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进小学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2024-05-02

思进小学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活动方案(精选3篇)

篇1:思进小学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思进小学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为着力提升我校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经研究决定开展一课三摩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题,有教研组长根据内容选取确定。

二、课题:课题自选(原则要求是本学期外出学习过的课题)

三、活动地点:本校

四、活动形式:备课,组内老师一磨、评课,组内老师(同一人)二磨、评课,教研组长展示,活动综述。

五、参加对象:

(1)观课评课人员:张军、季培珍、各组任课老师(欢迎小学科老师参加)。

(2)上课人员安排:各组目前没开过课的老师

六、活动时间:11月份

七、活动过程

1.课前:由教研组长确定上课内容,研读教材;

2.观课:观课者围绕主题或者根据课堂观察样表有选择地观察、记录和反思(侧重一个方面)。

3.课后:反思整理:教师自主整理上课修改教案;教研组成员进行过程整理,三次磨课后教研组长形成一份综述。

思进小学教导处2013.10.31

篇2:思进小学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为了继续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打造联合初中教科研特色,根据该校教研工作安排,11月7日至9日,该校数学教研组第十五次开展“一课三磨”校本研修课例研究活动。

11月7日,该校数学组召开了“一课三磨”准备会,确定磨课的年级为七年级,磨课课题为“解一元一次方程(1)”,确定了课堂教学环节组、课堂提问组和前后测组的人员分工,确定了上课的教师,并开始集体备课。11月8日,数学组再次召开会议,励志,讨论、修改教案和课件,确定了“一磨”的教案和课件。11月9日上午第二节课,卢义军老师开始在七(1)班上课。课后,课堂教学环节组就本节课的情境创设、新知的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以及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每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细致的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组就提问的有效性、提问语言的准确性、提问的形式、提问的涉及面、整节课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等提出修改意见;前后测组根据学生课前、课后测试的结果,提升幅度,就教师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例题设计的科学性、重难点突破的技巧等提出修改意见。全程回放录像,逐一评议。全体成员再根据各组提出的意见,修改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下午第二节,赵呈意老师在七(3)再次上课。“二磨”之后的课堂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思路清晰简洁,教学效果更为显著。课后,磨课组成员进行第三次磨课,最终“磨”成一套符合该校实际教学的教案和课件。

“一课三磨”教研活动,集中了该校数学教师的集体智慧,提升了他们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体现了教研为实际教学服务的务实的教研理念;“一课三磨”活动也是该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校本研修的活动形式,体现了该校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校本研修特色。

篇3:思进小学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1.关于“新三基”。

“新三基”是指在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的“以‘新三基引领南京教育现代化新跨越”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新三基”即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和基于小班的教育。“基于脑的教育”:让所有的教育行为均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网的教育”:寻求更自由的学习方式与更密切的教育关系;“基于小班的教育”:寻找规模效应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结合。

2.关于“一课三磨”。

“一课”是指同一教学内容;所谓“磨”,指磨练、锻炼,“磨”的对象既是某一上课教师(或一节课的教学),也是同备课组参与听课的教师;“三磨”,既指时间和数量——研讨循环的时间和次数,也指三个方面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

3.关于“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我校“一课三磨”校本研修中的“研”是指由同备课组教师先商定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活动目标、主题,由执教者组织活动,其他教师观课,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再次修正活动计划,用修正后的活动计划由另一个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在另一个班级实施,其他教师再观摩,再次讨论观课的情形,最后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活动内容的教学循环的次数。“修”是指通过活动,集多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帮助参研的教师,特别是执教的教师对某一问题获得较深入或多角度的认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水平。

二、“一课三磨”校本研究的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紧紧依托“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形成了具有石湫中学特色的“一课三磨”校本研修模式。

