸在裹腹的满足之中,沦为逐臭之夫。井底之蛙贪图井底的安逸,拒绝奔赴大海的怀抱,甘愿碌碌一生,成为别人的笑谈。而雄鹰拒绝平庸,以荆棘为房,削去对家的依恋,以瓦砾为食,炼就尖锐的长嘴,重洗自然法则。拒绝平庸,雄鹰矫健的翅膀划破长空,问鼎苍穹,激起人类我主沉浮的斗志。”既不顾动物习性,一味苛求,又不合事实,任意拔高或贬低,很是没有道理。

而精彩的说理总是朴素中蕴含哲思,平淡中富有深味,如:“人生并不要做独一无二的太阳,那满天闪烁的繁星难道是平庸吗?它们总是平凡却又各放光彩罢了。”“青草平凡,但它绝不平庸,根在土中,心却向着蓝天伸长。愿做一株小草,平凡的身躯中发出‘拒绝平庸’的呐喊。”

七、用词能贴切传神,忌生编乱造

遣词用语能很好地反映考生的语文功底。“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吕叔湘语)

使用修辞,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如排比能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等等。华丽齐整是美,平淡素朴也是美。有时用妥一个字“而境界全出”,有时改动一个词而尽得风流。

“平庸是什么,平庸是古代动乱时期的归隐热,平庸是方兴未艾的超女热,是骡子是马都敢拉上台面叫唤两声;平庸是东施效颦,平庸是瓦釜雷鸣一般的爆炸头……还自然一个本色,我们要拒绝平庸。”形象生动地批评了各种平庸,对比鲜明,振聋发聩。

“平庸是花,拒绝是严冬。平庸是鱼,拒绝是水。”

“平庸就像机器,没有润滑油,吱吱哑哑,发出杂乱的吵闹声。”

“鲜花终究要插在牛粪上,于是我妈决定嫁给我那平庸的父亲。”这些比喻读后的感觉是什么?胡言乱语罢了。

八、抒情能有感而发,忌无病呻吟

抒情就是在记叙文中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感受。它的作用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借以加强记叙的深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它是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上的,忌无病呻吟,也忌不合情理。

“不在乎高,不在乎远,会飞就是鸟;不在乎快,不在乎深,会游就是鱼。平庸不会让鸟儿飞翔,不会使小草拼命生长,平庸更不会让梦想开花。”前后有什么联系呢?鸟儿飞翔,小草生长和平庸有关系吗?

“此时的我惭愧了,难道一个乞丐连享受阳光也要带有一颗乞讨的心,难道我的眼光就那么平庸,只把乞丐定义成要饭的,树儿在嘲笑我,鸟儿在嘲笑我,嘲笑平庸。”

这是考生有一次看到在草地边晒太阳的一个乞丐,出于同情就往罐子里扔了一元钱,结果那个乞丐追上来还给他了,抒发的一番感慨。合乎情理吗?大家认为向乞丐施舍是平庸吗?相信中国会有如此有品位的乞丐吗?

九、故事能曲尽其妙,忌简单图解

《考试说明》要求 “构思精巧”。怎样才能精巧?用作家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

清人袁枚则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就是说写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尺水兴波。故事写作尤要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使观文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

如满分作文“和尚指点画家”, 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阐发了不仅画画要用心,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

而很多考生要么用伪情感或假故事来制造深刻;要么走不出“小我”的境界,只会通过叙写一个小故事来表达一下内心的感受,简单图解一句预设的话语或道理。故事本身就“浅”,表达的感受自然也“弱”,阐发的道理也“陋”。

有的用父亲种桃子过程,最后通过父亲之口说明什么是平庸与不平庸:“很多桃子长的又大又红,看似喜人可口,实则毫无甜味,而恰恰那些带着疤痕不甘平庸的桃子,却是最甜的呀!桃子不甘平庸,人也一样啊。”

有的则编了个小故事,最后,“父亲(或母亲、爷爷等)常说一句话:‘人可以平凡,不可以平庸。’”

十、结尾能耐人寻味,忌空喊口号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作文中的收尾也是如此。

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音乐,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我构思的习惯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最后的工作是否恰当。最后的一句台词,最后一笔油彩等,最容易成功和最容易失败之处往往都在这里。”

