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 学

2024-05-08

物理教育 学(通用10篇)

篇1:物理教育 学

7:[单选题]

4、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中物理教材所具有的优点有:A: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B:体现实验探究教学法C:培养科学方法,鲜明体现能力培养D:文字表述比较严谨、规范,具有较高的质量参考答案:D答题要点:一般来说,选择的物理课程内容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关;是主要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具有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强调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因此,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课程内容便显得更有价值另外为弥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真正科学发现过程的体验之间的差别,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也是很有价值的课题内容。此外,该题目还应该以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说明。8:[单选题]

3、反对者评价模式的四阶段有:A: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B:争论提出、争论选择、辩论准备、听证C:设计阶段、设置评价阶段、过程评价阶段、成果评价阶段D: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评价参考答案:B答题要点:一般来说,选择的物理课程内容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关;是主要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具有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强调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因此,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课程内容便显得更有价值另外为弥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真正科学发现过程的体验之间的差别,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也是很有价值的课题内容。此外,该题目还应该以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说明。9:

[单选题]

2、以下关于新课程体系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地方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学校课程C: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彼此独立参考答案:C答题要点:一般来说,选择的物理课程内容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关;是主要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具有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强调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因此,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课程内容便显得更有价值另外为弥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真正科学发现过程的体验之间的差别,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也是很有价值的课题内容。此外,该题目还应该以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说明。10:[多选题]

1、英国《国家科学课程》中对探究方法的要求有:A:计划、假设、预测B:设计、探究C:做出结论D:解决问题参考答案:ABC答题要点:一般来说,选择的物理课程内容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关;是主要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具有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强调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因此,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课程内容便显得更有价值另外为弥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真正科学发现过程的体验之间的差别,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探究课题也是很有价值的课题内容。此外,该题目还应该以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说明。1:[论述题]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是什么?在学习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则侧重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2:[论述题]

3、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是如何划分的?内容的涉及面广,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内容的综合性强,几乎找不到单科性的研究专题;全球性与本土化紧密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3[论述题]

1、国外的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内容的涉及面广,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内容的综合性强,几乎找不到单科性的研究专题;全球性与本土化紧密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篇2:物理教育 学

新世纪的物理教育研究覆盖了从小学低年级到大学高年级的全部物理学习阶段,对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研究向更全面和更高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更高水平的物理学习过程,如学生在高等力学、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课程中对具体内容的认识过程。同时,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影响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外部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学习者自身、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及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对概念转化的影响过程和机制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研究者采用调查、创设情境和访谈等多种方法,试图深入研究影响概念转化过程的因素。

例如,2001年有一项研究深入考察了中学生和大学生关于静电感应的一些概念及其转化过程。研究者首先调查了学生原有的关于电解质的极化概念,然后又让学生观察了一些极化现象,接着对他们进行了访谈。据此分析学生是如何对原有的概念和观念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实现概念转化的。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思维方式。研究者认为,概念可以看成由核心概念和与其相关的保护带构成。保护带包括:辅助概念、初始条件或相关假设。该项的研究者指出:概念的保护带理论部分建立的越不完善,学习者在实现概念转化的过程中,保护带部分被修改的就越多,而不是核心概念被否定的越多。因此,要成功地使学习者的概念得到转化,需要关注学习者与核心概念相联系的保护带的质量,还要关注核心概念,即要关注学习者前概念的整体结构和质量。

篇3:STS教育与物理教育的结合

一、关于物理教育与 STS 教育结合的原因

1. 物理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 它和自然社会现象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联,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理知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将两者结合起来, 是促进物理教学改革,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2.“国际化、多元化、全球化”等词汇越来越大众化, 可见社会进步之快, 这完全感谢科学技术的推动, 这也注定中国该认真仔细进行STS研磨, STS渗入教育, 融入我们物理教育更是顺理成章.