(一)操作过程

“一课三磨”活动的主体是教研组,教研组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好人员分工、组织听课、主持评议、评议记录和资料归类整理工作。活动以备课组为实施单位,采取随堂听课的形式,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以教研组长为指导,年级组长、年级分管领导、其他相关行政领导共同参与。

1.准备阶段。

(1)教学准备。由备课组先统一教学进度,确定课题,再指定一名(或三名)教师进行备课,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起点低,坡度小;要从课题的引入(情境创设)、过渡设计、学生活动、当堂训练巩固、媒体使用、个别辅导、学生三维目标达成、时段分配等方面进行准备;教学处统一安排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至少一天)、研讨场地和参与人员的课务调动。

(2)人员分工。教研组长分配人员组成课前学情调研组与课后教学效果测评组,由各组组员共同商议学情调研卷与教学效果测评卷,分别在授课前后深入班级进行调研;分配人员组成课堂监控小组,分两个小组(教师组与学生组),分别负责教师上课教学环节、过渡设计、提问、活动开展等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反应、参与度等学习行为的监控。

2.实施阶段。

(1)“磨”课阶段。授课教师于活动当天的第一节课在自身任课班级开展教学(当堂录像);所有人员根据人员分工各负其责,并参与听课,第二节课结合记录、观察、测量的数据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并提出修改建议,由授课教师进行修改,供自己(或下节课授课教师)再实施。当天的第五节课与次日的第一节课按前述开展活动。

(2)反思阶段。根据“磨”课过程中的问题,由教研组长提出一个活动的主题(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由次日“磨”课阶段结束后研讨,形成对策,并以文本形式进行总结。

(二)特色磨课

1.测量:测试学生知识基础与掌握新知识的程度。

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研究分析是教师上好一节课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样,对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的调研更是后续学习与教学的桥梁。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素材,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突出关注点。

【案例一】在数学教学中,讲授“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调研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测量组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进行测试,第一位教师教学后测量的各题正确率依次是59.3%、51.9%与77.8%,测量组在“磨课”阶段进行了数据汇报,为“磨课”提供了参考数据,在经历了磨课、修订后,第二位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各题的正确率依次为78.57%、78.57%与82.14%。显然,直观的测量数据显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劣。

2.观察记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传统的听课常常局限于对教师的第一印象,而采用现代媒体记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让已成为过去式的课堂教学始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剖析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提高了结论的说服力,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案例二】在数学教学中,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时,观察组中的课堂提问小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本节课教师提问共计17次,其中,教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正常的有10次,较长的有4次,较短的有2次;学生回答后的等待时间正常的有2次,较长的有3次,较短的有1次。

结合记录表格,提问组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建议:应慢条斯理地处理问题,教师不能过于着急;教师在理答时语言要规范,不需要重复答案浪费时间等等。显然,通过这样的观察与记录,数据就能将课堂的一举一动生动、切实地体现出来,并指导教师如何完善。

3.反思:修订教师的备课与上课。

有分析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实践。通过前面过程的完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便能及时地修订教师备课与上课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是集中整个教研组的力量来进行反思,它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案例三】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中,讲授《藤野先生》时,当教师提问: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崇高品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学认真,关心学生。教师也很满意,就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在课后研讨时,观察组的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指向清晰,但未能扣住文本作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标签式”的认知层面。经过二次备课,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就进一步追问: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藤野先生是教学认真、关心学生的?学生就能扣住文本中“每一星期”“从头到末”“添改”(能不能换成“批改”“改正”?)等词句来作具体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就变得更清晰形象、具体可感。

4.提升——打造高效课堂与总结教学经验。

通过前面整个教研组的集体研究与讨论,我们更能突出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亦能针对当前问题的内涵进行外延,拓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

