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2024-04-30

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共8篇)

篇1: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这信息化的大潮中,医药行业同样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就信息化在医药企业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意义

1、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产品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企业信息化建设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实现信息化,往往首先要做业务流程的重组,这些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使管理更加细化。尤其在研发和生产领域的信息化更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竞争。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已经是必然。如何面对国际化的竞争?信息化显然是一个支撑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的战略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撑,企业根本无法开展国际化经营。

(3)企业信息化建设助力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所谓管理搭台,经营唱戏。信息化不仅支撑着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更是企业管理者实

现经营管理把控的重要工具,良好的数据挖掘和呈现,更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为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制药企业信息化建设范围

医药行业信息化范围广泛,内容庞杂。

从行业产业链来说,包括药品研发、批文、生产制造、厂家上市的广告宣传、销售时的储存、运输、医院药店的临床应用和零售等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特点要求。制药企业信息化涵盖了医药行业的绝大部分环节和内容。

从企业自身管理经营来说,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行政事务管理等等各个方面。

三、我国制药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阶段和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总体上要依托于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规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适应企业的发展

规划。信息化是支撑企业经营发展的,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帮助

企业如何更快更好的达到企业管理及经营发展目标。所以,企业在制定信息化

规划是,需要紧紧围绕企业管理和经营目标,制定相应的信息化目标。切不可

不顾企业自身实际和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盲目追求先进的信息化概念,或者照搬照抄行业先进企业经验。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否

则,只会欲速不达,甚至对企业经营造成障碍。如: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我国零售行业的销售比重和优势也日益凸显。但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直

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国家对药品流通的监管必须十分严格,每一种类

批次的销售信息必须严格做到可追溯,这就给医药的电子商务从技术上、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上、监管人员机构上、经营实体资质上等等各个方面提出很多

问题,所以,近些年尽管在其他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在医药流通领域,还处在试点和相关政策摸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须根据自身实际,决定要

不要向国家申请试点进行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因为一旦实施,不仅意味着大

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一旦有失误,有可能面临由于政策不健全

等原因给企业造成的严重的负面风险。

第二,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

较高的队伍。这些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十分熟悉企业的经

营的发展阶段和经营政策和企业文化,盲目引进不一定适合或认同企业发展策

略和文化。另外因为信息化人员队伍要求综合素质较多,队伍中人员必然各有

侧重,如何实现团队的一加一大于二,也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另外,信息化

团队必须充分了解业务。具体到制药行业,还有一点就是要求人员除了了解企

业自身外,还要了解国家和行业政策,如GMP、GSP等各种认证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第三,企业标准化的建设。有了以上两点的基础支撑,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标准化的建

设,尤其是对信息化影响较大的管理标准化。业务流程再造(BPR),往往是企

业信息化必经的步骤,通过流程的再造,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细化管理标准,提高企业管理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为信息系统的实施提供基础。制药行业的标

准化还要兼顾到国家政策和行业特点,如QA、QC部门的设置相对于其他行业

更加重要。

第四,信息系统的选型和实施。信息系统的选型和实施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信息系

统根据企业管理业务的不同,有很多种。如侧重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等等。产品的选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系统的实施往往经历

了需求调研、蓝图规划、实施、上线等多个环节。大型系统的实施过程往往是

对企业管理的严峻考验,这不仅仅是因为信息系统实施过程错综复杂,更因为

信息化往往伴随着企业各个部门的利益博弈。在很大程度上,系统实施的过程

往往是风险的管理过程。系统实施往往面临如下的阻碍:

1.对信息化认识的偏差。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存在偏差,提出

一些超出信息化范围的需求或者期望,这将直接导致项目实施的失败。

2.部门利益的纠葛。如刚才提到的,大型信息化往往伴随着企业内部权责利的再分配,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推动。

3.工作习惯的改变。系统的实施,往往彻底改变人们的日常工作习惯,这对

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往往是个考验。

4.计划和成果目标的科学性。实施计划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产品和业务的充

分认识上,而系统实施双方,往往为了缩减实施成本和周期,制定出不合实际的计划和成果目标。

5.除了以上这些通常的风险外,由于制药行业受国家政策监管的特殊性,对

信息系统往往有着严格的要求。如GMP、GSP、FDA等都要求制药行业的信

息系统必须符合认证的相关条款,而这些法规中关于信息系统的条款往往

只是原则性的,并无相关的解释细则。这就需要系统实施双方深入理解法

规精神,充分借鉴行业经验,认真组织法规认证所需资料。否则,虽然系

统运行正常,但无法通过认证,人员仍然需要手工处理业务,不仅工作量

大,而且政策风险也很大。

第五,信息化的日常管理。信息化是伴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整个过程的,并不是一时

一事的工作。信息化对企业业务的支撑不仅仅是表现在信息系统的实施上线,系统后续的管理和应用是伴随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常态化的工作。很多企

业管理者认为,系统上线,万事大吉,这是十分错误的。上线后如何深入的管

理和挖掘出对经营决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才是信息化的目

标。而现实中太多的企业系统上线之后系统往往无人管理,面临瘫痪,造成前

期所有工作变得毫无价值。所以,成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组织,从制度上保证

信息化的成果和持续推进,使信息化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手段,才是正确的选

择。

四、制药企业信息化现状

第一、自身意识不够。信息化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第二、距离信息化目标还差很远。如上所述,由于管理者认知的偏差,缺乏对企业日常信息的管理和挖掘、分析,信息化也并没有覆盖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使信息化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

第三、信息化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信息化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撑,理应有科学的战略规划。但由于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企业缺乏经营战略的规划,更没有相应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有的企业虽然有相应的战略规划,但往往束之高阁,无法落实。

第四、信息化基础管理不够。如组织制度建设上,目前很多制药企业没有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处在经营管理的边缘。人员组织的缺乏和组织职责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信息

化目标的无法达成。

第五、制药企业在信息系统认证注册的合规性,尤其是国外的注册认证合规性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总结和沉淀。

