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

2024-04-07

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通用8篇)

篇1: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

1、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武汉。

2、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

3、创建也是生产力,文明需要我和你。

4、人人都是武汉形象,处处展现武汉文明。

5、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共建文明城市,同享幸福生活。

6、人人动手参与创建 ,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7、创建文明城市,人人受益,人人有责。

8、良好的文明行为始于点滴,集于细流,成于汇河,贵在持久。

9、处处文明,时时文明,天天文明,我因城市而骄傲,城市因我而精彩。

10、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11、讲文明,先从我做起,树形象,人人是窗口。

12、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13、美德贵在坚持,文明重有行动;公德从脚下起步,奉献从你我做起。

14、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15、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城

16、讲文明,树新风,立足本职做奉献。

17、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

18、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争创文明城市。

19、少点一支烟,共创蔚蓝天。

20、一言一行总关情,携手共建文明城。遵德守礼 崇尚文明

21、弘扬雷锋精神 开展志愿服务

22、同心共筑中国梦 携手共建文明城

2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做文明有礼武汉人

24、创建文明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

篇2: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

26、清洁环境靠大家 文明幸福你我他

27、用礼仪规范言行 用文明美化心灵

28、武汉,每天不一样!

29、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30、立足本职岗位、争做文明使者!

31、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32、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3、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4、从我做起、告别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35、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传承文明!

36、擦亮服务窗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37、立足本职岗位、争做文明使者!

38、文明礼让、平安出行!

39、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

篇3: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

荷兰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千米,人口1600万。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千米,人口3056.2万;荷兰濒临大西洋,交通便利。武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广线、京九线、京珠高速公路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等贯穿其中, 是国家的九大物流中心之一;荷兰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武汉有众多高校为依托,拥有科学机构65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教育、科技中心;荷兰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是当时的世界经济霸主,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湖北汉口曾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直到民国时期,武汉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上海,位于全国第二。但是近代以来武汉却严重的落后了,其原因在哪里?我们就以荷兰为例探索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出路。

1 荷兰商业霸主地位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探索国家出路

没有一个国家从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们需要经过尝试和探索。荷兰也是一样,它并不知道自己发展商业贸易就能成为世界霸主,但是荷兰的自然条件让荷兰人明白了商业贸易是其出路。

一方面,荷兰幅员狭小,土地贫瘠,其土地不适宜农作物的耕作,正是由于荷兰不可能像其它的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发展农业,它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者将土地转向更有效益的作物种植。荷兰正是采用的生产经济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与欧洲其他地方相比,荷兰农民生产者在更早的时期就能在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的生产中进行专业化,他们受益于农场规模及高产量的干草、苜蓿、燕麦、亚麻、油菜、蛇麻草、烟草等作物,同时豆类和植物茎块、球茎植物和花也成为有效的农艺产品。这就为荷兰进行商业贸易准备了条件。

另一方面,荷兰濒临北海,海上交通便利,同时荷兰位于欧洲交通线的中间位置,是连接南北欧的航线的中转站,像从北海出发过斯考经丹麦海峡到达波罗的海的这条航线就将荷兰与北欧连接了起来。当荷兰国内贸易不活跃时,荷兰就积极开发外部资源,进行外部贸易。这样就形成了荷兰转口贸易。刚开始荷兰人一方面利用海上航线将自己的经济作物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将波罗的海的谷物引进来以供给本国食用和发展国内酿造业。从这以后,荷兰开始了商业贸易的征程,并从此筑造了贸易帝国。

1.2 商业贸易的货源优势

荷兰贸易的货源主要包括国内货源和国外货源两个部分。国内货源是指荷兰出口的物品,主要包括荷兰领先的捕鱼业;国外货源是荷兰所进行的转口贸易即荷兰从波罗的海进口的谷物等。

1.2.1 捕鱼业及鱼类货源优势

荷兰濒临大西洋,形成了天然的捕鱼条件,但这种条件在英格兰、苏格兰等国家同样具有,那么荷兰的捕鱼业领先于欧洲并且其贸易量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荷兰人实现了资本成本低、人力成本低、捕捞工具成本低的三低。荷兰获取资本的渠道极为顺畅,利息率也较低,因此荷兰在渔业上的资本支出要比英格兰、苏格兰及其他沿海渔民高出许多;同时荷兰共和国实行自由的移民政策,迁进荷兰的外国人大都成为荷兰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低;实现荷兰捕鱼业成本降低的第三个因素是荷兰强大的、低成本的造船业的支撑。不仅因为荷兰原料---木材、柏油、乳胶甚至是桅杆成本很低,而且也由于荷兰人在造船工艺上的不断革新以降低成本。

其次,荷兰的捕鱼业形成了规模经营,具有规模经济效益。17世纪上半叶,荷兰共有1500条渔船,12000名渔民从事此行业,每次可获得30万桶鱼,不可谓规模不大。规模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成本,也是荷兰相对于其它国家的捕捞优势。

