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24-04-19

柏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共7篇)

篇1:柏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柏小校本研修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活动。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本校的校本研修做出恰当的决策,恰当的决策来自于学校自身的定位,来自于教师的定位,来自于学校面临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来我校学生逐年递减,有些年级单独开班造成严重的师资浪费,通过几次的调查及召开教育教学会议,最终将如何搞好复式教学做为我校校本研修课题。以下是我校在探索复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您能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一、搭建平台,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是通过我们这些简单的活动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首先为教师搭好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营造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投入教学、钻研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任何活动离开制度的支持都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因此为了保障我校校本研修工作能够长期顺利开展,我们建立了三种机制:

首先是培训机制。将教师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建立长效机制。每两周召开一次校本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自主进修、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帮助转变工作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

其次是研讨机制。学校每学期开学初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校本研修制度,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按时高质量参与校本研修工作。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工作研讨会”,对我校教师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措施进行研讨,为学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最后鼓励机制。鼓励教师上优质课、上示范课;鼓励教师搞教学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技,并将探索出能体现不同价值的奖励机制,从而创造一种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师成长、重视教学质量的优良校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基本上能保证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参加一次赛教活动。为了鼓励教师上好示范课,公开课,每次活动组织者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对于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并在学期末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的积分加成。

三、专业引领,提高教师教研素质

我们始终坚持“成长=经验+反思”的原则,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我校今后复式教学为主的现状,先后组织老教师、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5次、公开课3次向年轻教师传授复式课教学经验;组织老教师,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课堂听评活动达10余次,课后及时召开研讨会就课堂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在老教师的带动下,年轻教师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四、探索发展,构造自己的模式

复式教学对我校多数教师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老教师的引领并不适用于当今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电脑的普及使用使得以前一支粉笔走课堂的模式略显落后。课堂教学中,部分老教师多媒体使用困难,年轻教师课堂组织出现问题,导致课程进度缓慢,课堂动静搭配过于频繁,多媒体的使用是课堂显得凌乱。在这些问题下,我们通过多次教学研讨会探索适合现代教学下的复式课堂,本学期我们试行了“有主有次的三动三静+课堂小结教学模式”,复式教学中多媒体和传统教法的穿插使用,使复式课堂更精彩。当然,我们是探索者,这种方式是不是真正的适用于复式教学,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五、团队合作,经验共享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校教师合作研修、经验分享。合作学习是对以往个人为主要特征的研修模式的改造,使研修过程真正建立在教师自主组织、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个团队以教学中的问题为载体,在研修内容和方式等不同环节上相互协作,整体设计,连贯推进,从而达到整体发展效果。学校每两周一次的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我们的口号就是“借别人的智慧让我成长,用我的经验丰富别人”,经验的无私分享,使得我校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教学能手,老教师业务能力更进一步,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前面的工作,有收获自然也有不足希望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

思、分析和解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在教学中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不断进取,努力上进。

2012.11.28

篇2:数字化校本教研实施策略初探

一、数字化校本教研的特点

数字化校本教研, 通俗地讲就是建立在一个以网络传输为载体、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网络环境中, 在数字技术搭建的网络教研平台上开展多形式、立体、开放、交互的网络备课、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 以此促进校本教研灵活、长效、高效地开展[1]。

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 数字化校本教研在实践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动态灵活、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等, 这些都是传统教研不具备的, 数字化校本教研正以其独特优势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途径。其特点如下:

1. 突破时空, 交流面广

(1) 跨时空、低成本。数字化校本教研依托数字技术搭建的教研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把网络备课与网络研讨融合在一起。教师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按自己的需要开展主题教研, 参与在线备课、在线评课等教研活动, 甚至跨越空间直接与教育名家、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获取先进的教学经验。

(2) 多主体、参与面广。数字化教研具有多主体的特点。每个参与教研的教师都是教研主体, 都可以在教研平台上发起主题研讨, 既可以提出观点, 也可以针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述发言。数字化校本教研则可以关注到每位教师的学习需求, 实现全员参与。

2. 方式灵活, 资源共享

(1) 自选学习内容, 互学互助

数字化校本教研打破了研讨时间固定这一弊端, 使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在教研中, 每位参与者既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 既在教、也在学[2]。学习建立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研讨主题、内容, 选择教与被教, 取长补短, 互学互评。