考场作文结尾的不足情形:记叙文中结尾“简单”,缺少构思;散文中结尾长篇大论,“画蛇添足”; 议论文中语言平淡,点题不足,软弱无力。共性问题是字数不够,口号来凑,常见的是“同学们,让我们……吧”。

聪明的考生能在结尾做到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或抒发感情,动人心弦;或升华思想,给人启迪;或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总之能富有文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如:

“只有抬头才能看见星星,只有行动才能追逐梦想,只有拒绝平庸才能使梦想成为现实,才能在崎岖的山路上采撷成功的花朵。”

如果考生能在平时注意提高语文素养,就能在考场上避免这些雷人现象。

【作者简介】:

篇5:【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大多数”人的平庸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那拒绝平庸的决绝态度。

其中的诸多词条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意义,如“咖啡——使人聪慧。要喝不加糖的”,“词典--那是无知都使用的。”许多人秉承着这样的平庸的社会性的见解,像“大多数”人那样庸庸碌碌地活着。

我们身边定然有这样的人在。他们即使变为“卡奴”,也要用奢侈品,即使变成“房奴”,也要拥有一个固定地址。他们或许活得像一句广告,或许活得像一部成功学,但无可否认,他们活得平庸。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当然,拒绝平庸而顺应内心,是有难度的。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庸。他曾立下不签售、不代言、不商业等等“12不”的规定,我们却仍看到了“我不是什么旗手,我就是我,我是韩寒”这样标榜自我的广告。在他对读者的连声道歉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无奈。

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帮闲”形象证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

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简评

篇6:【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我以为生活就像沙丁鱼罐头,平淡无奇,无滋无味。

我以为自己被颓废吞吐噬,在条条框框中受他人目光审度。仿佛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琥珀,而我只是里面那只平庸的虫子。

高三的生活太过单调,机械式地重复,毫无波澜。

走在街口,姑且称之为流浪,我认定了自己的平庸,也从未渴望转机。远处,一串飘然而至的音符牵引了我的思路。

耀眼的白炽灯在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圈,一群时尚女正在灯光下舞臂、踢腿、扭胯、摆臀。阳光照射过的地方似乎还残留着余温。动人的音符在迷人的夜色中 似有形的烟雾弥漫着、氤氰着。女人们脸上绚丽的微笑,享受的目光,都是我久违的表情。她们心情摇摆着,影子似乎也随着主人心情摆。动感的音乐伴着舞动的身 姿,成了夜色中最迷人的风景,散发了让人无法抗拒的活力。

她们就这样跳啊舞啊,旁边围了不少人,有议论的有指点的,似乎只有我是被吸引过去,驻足围观的。

我似乎被感染了,有争议的不是她们,而是那些假装指点的平庸之辈,你们是否有如此胆量,如此激情。

大灯泡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灯光下,音乐下,影子交错、重叠、分离,拉长又缩短。

她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说评。此刻,她们是火焰,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她们是调味,充实着生命的滋味,她们展现生命的活力,追求自己的完美,不甘平庸地匆匆走过,却将生命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展现给这样的夜。

她们的脸上沁出汗水,眸子里泻下的却是不尽的喜悦。生命给的单调平庸,她们可以拒绝,因此铸就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夜。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平庸,我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以别人的标准框定自己,我从未想过突破,从未想过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平庸是生命给的,但我们可以拒绝,没有谁注定平庸。正如此刻的女人们,拒绝平庸只是那简单的起舞。我明白了,给自己一个微笑,光芒下一个华丽的转身,即可拒绝平庸。

简评

这是一篇在夹叙夹议中抒写真切感情的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幅夜色下时尚女心情展现动感舞姿的优美画面,盛赞她们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不甘平庸地充实着生活,追求着完美。命题,用灵魂的舞姿和哲思的感悟来破解,是这篇佳作给中学生的启迪。

篇7:【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为什么我要拒绝平庸?

因为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为什么我过的是绿色生活?因为这是哥品味的时尚!

为什么我要品味时尚?

因为哥是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为什么我有好奇心?

因为哥曾经怀想过天空!

为什么我要怀想天空?

