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初中抒情哲理散文

2024-04-21

根初中抒情哲理散文(共9篇)

篇1:根初中抒情哲理散文

抒情哲理散文:寻找

在生命的砥砺中,我执着的追求,获得生存的智慧,播下成长的种子,创造希望的奇迹。仿佛一切在倒退,在那时寻找着。

曾几何,疾驰林间,我倍感清新。风声飒飒,吹动一树密叶,仿佛将我拥抱其中。当时只道是寻常,那只是些美好的回忆罢了,我早已告别那短暂而自由的童年。

童年会被忘记,但它永远不会被时间尘封。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优柔寡断,没有尔虞我诈。如一匹野马,没有约束,没有管教,没有伪装,剩下的,便是自由自在。

童年的童趣,能寻找吗?不知道。但我只能依靠那些残损的记忆,去寻找:翻开旧时的照片,童稚的笑脸浮现在眼前。多么天真,多么自由的.笑脸!是不被这个匆匆的世界所改变的笑脸。和母亲在餐桌前,聆听母亲将关于我的小事:以前的我非常令他们担心,总喜欢满地跑,直到有一天,已经夜深还没回家,父母们到处寻找,焦头烂额,最后才在伙伴家中找到正在睡梦中熟睡的我……夏天,翻开一块石砖,小生命们蜷缩在荫蔽的小世界里,好一个和谐的世界!我蹲坐在大地的手掌上,任温暖的空气充满盛夏的浓郁沁人心脾。

也许,我已经寻找到了早已失去的童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童趣并没有离开我,只是我没有发现罢了。它离我很近,它如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种子,有的人只会惊叹于它们的数量繁多,感叹成长的变迁,而有的人却会在这蒲公英种子里,找到最美丽的种子,然后撒在温暖的泥土里,寄寓爱和一切希望。

那就让我们继续寻找下去吧,也许生命中所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正等着我们去追求、去获得、去播下、去创造,成为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篇2:根初中抒情哲理散文

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吗?黄色的一小点点小花甘愿只做配角。

——题记

我知道未来的某一天,你会走,也许走的没有任何声音,却如万把利剑刺穿我心底……再次揭开那条愈合好久的旧伤疤,弥缝的伤口绽放……

如今,我只想捧着一束满天星,看着你微微上扬的嘴角,黑白靓丽的长发,与那深不可测的瞳孔。我不会渴求你一分一毫,不会希望你能为我做些什么。我需要的,只是陪伴,仅此而已。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

我醉得透彻,你走得牵连。我拿着破碎的啤酒瓶朝你怒吼“为什么”,你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没有一点反应。之后,你便默默离开了,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这个城市的岁月。

洒了一地的悲哀,睁大眼睛望向天空,突如其来的无际的.疼痛,刺激与挣扎学会了放肆。眼角渐渐蔓延出一滴滴泪珠,从脸颊滑落下来,顺着15岁花季的痕迹掉进脚下的坑坑水洼,一瞬间的滴答便没了影。

篇3:根初中抒情哲理散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 写景抒情类散文所占的比重较大, 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对象, 但是, 传统的散文教学方法往往重形象、轻逻辑, 学生也缺乏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梳理文脉, 往往聚焦于对其进行浅层的修辞等手法的分析, 却无法深入感知情感, 得分率较低。 虽然此类文章往往借助于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对人生的某种感悟, 但由于学生阅历的缺失、难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一、走进作家, 深入解读文本

《好一朵木槿花》中, 作者刚从母亲逝世的悲痛中缓过气不久、 又面临“小弟的生之困惑”, 在“极端的惶恐”和“坐立不安”时, 看到开于荒园杂草中的一朵木槿花, 给予了她无限的惊喜之情, “她笔下的花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特色:坚忍、执着、默默无闻而又尽情尽性。不管是二月兰、木槿花、水仙还是玉簪花,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禀性。花性即人性, 宗璞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让我们联系到宗璞的遭遇,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宗璞面临着被抄家、被揪斗、父亲被关牛棚的命运。1974年至1977年短短四年间, 宗璞的姑母、大姐、叔父和母亲先后辞世, 一再经历亲人离散之痛。1982年5月, 她最疼爱的小弟冯钟越又身患绝症, 于1982年10月去世。 这篇文章, 正是在此番境况下的写作, 与其说她写花, 不如说是在为生命唱赞歌。因而, 关注宗璞先生笔下的花, 应该从花的内在精神方面倾注。

