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2024-04-21

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通用12篇)

篇1: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专业硕士比例提高 学术硕士竞争更激烈

考研大纲在上周末面世,考研指导老师乐老师指出,的考研大纲并没有像之前传言的大“变脸”。之前坊间流传,考研英语大纲将作出较大调整,其中一个大的变化是可能增加700个新词汇。而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变化,仅是作了微调。据悉,20考研政治大纲在题型和分值方面没有变化,仅仅只是个别单科的分值进行了微调,马克思主义原理分值比例由原来是22%调为24%,思修法基础由原18%变为16%。

而考研英语大纲在删减一些词汇的同时,新增60个词汇,新大纲应用文写作部分删除了摘要写作要求。别的方面没有改动。(具体变化详见下表)

对考生更加利好的是,2013年的`数学大纲与的相比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都没有调整和变化。

【研招动态】

各校招生计划发布,专硕与学硕比例调整

据悉,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计划基本保持稳定,很少扩招也没有缩招,但考研报名的人数却在稳步增长,导致僧多粥少,尤其是自主划线的高校,考研竞争更是激烈。

篇2: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林厅长在开工仪式上要求,要全力加快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宜昌三峡物流中心、鄂东组合港、荆江组合港为支撑的现代港口群建设,全力加快810公里的千吨级航道圈建设,为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武穴港件杂货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70万吨,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3000吨级兼顾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其中含集装箱2万TEU)。工程总概算16200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

黄州港国盛综合码头工程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1个3000吨级散货进口泊位、2个3000吨级散货出口泊位和1个1000吨级危化品出口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设计年吞吐量235万吨。工程总概算4922.24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

黄石港新冶钢码头扩建工程建设规模为扩建5000DWT(兼顾10000 DWT)散货泊位1个,吞吐量为190万吨/年。工程总概算10866.21万元,建设工期12个月。

篇3: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关键词:咽异感症,康复新液,奥美拉唑,临床疗效

咽异感症 (abnormal sensation of throat) 是耳鼻咽喉科临床门诊中常见的主诉, 祖国医学称之为“梅核气”。临床上, 常泛指除疼痛外的各种咽部感觉或幻觉, 如异物感、球部填塞感、粘着感、无下咽困难的吞咽异物感;另有部分患者诉颈部有紧束感, 重则有窒息感, 体检未发现有呼吸困难表现;病史较长的患者可有焦虑、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 恐癌症多见。患者检查时除外咽部及全身疾病表现, 耳鼻喉可仅有轻微咽部病变表现, 甚至正常。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 符合咽异感症的诊断标准, 共200例, 按就诊前后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100例, 男22例, 女78例, 年龄19岁~68岁;对照组100例, 男31例, 女69例, 年龄20岁~7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含服康复新液10 m L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公司) , 每日3次, 奥美拉唑20 mg口服, 每日2次;对照组用蒲地蓝口服液10 m L每日3次, 奥美拉唑20 mg口服, 每日2次。2组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改善:症状、体征大部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8%, 对照组有效率为7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咽异感症的常规治疗多首先予以病因治疗, 对疑癌症患者认真检查, 耐心解释, 一般联合进行颈部针灸治疗、中药对症治疗, 但效果均一般[1]。目前观点大多考虑咽异感症与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密切, 反流性胃酸导致患者勺状软骨、后联合充血, 有咽异感症。应用奥美拉唑后症状减轻[2], 而采用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 效果更加理想。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 能显著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新生血管, 加速脱落坏死组织, 对修复各类溃疡及创伤创面效果良好。能明显抑制组织氨所致渗出和肿胀, 促进咽喉部正常黏膜的恢复,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进一步提高抗炎、消肿, 促进咽喉部尤其是后联合黏膜肿胀减轻;对各型胃溃疡保护作用明显, 使胃液分泌量减少, 平衡总酸及胃蛋白酶排出量, 对消化性溃疡有疗效。因其能有效治疗因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 最终对咽异感症有明显疗效, 并且能提高血清溶菌酶和淋巴细胞的活性, 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值回升, 恢复机体的生理平衡, 最终提高全身免疫力。而蒲地蓝口服液清热解毒, 抗炎消肿, 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的治疗, 对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咽异感症效果稍差。本文观察结果表明, 应用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咽异感症,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总有效率达88%,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8.

篇4: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的支点

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八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华中地区经济关联度高、经济实力集中的核心区,也是长江中游人口、科技、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我国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在区域经济格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作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和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商贸发达,制造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平台。武钢、武船、武锅、南车、中船重工、华中数控,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称,曾经占据了我国重工业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国工业战线的旗帜和骄傲,也曾寄托了一代华中人的追求与梦想。近几年,面对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武汉从未落于人后,先后承担了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两项国家战略及数十项试验、试点任务。人力智力、能源区位优势为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

圈内大学始终与城市的繁荣发展同频共振。武汉经济圈内高校云集,仅武汉一市就集中了23所大学、22所独立学院、15所高职院校和7所军事院校,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扬名海内外,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丰富,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独有的人才高地,为武汉城市圈积蓄了强势的发展后劲。经济圈中人文底蕴深厚,战略管理、资本运营、企业研发、现代物流、政府公关、法律、新闻等多种类、高层次人才荟萃,为总部经济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东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3000余家境内外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纷纷落户江城,其中包括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300余家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有效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华中科大的数控系统作为装备制造的先进“大脑”,几年来,打通了人才、技术、企业三个层次的对外输出通道,形成了一条应用研究、企业孵化、产业生长的高科技产业创新链,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力推武汉装备制造业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武汉大学综合性强,科研实力雄厚,专家、学者在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近年来,武大力促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与城市经济圈的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联手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研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等应用型成果形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便利、快捷的交通是其天然秉赋,在国家统筹发展的大框架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衔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快速“立交桥”。2010年3月,国务院将武汉确定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上门户,长江之“中”和中国地理之“中”,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让武汉经济圈重新校正了城市“方位”——武汉正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全国门户机场。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的人才和智慧输出变得尤为可贵。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集中在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上,其交通工程科学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交通领域水陆并举、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学科。几年来,学校为经济圈交通中心枢纽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尖端人才,助推了“大武汉”的优质、高速发展。

