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项目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围绕“3+1”育人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了四年一贯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在线和实际操作考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不同类型实践项目差异考核的研究性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保障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制药工程项目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药工程项目建设论文 篇1:

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索赔研究

【摘 要】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业主或业主代表因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而向承包商提出的整改要求就是一种形式的索赔。然而,业主对承包商的索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当事人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法律、经济、技术、项目管理等)及惯例,解决程序十分复杂。从索赔的法律基础出发,通过对合同理论和索赔理论的研究,结合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的特点,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本论文首次建立起了较完整的国内机电工程项目业主索赔的理论体系和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索赔

1引言

在我国建设的众多大型机电工程项目中,有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国家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一些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彻底失败。这些项目的失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如,某大型国营制药企业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粮食资源,花费巨额外汇从意大利引进生产原料药的成套设备,由于设备的技术指标远远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致使整个项目失败、设备报废,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在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直到工程项目结束还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使项目投资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不正常的,这说明,业主的利益己经蒙受了严重的损失。

从理论上讲,每一项建设工程项目的当事人只有两方:业主和承包商。当建设工程项目出现严重问题时,其责任方也只可能是业主或承包商。如果业主没有严重的错误,最后却承担了重大的损失,这就说明他承担了原本应该由承包商承担的责任。这时,业主就必须向承包商提出补偿一一索赔的要求,为自己讨回公道。如果前文提到的那家制药厂有较强的索赔意识,积极进行索赔管理,即便是整个项目失败,我方也能从外方那里得到一定数目的补偿,这样就不会出现由我方(业主)单独承担全部损失的情况。

2土木工程项目和机电工程项目索赔

在工程项目索赔管理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和企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土木建设工程项目中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索赔事件是承包商对业主的索赔,而业主对承包商的索赔相对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由于工程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工程项目的风险较大;2)工程项目本身的风险从本质上说都是业主的风险,而承包商认为他只对合同明确规定了的他应承担的风险负责;3)工程合同具有不完全的特点,任何“完全”的工程合同都不可能是真正完全的,它总有一些瑕疵和纸漏,而这些瑕疵和纸漏带来的风险往往归属业主。4)与业主相比,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承包商是专家,在签订合同时,他会在合同条款中为自己进行索赔埋下伏笔。5)从合同地位来说,承包商一般处在劣势,业主通常不会对承包商以非正式形式提出的合理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样就迫使承包商提出正式的“索赔”。6)业主相对优势的合同地位,使得业主发现的承包商的违约行为大部分都以协商的形式得到了解决,于是留下的必须要业主提出索赔的事件就减少了许多。

机电工程项目发生索赔事件时,人们一般仅仅是把土木工程项目索赔中产生的理论与经验简单地拿来套用。这样虽然能解决机电工程项目合同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土木工程项目和大型机电工程项目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一,从业主的角度来看,土木工程项目属于建造型的,即,工程的主要部分要在现场建造完成,监督管理相对集中;而大型机电工程项目属于建造安装型,主要的工程设备(指安装到工程建设系统中的设备)及部件一般是异地加工制造,然后运到工程现场安装。因而,从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大型机电工程项目较之土木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分散、受制约因素多,管理难度大。第二,相对而言,大型机电工程项目比土木工程项目有“三高”:技术含量高、精度要求高、工人素质要求高;最终业主得到的工程的综合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高”。第三,与土木工程项目相比,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的合同体系要复杂得多。工程项目涉及的技术复杂、工种和单位众多,与工程外界环境发生联系的接口多而杂乱,需要业主协调的事情和方面多;很多大型机电工程项目不仅受自身规律要求、外界社会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还受到与之相联系的土木工程的影响。第四,影响大型机电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比土木工程项目复杂,质量事故责任认定难,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制造、运储、安装、调试或使用等人为因素,也可能是某些自然因素。第五,通常,与土木工程项目相比,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的运营费用与建设费用的比要大得多,因此,大型机电工程项目建成后的技术先进性、维修性、可靠性、效率等指标对业主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就需要在大型机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今后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等情况,使业主最终得到的工程系统是整个寿命周期效用最高的工程。第六,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一般只由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这一个大的过程决定,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的质量则由工程设备的制造、安装和调试这三个大的过程决定。第七,涉及机电工程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多,如: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经济性等,这使得对机电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和控制更加困难。