二、理清线索,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好一朵木槿花》这篇散文文章较长, 语言含蓄, 又涉及“文革” 那个特殊的年代, 孩子们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 尽管初中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形象思维不足。如果直接从“木槿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上入手, 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 也不理解, 难以与作者产生认同, 并且往往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形象分析上, 也不太关注意境组合的逻辑关系, 因此, 对这篇散文的教学, 我从内容上注重加入写作的背景介绍, 尽量减少学生与久远写作年代的隔阂, 又从结构上注重理清文章脉络, 率先通过理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前”“前年秋至”“去年”“今年”, 分析作者对木槿花的情感变化:“从未仔细看过——期待”, 引出“两度花开, 不同凡响”这一主要线索, 带领学生探究两次木槿花开带给作者的情感历程, 这样文章就有一条逐步发展的线, 感情是不断升华的, 培养了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逻辑思维, 这一做法, 使得他们能够快速抓住文章脉络, 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三、关注学情, 精心打磨教学设计

(一) 精心设计问题

对《好一朵木槿花》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 我设置了“好一朵的木槿花?”作为主问题串联整堂课程, 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木槿花的句子, “让我们看一看, 到底是怎样的木槿花?” 接着按照时间顺序,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宗璞心理情感的词语, 自然过渡, 由花及人。在赏析语言、品味情感的过程中, 还利用比较来体会情感在两次花开中的升华, “在木槿的两度花开中, 我们读出了惊喜之情, 读出了悲壮之意, 那让我们来找一找这两度开花的异同点有哪些呢?”这是一次学生比较阅读的过程, 通过花开环境的一次比一次恶劣, 而花开姿态的明艳坚强以及花的内心坦然依旧来感知木槿花的坚强、谦逊、坦然, 最后围绕文章结尾进行提问, 并及时进行总结点评。

(二) 注重设计, 培养朗读美感

“忽然在绿草间, 闪出一点紫色, 亮亮的, 轻轻的, 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 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一阵风过, 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 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 带点调皮, 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在这一个片段的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多形式反复诵读,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觉得重音应该落在哪些词语上? 为什么?”“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木槿花呢?”来引导学生赏析出木槿花的色彩明丽、姿态轻盈、娇嫩轻柔以及带给人的无限惊喜之情, 并联系木槿花的生长背景:“那时园中荒草没膝, 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 只有两树忍冬, 结了小红果子, 玛瑙扣子似的, 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但是, 在这般荒草没膝的恶劣环境中, 再无所盼望的消沉低落里, 一朵小小的木槿, 轻轻闪闪的一点紫色, 便能带给人无限惊喜与希望之情, 好一朵木槿花, 你开的明艳, 开的坚强!在第二度花开里, 木槿花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了, “忽见土山一侧, 透过砖块钢筋深处几条绿枝, 绿枝上, 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作者的心被重重重压下挣扎着开花的木槿所震慑了, 连接发出了两次感慨: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 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 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 还开花!”

(三) 品词炼句, 为课堂增添语文味

中考要求, 学生要能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言风格是作家的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及思想情操的综合表现, 宗璞就是一位有着深厚语言功底和遣词用句能力的高手, 她的语言往往在朴素、自然、生动的基础上, 又流露出大气雍容、典雅高贵的气度。怎样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品读文章的关键。当学生找到第一次描写木槿花开的句子“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时, 可以重点品析“缀”字。“缀”本为“点缀、装饰之意”, 这里可以看出木槿花的小, 那么, 教师可以发问“木槿花, 只有小小的一朵, 然而它却可以成为一座荒园的点缀, 这里面你能读出哪些感受呢?” 联系到木槿花“荒草没膝”的生存环境, 可以体会到这朵小小花的出现带给这座荒园的明亮色彩、带给一个正处在困惑惶恐、坐立不安中宗璞的惊喜、安慰的意义。