最后,荷兰人注重鱼类的质量,并有严格的审查机构。荷兰渔业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其注重质量。鲱鱼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严格的管理措施,这里的鲱鱼捕捞业受到了高层组织的严格监督。质量就是优势,荷兰所捕捞的鱼在质量上的保证是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

1.2.2 谷物贸易的货源优势

波罗的海地区盛产谷物,并以谷物为主要的出口物品。这些谷物经荷兰出口到西欧和南欧,处于这些航线的中转位置的荷兰就有利可图。因此在运输谷物上荷兰比南欧的任何国家都有优势,荷兰理所当然的控制了这些谷物贸易路线。有尼.邦和纳德.考斯特的统计数据表明:1497-1660年的海峡贸易60%的商品来自荷兰,其中76.5%的黑麦和77.5%小麦;1661-1783年的海峡贸易33.5%的商品来自荷兰,其中71%的黑麦和70%的小麦。由此可以推断,荷兰人一直占有着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核心地位。阿姆斯特丹实际上成为了欧洲重要的谷物贸易市场,它在17世纪、18世纪决定着欧洲的谷物价格。除了地理优势以外,荷兰有领先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支撑其谷物贸易。荷兰成本低廉的船舶和巨大的吨位是其它国家所无法达到的,综上所述,荷兰具有谷物贸易的货源优势。

1.3 商业贸易的运作模式及优势

荷兰人通过远洋航行往返运输实现贸易优势。

首先,荷兰人在船舶设计上努力以降低运输成本。荷兰人通过设计新的船舶样式而增加装运量和降低船舶的港口收费。1570年, 荷兰生产出一种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商船, 俗称“大肚船”,船身结实,两侧隆起,略呈圆形,载重量大而吃水浅。这种船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而且因为船面设计较小而付出较少的港口费,这是荷兰运输的一大优势。

其次,荷兰实行往返贸易以降低运输成本,即荷兰不仅往的时候装运货物而且返的时候也装运货物。比如,荷兰将瑞典的铜运到南欧返程时,不是空船而返,而是将从亚洲运至南欧的香料运回北欧销售,这样荷兰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获得了额外的利润。

再次,荷兰为商人在货币汇兑上提供便利。随着荷兰贸易的世界性发展,荷兰汇兑银行的外汇汇兑功能给国际范围的商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贸易金属货币。这样就为外国商人在荷兰或荷兰商人在外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货币的自由兑换是荷兰贸易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一个优势,有力的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国际化发展。

最后,荷兰汇兑银行在票据交换领域和国际结算领域为商人提供便利。所有价值超过600盾的票据都必须在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结算的规定促进了大部分商人在这里开设账户,所有重要的交易都可以通过转账实现结算,并且国际商业贸易也越来越多的用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票据进行支付。这样就促进了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

1.4 商业贸易的资金供给及优势

荷兰富有效益的农业和将贸易范围推向全世界的工商业,给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就促进了荷兰现代意义的银行的产生,全面推进金融业的繁荣,为荷兰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本基础。

荷兰汇兑银行对贸易的贡献在于提供货币信贷,它同成立于1614年的阿姆斯特丹范里宁银行一起,向荷兰各省、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市库提供充足的贷款。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经常接受大量的垫付款以装备其舰队。这些大量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贸易的顺利进行,促进了贸易规模的扩大。

从17世纪开始,阿姆斯特丹就有了比较正规的证券业,它们从事政府公债的买卖或为企业的发展发行债券。比如,东印度公司于1621年在市场上发行债券,从1698年开始,东印度公司有规律的发行长期债券。不仅如此,阿姆斯特丹商人银行家还成为外债发行方面的专家,如果某个欧洲国家要筹集长期信贷资金,他们邀请荷兰金融公司作为其“承销人”,阿姆斯特丹著名银行的通力合作不仅增加了人们对公债的信心,而且确保了发行的成功率和降低发行成本。像这样完善的金融体系在其它国家还没有实现。因此荷兰完善的金融体系也就成为其商业贸易资金供给的独特优势。

1.5 商业贸易的企业家精神

荷兰企业家的努力是阿姆斯特丹商业中心成功的重要基础。荷兰企业家的奋斗精神激发了欧洲激烈的竞争,同时荷兰人乐于填充其他国家在投资中的空缺,荷兰17世纪的短期资本是满足伦敦投资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630年,科尼利厄斯.温谬顿邀请了18位荷兰企业家联合参与了特菲尔德.蔡斯的排水工程;在瑞典,荷兰企业家是瑞典经济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与政府的金融联系,它们在铁、铜、沥青、船舶行业的生产中都有自己的业务。

荷兰在自然资源上异常贫乏,因此商人就利用他们的地理位置发展商业,企业家将贸易者、渔夫和水手所掌握的捕鱼技术,扩展到有效的和成本低廉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上;凭借着领先的航海技术和无可匹敌的远距离商业知识,他们把欧洲南北方贸易这条利润最丰厚的航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国内的原料不足以让其发展工业,荷兰可以加工来自其他国家的原料和半成品以获取丰厚的利润。