【案例四】在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五流程”研讨工作中,我们以“一课三磨”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在经历了前期的测量、观察记录与反思后,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我们当前的主题:教学“五流程”,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是否每节课必须完成指定流程?②是否一定要设置难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③怎样才能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课堂实践与相关理论,得出了一致的答案:①流程是固定的,流程的方式是灵动的,课堂不一定完成指定流程,但必须贯彻落实“小班精神”,做到“有评价、有规范、有反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即可。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解决问题,并不是解决难题,可以是意见的统一、心得的交流等多种形式,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联系,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③确立课堂教学规范,并通过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实施到位。这些结论是暂时的,但这却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学)endprint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关于“新三基”。

“新三基”是指在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的“以‘新三基引领南京教育现代化新跨越”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新三基”即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和基于小班的教育。“基于脑的教育”:让所有的教育行为均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网的教育”:寻求更自由的学习方式与更密切的教育关系;“基于小班的教育”:寻找规模效应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结合。

2.关于“一课三磨”。

“一课”是指同一教学内容;所谓“磨”,指磨练、锻炼,“磨”的对象既是某一上课教师(或一节课的教学),也是同备课组参与听课的教师;“三磨”,既指时间和数量——研讨循环的时间和次数,也指三个方面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

3.关于“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我校“一课三磨”校本研修中的“研”是指由同备课组教师先商定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活动目标、主题,由执教者组织活动,其他教师观课,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再次修正活动计划,用修正后的活动计划由另一个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在另一个班级实施,其他教师再观摩,再次讨论观课的情形,最后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活动内容的教学循环的次数。“修”是指通过活动,集多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帮助参研的教师,特别是执教的教师对某一问题获得较深入或多角度的认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水平。

二、“一课三磨”校本研究的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紧紧依托“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形成了具有石湫中学特色的“一课三磨”校本研修模式。

(一)操作过程

“一课三磨”活动的主体是教研组,教研组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好人员分工、组织听课、主持评议、评议记录和资料归类整理工作。活动以备课组为实施单位,采取随堂听课的形式,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以教研组长为指导,年级组长、年级分管领导、其他相关行政领导共同参与。

1.准备阶段。

(1)教学准备。由备课组先统一教学进度,确定课题,再指定一名(或三名)教师进行备课,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起点低,坡度小;要从课题的引入(情境创设)、过渡设计、学生活动、当堂训练巩固、媒体使用、个别辅导、学生三维目标达成、时段分配等方面进行准备;教学处统一安排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至少一天)、研讨场地和参与人员的课务调动。

(2)人员分工。教研组长分配人员组成课前学情调研组与课后教学效果测评组,由各组组员共同商议学情调研卷与教学效果测评卷,分别在授课前后深入班级进行调研;分配人员组成课堂监控小组,分两个小组(教师组与学生组),分别负责教师上课教学环节、过渡设计、提问、活动开展等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反应、参与度等学习行为的监控。

2.实施阶段。

(1)“磨”课阶段。授课教师于活动当天的第一节课在自身任课班级开展教学(当堂录像);所有人员根据人员分工各负其责,并参与听课,第二节课结合记录、观察、测量的数据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并提出修改建议,由授课教师进行修改,供自己(或下节课授课教师)再实施。当天的第五节课与次日的第一节课按前述开展活动。

(2)反思阶段。根据“磨”课过程中的问题,由教研组长提出一个活动的主题(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由次日“磨”课阶段结束后研讨,形成对策,并以文本形式进行总结。

(二)特色磨课

1.测量:测试学生知识基础与掌握新知识的程度。

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研究分析是教师上好一节课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样,对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的调研更是后续学习与教学的桥梁。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素材,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突出关注点。

【案例一】在数学教学中,讲授“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调研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测量组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进行测试,第一位教师教学后测量的各题正确率依次是59.3%、51.9%与77.8%,测量组在“磨课”阶段进行了数据汇报,为“磨课”提供了参考数据,在经历了磨课、修订后,第二位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各题的正确率依次为78.57%、78.57%与82.14%。显然,直观的测量数据显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劣。