如今,圈内人才密集的高校为武汉城市经济圈插上了腾飞的羽翅,成为引领中部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以冲锋的姿态乘风而起,尽情翱翔在我国中部广袤的蓝天。

篇5: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论文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可分为综合性,行政、工业、旅游、文化教育、交通、商贸、特殊等职能。武汉市的二、三产业比重均较高,为综合性的中心城市;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第二产业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然而仙桃的霍夫曼系数高达3.406,这说明了仙桃的工业发展阶段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快力度改善轻重工业的比重。其他城市的功能结构不是很明显。

3、2 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功能结构优化思路

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因地制宜进行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结构趋同,大型城市应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中城市应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中小城市应突出特色,以资源深加工为主,各类城市之间要职能互补,形成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效的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具体思路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武汉市要利用中央人民银行和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在此设立的大区级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及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业;要利用科教、人才优势,在承接国际和东部三大都市圈产业转移的同时,壮大“中国光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整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努力成为中部地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立体交通枢纽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二,大中城市则要利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明确优势职能,进行适当分工,有选择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业上实行集群发展,产品上实行错位发展。黄石、鄂州应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的科技优势和综合工业基础,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冶金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孝感要重点抓好汽车产业,并用新技术改造盐磷化工、建材等产业。 第三,黄冈、成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要通过资源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城市。

4 结语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武汉城市圈内的各城市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优化圈内资源配置,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沾。

参考文献

马金钟,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5)

杨云彦等,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对策建议[J],长江论坛,,(2)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

周一星,孙则听,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兜,,(3)

秦尊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度其核心圈建设[J],系统工程,,(12)

篇6: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设计探讨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设计探讨

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的特点,对城际铁路设计中需要引起注意的线路走向和站点分布、列车速度目标值的`选择、与城区内轨道交通的衔接、联络线以及车站设置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 者:李朝锋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刊 名:交通科技英文刊名: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U2关键词:城市圈 城际铁路 设计

篇7: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转载日期:2012-7-16 22:10:00 来源:互联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断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中国城市化实践似乎正在有力的诠释着这句话,而城市圈的建设是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式。2007年12月27日,武汉“1+8”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各个方面。在教育方面,武汉“1+8”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将会对湖北省的教育产生长远的影响,下面就城市圈在教育方面的措施对湖北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实验区高校教育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圈内业已存在的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发展水平客观要求各城市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范围较大,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悬殊也较大,各城市经济职能各异,与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联系也各不相同。而在教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内现有85所高校,其中有60所集中在武汉市,其余的散布在城市圈内的其他地区。由于高校的分布地区不同,整体的发展不平衡,武汉城市圈内各个高校的发展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武汉城市圈实验区高校教育发展的成绩

在教育方面,湖北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但把教育作为重要的依靠力量,而且一直都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稳步提高,形成了全国第三的在校生规模,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足的短缺问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作为湖北省突出的比较优势,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止到2008年,湖北省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18所,硕士授予权的高校28所。湖北省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92个、博士学位点579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学位点1518个。湖北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3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有21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国家“863计划”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6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21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11个。此外,还有省级重点实验室59个,省级工程中心2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0多个,并建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科发展,湖北省始终坚持学科创新,注重内涵发展,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如湖北省从1999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博士、硕士学位点立项制度,增加了一大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优化了学科结构,促进了我省高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省高校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湖北省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9个、二级学科668个。一些学科在国内的优势和特色非常明显,若干学科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学科以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与湖北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物流基

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建设紧密相关,为国家和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武汉城市圈实验区高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从城市圈内一些城市反映的情况看,集中表现在对城市圈内教育合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过窄。一方面,公众的共建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高校还普遍存有疑虑:一是认为武汉经济协作区由各地政府组织推动了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效果不明显也体现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上,因而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城市圈内教育共同建设的信心不足;二是认为一些城市与武汉天相连、地相接,具备合作条件的项目过去已经做了,加之武汉自身还有一些高校需要发展,因而对周边城市究竟能承接多少武汉市高校教育发展的辐射、扩散信心不足。由此造成城市圈内其他城市高校对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热情不高,行动不力。

(2)行政区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本位主义驱动的力度过强。受自成体系的行政区划分割体制和产权、税权、行政隶属权合一的财政包干体制的影响,圈内不少城市的高校教育发展规划不能贯彻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各地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规划的专业同构、特色不足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城市圈内各个高校的协同发展。

(3)教育发展政策上的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发展政策互动的速度过慢。城市圈内各城市客观存在的政策规定、执法标准、教育发展大的环境差异,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统一规范,传统的管理体制、陈旧的决策行为致使教育政策领域出现新旧杂陈、参差不一的状况。大的方面如城市圈内其他城市都在反映的进入武汉市的交通规费收取、电信一网通、项目摆布、市场准入、户口迁移、居民就业、子女入学、高校发展规划、金融税收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内外有别”,客观上为推进城市圈建设形成了一堵围墙。而这堵围墙体现在教育发展政策上的不统一,妨碍了教育的客观公正的发展。

(4)教育发展机制上的问题。明显凸现在整体联动的程度过低,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推进机制。就整个城市圈来看,虽然政府间联系机制已初步建立,并正在运行,但全方位的推进机制尚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也特别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上。

虽然城市圈内部分高校已经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如2008年11月26日,武汉大学与孝感学院在孝感签订《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孝感学院协议书》,两校在全省率先落实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规划》。双方协议规定,武汉大学将在孝感学院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改造、硕士点建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帮助。孝感学院也将为武汉大学在孝感的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帮助。但可有效操作的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尤其是有利于引导和推动各高校主体间加强联系、促进合作的机制急需建立。

以上这些问题在妨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就有很多关于促进城市圈内教育发展的政策。

二、“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的相关政策

1、“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的建立

2008年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

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分别在部省合作协议文本上签字。

部省共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重要内容,制定专项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教育统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统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等教育统筹,推动高校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深化教师教育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增强高校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与湖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省部合作的长效机制,既是共同促进湖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服务中部崛起的具体行动。教育部将把做好与湖北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和领导,大力协同、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支持湖北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建设,这些都是城市圈内高校教育发展的利好消息。