正是由于荷兰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冒险精神,才使得荷兰在做好国内贸易的同时及时的将目光伸向国外,将国外贸易也部分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纵观荷兰17世纪的百年历史,荷兰一步步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就是其实行“贸易立国”政策,荷兰其实就是依托其商业贸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将商业贸易经营到了极致,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这些因素的探索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2 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2.1 武汉城市圈的现状

2.1.1 在金融支持上,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权限逐渐向市级银行转移,而地市级银行一般只办理个人信贷、住房信贷,对企业信贷支持较少,同时,企业信贷的条件要求较高,贷款门槛很高, 这样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排除在信贷支持对象以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利于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的发展。这就与17世纪荷兰强大的金融支持有一定差距。

2.1.2 科教资源的也存在问题,其缺少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同时科教资源在城市圈9市之间分布不均。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总体实力较强,但存在科技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武汉城市圈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武汉,其它8个市的人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武汉人才密度高,8市人才密度低,武汉高学历人才的比例高,8市高学历人才的比例低,不利于武汉城市圈的协调发展。

2.1.3 圈域内产业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复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症,圈域内城市产业结构差异不甚明显、优势产业不强大、地方经济特色不鲜明、城市之间产业合作不多、同类产业竞争激烈。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汉城市圈的各类产业不是以一个整体出现,难以形成合力。

在这样的现状下制约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因素在哪里呢?

首先,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是思想观念不开放,思想观念不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远大于其他制约。这种思想制约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过浓,观念保守,制度执行力不强。人们崇权鄙商,追求社会威望和政治权力,这与17世纪的荷兰商人具有的奋斗、开放精神差距明显。

其次,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过强。在改革之初,这种干预能力推动了武汉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的缺陷等,政府继续操控经济、插手企业,这样就不能使经济按内在规律运行,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比17世纪荷兰政府的无作为和实施自由的商业政策落后了许多。

再次,缺乏有效的区域创新环境,缺乏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缺少大企业和有魄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城市圈经济而言,没有高效的政府就不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影响到其投资吸引的力度。而17世纪荷兰商人的企业家精神在促进荷兰的国内外贸易方面都很成功。

最后,城市圈内有些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武汉是九省通衢,但是周边城市的交通却与武汉有较大差距,如仙桃等城市还没建成火车站,这都会给经济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城乡之间的沟通。

2.2 荷兰百年崛起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示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发展一体化的技术市场。17世纪荷兰商业帝国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人的努力和企业家的创新,商人无论是在造船业、纺织业还是在金融业的成功都说明了这一点。荷兰人发明的“大肚船”;发明的机械纺织机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在这种强政府弱社会下,企业家更多的需要能转变保守思想观念,加快建设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武汉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推动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促进科技成果转让及城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其次,应该优化产业结构,17世纪的荷兰农业就进行了专业化生产,及时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荷兰当时的工商业和金融业走在世界的前列。而武汉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大武汉经济圈的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优化,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完善武汉经济圈产业结构。

再次,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建设和完善资本市场。着力培育武汉城市经济圈一体化的投资公司、商业银行、股份公司,开展跨区融资业务,并向城市经济圈内的企业、个人提供金融服务;17世纪荷兰的发达的金融业为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极大地促进了荷兰商业贸易的发展。

最后,应该弱化政府在商业中的地位,17世纪的荷兰贸易之所以在世界的前列,其中政府的无作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对阿姆斯特丹市场的态度在16和17世纪是消极的,荷兰政府实行的是自由的商业政策。而武汉城市圈目前的企业大部分还是国有企业,这样政府不可避免的在其中发挥了一些作用,这就违背了自由贸易的重要发展原则。

在政府的干预下,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引进发展与自我发展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资本和金融市场,促进武汉城市圈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E.E.里奇等著.剑桥欧洲经济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卫群等.17-18世纪荷兰经济兴衰原因分析[J].经济与法, 2008 (6) .

[3]苏威.简论十七世纪荷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J].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0 (11) .

篇4:武汉:水火相容的城市

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珍珠,长江便是那根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它在龟山脚下挟带着汉水一起,将武汉的地面切割成为三个大镇:汉口、武昌、汉阳。汉口在北岸,它是著名的商业大镇,大的商场都在汉口,曾经武昌人买件衣服都得搭船到汉口来买:武昌是文化镇。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集中在武昌:汉阳则是工业镇,武汉最老的工厂都在汉阳。三大镇皆临江而立,随江流而曲折。或许正是这个缘故,武汉人的性格也就有点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而散漫。

易中天曾在他的《读城记》中说道:武汉人的处世哲学比较朴素,大体上基于一种“江湖之道”。武汉人的确是比较“江湖”的,他们远不是什么“最市民化”的一族。这大约因武汉历来居于“黄金水道”码头之故。码头往往是江湖人的集散地,久而久之,江湖之道在武汉人这里就很吃得开。而长江穿城而过,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让生长于此的武汉人充满阳刚。他们豪放而直爽,说话话高声武气,颇有北方人的气韵。