篇4:根初中抒情哲理散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这单元有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四篇文章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是四篇经典写景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艺的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到位,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因此教师想要上好此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就应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才能把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做好。以下是笔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每一篇的散文中,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多幅图景,每幅图景如一条灵性的河流,将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早在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提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神与物游”[1]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作为创作主体的“物”相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总是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散文都有十分清晰的思路,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描绘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理清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这是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曾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方法之一。”[2]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认为“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3]他把“遵路”放在“潜心会本文”的第一位,可见,他认为理解课文首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与此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进入了作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走,遇到个别生字词不理解并不要紧,还是能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只要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就可以解读文中难懂的词句。同时理清思路对于学生的背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美文是学生写作的借鉴,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而理清文章的思路犹如透视,中间的条理脉络一清二楚,这样文章就了然于胸,将其背诵下来就不在话下。然而如果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不清晰,自然背诵起来有时会“卡壳”,会一时想不起来。理清文章思路,大大有利于文章的背诵,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味优美语言

在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文学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时中考阅读要求为: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鉴赏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句式、用词、修辞、词语的搭配等;表现手法方面的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还有文章主题等方面。

其次分析作用。这些作用有一般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如《春》中描写春雨润春图: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运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春雨细、密、润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看。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意,增强感染力。如春花闹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赋予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情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一个“闹”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如文章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还有对比,突出强调;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乐美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铿锵有力;整句,整齐而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具有音韵之美;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四字词语,整齐而具有强烈的气势,如此等等。

最后在掌握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语句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现上的具体作用。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endprint

2.品味朴素语言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xx”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义),表现了……(结合语境具体作答)。

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如《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精美语言指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多彩的句式或者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如《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发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露珠“满披”写出清晨时间之早,同时体现一种景观美。“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其中“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运用倒装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朗读把握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关注,对于各个学段都有其不同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念单字、词语情况还不错,但读句子的能力却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节奏、停顿来说,停顿前的一个字的声调大部分同学处理不当。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常的节奏是×× × ×× ××,可学生们总爱读成× ×× ×× ××,而且“步”的调值应是51,一般学生常会读成54或541,听起来总是比较别扭。其次,很多学生重音处理不当。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音调来读句子的重音,特别是五言诗中的第三个字,他们常常用重音来朗读,使诗歌朗读听起来不够流畅,同时影响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绿”,他们都爱用拖长的声音来读。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也常被都成重音,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其”“之”,往往被读成重音。针对这些朗读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找出朗读教学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错误,并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朗读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地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朗读是其领略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如《春》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指导学生用期盼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长”“红”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中。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运用声音朗读文章是两个合拢,一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合拢,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合拢。”可见朗读必须掌握情感,要在领悟原作者的感情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新的情感。如果说优美动听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加上恰当的情感发挥则更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或许是朗读的艺术魁力所在。“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感情培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见朗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采取有效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摘抄积累材料

关于语文的摘抄积累。郭沫若先生曾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游刃有余,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认为摘抄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任务,其实何必舍近求远,课内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国学大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摘抄积累的经典之作。所以摘抄积累首先可以从课内开始,一方面能够熟悉内容,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春》这篇经典美文,作者用词十分丰富。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如描写春草的、春花的、春风的、春雨的等词。通过这样的积累,既初步感知了春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一文中两次出现描写春草色彩的词,“绿绿的”与“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到,词语“绿绿的”是描写刚出土的小草嫩绿非常讨人喜爱之态,而“青得逼你的眼”则强调了雨后小草绿得滋润、绿得鲜亮的特点。通过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摘抄,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在学习结束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四至六个相关的词语如春意盎然、烘托、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等词语来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学生通过摘抄积累和仿写训练,既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如荀子《劝学》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时,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在内容、形式、时间、容量上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摘抄,可以读杂志、读书报;可边读边抄,也可以读后再抄;可以在校快速阅读摘录,也可以在家品味抄写。让摘抄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需要,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要督促其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勤积累,在不断地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释:

[1]刘勰著,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人民教育,1962年,第6期。

篇5:写景抒情带哲理散文

写景抒情带哲理散文

1一年四季,不停地轮回。春天的可爱,夏天的紧张,冬天的寒冷。而我最爱秋的高爽。

秋天一到,原本嫩绿、青翠的树叶儿,仿佛成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干瘪瘪的,完全没有了先前的饱满、充满生机,反而有了一种独特的美。你看,乡间小路上,两排的枫叶,此时已满是金黄的一片,就像一枚枚金币,当它飘落时,就像一大群蝴蝶在飞来飞去,翩翩起舞。