2.观察记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传统的听课常常局限于对教师的第一印象,而采用现代媒体记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让已成为过去式的课堂教学始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剖析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提高了结论的说服力,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案例二】在数学教学中,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时,观察组中的课堂提问小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本节课教师提问共计17次,其中,教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正常的有10次,较长的有4次,较短的有2次;学生回答后的等待时间正常的有2次,较长的有3次,较短的有1次。

结合记录表格,提问组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建议:应慢条斯理地处理问题,教师不能过于着急;教师在理答时语言要规范,不需要重复答案浪费时间等等。显然,通过这样的观察与记录,数据就能将课堂的一举一动生动、切实地体现出来,并指导教师如何完善。

3.反思:修订教师的备课与上课。

有分析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实践。通过前面过程的完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便能及时地修订教师备课与上课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是集中整个教研组的力量来进行反思,它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案例三】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中,讲授《藤野先生》时,当教师提问: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崇高品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学认真,关心学生。教师也很满意,就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在课后研讨时,观察组的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指向清晰,但未能扣住文本作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标签式”的认知层面。经过二次备课,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就进一步追问: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藤野先生是教学认真、关心学生的?学生就能扣住文本中“每一星期”“从头到末”“添改”(能不能换成“批改”“改正”?)等词句来作具体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就变得更清晰形象、具体可感。

4.提升——打造高效课堂与总结教学经验。

通过前面整个教研组的集体研究与讨论,我们更能突出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亦能针对当前问题的内涵进行外延,拓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

【案例四】在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五流程”研讨工作中,我们以“一课三磨”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在经历了前期的测量、观察记录与反思后,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我们当前的主题:教学“五流程”,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是否每节课必须完成指定流程?②是否一定要设置难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③怎样才能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课堂实践与相关理论,得出了一致的答案:①流程是固定的,流程的方式是灵动的,课堂不一定完成指定流程,但必须贯彻落实“小班精神”,做到“有评价、有规范、有反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即可。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解决问题,并不是解决难题,可以是意见的统一、心得的交流等多种形式,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联系,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③确立课堂教学规范,并通过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实施到位。这些结论是暂时的,但这却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学)endprint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关于“新三基”。

“新三基”是指在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的“以‘新三基引领南京教育现代化新跨越”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新三基”即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和基于小班的教育。“基于脑的教育”:让所有的教育行为均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网的教育”:寻求更自由的学习方式与更密切的教育关系;“基于小班的教育”:寻找规模效应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结合。

2.关于“一课三磨”。

“一课”是指同一教学内容;所谓“磨”,指磨练、锻炼,“磨”的对象既是某一上课教师(或一节课的教学),也是同备课组参与听课的教师;“三磨”,既指时间和数量——研讨循环的时间和次数,也指三个方面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

3.关于“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我校“一课三磨”校本研修中的“研”是指由同备课组教师先商定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活动目标、主题,由执教者组织活动,其他教师观课,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再次修正活动计划,用修正后的活动计划由另一个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在另一个班级实施,其他教师再观摩,再次讨论观课的情形,最后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活动内容的教学循环的次数。“修”是指通过活动,集多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帮助参研的教师,特别是执教的教师对某一问题获得较深入或多角度的认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水平。

二、“一课三磨”校本研究的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紧紧依托“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形成了具有石湫中学特色的“一课三磨”校本研修模式。

(一)操作过程

“一课三磨”活动的主体是教研组,教研组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好人员分工、组织听课、主持评议、评议记录和资料归类整理工作。活动以备课组为实施单位,采取随堂听课的形式,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以教研组长为指导,年级组长、年级分管领导、其他相关行政领导共同参与。

1.准备阶段。

(1)教学准备。由备课组先统一教学进度,确定课题,再指定一名(或三名)教师进行备课,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起点低,坡度小;要从课题的引入(情境创设)、过渡设计、学生活动、当堂训练巩固、媒体使用、个别辅导、学生三维目标达成、时段分配等方面进行准备;教学处统一安排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至少一天)、研讨场地和参与人员的课务调动。