2、两会提案促进武汉城市圈高校教育的发展

为了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大教育新格局,从2006年起,武汉市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并从校际交流合作、教育人才交流、教育科研合作、职业教育合作、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勤工俭学合作、产学研合作、部门联谊交流、信息资料交换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划安排。在2009年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委提交提案《构建武汉城市圈“教育大格局”的现代教育体系》,认为构建“教育大格局”的体系必须从八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跨行政的统一机制,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建立跨行业的统一管理机制,使教育资源的配置由“作坊式”向“集约型”转变;建议统一规划武汉城市圈“东西南北中”的高中与职业教育教学基地,同时探索“校长职务化”向“校长职业化”、“教师职业化”向“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等。

而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想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内高校教育的发展,武汉城市教育圈的各项政策对九城市的教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城市圈教育发展方向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双活双赢”。

三、武汉“1+8”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对湖北高教的影响

1、武汉“1+8”城市圈推动高校教育联动发展

2008年初,武汉市教育局将联合城市圈内其他八城市教育部门,共同成立武汉城市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九城市教育交流与合作,重点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科研、职业教育、语言文字、环境与节能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进行研究。2008年,武汉城市圈九城市教育部门还共同培养中职人才,共享实习实训设备,定期交流、推介各城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早在2005年,武汉城市圈内九城市就首次召开教育联席会,约定共同打造“1+8”城市教育圈。自此之后,城市圈九城市教育合作与交流日趋紧密与频繁:武汉22所重点职校开始面向城市圈招生,其中武汉仪表电子学校、东西湖职校等多所职校纷纷到城市圈开办分校等。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将更好地推动城市圈内各类高校教育的联动发展。

2、武汉“1+8”城市圈建设成为促进高校教育公平的推动器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鉴于中国复杂的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的步伐

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008年3月1日,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的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正式出版发行。其中,蓝皮书中据对城乡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公众的教育满意度虽然比2007年有所提升,但是依然介于“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这说明教育公平是一个关系教育体制和社会公平的制度性问题,因此,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单靠解决具体问题实现仍然是不够的,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寻求突破。如今,城市圈内高校除了加强合作之外,还在不断完善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等,而这些对推动城市圈内诸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有巨大作用,实现城市圈内教育公平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3、武汉“1+8”城市圈教育发展模式会推向全国

当前,促进城市圈建设的各项实施政策已经基本出台,只要有关各方不单方面设置障碍,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将会很好地促进城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在城市圈内各城市教育部门的帮助下,高校之间的各种交流合作已陆续展开,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社会各界还是给予了广泛肯定。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前景很好,这种以经济唱主调,教育、文化等扮演配角的城市圈发展模式还会在全国陆续出现。

总之,武汉“1+8”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将会对湖北省的教育产生长远的影响,必将更好地促进湖北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科学定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档案信息化建设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中具体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的职能定位问题。从档案信息化的定义和建设意义来看,档案信息化工作最应该做的就是在业务部门需要利用档案信息化这样一种工具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时候,协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让业务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业务而不是技术本身。比较合适的类比就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部门,则务部门统管理的是本机构(档案局与档案馆)的经费,但是这些经费不全是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部门是按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和相关法规制定这些经费使用规则的,各个部门才是这些经费的使用方,但是这些经费的使用必须遵循财务部门制定的规则。而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负责部门,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部门,任何部门的业务所产生和利用的数据都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宝贵的公共资源,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也是按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理要求和相关法规制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则,各个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在这个规则下使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平台进行的。

以某档案馆为例,应该说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成立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为标志,开始了全新的里程。2001年以前,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流程是:解答局(馆)领导或者部门领导提出如何利用档案信息化手段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的问题。为本单位或某部门提出方案,为本单位或某部门解决经费、硬件、软件、网络等问题,建设一个局部应用。

这样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信息孤岛"的形成,因为这个局部应用所依赖的其他部门的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地更新。建立了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以后,越来越多的模式开始出现转变:解答局(馆)领导或者部门领导提出如何利用档案信息化手段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的问题,各业务部门同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沟通,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从全局(馆)出发提出方案,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解决经费、硬件、软件、网络等问题,建设一个全局(馆)应用。从全局(馆)角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硬件和数据的共享,从应用角度规划网络也更加灵活实用。

但是这样一种模式还未能深入人心,往往都是被动的。例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刚开始是某级局(馆)有意愿搞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提高管理水平,于是他们也自行去寻找了一家公司来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局(馆)和软件商谈判,购买软件,然后按照软件商的要求购买服务器,再给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部门提要求解决网络问题,把这个所谓的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起来,然后再到各个部门及下级档案局(馆)去拷贝档案数据、文件数据,最终才能运行,如果本级或下级档案或文件有任何变动,数据却不能同步完成,一个信息孤岛就这样形成了,而且本级局(馆)还要有几个人来维护服务器。当然,上述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实际情况是该报告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直接批给了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负责部门通过和本级与下级局(馆)沟通,搞清楚了他们的目标,需求由本级局(馆)提出,技术问题由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负责。现在的解决方案是按照上级局(馆)的需求,档案信息化工作负责部门寻找多家软件厂商,从共享的角度,档案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和数据,而下级局(馆)只是档案系统用户,他们不必关心服务器、网络、数据,通过统一协调,在档案系统中通过一卡通的使用,实现了档案文件数据的共享,作为应用系统的用户再也不必关注怎么同步档案文件数据,怎么使用一卡通等等问题。

不过,现实并不乐观,对于经费比较宽松的部门未必会这样想,本机构(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内容管理系统己经上线,但是还有部门在自己购买服务器,建立自己的内容发布系统。也许这个问题会涉及另一个敏感问题,就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现在推行的属地管理问题。其实档案信息化乎段就是根本上解决局(馆)属地管理矛盾的有效工具,不妨想想那些个大的跨国集团企业,他们的分级管理可以说非常完善,各国的分公司有相当大的独立运行权,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他们的信息系统从来都是全球统一的,因为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集团总部才能准确地掌握各分支机构的运行情况,才能判断这些分支机构是否真的在贯彻执行集团总部的决策。

篇9:“观察”武汉城市圈

10月12日,湖北广水,一年一度的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论坛在此举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论坛是迄今唯一一次在“观察员城市”举行,论坛的主题也定为“聚焦观察员,融入大武汉”。

观察员城市是在武汉“1+8城市圈”划定之后增补进来的成员。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观察员城市可参照适用本条例,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目前湖北共有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三个观察员城市。