慢慢地,地上也铺上了一层软绵绵的毯子。

闲来无事的我,独自出来溜达溜达。不知不觉便走到了田野边。一阵微风徐徐拂过脸颊,送来了一阵淡淡的幽香,弥漫着泥土气息,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就是秋天特有的气息。

当我睁开眼睛,眺望田野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稻谷,金黄金黄的,仿佛是洒落一地的金子。风带来了田野里的馨香,令我陶醉。稻浪一波一波的,翻滚着,像个调皮的娃娃,令人眼花缭乱。

我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在田野里奔跑起来,伸出手,与那些稻穗们握手,沉甸甸的。稻穗互相的摩挲声,犹如一首动听的曲子,让我不禁沉迷于那首交响乐中。

跑累了,我仰面朝天地躺在田野里,空中飘浮着少许白云,与蓝天互相映衬,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头枕着稻穗,闻着那股淡淡的稻香,我轻轻地闭上了眼,耳边偶尔传来几声鸟啼,就这样,我静静地入睡了……

一阵带着丝丝寒意,而又夹杂着几分温柔的秋风抚过我的脸颊,我十分不情愿地睁开了眼。发现此时已是夜晚时分,令我惊讶的是,秋天的夜晚竟然如此美妙。

漆黑的夜空中,星星显得格外耀眼,一闪一闪的,那是一个孩子正在天真地眨着眼。此时的月亮害羞地躲到树枝丫的后面,秋风瑟瑟中,一阵凄凉的啼叫声,划破了这安静、祥和的夜。

秋天是红色的。果园里,红灯笼般的柿子正与咧着嘴的石榴说悄悄话;高粱也涨红了脸,像个小姑娘一样,害羞地低下了头,瞧那儿还有一串串晶莹的葡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它是那么充实。秋姑娘为这个世界换上了一件新衣,也为这个世界平添了一份高贵的色彩。

我真舍不得秋天离去!舍不得那枫树叶,舍不得那金色的田野,舍不得那醉人的稻香,更舍不得那迷人的秋色!

写景抒情带哲理散文

2让雾气在空气中氤氲着,让茶香在鼻间缭绕着,让书香在指尖旋转着,让时间在静谧中凝结着,让温暖与快乐充斥着。我捧一杯清茶,坐在街尾的长凳上,画片刻静与悠的符号,享一时悠然与自在。

古街里最不起眼的小店,成了我感受清静、悠闲自在的小天地。也不知从何时起,那古色古香的书店前小小的石凳,成了我心中凝聚着静谧的符号。

我刚踏进小店,书香便裹起了我,茶香索绕在鼻间,我好像抛去了一切浮躁,拿起书接过店主递给我的茶,坐在街尾的石凳上,细细品起。

古街的墙壁不是高贵大气的金边瓷砖,而是旧得剥落了一地的棕红色油漆,却能给我一种褪去一切烦恼,只留下静谧的心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年久失修,许多原来住在这里的人都迁了出去,原本热闹的小街此时似乎只剩下静得不能再静的空气,对还有街尾的小店。静或许正是店主所希望的,他是个头发花白却一丝不拘的七旬老人,他洗得发白的旧马甲定比我的年岁还大,每次我来,他都是坐在将背对着店门的木椅上闭目养神,吱呀的声音掺着秋风落叶的声音,在四季的一个时刻都在响着,或许是太静了,每一次我踏进店门,他都像是长了千里耳似的站起身,径直起向放在店角的茶具旁沏一杯茶,递给坐在树荫下石凳上的我,他将茶递给我后便再次躺在回椅上,继续听着落叶的声音闭目养神。静谧却不萧条,空无一人却又热闹非凡,简单通俗却又饱含故事,大概是长街最真实的写照。而这些深沉的情感都被一个静字包含着。

悠,是古街与小店的另一个符号。我翻开书,任由书香在鼻尖侵袭着,午后带着温暖的时光透过百叶掩映的枝丫轻轻落在我的脸上,指尖是悠然的文字在跳跃,鼻间是静谧的书香与清新的草草在交织,耳旁是秋风落叶,春花夏雪的声音在唱响,惬意品味之间,悠然飞扬之中。