篇8:【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其中, 文言文仍是沿袭往年的惯例, 选用了人物传记形式。略有不同的是不是选自史书, 而是选用名家苏轼的传记。苏轼一生所写的传记不多, 因其与陈公弼渊源颇深, 故文章读来情感深厚。同时文言文题型也较为稳定, 三道选择题仍是一道考文言实词, 两道考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理解。三道翻译考查了文言实词“毁”、“贷”, 词类活用“身”,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题型难度一般。诗歌鉴赏选取了唐代名家的非名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 第二类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加大分值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设题难度。

当然, 2011年高考语文命题也体现出新的走向, 概括如下:

一、整体命题透露着较强的文化意识。

从题目素材的选择看, 文言文选择了苏轼的《陈公弼传》, 诗歌鉴赏选择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文学类文本节选了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 论述类文本选择了鲁迅的杂文《挖与捧》。选择了各个时期大家的作品, 透露出鲜明的文化意识。

二、关注历史、关注民生, 关注人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语言表达题即考查了编者按, 引导学生不忘历史, 不忘今日幸福生活的由来, 此为关注历史。鲁迅的小说、杂文, 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 揭露国民的劣根性, 体现了先生对祖国、人民的深层的热爱。但在当今和平年代, 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过时了, 更多人沉迷于一些关注“小我”的文章中, 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意识。自古“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除了“抒发性灵”, 更要为经世之用。所以高考命题两次涉及鲁迅的作品, 一是在语言表达题中考查了高中阶段学过的课文《药》, 二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鲁迅《华盖集》中的杂文《捧与挖》。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大我”、关注民生。但高考并不回避考生关注自我, 从课外名句默写到对国学大师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也是对当代高中生所缺失的品质的引导。

作文题目“拒绝平庸”即引导考生关注自我, 从为人到处世拒绝平庸。平庸, 词典释义曰:“寻常而不突出;平凡。”如“才能平庸”、“相貌平庸”、“平庸的一生”等。拒绝平庸, 正如提示语所说, 要注重“创造、发展、上进”, 要“有原则, 有鉴识, 有坚守”。这与现在强调的时代主旋律、人才要求及人生操守相一致, 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文题提示语中还有“不避平凡, 不可平庸”一语, 意味着与词典释义有一点不同, 即切不可将“平庸”与“平凡”画上等号。应看到平凡的人生中也有不平凡、不平庸。因此, 文章既可提倡“突出”, 讴歌理想, 再现非凡;也可表现“平凡”中的“不平庸”, 即寻常人事中的不寻常、不平庸。在我们周围, 大量存在的只怕还是看似平凡的一面, 如果你能独具慧眼见到“平凡”中的“不平庸”, 可能更易选材;就此议论, 可能更有深刻之处。此为关注人文。

三、文本阅读回归本源, 注重对文本构思脉络的把握。

过去我们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 背离了文本阅读的本源。从2010年开始, 江苏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要求考生写出文章的思路。论述类文本《谈静》中的16题:文章题目为“谈静”, 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 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开始出现了注重文本的构思脉络这一导向。到2011年, 两处涉及此考点:一是在诗歌鉴赏中要求考生“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二是论述类文本中“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这一导向更为明显。这将有利于引导文本阅读的教学回归本源, 注重对文本构思脉络的把握。

四、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试卷第一题, 不是考查字的读音, 而是考查成语中字的书写。这是江苏卷自主命题以来首次考查。其实, 对字词的掌握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由于网络的普及, 学生对书写越来越生疏, 各种网络语的出现不利于汉字的规范。今年上海高考明确提出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将扣分。而江苏卷此举应也是有所针对的。在江苏卷中, 对汉字书写的要求一直不低。在名句默写中, 只要出现一个错字、别字, 则该题不得分, 有8分与字的书写相关。在作文评改中, 错字、别字发现一处扣一分, 扣满5分为止。而今年又加入3分的选择题, 比重进一步加大。这将引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基本功的练习。

五、命题朴实, 不搞花架子。

第二类文本阅读意料之中地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加大了设题难度, 但是也遵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路:从文本的论述思路, 到举例论证的作用, 到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 最后到探究中心论点的深刻意蕴。这样的出题思路符合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思路。作文命题, 避虚就实, “拒绝平庸”引导考生关注自我。逐渐体现了江苏卷作文命题由追求空灵 (如“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怀想天空”) 、追求大气 (如“品味时尚”、“绿色生活”) 到追求朴实、关注考生、关注人文的转变。这将有利于引导语文教学建立朴实课堂。