总之,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实践,从中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通过构筑企业信息化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资源共享,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企业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经营机制,帮助企业快速、稳步的发展。

王志刚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篇2: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制药企业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道坎。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手段、降低成本正是成功的医药企业得以制胜的“名医良方”。

制药行业信息化现状

制药企业一般包括四大类:药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和玻璃仪器。作为典型的连续型生产制造型医药企业,由于生产药品和化学试剂等特殊商品,制药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业特征:如药品类别繁多;编码无规律,有效期须进行严格控制;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性;销售范围广,各销售片区、各品种的销售情况不易从总体上把握;药品定价影响因素多而复杂,销售终端资源(医院、药店)难以控制;药品更新快,但新品的研发周期长等。

另外,以药医分离、连锁经营、GSP达标为标志,封闭了近50年的医药产品流通四级批发制被完全打破。在沉重的市场压力下,如何把药品卖出去,成了各家企业经营的核心。因此,机制创新、优化流程、强化管理成了各大制药企业的重头戏。面临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要启用新的营销模式。因此,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手段已经刻不容缓,经营和管理必须依托于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开展。

医药信息化涉及到哪些软件呢?从药品流通角度来说目前有几个环节。第一个是生产厂家的内部管理,主要涉及到ERP系统;从生产厂家到批发企业、配送企业、医院的过程,则涉及到物流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和CRM系统等;医院里还有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据介绍,目前大约20%的大中型制药企业已经实施完成ERP的实施,并主要是集中在进、销、存及财务等模块;而大约有50%的制药企业正在推进和实施ERP,也基本上集中在供应链、分销、资金管理等领域。从当前一些制药企业实施ERP的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营销做起。

制药信息化六大不足

随着医药流通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全面推行和定点药店的实施,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开始有较大的发展,但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如医院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制药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的信息化相对于医院落差较大。目前,制药行业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有待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管理数据,来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机制问题。二是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现代制药企业一般都形成了以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生态链模式,涵盖的终端包括药品零售商、医院等,有的制药企业还有专门的药店零售连锁终端,因此连锁对中国药企来讲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不健全的配送模式跟信息化系统结合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融合。

三是扩展规模时不顾信息化的能力。在国家宣布扶持组建制药企业百强和销售终端50强的政策下,出现了盲目扩张,而管理系统并没有跟上的现象。

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五是连锁企业缺乏有效的连锁化业务管理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分销物流系统缺乏。六是医药企业选择系统的时候,重表面轻内核、重产品轻实施、重产品初期运行轻维护和服务。

制药信息化九大需求

企业需要的管理软件有九种,中国制药企业最需要物流管理,这是中国企业要走的第一步。物流管理软件可以使企业决策人非常清楚原材料、零配件、成品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毛利及流转录用等情况。物流管理也可以延伸到业务管理,对药店来讲就是药店连锁。

建立了物流管理以后第二步是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一定是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以后,企业需要在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中对工作人员的参与时间、实施成本、人员素质、技能需求以及所需的培训项目等进行管理。

第四是产品设计管理。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非常需要把产品从创意开始,到产品调研、产品设计、产品设置、产品工艺等过程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

第五是财务成本核算。管理会计是企业最需要的,只有在对物流成本管理很清楚,对人力成本的分析也很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财务成本核算。产品设计管理软件也要在财务成本核算软件之前实行,这样就使企业的每一项投入都可以非常精确地计量。财务成本核算不仅需要对具体的物品、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还要对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资金成本、固定资产管理等企业相关成本进行管理。

第六是财务报告。中国加入WTO以后对财务报告有很大需求,因为各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张票在各个国家的财务属性可能完全不一样。现在香港就有这种企业,它会花几百万港币把凭证在香港重新做,因为内地的情况根本不符合香港财务制度的要求。

第七是财务报告分析。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软件,使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单位的财务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八是企业决策分析。企业领导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的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分析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第九是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即ERP,然后进行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健全的医药生态链信息化系统,这是最后一步建设系统。

制药企业管理信息化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我国制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10多年的历史,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企业信息化规模、层次和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制药企业加入WTO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制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如何通过实施GMP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向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如何准确把握外部市场,了解企业经营现状,整合企业内外供应链?如何精细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制药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协助其有效地在GMP规范下有效地管理生产经营流程,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制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

全面质量管理

以GMP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软件技术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到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GMP标准,确保药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严格批次管理,以确认实现不良产品的追踪溯源,从源头上解决质量问题。其基本核心是以用户为

中心,强调提高人员素质、工作质量、工序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快速响应市场

通过实施企业ERP,梳理和优化企业运作流程,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实施销售与分销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系统,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规范市场运作,加强渠道管理,密切经销商与企业的合作管理,提升销售服务水平。以营销为龙头,通过对渠道的掌控,有效管理市场需求,精确市场预测,以计划为核心,全面协调采购、生产、销售、发运等关键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业务协同,快速响应渠道和市场需求。为各层级决策者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及灵活的预测分析,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辅助领导决策。

精细成本控制

篇3:浅析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

一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 电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电力系统通信方面, 在“引进、消化、开发、创新”方针的指引下, 在全国建成了以光纤盒数字微波为主、卫星、电力线载波、电缆、无线电等多宗通信方式并存的电力通信系统, 并形成了立体化的通信网络, 确保电力生产的通信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自2003年年底以来, 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各区域、省电力公司的广域网、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区域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办公局域网, 以及区域、省电力公司广域网。

在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方面, 始终坚持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等多层面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同时强调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和安全性管理两个方面。

(二) 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在电网调度方面, 通过对旧系统的改造和对新系统的建设, 在大区电网和跨大区电网的运营环境中, 通过加强对电网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建设, 逐步建成电力光纤数字数据网络, 在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方面充分发挥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通过加快电力营销系统和电力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的建设, 实现了利用商业银行网点进行电费结算, 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灵活的缴费方式, 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响应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电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发电企业信息系统。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注重多重管理职能的凝聚, 另一方面注重国产信息系统的普及。