小街是静谧的,双是悠远的,小店是宁静的,又是悠然的。静是蕴藏在这里每一个角落的情感,悠是笼罩着这里每一寸土地的感受。

静与悠,是古街与小店的符号。

写景抒情带哲理散文3

庭院幽静,植株丛立,古朴的物件错落有致,张望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缺少符号的韵味。

耳边只萦回“嚓嚓”的响声,循声才发现母亲在洗衣服,钢盆中挤着白色的泡沫,灰暗的水裹挟污渍,一来一回扯着衣物,搓在手中出“嚓嚓”响声,潮湿沾渍的手拂过额头,拭去遍布的汗滴。

庭院深无几许,却漾着美致清幽的韵味。春光明媚,莺雀啼鸣盘旋郁金花丛,生机盎然石具也惊现灵动,盛夏的酷热丝毫未觉,清爽凉意透彻心扉,葱茏的草木也是浓荫铺地,小狗雀鸟也乐呵地游玩。

及至丰收累累之际,也不枯靡,墨绿的生机也益显幽深之意……紧紧凝视却也发觉缺少符号的韵味。

母亲搓揉衣物间继续使它们飞扬进了洗衣机,倏尔洁白衣物抖擞间挂上衣架,她伸直臂膀,尽力够到拍挂架,踮起脚,颤颤微微接近支杆,出力递上衣够上去,托着衣防止掉落。“叮叮丁当当”支架的清鸣,也似钢琴曲的激昂。

母亲收拾钵盆间眼神朦胧,墨绿清风间飘卷,蓦然回神她淡出视线,又消逝符号韵味,有了思绪却不甚清明。

半搭被于右肩,左斜着身子瞥见前方,矮小的母亲才不致摔倒,又能叠好被子半甩一边够上衣架,抱着这一边又徐步小心翼翼走向加一边,拉拽两边,被子也完整协调地挂了上去。

踮起脚又拉上叠起部分,将她尽力扯向两边才将被子舒展开享受明媚阳光的抚摸,掸了掸裤子的沉淀的尘屑,好才慢慢离开,那一庭院的色彩在逐步变换,符号的韵味清然消逝,一切似乎黯淡了。

明白了符号是什么,更体会符号韵味的消逝又不免惊显诧异。

母亲吃力抱着这大鞋架子缓慢地移动出来,轻放下架子,并将鞋子井井有序摆放好,仰视天是阳光的方向,又思虑着来回望望,略微又将鞋移动了些。

她的莲劳碌即是符号的韵味,她即是符号,不是永恒的符号,只是一瞬一息的美好。她的劳碌是为了这个家庭,更或是我。

篇6:模糊初二抒情哲理散文

我时常一个人走在喧嚣的街头,所以一直以为孤独应该属于我。可是,当你拥有了你想要的热闹后又被抛弃在孤独中。你眼睁睁的看着你所深爱的东西离你而去,你的撕心裂肺不会有人可怜。那么我说,你活该。

所谓的热闹,不过是疯狂中的寂寞。随之而来的只有空虚与疲倦。当你逐渐懂得了,恍然回首,你看到的只有忽隐忽现的迷茫与不知所云的叛逆。你会后悔,你会讶异。大好年华你将自己埋葬在时间的尘埃里,时不时会挣扎,你却知道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空洞而模糊的空间,你的世界漆黑一片。你在层层黑雾中与众人欢呼享乐,看不到未来也不会有目标。忽然你害怕了,你提心吊胆却又无所事事。躲在角落中无辜的望着来往的路人,你看到他们在大汗淋淋的奔跑,却得不出原因。你忘记了,曾经你的梦想。于是,你就不会看见五月有为你开放的繁花。

梦里,你彷徨无措,对着影子你流下了眼泪。你说你不要这样的`日子。于是你又哭啊哭——何时才能到尽头!你早该料到,你华丽的结局本就是如此荒凉。我默默看着你,从天堂的大门你一步步堕下地狱。愚昧的人,咎由自取。你的理想随着外表五光十色内心却极其脆弱的肥皂泡一起幻灭,就像一颗清晨的露珠随着旭日的升起而消失。你学不会把握时光,从而没有坚持。你明明可以努力,可是,

你忘了。

鸟儿坠落多少次才能学会飞翔;河蚌须忍受砂粒在柔软体内的剧痛才能收获珍珠;树苗经历多少风霜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太多太多的简单例子值得你参考,你却固执的挥霍自己所剩无几的青春。我想问你可是长大了没有?你所荒废的只有你自己的明天,与他人无关。待到你白发苍苍之时,你必然的感叹是否太晚?