“现在很多地方都想办法入圈,入不入圈不重要,把自己发展好才是最重要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友凡说。

“入圈”

据介绍,在最初的“武汉城市圈”战略中,广水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更大的区域发展机会,该市随即制定了“融入大武汉,促进大发展”的方略,并迅速付诸行动,在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寻求定位突破。

该市首先通过多方引导本地企业积极主动挂靠武钢、武烟、武船、武重、武鼓、武车等企业,在产业链延伸配套发展上做文章,促进本地金属冶炼、精品卷烟、风机制造、造纸包装、医药化工等产业快速壮大。在农业上,面向武汉广阔的市场空间,广水加强了与武汉大型农超、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广水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致力打造成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旅游业方面,切实加快本土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通道、星级酒店等基础设施,将广水打造成“辐射200公里、车程2小时、休闲度假2天”的武汉后花园。

此外,广水还在科技成果转化、商贸物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与武汉实行对接,并都取得相应成绩。

广水市积极融圈的举动引起了湖北省和武汉市各级领导的重视。2009年元旦过后,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秦尊文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到广水专题调研后表示,广水融圈优势十分明显,将向省政府提交接纳广水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建议。

几天后,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省长李鸿忠在参加随州代表团座谈时,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广水融入武汉城市圈。

2009年2月10日,广水市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城市,成为继洪湖市、京山市之后的第三个观察员城市。

“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国家也好,省里也罢,都会从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努力给予倾向性政策,以支持其快速发展,这是现在很多地方都争着要入圈的主要原因。”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说。

“不管你叫不叫圈,叫个什么圈都不重要,都只是作为湖北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一种外在形态,而不是传统的行政区划,更不是大家都挤在一个财政锅里按比例分层吃饭的关系。”宋亚平表达自己对城市圈概念的理解。

圈内

据武汉市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曾晟介绍,三年来,武汉市和圈内各兄弟城市积极参与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各城市实力明显壮大,合力明显增强,民生明显改善。

“第一年主要是完成了总体策划,编制了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形成了“56531”实施框架体系(即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支持政策、5个一体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和1个重大项目清单);第二年主要是形成工作局面;第三年主要是推进工作实质性进展。“湖北省综合改革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培锦表示。同时,他也坦言,回顾过去三年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圈一带”的龙头作用发挥还不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圈已经形成了“倒逼”机制。

“现在的客观态势不容乐观,因为整个城市圈的发展很不平衡,具体来讲,尽管武汉一城独大的局面极其明显,但当前并不算强大。”宋亚平认为,武汉城市圈仍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需要不断的从周边吸取各种生产要素以补充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很难起到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事实上,城市圈的8个城市中,5个地级市和3个省直管市都是“小鬼当家”,综合实力很弱,有的甚至比不上沿海一个中等县城的发展水平。7个地级市代管的15个县级市和市管县实际上都是广大的农村。“这种一个大都市,八个小县城,其余都是尽是农村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有效改观,武汉城市圈将名不副实。”说起这,宋亚平有些激动。

换个角度讲,“1”与“8”不是同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宋亚平解释:“武汉城市圈现在的力量不对称,一边是比较先进发达的大都市,一边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农村,就像两个人谈恋爱,利益诉求的悬殊终究是要分道扬镳的,所以我们要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就必须解决武汉周边地区广大农村的城镇化问题,让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个可以相互共存,相互取长补短的理智平台。否则双方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这个城市圈永远都搞不拢。”

因此,专家建议在推进城市圈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时,首先要打破陈旧的城乡二元结构,稳妥推行新型城镇化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让圈内圈外的城市城镇与县城乡村的传统差别在相互磨合中逐渐消失,各种共同利益在相互促进中稳定增长。

圈外

从发展趋势来看,加快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武汉城市圈内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发展壮大县域城镇推进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县协调发展,真正意义上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必由之路。

而坚持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让武汉城市圈内有关的广大县域农村人口不断的向城镇迁移和聚集,同时使农村的地势、资源景观、产品产业机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明细、行政管理制度等也要随着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这样就逐步形成门当户对的有利条件。

只有当城市圈内的广大县域农村都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之后,武汉城市圈才真正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能够实行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整体。

“现在很多地区对于进入武汉城市圈非常在意,到处寻求工作来争取入圈的机会,认为只要入圈就可以获得很多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我们认为这充分反应了这些地方的领导人有一种抢抓机遇的意识和为本地区谋求福祉的社会责任感。“刘友凡表示。

武汉城市圈这个战略理念的提出,一度经过了很多过程。“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想到中央去争取资金、人才、项目的支持,最后才有了武汉城市圈,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也是都是当初为了争取中央支持而找的一个理由,武汉城市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人工的概念。”曾经参与“武汉城市圈战略”筹划的宋亚平说。

事实上,很多地方领导人认为,只要入圈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物力财力的支持,但并非完全是这样,地方的发展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宋亚平直言,就算真的有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我强烈呼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以同等的国民待遇去面向省内各个地区。

当初地理学家在划分亚洲、欧洲、拉丁美洲时还有以高山大海作为界限,但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圈定是缺乏明显的经济地理上连贯性和行政区划上的逻辑性,准确的说她们属于是战略思维上的宏观定位。

如今世界经济都在日趋一体化,无论处在武汉城市圈内还是圈外,都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参与者和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各个地方正确的选择是既要重视这个圈,又不能局限这个圈。

篇10: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法规二处处长庞少华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武汉城市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经验供借鉴,需要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大胆创新,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与配合。作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省、市权力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优势,抓紧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以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丰富,但其基本内容是要构建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就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主要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构建新的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发展耗能少、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发展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就构建新的消费模式而言,主要是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节能产品等等。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构建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其他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系列配套措施给予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如建立和完善两型社会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评价体系;制定或完善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形成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税收、价格体制和融资渠道;建立适应不同阶段的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和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立节能减排的补偿机制和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进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市场布局,推广电子商务;加强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节约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配套措施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建立和完善权限范围内的配套措施,还要将城市圈内九个互不隶属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配套地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如对城市圈内区域产业布局、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因此,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容更丰富,难度更大,对配套措施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二、需要抓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在前述的配套措施中,为两型社会建设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涉及诸多利益关系的调整,如鼓励、支持能耗少、污染少、效