3业主索赔与承包商索赔

3.1索赔机会的发现

工程合同中对业主和承包商的要求是不同的,总体来说,业主的责任是为使工程正常进行而向承包商提供适当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承包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所以承包商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索赔机会;承包商的责任是向业主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建设成果,除了工程建设成果的时间指标外,其它的如质量、总体性能的评价往往涉及十分复杂的因素,同时合同中的规定也不十分明确,因此,业主不容易把握向承包商提出索赔的机会。

3.2进行索赔时对时间因素的考虑

在对对方违反合同行为进行评价时,业主往往把时间拉的很长,甚至考虑对方违约行为对系统整个寿命周期的影响。承包商在对业主的违约行为进行评价时一般只考虑到整个工程完成时。

3.3索赔的目的

承包商承包工程的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所以承包商向业主提出索赔的目的无非是款项或工期的延长:在业主和承包商保持工程合同关系期间,业主的最终目标是顺利完成建设项目,所以,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索赔的目的首先是(按合同标准)“恢复原状”,其次刁’是款项要求。

3.4索赔数量的确定

当合同执行出现不正常情况时,承包商的损失较容易确定,其索赔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责任的分担;由于合同执行的非正常情况对业主的影响深远,有的甚至会影响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所以,承包商的某违约行为对业主的伤害是很难计量的。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合同对常见的承包商违约规定了具体的索赔数额,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3.5索赔谈判中的地位

无论是业主向承包商索赔还是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在索赔谈判中,业主都处于先天的优势地位,因为合同的不完全性使业主对承包商的行为的评价具有彈性。

结束语

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特别是在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方(甲方或业主方)的索赔意识和积极进行索赔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浩.大型机电工程业主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李晓龙,吴祥明.基于系统效能的大型机电工程项目质量索赔定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05):78-82+98.

[3]陈鄂.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作者:孟丽萍

制药工程项目建设论文 篇2:

强化研究性实践教学,培养“三型二化”人才

摘 要:围绕“3+1”育人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了四年一贯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在线和实际操作考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不同类型实践项目差异考核的研究性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保障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

关键词:研究性实践教学 育人模式 保障体系

依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研究性实验实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技能、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培养层出不穷的高度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新型人才。

近年来,我们秉承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倡导的“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的教育思想,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扬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生物类专业的优质资源,积极构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和两者兼具、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以及社会化、国际化的“三型二化”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了生物类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取得明显的成效。

1 建立新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学术型人才

以“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平台,完善和积极实践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加强对学术型人才研究能力的系统训练,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为人才的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1.1 构建和实施有利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实践教学“3+1”模式

“3+1”模式是:前三年通过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验证性、综合性、探究性)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综合性、探究性)和科技创新项目等的系统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夯实专业知识、增强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建立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第四年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业训练,或在研究机构、实习基地和科技企业等相关部门开展综合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1]深化专业知识,锻炼提高创新实践、协调管理、人际交往、表达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与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1.2 做强学科专业 支撑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省级品牌专业、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强化专业、做强学科,为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提供支撑。

进一步完善以培养社会化、国际化人才根本目标的省级生物工程品牌专业、生物学重点专业建设。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示范作用的大力发挥,更加突出和支撑了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点的成功建设,也为社会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3 创新平台建设 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在强化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同时,着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实验室和实体实验室”全面应用的基础上,创建并使用“科技创新实验室、自主创新实验室”和全面开放“教师科研实验室”。在科研导师的引领下,打造和充分发挥国家、省、校、院、学科群、项目组六级创新项目平台的支撑作用,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并加强过程性考核,促其极早融入到科学研究和创造新学习活动之中。确保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1.4 优化师资结构有利于人才的社会化、国际化

充分发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建设和辐射作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的社会化、国际化奠定基础。

结合高端人才引进和聘任,及早发挥他们的作用,分类制定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和资格认定,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选配专门的导师队伍、明确招生指标、独立制定授予学位成果要求等,引领导师积极推进校所、校企、中外协同培养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合理学缘结构。规定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有出国深造或具有与国外合作研究的经历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现在出国比例达到70%,博士化率90%,实验实践人员的学历学位全部硕、博士化。超过招生计划50%的博士研究生将由学校资助赴海外名校研修或国际科研合作1年,以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能力。

