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

2024-05-15

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

介背景。

1.一进北京大门,朱红的影壁墙上“为人们服务”这五个金黄的大字便映入眼帘了。同学们已经查找了一些资料,谁来告诉大家,这几个字是谁题写的?

《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张思德是什么人?谁来介绍?(指名介绍)

二.新授课:

1.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课件1)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真读课文,看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3)、把自己觉得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并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学,同桌交流。

3、交流: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回答,板书)

宗旨

死的意义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4、质疑问难。

5、把你划出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三、总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中。

篇2: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演讲。(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1.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交流初读收获

认读生字词

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

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

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

四: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识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句子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五、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理想的阶梯》并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剥削、追悼”等10个词语,学习“鼎”字的书写和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围绕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并尝试运用。

4、抓住重点词,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理解死的不同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知道围绕观点从哪几方面写的。学习引用、对比、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论证方法完成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演讲词。1944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针对这一情况,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

“为人民服务”这一信念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今天,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依然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请同学们有力而响亮地再读课题——为人民服务。

二、检查预习

文中有些不太容易读准的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强调“剥削”等难读的词语。

2、指导“鼎”的笔顺。

“李鼎铭”的“鼎”是能代表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出示鼎的图片及字形演变)同学们你们看,象形字的“鼎”就像一幅画记录着这个字的本意。他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或者放在宗庙作铭记功绩的礼器。后来“鼎”字又引申出多种意义(出示ppt),学生组词。

这个字笔画较多,笔顺易错,仔细看老师怎么写。

师范写,生书空,写一个带“鼎”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同学们,既然这篇课文是演讲词,那么演讲是有目的的,演讲者在演讲中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听众形成共识。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哪里直接提出并解释了这个观点?引出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去掉“完全、彻底”再读,体会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自读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试着概括小标题。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关键词。

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通过找关键句,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原来那么长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这几个关键词了,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方面,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提出观点以后,要想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还要以理服人,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席围绕观点怎么展开说、深入说,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

四、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死的意义”这部分,主席在表达这一观点时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引用

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更有说服力)

(2)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生死的名言?(学生交流)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像主席一样引用名言,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2、对比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1)这句其实就讲一个字——死。为人民利益而死,这个“死”能换个词解释它吗?(牺牲、献身、捐躯、就义)同样是死,这些解释能用在“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中的“死”吗?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明白死的不同意义。

同样一个字,却写出了不同的死法。一个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敬佩,一个表达了对法西斯的愤恨。

(2)男女生对比读出这种情感。

(3)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

3、举例

“张思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什么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结合课后资料袋去理解。

小结: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对“死的意义”做出解释。在这一自然段中,围绕中心观点发表了他的看法,我们来一起整体读一读这一段。

4、尝试背诵。

五、小练笔

我们来看这一自然段,围绕自己的观点,先引用名言,再用对比,最后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们学会这个方法了吗?让我们试着用一用。

这个单元的习作是《我的理想》,习作的开头,我们可以先谈一谈。请同学们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写自己对于理想的观点。可以选择一种方法,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写完以后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小提示:

1、提出自己对理想的观点

例如:理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

2、引用名言警句(出示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供学生参考)

3、对比有无理想的区别

4、举名人为理想奋斗走向成功的事例。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

——何塞·黎萨尔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为《人民服务》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议论性文章有三要素,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也来揭晓议论文三要素的秘密。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意图】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

4、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①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②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国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任少卿书》。

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

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篇3:《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人民服务》。你们读过课文了吗?

生:读过了。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服务”?

生:为别人做事。

生:满足别人需要。

师:你们为谁服务过?是怎么服务的?

生:我为妈妈服务过,我给妈妈倒过水。

师:你愿意为妈妈服务吗?

生:愿意。

师:真愿意吗?

生:真愿意!

师:那好,把你为妈妈服务这件事放在这句话里说。(出示)我的存在完全是为了______

,我是彻底地为_______而存在的.______

生:我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帮妈妈倒水,我是彻底地为帮妈妈倒水而存在的。(众生笑)

师:你还像刚才那么愿意吗?

生:不那么愿意了。

师:还有谁为别人服务过?

生:我帮同学补习过功课。

师:你愿意这样做吗?

生:我愿意。

师:你也把帮同学补习功课这件事放在这句话里说。

生:我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帮同学补习功课,我是彻底地为帮同学补习功课而存在的。(众生笑)

师:你还那么愿意吗?

生:不了。

师:为什么?这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让你变得不那么情愿了?

生:“完全”和“彻底”。

师:这两个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两个词说得太绝对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谢谢大家的真诚!

[点评:“为人民服务”之于小学生距离太遥远,教师把“服务”的理念转化成“服务”的行为,拉近了学生生活与文本语言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完全”和“彻底”两个词,通过填空的形式直观感受其准确性和绝对性,学生在笑声中轻松走入文本、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再现情景,理清文章脉络

师:现在请大家看这句话。(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师:是谁有如此的魄力和决心,敢于说出这样的话?

生:毛泽东。

师:那他一定是在很隐蔽的时候悄悄说的吧?