3. STS教育的理念被大多数人所认识, 体现于科学技术在物理教育中的应用, 并在社会生活中被普及, 学生应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认识和掌握科技,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技的社会价值, 内容要现代化、社会化, 通过STS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 懂得知识的实用价值, 而且更能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这两者结合是符合创新、实干、高素质人才培育的要求, 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自然产物.

4. STS教育与物理教育的结合更大的特点是可以推动整个社会活性群体的共同进步. 要开展STS教育, 实施者是教师, 无形中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方向, 我们的努力将培育出一代代国家有用之才, 而这些人才又将其能源辐射给身边的父母亲人, 一代代推广, 源远流长, 不出数年, 整个国民素质将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 STS教育与物理结合是必要的.

二、关于 STS 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展开方式

1. 优化实施者—教师

首先, 教者要掌握设计物理STS教育的原则. 由于STS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 所以教学中STS教育结合点的选取及其教育内容的筛选是实施STS教育的关键.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应遵循一定原则来设计STS教育内容.

( 1) 科学性原则; ( 2) 时效性原则; ( 3) 综合性原则; ( 4) 因地制宜原则; ( 5) 创新性原则; ( 6) 发展性原则.

其次, 教者要依据以上原则合理设计STS教育内容, 如, ( 1) 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 ( 2) 与工业、农业、医学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⑶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4) 一些重大社会问题.

2. 优化现有物理课堂

STS教育组织形式必须多样化, 必须冲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都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

( 1) 生活课堂有机渗透

生活中物理现象往往被大家忽视了, 教者可以找些具有启发性、代表性的现象化为物理问题, 渗透到课堂.

( 2) 策略教学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论轻过程. 这必将损失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 为使STS教育与物理教育充分结合, 教者应该发挥潜力, 紧随时代步伐, 研磨教学策略.

( 3) 开展STS教育联系物理的相关活动

①开放性实验,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现在的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思考过程的能力, 对于操作有难度的实验可放手交于学生自己完成, 如, 有的学生自行设计、改进自家的炉灶, 以提高热效率、节约燃料; 有的学生为家庭制定节电措施等.

②创新式实验制作. 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在此过程中, 学生充分消化了理论, 而且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STS精神.

③开展增长见识的科技讲座. 例如, 我们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在线观看了工程师关于“电子元件与现代集成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电话机、手机等通讯工具各自特点及发展情况”等专题报告.

④举行各类联系STS综合实验竞赛. 例如, 每次完成电学学习后, 举行一次“自制直流电路接线板”的竞赛活动, 以班编队, 每队若干人. 举行物理实验60m接力赛. 分别接力领取试题, 画电路图、安装、读数、优胜者给予奖励. 这加强了学生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联系的信心, 传递了STS教育的精髓.

三、关于开展 STS 教育的成果

( 1) STS教育与物理教育的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 2) STS教育与物理教育的结合, 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空间.

( 3) STS教育与物理教育的结合, 深化了基础教育的改革.

( 4) STS教育与物理教育的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4:物理教育 学

关键词:物理教育;欧美教材;特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71-01

教材对比:

一、中英美教材特点

1. 英国教材特点:为应用而学知识

2. 美国教材特点:生活化、兴趣化、人文化

3. 中国教材特点:(1)注重逻辑性、完整性;(2)少应用性、时代性、生活化、科技化内容少。

二、物理教育改革在各国物理新教材中的体现

物理教育改革在教材中的体现:人类在进入20世纪之交,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上。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物理学科,更为突出。物理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改革后的中英美教材各具特色,但又突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注重STS教育。英国仍然在科技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曾经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当前仍然在科技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战后有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高中物理教材的先进性是英国保持其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高中物理教材包括Advancing Physics AS与Advancing Physics A2,分别在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使用。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部分在英国被划归到数学学科中,由数学教师上课。

(一)英国物理教材的最大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

1. 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规律原理往往以某一实例引入,介绍相关理论。或者使用真实生动的图片来说明问题。