先后涌现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和“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一批优秀教师。

1.5 科研导师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科研导师制为载体,教师科研与学生自主创新协同,引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地介绍生物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学科群、科研团队、研究领域方向和研究实力与分布等,让学生与教师、研究生一对一结对,动态进入实验室,耳闻目染、亲身感受和亲自动手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直至主持和完成本科生创新项目、学术论文以及免试读研或出校、出国深造。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体系完备、保障有力的自主创新平台。

1.6 多样性讲坛丰富学生知识和激发创新热情

以多样性讲坛和论坛为平台,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质。

教师不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和教材建设之中,注重教学内容传统与前沿的有机结合,而且做到全面参与,主动请求参加每周一次的“教授讲坛”和“百奥论坛”,从不同侧面和视角给学生做讲座。同时,利用研究生“博雅论坛”等,讲成长、讲经历、讲感悟,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 整合多资源 塑造应用能力优秀的专业型人才

以建设高水平“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驱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积极塑造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人才,积极开展专业素质和技能教育,依托双师制,实现专业型人才成长,是人才更加社会化。

2.1 调整培养方案 突出研究性实践教学

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和未来专业领域方向,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加大实践环节比重,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依据国家发展策略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新修订和完善了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下设2~3个热点方向,课程配置模块化。注重综合性、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原有包含实验实践学时达0.5分的课程独立成新课程,并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考评指标体系等作相应的改革、提高和明确说明。将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学分从原来占总学分的25%提高到32%,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学分的比重,确保研究性试验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常效化和规范化。结合学生专长和兴趣,聘请校外科技杰出人才来校做讲座、担当兼职导师,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施“住企制(学生在企业完成一年的实践实训培养)”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利用企业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帮助指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内导师和学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发展中的疑难杂症,真正做到“既好又省”。积极实施顶岗实习锻炼计划,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拿得出、打得响”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

2.2 强化保障平台 促进自主研究性学习

在建设高水平“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建设高水平“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完善和积极推进应用生物类实验课程“虚拟实验室(在线教学平台)、实体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和“创业实践实验室”三个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学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开展实验项目预习学习、相关实验技能操作流程的仿真训练、在线预约、考核和师生互动等,学生进入教学实验室开展自主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借助创业实践实验室,学生在“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追求实效”的原则下,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选择,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实践活动,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以巩固和发展,为适应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提供了系统训练的很好平台。

做强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生理学”,建设完成和推广使用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植物学生理学”课程,充分发挥和扩大了省级精品课程(群)“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学”等的效用和影响力。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实验教材《植物学实验与技术》、《植物生理学实验》2部精品教材,实验教材依据学科、专业和学习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系统梳理全部实验实践内容,将其分设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三个层次,将实践教学分设为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实现了知识呈现、素质培养和有利学习型、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机统一。为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了实验教学模式从“教师讲解、学生模拟”向“学生探索、教师点评、师生合作学习、共同创造知识”为主的转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3 实践教学一体化 促进研究性实践教学开展

打通专业间课程设计,打通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层次性、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一票否决制”强化研究型实验实践教学。

综合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成的优质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有利于体现专业知识构建的系统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扬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群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形态观察→结构与功能→代谢与调节→生物与环境”两条线交叉融合建立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对全部实验实践内容梳理、整合,分门别类和创新设计为验证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实践教学三个层次。明确规定:综合性、探究性实验实践教学比例必须实验实践课程课时53%以上,且每个专业、每轮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开设开放性、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活动(项目)。

3 协同多层次 打造研究与应用潜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以做强国家级“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为引领,加强产学研基地、实践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建设,积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奋力打造基础坚实、专业特色鲜明、应用(服务社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化、国际化的能力。

3.1 理论应用并重 打牢兼备型人才成长基础

在做强国家级“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全力打造理论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服务、理论与研究兼备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立足“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生物工程专业将传统生物学方法、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工程理念相交融,在生物制药、细胞与酶工程、环境生物工程和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等领域方向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实行双导师制;建设有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精良、仪器设备充足、经费投入充足、管理到位)和实践教学条件(基地数量充足、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并与相关行(企)业共同构建以提升能力为导向、注重产学结合,促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2 做实校企联盟 定向培养对口型实用人才