生:不是,是在演讲中说的。

师:那听演讲的人一定很少很少,只有几个吧?

生:不是,他是在公开的有很多人参加的追悼会上演讲时说的。

师:敢于在公开的场合、在很多人的面前,说出这样绝对的话,你觉得说明什么?

生:说明毛主席有信心,有决心,很可信。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听演讲的老百姓,你是演讲者,你会怎样用这句话说服我、打动我?

生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师: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牺牲了怎么办?

生1:(面露难色)那我们就尽量减少牺牲。

生2:“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师: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犯错误了怎么办?

生2:我们会及时改正。

生3:“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师:如果你们革命战士遇到困难了怎么办?

生3:(面露难色)我们就想办法克服困难。

师:你们觉得我这个普通老百姓,有这样的疑问正常吗?

生:正常。

师:因为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啊!(板书:一样、死、错、困难)我们都会死去,都会犯错,都会遇到困难。

师:现在换我来作演讲者,你们作老百姓,你们也可以向我提问。

师:“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生: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牺牲了怎么办?(众生笑)

师:请看课文第2自然段。

师:“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生:如果你们革命战士犯错误了怎么办?

师:请看课文第3自然段。

师:“我们这个队伍……工作的。”

生:如果你们革命战士遇到困难了怎么办?

师: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你懂的!(众生笑)

[点评:从“学生三读”到“教师三问”,再从“教师三读”到“学生三问”,这一气呵成的教学设计耐人寻味且妙趣横生。承接前一环节学生理解“完全”与“彻底”所表达的决心与信心后,教师把训练再次升级——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表达,创设情境学习运用语言,通过设疑引出三个自然段的主要论点,构思精妙,想象力非凡。而师生互换角色再次朗读、设问时,又巧妙地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一篇如此厚重、严肃,与现今相隔70年的文章就这样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走进了小学生的视野和生活。]

三、巧心设疑,凸显文体特征

师: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特点,在提出观点之后,总会进一步阐述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在这篇课文中,面对这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革命人的看法和做法又有哪些不一样?请同学们选择最适合自己思考的方法读课文,找出答案。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板书:不一样)

(生自读课文)

师:(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面对一样的死亡,在共产党人的眼中,死的什么不一样?

生:死的意义不一样。

师:有的像泰山一样——

生:重!

师:有的像鸿毛一样——

生:轻!

师:这话是谁说的?

生:司马迁。

师:毛主席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司马迁的话,而不只是用自己的话呢?

生:因为司马迁是名人,他的话很有说服力。

师:引用别人的话,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议论方法,可以增加说服力。在课文的旁边写上“引用”。

(生批注)

[点评:本文是小学生从教材上接触到的仅有的几篇议论文之一,既需要让学生感知文体特点,又不能涉及过多专业知识。本课中,教师在点明文体后,分三次引出“引用”“举例”“分析”三种议论方法,适时、适度、适当,使小学生对议论文体的认识有了适度的把握。]

四、客观解读,理性面对生死

师:毛主席引用司马迁的话,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4年,是整整70年前。这7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不一样”了!(指板书)我们已经不用为了取暖而去烧炭了,在今天看来,张思德为烧炭而死还算重于泰山吗?

生:算!

师:你凭什么这么说?你能从这段中找到依据吗?

生: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师板书:人民的利益)

师:烧炭也好,救人也好,归根结底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

师:张思德想死吗?

生:不想。

师:但他怕死吗?

生:不怕!

师:对!我们不怕牺牲,但我们也同样珍惜生命!同学们永远不要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或是剥夺别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流血牺牲的年代,毛主席关于生死的这段论述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个失去战友、失去亲人、失去朋友,甚至是像这样(指投影视频:电视剧《潜伏》片段)失去爱人的革命者。文字不只有温度,文字更拥有无穷的力量!

(师播放视频片段后,生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点评:电视剧《潜伏》片段的引入是本课的神来之笔!信手拈来、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学生被瞬间带入情境。此时,严肃的文本再也不是平板的文字,而是一句句坚铿锵有力的誓言,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令人振奋。教师的一句“我们不怕牺牲,但我们也同样珍惜生命”才是真正的点睛之处。在危险面前,怎样正确认识勇于牺牲与珍爱生命的关系,赵老师看似不经意的语言,却诠释出了当下“生命教育”的真谛。]

五、对比朗读,品味语言魅力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的路在前行的过程中谁都难免会疏忽和犯错,革命党人在面对错误时又采取了哪些不一样的做法呢?

生:改正!(师板书:改正)

师:是真心改正吗?

生:是。

师:让我们来听听有多真心。谁想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师:(选择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原文和删除关联词语后的课文)你们听听他俩谁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生:第一位同学读得更有说服力。

师:(询问第二位同学)你读修改后的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读的时候用不上力。

师:虽然我们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只是删除了这些关联词语,却使文章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可见,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会为文章增色不少,是吗?

生:是!

师:(再次随机抽取两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一生读课文原文,一生读调换句子顺序后的课文。)同学们这次再听听谁读的内容更加坚定、更加有力?