篇9:【必读】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编制人:田阳敏

审定人:张熠

2011-9-23 写作导引

写《拒绝平庸》,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平庸”。

平庸与平凡有许多“重叠”的地方:普通,寻常,有“俗”性。

平庸与平凡又有不同的地方:平凡的人实实在在地做好本职工作,并有某种心灵追求,主客观条件成熟了可以升华为优秀和卓越;平庸的人,有两种毛病,一是“混”,不求上进,二是“笨”,有琐事却总是干不好,它向上可融入平凡,向下可沦为庸俗、恶俗。

以下推荐的几篇优秀高考作文,均在审题、立意上处理得比较好,值得高中学生品鉴。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这“镣铐”,便是命题的指向,谁都不能违背,否则就难以比较鉴别了,这是人材选拔的必然,谁也无法改变。所以,今后的考生一定要在审题、立意上慎之又慎,确保“切题”,拒绝“跑题”

例文参考:

议论文

拒绝平庸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

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吗? 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首先需要我们甘于平凡,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飞上高枝的麻雀又有几只呢?剩下的我们,还是不要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了吧。诗人阿多尼斯有一句话,“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我觉得这句话改一改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不是平凡使你平庸,而是妄图登上高位使你平庸”。我说这话,并不是想让大家放弃追求和奋斗,只是说,既然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为什么不享受平凡的快乐呢?心中充满利欲和扭曲的“出人头地”之愿,纵然一步步登上地位的高峰,却依旧是一步步滑向平庸的深渊。坦然地接受平凡,做一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人,纵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又有谁会说锦衣玉食能比这来得畅快而有深意呢? 我猜你要质疑,难道甘于平凡就不会平庸吗?我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会唱歌的麻雀。你问我什么叫做会唱歌?就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长在鞋匠的家庭。他很可能也过完鞋匠平凡的一生,但他选择用自己的笔唱出自己的歌,唱出下层劳苦人民的歌。他本是一只平凡的麻雀,却用歌声为自己的羽毛镀上金色。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他一样,但却依然可以唱出自己的歌。说到底,“平庸”便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我们的“歌声”,给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打上烙印,我们便自然不会平庸。譬如郭明义,他的“歌声”便是他的爱心和善举。即便是现在,他依旧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可他的生活,难道还是平庸的生活吗?我们甘于平凡,但心中自要有一股不平凡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不平凡的印迹。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平凡的快乐的麻雀,骄傲地唱着自己的歌。这歌声中自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远离平庸,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简评:在“拒绝平庸”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一只平凡“麻雀”唱响的精彩之歌。文章开宗明义,“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麻雀”者,芸芸众生也。作者先化用诗人的名言,劝诫大家坦然地接受平凡,争取做一只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麻雀”。但仅此远远不够,还要“会唱歌”。文章取譬恰当,意蕴隽永,缜密的层进文思中显现着作者独到的解读,其中也不乏深刻、精当的点题之句。(薛明德)

拒绝平庸

哲学家萨特的一位朋友出车祸之后却高兴异常:“我终于出事了!”一句话弄得哲学家愕然。日子平淡无奇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连车祸都当成了拒绝平庸的一种文化。当然,这种想法太过极端,在日常生活中,“拒绝平庸”最常体现在穿着中。

红衣服,绿裤子,黄头发„„每当在街上看到“奇装异服”以标榜自己不平庸时,我总会不禁想到霍尔顿。

当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美国之后,街上总能看见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红色鸭舌帽装扮的男孩子。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之处。可转念一想,这种“拒绝平庸”的方式到底还是塞林格预设好的,扎堆的红色鸭舌帽不也是新的平庸了吗? 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后一点我们从诸位网络红人的身上已经领教得够多了。

你敢说博尔赫斯平庸吗?你敢说熊十力平庸吗? 不敢!他们精神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其能够拒绝平庸的根源所在。我们徘徊在博尔赫斯的“迷宫”之外,我们默念“十力要语”„„