发挥企业条件和优势,实现校企互动。学院与校内外共建、共享实训、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30多个,使课程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环节落到实处。学院聘请共建单位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或专题讲座;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基地接受培训或开展合作,丰富其生产实践经验。企业在学院建立研发实验室和项目资助,使学生初步具备生物产业产品研发的能力。学校相关研究成果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应用,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联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在基地进行1年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巩固和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专业技能,缩短了社会适应期。

近5年来,学生的考研录取率31.23%,就业率达96.90%,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达100%。

4 健全评管体系 为研究性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作用力,强化质量工程,建全和实施研究性试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社会化、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4.1 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确保研究性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在规定实验课时超过0.5学分的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并独立考核考评计分的基础上,将实验实践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分别由仪器设备性能了解、规范操作与保养(30%)、实验用品及药品的合理使用(10%)、验证性、综合性试验实践内容完成情况和质量(30%)、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完成情况与质量(30%)等组成,每次每个实验项目逐项打分,最后汇总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试一次综合考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内容是教师设计好一至几个探究性小专题,由学生分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进行全过程、全项目段、全方位(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节约卫生、礼貌等)考核、综合评分,形成了既注重结果又强调过程的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4.2 完善规章制度 保障研究性实践教学常态化

强化学生培养质量管理,改革质量评价机制,逐步由内部质量监督向外部质量监控转变,由一元质量标准向多元质量标准转变。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督导制明确规定,校级生物类学科群5人专职督导组,每学期每人必须完成听课、评课60学时,作有详细听评课记录并存档。学期末,学校组织刊发一期包括“听课情况、教学情况、学情动态、经验交流、综合评价、建言建议等”的书面交流期刊,送给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人员。而且,每门实验实践课程都必须在学期末进行网上学生独立评教、教师独立评学。

院级督导组由院全体党政领导、系部主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规定每学期每人听评课不少于5学时,随堂写出听评课书面报告并送交学院统一存档备查。学院每学期分别召开一次听评课和学生评教座谈会,确保了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票否决制”明确规定,凡没有开展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不能被评为年度考核优秀和年度优秀教学奖候选人。此项措施成为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推动力。

此外,深化投入机制改革,加大人才教育投入,不断扩大学业奖学金覆盖面,大力促进拔尖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项目资助制,结合奖学、助学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学位的科研成果要求,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贡献率。通过科技小专家、科技服务团,社会实践小分队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技为民、科技富民的服务意识,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才的适应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 梁维中,陈福,毛新宇,等.3+1模式下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北方经贸,2013,2:132.

[2] 金佩华,王昭荣.蚕学“3+1”模式及其理论探析[J].中国蚕学,1998,75(3):34-36.

作者:金银根 魏万红 王汉林 周福才 潘志明 葛才林 张彪 王幼平

制药工程项目建设论文 篇3:

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摘要: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制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对人体健康与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只有经过具有质量保证的药品才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随着医学进步与发展,我国制药工艺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发展。本文就药物生产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常见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针对其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意见和方案,以期提高我国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整体控制水平与综合控制效果,从而为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推动我国制药行业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完善措施

虽然,药品生产以及制药工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相对较少,但是,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大众的身体健康,重视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提示制药管理水平不仅是为患者负责,也是展示现代化制药工艺的有效方式。另外,制药工艺并不是简单的清理.维护以及管理,也需要管理人员以及制药人员付出大量的精力与心血,想要有效提升制药工艺水平,细化研究当前直接影响制药质量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够针对性解决问题,也能够在不断提升制药工艺水平的同时,提升制药企业的发展管理水平。

1 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从现阶段制药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整个项目当中,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不能达到相应的工作要求。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的技術工人对药物产品的质量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企业过分注重工作强度.工作速度,并根据生产工人每天生产药品的数量来发放薪资,对质量的把控不严格。在很多制药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些主管部门和领导人员过分注重药物的生产数量,没有对药品生产线进行严格把控,没有树立以质量为本的理念。制药工艺项目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具有相关资格认证的制药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整个工作队伍属于临时召集而来,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极为欠缺,缺乏一线生产领域的实践经验。