(生读)

生:第一位同学读得更坚定有力。

师:(询问第二位同学)你读打乱句子顺序的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原文这四句话有点儿循序渐进的意思,打乱顺序读的话越读越没劲儿。

师:说得真好!这四句联系紧密、层层递进,我们来一起读读原文,感受一下原文语言的魅力!

(生读)

[点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四句在课后习题中要求理解“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这一要求并不容易做到教师在处理这一段落时,放弃了传统的“提问”,而是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带给学生直观感受,再引导学生谈体会,自然、有趣,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朗读竞赛中学习、积累、品味着语言。]

六、链接生活,指向身心成长

师:读得真好!可是只这样就能说服别人了吗?在第2自然段论生死时,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才使得观点那么可信。这段还能再引用名言吗?毛主席用了什么方法?

生:举例子。

师:对!真实的事件更具有说服力!“举例子”也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议论方法,在课文旁边写上“举例子”。(生批注)毛主席举了谁的什么例子?

生: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

师:什么叫“精兵简政”?

生:精简人员,缩减机构。

师:预习得真不错!“精兵简政”也比喻精简不必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班级一天的值日工作只需要5名同学就可以完成,但值日时安排了10名同学,这就属于一种浪费,这就是人员不够精简,就是“兵不精”,而缩减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

师:这条意见提的对吗?

生:对!

师:提得好吗?

生:好!

师:所以毛主席说:“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出示这句话)

师:现在就请你们来说说,这条意见到底哪里提得好?

生:说出了实际的问题。

生:对我们党有帮助。

生:在今天依然适用。

师:这条意见还有哪里好?

(生摇头)

师:(出示图片)这是两种提意见和批评的态度,一种是严厉的,一种是和气的。你觉得李鼎铭先生用的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方法?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第二种?

生:因为提意见的方式不同,第二种容易让人接受。

师:说得真好!看来对别人提出意见和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别人容易接受。是吗?

生:是!

师:这些都是与人交流的技巧,希望同学们都能注意表达的方式,这样既能够帮助别人,又能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可是我还要问大家,如果李鼎铭先生是用第一种方法提的这个意见,你觉得我们的革命队伍还会接受吗?

生:还会接受!

师:对了!还会接受!(出示:“只要……兴旺起来。”)读。

生:“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兴旺起来。”(师板书:人民的利益)

[点评: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之于当前的小学生价值何在?赵老师的处理给出了一种回答。从“提批评和意见的方式”着眼,让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选的这个“点”颇值得玩味。这是一种基于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文、看似随意生发却又张弛有度的文本解读,视界高远却目中有人,启迪心智且关注成长。]

七、超越文本,把握精神内核

师:(指板书)同学们看,每个人都一样要面对的死亡,在革命者的心中却有轻有重;面对每个人和集体都会犯错这个事实,革命者们会及时改正。那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呢?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到答案了吗?(出示第4自然段)

生:“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

生:“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师板书:互相……)

师:这一段中作者既没引用也没举例,但却处处都在说明这个道理,是吗?

生:是。

师:这叫“分析法”,把它写下来。

(生批注)

师: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没有粮食,没有衣服。

师:可是,这一切在70年后的今天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快看看这一段,哪些内容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生:人口不一样了,不再是九千一百万了。

生:已经不是“大多数人民的痛苦”了!

生:奋斗的代价也不总是牺牲了。

生:革命的目标也不一样了,以前是解放全中国,现在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师:说得真好!这些都已经和70年前不一样了!那在今天,我们还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吗?今天我们再学习这篇文章还有用吗?

生:有用!

师:为什么?因为什么没变?

生:因为人民的利益没变!

师:对,因为人民的利益一直没有变!(板书:人民的利益)

师:面对一样的死亡、错误和困难,我们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死观、批评观和团结观,这都是因为我们有着那个不变的信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一样高于一切)我们再来一起重温一下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吧!(出示:“我们的同志……努力奋斗。”)

(生齐读)

师:张思德同志已经去世整整70年了,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早已深入人心,为逝者开追悼会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都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

师:最后送同学们一首小诗,希望你们能够用心感受其中的深意。(出示《为人民服务》歌词)

当初为谁扛起枪

为谁上战场

……

(生全体起立朗读)

师:下课!

附:课堂板书

[点评:“哪些内容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不只是这一环节的主题,更是教师对全篇课文教学的着眼点。当学生从人口数量不一样、奋斗的代价不一样这样浅层次的认识中慢慢发现连生活状态和奋斗目标也不一样了的时候,不只体会到了思考所带来的发现与惊喜,更对祖国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震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已经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化成了一种信念悄悄植根在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总评]

坦率地讲,本课的教学设计十分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各种新奇的想法与创意遍布其中,让人应接不暇。观课的40分钟里,面对这样一篇人们耳熟能详的课文,笔者竟然感觉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因为赵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问题几乎都不是“规定动作”,每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都会让人“恍然小悟”,甚是特别!