篇7:他的抒情哲理散文

他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常常失忆的人。

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尽管它是多么的关心你。他总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痛苦却从未想过要逃避。他不在乎自己的生与死他只不过是想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找一个真相而已。他有一张面瘫脸好像不会笑不会哭把一切感情都放在心里。

他总是自己独自站在或坐在一旁漠视着这世界的一切嘈杂。他可以为了你放弃所有命也可以丝毫不顾因为他觉着自己的命和时间根本没有意义。他所承受的痛苦和他的经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承受都做不到的。他背着沉重的命去寻找记忆他很累却不说就像三叔所说的他魂太重命太轻。他的生命并不完整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何存在所以他拼命的想找到自己丢失的记忆查明自己的身世。他很优秀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

他是一个让所有人心疼的男人。他其实很累的。他其实很孤独。他打晕吴邪代替吴邪守门定下十年之约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七日到二零一五年八月十七日。他在门里有一些人在门外。他们都是为了不让他孤单所以陪着他。他说如果还记得他就来接替他怎么可能会忘记呢?他不知道并不是只有吴邪等他十年还有好多人都等他十年即使不是十年那些人也会等下去一辈子又何妨?

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为他守门并不是只有吴邪一个我们都愿意没有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张起灵。他不知道有多少人都一直等着只为二零一五年八月十七这天他会从青铜门出来没有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张起灵。他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自己流下了多少眼泪为自己而感动为自己而心痛如果他知道再怎么面瘫也一定会感动吧。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每到一年的八月十七就会倒数着还有九年还有八年还有七年……那些人每天都会想起自己。他不知道有多少人爱着自己心疼着自己其实自己在世界上并不是孤单的。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每天夜里就会想张起灵在青铜门里过得怎么样了累了么还是更孤单了呢……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每天早晨想的第一个人是张起灵每天说的第一句话是小哥。他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赴一场主角不是自己的约定而千里迢迢地从各地赶来只因为自己曾经说的赴约。他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他就是他们的信仰他就是他们心中的神。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多么的希望自己能永远活下去只要你好好的他们去死也可以。他知道的,只要吴邪好好的其他的就无所谓了。他这个样子又有谁不会为他落泪?他这个样子又有谁会不被他感动?他这个样子又有谁不会心疼?他就是这个样子。他不在乎自己因为他在乎的,是吴邪。他没有名字因为他自己记不清楚了他自己叫什么。他没有年龄因为他自己记不清楚了他自己多少岁了。

篇8:哲理与抒情的融合

一、身在异国,心归故土

《我心归去》是篇散文,散文抒写真实的情感,有纪实性的特点。韩少功曾在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作者开篇便描述了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候的临时的“家”,引号的作用在于否定,意在告诉读者这只是个临时住所罢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是这么描述这个家的:“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问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居所内部可谓宽敞又雅致,外部环境优美而幽静。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洁净的生存环境是很多人追求的,尤其是当国内PM2.5严重超标的今天,国外是许多人心之向往的。当时的韩少功虽有机会移民,但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对方的好意,他说:“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原因何在?还是先看看作者虽身处繁华富贵之乡,却有着怎样的感受吧。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忙碌的感觉虽累但充实,特别是身处异邦,无事可做的感觉让人特别难受。

“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显然作者被忽视与隔绝了,在一个不属于他的城市,找不到自己应存在的位置。我们在属于自己的城市,绝不会感到冷清寂寞,无所适从,因为我们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没有被忽视被隔绝,而作者却孤独地身在异地,周围的声响似乎和他没什么关系,所以才有如此挠心的无奈与寂寞。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这段感受描写得非常真实,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自己的母语,自然就有种被隔绝的感受,与周围的一切无法交流,感到巨大的孤独,有如被困孤岛,被囚监狱。

“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用悬崖深谷作比,来渲染自己的虚空,跌入深谷还有触感,这种寂寞孤独只有虚空,比跌入深谷还要可怕。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夸张的细节描写,告诉读者他在法国的那段日子无聊得发疯。

毫无疑问,身处异国他乡的难耐寂寞与无所作为之感,令作者义无反顾地阻隔了移民的提议,不可遏制地,作者想家了,想念故乡想念家中亲人!