益好的企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关停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约束企业节能减排达标,限制过度消费等,仅靠正面引导、规范和促进是不够的,还须凭借法律、法规的权威,运用相应的强制手段来保障这些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保障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其他配套措施中,诸如行政的、经济的、监督管理的措施本身有待于上升为法律或法规,以增强其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近些年来,国家和省都很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省里也出台了《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全国、全省的情况制定的,有些规定还有待于根据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加以细化和补充;另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有很多需要立法的事项尚付阙如,国家在短期内就这些事项出台法律、法规是有限的,更不可能针对城市圈的需要出台法律、法规。在此背景下,省、市权力机关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创制性、先行性和试验性功能,发挥地方立法周期短、贴近实际的优势,在立法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为国家立法提供经验,很有必要。

围绕城乡统筹、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节约、集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制定城乡规划条例、拆迁条例、新农村建设条例、开发区条例等法规;围绕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实施《节约能源》办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条例、公交条例、轨道交通条例、沼气利用条例等法规;围绕推动科技进步、加速成果转化、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制定科技进步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技术咨询服务条例、技术市场条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围绕防止或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环境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自然山体湖泊保护条例、生态修复条例、垃圾收集处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制定旅游条例、物流管理条例、高新技术产业条例、汽车、机电售后服务条例、家政服务条例等法规;围绕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制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还有其他方面的法规需要制定,如人民调解办法、人力 资源市场管理条例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制定上述地方性法规,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坚持不抵触原则与体现大胆创新特色的关系。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既是城市圈的大事,也是湖北省经济社会中的大事,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大胆创新是其显著特色。地方立法在重点关注这件大事的同时,要在法规中把改革、试验、创新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惟有如此,法规的作用方能彰显。但必须注意的是,法规体现特色是在不与上位法相抵触,也就是不与上位法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则相矛盾、相冲突的前提下体现特色,否则,法规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更谈不上体现特色。因此,在立法活动中,既要坚持不与上位法相抵触这个前提,也要强调体现改革、试验、创新的特色,切不可顾此失彼。值得一提的是,坚持不抵触原则并非片面强调法规条文要与上位法的表述相一致,否则,法规体现特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对于城市圈经济、湖北经济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发展,都是一次重大机遇。但是,也隐含着挑战和压力。我们知道,武汉城市圈整体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伴随两型社会建设的启动,节约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刚性约束,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可能制约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要做好调研、论证工作,尤其要做好法规实施效果的预测,科学合理地确定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刚性指标,划定行政强制底线,使制定的法规既能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又能促进城市圈经济社会与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三、改进立法工作方式

篇11: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2013年10月版)

为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扬广大职工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光荣传统,帮助患重大疾病或因病身故的职工及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缓解家庭生活困难,制订本办法。

互助对象

第一条 本办法互助对象为武汉城市圈内(含中央和省属)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中的在职职工(以下简称参加人)。

互助范围

第二条 参加人在《履约确认书》确认的有效期内首次确诊(指以前从未被医疗机构正式确诊过)患有以下原发性疾病(必须经住院治疗),可向武汉市职工医疗互助办公室(以下简称互助办)申请互助待遇:⑴恶性肿瘤;⑵依赖血透、腹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⑶冠状动脉搭桥及支架植入术;⑷再生障碍性贫血;⑸白血病;⑹重型肝炎;⑺良性脑肿瘤;(8)脑动脉瘤;(9)心脏瓣膜臵换术;(10)意外伤害致关节功能完全丧失;(11)严重烧伤Ⅲ度面积达全身20%以上;(12)急性重症胰腺炎;(13)肾、肝、心、肺、骨髓及联合移植术;(14)主动脉手术;(15)急性脊髓灰质炎引起的截瘫;(16)阿尔兹海默氏症(具体定义见附则)。

互助期限

第三条 本医疗互助期限每三年为一周期,于缴纳互助费并交齐符合要求的参加资料的次日零时起到三年互助期满日二十四时止。首次参加时执行90天观察期(如参加人已参加上一期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并在其互助期满日前或互助期满之日起30天内办理了继续参加本期互助手续的,取消90天观察期)。

参加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采取团体会员制。参加人由所在单位工会(以下简称参加单位)统一组织缴纳互助费,然后由所属地区(系统)工会(以下简称代理单位)到互助办统一办理参加手续。职工参加人数不少于本单位职工总数的80%,参加单位职工人数少于或等于30人的,须100%参加。

第五条 首次参加互助的单位必须提供能正确反映单位上月在册(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的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复印件。

互助缴费标准

第六条 参加人已参加上一期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并在其互助期满日前或互助期满之日起30天内申请继续参加互助的,本期缴纳的互助费为每人每份80元;首次参加互助的职工,缴纳的互助费为每人每份100元。

互助费应一次性缴纳,每人参加份额最多为3份。

参加单位须根据实际情况,为参加职工选定相同份额参加。参加人在每个互助期限内只能参加一次,不得重复参加。重复参加的份额视作无效。

互助责任

第七条 参加人在互助有效期内(首次参加的职工于《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90天后至三年互助期满日止,或继续参加的职工于《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至三年互助期满日止),经互助办指定的医疗机构首次确诊患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其中一种重大疾病,并经住院治疗,可向互助办申请领取医疗互助金,每份额10000元。领取互助金后,互助责任即告终止。

第八条 首次参加的职工实行慰问金制度。在慰问有效期内(《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30天后90天内),经互助办指定的医疗机构首次确诊患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其中一种重大疾病,并经住院治疗,可向互助办申请领取慰问金,领取慰问金后,互助责任即告终止。

慰问金给付标准(每份额):于《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第31天至60天为1000元;第61天至90天为2000元。

第九条 参加人患有本办法第二条所指一种以上重大疾病的,医疗互助金或慰问金的给付只以其中一种疾病为限。

第十条 设立身故抚恤补助金制度。参加人在互助办指定的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时,因患病直接引致身故,可向互助办申请领取身故抚恤补助金,领取身故抚恤补助金后,互助责任即告终止。

(一)首次参加互助的职工身故抚恤补助金给付标准(每份额): 1.于《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第31天至60天因病身故给付1000元;第61天至90天给付2000元;

