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2024-04-27

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精选16篇)

篇1: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解背景。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个性是有关张思德的资料(例如,电影《张思德》中的片段),尽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2.理清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就应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语句。毛主席这篇演讲词论点鲜明,论述缜密,采用了一系列的论证方法使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句体会。例如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黑板出示重点句。理解句意,引导学生体会两种人死的.不一样感情色彩,再透过比较朗读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道理。第3自然段的教学主要是抓住关联词,采用填空的方式,透过关联词的咀嚼,揣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主席语言的严密性。第4、5自然段的教学是由扶到放,在“死的好处”、“不怕批评”的语段中感受了文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体会毛主席语言的严密性。

二、不足之处

联系实际较少。

三、改进措施

要让学生领会课文讲的道理,就应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能够让学生联系他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里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郝副营长等;在如何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能够举出一些生动感人的事例,帮忙学生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

篇2: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体裁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

一、从议论文方法入手,另辟蹊径,效率高。

学习课文时,不从内容入手,而从学习议论文的方法入手:先学习找每段的重点句、关键词,可谓另辟蹊径,学生感觉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思维灵活,发言积极,而且都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在讨论交流中,统一认识。

二、“死”的理解与朗读,精彩纷呈。

整体梳理了课文以后,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死的意义有不同”,还是从作者表达方法入手,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找到方法:引用、对比、举例子。然后逐句学习。自己最感满意的是“死”的不同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一样。我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进行理解,如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死可以换成“牺牲、就义、捐躯、献身……”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死可以换成“一命呜呼、见阎王、命丧黄泉、送命……”。通过换词理解,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复杂性。而后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而发,情感对比强烈,表现精彩,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鼎”字教学,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高年段要不要在课堂指导学习生字,我认为,整个小学阶段,学习写字都很重要,高段重在自学,但难写的字还应该做些指导,重在指导学法。本节课,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鼎”字,从字理入手,先认识鼎(出示图片认识)图字比较,了解这是个象形字,然后了解鼎是什么?(古时人们用来煮食物的器具),一般用来煮牛肉、鱼等食物(荤食),因此鼎字上头为“目”非“日”,学生印象深刻,不会再写错了。再重点了解难写的笔画,这个字已经在孩子脑海里扎下了根。教学中,相机指导孩子积累有关“鼎”的四字词语,效果很好。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课时,教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聪明的学生马上说了,感觉一句比一句深入,说得具体明白!于是我抓住学生说的越来越深这句话,告诉学生,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小声朗读这四个句子,还有没有什么疑问。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短短的几分钟内,人人过关!

篇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一、浅化习作入门

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所以,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启蒙作文的教师来说,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进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习作入门课上,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事实证明,“作文”一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神秘感,他们对自己能写出文章更觉得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小学生写作文,首先必须消除他们对作文本身的神秘感,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告诉学生:写作原来很简单.

二、让学生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名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热情敏感,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如果光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都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三、多做游戏,寓教于乐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引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例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五、写好作文批语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强烈地期待得到教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教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篇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反思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

诚然,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熟悉内容,体会情感,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占螯头的,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无需一读到底,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

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不顾文章语言风格,不讲语文教学目的,不顾朗读效用,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甚至说,是应该抛弃的。

二、品味语言表象秀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的语句“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畸形的;有的人把朝三暮四、寻花问柳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丑陋的……”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幸福观的多样化,作者对正确幸福观的倾向没有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还可以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師在讲《羚羊木雕》时,抓住文末“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奶奶的明理无奈,“我”的重义轻财但软弱求全,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时,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形象。

三、轻视思维让人愁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重要标志,那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认识不深刻,联想不丰富,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课堂上读得多,说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辨得少,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片面性与盲目性。

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鄂教版教材《长河落日扁》中,“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一句中,“咦”后为什么用叹号不用问号呢?原来,用叹号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惊异之情,与文章的观点“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相吻合。小小标点学问大。

有时候,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武昌区名师工作室的一次阅读研讨课中,笔者将《归来吧,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美丽,草原的魅力,在学生的想象中,宛如一位衣袂飘飘、婷婷玉立的少女,那份美感永驻心中。此时学生联想越丰富,想得越美,心中的缺憾就越大,作者对从容的渴望也就体现得愈加急切,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了。