2. 强调知识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生活。英国教材是为了应用介绍知识,而中国教材是为了知识介绍应用。英国教材中,各章节的标题均与应用有关,因此很难从目录中看出里面介绍了什么知识点。相比之下,中国教材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理论性强,但应用性差。国内教材讲解应用实例时往往蜻蜓点水,没有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关于光盘的存储原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计算机教材上说,凹处表示1,凸处表示0.有一位教授说,凹处表示0,凸处表示1.而英国高中物理教材上说,平坦处表示0,凹凸交界处表示1.也就是说,凹的平坦处和凸的平坦处都表示0,只有凹凸交界处才表示1,因为凹凸交界处出现光程差,发生光的干涉现象而被探测器检测到。为了说明这个原理,英国教材用一系列的图片来表示,其中包括一张光盘表面的显微照片。

3. 注重物理和科技的联系,例如,在介绍光电池时,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图片来举例。加强近代物理和前沿科学的介绍,教材中有两章专门介绍量子论,有些物理知识不要求高中生掌握,但教材还是提了一下,学生能够了解到前沿科学的概况。

4. 注重物理和社会的联系,如在教材中有介绍环保、科学史、解释常见问题、渗透各种先进思想、启发思维、面向未来世界等方面的内容。

(二)美国物理教材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生活化、兴趣化、人文化,它也突出表现了美国的那种尚个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生活化。美国教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呈现方式上不追求叙述上的严格,淡化定量研究,强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物理与实际生活、自然现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2)人文化。物理学既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同时也富含优秀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学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3)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三)中国现阶段以及相当长时间内物理教育改革潮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仅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选材广泛,问题中心基于学生生活和经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1. 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习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渗透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使中学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这种渗透,不断修正已有的陈旧科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变化着的动态的体系。

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科学思想在新教材中的渗透体现在科学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上,并从两个方向建立理论与应用的联系:一个方向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5. 学科教育中还要渗透道德教育;是非辨别能力。我们的新教材注重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并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

总之,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物理教育思想,我们培养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美德,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敬业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有道德的人。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整个物理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能让学科、国家、个人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内外STS课程设置与研究.古船.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张同恂.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徐仲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篇5:物理教育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获得教育教学的初步训练,能在中学物理教学和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适用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修业年限:学制3年。相近专业:应用物理学、应用电子技术。

二、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物理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物理教学论、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学、电工电子技术等。

专业课程:力学、热学与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物理、量子力学、普物实验、电工学、电子电路基础及实验、微机原理、专业英语、检测与转换、电子测量

技能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物理教学论、教学技能、科技制作创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技能训练、电工电子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三、毕业生毕业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⑴.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掌握数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学实验方法;

⑶.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获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⑷.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⑸.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四、就业适用方向:

毕业后适合到中等学校从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工作,也适合从事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专业代号:B070202;专业名称:物理教育(独立本科段)*

注:“标准号”为2002年以前使用

类型序课程代标准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号 码 号 1 001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必考 2 00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必考 3 003 04729大学语文 4 必考 4 004 02198 3557 线性代数 3 必考 5 005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6 必考 6 006 02040理论力学

(二)5 必考 7 007 02034电动力学 5 必考 8 008 02035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5 必考 9 009 02036量子力学 6 必考 10 010 02344数字电路 3.5 必考 11 010 02345数字电路 0.5 必考 12 011 01307微机原理及应用 1 必考 13 011 04549微机原理及应用 5 必考 14 012 02038近代物理实验 5 必考 15 013 02031中学物理教学法 5 必考

不计学014 06999毕业论文 必考

分101 00015 3022 英语

(二)14 选考 18 102 07086当代物理学发展 4 选考 19 103 11438物理教育测量 6 选考 20 104 11439物理学方法论 4 选考 21 201 02022力学 5 加考 22 202 02023热学 4 加考 23 203 02024光学 4 加考 24 204 02025电磁学 4 加考 25 204 05922电磁学 2 加考 26 231 00024 3021 普通逻辑 4 加考