2.于《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第91天至三年互助期满日止因病身故给付3000元。

(二)继续参加互助的职工身故抚恤补助金给付标准(每份额):

1.参加人在上一互助周期内因患办法规定的重大疾病且已享受医疗互助金,本期内又因上一互助周期相同大类疾病及并发症引致身故,给付1000元;

2.参加人因患本办法规定互助范围以外疾病直接引致身故,给付3000元;

3.参加人在参加本期互助活动前已患本办法规定的重大疾病且未享受医疗互助金,本期内又因相同大类疾病及并发症引致身故,给付5000元。

第十一条 互助期满时互助责任即告终止。参加人在一个互助周期内不得退出。

第十二条 参加人在上一互助期满日之前办理了继续参加本期互助手续的,本期互助的起始日为上期互助期满日的次日零时,取消90天的观察期;在上一互助期满之日起30天内办理了继续参加本期互助手续的,本期互助的起始日为缴纳互助费并交齐符合要求的参加资料的次日零时,取消90天的观察期;超过30天后继续参加互助的视作首次参加,仍须执行90天观察期。第十三条 参加单位在参加互助后的一个互助期限内,不能再为未参加职工补办参加手续(新进单位的职工除外,但应提供反映新进职工基本情况的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复印件,并须在进单位后二个月内办理参加手续,新增人员应与本单位原参加人员交纳相同份额的互助费)。

除外责任

第十四条 发生以下情形的,不承担互助给付责任:

1、参加人在互助期内重患参加前曾患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相同大类疾病的(因病死亡除外);

2、首次参加的职工在《履约确认书》确认的参加互助之日起30天内,被确诊患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重大疾病或因患病直接引致参加人身故的;

3、参加人在首次参加或继续参加本期互助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的;

4、参加人有隐瞒病史、伪造或篡改病历病史以及其它各种欺骗、作弊行为的;

5、参加人被医院错误诊断为患有本办法互助范围内的重大疾病的;

6.因自然灾害、军事行动、**、核辐射、故意犯罪、自伤或打架斗殴造成的意外伤害致残及死亡的;

7、从事高风险运动导致意外伤害致残及死亡的;

8、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其他情况。第十五条 参加人如有第十四条第4款所指行为,即行终止对其的互助责任。

第十六条 凡不属于本办法互助范围内的病种,不承担互助金或慰问金给付责任;非因病原因直接引致身故的,不承担身故抚恤补助金给付责任。

申请与给付

第十七条 申请互助待遇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经参加单位、代理单位审核盖章的《武汉城市圈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给付申请书》(以下简称《给付申请书》);

2、参加人身份证复印件;如参加人已经身故,还须提供由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复印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受益人的证明材料及身份证复印件;

3、互助办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出院小结或死亡证明、手术报告,用病理切片、血液检验等科学方法检验确诊所患疾病的检查报告单和病历,以及互助办认为必须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 医疗互助金或慰问金及身故抚恤补助金的申请,必须在参加人被首次确诊患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重大疾病(或因患病直接引致参加人身故)之日起90天内向互助办提出。超过规定期限仍未提出申请的,视作自动放弃享受医疗互助金或慰问金及身故抚恤补助金的权利。

第十九条 互助办收到参加人手续齐备的材料后,20天内将审批结论通知参加单位和参加人;30天内经调查核实无误后,按本办法的规定启动医疗互助责任。

医疗互助金的管理

第二十条 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金由互助办管理, 其资金的运作、结算和管理,同时接受武汉城市圈职工医疗互助工作协调委员会、省总工会业务主管部门、省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医疗互助金实行独立核算,建立专用帐户,资金专款专用。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重大疾病必须符合以下定义:

1.恶性肿瘤

组织细胞具有异常无序不可控制的生长并且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和向远处器官扩散、转移特性的全身各部位原发的、组织学分类归属于恶性肿瘤的疾病。

2.依赖血透、腹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

指慢性肾功能严重衰竭,需要依赖且已经接受了血液(腹膜)透析维持生命。

3.冠状动脉搭桥及支架植入术

指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而开胸实施了血管绕道术或支架植入术。

4.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5.白血病

指造血组织中的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呈肿瘤性增殖,白细胞的量和质发生变化,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6.重型肝炎

指肝炎病毒感染致使大部分肝脏坏死并失去功能,其诊断必须具备下列全部特征:深度黄疸;肝功能急剧退化;肝性脑病;肝细胞严重损坏。

7.良性脑肿瘤

指确诊的原发于颅腔内的良性肿瘤,且已经接受了开颅手术切除或已经实施了对脑肿瘤进行的放射治疗。不包括脑囊肿、脑血管性疾病。

8.脑动脉瘤

指脑动脉瘤手术或介入治疗后。

9.心脏瓣膜臵换术

指因治疗心脏瓣膜疾病进行的心脏瓣膜臵换术。

10.意外伤害致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指意外伤害所致肢体损伤致3个及以上大小关节功能永久性丧失。

11.严重烧伤Ⅲ度面积达全身20%以上

因突发意外事故被高温、高热、化学品等烧、灼、烫、电伤,经抢救治疗后,皮肤Ⅲ度烧伤达全身皮肤总面积20%以上。自伤自残除外。

12.急性重症胰腺炎

指急性胰腺炎中病理类型为出血坏死型,且具有以下特征:全腹剧痛及腹膜刺激症;腹水出现;低血压与休克;低血钙;NHA阳性;器官功能衰竭。急性水肿型(间质型)胰腺炎除外。

13.肾、肝、心、肺、骨髓及联合移植术

指因疾病已经接受了肾、肝、心、肺、骨髓、心-肺联合、胰-肾联合、肝-肾联合移植手术。

14.主动脉手术

指为了矫正主动脉狭窄、分割或切除主动脉瘤而接受胸、腹主动脉手术,但胸或腹主动脉的分支除外。

15.急性脊髓灰质炎引起的截瘫

指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或呼吸功能减弱的瘫痪性疾病。

16.阿尔兹海默氏症

是一组慢性不可逆性脑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衰退或丧失及行为异常。

第二十三条 参加单位在参加医疗互助后,若发生基本信息(单位名称、地址、邮编、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变更时,应在变更后15天内书面通知互助办。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原则上三年保持不变,三年期满后互助办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政策,相应调整本办法。