在对电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国电信息中心已经建成以国内电力刊物和电力标准为主的数据库检索系统。电力规划勘测设计企业通过通过将计算机工程数学计算应用到电力和水电规划设计之中, 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网络为支撑, 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和规划设计水平。

二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一) 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由于电力行业术语国家垄断行业, 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 曾经在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相对于电力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关于企业管理的革新处于落后状态。在先进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模式的矛盾中, 造成了大量对信息系统效率的浪费, 很多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从电力行业本身的管理特点而言, 由于其生产过程中不仅有与一般制造业相同的信息流和物质流, 还包括了连续的能源流。比如, 处于发电环节的电厂在生产过程中就需要燃料、锅炉、汽机、发电、热工、通信等众多功能部门的配合。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 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因而,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电力企业的管理是个更为复杂的大系统。在销售和使用方面, 由于电力的消费特点, 发电、送电、配电和变电过程都是同步进行的, 这种不具备时效性和追溯性的产品特性要求高度的一体化管理信息集成。也就是说, 电力企业的生产销售特点要求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在内外协同、一体化集成方面有更强的支持性。

(二) 电力行业的信息化需要统一的标准体系

在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各个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都不统一, 从而造成了大量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是内部信息孤岛。由于前文所述的电力企业生产与销售的特点, 信息孤岛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之间的协同作业与信息共享, 从而制约了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三) 电力行业的信息化需要统一的规划

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业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一企业内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统一规划, 以满足信息共享、协同开展业务的需要, 也有助于实现一体化决策。二是在信息化组织的建设方面需要统一规划。比如, 相应的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等, 以保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软硬件配置需要统一规划。目前, 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 很多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的购置上, 而忽视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 这种软硬件不统一的情况也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三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

(一) 坚持信息化建设深度与广度并重

首先, 在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上, 借鉴国外先进电力企业的运营经验, 搭建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燃料采购、招标以及电力市场交易, 以节约采购与交易成本。也就是说, 需要我国电力企业借助信息化建设的契机, 从传统商务模式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变。

其次,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扩展。电力企业的ERP系统不能仅仅只是实现生产、物资、营销、财务等核心业务模块, 而应该在此基础上从单项应用向全面应用拓展。

最后,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应该从业务处理层面向综合决策支持方向转变。在实现了借助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记录和信息统计等功能之后, 需要进一步向优化组织生产设计、协同商务办公等应用方面探索。通过建立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对信息进行增值利用, 为企业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 推广统一的电力行业信息化评价标准

在电力行业的信息化过程中推广统一的评级标准, 有利于实现电力企业之间的协同商务和信息共享。由于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多维复杂的局系统, 因而其评价体系要向着数量化、客观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比如, 目前主流的理论分析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观程度较大, 因而在各因素权重的确定方面应该采用层次分析方法, 以增加科学性和客观性。

未来电力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运行水平、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效益指数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设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以实用性、先进性为指导, 使之涵盖生产、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同时, 所选指标尽量与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数据衔接, 便于数据采集和统计, 力求全面反映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化水平。

(三) 注重信息集成和一体化平台建设

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 主要是为了实现单一目标而设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比如电网分析决策系统、企业级ERP系统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为了提升IT构架的整体运作效率和价值, 需要将单项任务的应用整合融入系统, 以实现电网支撑数字化、业务管理信息化、分析决策智能化的目标。

从电力企业的角度, 在整体集成的同时, 还要注重特色应用的开发。比如, 作为大型的电力企业, 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完成年金管理这项耗时耗力的任务, 就可以采取总部制定政策集中监控缴费, 同时下属单位具体核算执行的管理模式, 对于日常的预算、核算、收益分配、账目结转、汇总上报等工作量大的任务, 借助金蝶的HR系统, 从而帮助电力企业实现高效的年金管理。

(四) 加强应急管理及数据安全性监管

随着电力能源的供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也对电网企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全国各类电力企业, 尤其是电网企业需要加快建设具备监测监控、信息报告、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 以保证各级应急机构的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 最终形成监管机构、地方各级政府、各电力企业能够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尽可能减少电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基于电力行业的运营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其信息化过程中所必需的基础数据的获取、经营信息的移交、数据信息的使用等, 对安全性及合法性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公安部等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电监会也结合相关规定加快对行业内信息使用的规范。同时, 对数据的采集、加工及运用设置了相应的行业资质约束, 对软件企业的行业经验、专业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进行严格审核, 以确保电力企业、特别是电网运行的安全。

(五) 移动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力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3G技术、RFID技术和LBS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并逐渐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 特别是成为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的新举措。比如, 针对电网企业覆盖面广、作业分散的特点, 电网企业将移动技术运用到了数据采集、移动营销等多个业务领域,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四总结

目前, 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 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评级标准体系和统一的规划。针对这些问题, 在未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 需要坚持信息化建设深度与广度并重, 推广统一的电力行业信息化评价标准, 注重信息集成和一体化平台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及数据安全性监管, 推进移动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力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杰.推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国电力企业管理[J].2011.8

篇4: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物资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建设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决策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二、中石油物资信息化建设已具规模

近几年来,中石油信息化建设已具规模,中石油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也逐渐取得了一定成果,物资采购信息化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1998年按照大庆石油管理局物资系统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庆油田物资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系统建设遵循“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将物资集团所属单位各自独立的账目整合到一起,实现了业务、财务、库房数据的集中统一,达到了物资管理和信息化的高度结合。

2000年中石油建立了“能源一号”物资交易平台,实现了大宗物资、战略物资的交易管理。

2002年,长庆油田电子商务系统着手建设,长庆油田分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全油田公司陕甘宁蒙四省区的统一电子商务平台物资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油田公司的数据共享,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手工运作模式,缩短了物资的采供时间。

2000年至2008年间中石油下属地区公司等多家单位相继建设了地区公司级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物资采购业务“计划、交易、仓储、配送、结算”的全过程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以手工单据传递来处理业务的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传统物流向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转变。