考试方式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相关说明

开考方式 面向社会

报考范围 全省及港澳地区 主考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

必考课程14门,共60学分;选考课程4门,共28学分;加考课程5门,课程设置

共23学分;

毕业要求

说明

备注1、101至104课程中须选考不少于14学分。

2、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须加考231课程。

3、物理、物理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4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4、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

篇6:物理教育叙事故事

背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是物理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描述故事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来进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做法有: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让学生思考猜测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水会不会流下来?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会掉下来水也会流下来,还有的学生说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下来,每一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谜底的解开,当实验结果为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是,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反思:

篇7: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高一物理

邓德安

教学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与听课中,发现真正符合这些标准,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教学引入却不算多,现将自己的所见一二交与同事们交流汇报。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案例二:在《自感》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请一位同学进入设计的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有点悬念),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3、“猜想比知识更重要”。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做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或提出预期的看法。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胡猜瞎想,同时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严密性、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猜想思维的倾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往往从问题、猜想开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让思维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好方法。

篇8:物理教育 学

物理文化的作用从一个例子中能得到:伽利略为批驳亚里士多德落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重量成正比这一学说, 他先运用推理得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错误;接着, 他提出了一个假说: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 即经过相等的时间, 速度的变化相等;然后, 他设计斜面实验来验证他的猜想。过程如下: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 连续做多次。实验结果表明, 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使结果更可靠, 他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面的操作, 得到结果相同, 证明他猜想正确;最后, 他把结论进行延伸, 把这一结果外推到了自由落体运动上。伽利略在他的《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的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的推导, 运用抽象思维、数学推理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后人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物理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方面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来巩固理解。比如组织学生探究物体浮沉现象的规律的活动, 一般过程:第一步, 让学生意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有关, 物体排开的液体越多, 那它所受的浮力越大, 反之就越小。我们设计一个小活动:“用防水纸折成小船来进行载重比赛”, 让各个小组把防水纸折成所需的形状, 让它能够承载小钢珠浮在水面上, 比哪一组所载的钢珠多;第二步, 使学生确认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 可设计另一个实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开液体多少的联系, 如在脸盆里注入一定量的水, 再在里面放入一个盖紧盖子的空塑料瓶, 接着去按塑料瓶, 结果越往下按, 所用的力就越大, 而塑料瓶的重量没变, 从中得出结论;第三步,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有定量关系;第四步, 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法进行测量:l)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2) 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第五步, 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初步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这一过程, 提高他们的物理科学素养。

同时, 物理科学从产生到发展一刻也没有脱离社会的影响, 反过来, 物理科学也一直对社会发生着作用。比如通过学习物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可以使人们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蛊惑等。如一个人在一口撞钟旁用锤子锤一下, 有时在另一个地方的另一口钟也会跟着响起来, 古代人会认为这是牛鬼蛇神在作怪, 但现在学了物理, 就知道是共鸣现象。还有像闪电, 也并非人类做了坏事, 触怒天神, 而是由于云层间正、负电荷相碰撞。学生通过接受物理教育, 了解知识, 学会运用。像在物理课堂上通过上述现象及类似例子的解释, 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是物理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发展, 并不全是美好的, 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 用科学技术给生命和生存环境造成各种危害。如物理科学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核能的开发利用, 但也有了核武器危害人类;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已迅速深入到社会各领域, 发展更为迅速, 但有很多少年儿童沉醉于电子游戏而荒废学业, 还有很多人利用网络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 运用法律或道德手段来规范科学活动和行为。作为教师, 要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科学素养, 为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由此看来, 物理教育中融入物理文化, 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那么, 这对物理教师有什么要求呢?