(2) 资源共享, 满足多层需求

依托教研平台, 通过活动交流, 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经过思考筛选及收集整理起来的资源奉献给团队成员, 一道分享与学习。网络环境教研平台汇聚多样化的共享资源, 可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数字化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数字化校本教研, 笔者所在学校在硬件设置和软件开发方面为数字化校本教研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研平台。学校教师借助该平台, 以网络传输、微格教室录播、博客互动、QQ群研等形式开展数字化校本教研活动, 让校本教研多形式、多角度、常态化深入进行,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 建设学习型学科团队, 引领特色教研

学习型团队是一个通过团队学习来传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 为实现共同愿景而自主学习、主动工作、真诚奉献, 最终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正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期, 数字化校本教研的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如何能让教师积极运用平台参与校本教研, 就需要建设一支学习型的学科团队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之路。

(1) 分层分类构建不同团队

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同水平、能力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不同, 他们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同样, 教师的学科类型、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也不同, 也需要分层分类构建不同的团队, 这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 在教育规律上虽有一定的共同点, 但各学科之间有很大差别, 有时无法进行相同内容的学习与培训。学校尝试着把同学科教师组合在一个团队里, 针对本科目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如语文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可针对作文、阅读等专题内容进行观摩、研讨等, 其他学科亦如此。同时, 为了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都能掌握相应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 学会依托数字化平台参与教研, 在团队分层中把年龄、能力、信息化水平不同的同学科教师划归到一个团队, 如把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组合在一个团队, 并以结对方式解决技术难题, 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2) 组织多形式团队学习

(1) 专家引领, 团队自学

学习型团队必须是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团体, 各成员之间共享优质资源, 共享学习成果。组建学习型学科团队势必将在教研实践中打破成规, 凸显创新, 所以全员学习和全程学习是重中之重, 通过彼此间的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不断提升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实践过程中, 组织团队教师分层在不同时间内全员学习, 以定期与不定期、自主与引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读书、网络听课、网络观摩讲座等等,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向教育教学专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并定期上交读后感、评课稿、教学案例和教育反思, 邀请专家对其指导和评比。先学再思然后知不足, 由学到思的过程就是自悟提升的过程, 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方式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通过网络自学博采众家之长, 向理论学习, 向实践学习, 向他人学习, 提升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

(2) 同课异构, 团队对话

学习型学科团队的建设不但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和个人的提高, 更强调各成员的对话讨论、交流沟通、思想碰撞。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激发集体智慧, 共同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学习整体[4]。学校在校内开展多次团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近年来还把教研范围扩散到区域内的几所临近学校, 组成三校联动共同发展, 甚至跨省跨市, 和上海、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结成“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同体”, 一个学科团队同上一节课, 通过视频传输开展“同课异构”网络联片教研活动。

2. 开展个性化教研,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围绕“提升数字化校本教研实效性”这一主题, 分目标多层次开展了各类研讨活动, 努力建构高效课堂,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 开展微格教研, 加强自主反思

教师在微格教室开设公开课, 学校借助微格系统的摄录设备, 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过程进行现场录像, 并在教研组活动时回放进行交流研讨。为了教师能自主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充分利用微格系统进行录课、辩课、演课。学校于学期初制定微格研讨课计划表, 教师按计划在微格教室授课。微格教室的现场录课和课后评课互不耽误, 学校于每周教研组活动时组织教师听课、评课, 这样授课人既可以听取他人意见, 又能观察到自己的教学行为, 及时发现不足, 调整教学方法。学校还把教师的微格录像课上传到校园网, 邀请学生及家长听课, 听取多方声音, 以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微格教研不仅适用于校内, 还适用于区域内临近学校和“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同体”结对学校共同实施操作, 实现了“随堂课”的公开研讨。同时, 微格教学同步实录的特点, 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教师提问, 其他在线老师立即解答, 交流的范围突破了时空限制。