正如曹文轩所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二、寻根情怀,血性睿智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呢?首先直抒胸臆“很想念家里”“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强调“我”之于亲人的重要性;然后对亲人生活场景展开想象,“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

《我心归去》与一般思乡之作不同,抒发感情之后,作者赋予故乡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在于集中体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韩少功的寻根意识也体现在本文对故乡这个概念的深刻挖掘上。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春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会给你打下深深的烙印,而这烙印会影响你的一生。在故乡度过的人生早期,故乡以它的山水风情滋润着我们,以它的风土人情孕育着我们,因而它自然就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在故土付出过努力过,付出越多感情越深。故乡是自己曾经倾洒血、泪、汗水的地方,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是美好的所在,尽管也有痛苦的历程,但那是生命的真实。故乡的美含著悲,那是因为对故乡深深的爱深深的痛,甚至是一种滴血的痛!这句话揭示了美学的真理。

“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旅泊之地可以与我们无关,故乡则不然。对故乡的痛心缘自对故乡由衷的热爱和期盼,对故乡的失望会化为改造故乡、建设故乡的动力,使“血沃”的故乡“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金麦穗和赶车谣”可以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如果仅仅在某地出生,我们不会对它有十分浓烈的感情。因为只有艰辛地劳动过、真诚地奉献过的地方,才会在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才会有感情上不可割舍的珍惜,萍飘四方的游子才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endprint

韩少功将人与故乡的关系阐述得极为透彻。故乡就是我们为之付出奋斗的地方,是我们爱之深痛之切的所在,甚至会让我们失望得滴血,但是依然爱她,因为故乡已经融入血液甚至骨髓里!正因为如此,虽然故乡是贫瘠脏乱的,远不及法国繁华优雅,但是作者仍然思念着她。听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时候,想到的不是宫廷或爱情,而是故乡: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未归家的小羊,还有插在田头的犁!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给作者的感情做了恰当的注解,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如果用二胡演奏欢快的马赛曲与赶集曲,会是带泪的笑。

三、用语新奇,富含哲理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隋感的陶冶,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韩少功可称得上是位“语言大师”,本文的语言就很有特点。

本文语言一大特点是用语新奇。身在异国的作者是如此想念家,但他却说:“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说家里的亲人对自己的爱与依赖。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也有类似的写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说自己如何想念亲人,反倒想象亲人在家中是如何思念自己的。另外作者还有一些奇思妙想,比如“法语法语法语,把你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不走常规路,重复三次主语,表现出的是急促、迫切、近乎抓狂的语言气势,真切地把作者置身法国的无奈、孤独、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看似不合逻辑的句子却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土地可以生长“金麦穗”,但是生长不了“赶车谣”,其实这里的生长已经超越了本义,它蕴含的不仅有作者对过去无数生活的怀念与回忆,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读来意蕴丰富。

本文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是富含哲理。作者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文化内涵的解读就蕴含于形象的抒情中。此外还通过描写一些特定场景来表达,“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说明故乡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命;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真正拥有故乡的人,精神是极其富有的。

学法指导

学习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然后探寻感情生发的缘由,再鉴赏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

一、我心缘何归去,从夸张等手法中感受作者冷清孤独、寂寞难耐之情

学习本文,首先要研读体会作者在法国时的冷清孤独、寂寞难耐之感。

韩少功独处他乡,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的一切,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为了表现出这种令人发疯的寂寞感,作者用了夸张的细节:“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悬崖、深谷”的比喻以及“法语法语法语”的反复修辞,等等。可见孤独感之强烈。反复朗读这些语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令人窒息得要发疯的孤独感是“我心归去”的缘由之一。