首先, 作为物理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更直接地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但因物理学科的深奥使很多人敬而远之, 因此, 物理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 (L.I.RABI) 所说:“只有把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 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相称的智慧的顶点。”如高中物理课本第一册序言中, 从空间尺度来看“物理学的最小研究对象是数量级约为10-15m的微观粒子, 最大研究对象是数量级为 (1026——1027) m的宇宙”;从时间尺度来看“物质世纪的时间尺度从1018s到10-25s, 共跨越了43~44个数量级, ”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蛇形圆图案”, 展现了一幅壮美的“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特征, 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的图景”;从远距离输电到超导磁悬浮;从天气预报到航天飞机、两弹一星……它从物理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激发起对科学的兴趣。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法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纪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乐于深入其中。

其次, 要善于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学习人类认识自然的艰辛和奋斗历程, 如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等, 凝聚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奋斗历程, 在学习中要使学生熟悉科学家的一些思维方式,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还要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中兴趣及科学素养重要性, 体会到科学家和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理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通过教育, 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现在, 基础教育改革正轰轰烈烈进行着, 作为物理教师, 要着提高学生物理文化素养这一目的, 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策三主编.《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9:中学物理美与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09—01

物理美是物理发展的动力,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物理教育则是物理人才培养、物理知识探索的手段,其中美学因素直接影响着未来物理人才的素质。物理美能增进主体对物理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它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物理教育必须将物理中所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受到美的熏陶。

一、物理美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认为物理抽象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日常物理教学中忽视了对物理美的启发和发现,因为缺少了美的因素,就会使物理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物理美不是像一幅画、一尊雕塑的美那样外显,而是融含于物理知识之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和提示。这就需要教师去提高自身素质,对教材中的美进行深入地挖掘、收集。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挖掘物理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美

1.对称美。千百年历史的进化造就了无数完美对称的东西,使人们总乐于欣赏和追求各种各样的对称美。物理美也一样,其对称美处处皆是。如时空对称中有:时间对称、空间对称、时间空间对称;直观形象上的对称有:杠杆的平衡左右对称、平面镜成像中的物与像的对称、磁体的NS两极对称、电荷的正负对称、电磁场在空间上的对称。这些对称都是很美的自然对称现象。

善于发现和应用对称美,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如在电磁学的发展中,物理学家认识到,电与磁是相对称的:电荷有正负、磁体有南北,电与磁之间有相似的作用力。而且通过长期的艰苦研究认识到电能生磁;由电能生磁,继而认识到磁能生电。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对电和磁的进一步研究,又认识到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从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但在磁现象中到如今却还没有发现磁单极子,寻找磁单极子研究又在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

2.简洁美。中学物理的许多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容等)就是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形式非常的简洁;而各种物理规律又都能用数学形式严谨、简洁地表达出来。如牛顿三大定律将宏观低速领域中众多运动现象简明而完美地概括起来,使低速宏观领域的各种机械运动按牛顿定律井然有序地运行。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相对性原理从力学扩展到整个物理学领域,使牛顿力学成为相对论的特例。相对论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概括出简洁的规律,给人们简明清晰真实的美感。

3.和谐美。和谐是指由于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相互间恰到好处而在整体上显现的协调美。和谐的美给人以恰如其分、浑然一体的美感。物理中的和谐美是由物理学揭示自然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的规律在整体上的和谐性而产生的美感。

古人以圆为美,哥白尼就用圆形轨道建立了日心说的宇宙图像;开普勒行星三定律提出了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扩大了美的范围使行星运动具有多样性的美;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椭圆轨道的运动,运动的椭圆比静态的椭圆更具有动态美。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挖掘、收集教材中物理美因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并应用物理美去提高其物理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外,还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对其他美的形态的认同、欣赏,提高美的直觉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庄重,给学生以视觉美;其次要以认真的教学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丰富的学识、执著的追求感染学生;第三还要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把学生带入物理美的境界,让学生从心里喜欢物理、热爱物理,主动地去感受物理的美妙。

篇10:物理素质教育

对物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许多年,但是进展比较慢,原因在哪里?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我建议这应该从高一的学生抓起。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

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重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手足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上一篇:作文中的短语下一篇:《真实的雷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