(2) 依托交流平台, 形成泛研氛围

教育博客、江苏省教育厅推出的“教育新时空”和连云港市教育部门新推出的OA办公精灵等平台, 以其开放多元的特点引领着新时代信息的传输与交流。利用这些平台, 要求教师及时发布教育观念和教学思考, 以待同行阅读与讨论, 通过留言、发帖、跟帖、对话等形式快速交流, 及时反馈。学校从2008年开始创建教师博客群, 结合数字化校园特色, 重点推进教育博客群组建设, 做到人人有博。为了教育博客长效发展, 各学科设一名管理员, 定期查阅教师博客, 及时提醒教师按主题上传读书笔记、教学反思、课件案例等, 并按每月规定的上传量及时更新, 确保博文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客写作锤炼, 教师们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发表自己观点, 超越传统时空局限, 让更多的同行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 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因教育博客发布信息的方式便捷, 能及时反思总结, 利于教师形成思考与记录的习惯, 不断积累、丰富教学经验, 形成泛研氛围, 达成互学互研的目的。

3. 整合数字化资源, 优化教研素材

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数字化教研长效开展的基础[5]。为此, 我们努力收集、完善教师教学资源库, 重点按学科知识专题进行资源的上传和分类。首先采购一些优质资源、自制的课件资料等上传到学校的主题网站中。其次, 对所有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各种资料按类建档, 有教学参考资料类、教学反思类、教学成果类、优秀教学课例类, 还有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随时更新页面, 下载使用。教师登录主题网站后可以获取众多的教学资源, 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动态、把握课改信息。主题网站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为优化网络教研、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

三、实践反思

经过几年的数字化校本教研实践研究之后, 教师运用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进行校本教研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在学习实践中快速提升, 降低了工作强度, 提升了教学成果。与此同时, 也存在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由于教师年龄层次不同, 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在数字化校本教研实践中也呈现出不同效果。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较快, 老年教师相对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 全员参与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2) 教师在运用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 用于网络浏览互动的时间相对较长, 对于教材本身的研究欠缺深层思考。 (3) 从评价层面看, 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质量该如何定性评价还有待研究。这些问题, 我们将在今后的网络教研实践中继续改进与完善。

数字化校本教研的实施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它的特点鲜明, 优势显著, 对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庆路小学通过建设学习型学科团队、开展个性化教研、整合数字化资源等推进了数字化校本教研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 在资源建设中形成资源共享、资源再生、立体传输的信息传播优势,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通过实践, 我们相信数字化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摘要:校本教研是校本化教育重要的体现。本文结合数字化校本教研的特点, 探索了数字化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建设学习型学科团队, 开展个性化教研, 整合数字化资源;并结合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数字化,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1) .

[2]时霞.网络教研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及意义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 2012 (33) .

[3]李涛.构建基于Moodle的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设想与实现[J].现代阅读, 2012 (18) .

[4]王小明.区域推进网络教研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7) .

篇3: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本教研方案;校本课程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0

课程改革与新课标实施在我校将近三年,我们从懵懂逐渐走向明朗.期间对校本教研也逐步形成认识.校本教研在我国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我校校本教研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教研指导思想

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打造品牌。

1、树立校本意识,“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务处,教研组和年级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呈现更加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体教师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3、采取自创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推向社会,形成优势教学,树立教师由“教书先生”向“教育专家”的观念转变。

4、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教师。校本教研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明确的目标计划;规范的实施过程;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建立层层管理、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校本论坛、集体讲座、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点评,各抒已见。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五、校本教研具体实施

一级---教务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工作。

2、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

3、注重营造校本教研的氛围,积极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协作研究等活动。

4、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研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务处、教研室统一部署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引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敦促备课组长组织本年级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级——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质量。

1、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2、明确一学期校本课程讲座内容,落实到每次讲座时间、讲座地点

讲座老师、讲座内容、参与学生。

3、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轮听课、观摩课等活动。

4、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认真参加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努力完成校本课程讲座。

3、要熟悉课程标准、高考大纲、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校本教研》

篇4:柏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圆的定义,理解小学教材中圆的特征的描述。能够合理选择圆认识的教学资源,掌握圆认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过程。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目标]

明确圆的定义,理解小学教材中圆的特征描述,并进行画圆的教学价值分析。

[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调整活动的时间,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是全教研组规定思考、讨论、交流哪些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活动前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在活动前独立思考解决下面一些问题,准备教研活动时交流。(注:以下问题中,*号多表示难度比较大)

1. 阅读下面关于圆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在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下面列举三种:

定义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定义2:在平面内,以一固定点为中心,离该中心点一定距离处有一动点,绕着中心点保持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定义3:在平面内,线段OA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一周,它的另一端点A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做圆。

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圆。

(2)在圆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平面内”?