拒绝平庸还在于在独立精神的指引下,勇于追求新的道路。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桑塔亚在讲授最后一课时,窗边突然飞来一只知更鸟。乔治凝视着美丽的鸟,过了好一会儿,面向听众说:“对不起!我与春天有个约定。”说罢,疾步而去。这是真性情的流露!当我们的眼力能够窥见大美之所在时,我们当勇于突破陈规陈说,迎着我们内心某个遥远的呼唤,走向独一无二的道路。

拒绝平庸,实质还是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并勇敢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我们切不可辜负造物主的一番美意啊!简评:文章以“车祸”故事开头,便不同凡响,夺人眼球。作者的观点也新颖独到、与众不同:“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拒绝平庸,实质还是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并勇敢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文章先破后立,不落俗套。文章语言也清新活泼,颇具特色。(张雨仁)

拒绝平庸

要让我们的人生闪光亮丽,要使自己成为卓越人才,要为祖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就应该确立人生目标,拒绝平庸。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让它闪烁夺目的光彩,我们必须拒绝平庸。曾几何时,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可是长大了,真正实现理想的人却不多。这是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和挫折,如果你缺乏坚定的信念,畏惧不前,就可能陷于平庸。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拒绝平庸。达尔文屡受斥责,备受嘲讽,但他毫不退缩,终成科学巨匠;华罗庚身患残疾,屈居小店,但他奋斗不已,终成数学名家;沈从文投身行伍,颠沛流离,但他痴迷写作,终成文学大师。这许许多多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抒写了拒绝平庸,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闪烁绚丽夺目光彩的经典故事。

要使自己成为卓越人才,我们也必须拒绝平庸。社会上的诱惑太多,游戏机、肯德基、漫画、街舞、琼瑶小说都会使人入迷。如果我们不确立远大的理想,就会被它们吸引,以致沉溺其中,就会玩物丧志,不求上进;再看看自己身边确实有很多甘于平庸的人,活得也比较潇洒,他们就会丧失上进的动力,最终忘了自己当年的远大理想,以致成为平庸的人。因此,我们要成为卓越的人才,就应该像鲁迅一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以工作为乐;像陈景润一样痴迷于自己的学问,无暇他顾;像袁隆平一样不屈不挠、宠辱不惊地去做自己的工作,不受诱惑……唯有这样,我们就能成功,才能铸造自己人生的辉煌。

要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也应该拒绝平庸。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我们的民 2 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出努力。现在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你如果不学无术,甘于平庸,那么又怎么去振兴中华?怎么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怎么去洗雪我们国家曾经遭受的耻辱?现在的游戏规则是:国家的实力决定一切。如果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甘于平庸,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让中华崛起?怎样去扬中华之风采,铸千秋之伟业?每一个生活在新世纪的中国人啊,我们任重道远,怎么能不拒绝平庸呢?

拒绝平庸,才能成为大写的人;拒绝平庸,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持之以恒,更好地去努力, 去奋斗吧,以便让我们的人生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的事业闪光!……

拒绝平庸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吃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誉为“补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死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这个生命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的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弧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

他拒绝平庸!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器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梵?高更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

他彷徨过。画作因为格格不入时代的洪流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 其它技能的梵?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梵?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治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画作在200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为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简评:作者以梵·高的三幅画作为行文线索展开,以《麦田里的乌鸦》论证要拒绝平庸,以《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极大的勇气,以《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一定的才情,3 这样层层推进,构思严谨。作者阅读而广,涉猎丰富。文中所运用的不但有绘画方面的素材,还有北鸟的诗歌《回答》,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腹有诗书气自华。

拒绝平庸

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发于心、慑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表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评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简评:文章起笔不凡,切入巧妙,两用苏东坡不落俗套著美文,名士风流传千古的典型事件来阐明,要拒绝平庸,就要甘于平庸,不沦于庸常,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思考来踏出自己的路。杂文笔法运用娴熟,纵横捭阖之间颇现大气和灵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议论类文章如何说好真道理来认证命题的优秀样本。

拒绝平庸

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大多数”人的平庸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那拒绝平庸的决绝态度。

其中的诸多词条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意义,如“咖啡--使人聪慧。要喝不加糖的”,“词典--那是无知都使用的。”许多人秉承着这样的平庸的社会性的见解,像“大多数”人那样庸庸碌碌地活着。