火之热辣

武汉,还是一座火辣的城市。武汉的热,尽人皆知,它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火炉”之一。武汉从二三月变暖,进入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五月开始转热,到七月八月九月变得大热。在此期间,武汉一直像是被浸在热水中,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最能体现武汉的城市性格的,还要算夏天。武汉的夏天,热浪滚滚,在这种日子。一个外地^是不敢轻易出门的。然而,夏天也给武汉人在长江戏水、在东湖游泳提供了机会。因此,江边湖边,各路游泳高手都会在这里尽显风姿,一展武汉人的豪情。等到夕阳西下之后,几乎所有的武汉人都会走出家门,要么找地方歇凉、聊天,要么搬一支竹床放在外面,要么邀朋请友寻个小摊尽情吃夜宵。于是,白天是太阳的热,晚间是人潮的热,使整个武汉的夏夜,都人声鼎沸。在这种夏夜的生活中,武汉人火爆性格后的另一面,也尽情展露。

武汉是一座热辣辣的城市,它充满一种平民城市的激情和活力,坦荡而不做作,懒散而富有情趣。它不排外,你在这里几乎没有外乡人的感觉:它有个性,你在这里可以听见尖锐而爽直的言谈,而很少听到肉麻的谀词:它见多识广,又经常沉溺于自我的冥想。很少有自吹自擂的愚蠢的虚荣心。

篇5: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

最早期的创作中,方方、池莉都并没有有意识的展现武汉这座城市,但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作家,她们又都不自觉地将这个城市的形象逐步在读者眼前铺展开来。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汉味小说”闻名之后,二人都对武汉这一书写对象进行了有意识地确认和表征。

这种确认和表征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建立的。

一、武汉的空间形象

这里所说的空间包含了两个部分。从大的部分来说,武汉这座城市,因为历史原因,由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组成, 面积辽阔,两位作家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在这三镇之中,完成其日常生活,又或是其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如《烦恼人生》 中的主人公印家厚住在汉口,上班的地方却在武昌,每日往返其间,正是典型的武汉人生活日程。从小的方面来说,在方方和池莉的作品中,都不缺乏对武汉标志性景物的书写, 这些景物中,有山水,如磨山、龟山、蛇山,长江、东湖、 汉江等,也有标志性的景观,如黄鹤楼,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等,此外,还包括了汉正街、精武路、昙华林这一类公共街道。方方《万箭穿心》中,主人公李宝莉新房子在长江边, 抛洒汗水的地方正是汉正街。池莉的《生活秀》里,精武路成为故事的主要场景,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直接以地点命名。武汉是一座高校林立的城市,武汉大学等高校也是出现在作品中频率较高的场景。小说中,还会出现一些已经消逝的地点,如方方《武昌城》描述了发生在1926年武昌城墙下的惨烈战事,“武昌从此无城。”

通过这些,作家将城市的空间形象和初步视觉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作家们书写的是一座现代城市,但很少出现现代性的景观,即使出现,也往往带着与人物的不协调性。

二、武汉的时间形象

因为主要着眼于当下生活,方方、池莉笔下的时间跨度并不明显,进入新世纪后,方方《武昌城》《水在时间之下》才有了比较明显了时间长度。这也是武汉文学形象的一个典型特点。事实上,武汉并不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相反,它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 , 远在5000年前 , 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 , 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从周代开始就有行政设置。但是, 武汉的作家们很少将笔触放到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而多关注五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生活。即使略有延展,如上述提到的方方两部小说,也不过是上溯百年而已,这使得武汉的城市书写往往缺乏纵深和文化厚度。

与此同时,关于城市中真正当下的一面,具有“都市性”、 “新媒体性”的一面,小说也同样很少聚焦。在他们的笔下, 人物好像永久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徘徊。这就又使得这些作品缺乏了对武汉现代性一面的营造与探讨。

三、武汉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方方和池莉的作品,都热衷于写武汉人,写他们的衣食住行,写他们的方言俚语,和他们的性情脾气。具体来说,大概可以分作两类人物形象,一种是知识分子,另一种市民。这也是武汉城市的一个特点,武汉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非常多,知识分子数量也相应较大,这使得在日常城市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出现频率极高,也极大地降低了一般作品中可能对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疏离或敬意。同时,武汉是一座颇有历史的码头城市,市民文化非常活跃。 因此,在二者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知识分子与市民二元对立的场景,并且,常常会表现出某种矮化知识分子的倾向, 以及对市民生活的肯定和热爱。这一点在许多相关研究中都有指明,此处就不再具体展开了。这无疑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当然,作家自身也在进行有意识的调整,比如方方的小说,就经历了一个从精英化立场到矮化知识分子再到试图将二者平视的过程,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四、武汉城市形象反思