(3)在理解上面关于圆的定义时,对哪些词的理解比较重要?为什么?

2. 先阅读,再回答问题。

在逻辑学中,“种+类征”是一种定义方式,比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就是一个种加类征的定义。这个定义表明方程是一种等式,“等式”就是种概念。方程与其他等式的区别在于它含有未知数,“含有未知数”就是类征,也就是这一类等式的特征。类征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本质属性。一般地,在种加类征的定义中说明了两点:一是指出了一个更一般的概念(即种概念),被定义的概念则是它的特例。二是指出了被定义概念从种概念中划分出来所依据的属性(即类征)。种加类征的定义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类征+种=被定义的概念。如果定义中的类征是描述被定义概念的发生过程,那么,这种定义方式叫做发生式定义方式。圆的概念就用了发生式定义方式。

问题1:上面第1题的三个定义中,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类征各是什么?

问题2:画一个圆,说一说,一个点分别在圆内、圆上、圆外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在小学中,角、分数的概念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吗?为什么?查一查小学数学教材,有哪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

问题4:根据圆的定义,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选择下面(见图1)哪些圆形实物或实物图片给小学生演示比较好?并简要地阐述理由。

问题5:想一想,写一写,如何给小学生描述圆的特征?

问题6**:请查阅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说说教材中是怎样表达圆的特征的?比较并归纳出不同版本教材在表达圆的特征时的相同与不同点。

问题7:如果让六年级的小学生自己想各种不同的办法画圆,那么他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写一写这些方法。

问题8*:让小学生画圆,对他们理解圆的特征会有帮助吗?为什么?

问题9**:让小学生画角或让他们画图来说明的意义,对于他们理解角的概念或分数的概念有帮助吗?为什么?想一想,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概念”,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做”出一个概念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交流、讨论与总结提升的过程。交流与讨论上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两个大题。

1.分小组交流:每个人都要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人将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写下来。小组成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综述。

2.大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个代表向大组汇报,根据人数多少,对每组的发言人限定时间。发言人之间在内容上尽可能不要重复。记录人要记录每一个小组的主要观点。

3.回顾与提高:

(1)明确:①在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②在解析几何中圆的方程;③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特征。

(2)整理:①小学生可能的画圆方法;②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通过怎样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相等;所有直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多条对称轴”这些圆的特征的?

【活动二目标】

能够合理地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

【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自己调整活动时间,与上面的活动一类似。

[活动前准备]

每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准备交流。

1.先判断得出数据,再阅读实际调查的结果,最后解决问题。

(1)六年级学生还没有在数学课中学习“圆的认识”以前,你认为他们是否知道或者听说过圆心,半径、直径等名词?如果你认为有些学生听说过,那么听说过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这个数据城市与农村是否存在差异?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问题与结果:

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上打钩):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直径、圆心这些名词吗?

(1)全部名词都听说过;

(2)部分名词听说过;

(3)没有听说过这些名词。

结果:

(注:城市学校取自杭州城区某实验小学的一个班,农村学校取自杭州地区某县镇中心小学一个教学班,下同。)

(2)六年级学生还没有在数学课中学习画圆以前,你认为他们是否已经画过圆?如果画过,他们是用什么工具画圆的?画过的学生数大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问题与结果:

问题: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前打钩)

你以前画过圆吗?(1)画过;(2)没有画过。

如果你画过圆,你是用什么工具画圆的?

(注:学生可能既用圆,又用其他物品画过圆。)

(3)在没有教学怎样用圆规画圆以前,如果让六年级的学生自己用圆规画圆,那么,你认为画得比较好、画得不太好的学生数大约分别占总学生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结果:

请你解决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判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差大吗?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怎样的教师判断得到的数据会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差较小?