1.2 药物生产设备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既是制药大国也是药品需求大国。用药需求大,我国制药企业规模也逐渐扩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我国制药行业生产药品已经具备了固定的流程,这既提高了我国制药行业药品生产的工业化水平,提高了制药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但与此同时,我国制药企业或制药单位由于制药设备的选择与管理方式不同从而导致我国制药企业制药水平参差不齐,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具体说来,药品生产设备的选择管理具体指的是制药企业在进行的实际制药工艺项目时所选择的药品生产设备以及对相关设备的清洁.消毒等工作,部分制药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其生产设备参数选择不合理,从而导致其设备无法满足其当下制药标准与要求。

1.3 材料质量问题

原材料往往也是决定药品质量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一般的制药企业都会应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完成药品生产,现代化的制药工艺流程在有效提升制药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药品质量。但是,相对应原材料的需求就比较大,想要保障药品原材料质量可能存在难度较高的问题。因此,一些企业可能会为了保障经济效益,会选择一些成本相对较低或者质量本身存在差异性的药品原材料,进而,材料质量的问题,也渐渐成为行业内部比较常见的问题现象。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该问题不仅需要检测部门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也需要在原材料引进采购等方面下功夫。另外,大批量的药品生产也可能会引发质量问题,数量较多.制作时间较长以及设备.环境等问题,都会损耗药品质量的有效性。

2 制药工艺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2.1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药物生产技术水平

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药物生产要求,制药企业在进行药物生产实际要综合考量诸如设备生产型号.生产参数等生产要素并结合企业药品实际生产情况合理选择适配的生产设备,并注重机器生产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与此同时,制药企业需要确保生产设备的有效性,保证设备制药时的正常运行,并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

足制药企业药品生产质量要求。此外,制药企业还需要按照CMP相关规定定期对旗下制药设备进行严格的清洗.灭菌.消毒等工作,不断完善温控.压差.空气流量等功能,避免生产过程中药物材料受机器污染而影响其质量。相关制药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不断追求和研发更为先进的药物生产技术,着力于提升自身制药水平。

2.2 重视工艺制度管理,优化岗位细节内容

制药工艺管理期间,完善.改良各项工艺管理制度能够在规划生产操作流程.优化岗位运动秩序的同时,提升动态化管理水平。首先,规范化生产管理操作,最大化减少外界因素对药品生产质量的影响:其次,每个岗位虽然承担的工作任务差异性较大,但是整体的责任管理管理并不能够被忽视,想要保证并且不断提升药品生产质量,就需要在动态化管理期间,真切落实每个岗位以及工序的责任制度:最后,由于较多生产设备都是由计算机软件控制的,一些预警设施.监控设备以及质量检测仪器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与测试,避免由于过于依赖机械设备,影响药品质量控制有效性。另外,清晰的制度管理也有助于激励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的推行,在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各个岗位管理人员的警惕意识。人性化的管理优化,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市场以及核心竞争力。

2.3 加强专业工作队伍建设

在制药工艺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药品生产质量。对于生产环节较为重要的技术人员,在选拔之前都需要进行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通过专业技能考核的技术人员才能够胜任该项工作。另外,在整个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其提供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在整个项目的负责人选拔过程中,应选择理论知识丰富且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制药企业需要对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做出适当调整,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福利待遇,这会大大激发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投人到工作当中,会进一步提高对高品质药品生产的重视程度。

2.4 强化对原材料的检验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制药工艺项目的质量,应保证原材料符合相关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药品的供应商,并构建完善的合作合同。在合同中,应具体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关于制药工程项目的法律规范。在需求双方对合同当中的责任和权利达成一致共识后,项目管理人员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原材料达到质量标准之后才能够用于药品生产。

结束语

制药工艺项目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明确管理发展目标,清晰责任管理制度,加强综合性管理与监督控制,能够在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同时,为社会医疗发展建设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另外,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在实际制药工艺项目管理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在有效提升制药管理水平,保障疾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维护社会发展以及医疗行业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杨庆峰.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科学.2020.11(10):84-85.

[2] 富爱鹏.制药工艺项目质量的控制分析及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5):112-113.

[3] 冯鬻.论制药工艺项目质量的控制[J].科学与财富.2020(5):177.

作者:丁桂英 姜绪伟 张丽

上一篇:探究企业广告营销论文下一篇:电影精神文化取向论文