当然,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故乡》一课中,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年闰土话语少,讲话断断续续,充满等级观念,木讷、呆滞的原因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地生活着;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只要抓住了思维点,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言品位和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重点,犹如鸟的两翼,扑棱任何一边的翅膀,鸟都无法正常飞翔。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在新理念的武装下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任重道远,理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探索出佳绩。

篇5:《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一是体会“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鉴于此,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炼。

2、联系生活,理解为人民服务。

但是实际教学中,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却不好,这堂课结束了,但课堂上那局促不安的面孔、牵强附会的局面却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一、思路相通,却少了语文的味道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简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通常以阅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语文就是注重阅读的培养和文字的书写训练。在《为人民服务》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以小见大,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许多方法。学生理解了,欣赏优美文字的时间却没有了。

二、拓展适当,见好就要收场

在讲“为人民服务”一课的重点句子的理解,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什么样的人死比泰山还重?(狼牙山五壮士、郝副营长、李大钊、黄继光……)什么样的人死比鸿毛还轻?(小兵张嘎里的石磊、秦桧、高俅……)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理解了其意,却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应见好就收场。

三、要下功夫研究教材,备好课

如课文的背景,字、词、句的含义,关注课后作业的设计,它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落实的重点目标。只有把教材研究透了,课堂上老师才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四、教师要加强教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篇6: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死的意义理解为牺牲的意义,学生的牺牲在于牺牲了许多玩耍的时间,为了学习牺牲了自己许多的精力。但是有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有的牺牲却是无意义的。

面对批评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有几个人愿意接受批评并改正呢?但是为了学习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的班级就会强大起来。

面对困难也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就意味着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面对就意味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一点一滴中就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了。

篇7:《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从教十多年来,公开课也做了不少。但这一次公开课好像与以往的都不一样,因为这一次是新的课堂模式的尝试,是新的教学理念的探究,是新的角色扮演的转变。《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回顾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总体认识: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这篇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以说这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词。可是我一直在想:这篇课文学生能喜欢吗?教材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时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学生是否完全接受?这样一篇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我设定三点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通过品析课文语言,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活动一,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以问题为导入点,以读为主要方法,理解每段的内容,提炼每段的主要信息(实现学习目标1)。活动二品析语言,体会文体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以练习为切入点,合作、讨论为发方法(实现学习目标2)。活动三:再读体会,联系议论文常识,进一步领悟作品内涵(实现教学目标3)。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应该与他们对于这种课堂模式的新奇和课前所作的充分预习是分不开的。课堂按照由导课到三个活动再到小结收获的教学流程逐步完成展示,相应的三个教学目标也一一达成了,教学效果远远好于平时的常态课,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展示,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成功之举:

1、全面学习、片段展示:

在活动一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时,为每个自然段设置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研读课文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再临时指定任务,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点评、补充。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学生只学习本组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他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的掌握所有知识。

2、结合文体,品析语言

活动二:品析语言,体会文体特点时,通过品析语言、练习推理、进而结合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的论证结构。这样可以动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减少学生对抽象的文字理论的排斥性,让抽象的结论如水到渠成般出现,被学生不经意间就掌握了。

3、标准公正的评价 在展示评价环节有统一的标准,即准确、全面、工整、速度、整体美观五点,每点各一分,让学生们自己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感,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不足之处: 没有注意调动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如:复习提问时,范晶晶同学就很紧张,导致她积极地举手发言,可是站起来后不知该说什么。还有在小组展示读课文时,忘掉了平时那么多种模式,而只记得让一个代表去读,使读的环节显得单调。

四、教学机智:

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教师要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本节课我尽量把留给学生,把练笔穿插到课文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当堂写,当堂练:如,在仿写句子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但又没又时间让他们逐一回答。我便临时对要求做了调整,由原定逐一回答变为组内交流,再派代表把本组最好的成果在班上展示。

五、学生创新:

篇8: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在进行小说鉴赏时, 笔者将此文让学生赏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分析, 从情节设置到主题构想, 一切都围绕课堂目标、教学效率而行, 但在延伸环节中却遭遇了尴尬。当我问及学生对香雪用鸡蛋换文具盒走夜路返回这一行为的看法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老师, 香雪那样的女孩还有么?”“四十个鸡蛋可以卖多少钱?”“那个带着吸铁石的文具盒才值多少?”“香雪父亲做的木制文具盒不能用么?”“香雪心里想要带吸铁石的文具盒是怕被同学笑话, 这到底是学习的自尊心呢, 还是一种朴素的虚荣心?……”我问自己:这堂语文课还有效么?