问题2:如果你去上“圆的认识“这节课,上面的这些调查结果对你教学圆的认识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

问题3: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为什么不是一张“白纸”?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可能在哪些地方会接触到圆的相关知识?

问题4**: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意思?学习起点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5:下面是一套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请阅读。你认为学生是否要背熟怎样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为什么?用圆规画圆这样的技能教学,是否需要教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学生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教学价值?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2.圆的认识教学有多种不同的导入(课的开头)方式,请你阅读下面几种不同的导入方式,思考并解决下面问题:(1)这些导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种导入方式?为什么?(2)如果要将这些导入方式进行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哪几类?(3)在进行几何概念教学时,可以设计怎样的导入方式?

导入方式一:谈话并出示问题:给定学校的位置,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若用1厘米代表100米。想象一下,小明家可能在哪里?在纸上找一找,画一画。

导入方式二:谈话并出示问题:想一想,说一说,(1)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2)仔细观察下面这些图形,圆有什么特征?(3)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导入方式三:一上课,教师就开门见山地说:“这一课,我们来认识圆。圆有哪些特征呢?课本上介绍得比较详细,也很清楚。请大家看课本,并按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弄懂以下四个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揭示):(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举例说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并借助图形物体自己试画一个。(2)圆有哪些部分?请你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说一说,并在圆上用文字和字母标出来。(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长度有什么关系?(4)怎样用圆规画圆?自己试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导入方式四:课前,教师设计好小狗骑正方形车轮的车、小羊骑三角形车轮的车、小猴骑圆形车轮的车的课件。课始,教师说:“老师今天请大家观看一场有趣的骑车比赛。”(课件展示:小猴的车平平稳稳,一往直前;小狗、小羊的车颠颠簸簸,难以前行。学生在观看中不断发出笑声)看毕,教师问:“谁得了第一名,它为什么能得第一名?小猴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导入方式五:新课伊始,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另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着,教师用拉线的方法在黑板上慢慢地画出圆(一端固定,另一端慢慢围绕中心旋转一周)。“同学们知道这个图形叫圆,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圆的特征”。

导入方式六:谈话并出示问题:下面哪一种扔沙包的游戏比较公平?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引出圆,进而研究圆特征。

3***.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请你阅读下面两个教学片段。思考并解决问题:(1)你认为这两个教学过程各有什么特点?(2)哪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思考?请列举出要有更多思考的几个环节。(3)哪一个教学过程教师更容易控制?为什么?(4)你喜欢哪一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1.认识圆心。请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跟老师一起折纸,对折再对折,折好后展开图形。

师: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师在黑板上标出圆心“O”)

2.认识半径和直径。

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半径):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什么位置?(生答略)

师: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吗?

师(再在圆内画一条直径):这条线段又有什么特点?(生答略)

师(指出是直径):说说什么叫直径?

练习: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说明理由。

3. 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师:请你在纸圆内画半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再量一量自己圆的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生反馈:无数条,都相等)

师:在这个圆内画尽可能多的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反馈:无数条,都相等)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分别请两位同学说出各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不相等)所以,刚才讨论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成立?

生: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

[教学片段二]

1.师演示甩动系着细绳的一个小球,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球被甩动形成圆,大小不同。

师:小球被甩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

揭示:正是因为小球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拉直的绳子长度也没有改变,这样甩动小球,也就形成了圆。这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

师: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生:绳子的长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与半径有关。

2.出示如下图形,判断哪一条是圆的半径,并说明理由。

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半径。

教师请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半径。讨论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师生共同得出什么是半径。

3.师:在圆纸上画出半径,有问题吗?

生:没有圆心怎么画?讨论得出找圆心的方法。(对折再对折;用圆规试画;对折后量折痕的一半)

师:画出半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半径有无数条,并且相等,在同一圆内。

4. 师:在圆内还发现怎样的线段?(直径,在黑板上标出)出示:

师:图中哪条是圆的直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让大家明白。(共同完善直径的定义,标出字母)

学生自己画出直径。

师: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讨论得出:无数条,相等,是半径的2倍)

5. 概括: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板书)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选自邵陈标.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1).)