2008年,集团公司开始着手信息化“顶层”建设,实现集团公司范围内信息共享,ERP信息管理平台应运而生。以SAP系统为代表的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

2010年7月集团公司物资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开始着手建设,物采系统是集团公司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也是支撑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业务系统,物采平台通过与ERP系统双向集成,实现物资采购从计划到采购交易,直至结算的全过程管理,并将供应商、目录、价格等管理环节融入其中,并通过外部门户实现了和供应商的协同,实现了物资采购交易与管理一体化。

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规范了油田物资采购行为,统一了物资采供业务处理流程,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从基础性向应用性、从局部性向全局性、从分散性向集中性建设与管理的转变,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

三、物资信息化高速发展背后的问题

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收到了一定效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积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但物资采购信息化的实施还面临着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首先是业务的复杂多变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重组和资产重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业务模式等更加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信息化项目就必须具备能满足这些变化要求的能力。

其次是IT产业格局和技术快速发展,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保护、IT成本控制等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在众多中石油物资采购所涉及的信息系统中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信息不共享,现有的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二是行业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应用多是以条、块为主,开发比较分散,也基本是相互独立的,形成较多的“信息烟囱”;三是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对总体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要求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

四、怎么去建设物资采购信息化系统是当前要探讨的问题

根据诺兰模型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研究成果表明,信息系统发展可概括为: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及五要素模型。中石油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整体上处于普及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系统林立,耗资甚大,而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行业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综合利用、深度挖掘等问题,也就是向成熟阶段过渡。

(一)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是坚持以信息化促进采购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建立统一标准业务流、统一操作平台、统一数据库的物资采购信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面向用户端集成,努力实现系统集成、有效整合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二是在采购企业上下贯通并与供应商之间搭起了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采购透明度,实现物资采购“高效、公平、公正”的管理目标。

(二)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

一是在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为核心的领导下建设物资采购信息数据中心,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数据集中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加强物资采购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制定。标准化工作是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是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前提。

三是加强与勘探生产版块中其它专业系统的对接和融合。“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体现了物资采购工作在生产企业中地位的重要性,同时,要充分考虑与“跨部门、跨行业”系统的无缝对接,确保顶层专业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准确分析物资采购信息与生产建设信息,做到合理组织供应、节约运营成本。

四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与经营管理实际的有机结合。信息化项目建设不能停留在纯技术层面,系统构建不能脱离经营业务和管理实际。具体表现在,信息系统有一套理想化设计的流程,而经营业务却在走另一条传统的程序。

五是加强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在不同的关联系统中不能完整传递,信息数据的不完整,影响整体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决策失去参考价值。

从中石油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来看,中石油正在朝以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企业转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需要突出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网络整合、平台整合、数据整合、安策整合、技能整合、制度整合、观念整合。但是信息化建设由分散到统一、由增长到成熟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玉凯.如何走高效电子政务之路[J].数码世界2008,(8).

[2]杨凯.数据挖掘技术在中石油ERP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7).

作者简介

篇5: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0年2月12日, 历经5年修订、2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 (简称新版GMP) 正式发布实施, 并规定于201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由此开始, 对于制药企业关于工艺、设备、管理等企业核心的一次大洗牌已经在所难免。随着行业大洗牌进行的同时, 制药企业新一轮的设备改造高峰也随之而来。

目前, 我国制药装备企业已达800余家, 年产值约150亿元,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药装备生产大国, 但远非制药装备生产强国。我国目前的行业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强、行业整体生产工艺水平不高、制药装备企业价低、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产品效率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等现状。如何选择合适的、安全的、符合最新标准的制药设备成为摆在众多制药企业面前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新版GMP对制药企业设备选择的影响, 分析制药设备企业在新情况下的SWOT现状, 进而探讨制药设备企业发展的方向, 探寻新的企业竞争战略。

1 新版GMP对制药企业设备选择的影响

1.1 新版GMP调整了无菌制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新版GMP在硬件要求上有很大提高, 更加强调生产过程的无菌、净化要求;在软件管理上, 对人员的管理、偏差的处理、文件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回顾等也有很大提高。此标准预示着无菌产品现有的厂房、设施需要重新进行系统改造或推倒重建, 部分设备需要更新, 公用系统也需要升级改造, 企业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改造。合理的工艺布局和设施、设备的选型成为符合GMP要求的关键。

1.2 新版GMP增加了对设备设施的要求

新版GMP对厂房设施的要求, 包括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 并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 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按照标准设置A级、B级、C级、D级区, 生产操作区洁净度的重新划分均涉及到人流、物流和废弃物路线的改变, 洁净级别的提高带来的将是能耗的增加, 合理布局、减少交叉污染和确保能耗降到最低是改造的关键。

1.3 新版GMP对产品内在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新版GMP对产品内在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加强杂质分析, 需购置核磁、质谱、制备液相等检测仪器;为加强原辅材料、中间体的控制, GC、HPLC将需要添置或更新;而要实现洁净级别的静态和动态监测, 除了尘埃粒子、沉降菌、浮游菌外, 还增加了接触碟等的检测。另外, 为满足新版GMP附录一的要求, 无菌验证方面和日常检测中需要的仪器, 如温场验证仪、过滤系统完整性测试仪、高效过滤器完整性检测仪等必须充足, 部分检测项目已成为日常检测的一部分。

2 制药设备企业SWOT分析

根据上述新版GMP对制药设备选择的影响, 结合现今国内外情况, 对我国制药设备企业进行SWOT分析如下:

2.1 优势 (Strength)

同国外的制药设备厂家相比, 国内的制药设备厂家生产产品的成本低, 这是显而易见的, 国内厂家生产的许多设备的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几分之一, 在竞争上有绝对的优势, 并且由于不存在汇率问题, 所以是相对稳定的。国内制药装备企业同国内药厂之间的沟通没有时差、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也更为方便。在国内市场的交易中, 国内企业不用进行远洋运输, 交货更为及时。同样对设备的技术服务也更为及时。同时, 由于国产设备对包装材料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所以这又间接使客户节约了成本。对中药生产厂家来说, 国内设备更能适应中药的特性。