语文课堂讲求“效率”, 但为应试而得的效率常使我们感到悲哀!在高兴地感慨学生的思维跳跃而充满活力的同时, 更多是痛苦地反思语文有效教学的遗憾和缺失!

“考试教学”的遗憾

在考试指挥棒下, 语文课堂还是秉承师授生听的基本模式。由于人们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视, 学生学习功利化程度加深, 教师教学也随之程序化、目的化, 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简单划一。赏析文学作品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 对所谓“洋思”、“杜郎口”有效教学的机械模仿让语文教学统一模式化更强了, 这是“考试教学”模式的最大遗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高效的个性化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素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更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采取更为奏效的教学方法, 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文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感悟, 进行个性化审美。”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 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比如:我与人物的经历有无相似之处?人物的思想感情我经历过吗?以“我”的经验, 能否认同作者的感情世界?这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 有利于学生对人物感情的体验, 并与之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进入最佳的阅读境界, 确保初读的质量。

每个学生对欣赏对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特别是这些“新新人类”。在外界环境影响下, 学生会将作品人物、事件、思想与周围生活联系起来, 提出一些我们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不拘一格, 常规中寻求突破。课堂主体是学生, 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效的引导, 高效的启发, 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 感悟到知识的高贵。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行为艺术, 是教师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外化表现形式。“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富有创造性, 在学习中不断突破,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活水不断。语文教材品类繁多, 既有必修, 也有选修, 这就给教师、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内容增加, 时代感增强, 更容易让学生展现自己思维观点。于漪老师说过,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明天的目标来指导今天的教学。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都有不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也必然留下了自己思想的烙印, 没有必要“紧扣”教参, 鹦鹉学舌, 成为某一类教科书的传声筒。在充分理解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 课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文本固有的思想需要表达, 时代观念也要阐释, 让语文课堂在教师的人文化教学中充满个性, 我想这才是高效而意义深远的语文课!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能力、认识各不相同, 其思想“创造”也是各不相同。清代赵翼说:“同阅一卷书, 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 各自擅其妙。”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学生对于经典文本、时代信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四十个鸡蛋换一个对于现在而言早已过时的文具盒, 他们自然是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生活在相对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 这犹如一个虚构的童话故事, 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而那些“奇思妙想”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些想法恰恰表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立解读。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的学生赞赏的是词豪迈的气势, 高歌“大江东去”;有的学生关注于词人内心的伤感, 低吟“一樽还酹江月”。

暂不论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 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高效, 首先需要的就是敢于思考质疑的课堂气氛, 因为这才是学生喜欢的语文, 是高效教学的课堂!

多重教育的缺失

“效”不仅包括对基础技能的掌握, 更应包含心理、审美等多重教育, 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效率的体现点之一!“鸡蛋换铅笔盒到底值不值的讨论”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前学生的心理教育、审美教育的缺失。

学生提出的问题固然新奇, 但其中不仅有常识判断的错误, 更有思想道德判断的失误。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面对家庭冲突、同学摩擦、学习困难等等问题, 受到社会不良现象、自身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很多偏差、极端理解。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匡正和思想引导, 生命关怀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本, 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工具, 还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疏导方式, 有效渗透心理教育、审美教育、价值观教育, 切实关爱思想处于困顿朦胧期的学生!及时化解学生的各种问题, 以弥补当前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智成长需要的遗憾, 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都包含着心理健康内容,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决定了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中的迁移效应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有着突出的作用。语文课本中多为名家名篇, 有着极强的思想教育意义,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应引导学生学习香雪对于知识的执着, 可以看到山里人对山外世界的渴望, 可以想到玛蒂尔德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可以看到母亲对于史铁生深深的爱……学生对于文本有着不同理解, 利用文本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思想世界予以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这是语文课堂心理教育的首要步骤, 也是终极目标之一。

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会在各种问题中体现出来。或是日常小事, 或社会现象;或是家庭亲情的描写, 或是周围事件的叙述。语文教师需要仔细分析这些朴实故事文字背后的点滴, 从而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心理予以正确引导, 通过语文活动和学生共同分析、排解, 把一些细微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 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灵魂。无论是有效, 还是高效, 在教学效率、效果的背后都应该包含着双层内涵: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 情感心理的疏通引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否则语文教学只能是一堂无味无为的形式过程。