第二十五条 本医疗互助不以盈利为目的。本医疗互助以武汉市总工会为主体,依托城市圈各级工会共同承办;通过组织职工互助互济,推动城市圈职工医疗互助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适用已参加上一期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并在期满后继续参加本期互助,或首次参加互助的职工。上一期医疗互助期未满的参加职工,在原定互助期限内仍适用原办法。

篇12:避开竞争激烈的武汉 硕士生转战城市圈求职

肖建华 罗名海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22)

摘 要: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数字化测绘体系基础上的又一次产业升级改造,是新世纪我国测绘行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是推动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型的动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城市圈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和应用的社会化。加快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圈测绘发展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切实提高城市圈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统一测绘发展规划、基准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链发展,建立和完善城市圈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为促进城市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和作用

1.1 信息化测绘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测绘事业正面临着社会需求结构、技术手段、消费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地理信息资源战略性短缺与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地理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完善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核心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测绘发展的首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2007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期测绘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加强测绘公共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国家测绘局在“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加强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繁荣地理信息产业”的目标。

1.2 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历程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已经在数据采集、辅助成图、数据建库等方面 1 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业到现代化作业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正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

模拟测绘阶段,测绘工作以传统的图式符号标准为基础,以平板解析测量等为主要手段,以纸质胶片的线划地形图为主要产品形式,成果主要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工作底图,劳动强度大,体现的主要是以“工日”为衡量标准的劳务成本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我国测绘行业利用高新技术完成了对传统模拟测绘技术的综合改造,完成了甩掉“图板和小笔尖”工程,以3S技术和4D成果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测绘成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成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在数字化测绘体系基础上的又一次产业升级改造,其特点是开展多元化、专题化的数据采集,开展成果的再加工、信息整理、综合分析和深层次应用,强调提供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成果应用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经济价值开始突显。

1.3 信息化测绘的作用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新世纪我国测绘行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其本质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即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即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和应用的社会化。

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和测绘行业自身事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必然,测绘的价值将由传统模拟时代的劳务成本价值、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成果价值发展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社会经济价值。

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将有力推动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一是技术创新,发展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和应用相适应的信息化技术体系;二是服务转型,实现由测绘产品生产向空间信息服务的转型;三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高新技术为新的增长点,促进地理信息的产业化发展。2 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的建设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密集城市群发展迅猛。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3个已成规模的城市圈外,国家又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统筹发展进一步催化了对区域地理信息需求的迅猛增长,为测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探索一种新的改革发展模式,加快城市圈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和更 高的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1 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建设取得的成绩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城市圈土地面积约5.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人口3141万,占全省的51%;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42.11亿元,同比增长1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6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4.7%、63.5%和52.1%。城市圈集中了省内大部分的产业、资本和人才,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与全国测绘行业发展一致,武汉城市圈测绘行业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利用高新技术完成了对传统模拟测绘技术的综合改造,完成了甩掉“图板和小笔尖”工程,以3S技术和4D成果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信息化测绘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支持了城市圈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1)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城市圈各地城市测绘单位已普遍采用静态GPS(黄冈、孝感)、RTK(黄石、仙桃、天门、潜江)进行基准定位工作,咸宁建成了单机站GPS系统,武汉市建成了“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由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城市高精度GPS网、城市精密水准网和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4个部分组成,鄂州已融入WHCORS。

其中“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立了与国家一致的地方地心参考框架和高精度测绘动态基准,经国家测绘局组织、6位院士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也为扩展建成覆盖武汉城市圈的测绘基准体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数据体系建设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城市圈各地城市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形成了覆盖建成区、规划区为主的1:500/1000/2000/5000/10000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并以CAD平台为主完成了数字化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各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武汉市以“十五”、“十一五”基础测绘为契机,实现了全市域1:500/2000/10000基本地形图的分层次全覆盖,其中1:500覆盖主城680平方公里,1:2000覆盖外环3080平方公里,1:1万覆盖全市域8549平方公里。武汉市1:1万城市版地形图在全国是第一家推出,已于前不久正式发布。

(3)技术体系建设

城市圈各地城市测绘单位在测绘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3S技术已广泛用于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发和应用上,测绘成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各地城市大都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鄂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经国家测绘局批复同意立项,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数字潜江”项目建设分别被纳入省和国家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潜江市人民政府三方签订了《数字潜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合作协议》。

武汉市已完成1:500/2000/10000系列比例尺地形图标准体系,完成全市域1:1.2万 DMC航空影像,运用JX4、VirtuoZo等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基础地形图的全面更新,全面应用WHCORS进行测量生产,研制了基于PDA的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和地图缩编更新平台,在GIS平台上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的集成建库与综合管理。与此同时,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和科研力度,先后承担了城市勘测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研究、城市历史测绘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于规划国土管理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研究等多项部、省、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获得了一大批国家测绘优秀工程金银铜奖和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在全国测绘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

(4)服务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城市圈各地城市测绘单位积极利用测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开展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

武汉市依靠比较雄厚的技术实力,在3S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积累了较多经验。WHCORS已经广泛为本地多家兄弟测绘单位使用,并正开始向城市圈推广;大力加快了数字三维地图的生产,在Skyline平台上建立起“数字武汉三维影像服务系统”,在Virtools平台上开发了“城市规划审批三维辅助平台”;积极参加城市信息化建设,建设完成了“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先后为市建委、人防办、农业局、物价局、国安局、公安局、王家墩商务区、武汉新区、扬春湖副中心等提供了系统开发、数据集成和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运用WebGIS技术开发了网络电子地图——“武汉地图生活网”,编制发布了国内首部《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2007版)》,在社会各界和国内同行引起很大反响。

2.2 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市圈测绘行业总体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问题和困难也不少,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圈内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武汉市规模较大,经济总量占全省35%,占城市圈9个城市总量57%,其他8个城市规模都偏小。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差异客观造成了各城市测绘部门规模的差异,其中武汉市属测绘部门规模相当于其他8个城市市属测绘部门规模总和的2倍多,各城市地理信息生产和应用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测绘保障。城市圈内各城市测绘管理模式基本相同,隶属关系以城市规划系统为主,除黄石已改制外,大多数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但各地基础测绘保障水平差异很大。武汉市基础测绘主要依靠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从“十五”、“十一五”开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且“十一五”较“十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鄂州、潜江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由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和本地政府共同投入。其他城市基础测绘投入相对不足,甚至没有专项经费支持。