虽然都是以书写武汉著称的作家,严格来说,方方和池莉都不算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方方祖籍江西,两岁随父来汉。池莉出生湖北沔阳,大学之后才在武汉生活。武汉的人口构成中,外地人比例相当高,同时,像所有城市一样,存在一个外来者与本地人的文化冲突,以及外来者的城市文化认同问题。鉴于这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观察这两个作家对武汉形象的塑造,也是观察他们如何完成城市身份认同的一个鲜活对象。

总体来说,方方、池莉的武汉城市文学,对于市民社会、 城市景观、武汉精神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建构,并由此形成了武汉的文化标签。但相比于其它城市的文学,还较为单一单薄,表现对象、审美维度也还缺乏丰富性,对消费主义、 新的城市地标、新的人物群体等物理空间和社会层面多有回避与忽略,缺乏新媒体主义与都市时代的时间表现,历史纵深也颇为不足,这就为武汉城市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研究者看来,武汉城市文学的创作还大有可为。

摘要:方方、池莉的武汉城市文学,对于市民社会、城市景观、武汉精神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建构,并由此形成了武汉的文化标签。但相比于其它城市的文学,还较为单一单薄,表现对象、审美维度也还缺乏丰富性,对消费主义、新的城市地标、新的人物群体等物理空间和社会层面多有回避与忽略,缺乏新媒体主义与都市时代的时间表现,历史纵深也颇为不足。武汉城市文学的创作还大有可为。

篇6: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的支点

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八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华中地区经济关联度高、经济实力集中的核心区,也是长江中游人口、科技、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我国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在区域经济格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作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和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商贸发达,制造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平台。武钢、武船、武锅、南车、中船重工、华中数控,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称,曾经占据了我国重工业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国工业战线的旗帜和骄傲,也曾寄托了一代华中人的追求与梦想。近几年,面对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武汉从未落于人后,先后承担了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两项国家战略及数十项试验、试点任务。人力智力、能源区位优势为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

圈内大学始终与城市的繁荣发展同频共振。武汉经济圈内高校云集,仅武汉一市就集中了23所大学、22所独立学院、15所高职院校和7所军事院校,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扬名海内外,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丰富,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独有的人才高地,为武汉城市圈积蓄了强势的发展后劲。经济圈中人文底蕴深厚,战略管理、资本运营、企业研发、现代物流、政府公关、法律、新闻等多种类、高层次人才荟萃,为总部经济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东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3000余家境内外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纷纷落户江城,其中包括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00余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有效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华中科大的数控系统作为装备制造的先进“大脑”,几年来,打通了人才、技术、企业三个层次的对外输出通道,形成了一条应用研究、企业孵化、产业生长的高科技产业创新链,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力推武汉装备制造业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武汉大学综合性强,科研实力雄厚,专家、学者在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近年来,武大力促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与城市经济圈的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联手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研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等应用型成果形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便利、快捷的交通是其天然秉赋,在国家统筹发展的大框架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衔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快速“立交桥”。2010年3月,国务院将武汉确定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上门户,长江之“中”和中国地理之“中”,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让武汉经济圈重新校正了城市“方位”——武汉正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全国门户机场。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的人才和智慧输出变得尤为可贵。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集中在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上,其交通工程科学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交通领域水陆并举、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学科。几年来,学校为经济圈交通中心枢纽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尖端人才,助推了“大武汉”的优质、高速发展。

如今,圈内人才密集的高校为武汉城市经济圈插上了腾飞的羽翅,成为引领中部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以冲锋的姿态乘风而起,尽情翱翔在我国中部广袤的蓝天。

篇7:武汉的城市精神标语

在城市营销的开展中, 城市品牌定位是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城市营销的关键, 是城市品牌塑造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准确定位, 城市品牌才会有发展的潜力, 才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个性。

一、城市品牌定位中的误区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城市资源、文化、城市魅力和优势所在,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居住环境、人才环境、自然环境和相关的配套设施, 关键是发挥所长, 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而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发展中, 往往盲目跟进, 造成各城市发展的雷同, 以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 根本显示不出城市个性, 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还破坏了城市的风格和传统。另外在城市品牌传播上, 往往只是征集一两句城市口号、摄制几段宣传片, 缺乏系统和统一的筹划, 对传播的范围、媒体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 大大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影响了城市圈的整体形象, 从而延缓了城市品牌建设的进程, 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城市品牌定位中的几点误区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城市视觉形象定位等同于城市品牌定位。

国内目前以会展经济、旅游经济为品牌基础的大众型城市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将市政建设、星级宾馆的兴建、交通道路的改善和城市绿化简单地等同于品牌塑造, 只单一地追求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 没有全面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其实城市视觉形象和城市品牌有本质区别。城市视觉形象是通过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形态所展现出来的给人们的一种视觉印象, 而城市品牌是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导向等综合功能的结构性呈现。因此武汉城市圈在城市品牌定位中, 不仅应有规划良好的城市风貌, 还应有健全的城市功能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城市品牌定位缺乏个性。