篇9:语文教学反思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和高考指挥棒的指向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考试卷,特别是文史类,基本都在影射着社会中的林林总总。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导向都有着指向性,也即是所谓的“传播正能量”,所以,大多数专家、老师、学生家长以及高三的学子们都十分关注一个“新”字,一切以新为主体,认为出卷人出出来的知识点一定是新颖的、别人都没有涉及到的,也是大家都不能意想得到的,所以都本末倒置,高考第一轮系统复习包括第二轮重点复习都只是注重复习资料,学生也认为只要掌握了资料上的知识,认真听取了老师的课内知识就可以万无一失了。但他们却没有从每年的高考题型的根本去解析,也没有去考虑此类题型本源是什么?出题专家依据何种凭据来使这种题型言之成理,让社会上的人毫无异议?老师也只一味追逐新颖的事物,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歧途。在教学过程中,高考考的内容就教,不考的内容就直接省略;必考内容就详细讲解,选修的内容就直接跳过;课下注解和课后练习不讲解,单元导读不重视,不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反而割裂其中的关联,读本内容完全成为课外读物,课本补充关于语言汉字、经典著作、国别作者等一概不予提示。遇到省级的大型考试,却觉得别人试卷出得很贴近生活实际,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道不清说不明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只有一个:没有注重知识回归课本。

以下,我将拿我高考语文复习有关文言文这一板块的一次课内习题做浅析,点出其中的某些句式或者词语出自课本某个地方,让学生学会联想,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效果。

篇10: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其实备课时孩子

们的心里我已经有所了解,由于课文中当时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孩子生活还比较远,所以我们的孩子不能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也有情可原。教学时,我没有直接检查预习并读课文,而是提前剪切好了一段关于张思德牺牲的片段,孩子们在电影中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更初步明白了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会做这样一个演讲。有了电影铺垫之后,我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没有丝毫的被动,完全尝试着主动分享喜欢的段落,读中感悟。

另外,在理解正确的生死观这个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对比的教学方法,列举出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自己判断其死的意义,并请学生讲一讲他们的故事,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正确生死观的含义。

其次,我在这节课还注重了语言感悟,轻词语分析,把需要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体会,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好词语这个切入点。如:“精兵简政”一词,学生单纯的理解词语有点太生硬,并且也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把词语放到相应的句子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最后,在这节课上我还设计了抓联系,也就是从课文延伸到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从自己角度看,自己应该怎样做,要做些什么才是我们生活中的为人民服务,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印象会更深入。

篇11:《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这篇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可以说这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词。可是我一直在想:这篇课文学生能喜欢吗?教材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时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学生是否完全接受?况且,本文的第四、五两段似乎与前面几段论述的不是一个问题,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一篇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我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节演讲课:让学生感知演讲词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的三个特点,从而能够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演讲词的结构、语言,紧紧抓住严密、准确、有表现力这几个词语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从而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更多应该源于他们对于演讲这一的喜爱,这篇课文完全成为学生们学习演讲词的一个载体,因此,他们乐于朗读、品味、分析、总结,并把学到的知识在即兴演讲中加以运用。

回顾这一节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让语文课语文味儿十足

总以为只有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意境的渲染能够让语文课语文味十足,其实不然,语文应是听说读写的结合,要让一堂课更具有语文气息,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还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让语文课“实用”起来

语文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鉴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面临现代社会中交际越来越重要的现实,让语文“实用”起来。

(三)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有时候,一些课堂热热闹闹,师生和谐愉快,可是教学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学生并没有认真深入的思考,因此语文能力提高比较缓慢;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

(四)让课堂环节灵活、高效

我们学习、领悟课改的新理念,我们更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注新课改的实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遭遇了一些困惑与尴尬。忽视语文教学特点而过分追求新形式,会让我们的课堂走入误区。如何让课堂环节灵活、高效,带给学生健康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篇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以小见大,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对“重于泰山”之死的理解由战争年代的英雄转到和平年代的人民公仆,进而转到普通的劳动者。在课上,我还引入了六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有的人》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二、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学生背诵吃力。由于课文是议论文,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朴实而少了一些生动的词藻,学生读起来觉得不太易懂,甚至觉得有点乏味,部分学生背诵吃力,还需课后督促跟踪指导。