1. 面向“新时期”的宏观视野

在今天,《为人民服务》怎么教?这是个问题。

教学,有时候需要一种勇气。在笔者看来,赵老师选择执教《为人民服务》是一次“亮剑”,而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把视野定位在“一样”“不一样”“一样”三次比对上,则是露出了思想的锋芒:一样的死亡、犯错、困难,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死观、批评观、团结观,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当赵老师在学生们稚嫩的回答声中第三次在黑板上写下“人民的利益”时,这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笔尖上的5个字瞬间震撼了全场的观课教师,内心有种失而复得的庆幸与珍惜,仿佛从不曾体会过它的美好与强大。

课堂上,赵老师一次次地追问孩子们:“在今天看来,什么不一样了?”学生们在一次次看似重复的回答中寻找着、体会着、感动着、表达着,没有机械的答案,更没有标语式的口号,一切都是平和的、自然的、舒服的,让11岁的小学生读懂并爱上《为人民服务》,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到各自的共鸣点和未来的人生坐标,这就是面向“新时期”的宏观视野。

2. 指向“发展人”的教育的初始视角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基本功能”已经变得不再“基本”,“热闹”的语文课堂本末倒置地追逐着或新奇、或功利的目标,一时间“手段”与“目的”模糊一片,“发展人”由于其不可即时测量的特殊性,被清冷地摆在了一边。

我们在赵老师的语文课上欣喜地看到了他“务虚”的一面。一节真正的语文课,总要有一些不能收到即时效果、不以立竿见影为衡量标准的努力;总要有一些指向终身发展、为今后人生做准备的铺垫;总要有一些跨越学科,不以专业知识、技能论短长的导向。

面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赵老师问道:“这种观点你们认同吗?”面对张思德的英勇就义,赵老师说:“我们不怕牺牲,但我们同样珍惜生命。”面对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他更关注向别人提出意见和批评的方式与态度。面对70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与过去的种种“不一样”,他却问道:“7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为人民服务》还有意义吗?”

让课堂充满问题容易,让问题充满思考却不简单。这些看似简单到甚至不需回答却处处直指人心的发问,正是教师站在人性的高度,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的重新审视,是指向“发展人”的教育的初始视角。

3. 走向“真语文”的核心视点

语文即语文,何来真伪?而当下就是有一些不以语言为核心、不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甚至看不出是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的伪语文课:声光电屏炫目多姿,所有与语文无关之处无所不用其极,唯独语言是干瘪的、语文活动是附加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真空的。

赵老师的语文课也向来是多元的组合,他引入的视频、选取的音乐,甚至每一张文字幻灯片的背景图片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但这一切无一例外地都指向语文,而非其他。

以本课为例,《潜伏》视频片段的引入就属神来之笔,它使平板的文字瞬间变得立体化、人性化、生活化,现场观课的教师无不啧啧称奇、唏嘘感慨:如此理性、严肃的文字也有感性、温情的一面。70年前特殊时期的非常语言与学生之间再也没有隔阂与距离,他的精美课件是语文的;课文第3自然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的四句话,赵老师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对比读,学生读出了关联词语的妙处,读出了逻辑关系的严密,读出了改正态度的坚定,他的课堂活动是语文的;下课前,赵老师引入了《为人民服务》歌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再次受到精神的洗礼,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他的课外延伸是语文的。

篇4:设计为人民服务

在接任包豪斯的教职之前,对于建筑设计的改革,梅耶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观念:一个是他从英国学来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的设计理念;另一个,梅耶认为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体现一种协作的、平等主义的社会秩序。而这两个设计改革的观念都是为了解决工业化给社会下层所带来的压迫和异化。总体上讲,梅耶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考都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设计如何才能提高公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汉斯·梅耶認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民的需要,而不应该为奢侈服务。在他看来,包豪斯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改造资产阶级的设计文化,而是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大众的需要是“一切设计行为的起点和目标”。“人民”在汉斯·梅耶那里指的是广大的工人阶级和低收入阶层。梅耶早年就曾参加过德国的土地改革斗争,对于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梅耶深有体会。他和俄国的社会主义者一样认为,工人阶级是未来新的、更加广泛的民主文化的希望。在包豪斯,梅耶还开设了一门叫做“平民住宅”(People’s Apartment)的建筑课程,其目的就是专门研究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在梅耶任职期间,包豪斯的建筑系协助格罗皮乌斯完成了德绍托滕地区的平民住宅设计项目,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成为现代设计运动中的经典之作。

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之中,汉斯·梅耶并不是唯一关注大众住宅设计问题的人。现代设计史上三位最重要的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勒·柯布西耶都在大众住宅的设计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而柯布西耶那篇最为著名的现代建筑宣言《走向新建筑》(第二版,一九二四),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普通人的住宅设计。柯布西耶的出发点是人类最为真实、朴素的需求,他认为“一切活人的原始本能就是找一个安身之所”,而“房屋是人类必需的产品”。在该书的第二版序言中,柯布西耶写道:“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他还将住宅问题与社会的稳定结合在了一起:“住宅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社会的平衡决定于它。在这个革新的时期,建筑的首要任务是重新估计价值,重新估计住宅组成部分。”他认为,“社会的各个勤劳的阶级不再有合适的安身之所,工人没有,知识分子也没有”。如果不解决住宅问题,社会可能会发生灾难。因此他提出:“今天的社会革命,关键是房子问题:建筑或革命!”显然,在柯布西耶看来,住宅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如果生存问题受到了绝望的威胁,接下来的就是“革命”。而住宅建筑设计能够避免这种剧烈的社会动荡。

