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策略探究

2022-09-11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 一些新的矛盾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突显出来。比如:如何处理好德、智、体诸育协调发展的问题, 如何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如何在现行考试制度下科学处理量化与非量化考核评价的关系问题,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矛盾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也推动着各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持续向前。

一、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模糊

很多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课题来源、研究策略、目的意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等, 缺乏清醒的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认为校本教研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工程, 导致对校本教研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校本教研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 是骨干教师的事, 与己无关, 因而缺乏团队配合意识;认为校本教研就是上几堂教研课, 写几篇论文, 形式单一, 缺乏实效。

(二) 教师素质偏低, 缺乏校本教研的执行力

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敏锐的观察力, 不善于捕捉课堂内外生成的科研课题, 缺乏反思精神;或是发现有价值的研究的课题, 由于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和相关的理论支撑, 导致研究难以深入, 而最终半途而废;对“研究成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归纳、汇总, 未能使之具体化、理论化、系统化。

(三) 领导缺乏足够的重视, 组织措施不得力, 流于形式

有些学校领导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根本转变思想, 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认为校本教研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足轻重, 从而忽视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 仅仅是把校本教研当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附带业务来“抓”, 不注重实效。

(四) 脱离校本, 生本, 师本, 搞教研, 缺乏针对性

个别学校盲目照搬他人的教研模式和经验, 忽视本校的主、客观实际, 教研命题范围过大, 内容空洞, 脱离教学实际。教师的实际和学生实际, 过于注重理论性, 忽视具体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导致教师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策略

针对校本教研存在的以上问题,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一) 客观方面

1. 做好校本教研的选题工作。

校本教研目的是为了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不应成为单纯的学术研究。学校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出发点, 立足学校自身实际 (诸如教师素质, 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资源等) , 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树立“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的教研指导思想, 选题要做到“小而实”, 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与反思, 班级管理经验与困惑,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2. 制定校本教研的研究策略。

校本研究的策略除了运用案例反思、经验交流、行动研究等基本方法外, 主要在于确定校本教研的步骤:

第一, 收集、归纳、筛选课题。教师要留心观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研究课题, 养成自觉收集、归纳和反思的习惯。对自己获得的课题要做好记录, 及时反馈教研组, 由教研组长定期对教师们收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 选取教师们普遍关心的, 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确定校本教研的主攻方向。对于集体研究之外的课题, 教师可采取自主研究的方式, 做到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的有机结合。

第二, 成因分析, 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主要从教师、学生、教材资源、课外环境等方面进行主客观分析, 找出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弄清主要原因后, 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则需根据教师、学生、教材资源等校本实际, 查阅相关资料, 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解决策略。

(二) 主观方面

1.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

学校领导不能把校本教研看成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足轻重的事情, 不能把校本教研当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附带”业务。应该正确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校本教研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 有利于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 做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策划者, 应该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 分配落实好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 并为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2. 教师应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积极参与到校本教研中去。

首先, 教师应该转变思想, 不能把校本教研当成是领导的事, 当成是个别骨干教师的事, 形成与己无关的思想观念。应该把校本教研当成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当成提升自己业务素养的一种内在需要。其次, 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校本教研与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的辩证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为条件, 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 教师一方面应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 提高科研能力, 为校本教研的正常、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则应该积极参与到校本教研之中, 使自身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最后,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养成不断反思总结习惯。要放弃本位主义思想, 与学生、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 使自己静下心来倾听、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总结, 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 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 学会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中汲取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为己所用。

3.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

教研组是一个学校学科教师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智慧碰撞、共同提高的重要组织, 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它的作用发挥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 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方向。

教研组长应从教师们收集的教研课题中敏锐地把握有研究价值的, 教师们能力所及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制定一系列开展教研工作的制度与方法, 创造和谐的教研氛围, 让教师们畅所欲言, 深入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组长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 主动发现并提出自己或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教研课题, 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策略;同时也应注重对教师们提出的课题进行收集、归纳、分类、汇总, 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 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

4. 充分发挥学生反馈机制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是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所在, 仅仅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手段。因此, 学生才应该成为校本教研活动成效的检验者和最终受益者。

在确定研究课题时, 引入学生反馈, 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 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 可以检验解题策略的有效性, 并适时地调整研究工作, 确保教研课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现校本教研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项需要多方共同不懈努力的持久工程, 是一种集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从以上主客观方面共同努力, 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研之路。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模糊。二是教师 (特别是乡村教师) 素质偏低, 缺乏校本教研的执行力。三是学校领导缺乏足够的重视, 组织措施不得力, 流于形式。四是脱离校本, 生本, 师本, 搞教研, 缺乏针对性。然后针对这些问题, 分别从校本教研的选题、策略制定等客观方面和教师、领导、教研组长及学生等主观方面出发, 论述开展校本教研的策略。

关键词:校本教研,主要问题,客观策略,主观策略

上一篇:第二课堂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