2.2 劣势 (Weakness)

国内设备的技术含量比欧美产品低, 标准认证不全面, 外观精美度和操作简易性也稍差。产品附加值低, 性价比差, 部分制药装备企业竞相压价, 严重影响行业发展。而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制药企业对洁净级别、安全性能、检测精度要求的提高, 国内制药设备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被压缩。另外, 国内很少有厂家能够提供从制剂到末端包装整套生产线, 而欧美厂商能提供从药厂设计开始, 包括新药研发、认证咨询服务、技术培训到固体、液体制剂全套设备的供应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与之相比, 国内厂商仍存在不少差距。

2.3 机遇 (Opportunity)

新版GMP实施后, 医药企业为了能通过认证, 会大幅度地进行技术改造, 对制药设备的需求会大量增加。近年各种流行病的接连传播, 使全世界都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关注, 国家和企业都加大了投资。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事业, 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用药规模的增加, 必然会使一些优势医药企业增建、扩建工厂, 这些都给国内的制药设备厂商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2.4 威胁 (Threat)

新版GMP的实施对设备要求越来越苛刻, 国产与国产、国产与进口、进口与进口制药设备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一些技术不达标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产品精度、寿命、安全性、洁净等级、环保要求等将成为制药设备选择重要的考量标准。设备创新、设备认证等成本将逐渐凸显出来。

3 针对SWOT分析确定企业竞争战略

3.1 设计生产围绕实际生产工艺展开

制药装备的基础是围绕药品的实际生产工艺来展开的, 有些制药设备厂商还没有真正理解实际生产工艺, 也不管制药厂提出的要求正确与否, 一味照搬, 装备从细处、深度、联机性、CIP等要求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所以, 设备供应商应当深入用户, 并结合新版GMP规范来进行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按照要求解决厂商所遇到的问题, 真正实现为用户服务。

3.2 强化设备的智能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

现在的制药设备中, 很大一部分存在技术附加值低、生产运行不稳定、操作复杂、后期维护麻烦等问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强化设备的智能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如国内洁净车间缺乏的SIP和CIP装置, 大部分国产设计仍存在密闭性不足、设备可靠性不够、验证的深度流于形式、计量管理技术缺乏、清洁技术设计不科学、清洁验证不完善、清洁SOP不够严谨等等问题, 而且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 隔离操作越来越多, 操作人员的素质不达标、风险意识和风险手段缺乏、系统意识不足的现象尤为突出, 所以对人员进行培训、编制URS、完善验证系统 (URS—DQ—IQ—OQ—PQ) 、完善清洁验证的同时, 需要设备更加强化其智能化、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3.3 加速高精端检测设备、无菌工艺设备的研发

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制药企业对产品的精度、设备卫生等级等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国内制药设备企业加速高精端检测设备、无菌工艺设备的研发。以新版GMP要求无菌制剂洁净级别改为A、B、C、D四级为例, 全国90%以上无菌产品生产企业将再次进行技术改造, 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如果国内企业能在无菌设备上有所突破, 必将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 占据优势。

3.4 以高性价比、高附加值为导向

随着制药企业的大洗牌和调整, 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 产业集中度提高, 靠量取胜已经无法保证企业的生存。新版的GMP也明确传达出一个信息:进一步推进制药产品的高质量, 就意味着需要更加高精度的装备来支持。制药企业也会不惜血本追求性价比更高、产品安全性更好的设备。所以, 制药装备企业应当以高性价比、高附加值的产品为导向, 从而顺应市场需求。

3.5 差异化战略

在GMP认证初期, 为了抢占市场, 很多制药设备厂匆匆上马, 造成生产设备雷同、生产能力浪费的现象, 企业不得不采用降价手段从而导致恶性竞争。长此以往, 必将造成偷工减料、低档配置问题的出现, 更不能确保整机质量和售后服务。为此, 企业应当根据用户目标和自身特点, 进行产品细化, 实现产品目标的聚焦化和战略的差异化。例如, 针对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药机企业应加强技术力量研制开发适合生产制造中药的设备。国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困难较大, 如果国外企业只为中国市场开发这一设备, 投资过大。除产品之外, 国内药机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售前售后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国外企业由于距离上的劣势, 参与这些活动相对困难。药机企业应同一些医药设计院、研究所合作, 参与药厂的新药开发、工艺改进工作, 加强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和对客户的培训等等, 以此赢得更多的客户。

3.6 总成本领先战略

与国外的产品相比, 国内设备的价格优势勿庸置疑。但随着进口关税的下调和合资企业增多, 这种优势趋于变小。并且制药机械是生产设备, 用户关心的不只是价格, 重要的是性价比, 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不能忽视质量和服务。国内企业应努力跟上国外最新的技术发展的脚步, 多参加国内外包装行业的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积极拓宽产品思路, 着力研发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制药机械厂商也应当积极地寻求合作, 扩大规模, 加强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 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使自己的成本低于竞争者。

3.7 人才的竞争

制药装备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它集制药工艺、化工机械、制冷、自动控制、包装机械、制造工艺、焊接等专业于一体。制药装备研发的思路就是要将这些相关专业贯穿整个设计确认的过程, 而现在能熟练兼顾其中多个专业的人才屈指可数。中国的设备厂商不能再只停留在仿制国外同类产品的阶段, 而是要继承创新。一个好设备的研发过程就是各专业中的高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过程。

4 结语

GMP不是护身符, 也不是通行证, 它只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大浪淘沙只有胜者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制药装备行业也唯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兴业杯参赛论文)

参考文献

[1]从量而质由大到强—我国制药装备行业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质量报, 2008-07-29