为什么“大众住宅”的设计问题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显得那么迫切,甚至都和“革命”联系到了一起呢?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人、城市平民的激增,普通人的住宅问题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了。它曾经牵动过很多知识分子的神经,但其中最为激进的主张当然是恩格斯提出的。

在那篇著名的文章《论住宅问题》(第二版,一八八七)中,恩格斯写道:“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并且这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旧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街道在加宽,新的街道在开辟,铁路铺到市里。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住宅缺乏现象。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相反,在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城市,住宅缺乏现象曾经具有急性病的形式,而且大部分像慢性病那样存在着。”

对于这个问题,蒲鲁东认为应该废除住宅租赁制,由工人以低息贷款的形式购买住宅,从而解决住宅问题。而奥地利经济学家扎克斯则提出了小宅子制、工人自助解决住宅问题、资本家帮助解决住宅问题和国家帮助解决住宅问题等办法。恩格斯对他们的办法逐一进行了批判,认为解决住宅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国家把房产分配到工人手上。恩格斯的说法当然有他的道理,但是在城市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即使革命成功,把原有的住房平均分配也不足以解决“单个家庭的独立住宅”问题。因为,从人道的角度讲,只有这种独立的住宅才更符合人的生存尊严。十九世纪末德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包尔生在其所著的《伦理学体系》(一八九九)一书中就曾这样说:“过度拥挤的住宅条件危及了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幸福、道德和居住者的家庭感情。当一家人只占有一套房屋而与别的转租人和寄宿者合住时,真正的人的生活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资产阶级的统治一时无法推翻,工人的住宅条件也是需要改善的,而旧时代的房屋设计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在中国也一样,比如北京,把四合院平均分配给平民阶层,只会变成“大杂院”。这尽管比没有住宅要好,但毕竟不是一种真正合乎个体尊严的居住条件。)也就是说,恩格斯只是考虑到了平均分配,而没有考虑人口流动的城市和城市人口的日益激增等变量。那么,如何现实地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之内,经济合理地容纳更多的人口这个问题,使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呢?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者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就是要设计一种新的工业化、标准化、预制构件的、低成本的“平民住宅”,这种设计样式完全是为普通人所准备的。而他们所探索的平民住宅也就是我们今天遍布城乡各地的大众住宅的原型。

在恩格斯所提到的那些出了问题的城市——巴黎、柏林、维也纳——恰恰产生了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先驱者。维也纳的阿道夫·鲁斯写出了《装饰及罪恶》,用一种雄辩的道德话语将现代建筑设计进行了纯化;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汉斯·梅耶在柏林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着现代住宅设计的探索;瑞士人柯布西耶则在巴黎设想着他的平民住宅试验。他们解决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平民住宅的设计问题相关。而有关平民住宅设计的论述也成了现代设计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无疑,平民住宅设计模式的产生与现代设计的先驱们对于平民、大众、社会主义、革命等问题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思考也参与建构了现代设计民主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传统——也就是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一书中所勾画的,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思想传统。就像莫里斯说的那样,艺术不仅应该“取之于民”(by the people),也应该“用之于民”(for the people),艺术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效劳。这种民主主义的艺术精神在二十世纪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伴随着社会主义的信念汇集到二十世纪初的设计乌托邦思潮中,一直影响着先锋设计运动。在佩夫斯纳看来,“普通人的住屋再度成为建筑师设计思想的有价值的对象”正是这种思想影响的产物。

民主的、平民化的设计理想在美国和北欧的现代设计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美国设计产品都有着浓厚的商业主义气息,这也是被许多批判消费社会的思想家所极力诟病之处。但是,美国设计的另一面就是平民化和大众化,如果没有这一点,美国的商业设计不会这么成功。美国的设计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平民气质,因为它不像欧洲国家那样有贵族的历史、“优雅生活”的历史。它的工业设计一开始对准的就是大众。而且美国人有“美国梦”,总是设想着当一种产品、一种生活方式出现以后,如何降低其成本,让更多的人享有,从而使生活和工作更为便利。正是这种“美国梦”促成了二十世纪初的“福特T型车”和二十世纪末的“个人电脑”出现。受大众化的设计理想和“美国梦”的影响,美国早期现代运动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建筑还是产品设计都具有朴素、简洁的美感。像鲁斯、格罗皮乌斯等欧洲的现代设计大师受美国早期现代设计的影响也很大。而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北欧设计师把这种现代设计的平民化的理想与自然的、有机的设计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北欧的设计特点在瑞典企业宜家的经营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除了其取材于自然、物美价廉的设计,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写着“为大众设计”的条幅,它所选取的形象代言人也不是那些象征着“高尚生活”的明星,而是普通家庭中健康、开朗的男女形象和平民化的设计师。这种设计文化的展示并不完全是商业噱头,它也是现代主义设计理想经过一个世纪渗透的自然结果。