(2)人员分工。教研组长分配人员组成课前学情调研组与课后教学效果测评组,由各组组员共同商议学情调研卷与教学效果测评卷,分别在授课前后深入班级进行调研;分配人员组成课堂监控小组,分两个小组(教师组与学生组),分别负责教师上课教学环节、过渡设计、提问、活动开展等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反应、参与度等学习行为的监控。

2.实施阶段。

(1)“磨”课阶段。授课教师于活动当天的第一节课在自身任课班级开展教学(当堂录像);所有人员根据人员分工各负其责,并参与听课,第二节课结合记录、观察、测量的数据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并提出修改建议,由授课教师进行修改,供自己(或下节课授课教师)再实施。当天的第五节课与次日的第一节课按前述开展活动。

(2)反思阶段。根据“磨”课过程中的问题,由教研组长提出一个活动的主题(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由次日“磨”课阶段结束后研讨,形成对策,并以文本形式进行总结。

(二)特色磨课

1.测量:测试学生知识基础与掌握新知识的程度。

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研究分析是教师上好一节课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样,对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的调研更是后续学习与教学的桥梁。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素材,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突出关注点。

【案例一】在数学教学中,讲授“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调研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测量组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进行测试,第一位教师教学后测量的各题正确率依次是59.3%、51.9%与77.8%,测量组在“磨课”阶段进行了数据汇报,为“磨课”提供了参考数据,在经历了磨课、修订后,第二位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各题的正确率依次为78.57%、78.57%与82.14%。显然,直观的测量数据显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劣。

2.观察记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传统的听课常常局限于对教师的第一印象,而采用现代媒体记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让已成为过去式的课堂教学始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剖析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提高了结论的说服力,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案例二】在数学教学中,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时,观察组中的课堂提问小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本节课教师提问共计17次,其中,教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正常的有10次,较长的有4次,较短的有2次;学生回答后的等待时间正常的有2次,较长的有3次,较短的有1次。

结合记录表格,提问组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建议:应慢条斯理地处理问题,教师不能过于着急;教师在理答时语言要规范,不需要重复答案浪费时间等等。显然,通过这样的观察与记录,数据就能将课堂的一举一动生动、切实地体现出来,并指导教师如何完善。

3.反思:修订教师的备课与上课。

有分析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实践。通过前面过程的完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便能及时地修订教师备课与上课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是集中整个教研组的力量来进行反思,它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案例三】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中,讲授《藤野先生》时,当教师提问: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崇高品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学认真,关心学生。教师也很满意,就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在课后研讨时,观察组的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指向清晰,但未能扣住文本作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标签式”的认知层面。经过二次备课,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就进一步追问: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藤野先生是教学认真、关心学生的?学生就能扣住文本中“每一星期”“从头到末”“添改”(能不能换成“批改”“改正”?)等词句来作具体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就变得更清晰形象、具体可感。

4.提升——打造高效课堂与总结教学经验。

通过前面整个教研组的集体研究与讨论,我们更能突出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亦能针对当前问题的内涵进行外延,拓展我们的教学理念,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

【案例四】在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五流程”研讨工作中,我们以“一课三磨”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在经历了前期的测量、观察记录与反思后,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我们当前的主题:教学“五流程”,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是否每节课必须完成指定流程?②是否一定要设置难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③怎样才能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课堂实践与相关理论,得出了一致的答案:①流程是固定的,流程的方式是灵动的,课堂不一定完成指定流程,但必须贯彻落实“小班精神”,做到“有评价、有规范、有反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即可。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解决问题,并不是解决难题,可以是意见的统一、心得的交流等多种形式,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联系,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③确立课堂教学规范,并通过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实施到位。这些结论是暂时的,但这却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心怀感恩,与爱同行下一篇:装饰工程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