城市个性的形成是一个系统集成, 是城市特有的多因素的综合性呈现, 有自然、地理环境、山川名胜;人工因素;社会因素, 包括生活习俗、道德情趣和行为方式等。在城市品牌塑造上忽视品牌个性塑造既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整合营销沟通, 也不利于城市品牌的塑造。目前, 我国600多座大中小城市的品牌定位趋同性极强, 据国家有关方面测算, 我国中部和东部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率达93.5%, 西部与中部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率达97.9%, 很多城市原有的地方性和历史性特色正在消亡。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也存在类似问题, 表现在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 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 城市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机制。当然我国也有不少城市已经正式或正在赋予其品牌以丰富的个性与文化内涵, 如北京的政治和文化、上海的经济和金融、深圳的速率和速度、香港的自由和法制等。武汉城市圈在发展中, 应借鉴成功城市的发展经验, 强调特色, 防止雷同, 准确定位, 争取形成城市圈鲜明的个性品牌。

3、城市品牌定位脱离实际。

城市品牌定位是城市品牌塑造的前提和条件, 寻求科学准确的符合城市发展的城市定位, 不仅可以为城市品牌塑造指明方向和目标,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城市定位整合城市资源引导城市品牌塑造, 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 我国的城市定位却存在脱离地方实际的现象。目前, 我国600多座大中小城市有27%的城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而我国目前有资格的城市最多不过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几座城市, 世界上也只有纽约、伦敦、巴黎等十几个城市可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因此, 武汉城市圈在城市定位时应基于科学的调查研究, 要根据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特点, 分析城市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实施差异化战略, 在准确定位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武汉城市圈中每个城市都有其自然、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特质, 城市品牌的塑造就应对城市特质的既有状态和未来远景进行提炼和概括。

4、城市品牌文化定位的缺失。

在城市品牌定位过程中, 一些城市重视城市外观要素的设计, 但却忽视城市品牌理念和品牌文化的提炼与塑造, 结果使城市品牌失去根基, 导致城市品牌缺乏认同。武汉城市圈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 例如代表现代商业文明的汉正街、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汉阳工厂、代表近代革命火种的辛亥首义、代表近代教育发展的珞珈山、代表自然风光的黄鹤楼和东湖……无论是从自然风光, 还是到人文典故, 武汉城市圈都拥有优质的文化资源, 但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过程中, 却没能很好地彰显荆楚文明。因此武汉城市圈应重视文化建设, 发掘文化资源, 展示文化品牌。城市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 (即城市建设和产业链) 、制度文化 (即规范制度和公共政策) 、精神文化 (即城市价值观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 三者必须有机统一。通过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 推动城市的发展。

5、城市品牌定位缺乏持续的传播力。

目前国内城市品牌宣传大多停留在一般的“点”上宣传, 而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规划, 例如有的城市从卫生城市创建入手、有的从某一重要的公关事件出发、有的从电视形象广告切入等, 宣传和树立城市品牌。这些方式在一段时间虽然有效, 但缺乏持续性和持久性, 因此不能形成持续的品牌传播力。城市品牌定位之后, 不仅需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并且独特有力的建设规划和实施, 还要有持久有效的传播手段。武汉城市圈要形成持续的品牌传播力, 就必须根据城市自身的各种有力条件, 利用各种媒体, 通过各种途径包装、宣传、扩散、灌输城市品牌的理念和风格, 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 传递一致的城市产品信息, 实现与城市消费者的双向沟通, 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城市产品营销的目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圈的知名度, 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外的广告宣传, 充分借助地区性、全国性传媒广告, 甚至是国际广告, 向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们公开、定期传递信息, 将城市圈形象告知公众, 增进公众对城市圈的了解, 同时也可促进本区域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 完善自身形象。另一方面, 可走出市门、国门, 多批次、高频率地出访, 召开招商会、经贸洽谈会等, 扩大本区域在海内外的影响;与国际、国内城市广泛缔造友好城市, 加强对外交往;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活动、各类会议和各种赛事, 邀请海内外人士来亲身体验, 同社会各方面发展长期和稳定的关系, 从而提高武汉城市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城市品牌定位的形成因子

城市品牌定位需要一定的基础因子, 否则品牌定位将是凭空定位, 这些因子既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基础, 也是城市品牌形成的原因。武汉城市圈在城市定位时应注意以下城市品牌定位的形成因子。

1、政治因子。

城市的政治地位是构成城市品牌的政治要素, 如瑞士的日内瓦, 因为云集了联合国驻欧洲办事处、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总部等200多个国际机构, 成为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首都、省会城市、国际组织所在地等城市, 由于承担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功能, 赋予城市品牌特殊的政治内涵。武汉作为“中部引擎”, 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汉应成为中国“中部崛起”最活跃最响亮的关键词。武汉在城市定位时应争取以中国经济新的地理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和重要节点的面目出现。