无疑,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一部分,民主的设计传统在欧洲和美国是渗透到其设计文化骨髓中去的东西。但在中国,现代主义设计却多被当做风格去接受,而其民主的、平民化的设计倾向却从未受到认真的思考。然而,对于有着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平民化的设计主题仍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缺乏以平民大众作为对象的设计思考无疑是令人担忧的事情。柯布西耶在七十多年前所构想的平民住宅设计,比如塔楼,在今天的北京随处可见,他所设想的未来都市景观与今天中国的城市面貌也都出入不大。现代主义的设计样式在当代中国似乎得到了全面的胜利,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现代主义理想的真正胜利呢?显然不是,只能说是一种景观形态意义上的胜利。当“后现代”之风刮起之后,现代主义的压抑和冷漠的形式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诟病。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解决办法也并不高明,只不过是在“历史文脉”和“符号”上下了些功夫,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如果说现代主义令人压抑的是设计师的主观意志和冷漠的形式,那么后现代主义令人压抑的则是滥俗的商业符号和对往昔风格的抄袭。以“后现代”为标榜的设计师更愿意谈论“文脉”、“符号”、“身份”、“时尚”、“欲望”,绝口不提设计的平民化和民主问题。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大街上几乎可以看到从古典时代到后现代,整个西方的建筑风格演变史。更有甚者,凡是政府机关,多是贴了贵重石材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或后现代,凡是洗浴场所都是清一色金碧辉煌的罗马建筑。就算是在装满了普通人的塔楼上都能发现“午餐肉”一样颜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符号。可怜现代主义的大师们费尽心思研究出来的平民住宅样式,经过当代设计师稍加变换,就被地产商用奢华的地产广告词藻推到市场上,成了他们的摇钱树。对此,设计师乐得坐享其成,过起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日子。没有几个设计师真正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平民住宅设计当做自己的研究课题,更没有人愿意反思,发出独立的批评声音。其后果就是,平民住宅的设计质量在许多地方都不尽人意。当我们因为平民住宅的设计质量问题责备设计师的时候,设计师会很轻松地把责任推给开发商,说这是甲方的问题;而当问题转到开发商那里时,开发商又会推给专业设计人员,说自己是外行,只管经营。于是,没有人承担责任,只剩下业主自叹“活该”了。

这种缺乏反思的、唯利是图的“跟风”和“不负责任”不仅存在于建筑设计领域,在平面、产品、环艺和服装等设计领域可谓比比皆是。其结果就是,当代设计缺乏对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平民需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的思考,从而也就失去了最可贵的创造力。须知,设计对于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风格的創造。设计问题不是单纯的风格问题。风格也许过时,但问题不一定过时。“风格”如同“时尚”,来去匆匆。如果我们的设计跟着流行的“风格”和“时尚”走,而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办法,那么,真正的“中国设计”就永无出头之日。设计没有自觉,设计师没有担负起他们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这正是当代中国设计的悲哀。

篇5: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肇庆市第一小学

叶桂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内容。

2.如何感受主席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聚情感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国庆6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盛况。(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盛况)

2.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上个世纪开始,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永恒不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

3.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一名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讲。那你们对张思德有哪些了解呢?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初识张思德

二、了解体裁,掌握学习方法

1.师: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2.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对,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介绍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议论文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读后交流: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4.了解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5、理清脉络,了解各段重点

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2—4自然段的重点句和关键词

板书:死的意义

不怕批评

团结互助

6、小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指名回答

三、了解观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2、交流,理解句子

(1)出示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找出重点的词语,理解“完全”“彻底”

(3)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4)朗读感悟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1、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2、学生自由读,交流: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引用名言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指名读这个句子,了解词语意思: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3)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交流课外积累的名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二)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对比)

(1)出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句话其实讲的是哪个字?(死)

(3)(点击课件: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什么意思?能换个词解释它吗?(献身、就义、牺牲、捐躯······)

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

(4)指导朗读

(5)小结: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三)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1)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士?平时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指名读课后“资料袋”

(2)多媒体播放张思德电影片段,帮助体会

(3)小结: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普通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共同的主题——为人民服务。

3、总结:这一段很有特点,主席先总的说„„接着引用说„„然后对比说„„最后举例说„„让我们带着方法一起读一读。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张思德永远离去了,但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好战士,可亲可爱的好战士——张思德!我们更记住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正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风风雨雨,从胜利走向胜利。

板书设计:

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

不怕批评

篇6:《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背诵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理清思路

1.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 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

会的目的。)

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

独立成为一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

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 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

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

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

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

着密切关系。

四、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

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

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

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944年9月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

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

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

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

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

情再读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的理解。

五、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

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

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

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

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

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

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文,进一步

深刻体会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六、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

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

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七、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

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

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

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

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

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 目标。

八、指导学生背诵文。

板书:

为人民服务

篇7:《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压迫、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进北京中南海的大门,朱红的影壁墙上“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手书的这五个金黄的大字便映入眼帘。通过课前大家查找到的一些资料,你们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来历了?大家一定也知道张思德是谁了吧?