我们身边定然有这样的人在。他们即使变为“卡奴”,也要用奢侈品,即使变成“房奴”,也要拥有一个固定地址。他们或许活得像一句广告,或许活得像一部成功学,但无可否认,他们活得平庸。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当然,拒绝平庸而顺应内心,是有难度的。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4 庸。他曾立下不签售、不代言、不商业等等“12不”的规定,我们却仍看到了“我不是什么旗手,我就是我,我是韩寒”这样标榜自我的广告。在他对读者的连声道歉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无奈。

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帮闲”形象证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

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

简评:文章由福楼拜《庸见词典》引入,概述了当今社会生活平庸者的表现,进而提出“拒绝平庸”要“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拒绝平庸”的不易。行文思路清晰,分析辩证,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

拒绝平庸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这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他无力拒绝。

而对于有“舞神”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而就在这样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人全部的价值在于思考”。如果缺少了不平庸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己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保持着集体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提供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

简评:“拒绝平庸,可能就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多沉重!多深刻!聚焦国平、丽萍难免平庸,直指文化缺位、集体冷漠之弊,呼吁时代、民族坚拒平庸。议论紧凑,水到渠成!通篇沉着大气!记叙文 拒绝平庸

冲锋的号角划破长空,9×10的小小战场刹那间狼烟四起,硝烟弥漫。疾驰的战车冲锋 5 陷阵,摧城拔寨,骁勇善战;威猛的火炮杀机暗藏,“隔山打牛”,威风八面;奔驰的骏马跨日追月,卧槽挂角,纵横驰骋。而我,一个平庸的小兵孤零零地蜷缩在战场一隅。从开场到现在,我就没有被挪动过一步,仿佛一开局就注定了我是一枚弃子,仿佛那些孤傲的英雄们连动手杀我都不屑一顾,仿佛眼前的血流成河、积骨如山、杀声震天与我无关,仿佛我的生命注定了平庸。

不,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庸庸碌碌地度过平淡的一生,我不甘心生命之花还未绽放就已经凋谢,千年之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号角早已响彻云霄。今天,我要拒绝平庸,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认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小兵也能变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渐趋热化,曾经纵横沙场的英雄或者含笑沙场,或者含恨而终。终于,当敌方阵线被撕开的那一瞬间,我的机会来了,渴望血染战袍透甲红的畅快淋漓,渴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渴望拒绝平庸证明自己,我义无返顾地跨过楚河汉界,而后便左冲右突,一个劲地向前。拉车、牵马、拱炮是我的拿手好戏,破象、吃士、逼帅是我的精妙绝活。曾经不堪一击的小兵拒绝平庸,曾经微不足道的小兵不再平庸。当孤傲的战车面对我与我的弟兄只能无奈地自嘲“自古双拳难敌四手”,当威风的火炮失去了炮架的支撑在我面前不堪一击,当“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战马不经意间被我锁住了去路、缚住了马脚,当我撕开士象的坚固防线,当我挥舞着长矛刺穿敌方将帅的胸膛,我在他的眼里读出了失落,读出了恐惧,而更多的却是不解与震惊。他不知道为何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却有拒绝平庸的力量,他不敢相信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竟能力挽狂澜,扭转了战局。

“或许你死不瞑目,但这就是一个小兵的力量,一个拒绝平庸的小兵的力量!”我缓缓地抽出长矛,默默地转身,眼中写满了坚毅与顽强。

这个世上本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有梦想,只要坚守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你会感受到笑傲风云的激昂,终有一天你能够拥有拒绝平庸的力量。

简评:中国象棋里有将士相、车马炮,还有小卒小兵。本文是一个小“兵”的自叙。“兵”只能永远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往往是决战沙场,赢得胜局的最后的英雄。“兵”是平凡的,但绝不平庸。多么精彩的构思和立意啊,请再看看文章的描写,该考生的想象力和语言功底令人赞赏。(张中原)

课外阅读: 钱穆与陈寅恪的好运、霉运演义

苗振亚

读名人传记,常感到造化弄人。有的人,命运真是出奇的好,一辈子就像一件件好事都在前面等着他;有的人,命运好像专门跟他过不去,意想不到的倒霉事都让他碰上。每想到陈寅恪与钱穆两位先生,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