[活动过程]

交流与讨论上面的三个大问题。过程与活动一类似。

[活动设计说明]

本活动在设计时,强调了:(1)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上位知识”的理解,也就是在教学小学数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时,要了解初中、高中或大学数学中的相关知识;(2)上位数学知识要与小学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弄清小学数学中的表达方式;(3)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十分重要;(4)了解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并能够对导入进行分类,以便迁移到其他的概念教学中;(5)通过教学过程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相关链接: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1).

2.张齐华.如何提升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一由重备圆的认识一课说起.小学教学,2007(9).

3.朱乐平.加强体验凸现特征—圆的认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师,2005(7,8).

篇5: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一、学生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有学习兴趣,喜欢观察现象。但“观察”只停留在“看现象”上,即喜欢看新鲜热闹,不能思考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也不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课上有演示实验就兴高采烈,精神百倍;无演示实验就萎靡不振。生活常识少得可怜,愿意动手却瞻前顾后,没时间、没场地、家人不支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提高学习成绩,生怕学生的活动影响了学习成绩。但这种只是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中的学习,无趣的重复使得学生开始厌学和烦躁。

二、校本教研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如今这一代学生肩负着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精神。校本教研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展开的,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展示、去创造,让科学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科学地分析和处理问题,不盲从、有自信。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学校,我们利用物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等场地和校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关于乐器的制作、土照相机的制作、电动机和电吉他的制作等,让学生亲手制作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使物理真正成为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面是我们开展的一次课外活动纪实。

实例:乐器制作系列活动之一

2014年12月9日下午第三节课,初二物理活动小组第一次活动,在我校逸夫楼五楼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正式展开了。

本次活动由王老师和杨老师带领学生,活动中我们围绕横笛这种乐器如何演奏展开。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管子,如吸管、穿线管、热熔管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如下。

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开放式探究。

探究的问题:1.单管类乐器如何发声?2.如何改变乐器的音调?

探究的方法:各小组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制简单乐器使其发声,通过自制的乐器探究发声原理。并进一步将结论迁移到横笛上,进而完成简易横笛的制作。

结论的得出:各组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讨论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最后,大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并动手自制乐器。

在此过程中,李卓琳利用自制吸管乐器为同学们讲解使得单管类乐器发声的奥秘,并当场演示了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在场同学的一致好评。在制作环节,学生都认真制作自己的作品,有些学生的动作虽然略显笨拙,但那份认真却让人感动。虽然我们制作的笛子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制作的过程充满学生对知识的执著探究。对于制作的横笛,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吹响,这给了一部分学生施展的空间,大家纷纷找到这些会吹笛子的同学,由其帮忙吹响自己的作品,已验证自己的制作是否成功。这些学生也很热心地为每一组的同学一一试吹,大家拿到共同合作而完成的作品都感到无比自豪。欢呼着,雀跃着,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四、收获与总结

活动结束了,但对知识的探究并没结束,我发现学生在课下仍然在为了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不断思考和尝试。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课堂上讲解的音调、音色、响度、频率与振幅、噪音与乐音等等知识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学生头脑中鲜活的操作过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怎么会忘记?

篇6:柏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的定义和分数乘法定义的合理性。

3. 经历分数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 体会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4.进一步明确分数除法定义及其与乘法定义的不同;明确分数除法定义的优点;能够证明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 每人自己安排时间先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 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时间约3小时;再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1.数学组的每一位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想一想, 写一写, 什么叫分数的乘法?阅读下文关于分数乘法的定义, 并回答问题。

定义:把两个分数的分子的积做分子, 分母的积做分母, 所得的分数叫作这两个分数的积。求两个分数积的运算叫作分数的乘法。

问题:

(1) 想一想, 这样定义的分数乘法, 是不是任意两个分数就一定可以求出它们的积?也就是两个分数的积是否一定存在?两个分数的积是否唯一?为什么?

(2) 在上面这个分数乘法定义中, 是否已经包含了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已经包含了, 那么根据定义得到的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的?请你写一写。

2.我们知道,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 就学习分数乘法。而在分数加、减法中, 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是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 要先通分, 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方法相加、减。在学习分数乘法开始时, 让学生计算:

(1) 如果有学生像下面这样的过程进行计算, 那么, 原因可能是什么?他们这样计算有其“合理”的成分吗?