篇1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一、展示语文魅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创造的大门

据调查统计, 学龄前儿童对语文的喜好率达到95%以上, 小学阶段学生大约有85%人喜欢语文, 到了中学阶段大约有60%的人对文学感兴趣, 但只有不足10%的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 尤其是到了高三年级, 学生对语文的喜好率仅仅为3%。为什么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沉思, 中国的语文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导致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

80后作家韩寒曾说过“语文课在中学以后不应开设”, 就此问题我在学校开展问卷调查, 支持率不足1%。大多学生认为应该开设语文课, 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改革。罗丹曾经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多被调查的学生也不否认语文是美丽的, 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繁琐的, 令学生望而生畏。如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魅力, 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语文是美丽的, 它的魅力是无穷的。那么, 语文究竟是什么呢?大百科全书对语文有明确的定义, 语文是一门学科, 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文用文学的语言可以这样定义:语文是颠沛流离的孔子, 逍遥云游的庄子;语文是曹魏王的老骥之志, 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语文是李太白的杯中酒, 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皎洁的汉宫秋月;语文是执过羊鞭的《兵法》, 受过宫刑的《史记》;语文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语文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贞;语文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语文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去还复来”的狂放;语文是“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清丽;语文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种悲凉;语文是柳永“梦醒时分,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种忧伤;语文是初升的太阳, 喷薄而出, 霞光万道;语文是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 晶莹剔透, 清澈灵动……口头描述就是“语”, 书写成章就是“文”, 它们都是语文的华美乐章。

在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美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较强的个人魅力。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学生爱戴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知识渊博, 讲课时可以旁征博引。

教师首先是以雄厚的知识积累来征服学生的, 如果教师过于死板, 照本宣科, 这样无聊的课是没人喜欢的。我们常把语文比作一个筐, 什么都可以装。这个俗语说明了语文囊括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所有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厚积薄发, 讲课讲得生动。

2. 教师的谈吐要优美、诙谐。

作为语文教师, 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运用恰到好处, 多使用一些文学知识。例如, 课上提问后发现同学举手的动作不同, 一些大胆自信的学生举手举得很直, 一些胆小不自信又想发言的学生的手是弯的。这时我说道:“咱们同学的手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这样既吸引了学生, 又有利于对《荷塘月色》的巩固。教师的语言不必总是严肃认真的。事实证明, 语言幽默的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总而言之, 教师上课一定要思路清晰, 表达清楚, 语言诙谐幽默, 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度, 言而有信。例如, 字音、字形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 知识点过于松散, 讲起来枯燥乏味, 课上教师讲得心烦意乱,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但是语文教师将一些字音、字形和一些短小的故事结合起来,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加深了该知识点的印象, 课堂效果非常好。

3. 教师要注意仪表美。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兼具有美学教师的工作。我们都知道, 第一印象很重要, 如果一位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邋遢, 那么学生就建立不起对该老师的尊重, 这位教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要有优雅的风度、整齐的着装, 让学生看上去干练。作为高三学生, 每日的学习已经使得他们很疲劳, 如果教师的穿着每天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更会加重他们的视觉疲劳。所以, 教师在符合着装标准的前提下, 经常有些新变化, 也可以起到调节学生心情的作用。

4.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 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作为教师首先要淡泊名利。教师过分追求物欲, 沉醉于名利, 那样教学肯定搞不好。其次, 教师要有博爱精神, 要宽于待人,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公正处理学生间的纠纷。再次, 教师要具有恒心和耐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高三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学生差异比较大, 这时教师既要“按分”对待, 又不能“以分”划分。教师不可以只是通过考试成绩将学生或分为优等生或差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 使之提高成绩。

二、在教学上,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减压、减负

减压既包括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也包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心理需求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 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成绩,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要减少考试次数, 降低考试难度。其次是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三、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 是他们厌恶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文知识点多而分散, 内容繁琐, 成绩不易提高。教师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 可以让他们有成就感。

篇14:语文教学要进行教学反思

1反思能使教师的合作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能使自己无条件、全身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能让所有人都畅所欲言,真正理解各方面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