(简单介绍张思德)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讲演稿——《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

二、质疑解决词语和句子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小组讨论或自己查字典解决。小组中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集体共同解决。

1)我们先按自然段的顺序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重点“彻”、“炊”的读音)2)大家觉得有哪些词语的意思需要提醒电视机前的同学们注意呢?

(学生结合资料汇报以下词语的意思:法西斯

李鼎铭

司马迁

精兵简政)

2.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觉得哪些语句不好读、不容易读懂呢?请你和旁边的同学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互相读一读,把它读通顺,然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3.交流汇报。

重点读懂读通以下几句话:

“我们这支队伍„„”完全就是百分之百的,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是本来的意思,或是有的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五湖四海”是指全国各地,这句话是说,我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人民的解放走到一起来了。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死得其所”,死得其所,就是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句话是说,我们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大家读懂了这么多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那么这篇课文中心议论的是什么?(为人民服务)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大家可以反复读几遍,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些内容,谁来汇报。

(开头提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方面说明: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这篇课文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讲了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一步一步条理明确,层次清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4.大家都画了哪些句子,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布置作业。

下节课我们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中的这些语句。老师还要听写词语,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为人民服务》。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我们来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交流喜欢的语句

1.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回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等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交流。(重点分析课后的两个重点语句。)

3.交流汇报 *“人固有一死„„”。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应该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应该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样生或者死才有意义。

(2)联系课文举例: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为了人民的解放参加了红军,他当过班长,后来服从组织安排又当了普通的士兵,可他毫无怨言,仍然勤恳工作直到牺牲。他的一生就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3)抗洪救灾的烈士们。白求恩大夫,共产党员焦裕禄、孔凡森„„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就是比泰山还重的。

(4)教师可以引入臧克家写的《有的人》这首诗。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虽然死了,但还活在人们的心里。

*“因为我们是 为人民服务的„„”

(1)要虚心接受批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2)联系名言警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并练习说话。

由毛主席的展望,联系到今天我们党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非常深入。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三、体会表达方法

是呀,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佑铭,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篇文章说明道理的方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论述的,从表达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从以下几方面谈:

(1)我们这个队伍„„。这句话里用了“完全、彻底”这两个词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队伍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语言非常简练、准确。

(2)课文里引用了司马迁的话来说明人的死要有意义。还有,举了“精兵简政”为例,来说明要正确对待批评和建议。(3)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了许多关联词语,像“因为„„所以”、“如果„„就”、“只要„„就”,还有“不管„„都”,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条理。

(4)第四自然段,先说遇到困难该怎么做,然后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接下来用了一个“但是”,告诉我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要不怕牺牲。又用“不过”这个词,说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几方面意思连接的非常自然,说得那么清楚。

四、练习背诵

接下来让我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下来。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按照课文顺序轮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把“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牢牢地记在我们心中!

六、作业

把你认为需要记住的句子抄写到笔记本上。

教学后记:

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曾经深感为难。无论是从文章体裁还是内容上,都有不知如何说起的感觉。这样一篇离学生生活甚远的文章,必须让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挂起钩来,学生才会从枯涩的文字中得到乐趣,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学生对“重于泰山”之死的理解由战争年代的英雄转到和平年代的任长霞之类的人民公仆,进而转到普通的劳动者。让学生认识到“比泰山还重的”生命并不在于它消失的形式,而在于它存在时的价值。在这里,我还引入了臧克家写的《有的人》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教学对待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我又引导学生联系联系名言警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使这样一篇离孩子很远的文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在交流时说:

生: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批评。我平时犯了错误却经常找理由,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因为这个没少挨老师和家长的训。所以读了这句话,我的感受特别深。

生:有时家长和老师批评我,我能接受,可是同学批评我,我就受不了了。读了这句话,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

生:我也喜欢这句,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只有虚心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进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

在教学中,我也适时点拨: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佑铭,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篇8:服务设计教学研究

通过服务设计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从关注产品单一的使用场景进化到从使用前期、中期和使用后期的时间轴角度去思考设计。

一、服务设计课程教学难点与技法

在服务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前期教学资源协调,与服务供应商的配合沟通,跨学科知识的拓展教育以及帮助学生在理想与客观条件的局限下寻找设计上的平衡点。整个服务设计课程被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为调研与探索阶段、创造阶段、反射实验阶段及最终的实施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考验教师对整个课程项目的流程控制及节奏把控。接下来则针对服务设计的教学难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加以分析。

1. 跨学科知识讲解技巧

服务设计涉及的学科极其广泛,其中包括交互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社会学、管理学、民族志等多学科内容。在设计专业进行服务设计教学需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在课程的进行中应该在适当的节点处穿插讲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理论补充。设计学科的学生在听理论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易走神及对纯理论讲解不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讲授这些跨学科理论的时候可采用联想法与讨论法。

联想法指的是列举一些大部分学生有实际体验的案例,例如说淘宝的商业模式,苹果的apple store,让学生去联想回忆实际的使用体验。讨论法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出自己熟知的一些相关案例,试着去拆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查出内在关联,推导出其运用何种商业模式,并从用户的角度去评价这些服务是否合适。

通过这两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推导及总结出结论,以便于更快的接收新的理论知识。