二、我心归向何处,从对比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沉而又热烈的情感

我心归向何处?自然是故乡。故乡有什么好,乃至作者身在繁华之乡都念念不忘?阅读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法国:雅静优美的别墅、繁华酥骨的都会、静谧浸肌的湖泊、幽深奇诡的城堡、绿得融化人的森林;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通过对比,高下立见。论物质,故乡当然比不上法国,甚至那样的脏乱不堪,但是作者的心依然抑制不住地向故乡飞奔,一切的一切皆因作者对故乡爱得深沉而热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我心为何必然归去,从哲理与抒情的融合中理解作者对故乡文化内涵的解读

“我心归去”,我心必然归去,为何?因为故乡之于一个人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学习文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文化概念的解讀。不过,韩少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单纯地抽象地说教,而是把哲理蕴藏在形象之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是哲理和抒情的融合。抒情的文字包含哲理:只有认真付出的人才拥有故乡。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先请同学们把文中作者对故乡的理解语句找出来,然后反复诵读,理解体会“故乡”的文化内涵。

韩少功说:“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汇,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篇9:爱我家乡 抒情哲理散文

家乡,是孕育的地方,家乡新郑,是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每当提起它,我会得意的说:“这是家乡!我为家乡而自豪!”

家乡新郑,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着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法学政治家申不害,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也出生在新郑。嫘祖,黄帝之妃,始创黼织;仓颉,黄帝之臣,以立文字。炎帝之女精卫,衔石而填沧海;炎帝之臣夸父,逐日以迎霞光,他播撒文明,指南针、舟车、宫室„„,掀开了文明的页,为今后的炎黄脊梁打下了基础,新郑被誉为黄帝故里、古都。

新郑是美丽的地方,这里有风景秀丽的始祖山,万亩桑田的莲藕基地,历史悠久的车马坑,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这里更富含历史文化,这里有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炎黄广场,香怡古韵的仿古街。新郑市的英明与决策,使新郑迅猛发展,更上一层楼,迈入了全国前列。

而以前,新郑只是一座小的县城,过着贫穷的生活,街道几条,只容的下两辆车并行。下雨了,道路变得泥泞了,屋外下大雨,屋内下细雨。新郑和祖国的努力建设,如今的新郑,焕然一新,漫步在街道上,可以感受到风是如此的温和,草木绿的刺眼,如今的新郑,是绿色化的文明城市了。

黄帝故里是新郑的着名游览区,更是发源地,这里有桥——轩辕桥,它古朴典雅,姬水河潺潺横流,乾坤晷盘屹立中道;碑——华夏祖石碑,它立于前门东侧,展示人文荟萃。祠殿区“神”:祠——黄帝故里祠,正殿塑有大帝——轩辕黄帝塑像,两配殿分塑黄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坛区“雄”: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鼎坛、回廊。鼎坛树九鼎,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5米,重24吨。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坛四周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

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协、炎黄文化会主办,郑州市、郑州市政协和新郑市承办,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为隆重的拜祖盛会。了十七大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国脉的精神纽带,大典确立了“共建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的主题。

纷飞的细雨中,杨柳吐绿,鲜花盛开,装扮一新的新郑处处洋溢着欢庆的气氛。数万名故里儿女时不约而同街头,等候在8公里长的迎亲线路两旁,喜迎海内外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回“家”拜祖。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了中原的,还弘扬了文化,了民族的。五千年的文化,炎黄子孙对皇帝文化的代代传承,举办拜祖大典,要使炎黄子孙祖先文化,弘扬祖先文化,社会的建设。

新郑大枣是河南省郑州市新郑的特产,素有“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盛赞。新郑是大枣的故乡,大枣是新郑的象征。新郑又被林业局命名为“红枣之乡”,是财政部扶持的“大枣保护基地”。新郑大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它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俗话说:“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它里面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磷、钙、铁及维生素B、C等物质,是天然的高营养果实,营养价值极高。您可新郑摘大枣、游览古枣园、黄帝观枣台等景观,尽情的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新郑的处景物,民族劳动的智慧结晶,应该将它发扬光大,传承民族的美德,为后世留下灿烂的瑰宝。

新郑的人更美,“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新郑的人才辈出,祖祖辈辈留给多少光辉,你来做客,会热情地招待您。家乡美景如画,家乡物产。我爱家乡。新郑的明天将美面、富饶。

上一篇:《死亡诗社》下一篇:心理学主动性学习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