作为同是大师级历史学家,年龄仅相差五岁,且社会提供的历史机遇也大致相同,其命运的好坏却判若云泥,真是不能不叫人感慨唏嘘。

在中国,就家学渊源、学问渊博与通晓语言文字种类之多,综合而论,能赶上陈寅恪的怕是还没有,谁会怀疑他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上,不会有惊人的大成就呢?事实却不然,他的学术之路真是坎坷晦暗。似乎命运女神总是躲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不断给他挖坑设绊子,令他跋前踬后,学途蹭蹬。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法有些与众不同,怕也是图省事,那就是在博览群籍的时候,顺手把有关资料,以及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主要书籍的书眉上。久而久之,这些书籍就成了他和笔记与资料库,待时机成熟,稍加整理一本本学术专著就面世了。陈寅恪从1927年到清华任教,到“七七事变”的十年间,除发表了五十多篇学术论文与序跋外,其未来的 6 学术著作,基本上都在这些写满眉批的书籍上了。因而,书籍就是他的学问所在,丢失了书籍也等于丢失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然而,丢失书籍的意外却一次接一次地发生了。

1937年7月,日本进占北平,清华南迁与北大、南开合办长沙临时大学,陈寅恪因料理父亲丧事,到11月初才举家仓皇离京。离京前,他将一批重要书籍装进书箱,托友人寄往长沙。待他半个月后到了长沙,书籍尚未邮到,可战火已经逼近,临时大学再迁云南,他只好携一家大小再次登程南下。待他离开后,书籍邮到,却在长沙大火中一本无存。1940年暑假,陈寅恪去香港探亲,并等船赴英以应牛津大学之聘,终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困居香港。后在全家返回内地途中,两木箱随身携带的书籍又遭盗窃。据说这是两箱更加珍贵的书籍,所以这一次的打击更大,等于多年心血彻底付诸东流,令陈先生精神几近崩溃。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很是叫人哭笑不得。1955年,越南华侨彭禹铭写信告诉他,说在海防旧肆买到他当年被盗的两册《新五代史》批注本,准备寄还给他。陈寅恪自然十分兴奋,盼望着书籍寄到就可据此著作。接着来的消息让他有些失望,当时的越南政府不准书籍出口,邮寄暂时已不可能了。接着又有消息传来,彭家遭遇兵火,此书同遭劫灰,这就令他彻底绝望了。唯一失而复得的书箱原物,只有一部《论衡》。但陈先生说,此书只是为把书箱填满,随手放置其中,“实非欲带之书也”。看一看陈先生是不是倒霉透了?也就因为这两次书籍丢失,资料散佚,学术研究也只得舍难就易,退而求其次,素怀抱负的“塞外殊族之史事”是不能再论述了,也只能“姑就一时理解记忆之所及”,草率成“稿”不敢曰“书”。

再说陈先生的身体。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失去了眼睛,也就等于失去了读写能力,要想做什么缜密艰深的大学问是不可能了。可正值人生壮年,陈先生就有一只眼睛出了问题。到了1944年暮,另一只眼睛也不行了,虽及时做了手术却丝毫没有效果。几个月后抗战胜利,英国皇家学会约请他,英治疗眼疾,牛津大学议续前聘,他强扶衰病前往伦敦,以希重见光明。可惜,眼睛已为庸医手术所误,视网膜已皱在一起,复明全无希望。既为瞽者,也就无法再应牛津教席,只好回国再入清华。