2. 协调好服务供应商的角色

在设计课程项目的前期需要教师整合好教学资源,服务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依托在某个企业或组织上,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服务供应商的客观条件去进行设计、考量。不建议以一个虚拟的组织或机构去进行项目依托,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得到从服务供应商角度提出的反馈意见,导致最终的设计方案华而不实。因此,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教师应慎重选择好本次项目的背景依托,并且要考虑到学生在项目期间能够进行实地考察及实验测试的可能性。在选择好服务供应商后,教师应与服务商负责人员协调好时间安排,包括学生进行前期调研考察的具体日期,服务供应商提供项目调研的条件,对方案评价及意见反馈的沟通次数。

其次,确保服务供应商能够在课程的某些时间节点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反馈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缺少了服务供应商的意见反馈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方案出现不计成本和不考虑现实客观资源去盲目设计的问题。在项目的调研期,教师应当与服务供应商一同整理好资料,协商好进行实地考察的时间日程,帮助学生在调研的时限期内最大限度地了解到服务供应商的信息与需求点。

根据已实践的项目结果来看,服务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及评价对学生的设计方向及方案选择具有60% 以上的影响作用。因此安排好服务供应商及用户对方案反馈的时间点与次数将对学生最后的成果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

服务供应商对设计方案介入的次数越多,最终的方案可能会更偏重于服务供应商所想要的解决方案,但同时也会极大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任课教师需要在学生得到来自服务供应商的客观评价与建议的前提下,保护学生不过多的陷入到“服务供应商想要什么就做什么”的思维方式,因为往往服务供应商所想要的未必是最好的设计方案。

3. 帮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好落足点

在服务设计项目的创造阶段中,学生一方面需要设定最终的用户体验目标,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服务供应商的客观条件,例如成本控制,场地面积,人力资源等问题。

如何在理想目标与现实中去进行平衡与协调是学习服务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会在项目的几个阶段出现选择的难点,教师要根据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首先部分学生在第一轮方案陈述时,在得到服务供应商的反馈意见后发现方案的可实现性过低,此时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及时转换思维,开拓创新出设计方向。在此阶段,学生往往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在现有条件制约下如何进行方向的调整和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不依赖于某些不能更改的东西,转换形式和手法去达到相同的预期目标。

4. 实验与测试的重要性

在方案的深化期,要带领学生运用不同的工具去进行实验测试,此阶段称之为反射阶段。只有通过一定量的实验,方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细节的完善。

服务设计的实验测试方法有多种,包括桌面原型演练、服务原型制作测试、一定量的用户体验访谈等。在实验测试阶段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一是对测试模型的重视程度低,对实验测试的意义不能理解。指导老师应在此阶段将原型制作与测试重要性渗透给学生,因为当一切都很顺利时,提供一个良好的客户体验并不难,但当需求和服务机构都很复杂的时候,事情就很容易出错。除非能够提供反馈和概念模型,否则无法提供出色的用户体验[2]。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是设计人员经常误把自己当成典型的用户,设计师都愿意为用户着想并考虑用户的需要,这样往往会“入戏过深”,把自己当成了典型的用户[3]。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的是,设计人员不是典型的用户,因此必须要进行一定量的用户测试和用户访谈去捕捉真正的用户体验。

在项目进行中经常会看见学生们在讨论“假如用户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假设在一定环境中是成立的,但并不代表用户真的会遇到这些“假如”。指导老师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一味的猜测用户可能会或者可能不会怎么样,而是去想尽办法验证提出的假如是否成立[4]。

二、评价手段

在课程最后每组学生需要把设计结果可视化,并以汇报展览的方式对相关评价人员进行说明,此阶段的设计呈现为第四阶段,称为设计实施。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各占总分的20% ,这样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重视设计的过程。最终的实 施阶段占 分数比重 的40% ( 如下表) ,学生在此阶段要根据每组的方案进行设计表现与说明,完成汇报展示。最终的设计说明与展示的评价会由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这40% 的打分,人员包括服务供应商、典型用户代表及设计系教师。

多角色参与打分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并且帮助他们了解到方案在服务供应商和用户眼中是否合理,设计专业老师的反馈则会帮助他们了解到自己在具体设计细节上的缺陷。每个学生的个人分数则在最终的小组分数基础上根据平时表现进行加分和减分,有领导执行力的小组组长会增加额外的分数。通过这样的评价系统可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设计在哪个阶段最为薄弱,以便在下次的项目中得到改进。

三、结语

服务设计本身是一门系统相对较复杂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把控以上所列举的难点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调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重视设计的过程,因为在学习阶段收获最多的往往是在过程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而学习到新的技能及思维方式。通过服务设计的课程项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帮助他们思考设计时,从单一的设计师角度转换到多方角色的角度去评价一个设计,才是本门课程所带来的内在价值。

摘要:服务设计是一门系统相对复杂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多方面的挑战。本文通过解析在服务设计课程项目进行到不同阶段时学生所面临的设计难点、课程的前期准备、服务供应商的配合及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指导给出对应的教学策略,对服务设计这门课程整体的目标、架构与评价手段进行分析与思考。

上一篇:大学生部门个人简介下一篇:五年级辅差计划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