2、经济因子。

城市发展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 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则依赖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以城市名优产品和企业为基础形成的城市优势产业, 不仅可以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科技支持、人才支持, 而且如果城市的某种产品或产业在市场上占有突出优势, 这些都会成为构成城市品牌的因素, 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应特别注意到城市品牌的树立必须有依托特色的产品和产业支持, 需要走通过扶持培育本区域龙头企业,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培育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并带动城市品牌形成和壮大的道路, 形成“产业品牌助威城市品牌”的效应。如巴黎以时装和香水成就时尚之都这一品牌;落杉矶以影视和娱乐成就国际影都之城;汉诺威以无以伦比的国际会展业成为世界会展之都;大连市通过整合环保业、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并使其品牌化来推动城市品牌——“北方明珠”、“中国浪漫之都”的形成。这些成功的例子, 对武汉城市圈塑造城市品牌, 培育城市竞争力, 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目前, 武汉城市圈应重点打造好以下六大特色产业带:一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 形成包括葛店、鄂州、黄州、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及环保产业;二是以武钢为龙头, 形成包括鄂州、大冶、黄石在内的冶金—建材产业带;三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 形成环城市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四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 形成环城市圈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五是以武汉为龙头, 形成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六是以武汉为龙头, 在城市圈西侧形成包括云梦、应城、天门、潜江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带。依托特色的产品和产业支持, 树立武汉城市圈的特色城市品牌。

3、人文因子。

人文风情是形成城市品牌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由于长期接触和积累而形成的一定习惯和风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往往能够铸就文化品质、人文景观和城市精神。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出的“地缘经济”, 一旦形成特色, 组团发展, 就将产生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 武汉城市圈的品牌塑造应该从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着手, 形成城市文化上的品牌差异。例如, 目前就武汉来说, 武汉各级各类学校2739所, 其中高等院所59所, 每3.5人中就有一个是教育人口, 教育文化产业是武汉扬长避短的“撒手锏”。教育文化产业应作为武汉的城市名片, 成为武汉城市圈城市品牌的定位点之一。

4、历史因子。

城市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什么角色, 如果这种角色非常突出, 对内留下很深刻的历史烙印, 对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那么城市的某种历史角色就可能成为城市品牌。例如位列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 就利用明城墙、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遗迹, 以及周礼、秦制、儒学、法术等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大作古城的文章。武汉城市圈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很深厚的历史底蕴, 尤其是武汉, 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近代风云激荡, 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灿烂的篇章, 但相比之下, 我们在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远远不够。所幸的是, 今天许多有识之士已在做努力, 比如为纪念辛亥首义百年, 武汉相关部门已经着手打造辛亥首义文化区。

5、区位因子。

区位即经济地理位置, 它是自然与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 其中自然的地理位置是基础, 很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得益于区位优势。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 在百年之前, 武汉就以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 造就“码头文化”, 曾以“贸易港口”的定位出现, 这种城市战略定位应该传承下来。武汉城市圈应以武汉为龙头, 发挥沿海与西部贸易的中介作用, 利用武汉枢纽优势发展商贸、连锁超市、制造中心等行业。同时我们应看到水运速度的局限性, 武汉城市圈还应加快航空港口的建设。

6、环境因子。

城市要适宜人们的居住, 创建宜居城市应是每个城市的目标。城市高层政府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 由以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满足消费者对“城市产品”需要的过程, 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 也包括精神需要, 这就涉及社会服务、政府服务、公益服务等方面, 包括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设施和条件;包括博物馆、体育场馆、音乐厅、大戏院等文化消费设施;包括建筑物景观、道路交通景观、人居环境、休闲场所、甚至气候地理、空气质量等。武汉城市圈的高层政府部门应在公共交通、水电资源、教育培训、社会安全、服务保障等方面树立服务城市消费者的意识, 使其水平达到全国基本水平, 甚至高于全国水平, 从而提高市民和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的满意度, 以及游客和投资者对地区的满意度。

7、制度因子。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或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多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聚集地, 它的基础是一种制度和规则。城市营销的主体是城市政府, 城市营销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政府的营销, 政府通过政策环境与制度安排等影响经济运行和重新配置资源, 是决定城市竞争力强弱的环境支撑和关键依托。制度安排的完善性、政策法规的合理性、公共产品的有效性、社会管理的有序性等, 是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推动力量是政府, 应努力提高武汉城市圈政府合作协调整体调控能力, 营造一个推动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良好软环境。

三、结束语

城市品牌定位应该是一个决策系统, 是城市营销者将与品牌有关的消费者信息、竞争者信息以及产品自身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整合、提炼、传播以形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品牌特征和品牌价值的有机整体。定位的实质就是城市原则、战略目标、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现。在定位中我们应注意遵循差异性、文化性、认同性、可持续性、动态性和务实性原则, 以造就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

摘要:城市品牌塑造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策略, 而创造城市品牌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位。本文在分析城市品牌的定位误区后, 对武汉城市圈在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中如何准确定位, 从定位的原则、定位的形成因子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 以期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品牌,定位

参考文献

[1]朱惊萍、董小霖: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10) .