陈先生的最后二十年,寄命岭南不甘自废,凭着原先的饱学博闻,在助手的帮助下。继续读书著述,其艰难可想而知。但唯一的一部最能展示其考证长才的《论再生缘》,只能自己掏钱印刷几个油印本在朋友间流通;于1956年就编好的《史学论文集》,本拟由中华书局出版,竟因个别提法不合口径而被搁置;花十几年苦功完成的近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也照样是“盖棺有日,出版无期”。难怪他晚年深自感喟:“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陈先生去逝后,倒霉的事依然没有完结。别人在“文革”中抄没的书稿,大多在“文革”后得以归还。可他的口述自传未定稿《寒柳堂记梦》与三册诗稿,至今也没有下落,而这对研究陈寅恪其人其文,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说起钱穆的命运,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副面貌了,犹如上帝时时都在眷顾他,成全他。钱先生从1923年任教无锡三师开始,几乎是讲一门课就有一部著述出版。与陈寅恪相同,他也随清华南迁,颠簸辗转,经香港等地到昆明,到成都,但所携书稿资料丝毫未损。在西南联大,唯有他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除每星期去昆明授课两天以外,其余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潜心撰写他的传世之作《国史大纲》,所据稿本,即南下所带出的五六本资料。书稿完成,虽是国难当头,却得以顺利出版。一年之内既在上海出了商务版,又在重庆出了国难版。然后,他以探母之由回苏州故乡,化名梁隐,藏身废园,于动荡离乱之中继续读书著述,并 7 补习英文,先后完成了《史记地名考》、《先秦诸子系年》等重要著作。及抗战胜利,大学回迁,他不返平津,亦不滞京沪,择太湖之滨僻静之地,一面任教于新创的南开大学,一面仍潜心读书著述,以观国事之变。

1949年后,他离开大陆去香港,开办新亚书院,又是一路顺风。在为香港留下一所名校的同时,他个人的学术著作之多也令人惊羡。与陈寅恪一样,他也遭遇双目失明之厄,但那已是他84岁以后,生平几十部重要著作多已完成,并在港台两地一版再版;而世界该去的地方也已去过,每到一地,都是隆重接待,风光无限。当生平该做也想做的事情大体做完,气定神闲,在妻子的帮助下,他开始撰写自传《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到88岁时全书圆满完成。与陈属恪仅完成七章,最终下落不明的口述自传《寒柳堂记梦》比起来,我们又要说,钱穆的命运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与陈寅恪一样,钱穆的身体也不算强健,从中年到老年都被胃病缠绕,但也仅仅是缠绕而已,终究也没影响他教书、著述与做其他事,高寿九五方归道山。而陈寅恪却是在精神极度痛苦与多种疾病的双重夹攻下,死于“文革”时期,其生命结局的凄惨不忍说了。

现在,我们可以就人的命运发一点议论了。

对于人的命运,我们习惯说造化弄人。可是,要说有人一生行运与有一世背运,那就一定会有命运之外的东西在发生影响。对于钱穆、陈寅恪这样的大学者,人们容易看到的是他们的才华,而不容易看到的是性格,比如说,行事谨慎在太平盛世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战乱当中,谨慎就成了大智慧。就说南下所携书籍资料,钱比陈就多了个心眼,他一点也不怕麻烦地用木板给藏衣箱做了个夹层,窃贼即使偷起了衣物,也偷不起他做学问的宝贝资料。再说《国史大纲》在商务出版,那是他亲自带着书稿到香港,找到商务老板王云五,答允由上海付印;然后他又带书稿到上海,交付出版的同时,并延请吕思勉先生为书稿作最后一校,其谋虑真可谓巨细无遗。而几乎就在同是教职陈先生寄往上海商务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遭到稿件遗失的结果。两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结果,透射出的应该是性格的不同吧?

钱著《师友杂忆》中有个细节,也许最能说明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钱穆在宜良山中写《国史大纲》期间,寒假里汤锡予偕陈寅恪来访,并住了一宿。次日,陈在园中石桥上临池而坐时,说了一句很有感慨的话:如此寂寞之境,诚属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在此,非得精神病不可。“这就是说,陈先生心怀离乱,忧虑不能自遣。而钱先生却能置身学人的热闹之外,除学术之外好像啥事也没有。这种性格的差异,不能不对个人的学术成就与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再从两个人的后半生的不同去向看,也与性格大有关系。钱穆当机立断,只身独行,说走就走了,去香港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陈寅恪总是举家来去,牵挂也多。他在解放军即将入城时,乘国民党政府“抢运学人”的专机离开北京,去了南京。在南京住了一晚,又去了上海。在上海盘桓月余,又乘船去了广州。在广州,他想走,也能走,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邀请他,夫人也劝他,但他最终想走却没走。

如今,说起性格即命运,很有些稀松平常了。可是,看看两位史学大家的命运,我们就不能不重新掂量一下性格的重要。

上一篇:县镇20xx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继续教育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