(2) 如果有学生像上面这样的过程进行计算, 你如何向这些学生说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下面是两位教师的说理过程, 你更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说明?为什么?

教师甲:

由于上面的每一步计算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结果应该是, 而不是。

教师乙: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小数乘小数的内容。把这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变成小数乘法来计算, 看看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3.分数乘法定义为“分子、分母分别相乘”,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定义。事实上, 只有这样定义才是合理的, 否则, 就会与前面已经建立的一些结论发生矛盾。请你阅读下面的推理过程, 并且

(1) 想一想, 这个推理过程中每一步的理由是什么?在括号里写上相应的编号。

(2) 理解整个推理过程后, 体会分数乘法定义的合理性。

请你在以下的理由中选择:

(1) 加法交换律; (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 除法的运算性质; (4) 乘法分配律; (5) 乘法的运算性质。

4.有人说:“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计算方法, 不但适合于两个分数相乘, 而且还适合于整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整数相乘。

(1) 你觉得,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 如果你认为有道理, 请你用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

(3) 想一想, 一个分数乘1还是这个分数本身吗?一个分数乘0等于0吗?为什么?

5.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六上年级第14页中有以下内容, 请你先阅读, 再回答问题。

问题:

(2) 以下是分数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 请你阅读这个过程, 并在相应的括号里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

(3) 对于分数乘法结合律。 (1) 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已知……求证……”吗?试一试。 (2) 请你写出证明分数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并体会数学证明的严密性。

6.你还记得整数乘法的含义吗?我相信, 你一定还记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比如, 2×3可以表示2个3相加, 也可以表示3个2相加。想一想:的含义是什么?它可以表示相加, 即可以表示成。也可以表示相加吗?为什么?

从上面的 (1) (2) 中, 我们可以看到, 规定很合理的, 数学中有许多规定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而不是规定就是规定, 无论理解与否都要“接受”。

8.请你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并写出在解决每一个题目时, 主要用到哪些基础知识?如果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 你觉得, 哪一个题目是最难的?哪一个题目是最容易的?理由是什么?

(3) 如果有一块地的面积是6平方米, 用这块地的种玉米, 那么, 种玉米的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

想一想, 为什么要弄清楚分数乘法的含义?如果只知道计算的方法, 而不弄清楚楚含义, 那么, 学生在解决哪些问题时, 可能会有困难?

9.在上文中, 对什么叫分数乘法已经给出了定义, 想一想, 写一写, 什么叫分数除法?

阅读下面的分数除法定义, 并回答问题。

问题:

(1) 比较分数乘法与除法的定义, 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2) 你还记得整数除法的定义吗?请你比较上面分数除法的定义与下面整数除法的定义有什么异同。

整数除法定义:已知两个数a, b, 求一个整数q, 使得q与b的积等于a, 这种运算叫作除法。记作:a÷b=q, 读作:“a除以b (或b除a) 等于q”。a叫作被除数, b叫作除数, q叫作a与b的商。符号“÷”叫作除号。

(3)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分数除法定义有许多优点, 你赞成下面的这些观点吗?同意的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否则打“×”。

(1) 充分利用分数乘法的知识, 把除法转化为“求一个乘数”的运算; ()

(2) 在定义中也已经有了很简单的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相除的方法; ()

(3) 明确了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

(4) 定义明确地说明分数除法就是等分除。 ()

(5) 统一了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 也就是这样定义的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

下面是关于分数除法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证明过程, 请你在括号里写出等式成立的理由。

证明 (存在性) :

11.有两个学生对于分数除法运算中, 商总是存在的 (有商的) 和商总是唯一的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学生甲与乙的对话, 作为教师, 如何向这两个学生解释商存在且唯一?

甲:两个分数相除, 我不一定找得到商的, 所以, 还说商一定是有的, 我就不相信!比如说要计算时, 我就不知道它的商是多少。

甲:这个我也知道, 但你找出来的分数是多少呢?