2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

3反思有助于创新能力地提升,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4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由此可见,各个阶段反思的侧重点、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归纳起来,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的成功之举。如在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的目的,引起教学良好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灵活处理等等。详细掌握这些情况可供以后作为教学参考,并由此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日后的经验教训。同时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有效教学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反思精彩的片断。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很融洽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留下诸多遗憾。因此,最好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精彩问答,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以此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加以阐述。

4反思学生独特的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常常会因为偶尔触动而产生灵感,时常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教师应该通过反思,及时准确地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对教师今后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素材,这对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5反思再教时的设计方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设想一下:如果再次教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下面谈谈教学反思的途径

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找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理。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总结出怎么“更合理”,怎么才能避免“不合理”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的角度来看,认识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从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忽略潜藏在其中的问题。

5从联系对比处反思。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6从事物本质处反思。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反思教学,要善于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来透视教学行为,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

至于教学反思的形式和学法是开放的,大可不必千篇一律次次雷同。可以是讨论交流、畅谈感想、摘录要点、提出措施,也可以是点评式、随笔式等等。总之,教学反思要探讨教学的得失,教学中的改革创新,更要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反思的写法应力求“短、平、快”。短,就是短小精悍;平,就是平中见奇;快,就是快捷及时。

再谈谈教学反思的要求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教师从事的是教学实践的研究,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比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等,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己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的教育资源的意识,如当地人文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系统化”。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可以是反思的教材,但反思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科学都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实践、提高整体的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境界。

3注意反思的“发展性”。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知识能力的更新,对现代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教学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篇15:《为人民服务》的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议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结合检查预习,首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在交流预习资料后,教师可小结:读罢这篇文章,或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会给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开追悼会?其实当我们真正走进张思德的生活就会明白毛泽东的用意。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普通一员,在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他的牺牲就是由于1944年9月5日中午时分,在挖窑即将成功时窑洞突然塌方,此时的他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埋在窑里,牺牲时年仅29岁。他这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高贵品质十分可贵。因此在他牺牲后的第三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书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借以缅怀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张思德。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可让他们在预习时不仅找资料,也可以让爷爷、奶奶介绍一下,尤其是这是文革期间人们熟知、会背的“老三篇”之一,由长辈讲一讲效果会事半功倍。

再就是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着重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即: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句意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篇16:《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溪湖区彩一小学

潘耀阳

新教师汇报课《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放、哀思、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理解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本组课文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的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讨论,并且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诗歌《有的人》,课件一套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回顾课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的第一课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为人民服务》。

2.《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为了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回顾上节课内容,这篇演讲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那么文中的哪一自然段、哪句话点明了这一观点?

3.纵观全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知道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来证明他的论点,司马迁是这样说的,齐读(课件展示),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4.我们的战士张思德就是这样的人,上节课我们观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的片段,哪些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啊,我们的张思德同志在平时生活的点滴中无时无刻不想着人民,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服务,所以他的死重于泰山,我们

要悼念他。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分析第三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观点?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背景: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陕北开明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和机关变得更加精干,更有力量)毛主席用这一事例来证明了我们党是不怕批评,也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那么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第三自然段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这一自然段,这一段一共有五句话,这五句话句与句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找找这段的关联词语有哪些?用这些关联词语,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那么老师这也有一些词语,你们能不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一段话呢?

(使用关联词,能够使文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文章更加严密完整,关联词语可以应用在我们的作文中,使你的文章更加有逻辑性、更加的严密)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指的是什么?(2)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解放人民运动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

(3)为了实现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怎样做?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要为什么样的人开追悼会?(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三)巩固拓展

学习分析完《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我们来看一首诗《有的人》,请欣赏。文中写了哪两种人?联系课文,用课文的内容去解读这首诗《有的人》。

在你的脑海里有哪些像张思德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

(四)总结

从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可以为人民服务,从刚才的发言中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时时刻刻的在为身边的人服务、提供帮助,老师为拥有你们这些学生感到骄傲。

不同时代、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哪里都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何时都需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不计较得失,哪怕事情再小,只要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做的,就是伟大的、高尚的。

(五)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死得意义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起来

六、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属论说文范畴。我采用以下做法:

一、了解背景。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张思德的资料(例如,电影《张思德》中的片段),尽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二、理清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联系实际。要让学生领会课文讲的道理,就应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四、抓住重点语句。毛主席这篇演讲词论点鲜明,论述缜密,采用了一系列的论证方法使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句体会。

上一篇:贤士与庸才寓言故事下一篇:小区改造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