(2)测绘生产。城市圈内各城市测绘成果形式基本相同,以1:500/1000/2000/5000/10000系列比例尺地形图为主,制图平台多以CAD为主,但生产手段存在很大差异。GPS应用多以RTK、静态GPS为主,咸宁建设了单机站的GPS服务系统,只有武汉全面建成并启用了WHCORS;测绘基准各异,相对独立,只有鄂州融入WHCORS而实现了与武汉测绘基准的对接;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不同,武汉实现了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的全市域覆盖,其他城市主要以城区、规划区为主。

(3)技术开发。城市圈内各城市在测绘技术力量、人才队伍、应用水平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武汉院自主完成了数据建库和系统开发,在3S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GIS市场开拓初具规模,仅信息中心数据处理、程序开发就有近50人。鄂州、孝感、仙桃、潜江完成了数据建库,其他院刚刚开展。系统开发方面,鄂州、潜江借助数字区域项目已经开始,主要依靠外协完成,其他城市开展较少,开发能力严重不足。

城市圈内各地测绘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很大,共享程度低,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均衡。技术层面上,各地空间参考基准、技术装备、数据标准、成果形式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信息共享的客观障碍;政策层面上,各地测绘部门联系不够紧密,空间数据协调机制缺乏,造成信息共享的主观障碍。大多数测绘单位技术、人才、资金都十分缺乏,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设想

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推进器、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中心、促进中部崛起 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圈的区域地位和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高水平测绘工作和完善的地理空间框架作为支撑。加快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测绘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地理信息资源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打破壁垒,建立区域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3.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最近由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重点强调了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和环保同行,提出城市圈建设要实现“五个一体化”,即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由于受到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武汉城市圈测绘工作仍然相对滞后,测绘统一监管不到位,还有缺位;基础测绘欠帐很多,1:1万基本地形图覆盖率不足50%;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测绘新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各地方测绘经费投入总体不足。

加快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测绘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保障能力,实现城市圈统一测绘发展规划、统一基准体系建设、统一资源体系建设、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统一产业链发展的“五个统一”,做到城市圈内测绘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效益,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支持。

3.2 不断切实加强城市圈测绘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测绘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

测绘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是测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障。加强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提高数据获取能力、高新技术储备、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应急反应能力,全面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 络化和应用社会化。

近期,湖北省人民政府就全省测绘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安排,原则同意投资3000万元建设由约80个基站组成的HBCORS等测绘工程项目,同时对于城市圈的地理信息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计划投资2000万元测制覆盖城市圈5.8万平方公里的1:1万地形图,投资1400万元建立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投资约220万元编制城市圈地图集。城市圈要以此为契机,发挥武汉市的技术优势,省市联动,构建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圈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1)统一城市圈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城市圈统筹发展迫切要求统筹规划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考虑和建设覆盖城市圈的定位基准体系,实现坐标系统的对接与联系,为实现各地、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

在“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HBCORS)”的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MCORS)”的建设。WHMCORS规划布设22个基站,其中已建基站7个(武汉6个、鄂州1个),将分两期新建15个基站,以最少的基站分布实现最大的覆盖面积,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又有助于高起点、高水平地建立起区域统一、协调的测绘基准体系。

(2)统一城市圈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城市圈统筹发展要求测绘工作积极转变观念,扩大视野,打破城乡界线、城市界线,扩大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丰富信息含量,建设一个城市圈统一协调的的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数据体系。

城市圈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包括3个层次,一是在整个城市圈范围内,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制作1:1万地形图,实现全覆盖,满足区域宏观规划和决策需要;二是在各地城市规划区、重点发展区,通过航空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和竣工测量,制作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1:1000/1:2000)和数字三维地图,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三是沿着城市之间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走廊,制作与城市规划区相一致的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形成宏观上覆盖整个城市圈、微观上深入每个城市并联系各个城市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3)统一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城市圈统筹发展要求建立开放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海量、多源、异构、分布式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分发服务,丰富地理信息公共产品,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效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在各地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重点加强城市之间地理信息的沟通交换和信息整合,通过建设WHMCORS,实现各地基础地理信息的对接;建立城市圈地图网站和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各地地理信息目录及元数据的共享,提供地理信息的“一站式”访问;针对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为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旅游交通、物流配送等提供高效的地理信息服务,为解决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4)统一城市圈地理信息产业链发展

城市圈统筹发展要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形成延长的地理信息产业链,实现传统测绘行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型,促进测绘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城市圈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理信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新兴高增长产业,已经形成包括测绘业、导航定位业、遥感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业为主体的地理信息产业群。2007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已达到420亿元,年增长率为34%。武汉城市圈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武汉地区高校地理信息科研和教学的优势,产学研结合,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武汉市属单位地理信息生产和应用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将城市圈的地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3.3 打破壁垒 建立和完善城市圈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就是要探索一种新的改革发展模式。城市圈统筹发展亟需建立的区域测绘基准体系、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都需要圈内城市、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迫切需要打破行政体制的束缚,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测绘工作体系,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首先要加强共享政策研究,制订具有普适性的地理信息标准与规范,为解决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转换与集成、异构操作平台信息链接和综合应用等问题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共享机制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城市圈地理信息联席协调机构,每年定期召开城市圈测绘单位联席会议,建立城市圈地理信息协调机制。

再次要加强共享框架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圈地理空间框架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测绘技术力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理信息资源,省、市联动,推进城市圈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最后要加强共享服务应用,发挥武汉市的技术优势,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推出更多的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协调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地理信息有偿增值服务,促进地理信息的产业化发展。4 结束语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催化了对城市圈地理信息需求的迅猛增长,为城市圈测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测绘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和应用的社会化。一是在认识层面上,要积极转变观念,争取各地政府支持,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城市圈空间基础设施;二是在机制层面上,要建立地理信息联席协调机构,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三是在技术层面上,要统一数据标准,加强技术合作,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地理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应用服务。

城市圈信息化测绘的发展,将为城市圈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更开放的技术应用环境,为研究解决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为促进城市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作者简介:

上一篇:小晨作文下一篇:稽核部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