乙: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如果你觉得不知道如何向这两个学生解释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那么, 请你再仔细读一读上一题 (第10题) 的证明过程。从理论上说, 不能向学生解释的教师, 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上面的证明过程。

乙:你这个方法我觉得很有道理的, 分母相同就是单位相同了, 在做除法时, 单位相同了就不需要再管它了。比如, 9厘米÷3厘米=3。21平方米÷3平方米=7。如果单位不相同的话, 我们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比如, 90毫米÷3厘米=9厘米÷3厘米=3。

甲: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样的话, 以后我们遇到不是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相除, 可以先通分, 然后再按照同分母的方法除就可以了。比如,

乙:这个方法我看是好方法。

你觉得, 上面甲、乙两个学生的观点正确吗?分数除法是否可以这样计算?这样计算比“颠倒相乘”的方法要优越吗?为什么?

如果有人认为, “分数乘法的定义是一个好定义, 它不但给出了什么叫两个分数相乘, 而且还给出了两个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分子与分母分别相乘) 。分数除法的定义也应该类似像乘法那样定义:两个分数相除, 把两个分母相除的商作为商的分母, 分子相除的商作为商的分子。”

你觉得,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请你比较这个分数除法的定义与前面第9题中的定义, 并想一想, 这两个定义各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参考答案:

篇7:实施校本研修 构建语文教研文化

一、要制定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

以“半日教研制”为例,教师要为校本研修保障一定的时间,比如每周三下午,安排语文教师不排课务,并全员参与研修活动,活动组长负责点名登记,保障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次的研修活动都要确保有明确主题,通过方案记录,分享交流成果。同时,明确规定活动开展的次数,比如开展的活动每学期都要进行四次,同时保证备课活动定期举办六次。此外,学校还要针对语文校本研究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制度,按时检查并督促,及时进行总结,在交流活动中分享成功效果与经验,分析反馈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根据对应的激励机制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

二、需要校本理念引领,搭建研修平台

小学语文的教研组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与保障才能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要实现在组内“学校——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研修网的建立,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具体研修工作的实施,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奖励制度,在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校本评价机制与长效机制,保障小学语文校本研究策略的稳定实施与发展。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具体到学科的教学与备课,就要注重到汉字书写、应用功能教育的强化,并加大对于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重视,实施作文渗透化教学,以校本研修的形式培养教学“引领者”专业化成长,建立并应用优质课程的资源。

三、要立足语文学科,拓展语文空间

语文校本研修工作开展必须保证重点突出、步骤清晰、反思有效、小结准确,在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自主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模式,并逐渐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发展,教与学相长,师生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更为良好的环境。例如围绕“我的语文课堂”、“在这里我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成为一个更加专业的语文教师”、“构建阅读艺术的语文课堂”等形式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在培训工作上的力度,扩大研修的普及面和覆盖面。

四、需要创新教学课堂,落实知识目标

语文的教学不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是知识性与创造性的结合,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将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研讨能力,并形成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的课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强化自身对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并落实教学目标的三维方向,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构造和语文学习能力为准循序渐进地完成从“知识训练”到“强化能力”的转化,并真正形成提高语文素养的改变。

五、要潜心研究教学,促进语文发展

常规教学多采用全程互动的形式展开,通过丰富语言表达、增强实践应用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并设置相应的教学论坛、教育论文等形式,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渠道,提高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努力向科研型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成长。比如,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与特点,在教堂上侧重强调“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针对平时反馈的各种问题如“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处理语文的教学练笔”等方式展开校本研修,将“语文教学”转变为“发展教学”,将描摹书写转变为应用书写,打破过去教师同教案,学生同课堂的操控式模式,使得对话课堂、互动课堂、创新课堂成为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六、要聚焦校本核心,形成课例反思

将关注点聚焦到校本研修课堂上,并以具体实践为问题的核心,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中观察,案例研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课堂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是确定主题,语文组组长分析教师的笔录以后,召开座谈会,针对教师们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梳理分类,确定主题,拟定计划,安排探讨时间及观察内容。其次,观摩课堂与分析案例,教师在研修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详细记录参与者的课堂行为,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围绕主题,探讨感触最深的课堂事件,分析案例,集体会诊,进行反思性课改,不断完善教学措施。最后是实现创新,由教研组集体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体验与收获,最终以论文或案例评论的形式发表总结与经验,以做创新参考。

上一篇:谯国夫人威振南疆的故事下一篇:安全环保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