[2]新版GMP实施箭在弦上药企有备才能无患[N].中国医药报, 2010-01-18

[3]孙广友, 范存霞.浅谈制药设备GMP验证[J].机电信息, 2010 (2) :36~38

篇6:物流行业信息化利弊浅析

摘要:物流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物流行业因为竞争压力,不得不考虑利用互联网中的电子商务对物流内部实务进行指导,这对于我国整个物流行业都是一次革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内目前的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剖析了物流行业信息化的优点和缺点,指出了物流行业信息化是不可挡的社会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流;行业;信息化;利弊

一、我国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态势

(一)物流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低

我国物流行业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涉及的业务范围上,以中国邮政EMS为代表的中国物流业,已经进军国际市场,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中却很难获胜,因为国际物流巨头所拥有的网络和运输工具、运输线路等要远远强于我国。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还依然使用老式的物流传送、信息传递方式,对目前计算机网络所能够提供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视若无睹。

这就表示着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很低。而物流行业所需要的物流节点的信息汇集、物流运输工具的实时周转调度等等基础信息传递,都需要互联网作为依托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而我国目前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物流综合信息传递和调度系统。

(二)条码和射频技术缺失

条码和射频技术是物流行业中能够起到物品识别的作用。对于条码和射频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利用互联网进行鉴别和传输,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在我国,物流运输股过程中对物品的自动化管理很不到位,对于条码和射频技术的使用没有普及,很多物品仍然靠人为进行鉴别,这对于现代人们的快速、准确以及可获得的要求还差很远。

所以国外很多物流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市场,人们希望物流企业能够拥有发货快、递货准确、完整性强、可获得性高等特点,但是这对于我国国内的物流巨头EMS来说还不能够满足,所以更不要去考虑其他的小物流企业了。国际巨头拥有成熟的物流电子商务中心以及配套的卫星定位系统,对于物流的周转以及调度非常迅速,同时对条码和射频技术的运用已经实现自动化管理,这种自动识别功能能够从最大程度上节省货物在路上所耗费的时间,利用这种信息中心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物流企业的要求,所以我国国内的物流企业在国外巨头的技术壁垒压制下很难有所发展。

(三)定位功能利用不完善

我国国内的物流企业,在车辆以及节点货物调度上还没有做到灵活周转,甚至在很多节点上需要反复核对调动信息,对于已经在途中的运载工具进行实时调度非常困难。而当货物运载工具遇到山路或者天气情况而阻碍时,只能够等待,不能够快速选择其他途径,这就是我国国内的物流企业所具备的缺点。

而这种缺点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对于物流运载工具的定位程度不精确,对于道路信息不明朗,相对于国外的物流企业运用卫星对运载工具进行定位的手段来看,我国物流企业相差太远。民用卫星以及商业卫星的高成本,是阻碍我国物流行业进行实时定位的一个重要瓶颈。

二、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大趋势

(一)物流行业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持

电子商务是我国目前新型的一种商务发展平台,它利用互联网作为硬件基础,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能够为企业和个人之间提供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其拥有速度快、易接收、范围广、跨时空等诸多优点。而我国的物流企业,目前正需要这种平台的支持,如果能够将物流实务放到这种信息化平台上进行运作,那么其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电子商务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支持,物流行业只需要对其信息传递方式和内容加以简单的修改,便可以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来为物流行业服务。

(二)竞争促使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物流行业在我国国内市场主要有国外物流企业和国内企业相互竞争,而国外物流企业几乎全部都拥有完善的具备物流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调度平台,利用互联网中计算机节点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无论在速度、调度还是人们的苛刻要求上,都全面领先我国物流企业。

而竞争是否能够赢得胜利,在物流行业中主要就体现在是否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要求,如果一个物流企业经常因为种种问题而耽误送货时间,或者对于货物的完整性不负责任,那么很快就会失去大量客户,这样的企业也不会长久存在。我国国内很多物流企业,目前都还不具备将互联网完全纳入企业中去的能力,对于互联网的应用都还处在最初级的阶段。

所以我国物流企业应当正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竞争促使企业主不得不去考虑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物流行业服务,而这种思想,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曙光。

三、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利与弊

(一)信息化促进物流业更加成熟整体运作效率更高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物流企业成熟的标志。信息化后的物流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将领先于同行业,因为信息化网络的作用,成熟的物流企业将拥有无与伦比的速度和服务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物流系统朝数字化方向发展

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能够让整个物流企业全部实现信息化,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全部使用互联网进行互联,在整体上实现数字化。在物流的运作过程中,也需要数字化的支持,因为数字化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无与伦比,在大大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提供高效的查询、核对等内部服务。

2、结合数字定位技术增强节点与总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联

国际上的物流企业,对于数字定位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有些物流企业甚至动用卫星定位系统,这种实时监控、传输的信息流传递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实现。国外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很多行业内部,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最深,同时应用范围也最广。但是我国国内的各个行业,目前对互联网的应用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应用模式都还需要探索尝试,物流行业更是如此,对于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硬件搭设,而且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调度,这在国内都还需要抓紧部署。

但是物流企业一旦能够实现数字定位技术的成熟运用,那么物流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处理、节点与总部之间的信息传递、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等都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整个物流企业也能够得到飞速的发展。

3、物流行业向着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物流行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如同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一样,同样的信息中心以及运营调度模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最佳的运营模式和模型,而这种模式和模型往往都是确立规范、确立标准的雏形,一个行业一旦有了规范和标准,就标着着这个行业已经走入了成熟阶段,然而我国物流行业离这一步还很遥远。

结语

总体来说,物流行业信息化,优点大于缺点,在面对风险的同时换来的却是整个物流行业的飞速提升,不仅如此,物流企业还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改善服务,让客户满意,进而拥有与国际物流巨头相对抗的能力。(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2]王佐.用物流知识提炼物流信息[J].物流技术,2002,3.

[3]李洪海,程文明.GPS、GIS技术与数字物流[J].物流技术,2002,8.

[4]杨赞.浅析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的相关性[J].江苏商论,2003,3.