[2]王小增、龙朝双:基于武汉城市圈的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1) .

[3]李雅静:论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营销[J].特区经济, 2005 (12) .

篇8:武汉:新的电子竞技中心城市?

《武汉晚报》的记者周国强拿着相机,在WSVG的比赛场地里捕捉着他想要的镜头。这位B经3、40岁的记者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不过他并没有排斥,他对现场的一切显得兴致勃勃,尤其是在CS场地他甚至有些激动。选手在不停的喊叫着,而周围的观众也随时发出叫好声和叹息声。但在CS比赛区的隔壁,也就是现场的主舞台区,那里的气氛更是让人瞠目,因为里面聚集着上万人的观众。上万人,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中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在武汉,在电子竞技的比赛现场,这样的场景却在2007年至少出现73次——WSVG、MGC武汉区决赛和MGC总决赛。这就是武汉电竞今年的第一个特点,观众多,关注人群多。这一特点之所以放在第一位,一是因为它在今年电竞比赛的现场中显得有点另类。二是目为观众,或者说关注人群,是电子竞技的“消费者”和基石,没有他们电子竞技只是一帮小孩的娱乐工具。

2007年,被杨垲智誉为特别的一年,因为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的忙,他向记者细数7了一下今年他所参与过的赛事,大小不下十个,包括全国锦标赛CEG、MGC、WSVG等等大型赛事,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赛事。去年,2007年,除了一些传统的赛事,比如wCG、ESWC,还有一些地域性比较强的赛事,PGL和G联赛等等在北京和上海等地举办外,剩下的大型比赛几乎全部扎根了武汉,这也带动了武汉当地的赛事,比如高校之间的比赛等等。这就是2007武汉电子竞技“三多”的第二多,比赛多。而且这些数量众多的比赛还种类丰富有世界性的大赛,有成功的商业比赛,有政府主办的全国性大赛,还有当地的各种赛事。

武汉今年的第三多就是创造的历史多,他不断的给予每个电竞爱好者信心和动力,WSVG,武汉市市长亲临比赛现场,让我们看到政府对干电子竞技的态度:第届全国电子竞技锦标赛以省为单位的参赛方式第一次让电子竞技向传统赛事靠拢,并促进了电子竞技存全国的整体发展:MGC总决赛给今年渐渐作现场渐渐失去信心的电子竞技赛事打了一针强心剂,除了比赛之外,当地媒体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和报道电子竞技、甚至武汉电视台也参与过全国锦标赛的报道,上面种种这些,都是武汉今年电子竞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这就是2007武汉的电子竞技的,关注人群多,比赛多,创造的历史多,这“三多”从不目的点,但共同表现了武汉电竞的在2007年的整体面貌:火!

电竞中心的转移还是多元化?

一件事物火不火的前提之一就是有比较,而武汉电子竞技的参照物自然会是北京。

从赛事的多少来讲北京今年的赛事并不少但更多的,是几年积累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发展。而谈到观众和关注人群,今年在北京的比赛现场几乎都以冷场结束,唯一个“爆满”的比赛是PGL魔兽总决赛,但目为场地的容量,现场仅有1000多人。最后说到新意,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可说得了,lEST WGTESWC退步了wCG止步不前,只有PGL给人一点希望这样强烈的反差成就了武汉的。

我们不禁想问,难道中国的电竞的中心城市将从北京转移到武汉?这是有可能的。目为对于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来说,他的发展需要两点必备的因素;商业元素多于政治元素,消费环境相对宽松。显然,这两点在北京并不具备,政治中心的北京并不能为电子竞技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而且在方方面面会缩小这一空间,这一点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明年奥运会和今年的十七大,很多比赛的场馆选择令人尴尬。此外,激烈的就业和竞争压力让人们没有时间去消费体育产品,更不用说还需要自己上网主动点击才能获得信息的体育项目了。

但反现武汉,地方的政治气氛显然要高很多,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要更多的依靠自己,尤其是武汉在近年来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他们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要的一环。而电子竞技和漫画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这一点给了电子竞技在武汉可以顺畅呼吸的基本环境。而另一方面,一个现实问题是,武汉虽然人才集中,但毕竟生存压力不是很大,人群和关注群体有足够时间去关注和消费电子竞技。

传统理论认为,新兴事物总是在核心产生,边缘发展。比如电子竞技产生于美目、日本这样的游戏强国,但却在韩目、中国、欧洲的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个道理很简单,目为核心意味着传统,所以新事物的发展会受到太多羁绊。中国的电子竞技也是一样,他产生于北京,但经过十年的发展,他受到的束缚也相对较多,所以电子竞技在周边的城市发展是必然的,只是这个必然落在了武汉头上。

上一篇:白酒销售网下一篇:9年级级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