篇7: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医院的信息管理和服务能力。而近年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往往侧重于院内业务流程改造、技术和信息开发, 致力于于辅助医疗管理和临床咨询决策, 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等方面, 大多数医疗机构对于信息集中共享和知识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海量知识经验文档和医务工作者头脑中的隐形知识缺乏有效的共享和传播手段, 导致大量的经验无法传承。因而对于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型/研究型医院来说, 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网络信息共享空间, 从而促进科研合作、成果交流、经验共享和知识传播是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面临问题

临床医学是一种经验科学, 医务工作者只掌握书本知识, 并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临床经验这种隐形知识, 往往是评判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在绝大多数医疗机构, 类似临床经验这样的隐形知识部分存在于医务工作者头脑中, 部分显性化为日常研究文献、医疗笔记等文档内容分散存在医务工作者个人的PC, 缺乏有效的集中共享和传播手段, 且个人的业务技能很难转换为集体的共享资源。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 医院的科室划分正趋于精细化, 每个科室承担的诊疗任务不同, 而有些科室的诊治范围又是交叉和重叠的。当前各级医疗机构中各科室的隐形知识或者和个人临床经验一样存在于科室业务骨干的头脑中, 或者显性化为重要的经验学术文档分散存放在各科室PC中, 无法支持科室内部和科室间的知识共享与传播。面对以上问题, 提出“文档信息管理云”解决方案。

三、医疗行业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难点

在医疗机构建立在线信息共享空间是解决上述管理共享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信息共享空间完成对医院内部各种经验知识的统一集中共享、存储备份、全文检索、以及在线编辑/流转发布等增值服务, 协助各科室有效地集中存储和共享知识, 但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位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文档数据仓库, 也不仅仅是一个文档应用软件, 系统的构建将面临海量的知识文档管理和文档检索/编辑等云计算方面的技术挑战。采用云计算技术来为医院提供知识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 需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提供以文档信息为主的海量数字化文件安全可靠的存储管理和数据备份?

如何对这些海量小文件数据对象进行精细的组织归类?以方便用户按照业务习惯快速定位和使用这些文档?

如何在巨大存量的情况下快速响应数据的搜索查询和调阅请求?

如何为这些对象的长期保存提供成本可控的生命周期管理方案?

如何建立应用计算对这些数据的访问规则, 实现数据的可管可控?

四、解决方案建设设计

文档信息管理云选用内容管理平台作为平台构架的基础, 借助内容管理平台技术实现方式与前台应用无关的特性, 重点解决海量数据对象的安全存储管理要求, 为以知识文档为主的数据应用提供高效的并发访问性能。

文档信息管理云采用云计算思想进行构建, 从结构上可分为存储域、计算域、应用域三个组成部分。

存储域:采用云存储技术构建面向应用数据的统一存储空间, 根据系统规模、数据量、并发访问量、吞吐能力等要求, 可灵活支持DAS、i SCSI、NAS、SAN、云存储等各种类型存储, 由内容管理平台进行存储资源的统一配置管理。

计算域:作为文档信息管理云的核心部分, 以内容管理平台作为底层技术架构, 在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基础上提供面向应用支撑的计算服务, 内容管理平台为应用提供高可靠、高性能、灵活可配置的数据存储、管理、访问等基础服务, 使应用层设计更关注于客户使用过程和使用体验。

应用域:包括各类文档信息管理云的接入终端, 在云计算的架构下, 只要用户通过网络接入系统即可获得文档信息管理云提供的浩瀚的存储服务和充沛的计算服务, 不必再关心数据的存放位置、存储容量、主机性能等。

五、实现效果

云文档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要解决医疗行业在对以知识经验文档的集中管理共享、知识增值、数据安全三方面的业务需求, 协助医院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和存储平台, 提供集中知识库并统一管理医院知识资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基于Web的浏览器访问, 共享科室的文档和信息。同时, 该知识管理平台需要加入全文搜索、个人文档备份等新兴的技术元素, 将信息技术与医院日常工作的应用进行融合, 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办公环境。

构建用于医疗的知识信息集中管理/共享的信息系统需要统筹考虑医院之间关系、医疗业务流程、需求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一个医院为例, 该系统主要内容如下: (1) 实现经验文档的共享按照行业特性, 以医院内科室为维度进行组织和管理, 统一存储、统一应用; (2) 实现个人重要经验文档的备份, 以医务工作者为节点进行信息远程存储; (3) 管理的主要数据对象是文档, 提供基于海量小文件特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

通过上述的的建设方案, 需要实现以下效果:

●实现院内各科室经验知识云端存储和在线服务:文档信息管理云可为院内各科室提供知识文档集中存储管理服务, 各医疗机构可以按照按科室、学术小组等单位自定义知识文档集中和共享范围, 在指定范围内实现知识文档共享协作和发布。

●实现医务工作者个人数据云端共享和备份:文档信息管理云给医务工作者个人提供私人空间托管重要研究资料等办公文档, 院内移动办公可直接下载使用, 改变传统的个人文档知识资产与特定主机紧耦合, 文档的访问和使用受限的模式。同时由于重要资料备份在云端, 故可以避免个人电脑损坏或丢失带来的数据损失。

●实现全文搜索和精准定位, 海量文档中快速查找内容:文档信息管理云采用符合google语法习惯的全文检索技术, 输入文件内容中任何相关词汇均可快速查找到用户需要的内容。

●实现在线打印, 提升效率防止耗材资源浪费:通过文档信息管理云可以提供统一打印管理平台, 管理所有打印机资源, 提供虚拟打印机服务。

●实现权限、加密和数据备份, 多方式保证文档的安全性:文档的安全性问题, 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权限体系来解决。每一个科室目录都对应着相应的部门, 找到目录和各科室对应的映射关系, 可通过横向的权限设置来控制文档。交叉学科科室知识的访问权限可以开放访问权限给特定科室, 基础业务知识文档可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公开。作为整个医院的信息共享空间, 文档管理信息云支持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和双机方案有, 效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的安全保护措施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

●实现“文档生命周期”的管理, 从产生、审查、发布到归档:任何知识文档从其结构和内容上看都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称为知识的“生命周期”, 包括创建、修改、审批、发布、反复使用和归档。文档信息管理云在文档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比如审批工作流、版本控制等。

六、结论

医疗信息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 文档信息管理云能够为医疗机构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空间, 作为文档知识库和协同工作平台。基于对信息共享和知识管理面临现状的充分分析, 为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切实可用的中央信息共享空间, 协助各单位积累知识经验, 改善管理能力, 保障数据安全, 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征.公立医院改革探索中的医院信息化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 2011, 6 (9) :7-9.

[2]李泉.医学影像资源共享及远程会诊系统构建[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篇8:职称论文 浅析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优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应对措施,加强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能耗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促进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和精准化;资源规划

一、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的钢铁企业是近20年才逐渐从自动化开始涉足信息化领域。上个世纪80—90年代初是尝试摸索阶段,信息系统在原有的人工作也流程之上进行电子记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部分业者加强投资于生产自动化,开始考虑系统集成和产销、财务管理等业务需求,注重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的效益回收——应用功能的建立。少数领先者开始引进外界咨询及技术转移。全面建设“产销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构成企业不可或缺的营运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到了新世纪,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寻求能改善企业经营体制的全方位的信息解决方案。

大型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高科技应用范畴,其知识运用涉及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对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自动化生产水平和资金积累水平整体上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历史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国内钢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和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自己研发管理信息系统(MIS),到90年代开始切入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重点钢铁企业已初步建成了体现ERP思想的整体产销系统。目前,国内60%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58%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82%的重点钢铁企业实施了财务管理系统,52%的重点钢铁企业销售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

二、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精准化

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及开发手段,已不能适应产品需求个性化的市场形势。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新产品研发进度,已是各大企业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从订货确认到售后服务跟踪,从新产品的质量设计与全过程质量监控,按照质量计划要求跟踪产品生产过程,在各个生产阶段对产品进行实时检验监控,不但确保了客户的各种需求能准确、快速转换,同时实现了在线数据的系统化分析。

目前钢铁行业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已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钢铁产业大调整、大整合与大兼并。兼并之后,企业又会马上面临如何整合的挑战。怎样将各自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整合成一套协调的新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对企业兼并后的协同效应能否迅速体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新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应是流程创新与信息化整体性融合的结果,而融合了流程标准化、流程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带来坚实的支撑。流程标准化、流程创新及信息化的融合将是成功兼并的基础,也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必经的过程。那么现在钢铁行业信息化重点是什么呢,应该是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和精准化在不同的时间点,是由不同的工具来支撑的。现在很多钢厂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标准化和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将其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如何从信息化的角度来推动企业发展的问题,所以今后在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提供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管理体系。

中国区副总裁王磊认为,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走到今天,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也逐渐成熟起来,大家也更多的在考虑今后企业信息化该怎么去走。其实,现在有很多钢铁企业不约而同地提标准化和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但如何把它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推动?我认为应该二者应该是整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下一轮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ERP与MES无缝衔接的问题。从SAP ERP逐渐做到ARIS,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包括ERP系统纷繁复杂、全面多样的功能,回到本质,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一个运行体系和运行业务的集成。很多优点和效用,都可以根据该流程体现出来或者延伸。这就是解民博士所提出“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精准化的管理体系”,是今后企业的标杆方向。

全面提高质量是所有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而制定、实施和完善标准则是一切完整的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前提,这种情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该标准化定义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长期稳定性。

三、信息管理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建立“计算机化企业”而提出了“总体数据规划”(Strategic Data-Planning,直译做“战略数据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结合国情进行学习、研究和试点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钢铁企业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上级推广下来的各种应用程序和从软件市场中买来的应用软件,一般都不注意数据的标准化,因而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投以巨资建立起来通信一计算机网络、各种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另外,一些企业准备引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但见到或听到一些管理咨询无效、系统实施失败的案例,虽然经过调研考察,参加过培训研讨,仍然没形成明晰的思路。这些主要是由于企业各个部门现在运行多种软件系统,各系统有各个开发商按各个部门的需要进行开发,各系统间相互孤立、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样的信息孤岛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各个信息系统是面向具体业务和部门;数据库面向人工报表建立、数据流程是模拟手工流程。因此,已建成的信息系统间难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为系统集成造成困难,也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想解决上述问题,进行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企业从数据元素标准化做起的数据管理工作,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我们总结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这些标准在企业里建立和实施,会从根本上治理混乱的数据环境。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总体策略即“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个钢铁企业只有实现产品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制造过程信息化,专业及基层管理信息化和流程管理信息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化。企业只有内通脉络,外通气息,才能实现信息化的最终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内息的长绵不绝。我们钢铁企业要想信息资源规划成功,其核心思想是:

1企业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不是以处理为中心

电脑是死的,人做出了系统分析,按照一定的工作处理流程开发出来了软件系统,但是电脑并不理解这些处理和流程,他只是按照这个软件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大规模的“0”“1”运算。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处理和流程肯定是要经常变化的,要让电脑上的软件系统也跟着作相应的变化,只能是重新修改这套软件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可是没有经过科学的、工程化的IRP规划,这种修改的难度和成本十分常高的,所以IRP强调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

2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

企业的职能域是相对稳定的,按照职能域规划出的数据也比较稳定,不管业务处理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主题数据库、数据结构不会轻易变,“笨”电脑也就比较能适应了。不同系统之间交换的只是数据,而不是彼此内部的设计逻辑,使用IRP技术进行整体规划后,企业全域的数据明确了,各个系统都按照这个规范来进行,那么各个系统出来的都是在同一规范下的数据,而且集中存储在共享的主题数据库里,信息孤岛自然就得以变成信息大陆了。

3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

要想按照职能域规划出比较稳定的数据,必须有最终用户(客户)全力参与。各行各业,工作细节千差万别,软件开发商和咨询商都不可能单独把这个数据规划做出来。

四、总结

上一篇: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下一篇:聂鑫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